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輯的含義真的就僅僅是把最近單曲組合起來的合集嗎?
感覺最近人們的聽歌習慣趨於用單曲形式,很少有人以一張專輯的概念去聽了,到底哪種是對的?
在最前面先回答一下樓主的問題,首先,當下「專輯」的概念絕對不是單純的歌曲的集合,就連精選集都不能這樣武斷地說,單曲的集合應該更適合來指你手機里的一個隨機的歌單。
首先來介紹一下專輯的概念:
Album是現代音樂最主要的發行方式,通常由10-25首歌組成,長度大多在12到74分鐘之間(不排除例外)。專輯中的歌曲順序一般來說應該是經過慎重考慮的,按照這樣的順序聽下來,整張專輯給人的感覺會超過簡單的歌曲總和,也就是整體大於局部總和的意思(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尤其是概念專輯(conceptual album)。實體專輯一般包括四大部分:封套、CD、寫真、歌詞本,部分改版專輯會附加專輯主打歌曲MV的DVD或VCD。
引自百度百科
(Pink Floyd的經典唱片《Darkside of the moon》,史上最暢銷的迷幻搖滾唱片之一。為了保持完整性,所有的歌曲都採用Non-Stop串接的形式,聽上去像是一首完整的歌。這也是美國Billboard排行榜上在榜時間最久的專輯,累積超過700周。)
在電信網路業的發展下,音樂作為信息的一種也不斷地被碎片化。和其他信息一樣面對海量的records,人們更傾向於尋找刺激的,符合自己口味的單曲;有的時候甚至一些嘩眾取寵的「神曲」反而會脫穎而出大紅大紫(畢竟娛樂圈是建立在「吸人眼球」的根基上的)。另外,各種音樂APP的發展讓人們方便地下載專輯中自己喜歡的(或者比較知名的)幾首歌曲,自行組建喜愛的歌單。這些變遷極大地弱化了原本專輯性存在的意義。因而不僅僅是華語樂壇,整個世界的music
industry都在往單曲化的方向發展。這是時代促就的結果,姑且不論對或錯。
(用心和Babyface合作的首專反響平平,Ariana Grande在第二張專輯《My everything》打造出了流行度更高的單曲《Problem》,《Break Free》等,人氣上位迅速,但在專輯口碑上卻下滑嚴重。)
然而每當歌手功成名就之後,往往都會犧牲自己在單曲上的強勢,從一名「單曲型」的藝人轉向「專輯型」的音樂家,從而用過硬的專輯質量進一步的封神。因為製作一張好的ALBUM,要比SINGLES來說要複雜,有意思的多了。
(Rihanna被認為是繼Mariah
Carey之後新一任單曲女王,年紀輕輕就拿到了15首冠軍單曲,但從12年的《Unapologetic》開始,她就開始逐步放下自己在單曲上的優勢,並在今年發行了自己概念最統一,私人化的專輯《Anti》)
一張質量上佳的專輯,除了需要悅耳的歌曲填充之外,還要考慮整體性,概念性,曲序過渡的自然流暢等因素。
- 整體性即指專輯當中的大部分歌曲應該屬於相似的編曲風格,這能讓每一首歌能有機地融入到專輯的整體當中。整體性也並非在追求「每一首歌聽起來都差不多」,但最好能讓人一聽到其中的一首歌,就可以判斷出,這應該出自哪一張專輯。
- 概念性是建立在整體性之上,用整張專輯的容量來表達同一個概念,事件,心境;或者僅僅用來塑造歌手彼時的獨特人格。Basically,單獨的一首歌沒有辦法完整的把這些概念表達出來。當使用專輯來傳遞的時候,往往會更加豐富,飽滿,令人印象深刻。
