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日本二戰後與德國類似南北分治,世界歷史會是什麼走向?
請個位大神大開腦洞,那些一來就說:"歷史不能假設",然後開始大段兒的分析日本為什麼不會南北分裂的知友,就別回答了,另外說有佔領計劃沒實施的也請別回答了,我只是想讓大家假設一下,謝謝!
轉載一個朋友的架空吧:
[另一種歷史] 兩個日本,一南一北
0、日家穿越者造成的干擾
1942年,在日家穿越者的干擾下,日本軍部從中國關內抽身,並以30餘師團百萬之眾(步槍40萬支、輕機槍4萬挺、重機槍4000挺,另800飛機600坦克)在同年5月撕毀蘇日中立條約,發起遠東攻略作戰,結果卻在遠東軍的頑強阻擊下失敗。至10月,日軍損失高達50萬之巨(戰死、戰傷死20萬,失蹤被俘5萬餘人,傷25萬),重炮、坦克、飛機幾乎全損(大部分拋棄);蘇軍損失約60萬(戰死、戰傷死15萬,失蹤、俘虜5萬,傷40萬),損失飛機1500架、坦克2000餘輛(大部分可修復)。
至此,雖然日本軍部宣布「無敵皇軍以少勝多,挫敗150萬赤露大軍入侵滿洲的野心」,但並不能改變蘇軍奪取北滿的事實。然而,同樣損失慘重的蘇聯遠東軍因為無法得到正在準備斯大林格勒決戰的歐俄本土的進一步支援,因此被迫轉入防禦。
至1942年底,雙方在阿爾山—松原—吉林—延吉—(朝鮮)羅津一線對峙,超過14個月(1942年10月—1944年1月)的新京(長春)圍城戰開始。
蘇軍在內蒙西部(當時=綏遠省)也發動了牽制性的攻勢,配合傅作義部和八路軍晉綏軍區部隊攻佔了歸綏、包頭。
唯有日軍第5方面軍在海軍配合下粉碎蘇聯太平洋艦隊和薩哈林集群的抵抗,奪取了庫頁島(俄稱薩哈林,日稱樺太)的北半部。
1942年11月,在蘇聯的支持下,東北抗日聯軍在哈爾濱重建了總部,發表司令員為林彪、第一政治委員為任弼時、第二政治委員為陳毅、副司令員為楊得志、政治部主任為譚政、參謀長為伍修權和劉亞樓(同時成立了以任弼時、林彪、陳毅分為第一、第二、第三書記的中共東北中央局),並分別組建了以呂正操和萬毅為首的西滿、北滿兩大軍區及內蒙人民抗日軍、朝鮮人民抗日軍。至1943年5月,東北抗日聯軍總兵力已達30餘萬人(野戰軍9萬餘人),1944年5月發展至50餘萬人(野戰軍30餘萬人),1944年7月更發展至80餘萬人(野戰軍50餘萬人)。
經過1943年夏季會戰和冬季會戰,蘇軍—抗聯順利解放了長春以及吉林、東蒙、朝鮮的大片地區,東北日軍被批退入至以瀋陽、錦州、大連為中心的遼河平原、遼西走廊和遼東半島三個地區。
1944年8—11月,80萬抗聯主力在蘇軍第一遠東方面軍和後貝加爾方面軍的配合下發動遼瀋戰役,殲關東軍主力37萬人,解放瀋陽、錦州,將其殘部壓縮到了大連(日本稱「關東州」)一隅之地。
與此同時,國軍在1944年4月—12月的豫湘桂作戰中全線潰敗,損失70餘萬人。
另一方面,由於日家穿越者在菲律賓俘虜了麥克阿瑟,美軍在中太平洋順利發起反攻,並於1944年攻陷了硫磺島,但研製原子彈的工作卻被日家穿越者破壞,預計核武器在1947年夏之前都無法投入戰鬥。
在萬般無奈之下,美國決定登陸日本本土來結束戰爭。為減少戰役中可能發生的損失,杜魯門要求斯大林出兵北海道,交換條件包括承認希臘共產黨組織的民主聯合臨時政府為希臘人民的合法代表。
1945年4月,美軍以蘇聯所提供的滿洲、朝鮮、樺太、遠東等各地的航空基地為依託,發動「落日作戰」
首先執行的是以偏師(第6集團軍,包括英軍在內約12個師)執行的奧林匹克作戰——該集團軍在5月1日登陸九州島,此前的4月23日已有一個軍的佯動部隊在四國的高知登陸。由於日軍的頑強抵抗,擁有絕對優勢兵力的盟軍直到8月中旬才肅清了南九州,期間盟軍損失達25萬人,而日本軍民的傷亡總數在100萬以上。
