請問有佛學修養的人是否很牛或是很不牛?
前幾天,我關注了一個叫「降龍伏虎」的師兄。他現在不回答問題了,他讀了很多經,拜佛念佛也不少。我想問他悟到什麼,他一直不回答。在我一直追問下,他終於說:「我是我媽生的,你也是你媽生的。」啥么意思?再問他不回答了。難道還有誰不是他媽生的嗎?或者還有其他意思?請教各位大德。
謝 @皇帝則天菩薩邀請。
關鍵在於如何定義「佛學修養」,以及「牛」。
嚴格的佛學修養,是親證自己的真心 - 第八識如來藏後,轉依如來藏究竟清靜體性後才能少分乃至多分具備的。以第八識如來藏為核心的大乘佛菩提道,才是真正的佛學。不以此為根基的修養,不論人品多好,人緣多好,多麼善良無私,都不是「佛學」修養。
同理,佛法上形容別人「牛」,也是指此人有真實證量。佛最牛,等覺菩薩很牛但沒佛牛,地上菩薩很牛但沒等覺菩薩牛,我們這些地下菩薩又沒有地上菩薩牛。這樣的牛,才是真牛。否則都是假牛,別被嚇唬到了。
南無佛法僧
真正學佛的人,他在生活當中,遇到如意或者不如意的事情,碰到對他喜歡不喜歡的人,使得自己內心產生了情緒和惡念,這個時候,對!就是這個時候!他如果迴光返照自己的情緒和念頭,無所從來亦無所去,這個「四大,五蘊假合的我和苦空無常的世界」是『』對境修行『』的最佳菩提道……!如果是這麼著,可以說接近「開悟」!請把『』照妖鏡『』調轉180度,對準自己,仔細觀察。這叫佛弟子。
謝邀!你提到的這位 @降龍伏虎 師兄我們也有過一段時間交流,雖然交流時間很短,但對於本人的一些困惑,他總能在第一時間給予耐心幫助(可參考我的知乎「提問」),而這些「幫助」於己也確實大有益處。個人感覺他是一個很注重「實修」的人!(可參見他在知乎的部分「回答」,此處不多敷言)。對於你的追問,個人認為他已經給了你最貼切的答案:「眾生皆有佛性。」至於非要追問個結果,我想他是無法回答你的,即使佛陀在世,怕也無法回答,因為這個問題的答案只有自己才能找到,就像「梨子好不好吃,必須自己親自去嘗。」關於他「選擇沉默」的「原因」,以上所述是其一;其二,他曾親口和我說過:「即將開始「新的功課(修行)」,只能(暫時or長久)告別知乎(可以參考我的提問:既然「本自清凈」,為何「復生無明」中他的評論)!」因此,綜上所述,本人認為他並非刻意迴避你的追問(還望你不要為此失落或徒增其他猜測)。回到正題,至於「牛」或「不牛」,個人覺得需要視「具體情境」而定,就像《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中所言:「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可見,該高調的時候必須高調,該低調的時候必須低調,否則就容易「跑調」。就像古大德為了便於學人開悟:必要時,打幾棍子也無妨……個人淺見,不成敬意,望笑納……
多看點禪宗公案,也許會有個入處。
《五燈會元》里有個差不多的公案——
「師姑原是女人作」,你看看原文參參。
五台山智通禪師,初在歸宗會下,忽一夜連叫曰:「我大悟也。」眾駭之。明日上堂眾集。宗曰:「昨夜大悟底僧出來。」師出曰:「某甲。」宗曰:「汝見甚麼道理,便言大悟?試說看。」師曰:「師姑元是女人作。」宗異之,師便辭去。宗門送,與提笠子。師接得笠子,戴頭上便行,更不回顧。後居台山法華寺,臨終有偈曰:「舉手攀南斗,回身倚北辰。出頭天外看,誰是我般人?這位師兄我也有幸關注,由心讚歎,隨喜!所謂的悟,有解悟,有證悟,有深,有淺之分,如入飲水,冷暖自知。確實不可說,一說即錯。就好比拍照,再真切也非原物。至於說「我是我媽生的,你也是你媽生的。」法爾如是,我認為那是在鼓勵咱呢,正所謂「眾生皆有佛性」!呵呵,牛與不牛他都不是牛,只是我們自己的分別念而已!
這個人的回答看過一點,特別對他說過的一句話有印象,他說他要行在教下,悟在禪宗,歸在凈土。
可能一般人看到這句話會十分欽佩,認為是志向高遠。
而我,也很讚歎他有這個大願,只不過有點那啥。一般能有這種修證水平的,都是祖師大德級的人物,如凈土宗十二代祖師,徹悟大師,在教下大開圓解,宗門開悟,後一切放下,專蒙念佛求生凈土。包括印光大師,蓮池大師,善導大師,智者大師,永明延壽大師,蕅益大師,都是在禪宗有消息有證悟,經教很通達,後歸心凈土。
現代人能有這樣的根機與福德智慧嗎?
更何況祖師都是這樣示現,放下萬緣,歸心凈土,你又何必要兜這麼一圈呢?
只怕是頭頭不清賬賬不了,待到臘月三十,沒一樣使得上力。到時候就悔之晚矣。至於他說的這一句,沒有必要去過多理解,因為假使他真的悟了,他隨便說什麼都是對的,都是法語,你要想知道他說的什麼,你也要開悟,這樣就如同自家人說自家話,聽的明明白白。他要是沒悟,那也不過是心意識層面的分析歸納,一文不值。亦或者是沒悟以為自己有所悟,把前人的機鋒轉語拿過來拾掇拾掇當成自己的東西裝點門面,都有可能,所以你去研究這句話,沒啥意義。謝邀。既不是很牛,也不是很不牛。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當平心地,心地若平,則國土世界地一切皆平。
應邀
非常不客氣的說:當代禪宗虛雲禪師廣欽禪師身後,沒有聽說還有「真實見性」的!
