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什麼歷史很久遠,至今都存在的顯赫家族嗎?

歷史


低調的大國總理

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稱帝。他共有26個兒子,除長子朱標為太子,第二十六子朱楠早夭外,其餘24個兒子全部分封各地為王,以便拱衛江山。第十八子朱楩(音同駢)生於1379年,12歲時封到岷州(今甘肅岷縣)為王。4年後又改封雲南。朱元璋給每個兒子都取好了此後二十輩的排輩字眼,給朱楩這一支的是「徽音膺彥譽,定干企禋雍,崇禮原咨訪,寬鎔喜賁從」。

明仁宗朱高熾繼位後,朱楩遷至湖南武岡。1450年,朱楩去世,謚號「庄」,史稱岷庄王。

此後,岷王一支一直在湖南武岡繁衍生息。直到約200年後,李自成、張獻忠起義反明,攻陷武岡,朱氏子孫四散逃離,第八代企字輩中的一人隱去輩份名,改名朱小魯,遷居至長沙的棠坡,他就是棠坡朱氏的先祖。朱小魯的兒子仍然不敢用朱元璋定下的輩份字「禋」(音同因),取名朱其美。直到他的兒子、第十代朱雍松出生時,局勢已經穩定,才恢復輩份名。此後幾代人都以行醫、教書為生。直到第十三代朱玉堂,朱家家勢再起,成為當地的望族,朱玉堂還獲得了光祿大夫頭銜。不過,真正創下宏大家業的,是他的長子朱昌琳,族名朱咨典。

亂世中的儒商

在湖南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工作人員為環球人物雜誌記者找出一本湖南省志,翻到人物誌里記載的朱昌琳一篇,對記者說:「俗話講,『一部近代史,半部湖南書』,意思是在中國近代史上幾乎所有的大事件中,湖南人都處在風口浪尖上,敢為風氣之先。朱昌琳是朱鎔基的曾伯祖父,他的一生正是這一說法的真實寫照。」

朱昌琳生於1822年,「家承儒業,但屢試不第」,在本縣當教書匠,年薪只有32吊錢。後來,他到當地富紳唐亦農家當賬房。不久,他借錢在長沙租了一間鋪房,開了家雜貨店。1845年,湘中農業豐收,谷價大跌,其他人都沒在意,只有朱昌琳拿出所有積蓄,收購了大量稻穀。第二年,長沙大旱,谷價大漲15倍。朱昌琳拋售所囤穀米,賺到了第一桶金。

1864年,朱昌琳遇到良機。兩江總督曾國藩剿滅太平天國後,見江淮一帶戶口蕭條,富商絕少,為招徠鹽商,規定「但有投名領(鹽)票者,概准認運」。清政府實行鹽票制度,商人憑票行鹽。太平年代,商人要拿到鹽票十分不易。如今曾國藩鼓勵領鹽票,朱昌琳「獨見機先,遽請百票」,成立了乾順泰鹽號。不久,淮運恢復暢通,票價猛漲,「初值十金,後賣巨萬」。

後來,湖南人左宗棠出任陝甘總督,赴西北平叛。清政府徵集商販,轉運茶葉到陝甘和關外,朱昌琳便在左宗棠等人的支持下積極應徵,增設茶莊,將湖南茶葉運至西北各地,盈利日增。1877年,陝西、山西等地發生饑荒,這兩省的巡撫都是湖南人,他們就請朱昌琳幫忙賑災,朱昌琳捐獻了大量糧食。他精心籌劃,用布袋運米,在運米的同時也運去了數萬匹布,這些布被用於製作棉衣在寒冷的北方出售,朱昌琳因此再獲巨利。

但朱昌琳不是一般的商人,他的經商之道是「務審時,如治國」。生逢亂世,面對「數千年未有之大變局」,朱昌琳把經商和救國聯繫在一起。洋務運動興起,他就投資辦實業。1895年,長沙第一家近代工業企業「湘善記和豐公司」就有他的股份。他還與人合建了湘裕煉銻廠,開長沙冶煉有色金屬的先河。戊戌變法開始,他就支持變法。1898年,他慷慨資助維新人士。左宗棠稱朱昌琳為「我們鄉的豪傑之士」,只要朱昌琳來訪,左宗棠就走下台階相迎。

此後,朱昌琳把更多精力放到減免租稅、救濟飢貧、設醫院、行募捐的善舉上,甚至放到公共事務上。從1897年開始,由朱昌琳出資,招民疏導瀏陽河水進入北湖,再與湘江接通,歷經10年才完工,是為新河。新河與湘江匯合處,水面深廣,利於商船停泊,並使湘江東岸、瀏陽河北岸一片沙灘變為良田。新河開通後,湖南官紳稱許他有「儒商」情懷,一致保奏他獲得三品卿銜。1910年,他又獲內閣學士銜。1912年,90歲的朱昌琳去世。

朱昌琳對朱氏家風影響很深。自他往後,樂善好施、經世濟國、關心公序良俗成為朱家的特點。朱氏祖屋對面一直住著一戶姓陳的人家。60多歲的陳華安對環球人物雜誌記者說:「朱家是地主,但不是惡霸地主,是好地主。以前村裡有窮人家去世,沒有錢安葬,他們家就會提供棺木和石灰。」

「中國官場最有血性的男子」

朱昌琳的兒子、侄子或因父輩恩蔭,或因科舉,相繼入仕當官,都留下了清正廉潔的官聲。

朱昌琳的兒子朱訪綸在清末擔任資政大夫,還曾在欽辦海軍衙門擔任辦事官。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釀成「庚子之亂」。白蓮教的教眾焚毀教堂,法國教士羅尚德態度凶蠻,要求嚴懲。廣東巡撫聽說朱訪綸有才幹,請他出面。朱訪綸據理力爭,激昂陳詞。羅尚德不但知難而退,還稱他為 「中國官場最有血性的男子」。朱訪綸卸任回鄉時民眾用明鏡和白菜相送,以感謝他的清廉。辛亥革命後,朱訪綸在長沙辦起了華實紡紗公司。

朱昌琳另一個兒子朱訪德是光緒十四年(1888年)的舉人,長得高大魁梧,身懷絕技,攀登峭壁危峰如履平地,據說還能咬斷錐針。他在光緒年間任軍事總參議時,重修江寧城附近沙洲,將淤塞多年的河道疏浚一清。他還平反了湖北巡撫端方、安徽巡撫恩銘造成的許多冤獄。