與此同時,蘇軍在美國海空軍協助下於6月登陸薩哈林,成功解放該地。8月9日,蘇聯遠東第2方面軍在美國海空軍的有限支援下發動北海道攻略作戰,派出兩個集團軍登陸稚內、網走,同時以海軍步兵襲占留萌港,還在旭川一帶降下傘兵部隊。由第42師團迅速崩潰,蘇軍順利南下,並通過留萌運上大批重裝備,迅速威脅札幌。日軍被迫抽調南部獨立第100旅團及從內地抽調的新銳兵團以保衛北海道南部,阻止蘇軍前出至津輕海峽,這樣蘇軍就成功牽制了日軍的兵力,削弱了其在關東地區的抵抗。
在南北兩線的牽製作戰充分發動後,美軍於11月1日開始執行王冠作戰——以主力軍(第1、8、第10集團軍,約30個師)在東京灣登陸。軍部將天皇一家遷移至松代,並以各種極端手段對抗美軍,從而使東京、橫濱等地焦土化。11月15日,昭和天皇從松代脫出(一說被美軍挾持,更有陰謀論認為這個人及之後的「昭和天皇」都是美軍找來的替身)並於11月17日公開在廣播中通令全軍投降,但軍部以「這是敵人的心理戰」拒絕執行命令。雖然如此,但日軍已出現動搖,許多部隊開始瓦解。
12月初,美軍已控制九州、關東平原,開始向內地推進。蘇軍也圍殲了作為第5方面軍主力的札幌集團、函館集團和網走集團(第7師團),開始籌備來年春季(1946年3月以後)對東北各縣的進攻。
這時,軍部內部也發生分化,不斷出現政變事件,高層對全國軍隊已喪失控制。各地日軍紛紛向同盟國軍投降。至12月中旬,包括東北部的仙台等市在內的多數大城市都已被同盟國軍佔領。
12月19日,在倒戈的日家穿越者唐太君的帶路之下,美軍攻入松代大本營。天皇一族及多數宮家的成員都在美軍攻破要塞前自殺,軍部的主要指導者及日家穿越者頭目也紛紛自決。
12月20日,日本陸軍殘餘最完整的一個重兵集團——中國派遣軍在岡村寧次指揮下決定向同盟國投降。至此,舊日軍有組織的抵抗基本上結束。美蘇按戰前的約定分區佔領了日本——蘇聯分得北海道、東北六縣(青森、岩手、秋田、山形、宮城、福島)和北東京(東京都東北部的江戶川、葛飾、足立、北、板橋、豐島、文京、荒川、台東、墨田、江東等十一個區及中央、千代田兩區各一部)。
1、重建日本共產黨
昭和初年(1925—1930),日本左翼運動曾有過一個令人興奮的高潮期。在那個「畢業即失業」(當時流行電影的名字)的時代,大學生幾乎人人都以談論「福本哲學」為榮。經濟學系裡充斥著講座派和勞農派的馬克思主義教授。工會運動興興向榮,農民運動一日千里,無產政黨不斷壯大。
但是到戰前這一切都已經煙消雲散了。日本共產黨的所有領導人不是已經宣布轉向,就是被拷打致死或死於在監獄間快速傳播的結核病,剩下的則被拘押在北海道和樺太的刑務所里遭受著折磨。合法左翼人士或是因為「人民戰線事件」而遭到檢舉,或是搖身一變成為東條新體制的支柱。流亡在莫斯科的共產國際日本代表團遭到大清洗的重創,知名的指導者只剩下了野坂參三一人——而他此時還滯留在延安,他的影響力也僅僅局限於為八路軍和新四軍工作的日本俘虜。
簡單來說,蘇聯的夾帶中,並沒有足夠分量的人物——至少遠遠不如德國人或是朝鮮人。好在,日軍在撤退途中,把樺太和網走等地的刑務所,完好無損地留給了蘇軍。這樣,一大批戰前日共的領導人和左翼人士,就此獲得了解放。其中主要的四人,是德田球一、志賀義雄、宮本顯治和袴田裡見。接著,戰時選擇在北方的炭礦和漁場里潛伏起來,秘密構建左翼勢力的工會領導人神山茂夫和椎野悅朗也被發掘了出來。
在戰時避居法網較為疏漏的滿洲,為滿鐵等機構工作的左翼人士諸如伊藤律、大冢有章等人,也紛紛冒頭,在滿洲協助蘇聯佔領軍接管了不少機構。1946年,這些人大部分隨同在華日本人被遣送回國,之後加入了蘇占區的日共組織。
