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通過虛構的小說理解人性?

有點好奇,讀者為什麼會用讀虛構小說的方式來理解人性?

我以前以為邏輯是這樣的:文學作品因為深刻刻畫人性被追捧,是因為人性深刻了,故事有深度能觸動人心,故事很真實,故而更精彩。

但後來發現更多人是通過小說的故事來理解人性的?

一來我們都生活在人類社會,為什麼少聽說剖析別人行為,剖析自己心理來理解人性呢?我們也是人呀?

二是,小說就是虛構的,折射出來的人性問題也是作者的理解,深刻也不一定正確呀?更何況人性這東西…也沒有正確可言?看書能理解深刻的,看生活不能嗎?讀小說理解的頂多只能是作者豐富的精神世界?

像是推書推紅樓夢推悲慘世界推圍城的…有的推薦理由不是因為文學價值而是因為它折射出人性…?

為什麼不自學心理學而看虛構的小說來理解人呢?

…有點怕被噴,純好奇純好奇,如有冒犯肯定是我用詞錯誤。


能否折射、體現人性是小說及其他影視作品是否能夠稱為頂級的重要標誌。

有些書籍可能情節挺精彩的,但是裡面的人物和情節匹配度低,性格不明顯等等,就註定成不了名著。

因為:

第一:文學創作,可以營造出現實中不可能或者極少出現的環境,激發人性中最偉大或者陰暗的一面。

第二:文學作品可以全方位立體式地表現一個人的成長史,他的所有行為和遭遇甚至心理活動,在現實中你無法這樣去觀察一個人。

第三:社會會變化,環境會變化,但是人性本身,從來都沒有改變過,對人性的描寫最容易獲得讀者的共鳴,也最容易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獲得讀者的認可。這種認可並不是說認為某種人性是對的,只是說這種人是在現實生活中存在的,有一天,有同樣性格的人也許就會出現在你身邊。

所以,對文學文化作品的最高要求,就是寫人性,而最高閱讀要求,也是讀懂人性。


只有它承以故事的面目,我們才敢直視人性。


一來我們都生活在人類社會,為什麼少聽說剖析別人行為,剖析自己心理來理解人性呢?我們也是人呀?

反駁這句,很多書都教人怎麼通過剖析什麼的行為來理解人性啊,人對於人性這個話題實在是太感興趣了。一個人對於人性的認識,絕大部分是從平時的察言觀色之中。。還有日常生活中,人們都很熱衷於談論別人的八卦,然後得到某人很淫 盪,某人很無恥,某人綠茶,某人XX婊,這些不都是理解人性嗎。

至於很少有人分析自己,那是人有迴避,逃避自己的本能,可以隨意地站在高處點評他人,但對自己這個當局者,大多數人認為自己很了解自己,不會站在他人的立場上換個視點來看自己。

你這個問題提得不對。

通過小說研究人性???你搞錯本末關係了。

一般說到某某小說的人性,都是用作對小說溢美,錦上添花之舉。

只有比較好的小說才能得到這種評價……

大部分小說能做到情節流暢,衝突吸引人就不錯了……遠未達到什麼人性的深度。

再說小說也有很多的方向呢。

硬科幻,奇幻,推理,偵探這些小說天然的與人性很少發生太多關係……………………還有網文啊言情啊穿越啊玄幻啊之類的能跟人性的深刻沾邊嗎、、

能用人性來解剖,來分析的那都是包法利夫人,悲慘世界這種級別了……。

這種級別的,不但有人性,往往還是那個時代的百科全書。在各方面出類撥CUI

相信我,大部分讀者讀小說決不是沖著人性去的…………

即使是像紅與黑,洛麗塔這樣心理衝突強烈的,也少有人拿去研究人性,大部分是深溺其中,尋求一種情緒上的共鳴或者玩味吧


馬克吐溫說「現實往往比小說更加荒誕,因為小說的虛構往往是基於某種邏輯的。而現實往往無邏輯可談。」在我理解看來,人們不能從現實中理解人性或許只是人們的經歷不夠。畢竟不是每個人都能被關進集中營而不死,也就不如從《追尋生命的意義》中剖析人性來簡單得多。