朱昌琳的弟弟朱昌藩,族名朱咨桂,生有3個兒子,小兒子朱訪緒就是朱鎔基的祖父。朱訪緒中舉的那年,正是甲午戰爭之年,晚清官場的頹靡已不可挽回。朱訪緒因看不慣官場風氣而辭官回鄉。他繼承家風,凡遇救助旱澇災害等地方公共事務,都積极參与。鄉鄰感慨:「朝廷不能任用朱訪緒這樣有才幹的人,十分可惜。如能夠防患於未然,怎會有庚子之亂呢?」

朱訪緒有6個兒子,最小的兒子朱寬澍就是朱鎔基的父親。但朱鎔基還沒出生,父親就去世了,9歲多時母親也去世了。朱鎔基先後由三伯父朱寬浚、五伯父朱學方照顧。朱寬浚之子朱天池,族名朱鎔垂,從邵陽水泥廠退休後便在家撰寫家族歷史的書稿,他曾接受環球人物雜誌記者採訪,並用一段話總結了朱氏家族的為官之道:「十五世諸祖均取朝廷功名,為官清正,世勵清操,為民辦實事,戒奢糜,崇儉約,忠厚孝友,和宗族,睦鄉鄰。醇風美德,世代相傳。」

少年「學霸」,關注戰局

朱天池在談到童年的朱鎔基時,評價是六個字:「寡言笑,愛讀書。」10餘歲時,朱鎔基跟隨五伯父朱學方離開和平村,遷入長沙郊區,就讀於崇德小學。1941年2月,朱鎔基考入廣益中學 (今湖南師大附中),這是當時長沙最富盛名的私立中學之一。

環球人物雜誌記者在湖南師大附中看到了一份名為《湖南私立廣益中學學生學籍簿》的檔案複印件。檔案顯示,在畢業考試中,朱鎔基名列第一,11門功課有7門得到滿分100分,平均96.27分,拿到了全班54人中的「一號文憑」。對朱鎔基的畢業成績,當時的校長曹孟其頗感驚奇,因而破例將其存入學校檔案。

朱鎔基在公民課(即政治課)上的成績尤其優秀,畢業考試得了滿分。當時教公民課的老師彭應梅知識豐富,每次講課旁徵博引,學生課後需要花費很長時間來消化。彭應梅還給學生列出了大量的課外讀物,包括盧梭的 《民約論》、孟德斯鳩的《法意》等。同學們回憶,當時真正通讀了這些課外讀物的,恐怕只有朱鎔基一人。朱鎔基的同學、任弼時的堂弟任儼曾說:「當朱鎔基以國務院總理身份訪美時,我在電視里看到,他和記者談起與美國國務卿奧爾布賴特唇槍舌劍辯論人權問題。我不禁想,當初他讀 《民約論》 和 《法意》諸書,是否想到,將來會用其中的知識和美國的國務卿辯論呢?」

朱鎔基在廣益中學時的宿舍是一棟兩層的樓房,一樓住女生,二樓住男生。二樓的地面很簡陋,用木板鋪成,木板之間有不小的縫隙。一次,有名男生泡完腳,從縫隙里看到正好有女生在樓下,就把洗腳水澆下去。樓下的女生被淋濕,引起樓上男生們一片鬨笑,只有朱鎔基嚴肅地說:「不要開這種欺侮女同學的玩笑!」朱鎔基的堂親朱暢九當時也在廣益中學讀書,他回憶說:「朱鎔基從來不談無聊的話題,他關注戰局。」

隨著戰局吃緊,廣益中學南遷湖南衡陽市常寧縣。日軍在長沙周邊與中國軍隊相持,致使長沙到常寧的交通不便。朱鎔基在省立一中的校友、後來曾長期在湖南師大附中校友會工作的退休教師劉磊告訴環球人物雜誌記者:「朱鎔基當時從長沙返回學校,需要乘船先經過洞庭湖,然後再通過其他水路輾轉到達常寧。八百里洞庭的寬廣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成了國家領導人之後,他到洞庭湖視察,看到湖面日漸縮小,還曾感嘆,湖比自己上學的時候小太多了。」

1998年9月,朱鎔基視察九江大堤,看著質量低劣的工程,他怒斥九江大堤是 「豆腐渣工程」。此後,「豆腐渣」成了劣質工程的代名詞。據同學們回憶,「豆腐渣」這個詞源於他們在廣益中學食堂常吃的一道菜。戰時糧食匱乏,朱鎔基和同學們吃得最多的是磨豆腐剩下的豆腐渣,8個人一桌菜,幾筷子下去,一小盤豆腐渣就只剩碎屑了。

「國破家亡之感終生難忘」

1943年冬天,朱鎔基以優異成績從廣益中學畢業,第二年2月,他在長沙楚怡學校 (1938年遷至新化縣) 開始了高中生涯。當時的私立楚怡學校有著從小學、中學到工業專科一套完整的教育體系,在湖南絕無僅有,朱鎔基就讀於楚怡工業學校機械科31班。

1944年6月,日軍攻陷長沙,國破家亡的感覺深深刺激了朱鎔基。在楚怡學校採訪時,環球人物雜誌記者看到了朱鎔基2006年在楚怡百年校慶時給母校的親筆信原件,信中說:「我雖然只在楚怡新化校址就讀一個學期,但正逢日本侵略軍攻佔長沙,面臨無家可歸之際,國破家亡之感終生難忘。唯願我之年輕學友發奮自強,刻苦學習,誠信做人,振興我中華民族,實有厚望。」

劉磊告訴記者,後來,朱鎔基為減輕五伯父的經濟壓力,投考了免收學費的國立八中。這所學校位於偏僻的湘西花垣縣,朱鎔基就在大山中度過了兩年求學時光。國立八中的同班同學楊開卷回憶,朱鎔基當時每科成績都在98分以上,尤其是英語,他甚至能背誦《英漢詞典》的部分內容。楊開卷的理科成績不甚理想,經常向朱鎔基請教。1982年,楊開卷在報紙上讀到朱鎔基在國家經委工作的消息,心想這是不是當年的同學朱鎔基?於是寫信詢問,卻沒有得到迴音。近10年後,朱鎔基被任命為國務院副總理,報紙上還刊登了照片,楊開卷一眼認出這正是當初的老同學,於是再次去信,並等來了朱鎔基的回信:「接讀來信,愧何如之。你前次來信,本應及時敬復,當時亦告訴自己,不要忘了,因我已有經驗,上次一初中同學來信因我未及時回復,即遭來信大加譏諷。奈因每日白天會海,晚上文山,不過十二時不能就枕,過了幾天,再也想不起來了。」