- 曲序的安排是製作人完成上面兩個「性」中最重要的步驟之一。一張普通的流行專輯會把概念最突出,或者最抓耳的歌曲放在開頭的位置,到了後半段通常會有一個冷卻的過程,並且妥善穿插快歌和慢歌。這當然有處於商業上的考慮,讓聽眾第一時間就注意到主打的歌曲。同時這種手法也能讓歌迷們快速的獲得專輯傳達的信息,並且減輕聽完整張專輯的疲憊感。
- 一些概念專輯則完全拋棄了商業上的考慮,像是播放一場電影一般起承轉合地講述事情。這種情況下專輯當中最Pop的歌一般不一定在哪個位置出現。而在唱片的後半段到結尾也會安排和開頭呼應或者是點明主題的點睛歌曲,往往會帶來一種結局的蒼涼感(不同的專輯會有不同的手法)。
- 除此之外,專輯當中還會插入許多Intro,interlude,outro等用於過渡的,時間較短的歌(有時是人的獨白,或者單純的樂器伴奏),會和臨近的歌無縫連接,形成非常有趣的效果。有些製作人甚至會在結尾加入彩蛋,這些都是不聽整張專輯的樂迷享受不到的。
Jackson就以喜歡在唱片中加入大量interlude聞名,在連貫度加強的同時,讓聽眾感到彷彿在欣賞一部劇情緊湊的電影。)
在歐美,因為專輯意識形成已久,單曲再強勢,基本上專輯還是會往一個流派的方向走,整體的編製氛圍是統一的。However,
由於華語的流行音樂起步較晚,商業化氛圍濃厚;加上歌手本人很可能只是因為好歌喉和好皮囊就走紅(沒有對自己音樂上的追求)。所以必須承認華語音樂有很多只是單純的「好聽的歌曲」的集合的專輯。然而,中國的流行音樂還是出過很多製作精良的專輯的。
(王菲的《寓言》的前半張是我聽過的華語專輯當中專輯性體現的最好的作品了,雖然後半張割裂偏向主流抒情,但仍無法掩蓋神磚的本質。)
(聽完陶喆的首專《David Tao》,你就明白他為什麼被稱為RB教父了,簡單,流暢,好聽, 90年代絲滑RB的精品。)
所以呢,要做一名嚴謹的樂迷,就從認真聽完整張專輯開始吧~
謝邀。
專輯是一首比較好的歌主打,
配一些不那麼好的甚至比較垃圾的歌充數。單曲是為一個歌手量身定做,產出一首高質量的作品。很簡單,100萬,做一張專輯,製作加推廣的各種,很快就花完了,製作不會精良到哪裡去。但是都花給一首歌呢?製作上就精良很多,
還可以花更多財力物力人力去推廣早在披頭士時代,就出現了概念專輯現在專輯的整體性、概念性也是評價 一張專輯的重要方面,甚至是評價一個唱作人功力的重要方面。那麼顯然專輯就不是一堆歌曲堆在一起那麼簡單的了。實際上,隨意一堆歌曲堆在一起的往往是精選集,你大可以對比一下,精選集往往每一首歌都好聽,可是放一起連著聽可能反而會更加無趣
專輯最開始的概念還真的就是十首歌湊在一起。這要從黑膠開始說起,一開始的黑膠唱片錄製時間也就三分鐘,這也是為什麼我們現在聽到的流行歌通常在三分鐘左右的原因。後來技術進步了,一張黑膠單面能錄22分鐘了(LP),那麼歌手發行唱片自然也就把歌曲湊夠再一起發,不然我唱片技術改進幹嘛?當然在這個時期就已經有創作者做所謂概念專輯,不是簡單的湊齊十首歌,而是曲目指向同一個主題,或者曲目之間有聯繫。
在網際網路時代,人們聽歌的習慣發生改變,比如iTunes,我可以只買我喜歡聽的其中幾首歌,而不像實體唱片時期,我為了聽那幾首,把一整張專輯全買了,或者用戶包月,歌手按播放量或下載量分成,那麼這種收聽習慣必然也會導致唱片發行的改變:
1是單曲發行會越來越常見,比如薛之謙最近就是三首三首地發,這樣其實也可以變相延長宣傳期增加曝光率;2是專輯的完整性、概念性、和精良率也會越來越高,以前那種聽了電台放的一兩首主打然後跑去買唱片回來一聽就那兩首好聽的消費模式明顯已經混不開了,你要吸引聽眾把你一張專輯都買或者都聽,勢必要讓每首單曲的水平都做到精良,或者有連貫性。個人覺得專輯更像是以前卡帶或CD時代為了音樂商業化的產物,音樂人要把自己的歌曲發行銷售出去,不可能一首歌就發行一張卡帶或碟片,這樣發行成本大眾的購買成本太高了,總要湊夠十來首一起發行並銷售出去。到了現在的數字音樂時代,歌曲發行推廣更多的是依靠音樂客戶端,對於產出能力不是特彆強或者想更快推廣自己作品的歌手,新歌很多都是以單曲的形式發行。另外為了更好的運營售賣專輯,就算一張專輯裡最終會打包多首歌曲,也會一首首的分期發布售賣出去,最近的例子就是周董的《床邊故事》http://sdn.kugou.com/link.aspx?id=36761dl=1
不一定是最近的單曲,有很多歌曲可能是之前早就製作好,用來分布放在不同專輯裡的,唱片公司會對這些有自己的考慮和研究迎合市場。通常也如Kevin老師所說。現在的一張專輯大多一兩首主打 其餘湊數
華語、其實全世界好多專輯都是10來首歌湊數,但是有追求的音樂人專輯都是有整體概念的。樓上已經有人聊過周杰倫了,我覺得我可以聊聊林俊傑,尤其他的後三張。前面因為海蝶定位的關係著實被坑了一把QAQ《學不會》這張專輯我沒怎麼整體的聽過所以不敢亂說,不過感覺隱隱的還是有一條故事線,有不少歌充滿著歐洲氣質;白蘭花這首有些中國的歌放在這張專輯裡也算make sense,畢竟講的是老上海,一個歐洲味道相當濃的地方。但我實在搞不懂的是cinderella這種爵士怎麼扔到這張專輯裡來了-.-求解釋
《因你而在》十二首歌都在講故事,林俊傑沒有給我們講過的故事;這也是為什麼這一整張專輯都有微電影(也是相當燒錢啊)。哦對了,為什麼專輯名字是因你而在整條專輯的邏輯線卻是12個故事呢?因為它的英文名是stories untold.
《新地球》可以說是林俊傑真正封王的一張專輯,除了中慢板抒情歌偏多以外可以說是一張不折不扣的神專;最明顯的就是序曲《回》和《生生》在編曲上的呼應;還有就是基本上每一首歌的編曲都能夠歸到兩個風格之下:浪漫主義和未來感,這也正是《回》所蘊含的兩種風格《和自己對話》就不多說了吧,全部圍繞著3D錄音,身臨其境這個概念來的,整體性不言而喻。一首好歌+一大堆一般的歌是在單曲打榜的時代非常常用的手段;但是隨著歌手的財力和當前地位上升,自然會開始追求更多的東西,比如專輯的整體概念性和製作水準。題主可以去聽聽蘇打綠韋瓦第計劃的四張專輯。現在的華語樂壇可以說是一個瓶頸期。認真做專輯的歌手當然也有。有以下兩種結果,一種類似於蘇打綠,雖然沒有當年的大效應,但還有自家粉絲支持。(當然在粉絲眼裡還是很紅的,但是和小情歌那種爛大街的程度還是有差的)。另一種比如薛之謙,無人買賬靠說段子再將大家的注意力引回到音樂上。(本人對薛之謙不太了解,而且覺得他是有心無力吧,做音樂這份心確實可貴,但是也就僅限於偏口水的流行了。非黑,歡迎粉絲打臉)在這個小鮮肉隨便發幾首單曲就可以湊起來開演唱會,吸引大批關注的時代。有這份認真的心思本就不易,在有心的基礎上做好也是需要歷練和沉澱的(當然還要有錢),更別提題主所說的注重專輯的整體性了。