因為小說中的人物就是作者對自己的剖析。

作者將自己的人格分解,進而組合成一個個鮮活的人物,這樣的人物是完全有可能存在於現實。現實中的人其實就是不同性格排列組合的結合體。

而面對現實,人們往往無法排除情感的影響來客觀理智的分析人性。

其次,現實中人的一生不會像小說一般完全展現在他人面前,因此沒有充足的資料來進行完整分析。

因此,一些心理學家常常通過分析小說中的虛構角色來進行心理學研究。

比如費洛伊德的《論美》,通過對《俄狄浦斯王》以及《哈姆雷特》中人物的分析,研究人性中潛藏的戀母情結。通過對《格拉迪娃》的分析,研究現實中從在的心理疾病以及夢境對一個人的現實影響。

費洛伊德驚嘆於作家的創作力,他們創作的角色與現實中真實存在的並無區別,以至於完全能夠進行專業的心理學分析。

如果把人比作一個瘋子在操作計算機,那麼正常人的計算機是完好無損的,真正瘋子的計算機是壞掉的,而所謂作家或藝術家,他們的計算機同樣是好的,只不過在進行藝術創作時,那個瘋子能夠拋開計算機進行創作,最後再通過計算機加工整理。

而一個瘋子,他會沒有顧及,赤裸裸的暴露人性,並把它們放大以使你能夠看清。


關鍵在於典型二字。生活片段不一定都是具有典型性的,但是好的小說在對生活片段進行本質概括之後,使得小說中的生活片段成為了典型環境,人物成為了典型人物。

另一個方面,小說是一種敘事文體,而並不是抒情文體。相對於詩歌,文學性並不是它的主要功能。

最後,無論是紅樓夢,還是圍城,他們的背後都有極為深刻的現實背景,絕非單純虛構出來的。


現實平淡而複雜,小說複雜而簡單


首先,題主以前的邏輯「文學作品因為深刻刻畫人性被追捧,是因為人性深刻了balabala ……」是沒有太大問題的,題主後來發現更多的人是通過小說的故事來理解人性,雖然這個沒有確切的統計數據能夠證明,但是一般的經驗告訴我們似乎確實是這樣,而且這個和題主之前的邏輯並不矛盾啊!!小說是文學作品的一種表現形式,讀小說的過程中,故事和人性是相輔相成的,沒法分離開來討論的,人性深刻了故事更加有深度,故事有深度了更加能夠反映人性。我們一般讀小說,也不會抱著一個確切的目的,比如「啊,我要讀《圍城》,我讀它就是想了解方鴻漸這個人的品性,我對於故事的發展並不關心」,顯然這樣是不可能的,而一旦你用心的去讀完了一本小說,你自然的了解了故事的情節與發展,也自然的會認識到故事中反映出的人性或者其他的東西比如以前高中時候的老師告訴我,有群人通過《紅樓夢》來研究當時的建築........

好了,接下來回答問題啦~

一、為什麼少聽說剖析別人行為,剖析自己心理來理解人性呢?我們也是人呀?

首先強調一點,不可能存在任何一個人完全沒有思考過別人的行為和分析過自己的心理,所以我對於這個問題的回答重點放在 「少聽說」 上面,不這樣的話我就不知道該怎麼回答了。。。。。

我們把人大致分成兩種:1.願意通過剖析別人行為和自己心理來理解人性的人 2.不願意這樣做的人。(當然這個分類的界限不是很明顯也不夠嚴謹,針對不同的情況同一個個體可能會有不同的表現)

首先討論第二種人(不願意剖析別人剖析自己的人),古語說,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我們想了解一個人需要花太多太多的時間,而現在生活中的我們每天要忙著上班下班聚會聚餐各種活動,所剩下的時間不多,因此他們可能就懶得話時間去剖析自己剖析別人了。