當然,僅僅依靠日共是不足以管理佔領區的。1945—1946年,日本的蘇占區又成立了農民黨(北勝太郎、黑田壽男等人)、社會黨(加藤勘十、川俁清音等人)、民主黨(笹森順造、宇都宮德馬等人)等政黨,並組織了包括以上各政黨在內的各地方自治委員會直至最高經濟委員會。
另一方面,在關西的京都、大阪艱難從事地下黨再建工作的春日庄次郎、黒木重德等人,也迅速在英美華三國佔領區建立起日共組織。
2、北日本臨時政府成立
1946年1月12日,野坂參三從中國回到東京,隨即發表了《臨時中央局與野坂同志共同聲明》(【按】本位面《政治局與野坂同志共同聲明》),隨後日共的路線發生重大變化。
同年4月,世界各地日本共產主義者組織選出的代表在札幌召開了第四回代表大會。這也是繼20年前「五色泉重建大會」(昭和元年12月4日召開的第3回大會,是日共戰前召開的最後一次代表大會,也是「第二次日本共產黨」唯一的一次代表大會)以後日本共產黨第一次召開代表大會,因此又被稱為「札幌重建大會」。會議的最後一日,代表們還重遊了位於山形縣米澤市的五色溫泉,在那裡告慰了20年來在日帝彈壓下殉難的諸位烈士。(【按】歷史上日共四大召開於1945年的12月,1946年2月召開了五大)。
會議最終選舉出5人的中央政治局【1】和15人的中央委員會【2】。
會議的決議文確定了日共在1946—1950年間的基本路線。
決議文在天皇制問題上作出重大讓步,將日共一貫的「打倒天皇制」改為「廢止天皇制」。即默許業已宣布自己「是人非神」同時又將自己打扮成「反法西斯英雄、戰爭受害者」昭和天皇在全民公決前繼續在位。(【按】背景是,此時東京審判正在進行中,是否要審判天皇是一個話題。最終東京審判於1947年11月結束。)
另一方面,決議文將政治目標確定為「追究戰犯責任、肅清財閥地主,在全日本建立和平、民主、中立的人民共和國」——也就是說,建立一個統一的、「全國民主聯合政府」並通過「民主統一戰線」在其中擔任領導責任。
全文對佔領軍都表示歡迎,沒有對任何一方提出責難,只是籲請他們對「人民人民的要求」予以支持,勿「姑息反動勢力而遺虎為患。」
此後,日本共產黨黨勢迅速擴大。1946年4月僅有6000多人,至1947年4月已膨脹至50000以上(其中蘇占區40000人,其他地區10000人以上)。不但戰前的老黨員紛紛回歸,一些在戰前站在日共對立面的左翼活動家(比如勞農派的中西伊之助)也積極加入到日共重建活動中來。
在北日本特別是東北六縣,日共通過徹底的土地改革迅速獲取基本盤並深入農村(不過在富農勢力根深蒂固的北海道則受到領導著「農協」的農民黨右派的強烈抵抗),同時又在工會和蘇軍的幫助下迅速地恢復了煤炭和有色礦山的運轉。憑藉著手頭的糧食、煤炭兩項大宗物資,日共又從蘇聯交換到大批工業品,再加上有效的邊境管制,很快打垮了資本微博的北方黑市商人,在短短2年內牢牢控制住了整個北日本。到1949年,北日本的農業已經恢復到了戰前(1940年)的水平,而工業更是達到了戰前的125%。這個速度,遠遠地快於動蕩的南日本。
而在南日本,日共則加強了以「產業別勞動組合會議」(工會組織)和「在日本朝鮮人聯合會」(朝鮮人組織)為基盤的群眾運動,並以北東京為最大的安全屋,以「要吃飯」(解決通貨膨脹問題)、「要土地」(要求土改)、「要民主」(指責盟國公職追放的範圍還不夠)等口號頻頻組織起數十萬人的遊行示威以及數百萬人的總罷工,試圖打倒英美華軍隊扶植的佔領區地方政府。
