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 TalkBox 團隊的新產品「簡信」?

一款把郵件變成「IM 那樣溝通」的產品。

簡信 MailTime


從1.0用到2.0,核心用法沒變,從郵件主題(會話)入手,把群聊IM化,如果是輕度用戶我覺得完全可以靠簡信培養發電郵的習慣。但若想用郵件顛覆IM,可能已經錯過時機了。

不過我個人的使用習慣還是以管理為主,能及時歸檔,標記,收件箱不要堆太多東西。這塊簡信做的邏輯不對我口,登進Gmail我兩年前就歸檔的郵件都冒出來了,想整理還沒有多選操作,一封封左劃也不實際,只能等更新了。

實際使用上,發送給一般客戶端的郵件顯示完美,這點贊一下。

Sparrow是我心中移動郵箱的標杆,輕量夠用。簡信在很多方面都符合sparrow的氣質,不過還是差一點點眼緣,我很期待未來的更新。

理念已經實現,簡信需要解決的實際問題有:郵件讀取速度,現在(在國內)會有推送已到信件沒到的情況;Exchange支持,其他郵箱儘可能獲得高許可權;更多第三方服務支持;撰寫界面更好看些,現在鍵盤上方的按鈕在扁平的界面下太突兀了;更方便的郵件管理;(私心)加上ios郵件默認鈴聲選項

利益相關:

  • 簡信團隊上過TechCrunch Disrupt Startup Battlefield
  • 簡信在動點科技上打了廣告,打廣告之前我在動點科技負責運營的TechCrunch中國上寫了篇報道。

噴子相關:

  • 是不是自問自答可以查看問題日誌 http://www.zhihu.com/question/30855494/log
  • 強烈建議評論就寫在評論里


我是簡信 MailTime 的創始人,我和我的技術合伙人來自原 TalkBox 創始團隊。

簡信的定位是一款基於去中心化郵件協議的開放式即時通信應用。我們在保留手機郵件基本功能的基礎上,更多的用即時通信軟體的產品思路來設計這款產品。而不是像大多數手機郵件客戶端那樣,試圖在移動設備上實現郵件所有功能,複製電腦端郵件客戶端的用戶體驗。

就像在開發 TalkBox 的時候,我們一直在致力於設計一個最簡單的的溝通體驗,TalkBox 以簡化信息輸入的入口以吸引了一批用戶,很快也到了用戶增長瓶頸——關係鏈。當市場上只有 TalkBox 一款主打「語音信息」但即時通信應用時,用戶很願意邀請自己的朋友一起加入 TalkBox,不過很快類似產品蜂擁而上,尤其是已經掌握壟斷社交關係鏈的巨頭們也做了類似產品的時候,TalkBox 的新用戶拓展變得異常艱難,且流失嚴重。因為即時通信軟體都是封閉的網路,用戶必須使用同一個服務,並互相成為好友,才可以進行溝通。

相比之下,電子郵件則是一個去中心化的開放協議。原則上來說,任何人使用任何郵件服務,都可以發送信息給其他使用相同或不同郵件服務的用戶。比如 Gmail 用戶可以發送信息給 QQ 郵箱用戶,也可以收到網易郵箱用戶發送的郵件。2014 年在美國已經有 66% 的郵件經移動設備進行處理,而大多數郵件服務商也支持了實時郵件推送,大部分的手機郵件回復也只有短短几句話。郵件已經不再是大家想像中桌面工作場景,延時回復需求。

雖然郵件技術有了那麼多的改進,但是郵件客戶端的產品形態卻沒有太大改進。以 iOS 自帶的 Mail 客戶端為例,同一個話題中,收到的郵件和發出的郵件分別只能在收件箱和發件箱里找到;每一條回復的信息都會附帶前面郵件的Quote,包括 Metadata,簽名等等,事實有用的信息僅僅是當前回復的正文部分。這點上,Gmail 做了不少的創新,把同話題的郵件整理成會話模式,也自動摺疊了不需要馬上看的內容。