日本投降後,朱鎔基轉到遷回長沙的湖南省立一中,在26班完成了最後的高中學業。湖南省檔案館保存了朱鎔基在省立一中的學籍冊。學籍冊顯示,朱鎔基在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轉來省立一中就讀,監護人仍是五伯父朱學方。

1947年,朱鎔基考入清華大學電機系電機製造專業。在當時報考清華大學的眾多湖南籍學生中,他的考分最高,一進校就拿到獎學金。

大學畢業後,朱鎔基進入東北工業部,之後一直在國家計委、國家經委等經濟部門工作,直到1987年擔任上海市委副書記

「各家親戚,莫找我開後門」

朱鎔基離開和平村後,至今再沒回去過,朱家人也都陸續離開和平村。環球人物雜誌記者走訪和平村,見到了村裡僅有的一戶朱氏後人——朱鎔基的堂侄朱必俊。他今年64歲,在村裡開了一家「朱家商店」。一次,朱鎔基來到長沙,把同自己平輩的親戚都召集起來見了一面,其中就有朱必俊的母親朱佩群(音)。朱佩群回來告訴大家,朱鎔基第一句話就是:「各家親戚,莫找我開後門。」

朱鎔基的兒子朱雲來10多年前回過和平村,在「朱家商店」買了一串鞭炮,拿到先祖朱玉堂的墳前燃放。那一次,朱必俊的姐姐朱令嫻見到了朱雲來,並留下一張合影。「是在時中學校裡面拍的,朱雲來還問朱家做了哪些好事。」朱必俊說。

在湖南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採訪時,環球人物雜誌記者也曾聯繫過朱鎔基的另一位堂侄,他在長沙市開福區黨史研究室工作過。他在電話里說,總理專門叮囑過朱家的後人,不要打著他的旗號辦事,也不要因為他的事接受採訪。「總理對我們的叮囑,我們肯定要記著。」

朱鎔基當國家經委副主任時,三伯父朱寬浚的兒子、堂兄朱經冶去北京看望他,兩人在談話中訂下了君子協定:只要朱經冶知道有人要找朱鎔基辦事,或是托朱經冶轉達,朱經冶一律幫助擋駕。後來朱鎔基調任上海,兩人在上海見面,朱經冶對朱鎔基說:「我不去看你,驚吵你,也不找你麻煩,別人包括我自己的兒女,也不讓他們去找你。」那次談話持續了兩個多小時。最後,朱鎔基風趣地對朱經冶說:「你高興,肚子不餓多留一會我不反對,但我不會留你們吃飯。」

在擔任上海市長時,朱鎔基還曾當著朱經冶夫婦的面,對時任上海紡織局黨委副書記的堂侄朱匡宇說:「我在上海一天,你就不要想陞官。」果然,朱鎔基在上海任職期間,朱匡宇沒有變過職位。

有一年,朱家親戚打算修墳,寫信問朱鎔基是否將他母親的墳一併修整,但被婉拒。朱鎔基在信中說:「關於為我母親修墳之事絕不可為,傳揚出去影響更壞。顧念之情,心領不盡。」直到今天,朱鎔基母親和高祖父朱玉堂的墳墓依然十分破舊。

朱經冶說過一句話:「朱鎔基今天的性格是祖傳的。」5年中,環球人物雜誌記者兩度探訪朱氏家族故地,對這句話有了更深的感觸。一個家族得美名不易,得惡名容易。有許多人慕名而來,希望看一眼朱氏祖屋,卻在緊閉的門前懷著敬意離去。人們對朱氏家族的敬意,實際上是對剛直、仁愛的朱氏家風的敬意。這樣的家風,值得一代代後人珍視。


「榮家是中國民族資本家的首戶,中國在世界上真正稱得上是財團的,就只有他們一家。」

——毛澤東

在中國,極少有家族能夠顯赫百年,而榮氏就是其中之一。

一個多世紀以來,「麵粉大王」,「棉紗大王」,「紅色資本家」,「中國的洛克菲勒」,這樣的王牌稱號一直圍繞著榮氏家族,他們在商場上縱橫馳騁、獨領風騷。

如今,榮氏家族已經是到了第四代。雖然風風雨雨幾經沉浮,但卻依然屹立不倒。他們靠實業興國、護國、榮國,在中國乃至世界寫下了一段輝煌的歷史。

1、初代置業,佔據中國衣食半壁江山

榮家祖上就有人做過大官,曾經家世顯赫,但到了榮熙泰這一輩,家道開始中落。

由於家境貧寒,榮熙泰的長子榮宗敬14歲時就不得不離開學堂,到上海南市區一家鐵錨廠當起了學徒。

比他小兩歲的榮德生則是在私塾學校讀書,因為父親對他抱有很大的希望,希望他能中科舉。

榮德生卻並不這麼想,他一直以哥哥為學習的榜樣,想早日為家庭分憂。15歲那年,榮德生就乘著小木船從閉塞的無錫郊區搖進了喧鬧的大上海,做起了學徒工。

那時的榮熙泰與人合資在上海開設了廣生錢莊,榮宗敬兄弟分任經理與會計。後來榮熙泰過世,兩兄弟苦心經營的錢莊也逐漸做大,這也成為後來兩兄弟創業的第一桶金。

後來,榮德生南下廣州時,看出了麵粉行業的商機,他把這一想法告訴榮宗敬,兄弟倆一拍即合。

辦了八年之後,榮氏麵粉廠終於站穩腳跟,其產量佔到當時全國麵粉總產量的29%%。這樣的速度簡直舉世罕見。

1905年,榮氏兄弟就創辦了振新紗廠,1915年,榮宗敬又在上海郊外開建了申新紗廠。由於趕上歐戰期間,需求饑渴,上海的棉紗價格大漲,從每件90餘兩狂漲到200兩,出現了「一件棉紗賺一個元寶」的暴利景象。

申新在開工後的三年里,不僅是產量劇增,贏利更是驚人,從開辦當年的2.06萬元增加到22.2萬元,3年增長10餘倍。

榮宗敬曾很得意地對友人說:「當今中國人,有一半是穿我的、吃我的。」可見,當時的榮氏商業帝國對中國的影響力之大!

2、散盡家財,是得?是失?