接下來討論第一種人(願意剖析的人),這一種裡面又可以大致分成兩種:1.願意剖析並且剖析成功的人,比如深刻的小說的作家、有一定成就的做研究的心理學家等等,這一類大概就是我們廣泛認同的也是題者聽說的剖析別人和自己來理解人性的人啦。2.願意剖析但是剖析不成功的人。這裡的不成功指的是,他剖析過後沒有得到滿意的結果或者得到的結果並不能被大家認同或者對於其他人對於人性的認識沒有起到太大的幫助作用。首先他們剖析自己,我們都知道人性本身是有許多弱點存在的,就像自己看到的鏡子中的自己總是比別人看到的自己帥30%~對於自己人性中的某些特點,很多人無法正確的認識,因此剖析自己失敗;然後他們剖析別人,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你所了解的別人的行為只是你了解的,一定會存在一些你不了解的,所以即使你通過你了解的別人的行為來做出一些剖析,得到的也只是很片面的結論,而就算我們假設一個人無時無刻不和你在一起,讓你有充分的時間去了解他,那麼問題又來了,人的觀察能力也有區別,不是每個人都擁有福爾摩斯般的觀察與推理能力,所以很可能往往有些微小但是重要的部分,你卻沒有注意到!好啦,剖析別人又失敗啦~~

正是上面說的那樣,所以平時生活中我們很少聽到人剖析別人的行為剖析自己的心理來理解人性,真正能做到的往往都是大師級人物~

二、小說是虛構的,深刻但不一定正確,只是作者的理解,讀小說理解的頂多是作者豐富的精神世界

關於這個問題前面有些朋友已經說的很好啦,我根據我個人的情況說點個人的看法。對,沒錯,小說是虛構的,小說裡面的內容反映的是作者對於生活的理解,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提倡看書不能隨便,要有篩選,要看經典的大家認可的,這就是為什麼有些作品發表之後被人攻擊批評,因為它表達出的價值觀或者別的是與大多數人的觀念想法相悖的,但是許多年齡偏小的人往往不能正確判斷是與非,舉個栗子,就像之前上映的《小時代》,因為小說沒看過,電影上映之後鋪天蓋地的批評讓我也沒了去看得慾望,所以我就不評論啦~而且就像題主所說的,人性是無所謂對與錯好與壞的,因為對錯好壞都是相對而言的,在不同的時代不同的地區也有不同的判斷標準。

好的小說就像題主提到的紅樓夢、圍城、悲慘世界啊等等,作者都是大師,人們普遍地都認為他們的認識很深刻,深刻的認識加上大師們爐火純青的技法,將他們的認識通過小說的形式傳達給我們,許多故事是來源於生活但是高於生活,正是因為我們的觀察能力不足,如果不經過大師們的渲染和放大,我們往往意識不到,這大概就是我們需要通過讀書才能更好的去思考的原因吧。

一千個讀者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不同的個體對於不同的故事的認識也是不同的,這個也是沒辦法的啊,但是每本小說中或多或少總會有些大家都認同的東西,包括人性。我自己讀小說的話喜歡從故事中的人物身上發現問題然後類比到自己的生活當中,經常會發現一些小說中人物的某些特點在自己身上或者自己身邊的人身上也有,只是沒有那麼明顯,而且通過類比的方式,似乎對於小說的理解和對於自己生活的理解都有很好的作用~

最後總結一下第二個問題~ 難道能夠理解大師們的精神世界還不夠嗎!!當然啦,理解之後還要根據自己的情況做一些剖析啊~就好像我們學習西方國家先進的東西的時候還要做出符合我國社會主義具體國情的調整啊~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夠看得更遠~ 啦啦啦~

最後一個問題,有的推薦理由不是因為文學價值而是因為它折射出人性

  • 首先要看你怎麼理解「文學價值」這個詞了,作家殷謙在其雜文集《殷謙雜文全集》里對文學價值做過詳細論述:「作者的人格狀況和人文素質是詮釋文本的必要條件,也就是說,一部作品反映了作者對讀者的態度以及作者與現實之間的關係——他能不能使讀者體驗到詩性的意味和純正的美感,能不能以健康積極的趣味創造一個真善美的世界;他能不能以充滿同情和悲憫的情懷敘述具有人類性和社會性的經驗內容,擺脫自戀和自我主義的傾向,使筆下的文字成為人們真正的精神食糧;他能不能讀者前行之路上提供溫暖和光明,能不能以文化自覺客觀地發現社會殘缺和病象;他能不能捍衛自己的理想以及內心的尊嚴與自由,能不能不淪為市場的奴隸而用娛樂和虛假的方式來粉飾現實以及迴避歷史,能不能對他的讀者說真話。能不能直面權力並勇於鬥爭;他能不能擺脫市儈對自己心靈的毀壞而以升華力來描寫和敘述,能不能擺脫金錢和權力等異化性力量的消極影響,能不能以充分的教養和健全的人格來以筆為旗,文以載道……真正的作家以及文學作品應該包含著這幾個尺度,也就是為文的普遍的價值準則。」