當然,很多人對這些變化不以為然,認為郵件就該是那麼正式、複雜的格式,和沒有即時回復壓力的通信方式。想想看手機簡訊SMS的用戶體驗的變遷,Nokia 時代,簡訊也是像如今的郵件一樣,把收到和發出的簡訊分開,iOS 則以會話的形式以人為單位對其進行整理,左右藍灰氣泡也成了如今大部分即時通信應用的標配。

從產品設計上來說,簡信 1) 通過機器學習對郵件格式進行分析和重新排版,提取對當前對話重要的部分以氣泡形式展示; 2) 將用即時通信雙向關係的思路,整理出對用戶重要的聯繫人,找到用戶需要優先處理的對話; 3) 將收件箱和發件箱進行合併,以話題和人來整理郵箱里的郵件;4) 以群聊的產品形態來管理當前對話關係鏈。視頻封面簡信 MailTime—在線播放—優酷網,視頻高清在線觀看視頻

簡信的第一個版本 MailTime 1.0 於去年 9 月在 TechCrunch Disrupt 舊金山創業競技場發布,過去的半年我們對產品進行徹底重新設計和重寫,並推出第一個中文版本簡信,支持 QQ 和網易郵箱。

iTunes 的 App Store 中的「簡信


更新:創始人現身說法,本人在此為logo抄襲一事向創始人說聲抱歉,logo是原創的~另外 因為我也算是做了一年的郵件 也是我第一份正式的工作 所以對郵件感情比較深 所以也能體會到無論是我之前的boss 還是現在的創始人 他們想要產出一些不同而又是郵件本身的一些事情來 在此 我深深地表示贊同 再加上最近自己也開始創業 所以深知創業不易 於是在此互相勉勵啦 非常抱歉~

=============

看了創始人的回答 其實蠻失望了 因為他給出的關於郵件客戶端為什麼還是郵件客戶端的解釋其實在我之前的工作經歷就已經實踐過啦 但是 it really doesn"t work well

我個人認為郵件真的是一個通訊方式的超集 因為它應該算是在個人計算機誕生以來的第一種通訊方案 之後無論是im 還是twitter github 都是電子郵件的衍生品

Slack取代了從郵件中實時討論的功能

QQ 微信取代了郵件交友 節假日問候之類的功能

Twitter使用了at(其實這並不在郵件協議之內,起碼不在IMAP和Exchange)

Github則取代了code review的功能

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

所以原來我在做waveapp(一款類似簡信,但絕對比它早)時,其實覺得把郵件變得像簡訊會很cool,產品在推出時,演示給很多老外,收到的反饋也是:哇靠 酷斃了,但我並不會用它來取代郵件,因為沒有一個人會用一個子集取代已經習慣的超集。

所以我現在見到很多這樣的產品,我都會問這樣的產品無非是兩個功能:

1、一個irc,其實不說微信和qq只是因為你們要拿開放說事兒

2、能夠收集你過去郵件紀錄 然後做分析與分類

但其實說起來,這第一件事,這個產品其實已經存在了,QQ通訊協議也不是做了一兩年而已,中間的鴻溝並不是一個創業團隊用任何一個郵件協議就能追趕得上的性能瓶頸

第二,看起來像是個郵件伺服器應該做的事情,但是我覺得意義不大,因為用戶之前的數據並沒有和你的產品發生什麼聯繫,頂多做個inbox那樣的分類也就不錯了,那這樣和rss不就一樣了嗎

那把rss和即時聊天這樣的結合起來的app不就是微信嗎,而且有時候軟體有時候會把我一些本來想在電腦上處理的事務也一併顯示,然後就經常會忘記處理,好,你說可以加flag,好吧。現在app又集成了mailbox的功能進去。

所以最後這還是大家想做一款小而精的手機app的願景嗎,還是大家想讓郵件變得更輕的願景嗎。


簡信創始人 @黃何 之前就在 MindTalk 與我們分享了簡信的誕生與成長。

以下全是乾貨:

他是 Talkbox 的創始人,將消息類應用帶入語音時代後卻遭到微信阻擊,雖敗猶榮。

韜光養晦,簡信上線,把繁瑣的郵件變成簡訊般精簡,獲 App Store 2015 年「年度最佳」應用。

他們成為第一個登上 TechCrunch Disrupt SF 創業競技場的中國團隊。

如今的他,是 MailTime 簡信創始人黃河。

如何在被各大巨頭瓜分並壟斷的通訊領域謀得一杯羹?創業過程中大起大落,二度創業的他如何抓准機遇東山再起?在 MindStore 發起的 MindTalk 線場上,他分享了這幾年篳路藍縷的創業之路。

開啟語音對聊時代,佔領先機卻遭微信阻擊

我從 2010 年開始做社交產品。當時做的產品叫做 TalkBox 。TalkBox 做的功能是,對著產品,按住講話就會生成一段語音,然後發到聊天界面上。

做 TalkBox 的初衷是,當時給父母買了智能手機,想教會我父母用手機來打字,發簡訊。但是要教會我父母這一輩人用手機打字比較困難。既然打字會有這麼大的門檻,是不是造成溝通的效率也被降低了?溝通的本質就是傳遞的信息可以順利地抵達,且對方還會有暢通的回復。

既然打字這麼煩,那是不是可以用一個更簡單的方法?我們當時設計了非常久,最後決定用講話,這種最原始的信息傳遞途徑。

我們在 2011 年 1 月發布 TalkBox,即大家所說的語音對講的鼻祖。TalkBox 上線一個月就呈現爆紅的狀態,第一個月就約有一百萬的用戶。從第二個月開始,中國各路投資人紛紛過來,想投資這款產品。

2011 年 2 月,我們擁有近兩百萬用戶,到 3 月,中國出現第一個與 TalkBox 相似的產品,米聊,它在產品中加入了按住講話的功能。到 5 月就有了微信,微信在 2011 年 5 月的微信 2.0 版本中加入了按住講話的功能。

再然後,許多互聯網公司都推出了一款類似的產品,例如當時 360 推出了口信,人人做了私信,淘寶發布了旺信等等。當時有篇文章叫《千信大戰》,講述那個年代即時通訊軟體領域非常混亂的現象。

微信發布後,通過導 QQ 的關係鏈佔據優勢,其他公司再做即時通訊產品基本就難以爭奪市場。包括 TalkBox,米聊等等,這些做語音通訊產品的公司,基本在 2011 年的下半年聲音就比較小了。

封閉網路下,被分割並壟斷的通訊產品格局

TalkBox 當時除了中國市場外,在東南亞也有非常多的用戶。在部分地區,如馬來西亞,TalkBox 的普及率約佔當時該地區智能手機佔有率的 50% 。直到 2012 年,語音對講功能基本成了所有即時通訊軟體的標配。若產品只靠語音對講功能吸引用戶,新鮮感就不足了。後來微信也通過搖一搖,附近的人,公眾號等功能的更新迭代,確保了微信的壟斷地位。

在東南亞和其它市場,也有一款產品,叫做 Line。Line 是一個韓國集團的日本子公司做的產品,它以萌自稱,很快地從日本風靡到東南亞,直到像今天的微信在中國般,處於一個壟斷的地位。

亞洲的眾多地區也有不少處於壟斷地位的即時通訊產品,例如韓國的 Kakao Talk ,日本的 Line 等等。放眼全世界,現最大的即時通訊產品是 Facebook 系列,即 Facebook 跟它收購的 WhatsApp,這兩款產品的用戶基數分別是世界第一名和第二名。

但是在西方國家會發現有非常多相似的軟體,有的用戶用 WhatsApp,也有的用 Line,用 Kik,用 Skype 等等。但是沒有一款通訊產品可以像微信在中國這樣處於壟斷的地位。