商業總是要受到政治因素約束,尤其是在動蕩的年代,再輝煌的大廈,可能也會一朝傾覆。

1949年,國民黨政權倒台前夕,榮氏家族內部出現了大震蕩,榮家由此走向低潮。

國民政府在前一年推行幣值改革和限價政策,不久就導致了嚴重的通貨膨脹,引起搶購狂潮,上海經濟漸趨癱瘓。受大環境影響,留在內地的榮氏企業元氣大傷,許多人遠走海外。

「生平未嘗為非作惡,焉用逃往國外?」在最後關頭,榮德生和榮毅仁父子還是決定留在大陸。

上海解放後,榮氏企業面臨著不少困難,而當時的黨和政府對榮氏企業予以大力扶持,實現了新的復甦。榮德生父子與共產黨的信任由此建立。

1954年,榮毅仁向上海市政府率先提出將他的產業實行公私合營,許多股東都不能理解,榮毅仁卻執意如此,「社會主義是大勢所趨,不走也得走。」

至此,榮家發展了半個世紀的產業,變為國家所有,這一舉動也促進了上海的私營工商業改造工作,榮毅仁也被當時的國務院副總理陳毅稱為「紅色資本家」。

為了探索國際經濟合作之道,在鄧小平的支持下,榮毅仁於1979年還組建了一個直屬國務院的CITIC投資機構——中國國際信托投資公司。

在榮毅仁的帶領下,CITIC的觸角伸向各個領域,涵蓋了貸款、進出口貿易、諮詢、國際投標代理等業務,在國際經濟合作方面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本是散盡家財,卻也為榮氏家族注入了新的生機,得失之間,又哪有那麼絕對?

3、精英輩出,富過三代!

都說富不過三代,可是榮氏三代卻出了不少商業翹楚。

幾乎是在榮毅仁創立中信的同時,榮氏第三代榮智健放棄了清華的研究職位和家人,獨自去香港闖蕩。1986年,榮智健正式加入香港中信,出任副董事長及總經理。

在加入中信之前,榮智健還提出了兩個條件:第一是由他選用人才,第二是授予他相當權力,毋需事事請示。

正式出任後,榮智健做的第一件大事是提出收購國泰航空股權,後來收購了香港電訊二成股權、泰富發展公司等,一系列巧妙的資本運作,榮智健也向外界證明了「自己不僅僅只是榮毅仁的兒子」。

除了榮智健,三代裡面,榮智鑫也是其中翹楚。

幼年喪父,榮智鑫的家境沒有榮智健那樣好,一切都只有靠自己。最初,榮智鑫用50萬港元跟朋友在香港合夥成立了一家名叫美聯的煙草公司,專門代理美國牌子的香煙。10年的發展,這家公司被一家美國企業收購,榮智鑫從中凈賺1億多港元。

後來,榮智鑫又投資200萬港元,成立了榮文科技有限公司,開始涉及電腦製造業。1982年這家公司在香港上市,揭開了榮智鑫事業發展歷程新的一頁。

當然,榮氏三代中,除了上面說的兩位,還有德國商界女強人之稱的榮智美、巴西環球公司總裁榮智寬等,也都是商界中的精英。

從民國一路走來,如今的榮氏家族,或許作為開創者的一代二代那些跌宕起伏的傳奇故事也逐漸淡了,也不再有那麼多風風雨雨的故事,但不可否認,這個百年卻一直在發揮著它的影響力。

「發上等願,結中等緣,享下等福;擇高處立,就平處坐,向寬處行」,這是左宗棠的一句名言,也是榮氏家族的一句祖訓。百多年來,傳承的不只是財富,更是理念。


阿爾法.露西家族,是人類世界當之無愧的第一家族。

家族發源於非洲南部,整個家族崛起於與恐貓一族的戰爭中,露西家族推動了直立運動,對當時的社會思潮產生了重大衝擊。關於草原未來論還是森林未來論的爭辯在當時無比激烈。

阿爾法.露西是當時草原未來論的支持者,並且開創了更為激進的草原直立論,由於露西家族在與恐貓和巨駭虎的戰爭中的赫赫戰功,家族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其家族成員人丁興旺,後代分裂為黃白黑三大支系,遍布除南極洲之外的所有大陸,據說還有露西家族的成員曾前往月球。

露西家族成員迄今大約有70多億,持續時間大約320萬年。

本問答下的其他所有答案,都不過是露西家族的分支而已!


現在活著的每一個人所屬的家族都符合題主的要求


捷克的施瓦茨貝格家族。11世紀就是巴伐利亞貴族。後來成了奧匈帝國貴族,封地後來是捷克。因為胡斯戰爭時期除了極個別天主教捷克貴族以外本土貴族幾乎全部被消滅。後來除了好幾個奧匈名將。

這家族20世紀有捷克總理。

還有,約旦王室哈希姆家族是穆罕穆德的直系後裔。


-

我家罷。傳説可以追溯到中國漢宣帝時期。而確切的年譜則開始於中國宋初(即使如此也超過一千年),從那時起所有人(Clan chief,宗孫)都有據可查,官位最高者位至三公,亦有女眷嫁入兩朝王家。淪陷時期雖然有人投靠日本,還被封爵;絕大多數人都積極投入抗日鬥爭,超過二十人犧牲,爺爺僥倖幸存,獲得韓國、中國和英國的功績勛章(建國勛章、抗戰勝利勛章,etc)。戰後加入韓民黨,與在野同僚們拉下了獨裁者李承晚。

我父親一輩中,有國會議員、高位公務員(包括一名前部長)、將軍和財閥。小伯與北韓方面有交際,在開城工業區有很大投資。但是家勢自 80 年代以來整體是衰頹的,以我父親爲首的小輩們看似掌握很大的權力,有無算的金錢,其實衹是這個古老姓氏的殭屍而已。看起來無比顯赫,輕輕地一推就會轟然倒塌,塵埃飛揚。

-


已收錄至瑪麗蘇文學必備素材庫


說說日本的

像德川、島津、上杉、細川這些平安以後崛起以及來自源平藤的就不說了

提起日本的古老家族,很多人第一會想到天皇家,其實日本不只有天皇家這麼古老,有一些神社的世襲神職家族的歷史不亞於天皇家,有的甚至還是當年大和王權(日本的前身)統一列島前的地方首長家族

出雲國造—千家家:

千家家,世襲出雲大社宮司與出雲國造,原姓出雲,是日本誕生前統治出雲地方的首長家族,後臣服了大和王權,接受大和王權任命出雲國造。(真有點像大國主讓國神話,大和王權就是高天原,出雲家就是大國主)。出雲家被大和王權收復後,大和王權選了大和王權神話里某一個神明給出雲家,讓他們奉其為祖先,那個神明是天穂日命,乃天照大御神與須佐之男立誓約時誕生出的八位神明之一。