1947年下半年,由於常凱申政權持續擴大內戰導致兵力不敷使用,本就僅具有象徵意義的民國駐日佔領軍徹底形骸化。之後英軍也將作戰部隊從日本撤出,僅保留象徵性的力量。而在此之前的1947年5月24日,三國佔領區就以規模最大的美佔區為首建立了「三國佔領區各府縣聯合委員會」(簡稱「府縣連」)作為實際上的臨時國家權力機構。
進入1948年,美軍最高司令部以及其遙控下以初代行政局長吉田茂為首的「府縣連」開始一面大規模鎮壓日共——主要是以強力鎮壓其罷工和遊行,一面推行一系列社會改革——首先是停止財閥解散和去工業化,其次是以美軍海量剩餘軍需物資為後盾實行貨幣改革以企穩市場並改革金融,最後是利用戰時成立的農協推行較溫和的土地改革以為保守勢力建立一個鞏固的農村基礎。
在高壓政策之下,1948年2月的「二一總罷工」以徹底失敗告終,至此「產別會議」的動員力開始下降。與此同時吉田茂又利用日本人對在日朝鮮人的民族偏見大肆渲染部分在日朝鮮人的不法行為,從而抹黑了嚴重依賴朝鮮人基本盤的日共在普通市民中的形象。這樣,雖然在1948年4月的三國佔領區統一地方選舉中,日共仍然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其在人民中的影響力已大不如前(得票率從百分之五下降到了百分之四點五左右)。再加上南方社會黨領導層的右轉,日共在南方實際上已被孤立起來。
1948年6月18日,美軍在三國佔領區發行「新日元」。6月19日,蘇聯宣布發行「人民日元」以取代過去在蘇占區市面上流通的蘇軍軍票和(蘇占區最高經濟委員會發行的)「物資兌換券」。與此同時,日共在南方發動大規模抗議活動,終於釀成6月24日的「皇居前廣場流血事件」。以此為契機,美軍佔領當局宣布「破壞防止行動」,下令在三國佔領區內解散「朝聯」、日本民主青年同盟和「產別會議」的許多地方本部,同時逮捕或公職追放了眾多日共幹部。隨後,美軍借口「防止破壞分子活動」,開始對出入北東京進行不必要的強行盤查,迫使蘇軍調動大型運輸機向北東京輸血。直到1949年5月,雙方才達成妥協,蘇占區與北東京之間的交通才算恢復正常。
東京危機爆發後,蘇占區方面除了以暫停對南方出口糧食、煤炭作為回擊之外,也加速了自身的政權建設。就在三國佔領區統一地方選舉之後不久,蘇占區舉行了比例代表制的各級人民會議(分人民市會、人民村會、人民町會;人民道會、人民縣會)的選舉。隨後於1949年1月正式成立了「北方六縣一道臨時人民委員會」。與此同時,蘇軍也正式將民政權完全移交給了這個臨時政府。
臨時人民委員會(1949年1月4日成立)
委員長:德田球一(共產黨)
副委員長:志賀義雄(共產黨)
企畫局長:志賀義雄(共產黨,兼)
產業局長:大冢有章(社會黨)
民政局長:宮本顯治(共產黨)
農林局長:北二郎(農民黨)
財政局長:加藤勘十(社會黨)
交通局長:土橋一吉(共產黨)
商業局長:宇都宮德馬(民主黨)
文部局長:藏原惟人(共產黨)
厚生局長:稲村順三(農民黨)
司法局長:布施辰治(民主黨)
勞動局長:柄沢登志子(共產黨)
農地局長:黑田壽男(農民黨)
面對東京危機以來的一連串失敗,日共內部產生了不小的意見分歧。在1949年12月召開的第六回代表大會上,這些分歧已初露端倪。1950年1月共產黨國際情報局和中共相繼對日共的「和平統一路線」提出批評後,這一矛盾便完全地公諸於眾了。
【1】依次為:德田球一、野坂參三、春日庄次郎、金天海、志賀義雄,常務委員實際上是德田、野阪、志賀3人因為其他2人在南日本或北東京工作。
【2】依次為:德田球一、野坂參三、春日庄次郎、金天海、志賀義雄、宮本顯治、神山茂夫、黒木重德、袴田裡見、伊藤律、岩本巌、春日正一、蔵原惟人、紺野與次郎、志田重男、宋性徹、松崎久馬次、中西功。