我覺得既然放在一張專輯裡,裡面大多數歌都會有一定的聯繫,這種聯繫可大可小,就看自己的主觀感受。如果歌曲本身聯繫很緊密,那很容易看出來,比如前後的歌有呼應,有「情節」上的先後順序,整張專輯共有的特點等;如果不那麼緊密,那很大程度要靠專輯官方宣傳介紹來助力,至少讓聽眾往聯繫的方面去想。所以這時候專輯封面和名稱是專輯給大眾的第一印象。老牌歌手(特別是2006年以前出道的)對玩這種概念元素是駕輕就熟的,本身團隊比較固定,水準也比較恆定;而部分新生代歌手(特別是2010年以後出道的)的專輯,每首歌水準參差不齊,而且變化度不夠,可能一張專輯十首歌有七八首給人都是一個感覺,也可能每首歌都找不到一定的聯繫,我認為這和團隊運作是分不開的。如果歌手本身是詞或曲的作者那這種度把握會比較好,因為歌手知道這張專輯要偏向什麼風格;如果是讓其他人作詞作曲,然後不同的歌拼在一起,很多情況下是不搭的,或是雷同重複太多太明顯。~~~~~~
以周杰倫的專輯為例,第一張Jay同名專輯就全是充滿自己個人特色的歌,每首歌都不可複製,現在華語樂壇也很少有人能寫出甚至寫不出《完美主義》《娘子》這樣的歌,而《星晴》《龍捲風》也流傳甚廣被多次翻唱,可見其作品質量。
第二張范特西,一聽名字就知道是天馬行空的想像,時間空間上不斷跨越,從古巴比倫到古代日本再到歐洲中世紀最後到中國然後還不忘衝出太空,最後添一點離生活比較近的或輕快或悲傷的情歌,詞曲編曲均是精品。第三張八度空間,整體風格有點像范特西,一樣天馬行空。但從「八度」兩個字就知道它更富有音樂性,於是有了開篇的史詩巨作《半獸人》,這一張專輯很多歌的編曲比起范特西都要柔和婉轉一些。為了呼應專輯封面,《分裂》這首歌真的很貼切,而其他很多歌也都印證這種看似分裂實則融合十分完美的感受,小鐵匠的矛盾心理,作為戰友的「我」的矛盾心理,半島鐵盒旁「我」的矛盾心理……第四張葉惠美被很多傑迷認為是神專,整體風格開始偏向中世紀的那種古典,特別是《以父之名》被很多人認為是不可超越的經典。但同時也不忘個人風格的展現,《梯田》《三年二班》就是其中之二,另外從這張起《東風破》開始引領中國風的狂潮。第五張七里香,也是我個人最喜歡的一張專輯。開篇第一首《我的地盤》就告訴你,歡迎到我的音樂世界,在這裡你得聽我的,然後《七里香》悠悠地描繪起夏日午後那種通透的小清新。但是畫風一轉,後面《將軍》《亂舞春秋》《止戰之殤》這些歌帶著一點穿越(時間或空間)的感覺,把聽眾帶到了不一樣的場景中,在象棋桌旁,春秋時代,戰爭年代,身臨其境感受音樂的魅力。第六張十一月的蕭邦,在繼續走古典風格的同時,情歌開始變多了,《夜曲》(可以算半首情歌)《黑色毛衣》《楓》《珊瑚海》《一路向北》整體透著一股「無法挽回你」的憂傷氣息,但是《藍色風暴》《四面楚歌》《逆鱗》《漂移》這些風格類似的歌從不同的角度說著「我是最屌的,你們打不敗我,你們只配給我提鞋,我堅持我自己的路」,小公主年輕的時候就很傲嬌呢。第七張我依然范特西像是上專的延續,但又是耳目一新的感覺。少了一點鋒芒,多了一點親切,特別是中國味很足,十首歌有三首是中國風(RB或嘻哈都算)。《聽媽媽的話》《千里之外》《菊花台》這些歌變成手機彩鈴響徹大街小巷。而《夜的第七章》《本草綱目》繼續負責快歌的高度。《迷迭香》則開啟了他爵士風格的先河。第八張我很忙開始杰倫自立門戶,歌曲風格有了比較大的變化。十首歌情歌佔了半壁江山,但是全都紅了,估計杰倫想說「我雖然很忙但寫個歌紅一紅還是沒有難度的」。