出雲大社的祭祀

後來日本進行國造制到國郡里制的改革時,所有國造都被廢除了,唯有出雲國造與紀伊國造的封號保留了下來,由當地家族繼續世襲。

到了平安時代,出雲家分為兩家,千家家與北島家,千家家繼承了宗家,北島家繼承了神魂神社世襲宮司家。

明治時代,第80代出雲國造與大社宮司千家尊福創立了新興宗教「出雲大社教」,尊奉大國主大神。簡直是出雲神明對高天原的反抗hhh

另外,出雲大社在17世紀就完成了神佛分離,比「神佛分離令」頒布還早兩百多年,而天皇的家廟伊勢神宮在明治時代頒布「神佛分離令」後才完成了神佛分離,不過這也不奇怪,連天皇自己都經常入佛門,後柏原天皇還作和歌盼望進西方極樂世界(天照大神:有家不回的逆孫!),神明正統在出雲hhh

出雲大社是結緣的神社,供奉大國主大神、須佐之男、奇稻田姬等神明,也是神無月時,全國八百萬神明集會的地方。

2014年,古老的豪族千家家迎來了一個大和王權家族的後人,高圓宮典子女王殿下(三笠宮崇仁親王殿下的四孫女)。

婚禮上,前左起千家國麿權宮司、高圓宮典子女王殿下

紀伊國造—紀家:

紀家是和歌山縣日前神宮·國懸神宮的世襲宮司家,祖先是統治紀伊地方(和歌山縣)的古代豪族,和出雲家一樣臣服了大和王權,接受了大和王權的任官。其祖先也是大和王權欽定的,祖先是天道根命,乃高御產巢日神(造化三神之一,比天照月讀須佐三貴子年長)的五世孫,當年伴隨日前大神、國懸大神降臨凡間,神武東征之後被封紀伊國造,子孫代代祭祀日前大神與國懸大神。

有必要說下紀伊國造的紀家與紀貫之的紀家的關係,可能很多人會認為這兩者是一家,但其實兩者不是一家的,紀伊國造的紀家是統治紀伊地方的古代豪族,紀貫之的紀家是奉孝元天皇的後代武內宿彌為祖先的皇別家族,原先是奈良縣一個叫紀里的地方的豪族。

和出雲國造一樣,律令制之後,紀伊國造的封號也保留了下來,但不同的是,紀伊國造封號在明治時代被廢除了,而出雲國造封號一直傳承至今。

雖然紀家與紀貫之的紀家沒有關係,但兩家有聯過姻的,平安時代,有一次紀家缺乏男性繼承人,就收了皇別紀家的紀長谷雄的某世孫作為女婿養子讓其繼承。

神宮的鳥居

阿蘇之君/阿蘇國造—阿蘇家:

阿蘇家,阿蘇神宮的世襲宮司家。日本誕生前是阿蘇山(熊本熊老家的山)附近的一個豪族,和卑彌呼女王一樣事鬼神,阿蘇家信奉阿蘇山之神,用神事來掌控民眾,人稱「阿蘇之君」。當時九州島的豪族除了有阿蘇之君的阿蘇家以外,還有火之君、筑紫之君兩個大豪族。後來,大和王權的勢力擴張到九州,火之君與筑紫之君被消滅,阿蘇之君臣服了大和王權。臣服後,和出雲、紀一樣,被大和王權欽定了祖先,但這次不同,不是神明,是神武天皇的第二皇子神八井耳命(應該皇別的比神別的尊貴點,雖然是地上的國君,但按日本神話,神武天皇應該也屬於神明)

阿蘇家在戰國時代是一個戰國大名,曾與大友氏、相良氏結盟,1585年與島津家爆發阿蘇合戰,敗於島津家,戰國大名阿蘇家滅亡,但阿蘇家的人還在,後來,羽柴秀吉征服九州時,阿蘇家見機會來了,就跑上去投靠秀吉,因此成為了阿蘇神宮的世襲宮司家族,後來代代侍奉島津家。

阿蘇神社的祭祀

尾張氏:

尾張氏和大和王權的關係很深,出過很多皇后、后妃,如孝昭天皇皇后與孝安天皇之母世襲足嬡,生下了、崇神天皇妃尾張大海嬡、應神天皇皇后仲姬命、安閑天皇與宣化天皇之母尾張目子嬡等等。最著名的尾張女性是宮簀媛(日本武尊的妻子),傳聞熱田神宮是前者為供奉天叢雲劍原物而建立的。

尾張的站路能力不錯,壬申之亂時全力支持大海人皇子,之後也受到了獎賞。

尾張氏的後人也很厲害,出了三個世襲神職家,名古屋熱田神宮的千秋家(尾張氏的女婿養子開始的,來自藤原南家)、大阪住吉大社的到津家、宮津龍神社的海部家

熱田神宮的祭祀

最後說一個沒保住神職地位的神職家族·藤波家,可能很多人都不熟悉這個家族,藤原鐮足的中臣家應該都知道吧,沒錯,藤波家就是中臣家的延續,當時中臣家由藤原鐮足的侄子繼承,這個侄子也是藤原不比等幼少時的監護人。中臣家後來成了伊勢神宮的世襲祭主家族,結果到了明治維新後,祭主地位就沒保住,被廢掉了。

現在伊勢神宮祭主一般由皇女擔任,現在是今上天皇的女兒黑田清子(今年上任的)。

2017.12.14凌晨更新

新增一個家族,個人覺得這個家族是日本除天皇家以外,歷史悠久且繁榮千年的家族。這個家族就是藤原五攝家,即近衛、鷹司、九條、一條、二條,以近衛家為宗家。

五攝家的千年繁華,可以用他們最著名的一個祖先的和歌來概括

此世即吾世,如月滿無缺

—藤原道長

藤原家出自古老的中臣家,藤原鐮足跟著中大兄皇子消滅了權臣蘇我家族、藤原不比等在天武·持統朝一步一步上位,藤原四兄弟推光明子為皇后,一步一步奠定了藤原家族的地位。在華麗的平安時代,滕原家把女兒嫁進皇室,漸漸掌握了政權,在滕原道長一代達到巔峰。正應了中國的一句老話—月滿則虧,道長之後,藤原家走下坡路了,天皇家短暫地輝煌了一下,不久後迎來了武家時代,天皇與公卿開始慢慢地失去了對國家的掌控,但即使在公卿沒落的武家時代里,藤原五攝家仍然不變其在京都的至高地位,直到明治維新,一直位居公家之首,明治維新後,位列公爵,一條家出了明治天皇皇后,九條家出了大正天皇皇后,另外近衛家還出了一位首相。

現在的藤原五攝家都混得不錯,混得最好的是近衛家現當主近衛忠輝,目前是國際紅十字會·紅新月會會長,妻子是三笠宮崇仁親王的大女兒·寧子內親王。鷹司家當主是日本電氣通信系統前社長;九條家當主是藤原氏後裔會會長、京都平安神宮大宮司;一條家當主是律師;二條家當主實業家與神職人員。

近衛忠輝(左)

對日本名門感興趣的話可以看看這些:

藍果子:日本原來的那些大名後代現在都混的怎麼樣?