【3】與之前的約定不同,實際上英、華完全是陪襯。除東京都的「佔領區」外,英佔區僅有南九州大分、宮崎、熊本、鹿兒島四縣;華占區只有四國島的德島、香川、愛媛、高知四縣。1947年以後,英軍、華軍(常凱申系偽軍,但其在1950年代自行與南日本非法簽訂「和約」後即行撤軍)僅在東京維持象徵性的佔領軍司令部——類似於志願軍1950年代以後在朝鮮的「軍事存在」。
3、北日本正式建國
1949年4月,美軍與「府縣連」就「憲法草案」達成一致。同年5月初統一地方選舉日共大敗,「產別會議」也陷入分裂之中,事實上已無力再對抗佔領軍。有鑒於此,美軍在5月12日欣然解除了對北東京的封鎖,而後指使代理制憲會議的「府縣連」於24日風光地通過了所謂《日本國基本法》,南日本遂告建國。在此基礎上,南日本於同年6月舉行了第一次國會選舉,並在大阪召集了所謂「國會」(實際上起到國家元首作用的「民族團結的代表」——昭和天皇則早已在「皇居前廣場流血事件」後即從東京移居至京都御所)。
北方自然不甘示弱,日共早在1947年拋出了所謂《日本共產黨的新憲法草案》,但南方當局一直視而不見。現在南方立憲成功,北方自然是坐不住了。1949年5月底,臨時人民委員會開始將上述草案公開散發給北方人民討論(南日本的日共組織同時也加大了宣傳力度)。10月,臨時人民委員會開始不計成本地在「全國範圍」內組織人民國會的選舉——他們宣稱,在南日本也會組織秘密的地下選舉,以此來顯示自己的正統性。
1950年1月,人民國會選舉的最終結果揭曉。日共(得票率)為百分之二十六點七、農民黨二十六點二、社會黨百分之二十五點四、民主黨百分之十點七、日本民主青年同盟百分之四點三、日本民主婦人會百分之五點九、獨立候選人零點九。即使在以顛覆嫌疑逮捕了多名農民黨高層並強行更換了該黨指導部後,農民黨依舊如此善戰,這確實是日共始料未及的。不過,由於共、社得票過半,再加上實際接受日共指導的兩個群眾組織,日共得以順利通過其草案——即後來的《日本人民共和國憲法》,並組織起一個以其為核心的人民政府。
總體來看,人民政府的陣容與臨時人民委員會差別不大。除了被逮捕而退出歷史舞台的若干農民黨領袖外,幾乎沒有重要的人事變動。
1950年1月11日的第一屆人民政府(德田球一政府):
首席:德田球一(共產黨)
副首席:志賀義雄(共產黨)、加藤勘十(社會黨)、黑田壽男(農民黨)
企畫委員:志賀義雄(兼,共產黨)
工業委員:大冢有章(社會黨)
民政委員:宮本顯治(共產黨)
外務委員:加藤勘十(兼,社會黨)
農林委員:稲村順三(農民黨)
財政委員:春日庄次郎(共產黨)
交通委員:小平忠(農民黨)
遞信委員:土橋一吉(共產黨)
商業委員:宇都宮德馬(民主黨)
厚生委員:野溝勝(農民黨)
文部委員:藏原惟人(共產黨)
勞動委員:柄沢登志子(日本民主婦人會、共產黨)
司法委員:布施辰治(民主黨)
人民檢閱委員:荒畑寒村(社會黨)
食糧農地(食糧收買與土地改革)委員:黑田壽男(兼,農民黨)
上記政府員共計16人,共產黨7人(內1人代表日本民主婦人會),農民黨4人,社會黨3人,民主黨2人。
北日本政府成立後不久,即因上述「國際批評問題」產生公開的分歧。以德田球一(日本共產黨書記長,政治局常委、委員,人民共和國人民政府首席)、野坂參三(政治局常委、委員,人民共和國人民國會常任幹部會會長)為首的「所感派」與志賀義雄(政治局常委、委員,人民共和國人民政府副首席)、宮本顯治(政治局委員【1】,人民共和國人民政府民政委員)、春日庄次郎(政治局委員、人民共和國人民政府財政委員)為首的「國際派」之間產生了激烈對立。