這樣的話,「折射出人性」似乎應該算是其整個文學價值中的一個部分吧,因為其折射人性而推薦這本書的人,或許只是個人對於這本書的理解更加偏向於人性這部分而已,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在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收穫到的絕對不僅僅限於對於人性的理解。


因為我們所接觸的朋友圈,只能代表一部分人,或者說只能代表一部分與我們較為相像的人。而小說中構造的人物源於作者的生活題材加想像,每個人的生活圈不同導致接觸的人不同,作者所描寫的每個角色都不同。人性不是只體現在一部分人中,而是多數人的共性。


當然也可以自己到生活中去體察人情,剖析人性。但是能夠在文學作品中描摹出人性的作家,我覺得他們天生是敏感的,天分極高的,大多數也許是命途多舛的。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像他們一樣聰慧,不是所有人都能有他們的經歷,不是所有人能夠在生活中體悟到那麼多東西。

比如我就是如此平庸的一個人,智商平庸,情商平庸,生活循規蹈矩,身邊的人也沒什麼奇葩。但是我超級喜歡《紅樓夢》和張愛玲的小說,其中對人性的深刻描摹是我喜歡的一部分,這裡只探討人性,不說其他方面,紅樓裡面主要人物的性格鮮明,有血有肉,很多人物都可以在曹雪芹的生活中找到原型,看著貴族們的家庭聚會,寫詩宴飲,八卦逗趣,了解他們每一個人就像了解自己的朋友一樣,如果我的生活中有這麼一群人,那我真是幸福死了。而張愛玲小說裡面的人物,都是一些平凡的小人物,說平凡,可是裡面大部分人的生活都覺得有點顛倒迷亂,張愛玲用濃墨重彩卻畫出他們樸素的人性。我沒機會體會他們的生活和人生,可是通過小說我好像跟著裡面的主人公過完了這樣的一生,看完一部小說,也像做完了一個夢,夢裡我就是主人公,一個又一個這樣的夢,真的讓我沉迷。

好像有點跑題,但是我想說的是,我只能過我自己的人生,可是通過小說我能過各種人生,認識各種人,愛上各種人,同時被他們感動,從他們身上學到好多東西,然後也可以用來指導我自己的人生,加深我對自己的人生的理解和認識。


主流文學本身就著力於描寫人的精神世界或者社會現狀,當中無可避免地會對人性進行剖析,你說:小說折射出來的人性問題也是作者的理解,深刻也不一定正確。確實,剖析人性並不簡單,所以市場上爛書遠多於好書,但那些經典作品往往是在作者嘗遍人間冷暖,歷經人世變遷之後寫就的,它是作者一生智慧的結晶,情節當然是虛構的,但其中的對人性的描寫並不是個人臆想出來的,這樣的作品能給初入社會的人提供寶貴的建議,也能引起飽經滄桑的人的共鳴。


只從身邊吸取理解世界人生的材料的話 體會不深的人只會變成坐井觀天

見否定與懷疑論者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還是那句老話。藝術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如果你看的不是網路文學的話。那你所指的小說。其內容都是來源於生活的。憑藉臆想而出的什麼人性啊情節啊都沒什麼意思。思考人性也要找點正經書看。否則你思考的都是無意的。經不起推敲。休閑小說可以看。但別以探究的心態去看。因為寫休閑的也是普通人。普通人給不了別人生活的指向。


小說短時間內,即可看清人性的一些特點,而人生經歷就像很多人不會總結,很蕪雜一樣。很久也不一定能理解什麼,所以很多人也樂於看小說,找映射。


推薦閱讀:

如何改掉一個壞習慣?
你對電影《楚門的世界》有什麼感悟?
哪些互聯網產品的機制是基於人性的優點的?
如何評價《太行山上》為了避免暴露八路軍位置而捂死嬰兒的情節?
我應該實話實說嘛?

TAG:小說 | 閱讀 | 人性 | 文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