藍果子:日本在戰後被廢除的宮家現在還有多少?


中華文化圈肯定是孔家和張家,孔家以衢州孔家和台灣孔家為正,衢州南孔最後一位奉祀官(74代)還在世,還有磐安孔家,他們家廟當年也是受清廷敕封的,只不過去衢州曲阜續家譜沒續上。 張家也在台灣,現在大陸捧的這位是上一代天師也就是六十三代張恩溥的兄弟,好歹比之前捧那位正統多了,雖然劍和印都在台灣。不過我們也沒天師這個說法。


1.哈布斯堡家族

哈布斯堡家族(House of Habsburg) 為德意志封建統治家族。其主要分支在奧地利,祖系日耳曼人中的一支,最早居住在法國阿爾薩斯,後來向東擴張至瑞士的阿爾高。11世紀初,由於該家族的主教斯特拉斯堡的維爾納建立鷹堡(哈布斯堡),其家族即以哈布斯堡為名。統治時期從1282年起一直延續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是歐洲歷史上統治時間最長、統治地域最廣的封建家族。1273年,哈布斯堡家族的魯道夫一世被選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1273~1291在位)。1438年開始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由哈布斯堡家族世襲。1918年奧匈帝國解體,哈布斯堡王朝的統治結束。

今日,部分哈布斯堡王族後裔依然生存,分別定居於奧地利、列支敦斯登和德國,現時他們的族長是卡爾·馮·哈布斯堡。他是2011年剛逝世的奧托·馮·哈布斯堡的兒子。奧托在世時,一般民眾稱呼他為「奧地利大公」或「奧地利皇儲」。

------------------------------------------------------------------------------------------------

2.日本天皇家族

日本天皇(日文:てんのう;英文:The Emperor of Japan)是日本皇帝的稱號,相傳為日本神話中的創世之神天照大神後裔。也是神道教最高領袖,日本國家象徵。從日本神話神武天皇到現在明仁天皇共125代。[1]

日本天皇名稱最早文字記載是日本689年頒布的《飛鳥凈御原令》。而中國開始稱日本元首為天皇約是在清末的同治年間。

日本天皇制是世界歷史上最長的君主制度,近代明治維新後宣稱「萬世一系」並寫入憲法,即日本從古代起沒有改換朝代,始終都是皇室一系。由於年代久遠加上大量神話色彩,難以斷定古代天皇真實性。從崇神天皇開始考古學才能確認其實際存在,自應神天皇開始的歷史之可信度才大為提高。

日本的現任天皇名為明仁,年號平成,於1989年即位。

------------------------------------------------------------------------------------------------

3.中國孔子家族

中國就有一支歷史久遠(長達兩千年)、至今都存在的家族——作為儒家文明的象徵物,聖人族裔的衍聖公一族。下面就簡單介紹一下源遠流長的孔子世家吧:

據《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的祖先本是殷商王室後裔。

周滅商後,周成王封商紂王的庶兄、商朝忠正的名臣微子啟於宋, 建都商丘(今河南商丘一帶)。

微子啟死後,其弟微仲(一作微仲衍)即位,微仲即為孔子的嫡系先祖。孔子的六代祖叫孔父嘉,是宋國的一位大夫,做過大司馬,在宮廷內亂中被殺,自孔父嘉之後,其後代子孫開始以孔為姓。其曾祖父孔防叔為了逃避宋國內亂,從宋國逃到了魯國。從此孔氏在陬邑(今山東省曲阜市)定居,變成了魯國人。

孔子的父親為叔梁紇[叔梁為字,紇(he)為名],母親是顏徵在。叔梁紇是當時魯國有名的武士,人品出眾,建立過兩次戰功,因曾單臂托住懸門讓衝進城池的部隊撤出而聞名。曾任陬邑大夫。叔梁紇先娶妻施氏,生9女,無子;又娶妾,生一子,取名伯尼,即孟皮。孟皮腳有毛病,依當時禮儀不宜繼嗣,於是又與年輕女子顏徵在野合而生孔子。

孔子世家大宗世系:

這一家族滿足對貴族的一切定義:

1.高貴的血脈傳承(黃帝/商王室/孔子)

2.清晰的譜系(從黃帝始,就算有存疑的部分也比任何其他所謂貴族都長了),浩蕩傳承兩千年,真正的千年世家,比歐洲那些王室、貴族世家高到不知哪裡去了!

3.世系的貴族身份(從傳承數千年的公爵位「衍聖公」到今天的「大成至聖先師奉祀官」。

當然,如果對這些世家豪門的貴族風範非常傾慕的話,可以看看中國內地有真正意義上的貴族嗎? - 知乎用戶的回答 ,見識一下所謂的世家風範和貴族精神的真相····


千年古鎮婺源江灣,鍾靈毓秀,文風鼎盛、群賢輩出。

唐朝初年,葉、鮑、戴等人家聚居形成較大的村落,北宋神宗元豐二年蕭江第八世祖江敵始遷江灣。

宋朝以來,蘊育了狀元、進士、仕宦38人;明代抗倭名將戶部侍郎江一麟、宮廷太醫江一道、清代樸學大師江永、清末著名教育家江謙等一大批學士名流。


張家,中國最有名的可稱世襲罔替的兩大家族,除了衍聖公孔家,就是張天師家啦。

東漢張道陵創立道教之後,被尊為「天師」,其子張衡為「嗣師」,孫張魯為「系師」,也就是後世說的「三師」,後世的子孫雖然稱「天師」,但到忽必烈之時,「天師」的稱呼才被固定下來,基本傳給嫡子,也有少數情況,天師無子嗣,傳給侄兒、弟弟、叔父的。

然而傳承到六十三代天師張恩溥道長之後,由於49年眾所周知的原因,張恩溥去了台灣,天師在台灣,然而嗣漢天師府還在大陸,於是張恩溥羽化之後,兩岸張氏後人便展開了曠日持久的奪位……

