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農民工對我國GDP貢獻率高達60%,然而這一群體仍然貧窮?
不問是不是就問為什麼的都是耍流氓。
請給出這一數據的具體來源,精確到作者、期刊和年份,否則任何打著「中國社科院統計,據美國相關機構調查,據歐盟調查,據日本統計表明,據澳大利亞部門調查」的這些數據全是瞎編。因果關係應該倒過來,正是由於其成本低,才吸引資本,其對經濟的貢獻度才大。
特別有趣的一點,要是有人寫一篇文章說「震驚,普朗克常量實際上是0.6", 人們就會去查查什麼是普朗克常量,完了反駁說普朗克常量不可能是0.6。可惜這個人寫的是「震驚,農民工對中國經濟貢獻率為60%」, 人們就會猜測什麼是貢獻率,完了來答題。
貢獻率的意思,不是說農民工創造了當年60%的GDP。首先它是一個財務概念,contribution margin,跟這個道題沒關係,不細說。其次,在我們國家的經濟統計口徑裡面,貢獻率絕大多數時候指的是某一產業(一二三產)對GDP增長的貢獻,比如GDP增長1000塊,500來自工業500來自服務業,那麼一二三產的貢獻率分別就是0, 50%, 50%。也可以從其它角度來考察GDP增長,比如增長有多少是靠消費拉動的,有多少是靠農民工貢獻的。說的都是增量,不是總量。
那麼,有多少增量和農民工有關?這事兒不好說,貼一篇博士論文:
「農民工對中國非農產業經濟增長做出了重要貢獻,其貢獻率達16.37%,但其收入水平相對於其對非農經濟產出的貢獻與城鎮職工相比偏低,城鎮職工對非農產業GDP的貢獻是農民工的1.63倍,但收入卻是其3.43倍」
荊琛. (2013). 我國農民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與收入分享 (Doctoral dissertation, 廣州: 暨南大學)
你看,同樣可以說明農民工沒有得到合理的酬勞,但是更站得住。
農民工對GDP貢獻60%,證明我國整體水平還很落後,比起其他國家窮的要命,那底層農民工自然就窮了。
等什麼時候這個數字縮小為5%,那農民就翻身變地主了(正確說法是有錢人才能成為農民,窮人還是窮人(逃金融民工+碼農+建築民工+繪圖民工+科研民工么?
私有制不按勞分配也不按需分配
我在全網找了很久也沒有找到「農民工對GDP貢獻率達60%」這個表述。
關於農村經濟,社科院每兩年會發布一份《中國農村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最相關的是去年發布的《農村綠皮書:中國農村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2015-2016)》。該報告作者之一李國祥(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在報告的發布會上,有這樣一句表述:
農村消費是一個非常好的跡象,我們知道2015年整個中國經濟消費對GDP拉動的貢獻率超過了60%,農村的農民貢獻是非常明顯的。
中國社科院《農村綠皮書(2015-2016)》發布會
我嚴重懷疑這個數據是從這裡來的。如果有其他準確出處,我會更正答案。
如果真的是從這裡來的,那簡直就應該回小學重修語文了。
其實稍有宏觀經濟學常識的人都知道60%這個數據絕對是錯的。總的來講,一個經濟體GDP來自於兩部分:勞動力產出(Labor Return)和資本產出 (Capital Return)。中國如果至少60%的GDP是來自於勞動力產出的話,那目前國民經濟應該連非洲國家都不如。這是基本常識。
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
沒有核心競爭力。人多無組織。
導致沒有議價能力。
?因為剝削?
因為:
1、引述錯誤;
2、故意片面解讀 以 論證其結論正確。(參考「 德克薩斯神槍手」)
對GDP的貢獻,就包含多了:
1、穩定的政治、經濟、軍事等;
2、資本
3、技術
4、...............................
占人口不足三分之一,生產力水平極其低下基本上只靠體力勞動的群體其GDP貢獻值高達60%,充分說明了其統計數據來源是錯的。
天朝農民工 種族隔離時代的南非黑人 異曲同工
天朝改開以來GDP增長140倍 財政收入增長130倍 人均GDP增長100倍
我省改革開放以來人均收入增長50多倍
2014年09月30日 03:59 能不窮嗎便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
創造財富和分配財富本來就是兩個問題。
社會中,是否每個人都按付出享受到了同等分配呢?