所謂「所感派」即是對「國際批評問題」提出反論(即《所感》)的一派,也即46—50年間的「當權派」和「主流派」。野坂參三固然是被迫自衛(因為國際批評中指責的「寄希望於被佔領條件下的和平革命錯誤」主要是針對他的),而德田則是在除了維護自己威信之外還另有打算——「假如南日本的和平革命遭到鎮壓,正好嘗試以武力解決南北問題。」
另一方面,春日庄次郎作為對南工作的負責人,在潛逃到北方後,一直對野坂的路線頗為不滿,認為他是「不許南方同志革命」。而一直在北方從事經濟、內政工作的志賀與宮本則代表了某種北方本位主義——「縱令要進行和平革命,考慮到美帝國主義佔領軍的存在,必須要以北方乃至整個社會主義陣營的強大政治力量作為後盾,才能夠成功」——簡單來說,與其說他們有用武力統一全國的志向,倒不如說單純地是想將南方黨的力量置於北方的支配之下,作為北方的某種政治籌碼來使用。
此外,黨內的不同分派之間,在如何展開社會主義革命以及經濟問題的許多方面上,也有一定的分歧。
衝突日益明顯化了。先下手為強的德田,通過支持者椎野悅朗(書記局常務書記)、志田重男(書記局書記、組織部長,日本人民公安隊政治總局第一局長)、西澤隆二(書記局書記、宣傳部長,德球的女婿)、伊藤律(書記局書記、黨政策委員會責任者)等人控制了書記局,然後試圖在人民公安隊的延安派軍事幹部的支持下,向「國際派」攤牌。
儘管志賀義雄和宮本顯治設法獲得了主要是來自蘇聯的支持,但在第一回合中還是國際派依舊不敵。在3月舉行的第五次中央委員會總會上,中西功(當時仍在南日本)等「所感派」的激烈反對者被開除出黨。與此同時,「在南日本新民主主義鬥爭中犯了嚴重錯誤」的春日庄次郎遭到申斥和降職,中央委員袴田裡見也被迫自我檢討。5月,衝突波及黨外,人民政府的厚生委員野溝勝因被指為「暗中組織親南日本社會法西斯的社會黨右派集團」而被捕(1951年判刑25年),多名社會黨指導部成員遭到了同樣命運【2】。
然而,就在更大規模的風暴來臨之前,朝鮮戰爭於1950年6月25日爆發了。朝鮮勞動黨領導人金日成發動了大規模的南進作戰。在這個氛圍下,德田球一和野坂參三於7月1日舉行的第七次中央委員會總會上進行了自我批評。而受到來自國際的「團結」指示壓力的志賀義雄、宮本顯治等人,也不得不同樣走上講台進行自我批評。就這樣,黨內矛盾暫時告一段落。
朝鮮戰爭後不久,南日本的「最高裁判所」即於1950年10月以「人民艦隊事件」【3】和「日本共產黨特殊資金局事件」【4】取締了在南日本登記的「日本共產黨」。至此,在南日本活動的日共黨員全部轉入地下。
同一時刻,由於中國人民志願軍的參戰,北日本也開始「秘密參戰」。日共一方面,向南日本滲透「民族挺身隊」、「獨立游擊隊」等武裝組織,同時也協助在南日本的朝鮮僑民(其中許多是因為南朝鮮的大屠殺而東渡的)組織「祖國防衛隊」——這些「部隊」的目標,就是各處美軍基地、落單的美軍人員乃至一切為美軍在朝鮮作戰服務的組織、人員和設施;一方面,自己也在大聲疾呼「反對戰爭」的口號聲中積極擴充軍事力量。至1955年,北日本人民公安隊已擁有2個戰車師團、2個山地獵兵師團、6個摩托化狙擊師團、2個飛行師團、4個海防艦隊、1個航空艦隊等大約15萬兵力。
然而,德田球一書記長預想中的戰爭始終沒有爆發。南日本革命者的小打小鬧並沒有能撼動由於朝鮮特需而企穩的南方社會秩序,相反在美軍的扶植下南日本的軍國主義力量卻日漸復活並強壯起來。同樣到1955年,由舊日本軍國主義軍、士官為基幹組成的南日本的所謂「自衛隊」兵員已達到了25萬之多。列島革命的時機終於沒有到來。
1952年9月底,德田球一書記長在工作中忽然中風,隨即喪失意識,最終於1953年3月14日去世(【按】本位面於52年9月底陷入昏迷,53年10月14日在北京去世,55年公表並於9月13日召開追悼大會),享年59歲。
