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當前社會「國學熱」現象?
其所為的國學究竟包含了哪些文化?是指儒家文化及部分道家文化和民俗文化嗎?
如果是,那中國廣闊大地上的邊緣地區的「小文化」如何對待?為什麼非得加上一個「國」字,這個「國」代表的是什麼意思?是不是具有排他性,帶有國家主義色彩?
謝邀。
關於國學問題也答過多次了:
國學培訓市場吹來「中國風」,500億市場規模的兒童國學何去何從? - 徐曉軼的回答 - 知乎
如何當下中小學課堂的國學教育現狀? - 徐曉軼的回答 - 知乎
國學真的沒落了嗎? - 徐曉軼的回答 - 知乎
總體上看,在轉型期的當下,缺少規範性的價值體系,要向全世界講述一個有吸引力的中國故事,國學的復興是有其歷史必然性的。
至於題主所擔心的這些問題,甚無必要,看看我回答問題的數量和關注者的數量就可以知道國學在國人心中的地位了。
當然,我也希望儒學復興,但需要重建,對儒學加以批判揚棄,併兼容現代的價值理念。
謝邀。
作為一個本科學國學的學生,對這個話題實在是有千言萬語……不過幸好,大部分觀點都有人說過了,我可以少說點。首先,學國學和愛國毫無關係。
學什麼能讓祖國強大就學什麼,而且學好用好,就是愛國了,國學這個專業只是其中微不足道的一個。
其次,國學這個概念屬於在整個教育體系按照西學分科的情況下,迫不得已的概念。既不包括所有的中國傳統文化,也不是與西方研究成果和方法了無交集。
因為直說「中國傳統文學歷史哲學文獻學跨學科綜合研究方向」實在是太費勁了,估計招生更難了。
有人說沒必要設立國學這個單獨學科,應該併入文史哲,我覺得不是這樣的,你可以隨便打聽文史哲中國方向的學生,他們的經學學習比重多大,我敢說就本科生課程安排來講,絕對不如國學專精。你再問問他們歷史上各種學術對經學功底的要求多高,我敢說沒人敢說經學無用。
現在西方設計學科也有了很多地域性的跨學科研究,像一般我們留學會主要考慮的「東亞研究」,因為很多東西放在一起研究真的更好更合適。只是國學這個名稱歧義略大罷了。再次,民間國學,無論是微信公眾號還是培訓班還是專門的培訓機構甚至取代中小學的那種私人教育……我只能說只要不違法,我實在沒辦法反對,但是我絕對不看好。
想像古人一樣生活?做夢吧?耕織自給的古人早就被工業化擠破財餓死街頭了,哪兒來的風雅。至於像古時候大戶人家那樣有文化底蘊,琴棋書畫無所不精,你有錢你在哪兒都是貴族,我認識的富二代個個會鋼琴會小提琴會圍棋會打球會游泳會滑雪,有品位有優雅,出國讀個哲學讀個文學讀個國際政治文化,言不及俗物……這還是他們父輩只靠資本主義做買賣呢,古代那種養家奴建莊園買山而隱出則為王侯將相的,那不就是錢堆出來的么?你以為你擠一身臭汗去上個萬人培訓班能學出來?
