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電影《烈火青春》?

《烈火青春》是1982年的香港電影,屬於香港電影新浪潮的作品,當年因過於前衛引起巨大爭議。以今天的眼光該如何評價?


謝……好吧我已經忘了有沒有人邀過我了。

其實一直想要回答這個問題的,只是一不知道該怎麼說,二總是抽不出來時間。今天正好有空,就隨便說說吧,談不上評價,只是一些自己的感受。

為了有條理一些,我會主要從背景、劇情、演員三個方面入手來談這部片子。

1 先說背景。

《烈火青春》拍攝於1982年,被稱為香港電影新浪潮的重要作品,而我們查閱「香港電影新浪潮」時常會看到這樣的介紹——香港電影新浪潮是20世紀80年代兩岸三地新電影運動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其全新的思想內容、美學語言和技術手法,為香港電影乃至華語電影帶來了新鮮的生命力和深遠的影響。

很多人看到這樣教科書式的說法就覺得望而生卻,那我們用接地氣的方法來翻譯一下。香港電影新浪潮,簡單來說就是,在上世紀80年代,在許鞍華、徐克、譚家明、嚴浩等一批新銳導演的帶領下,香港電影開始由早先以邵氏電影公司為代表所出品的一系列以娛樂和商業為主的製作轉為追求商業與藝術的結合,其中對藝術的追求更為突出,具體表現在對劇本創新,對布景美術的重視,對新的表現手法的應用等等。

而《烈火青春》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下一次對電影藝術的追求,它突破了商業電影的局限,向著更廣闊的領域拓展,而並不是滿足於隨隨便便拍一部在電影市場上合格的片子。這種嘗試和野心表現在許多方面,比如說影片請來了張叔平做美術指導,劇中的布景和服裝,色彩的應用都有著極為鮮明的特色。

隨便舉兩個栗子來分析一下。

這是影片開頭Louis房間的布景(好吧我知道你們的注意力都被哥哥無敵的青春美顏吸引去了)。可以看到,整個房間的色調以藍色為主,搭配Louis的白衣,使得這個場景瀰漫著憂傷柔軟的氣氛。而整部戲裡Louis的服裝都以白色和藍色的冷色調為主,與他略帶憂鬱靦腆的氣質和溫柔善良的本性十分契合。

相應的,Tomato的服裝是白色及粉色等少女系的顏色為主,襯托出她天真純潔的性情。

而對於另一對情侶Pong和Kathy的服裝選擇上則以紅色及黃色這樣的亮色為主,在公車上打鬧的那段戲裡,昏黃的燈光照在Kathy的紅裙上,那種流淌的色澤和撲面而來的風情,實在是十分動人。

而他們在大峪島露營的這個夜晚,一盞孤燈照亮濃密的夜色,樹榦的邊緣帶著光亮逐漸隱進夜色,潔白的紗帳使得這個場景更像一個童話和隱喻。

這種極為講究的布景和意向,使得整部片子的氣氛得到濃縮和烘托,更重要的是,這種美感帶來的觸動,使得這部片子超越了台詞及劇情的限制,直接在藝術層面上令觀眾產生共鳴。

2 再來說說劇情。

《烈火青春》的拍攝正是香港青春類影片大熱的時期,當時湧現出許多此類型的片子,光是張國榮拍過的就有《失業生》,《檸檬可樂》、《鼓手》、《衝激21》等等。但在這些或許表現勵志,或許表現愛情,或許表現前途等等不同主題的片子里,《烈火青春》是很特殊的一部,因為它拋棄了所有有指向的主題,而僅僅只抓住了青春這個意向。

《烈火青春》里所講述的青春,既是發泄式的,也是內省式的,所以很多場景會讓人產生共鳴般的觸動。無論是張國榮躺在搖椅上聽著母親留下的錄音時的傷感沉默,還是葉童在電話里求著一個不愛自己的人時的軟言細語,無論是夏文汐惡作劇般地拽掉湯鎮業的泳褲,還是他們在深夜無人的公車上放肆接吻,我所記得的每一個鏡頭,都像是對青春的一次濃縮,也許你並沒有經歷過,但你一定能夠感受到。

青春究竟是什麼?是陽光、白衣、未來、憧憬?還是鮮血、迷茫、情慾、放肆?那時候我們那麼年輕,想要大聲地喊,想要全世界知道自己愛著的那個人,我們有無盡的勇氣,為了愛情百轉千回,我們以為萬事都黑白分明,我們放肆地做著夢,把自己關在透明的殼子里,以為永遠能守住自己的世外桃源。

直到這個世界告訴你真相不是這樣,這個世界不是只有愛情和熱血,這個世界不會因為一個少年的夢停留住它的腳步,無論是柔軟單純的Louis,還是放肆宣洩的Kathy,在他們纖塵不染的眼睛背後,同樣是對這規則重重光怪陸離世界的迷茫與逃避。正如劇中Kathy的日本男友所說的:「他們以自己的本相去面對世界,他們的結果卻因為外力而改變。」

在這一點上,《烈火青春》展現出來的思考和深度,是遠遠超過當時同類型的其他電影的。

然而《烈火青春》終究是令人遺憾的,它在前80分鐘里細緻描摹的鋪墊,完全被最後10多分鐘的結尾破壞。

我非常不喜歡《烈火青春》的結尾,青春是會被打碎,會被一片片割裂在這個無法感知的世界上,但譚家明所安排的結局更像是一個小概率事件。他似乎是想要通過強烈的外部反饋,用一場殺戮的震撼來渲染出青春的殘酷,給全片帶來一次情緒的爆發,然而,由於情節的安排,四位主角的鮮血和死亡更像是一種災難的降臨而不是青春必然的幻滅,這種構思削弱了悲劇的力量,因為一個美麗的花瓶必然會被無可奈何地打破永遠比一個花瓶偶然被打破更讓人傷感,就如同《紅樓夢》,悲劇之所以為悲劇,就在於你明知結局卻無法改變。