2008年六十四代天師張源先羽化,台灣張意將、張道禎、張懿鳳、張美良、張捷翔都自稱張天師,其中張道禎認為六十四代天師張源先是代理天師(……),於是襲位六十四代天師,其餘四人襲六十五代天師,但多無正統道教界的認可。其中張懿鳳是張源先長女,而此前張天師傳承秉持「傳男不傳女」傳統。

此外大陸也有六十五代天師張金濤,他是六十三代天師張恩溥的外孫,鳳凰網曾經報道過兩岸天師隔空喊話:

張源先說,天師的繼承仍然要遵照傳統。最基本的條件是,天師一定要姓張,也要有張氏家族的血緣關係。

如果按照這樣的規矩,張金濤就不符合六十五代張天師的「身份」。張源先解釋說,張金濤的母親叫做張稻香,乃是六十三代天師張恩溥的二女兒,而且,張稻香是嫁給姓魯的,張金濤本來應該是叫做「魯金濤」,「張金濤只能算是六十三代天師的外孫,不是嫡系子孫。」

張源先又說,女兒嫁出去就是別人家的人了,生的小孩也是別人家的血統,血緣是無法分解的,「張金濤不是屬於我張氏血脈,按照第一代天師張道陵教祖遺訓,他根本不能繼承為六十五代天師!」

其實,張源先相當介意的是,「第六十四代天師還建在,豈有出現第六十五代天師的道理!」那麽,他對於真正的第六十五代天師傳人,是否已經有了人選?張源先表示,「下一代天師的人選已經在我心中,這是天機,不能事先公開。」

兩岸"張天師"爭正統 揭秘中國道士生活

總之現在就是這麼個混亂局面,台灣那邊搜天師府,出來好幾個網頁,每個都不一樣,六十四代和六十五代天師並存,也是醉了……

值得一提的是,歷代天師劍印相傳,而六十三代天師張恩溥赴台時,只帶了印,劍留在了龍虎山,千年傳承的信物就此分開,也許是得道之人對未來的智慧與不忍吧。


黃帝家族呀!至今有十幾億後代


東亞文化和傳統歐洲文化中的家族以及house並不相同。

連中國和日本文化中的家族都不一樣。

中國由於2000多年沒有貴族(除了衍聖公家,現在還沒了),無法根據領主權來理解家族,通常只能根據家譜來進行,一旦家譜出了問題,這個家族就無法再合理合法的稱為家族,海寧錢家這樣大家確然知道當代有大量出色子弟,歷史清晰可追尋的還好些。其他的就難說了,比如我家這樣代代底層的雖然有家譜,我說我家是大家族,又有什麼意義,再比如我家姓姬,氏劉,好歹也是周王室出身,我還能蹦起來說天下都是我家的?家族的存在要有深厚的根基,需要幾代人數量不少的子弟的貢獻、犧牲和積累,這幾個條件,在中國現今的社會中缺乏其存在的環境更遑論發展。比如我母上家書香門第,代代都出N個教授級別知識分子的,因為近現代的一些問題,家譜中斷,連他們自己都不覺得自己是家族,2-3代內的親戚還能認識一下,遠一點的純粹靠猜。這種情況對於百多年前眾多稍微上層一點的家族幾乎是常態。

歐洲的house由於其天然具有的領主權以及其社會發展的過程相對清晰穩定(譜系學、紋章學),相對還是比較容易判定的。比如上面說的哈布斯堡家族。

其他一些不因為領主權而是通過其他方式發家的家族,例如羅斯菲爾德家族也算。

但是有些不是家族。比如英國王室,沒有house of england,英格蘭(及其相關)的領主權近幾百年都在其他具有領主權的家族中流轉。比如現在的溫莎-蒙巴頓,是溫莎家女兒嫁給姓蒙巴頓的男的形成的,不過那個溫莎家女兒是主支,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屬於溫莎家絕嗣(家族取消)。而溫莎這個姓是他們自己改名字的,叛祖離宗的貨色,算是自己新開了家族。之前人家是薩克森-科堡-哥達家的,來源於阿爾伯特親王,和現在比利時王室是同宗的不同分支,阿爾伯特親王的哥哥,薩克森-科堡-哥達公爵恩內斯特無後,爵位是由親王的小兒子利奧波德繼承,利奧波德算主支,英國的愛德華七世也好喬治五世也好都是分支(然後喬治五世就改姓,叛出家門了)。比利時王室一直是根正苗紅的薩克森-科堡-哥達家族分支。而科堡家則是維亭家族的分支,維亭家那才是主支中的主支。維多利亞女王是漢諾威家的外嫁女,她繼位的時候就明確了後代不能使用漢諾威家的名號,而漢諾威家是她小叔叔奧古斯特那邊的才算是,漢諾威家現在還存在,現任公爵夫人就是格蕾絲凱利的長女卡洛琳(雖然兩公婆早就分道揚鑣了)。歐洲的這些家族雖然同樣領主權已經在實質上無效,但是人家自己的小圈子還是照樣玩的轉。


姬家

中國人百分之85都是姬家子孫,主支未斷,旁支化為400多個姓,也就劉熊張這幾個大姓不是出自姬,其他的李王陳都源於姬

實在是地球第一大家族,比那穆罕穆德不知道高到哪裡去了


吳越錢氏家族_百度百科

吳越錢氏家族是指吳越國開創者錢鏐(Liú)及其後裔,主要生活在現在的浙江、江蘇東南部、上海等地。

著名的後裔有錢穆、錢鍾書、錢學森、錢偉長、錢三強、錢其琛等。


本人翻譯自Paradox遊戲《十字軍之王2》官方排名榜(有幾個不是至今都存在的)。

1.卡佩家族(Capet)

卡佩家族的祖先是西法蘭克國王禿頭查理時期的權勢人物強者羅貝爾。其後代隨後成為了西法蘭克國王和法國國王。儘管其主繫於1322年絕嗣,其分支在1337年同時控制了法國、葡萄牙、那不勒斯、匈牙利和納瓦拉五國王位,並且曾控制過布列塔尼,勃艮第,波旁,普羅旺斯和亞該亞的大貴族爵位。另一支系曾擁有過君士坦丁堡的拉丁帝國的皇帝位。該家族無疑是中世紀歐洲最龐大的家族。

評分:100000分

2.哈布斯堡家族(von Habsburg)