我也訪了禪宗一些名寺,也進過一些禪堂,所見,不是「口頭禪」,就是「裝相禪」!
達摩祖師曰:不見性,就不是真善知識!(見《血脈輪》)
沒有真善知識引領,就不可能有真實參禪的事兒!
不依止真善知識,真實解悟,就無從談起!更談不上「證悟」了。
再說,若真有修證境界,必須由「過來人」(真善知識與大善知識)印證承認修證次第後,才算數。
解悟,及解悟次第:證悟,及證悟次第,未經過真實印證,自以為是,又自己宣傳,皆攝大妄語!從「找媽媽」為切入口,探尋佛學是最方便的路徑。1.你媽不是你媽,人類才是你媽,眾生都是你媽。2.你在損害你媽,還是在保護你媽,就是佛與魔的區別。
3.數學題:你以上13代祖先共有多少人?你以下13代子孫共有多少人?
4.數學題:街上你多看了幾眼哪個美女,多少代後一定能和她交換基因?四種生。胎卵濕化。這個化生呢。無所依託唯依業力而忽起。。不需要他媽。。。。光這點他就比你牛。你自己好好的多讀書,不要老是去打聽了。
傳統的佛法是有嚴格的傳承體系的,法不輕傳,教外不傳。佛講究緣法,悟了就是悟了,沒悟做個樂善好施的善知識也可以,不要太執著,包括佛經。
「牛或不牛」本身是人個體的感覺,真修行人最起碼的心態是,不會覺得自己牛,也不會覺得自己不牛。
「人是人他媽生的,要是妖他媽生的」(《大話西遊》)台詞,和樓主問題中「我是我媽生的,你也是你媽生的。」是不是很相似。古代高僧講開悟的境界是「雲在青天水在瓶」,白話就是雲在天上,水在瓶子里。這些說白了就你我大家都懂的「廢話」。但是這「廢話」不是普通人說的,深入講就是「法爾如是」,意思是「法」(道)本來就是這個樣子的。所謂「道在屎尿」,本來如此。人吶,生死輪迴,不過是個現象,卻堅固執著的認為這個現象是我,這個現象裡面的東西是我的,殊不知現象就是現象,因緣和合生,因緣散而滅,本來就是「我是我媽生的,你也是你媽生的。」說通俗點就是「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那三重境界。
以上是一點解釋,能理解到是一回事,真能看破放下是另一回事,修行還是要明白了道理按道理去做的。不是能說出這種話就是多高境界,《壇經》中六祖弟子菏澤神會大師早年博覽群經,已經從知識層面了解了「自性」的道理,但是仍被六祖呵斥,可見解悟和證悟並不相同,如圖理論專家還需大量實踐才行。注:如有誤請大德指正,胡言亂語,不敢擔因果
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謝邀
那位師兄很精進,讚歎!您問他悟到什麼,他可能確實沒法回答您。《金剛經》云:……須菩提,如來有所說法否?世尊,如來無所說……
……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是人不解我所說義,須菩提,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如我解佛所說義,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諸法無我啊!「都是媽生」那句,可能是想表達佛陀睹明星悟道那句:「奇哉奇哉,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但因煩惱執著不能證得。」算是勉勵師兄吧。昨晨上人開示佛陀手摩其頂之義,指手喻導引,頂喻眾生真如本性。佛陀只是大眾導師,佛法是實證法門,眾生本自光明,路還是要靠自已走啊!希望沒謬解
希望有幫助感恩祝福謝邀。(第一次說還有些小激動呢~)
首先,學佛的人很牛還是很不牛,不知道,沒辦法單純地用牛不牛來定義他人。其次,這位師兄我並不了解,但是非常隨喜讚歎他做功課精進不退。最後,我不懂的是,題主你幹嘛非要一直追問人家悟到什麼呀?修行是修的自己的,就算別人開悟了,跟你有什麼關係?別人能代替你修行咯?有時間來問這些還不如多念幾句佛呢~最後,噶瑪巴千諾!推測1:不想和你說話推測2:大家都是肉身凡胎,不要講悟不悟,抓緊時間好好修行推測3:是媽生的,為什麼不說爸生呢?因為女性的福報普遍低於男性,而大家都是媽生的,突出一個眾生平等……我編得快吐血了善哉善哉,不知道算不算妄語
有 方便大妄語 的傾向。一些人自認開悟明心,或者自認證得解脫道的果位,或者自認證得禪定,但又怕自己是搞錯了,從而造下大妄語的重罪,所以既不承認自己沒有證量,也不明說自己有證量,而是以語言或者動作暗示對方,認為這樣就可以避開大妄語業了,其實如果暗示成功也是一樣的——然而有正知見的佛弟子,是不會這樣模稜兩可的~佛法是真實可證的法,不是戲論,試問有智慧有悲心的菩薩會這樣故弄玄虛嗎?而且我看過他的回答,印象里他是否定第八識真心如來藏的,這樣就成了斷滅見。所以您要問他證得什麼,那是不會跳出第六識意識心境界的範疇的——也許是思維整理後所得的蘊處界的緣起性空,也許是一些定境,但畢竟不是佛法的修證標的。
謝邀。不了解這位,沒回答資格。
推薦閱讀:
※從這次索堪布事件想到印順,為什麼印順沒太多人抵制?
※佛教覺得問問題是好事還是壞事啊?
※如來禪和祖師禪的區別和聯繫是什麼?
※關於般舟三昧?
※索達吉為何篡改《法華經》《金剛經》《中論》?為何署羅什譯?為何改動《觀經》會集《心經》曲解《壇經》?
TAG:漢傳佛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