【1】金天海作為無日本國籍的朝鮮人,已因應日、朝兩黨間的協議而移籍朝鮮勞動黨。
【2】與此同時,兩黨開始了談判,並最終於1951年5月1日合併為日本勞動黨。不過1955年又重新改回日本共產黨。
【3】指日本共產黨所經營的,在南北日本及朝鮮半島之間穿梭的一種密航船。
【4】指日本共產黨所謂「利用纖維研究所等機構名義套取戰時軍需剩餘物資非法牟取暴利,並以此支撐黨的非法活動」云云的事件。
4、宮本顯治時代
1953年對於社會主義陣營來說是艱難的一年。1953年3月5日,斯大林去世。3月14日,捷克斯洛伐克總統哥特瓦爾德去世。同日,北日本首席德田球一去世。
在「後斯大林」的時代里趕上了「後德球時代」,國際派的反攻倒算可以說是可想而知的。然則令人哭笑不得的是,野坂參三和西澤隆二也迅速與他們達成了共識——說到底,一個要「和平革命」、一個要「和平發展」,在最低綱領上還是共融的。於是堅持德球「統一日本是中心任務」這一路線的椎野、志田、伊藤等人相繼遭到追放。椎野、志田先是被從書記處調到經濟戰線,轉年又以「鋪張浪費」為罪名遭到清洗,被開除黨籍下放工廠。而伊藤律則因為有「歷史問題」而長期遭到關押、審查,最終於1955年被判處無期徒刑(他在監獄裡活到了1989年)。
頑固不化的「所感派」被清洗乾淨後,日本勞動黨在1955年召開了全國協議會(有南日本共產黨的代表參加),正式確立了以野坂參三為議長(同時仍兼任人民國會常任幹事會議長)、宮本顯治為書記長(無國家領導職務)的領導體系。至於人民政府方面,則由代理了將近3年「首席」的志賀義雄轉正。當然,春日、袴田、中西乃至野溝勝也都在會議上或會議後得到了平反,重新回到了「國家領導人」的崗位。
這之後日本勞動黨又改為日本共產黨,發展得波瀾不驚。
同年,日本人民共和國宣布從1950年開始執行的「社會主義七年革命計劃」業已提前一年完成。「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社會主義建設已拉開序幕。」絕大多數工業、商業、服務業和林業、漁業企業都已收歸國營,農業和牧業基本上實現了集體化,建立了一批農林牧工商合一的國營示範聯合體並打算進一步推行。(七年)計劃執行得很好,工農業各項指標都有大幅度提高。
1956年,開始執行第一個六年計劃,宣布要「建設社會主義新北海道」。
還調整了行政區劃,將1道6縣調整為2直轄市10縣。
1958年,日共第7回代表大會。
會議通過了《黨章》的草案,制定了新的《黨綱領》和《黨規約》。
春日庄次郎試圖借著蘇聯去斯大林化的空氣,在大會上向主流派進攻,結果反被各派聯手挫敗,丟掉了第一副首席兼國家企劃會議長的寶座,作為「現代修正主義分派的頭子」遭到激烈批判。此後,其人成了一個「持不同政見者」,轉向著述「工人自治」和「構造改革」並因此多次遭到逮捕,最後在1976年4月9日去世。
1959年,恢復向南日本出口農產品和稀有金屬。
1962年,在志賀義雄的領導下,北日本在「第二個六年計劃」中開始實施有限的經濟改革。諸如在工業領域建立國營企業經濟核算制、實行企業利潤提留制、強調發揮銀行的作用,在農業領域則放開了自留地農產品的自由市場,等等。
1963年,美蘇簽訂《部分核試驗停止條約》,中國堅決反對。北日本黨內因此發生激烈論爭(宮本=親華派,志賀=親蘇派,野坂=中立派),最終以曖昧的態度保持了中立。
1964年,日共第9回代表大會。志賀義雄作為「新.現代修正主義分派頭子」遭到嚴厲批判,被解除一切職務,成為養老金領取者(1989年3月去世)。據信,這與其背後靠山赫魯曉夫在1個月前忽然下台不無關係。