這是為什麼?其中有個原因,因為所有的通訊產品本身是建立在一個私有協議下的封閉的網路。就如在中國你是一個微信的用戶,跟另一個也是微信的用戶成為好友之後才能建立聯繫。如果 Skype 用戶就不能跟 WhatsApp 用戶去溝通,這是基於私有協議建立的通訊產品的共同的弱點。

當年在做 TalkBox 這款產品的時候,也遇到了相同的問題。當 TalkBox 是全世界唯一的可用按住講話的語音通訊產品時,因為用戶沒有其他同類產品可以選擇,用戶會推薦他們的好友也使用 TalkBox 。TalkBox 的用戶數也會因此迅速增加。

當微信入場後,其基於騰訊已有的龐大的關係鏈發展,微信吸引了大量用戶。對 TalkBox 而言,我們不僅需要用戶使用 TalkBox,還要引導用戶邀請他們的朋友加入使用。但當他發現他在 TalkBox 上有隻有 20 個好友,在微信上有 200 個好友時,他會放棄 TalkBox,轉去好友更多的微信。微信的加入使得其他通訊產品的生存空間小而擁擠。

做 TalkBox 的時候,我們想降立低人跟人溝通的門檻,使溝通的通道變得更暢通,希望做一個能促進大家溝通和效率的即時通訊產品。我們發現,僅僅是降低輸入的門檻並不夠,用戶建關係的門檻也得降低。我們想做一款產品,可以跨越用戶使用相同產品才能溝通的壁壘,甚至可以不用添加好友就進行對話。

突破封閉網路壁壘,簡信誕生

TalkBox 這款產品在 2013 年下線後,我就開始籌備做一款新的,跨越私有協議下的封閉網路的即時通訊產品。作為一個開放的通訊產品,應選擇一款已經是成為通用標準的開放溝通協議。而現在被大家所廣泛使用的通訊協議上,有兩款是通用的,跨服務商的。一個是簡訊,一個是郵件。

簡訊的資源是掌握在各大運營商手中的,雖然簡訊本身是一個跨服務商的服務,中國用戶用中國移動,依然可以發簡訊給,在美國用 APNT 的用戶。但因受不同運營商的限制,要收取通道費,即簡訊費。而手機號碼作為通用的 ID,也要收費。

電子郵件算是互聯網最基礎的服務之一。電子郵件在最初被開發時,它就是一個去中心化的技術。簡單地說,任何人都可以使用任何一部連接到互聯網的設備,在這個設備上搭建一個電子郵件伺服器,然後從伺服器創建的一個通用但也是全世界唯一的郵件地址。通過郵件地址就可以跟全世界的郵件服務商的帳號溝通。

從 2014 年開始,我們就開始做一款基於郵件協議改造成的即時協議的,開放的即時通訊產品,它可以跟任何郵件的用戶溝通。而改造郵件協議有這幾個步驟:

在大家的認知中,郵件的速度比較慢,是延時的通訊手段,而不是即時通訊,但它是即時的協議。而第一個做把郵件改造成即時服務的,是黑莓。用戶郵件伺服器的收件箱發生變化後,黑莓的伺服器通過監控伺服器的變化得到檢測信號,藉助運營商的通道向用戶手機發送數據,告訴用戶有新的信息。

而我們這款產品,就是簡信。從郵件的即時性來講,也是用了一個類似的架構。我們會在雲端對用戶的郵件做監控,監測郵箱發生的變化。郵箱收到一封信、刪除一封信、閱讀一封信等,我們都有一個即時的反饋。

而傳統的郵件,如 iPhone 自帶的郵件客戶端,或純本地的郵件客戶端,其處理的方法更多是在規定時間間隔內,觀察郵箱變化。這是非實時的,低效率的方式,而我們通過創新手段把郵件變成是即時的通訊方式。