很不一定。典型例子是公眾號、知乎等內容平台。知乎上的大部分內容都是10%的人創造的,平台依靠這些內容吸引廣告主,收取廣告費用,一個季度幾千萬(前兩年數據);但平台沒有說跟創造內容的大V分享,更沒有說你創造內容越多、分成就越多。
事業單位、公司企業同理。你每天工作12個小時,部門領導工作8小時,你工作時間比他還多4小時,但工資會比他多嗎?不會。
所以付出多,不意味著你能分配到的財富就越多。現實例子一抓一把。
題目說的這個數據也有問題,農民工對經濟貢獻不會有這麼高。
根據《中國人口科學》2012年一篇論文數據:
中國農民工數量增加對總勞動生產率增長平均貢獻率19.96%,對總產出增長的平均貢獻率13.41%;
中國農民工勞動生產率對總勞動生產率增長平均貢獻率17.60%,對總產出增長平均貢獻率16.58%;農民工對經濟成果的平均分享率9.65%。
農民工對經濟增長貢獻與成果分享-中國社會科學網
如果按貢獻多少就獲得多少的公平思想,結論倒是一樣的,農民工對經濟成果的分享率較低。
類似的,你可以算算:中國的程序員對於騰訊、阿里巴巴等公司經濟成果的分享率較低……知乎大V對於平台經濟成果的分享率更低……
噁心的提問,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問題就錯了怎麼回答?第一,數據不符,我國gdp總量構成和農民工關係有多少?不要用誰幹活誰就是貢獻的思路去思考問題,是國家和企業創造了就業崗位,否則你的勞動一文不值。況且我看到的數據中國目前經濟構成方面沿海地區一線城市精英階層是最大貢獻群體,本身貧窮就意味著沒有gdp產出,何談60%?你的問題就好像再問「為什麼非洲人對人類科技進步貢獻那麼大還不發達」一樣錯漏百出。第二,農民工現在並不貧窮,至少絕大部分不貧窮,我是老闆我招了全國各地不少員工,很多都是幫我做倉儲和貨運業務,他們人均一個月到手工資不低於3500-4000,你把這個叫貧窮?而且這些群體穩定性差,經常覺得干你這個也行,干不好了換一家也行,不上進混飯吃是普遍現象,而手頭稍微有點技術的,那些干基建和裝修的你去問問包工頭手下工人成本,誰會告訴你便宜。
在很多領域,農民工是大爺,收入頗豐,尤其是搞裝修的,戶主算個屁!不給煙、不給請吃飯,你看人家鳥不鳥你。
數字看似是一個客觀工具,但由於選擇的樣本、計算方式,甚至進位都會導致偏離真相。這也是所謂現代西方經濟學最大的,也最難迴避的問題。
這裡以某地的某電網的一段時間內的線路損耗為例。
客觀的說,或者從理論上說,這個線路損耗應該是一個固定值,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但是呢,選擇樣本本身是一個主觀的過程。不管是出於計算方便還是什麼原因,各用電器的用電量都不可能是連續的平滑選擇——這也是以極限為核心的微積分的一個基本假設,而是每天、每小時或者每分鐘,當然技術足夠發達可能會有每秒採樣。總之,選擇的是一個時間點。數學中的平滑、連續函數在現實中很難得到。
而每天、每小時、每分的採樣會導致結果的偏離。從計算方式來說,計算方式有很多,包括什麼彈性係數法、潮流演算法什麼的,甚至更高端的演算法,但不同的演算法肯定會導致不同的結果。這個過程同樣適用於經濟學。所以連計量經濟學教科書都這麼說,基本無害的計量經濟學 (豆瓣)。這裡再深入一下,所謂科學,本質是一種工具。這種工具或多或少的為一定利益服務。60%實在太多了。我在網上用關鍵詞 社科院 農民工 貢獻率 60% 搜了一下,搜到的網址都顯示農民工的貢獻率是21%,群體收入佔6%。而不是60%。雖然出自高中政治題庫,數據應該不會是亂說的。據中國社科院人口經濟研究所專家測算,農民工對GDP貢獻率達21%,但農民工群體收入佔GDP的比重只有6%左右,農民工對經濟增長成果的分享偏低。這說明 (
中國農民作為低端生產力的代表都能貢獻GDP60%,說明中國GDP的總量雖然大,但是人均依舊排名靠後的現實。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