至於想要靠國學來培養孩子孝順女兒三從四德的,可能……人各有志吧……反正我是想不到這些在我們埋頭數理化時去學拖地板的人將來得怎麼混……當然了還是那句話,家裡有錢樂意咱也管不著,但不知道我國義務教育的強制性有多大?再次,各種「國學大師」的暢銷書。我覺得看什麼書是個人自由,每個人都只能看自己看得懂看的下去的書,反正暢銷書都是貼合民眾欣賞水平的嘛,沒啥可黑的,民眾那個水平總也得有書可看……
國學,心理學,哲學,經濟學,養生,育兒,口才,職場,人脈……唉暢銷書嘛都差不多誰也別黑誰了,好歹看這些書的人還是有提高自己的志向的,後面還有看青春文學的一波呢……
最後,談談國學熱。
分析其原因,分為幾種
一,傳統保守勢力始終都存在,一旦牛鬼蛇神的帽子摘了,他們又敢出來說話了而已,那種依靠「老祖宗的智慧」的人……哪兒都有,真的,不止中國,人人都有祖宗。歐美人保守起來我也害怕。二,因為百年恥辱而激發的逆反心理,想要證明自己的民族文化,仇西仇外,恨不得把中華文明吹上天的皇漢一派……嗯,還是那句話,哪兒都有,你知道中東為啥遲遲不能現代化就明白了。三,因為國家富強了而重新建立的文化自信心,急於構建自己的民族認同感,對外文化輸出,這些主要是集中在各種文化產業行內,對傳統文化元素的挖掘非常不充分不完整,幾乎是中為表西為里的香蕉文化產業,但是迎合潮流啊……這種,沒啥可反對的,人家也是發展初期,一步一步來嘛,二十年後這些垃圾都會被淘汰掉的……四,覺得自己能繼往聖之絕學的中二青年。對於年輕人有志向,哪怕大而無當,我也是鼓勵的,人得有點志向,萬一成功了呢。我建議大家為自己的志向多付出一點,不要局限於穿漢服拍藝術照,也不要局限於背兩首中學生必背古詩詞,我希望大家多讀書,多學習,將來可以報考相關專業。譬如國學,是個很新興的專業,需要優秀人才來開土括疆,請大家在學術上有點追求。五,確實對傳統文化有了解也有興趣的人,想要借鑒古人的智慧,自我修行自我提高,抑或僅做為娛樂品鑒。……挺好的啊,人家是真正有錢有閑者,喜歡聽古琴曲還是聽交響樂哪兒輪得到我們多說?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對於國學,對於支持或反對的諸君,我都只有這一句肺腑之言。說白了,這兩年的國學熱,不是讓你體會「匈奴未滅,何以家為」的慷慨熱血,也會讓你欣賞《滕王閣序》的華麗辭藻,更不會讓你感嘆《阿房宮賦》的借古諷今,國學熱只不過是把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男尊女卑、三從四德這些早就扔進了歷史垃圾堆的糟粕再撿回來而已。
國學是相對於西學而出現的,泛指中國學術,現在沒有熱,熱的也只是假象,不是學術。
這種社會主義非常透徹地分析了現代生產關係中的矛盾。它揭穿了經濟學家的虛偽的粉飾。它確鑿地證明了機器和分工的破壞作用、資本和地產的積聚、生產過剩、危機、小資產者和小農的必然沒落、無產階級的貧困、生產的無政府狀態、財富分配的極不平均、各民族之間的毀滅性的工業戰爭,以及舊風尚、舊家庭關係和舊民族性的解體。
但是,這種社會主義按其實際內容來說,或者是企圖恢復舊的生產資料和交換手段,從而恢復舊的所有制關係和舊的社會,或者是企圖重新把現代的生產資料和交換手段硬塞到已被它們突破而且必然被突破的舊的所有制關係的框子里去。它在這兩種場合都是反動的,同時又是空想的。 工業中的行會制度,農業中的宗法經濟,——這就是它的最後結論。 這一思潮在它以後的發展中變成了一種怯懦的悲嘆。摘自《共產黨宣言》中的小資產階級的社會主義一段
這就是對國學熱的解釋。他們發現了社會的一些問題,特別是精神層面的問題,於是便在精神層面找尋解決辦法。他們找到了國學,試圖在已經暴露於金錢關係下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上重新披上一層溫情脈脈的面紗。他們既是空想的,又是反動的,所以才會看起來既可笑又可恨。目前文化界一般所說的「國學熱」,就其現象來說,其實是傳統文化熱。
當代的國學熱提示著中華民族自我意識的覺醒,體現了民族自尊與自信的高揚,開啟了民族文化的自覺。