從這張專輯起,陽光系以及口水系(並不是真的口水歌,而是為了契合專輯概念而寫的一些有趣的值得玩味的歌)的歌成為不可缺少的部分。第九張魔杰座的概念是「魔術」,裡面的歌很多也和我很忙一樣是紅遍大江南北的,整體不緊不慢,的確像是有一種魔力,適合躺在沙發上戴著耳機聆聽。個人覺得《龍戰騎士》和《蛇舞》的水準很高,就像兩枚變魔術用的硬幣吸引著聽眾的耳朵。第十張跨時代的概念是「吸血鬼」,看專輯封面隱約能感覺得會是傷感的基調,想表達的可能是出道十年的感受,獨孤求敗的心理,被部分公眾苛責的心累,這兩點分別寫進了《跨時代》《超人不會飛》兩首歌里。這張專輯出彩的不是慢歌而是那些輕巧的快歌,比如《免費教學錄影帶》(這首歌的MV也獲得了金曲獎最佳音樂錄影帶獎),說是「教學」但全程很自由很隨性,風格說變就變,但還是堅持著自己,這就是周杰倫。第十一張驚嘆號概念是「水手」,感覺被黑的很慘,但十一首歌每首都應該是一個驚!嘆!號!風格各異,涉及搖滾、嘻哈饒舌、B-Box、舞曲、電子、RB、古典,各個都手到擒來,論快歌的旋律本身可以說不輸給七里香的快歌。但可能是情歌太少沒有太引起路人關注。第十二張十二新作貌似完全和驚嘆號反著來,情歌佔了一半以上,快慢通吃,單純的快歌則不夠引人注目。新作貴在「新」這個字,一年寫12首歌,再加上中間《天台原聲帶》幾十首配樂,產量其實很高。從歌曲風格來看周杰倫的歌越來越生活化了,一聽就能感受到的bigger沒有了,取而代之的是聽到開頭就能猜到結尾的順耳感,未嘗不是一種創新。第十三張哎呦,不錯哦!概念是「卓別林式幽默」,專輯名每次都起得那麼隨意,但音樂上卻不隨意,快歌慢歌不看MV腦子裡就有畫面感,很多歌都是很有趣很值得玩味的。封面在體現幽默的同時「致敬」了第一張同名專輯。從小十一到小十三,可以看到他們是輕快的歌居多,所以說戀愛是會影響(當然是正面)創作者的思路的。到小十四了,先佔個坑,期待「床邊故事籍」整體帶來不一樣的驚喜!這麼說怎麼不把歌都做成手機鈴聲直接放高潮?
一百年多前,現代演奏會形式剛剛開始萌發的時代,一部鋼琴作品、一部交響曲只演部分樂章是常態。半個多世紀前,爲了能在七十八轉唱片上記錄下完整的樂曲,音樂家趕著拍子彈也是常態。三十年前 CD 被創造出來,於是一張專輯長度通常都少於七十四分四十二秒,這也是常態。
所以你看,音樂傳遞的發展和它所承載的形態總是密不可分的。今天我們聆聽數位串流音樂,我們聽歌單,但這完全不妨礙你爲某張專輯或是某幾隻作品創建歌單。是以,我們纔有了「歌單是否有版權」的爭論。音樂人在數位時代以 EP 或單曲的形式發行音樂,這是合理適應時代的做法。而先進的專輯製作方法(或者說音樂傳遞形態,Make Use of Internet)尚未出現,我們不妨期待。
但不管怎樣,這個時代讓聆聽更自由了,不是嗎?打個類比,逛知乎微博的人多還是讀書的人多。碎片化的閱讀更輕鬆有趣,但要消化整本書是比較累比較難的。其實碎片化閱讀不能說錯,但如果一個人不讀書,只憑碎片化閱讀獲得信息知識,那毫無疑問不是一個有學識的人。在音樂領域也差不多。不過如果你不是資深樂迷,聽單曲沒啥,沒有必要強求。而且在流行音樂領域(廣義,包括各種搖滾爵士鄉村rnb等等)單曲本身依然是很重要的。因為音樂最本質的就是感官享受,所以雖然專輯雖然更複雜高級,但單曲並非不重要
先回答問題,兩種聽法沒有對錯之分。然後強行賣一波安利:Sound Horizon,一個神奇的樂團,一張專輯講一個完整的故事。建議去感受一下!