在11世紀,哈布斯堡家族顯得很不起眼,因為它當時只是瑞士山區的一個小伯爵,與11世紀德意志的任何巨頭們都不能相比。然而,隨著不斷成功的聯姻戰略,該家族穩步崛起,終於在13世紀末14世紀初德意志的大混亂中當選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雖然該家族不是所有時候都能保住皇帝位置,但其終於以之為跳板,將奧地利公國穩穩的握在了家族手中。以此為根據地,該家族直到一戰結束前都一直主宰了中歐的政治舞台。

評分:90000分

3.留里克家族(Rurikovic)

留里克家族的祖先是瑞典維京人留里克,其於9世紀時建立了羅斯國家。(儘管羅斯幅員遼闊),但是家族之間分割土地的傳統使得羅斯最終四分五裂,各種家族集團反目相向。這使得他們不能凝聚起足夠的力量對抗蒙古人的入侵。結果羅斯諸國一個個被成吉思汗的孫子拔都征服了,並且不得不向勝利的蒙古人稱臣納貢。但是留里克家族最終還是從這場災難中生存了下來,並且再度崛起。

評分:80000分

4.伊夫雷亞家族(d"Ivrea)

伊夫雷亞家族有著顯赫的祖先,但是到1066年時他們似乎並不走運,從昔日的義大利國王淪落為了勃艮第地區的幾個小伯爵,看起來像一個十足的沒落貴族。然而,通過幸運的聯姻,該家族分支當上了卡斯提爾和萊昂國王。至此以後,該家族再次成為了歐洲舞台的關鍵角色之一。

評分:70000分

5.皮雅斯特家族(Piast)

該家族的得名祖先在當上波蘭統治者之前據傳說只是一個車匠。該家族隨後幾個世紀都牢牢控制著波蘭王位,並且儘管波蘭曾一度分裂,得以重新統一波蘭並使得它重新強大起來。該家族的其他成員還曾當上了神羅境內的西里西亞公爵。在1337年皮雅斯特家族是由其歷史上最偉大的國王統治(卡齊米日大王),並開始向蒙古人曾佔領的地盤推進。

評分:60000分

6.科穆寧家族(Komnenos)

除開艾薩克在1057年曾發動政變把自己推上拜占庭帝位之外,科穆寧家族一直是拜占庭帝國忠誠的僕從。然而,在塞爾柱人在曼齊克爾特的勝利使帝國陷入混亂之際,亞利克塞-科穆寧追隨了這一驕傲的家族傳統,再一次發動了政變以求拯救風雨飄搖中的帝國。此後100年,該家族一度成功遏制住了帝國的衰落勢頭,而這一時代被稱為「科穆寧中興」。諷刺的是該家族最後也在一場宮廷政變中失去了帝位,儘管他們仍然繼續以「特拉布宗皇帝」的身份繼續著統治。

評分:50000分

7.金雀花家族(Plantagenet)

金雀花家族是法國安茹家族的分支(註:很奇怪,這裡為什麼又不把老安茹家族作為一個整體算了)。當他的父親前往耶路撒冷成為國王之時,該家族的創始者喬弗里被留下來看管本土的領土。隨後,通過各種聯姻手段,該家族繼承了英格蘭王國以及法國的大片土地。而這些土地的繼承使得他們與法國卡佩王室發生衝突,並最終導致了百年戰爭的爆發。

評分:40000分

8.埃斯特里森家族(Estridsen/Ylving)

1047年取得丹麥王位的埃斯特里森家族,是從1066年到1337年僅有的兩個一直可以保住王位的王室家族(另一個顯然是卡佩)。儘管它多次嘗試對外擴張,丹麥最好時也只取得了愛沙尼亞地區的小片土地,並最終還是失去了。不過儘管如此,該家族統治這麼一個小國在如此混亂和黑暗的年代生存了下去,就這點也不是平常之舉。(註:成功聯統整個斯堪的納維亞的瑪格麗特女王應該也屬於此家族,儘管可能在評價時間範圍之外所以沒有提到)

評分:30000分

9.比耶爾博家族(Bjalbo)-親爹來了

比耶爾博家族是瑞典國家的實際建立者。在此家族成為瑞典統治者之前,該國是個高度分權並且幾乎沒有皇室權威可言的的國家。該家族為瑞典建立了清晰的規章制度,征服了芬蘭,並且到1337年時成功聯合統治了挪威,使得瑞典達到了其中世紀歷史上的全盛時期。

評分:20000分

10.韋爾夫家族(Welf)

韋爾夫家族在1066年時也很不起眼,但到12世紀他們就改變了一切,取得了德意志最強大的兩個公爵領(巴伐利亞和薩克森)以及義大利相當一部分領地,使得他們的權勢僅次於掌握帝位的霍亨施陶芬家族。其中一位家族成員一度被選為神羅皇帝(奧托四世),但也因此在神羅內部的爭鬥中大大削弱了家族,失去了大量領地。儘管如此,該家族最終在北德意志站穩了腳跟,成為了布朗斯維克公爵,並繼續在帝國事務中扮演重要角色。

評分:10000分


河北省滄州市大褚村的回氏家族,起源於明永樂二年(1404年),明朝大將常遇春的同門三叔常有德,號忠義,明朝初年遭受殃及滅族之災,由金陵(現南京)來到山西應詔移民,後來遷居直隸(現河北省)。常有德落居滄州後,其三子分為三姓,其中落居大褚村的一支改姓為回,名為回玉璞,為滄州回氏家族的起源,其後裔分為五門,至今已傳至二十餘氏。其中以三門人丁最為興旺。

經過數百年的發展,滄州回氏除遍布河北外,在京津、內蒙、東北地區都有非常廣泛的分布,其後裔在國內的政界、學術界等各個領域都人才濟濟。


淮陰侯後人。。。夷三族的倖存者。。。躲在一個山區里。。。有幾塊石碑,一張世系表。。。昔日王侯將相集一身,今日大都是農民樣子了。。。匿了,不想弄什麼名人故里,就這樣浸沒在歷史的歲月洪流里吧


看圖說話


推薦閱讀:

各位知友對於自家族譜是否有所研究?或者有所發現?以及怎麼看待流傳已久的族譜?
王熙鳳對於林黛玉到底是什麼態度?
花心的人你們覺得有遺傳嗎?
你們的家鄉或者家族有沒有什麼特別厲害的人?
本人27歲男,是同性戀,家裡一直催婚,家族是比較封建思想,該怎麼辦,現在不敢回家?

TAG:歷史 | 家譜 | 歐洲歷史 | 世界歷史 | 家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