傳統文化並不是包治百病的藥方,傳統文化並不能解決我們現實生活遇到的一切問題
1 「國學」作為漢字辭彙,在歷史上最早是指周代在國都建立的國家官學。18世紀日本出現「國學」學派,以「國學」指日本自己的古學,以與來自中國的學術相區別;這種把「國」作為「本國」意義的用法,在近代日本發展出「國粹」派,主張保存本國文化,反對歐化主義。
受此影響,20世紀初,我國學者提出「國學」的概念,總體上是作為「西學」的對照概念來使用的,其中的「國」是指「本國」,「學」是指學術文化。中國人所使用的「國學」當然是指區別於外來文化的、中國本有的學術文化,這是近代國學概念產生的最初意義。
在此後的文化論述中,漸漸形成了三種國學的用法:第一種是指中國固有的學術文化,即西方文化在近代輸入以前中國文化在幾千年的歷史中所創造的學術體系,所謂學術文化意指學術形態的文化,而不包括非學術形態的文化,如民俗等第二種是用來泛指中國傳統文化,其範圍大於學術文化,一切傳統文化形式都包括在內。
第三種則是指近代以來我國學者採用古今結合的方法對傳統學術與傳統文化所作的研究體系,即國學研究。明了國學概念的三種意義,我們就可以知道,目前文化界一般所說的「國學熱」,就其現象來說,其實是傳統文化熱,其國學概念是在第二種意義上使用的。
2 在經歷了20世紀大半時間內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批判否定,伴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初步確立,20世紀90年代中期迎來了第一波「國學熱」。
不過當時的所謂國學熱,無論從規模還是從性質上,都還只是中國文化「一陽來複」的初始。進入新世紀以來,全方位的國學熱四面興起並持續升溫,其中媒體的參與固然起了很大作用,而來自民間的對傳統文化的熱情和需求成為主要的推動力量。新世紀國學熱興起和持續的根本原因,在於中國現代化進程90年代以來快速和成功的發展,及其所引致的國民文化心理的改變。
從歷史上看,後發現代化國家處在現代化工程初期時,多採取啟蒙式的文化動員,批判傳統,引進西方文化;而在現代化受挫期,更容易全盤否定自己的文化傳統,反映了追求現代化而不得成功的集體焦慮。當現代化進程駛入快速發展的軌道、經濟發展取得成功之後,國民的文化自信便會逐漸恢復,文化認同也隨之增強。這在後發現代化國家現代化史上是常見的。
在90年代中期以來的中國,與傳統文化不同程度地隔絕了多年之後的人們,在文化信心得以恢復的同時,便急切地想要了解自己祖先創造的燦爛文化,促成了對國學資源的全面需求。從這一點來說,國學熱的出現是中國現代化成功發展的文化表象,是有其必然性的。
3 中華文明是世界上唯一幾千年連續不斷、有古有今的文明,為人類的文明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而中華民族百餘年來曾遭受了沉重的屈辱和曲折,因此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的恢復對於民族生命的暢通和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
國學熱使我們意識到,不能孤立地看待90年代以來的中國現代化過程,而必須從中華民族整體發展及其近代曲折的歷史來認識,必須把它和中華民族的生命力與生命過程聯繫起來,把它視為中華民族奮鬥史的新篇和中華文明史的新開展,看成中華民族精神發展歷程的一部分,從中華民族的角度理解它的成就。
換言之,改革開放以來三十年的發展成就使得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這些偉大成就的取得歸功於中國人民的勤勞與創造,歸功於中華民族的文化與價值。當代的國學熱提示著中華民族自我意識的覺醒,體現了民族自尊與自信的高揚,開啟了民族文化的自覺,這對於中華民族的復興是有其重要意義的。