在這一點上,我更喜歡《香港製造》里,李燦森在目睹阿龍和阿屏死亡之後開槍殺人又自殺的結局,最後一幕里,他滿身鮮血靠在潔白的墓碑上,回憶起自己寫在兩封遺書下的話——我們這麼年輕就死了,所以我們永遠年輕。我想那才是殘酷青春的真正意義,除非死亡,否則你永遠無法對這個世界說出你想說的話,就像你永遠無法留住你想要留住的心。

3 演技

《烈火青春》中各位主演的演技是毋庸置疑的,他們自己的樣子就像是整個青春,這部片子曾獲得金像獎最佳男主角和最佳新演員兩項演員類提名。

張國榮自認為《烈火青春》是他電影生涯中的「第一部作品」,相信熟悉哥哥的人也都會這樣贊同,在這部片子里,他出演了自己從影以來最為複雜的角色,也貢獻了自己從影以來最為精妙的演技。那個孤獨而善良的少年Louis,無論是獨自一人回憶起母親時臉上的傷感,還是面對自己喜歡女孩兒時的手足無措,無論是望向大海時迷茫的眼神,還是被捉弄後的氣惱無奈,他的一舉一動都帶著水仙花般美麗而傷感的氣質,脆弱而甜美。如果《烈火青春》的基調是火焰與焚燒,那麼張國榮所展現的柔軟與清澈正是對劇情的一次反推,唯有如此對比,才會更加讓人感受到生命之殘酷,美好之易碎。

至於葉童,這是她出道以來的第一部戲,就被提名為最佳新人,實在不能不為她的演技點個贊,當時的葉童尚帶著似乎是未發育完全的青澀,眉宇間卻有著說不出的甜美動人(說許仙的那些你們真是夠了)那種天真而無辜的樣子,相信沒有人不會被打動。

而出演Louis表姐的夏文汐,電影中的她雖然並不驚艷,但舉手投足之間的風韻實在是撩人心魄,如果Louis是冰藍色的水,Kathy就是橘紅色的火,這種碰撞留下來的是一種極致的燦爛。

最後附Louis美照幾張,我愛這水仙花般美麗而脆弱的少年。


——引用好友「青年電影館」節目《十部由時間翻案的電影》里評語,覺得很中肯。侵立刪。

王家衛的師傅譚家明,是一位被低估的電影奇才,其電影的視覺風格,剪輯手法和所表達的概念,都非常大膽前衛。譚家明在構思《烈火青春》劇本時,想體現尼採的游牧思想,他想表現年輕人虛無的精神,和無處宣洩的旺盛精力,拍出年青人的活力和生命力。主人公們的生活方式,比較超現實,有點詩意化。不僅僅是寫實或以香港環境為內容。

而譚家明用的又是片段式,不像傳統故事般起承轉合。但這兩點對於當時觀眾來講,就會覺得比較疏離和難以明白。《烈火青春》拍到一半,譚家明已把預算耗光,投資方只好另外找編劇和導演補戲(余允抗、劉鎮偉,這兩位不用多介紹吧),湊了一個狗尾續貂的殺戮結局。加之因為電影的露骨內容,還沒上映就面臨禁映和刪減壓力。最終只收穫231萬票房,居年度61名。次年的金像獎上雖然獲得9項提名,卻顆粒無收。但在1999年,100部華語電影和百大港片的評選中,都一一入選。

今天來看這部電影,仍然很現代,不會覺得過時,因為它沒有時間和空間上的局限。

————正如裡面哥哥兩次分別與夏文汐和葉童的對話,可見其思想:

哥哥:乜依家仲興跳kabuki嘅咩?(怎麼現在還流行日本的歌舞伎嗎)

夏文汐:好嘅野,無謂興唔興嘅。(好的東西,無所謂流行不流行的)

葉童:嚇!我哋對社會好似冇咩貢獻啵。(我們對社會好像沒有什麼貢獻啊)

哥哥:乜社會啊,我哋咪社會咯。(什麼社會,我們不就是社會)


《烈火青春》是一部1982年香港新浪潮電影,英文名是Nomad,導演是譚家明。

影片講述的大故事是四個年輕人幫助日本人「赤軍」叛徒信介最後卻遭到殺戮的故事。主角無疑是四個年輕人,分別由夏文汐 、張國榮、湯鎮業和葉童扮演。

為什麼出現了那麼多的日本元素?包括日本汽油迷幻劑、歌星等等。

Nomad 是游牧的意思,來源於尼採的思想。它又有什麼深層次的含義?

它與法國五月風暴、美國嬉皮士「床上運動」等等60年代的革命有何關係?

這都是可以去深入探討的問題。這次聽老師解讀後,發現了一部電影里不同的解析方式,找到時代留下的細節,扔下石頭後激起的漣漪。


推薦閱讀:

感覺《山海經》是一個很好的素材,為什麼我國沒有影視作品進行反映呢?
穿普拉達的女王和Prada有什麼關係?
無人區的原版結局是什麼?
如何評價馮小剛憑藉《老炮兒》獲得本屆金馬獎影帝?

TAG:電影 | 香港 | 張國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