另一個問題是,郵件的信息流會非常龐大。郵件客戶端的標配都會有合併回復的功能,如同一個主題下的回復會把這些郵件聚合在一起。即使如此,郵件的信息流仍會非常龐大。在某個主題下回復第 30 封信,哪怕這封信只有兩個字,它依然會把前面 29 封信的內容包含,帶在最後這封信的信息流上。因此,大家會覺得郵件非常繁瑣。

通過對用戶行為的分析,我們發現移動設備上超過 90% 的回復郵件是少於 100 個英文單詞的。而用戶在使用郵件時,大部分不會講究格式等。我們在雲端的機制可以識別出,哪部分郵件是用戶寫的東西,哪部分是多餘的格式。即我們把發件人的正文部分整理成通訊產品中呈現的對話,篩選信息流,徹底把郵件改造成即時通訊的工具。用郵件來聊天。

(題圖與本圖來源於嘉賓分享)

我們在 2014 年 9 月,於 TechCrunch 的 Startup Battlefield 這一舞台上,第一次發布簡信。郵件的協議雖然是通用協議,但郵件經各個服務商改造後已各有所異,我們也需要為每一個服務商做大量的適配。從 2015 年起,我們開始為這款產品的國際化做更多更新迭代。在中國也支持 QQ 郵箱和網易郵箱等服務商。

我們很幸運,簡信成為了 2015 年蘋果 APP 商店的年度精選產品。在 2016 年初,我們也加入了 Y Combinator 孵化器並於今年 4 月畢業。感謝大家的支持。

本文節選自我專欄:雖敗猶榮,曾被微信學習的他,如何浴火重生髮力社交市場 | MindTalk - MindStore 官方博客 - 知乎專欄,獲取更多創業者訪談和大咖精彩分享報道(內容/設計/產品/運營)歡迎關注哦。


華語圈互聯網歷史上最具原創精神的團隊做的又一突破。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用的最感動的應用。

簡信通過簡訊式交互,將郵件這一媒介重新帶入人們的生活,從而引發更多場景下溝通的可能。

微信太微,郵件太長,心中總有一部分情緒無處安放。

簡信剛好符合這些場景。這是未曾被開拓過,也無人關注的,移動時代的一塊處女地。

期待簡信的發展,會密切關注。


上年登錄了一次,由於是對話式,不太適合我個人使用習慣,卸載了。

卸載後還提示有異地登錄,重新安裝登錄,就為註銷登錄,但找不到註銷流程,於是改了郵箱密碼。

郵箱現在還不時報告說監測到 異常登錄/過多的輸錯登錄密碼


gmail只能發不能收...


六月我發郵件問什麼時候出安卓版,回答我說六月底的樣子,然後我到現在都沒有看到安卓版的簡信,後來我看到好多相同理念的產品,然後我就徹底放棄嘗試了。

在我的理念里,一個好的產品的成功與否的一個判斷就是跨平台,越火就越早做跨平台,所以我對簡信很失望。


正式上線的產品右邊邊的大黑條也是醉了,還不消失,你們太牛逼了


可以理解成想把日本特色變成全球通行吧,但連日本也在轉用line之類


1、14年6月份的郵件居然出現在了第一位,我都不知道哪來的

2、qq郵箱如果開啟的話,需要開啟獨立密碼,我為了一個不知道怎麼樣的app,還需要去折騰郵箱設置,太麻煩了

3、在對話界面找不到怎麼返回。

結論……目前還不適合我


推薦閱讀:

為什麼很多人用電子郵件交流,而不是即時通訊軟體(如 QQ、MSN 等)?
「垃圾郵件」與「許可式郵件營銷」的界限在哪裡?
加密的PDF不能複製,但是通過將該文件發送到QQ郵箱然後以預覽的方式就可以複製,其原理是什麼?
電郵筆友和真正的信件筆友有何不同?
哪個郵箱安全性最好?

TAG:即時通訊IM | TalkBox | 電子郵件 | 郵件客戶端 | 移動互聯網產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