4 這也涉及到文化傳統與民族精神的關係。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生命根源之所在。中華民族的精神是在幾千年的中華文明史中滋養、壯大起來的,因此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形態及其內涵是不能離開中國傳統文化的,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精神得以形成的主要土壤和環境。
民族精神是一以貫之的,但其表現會受到各種社會因素的影響,因此有時彰顯而發揚,有時黯然而平淡。應當說,人們越有文化的自覺,民族精神就越能充滿而完整地得到發揚。國學熱表明,與中國在世界崛起相伴隨,中國人對傳統文化的認識和態度已經或正在發生根本性的轉變,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正在經歷從自在轉變到自覺的過程,這正是弘揚民族精神的關鍵時期。
國學熱所體現的正是中華民族的文化自覺的開始。文化自覺就是認識自己文化的發生、成長、發展的歷史,認識自己文化的獨特性、存在價值及其普遍意義,把個人連接、融入到這一歷史文化長河中建立文化認同。對於中國文化這一連續不斷的古老文明而言,文化自覺是促進文化復興的重要條件,文化自信促進了文化自覺,增強了民族生命力,振奮了民族精神。在這個意義上,當前的國學熱是中華文化復興的初級階段的文化標誌。
5 同時,國學熱反映了廣大人民群眾在建設精神家園方面對本土的傳統資源的熱切渴求。社會轉型需要一種與革命時代不同的意識形態,由此促進的文化轉型,構成了當代文化景觀的大背景。在現代化市場經濟發展的同時,社會道德秩序和個人安身立命的問題日益突出起來。
社會道德秩序的建立離不開傳統道德文化,這已經是後「文革」時代轉型期執政黨和人民的共識。安身的身,立命的命則都歸結到心靈精神的安頓,從而心靈的需求比以往更加突出。市場經濟的發展帶來了人與人關係的新的變化,也使得青年一代在尋找人際關係處理方法等方面把眼光轉向古老文明的人學智慧。
中國古代文化的寶庫已經成了現代人待人、處世、律己的主要資源,與其他外來的文化、宗教相比,在穩定社會人心方面,傳統文化提供的生活規範、德行價值及文化歸屬感,起著其他文化要素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幾千年以人為本的傳統文化,在「心靈的滋養、情感的慰藉、精神的提升,以及增益人文教養」方面,為當代市場經濟社會中的中國人提供了主要的精神資源,在心靈穩定、精神向上、社會和諧等方面發揮了重要的積極作用。
6 國學熱的另一個作用是有助於破除「西方文化中心主義」及其文化霸權對我們的影響。百餘年來,我們大力學習西方文化,謀求現代化,這無疑是正確的,而且要繼續擴大開放。但在學習西方先進文化的同時,也產生過全盤西化的思潮,對民族文化持虛無主義的態度,導致了民族文化的主體性意識徹底失落。
這既不利於現代化,使現代化失去民族精神的支撐,又易導致食洋不化,不能把先進文化的普遍性與中國具體國情結合起來,一切照搬西方經驗和西洋原理,忽視中國的歷史文化經驗與中國原理。歷史學家早已指出,中國有幾千年連續不斷有記載的歷史,這在世界文明史上是獨一無二的,一切社會科學的原理必須接受和通過中國歷史的經驗的檢證,才能證明其真理性。
國學熱有助於人們對西方文化以特殊為普遍的立場進行反思,對引進或移植自西方的學術體系進行反思,通過中國經驗和中國智慧來建立中國文化的主體性,促進世界多元文化的平等交流。這種重視中國經驗與智慧的努力,在實踐領域尤為突出,如在西方管理思想之外,積極尋求基於中國文化的概括、提煉、引導的管理之道,已成為中國企業家最熱門的追求。
7 就國學熱與國學研究的關係而言,應當說國學熱本身並不等於國學研究熱,目前的國學熱還是分布在大眾教育和國學知識傳播方面,相對於國學的學術研究,多屬於文化普及的層面。大眾教育和傳播的熱絡並不能自然帶來國學研究品質的提升和發展,這是要區分清楚的。
但是這樣一種傳統文化熱的文化氛圍,改善了社會公眾對於傳統文化的態度,對青少年的影響很大。從小熟悉傳統文化,將使這一代青少年對國學的嚮往越來越深,有利於新的一代人傳承中華文化,也使得國學研究有了更好的文化生態的支持。