附上我之前給別人介紹這個樂團的一個回答:1、開創了「音樂為故事服務」的物語音樂的先河,在音樂形式上實現創新。2、曲風隨故事變化,跨度極大。從抒情慢歌到節奏激烈的搖滾均有涉獵,多種曲風均能很好把握。3、編曲上大體捨棄了「ABABCB「的流行音樂傳統結構,嘗試了許多種新的音樂編排結構。(ABCDEFG也不是夢)配器繁多,搖滾樂隊和管弦樂團能在一首歌里一起出現。4、歌詞結構精巧對稱,熱衷於文字遊戲,使用的意象很有趣。5、音樂的情感表現力很強。6、為了增強畫面感而在音樂中加進一些念白和效果音。7、一張專輯/單曲是一個整體,講述一個完整的故事。8、歌詞本設計精巧,排版風格獨樹一幟。有一個樂隊叫pink floyd,他們很多磚!
你聽過傳說中的九保一戰術嗎?
一種是整張專輯有一個清晰的主題,整張專輯都是圍繞這個主題進行思考,一首歌說不完的想法,分成三四首就能很完整地討論完了。
舉例:五月天《第二人生》
好妹妹《南北》(不一定要去聽,網頁上搜一下這張專輯裡面歌曲的名字,再看一看每首歌的歌詞,會有一個很清晰的感受,這張到底想表達什麼東西)還有一種是風格類的,整張專輯用來探討一種風格可以有哪些可能性,怎麼樣將風格表現得淋漓盡致。
舉例:蘇打綠《春》《夏》《秋》《冬》 蔡依林《呸》 張惠妹《阿密特》打個比方,史鐵生出了一本書《我與地壇》,裡面有很多篇文章,但是我們大部分人只看過其中同名的一篇《我與地壇》。
光那一篇,確實很深刻,但是整本書,才是作者完整的思考,更加全面,多層次。並不是說,那本書里,不出名的其他文章都是湊字數的,他們只是沒有名篇那麼驚艷。不能要求一張專輯每一首歌都是金曲代表作,一本書里所有文章都足以流芳百世,但那都是作者或專輯製作人完整的思想表達,也值得去欣賞。我很外行,聽的專輯的量也很少,理解肯定有偏頗,求大神指點。啥?!難道專輯不是為了用幾首歌表達歌者的一些態度看法情緒嗎?
天吶是我太天真了
一直覺得專輯就是歌者把自己認為有關聯的幾首歌組合起來來表達自己最近一段時間的生活態度……
不行我需要消化一下高票說的話……就流行音樂而言,專輯更像是前流媒體時代的遺留物,EP 在這個時代更具商業價值。
取決於歌聲及相關團隊的水平以及專輯的質量。整體性很強且風格鮮明的專輯有很多。於此同時唱片業的黃金時代大量的一到三首打榜歌帶七到九首醬油的專輯更是滿大街都是。必須指出這多見於流行樂。原因應該很明顯。
有個專輯叫 dark side of moon 在billboard上待了十幾年 可以去感受下什麼叫真正的專輯
建議聽聽竇唯的《黑夢》這專輯沒首曲子都是前後呼應的 一定要按順序聽!
個人愛好金屬樂。金屬樂(尤其是各種黑,民謠,厄運和力量)中很多專輯都有個主題,甚至有些像haggard這樣喪心病狂的樂隊直接一個專輯給你講故事,還是帶旁白的那種。一般第一首歌是帶"intro"也就是序曲的專輯都是帶有主題性質的專輯。
你聽說過《Sound Horizon》嗎?
就是這個樂團,將我從一個只聽單曲的人改造成了一個要聽就聽整張專輯的人。推薦閱讀:
※網易為什麼做音樂?
※如何評價小野麗莎?
※五音不全的人唱什麼歌才能不被人取笑?
※大氣、磅礴、震撼、讓人聽到流淚的音樂有哪些推薦?
※如何評價碎南瓜樂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