事實上,中華民族精神的歷史發展,並不是學術研究層面獨立發生作用,在相當程度上是靠人民群眾通過普及渠道所獲得的文化信念與價值,在實踐中堅持、信守、付諸於行為,在歷史舞台上演出轟轟烈烈、可歌可泣的壯麗故事。而人民群眾的文化信念也轉過來影響著從事理論論述的文化精英。在這個意義上,傳統文化的普及化,不能只從普及的角度來評價,要深刻認識其中華文化傳承的意義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意義。
由此看來,當前所謂國學熱的出現和流行,對於中華民族復興的進程,對中國現代化的深入開展,對社會和諧的實現,都是必然的,也是合理的、積極的,應當予以充分的肯定和支持。但是,傳統文化並不是包治百病的藥方,傳統文化並不能解決我們現實生活遇到的一切問題。
傳統文化只是我們的文化根基,在其基礎上如何建構起適應人民需要的現代政治、經濟、法律、文化體系,發展政治文明、持續經濟增長、健全法制生活,繁榮文化發展,需要全社會的創造性的努力。同時也需要通過適時的引導,幫助人民分辨傳統文化的精華與糟粕,分辨永久的價值和過時的東西,使傳統文化的資源更能夠結合時代的要求發揮其作用。
真正喜歡和認同國學的,也會對其他語言和相應的思維方式保持探索的興趣。只有多了解,會發現,才有比較,才能掌握真正的智慧。像上面提到的任何一位國學大家,都不僅僅是國學大師,幾乎個個深諳東西方文化,有開闊的視角和永遠新鮮的求知慾。
只有心靈更開放,目光投得更遠,了解得更多,才有更廣闊的未來。「有朋自遠方來,不亦說乎」,不僅僅是遠方來的朋友讓人高興,而是遠方的思維和自己的思維觸類旁通,成為朋友。
弘揚漢字和國學的目的,也是為了這個:發現更多的智慧、思維更開闊、有更大的力量!
噶...我是從小接觸國學 念過私塾的孩子。看到前面答案有人提到武大國學院 其中有一位講師是我母上好朋友所以還是接觸蠻多的嗯??
想談一談個人見解吧
首先。我個人小學的時候曾休學 離開體制內教育去上海念私塾。 對我來說 絕對獲益終生。經典文化沉澱到骨子裡 改變了三觀 性格 素養 我沒有說因為學過國學就怎麼牛了高人一等了 no 只是說感覺自己潛移默化地受影響 慢慢變好吧。
但是「慢慢變好」的前提:
1.我個人承認的國學是孔孟老莊等等 程朱理學我只贊成「為天地立心 為生民立命 為往聖繼絕學 為萬世開太平」的社會責任感。三綱五常絕對是排除在外的 屬於糟粕【真的只是個人見解辣】原因是孔孟老莊等人的著作學說 是在生命全知的境界下寫的說的 韓愈說要在性命之源的境界理解孔子的道?? 就是朱熹這個後人吧曲解的真的挺多的...後世打倒孔家店他絕對負很大責任 人家本來不是這個意思好不好QAQ 孔子心裡苦 孔子不說
2.私塾也分三六九等……不是說其他意思 有些私塾書院體系已經很完善了 確實是養人正氣沉澱底蘊的好地方 譬如天真園辣【不是打廣告!我的好朋友們有在天真園從小讀到大的 那個氣質啊底蘊啊 嘖嘖】
有些書院啊私塾啊。重形式 逼孩子 我見過有老師要教小孩每一個字要拖長長 頭要晃起來...當時恨不得暈過去啊我QAQ 根本是在砸國學經典教育的招牌QAQ我也好委屈QAQ
3.我個人是屬於學了國學再回到生活里慢慢體會?【噗不許笑!】 真的獲益良多辣。 也有一直念國學不走體制內教育的 一部分慢慢內化經典 一出世就是特別高情商高智商處事能力特彆強的。超喜歡 。還有一部分...不知道是私塾問題還是個人問題吧【按我感覺 前者原因居多】恰好相反...嗯
4.個人覺得小孩子學國學 受益更多 【有前提的 】另外 中國在弘揚國學長遠來說是好事。只是 國學體系的發展與完善有一個過程的 很多人現在還在迷茫著 但未來 嗯一切都會越來越好 Love you??推薦閱讀:
※道家和儒家的異同?
※如何評價現在的國學?
※怎樣理解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中國有沒有類似日本「一生懸命」一樣的成語?
※孝是什麼?如果父母對子女很壞,子女還需要孝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