志賀義雄辭去政府首席職務後,由宮本顯治本人親自接任。宮顯上台後,在社會主義陣營日益分裂的情況下高舉「獨立自主原則」的大旗,同時在經濟領域逐步取消了志賀義雄的一些改革措施(相比之下,宮顯派更強調「政治激勵」、「集中企劃」和「黨的領導」)。
1966年5月,本格的文化大革命爆發。
由於不同意中共對社會主義階段基本矛盾以及反修主要手段的看法,中共與日共漸行漸遠。
1967年8月,中共與日共完全決裂。
同年8月5日,發生北日本駐華大使砂間一良和《赤旗報》駐京特派員紺野純一在北京機場遭到在華日共左派成員毆打的事件,中日邦交事實上斷裂。此後,在60年代初一度倒退的蘇聯與北日本的關係迅速升溫。北日本日益成為蘇聯在遠東的橋頭堡。
同年12月,日共第10回代表大會。副首席兼文部相西澤隆二等人作為「毛澤東盲從分子」和「『左』傾日和見主義分派集團頭目」遭到批判並被開除出黨。
1970年,日本共產黨第11回代表大會。
會後不久,「宮本顯治的好學生」不破哲三任政府第一副首席。他在1971年開始的第三個六年計劃(1968—1970年為「三年經濟調整年」)執行期間領導了新一輪的經濟改革——主要是模仿蘇聯柯西金和東歐的卡達爾(匈牙利)、胡薩克(捷克斯洛伐克)。
1972年,中國與南日本建交。
北日本與中國的關係降至冰點,憤而將大使館降格為代辦處(由於蘇聯同時與南北日本建交,因此北日本沒有立場斷絕與中國的外交關係)——此後直到1990年雙方關係才正常化。
1973年,日本共產黨第12回大會,通過了《日本共產黨對宗教的見解與態度》。
在這次代表大會上,以民主青年同盟指導部為首的少壯派被批判為「新日和見主義集團」而遭到清洗。
1974年,人民公安隊開始以減員增效為目標的「軍事改革」(預計1980年完成)。
《合作經營法》與《合資經營法》頒布,開始大規模吸引外資(主要是從石油危機後經濟發展速度頓挫的南日本)。
1976年,日本共產黨第13回大會,修改了《黨的綱領》,加入了將長期與南日本共存以待後者由民主聯合政府過渡到社會主義最後實現民族團圓云云,並強調黨不希望破壞現狀以妨礙同胞之間的接近。
1977年,開始與蘇聯一道建設通往納霍德卡的輸油管道(建成後可向南北日本供油)。
1979年,日本共產黨第14回代表大會。政治局委員、書記局常務書記、宮本顯志的老戰友(戰前日本共產黨「最後的中央委員」)袴田裡見因「從事宗派活動」而被解除一切職務,此後他成為持不同政見者。
袴田裡見事件反映出北日本經濟上面臨的嚴重困難已經導致了最高統治集團內部的激烈矛盾。
1982年,日本共產黨第15回代表大會。野坂參三(當時業已90歲)退休,宮本顯治(當時73歲)改任議長並退居二線。村上哲出任書記長。
因第四個六年計劃執行不順利,決定設置1983—1985年為經濟調整年並推行一系列更加激進的改革。
工程時間耗費長達11年青函隧道貫通(後於1987年通車)。
1985年,日本共產黨第16回代表大會。由於村上哲身體不佳被迫提前退休,故而書記長一職改由金子滿廣來接任。
同年稍早些時候,南日本自民黨幹事長金丸信(眾議員)通過社會黨副委員長田邊誠(眾議員)搭橋,成功訪問了北日本,並實現了與村上哲、不破哲三和宮本顯治的座談。
5、北日本的最期
雖然通過與金丸信的會談打開了與南方的關係,但是不破哲三氏的經濟改革進行得卻非常不順利。
長期賴以賺取外匯的對南方的農產品出口由於中曾根康弘積極與美國、澳大利亞簽訂自由貿易協定而受到極大影響,除了稻米(即使這一項也受到中國很大的衝擊)以外貿易額全都大幅度地下降,另一方面由於開放外貿權和放開各企業對外合作的自主權外債卻在急劇地增長。到1990年,北日本的外債已突破了200億美元大關,達到了北日本無力償還的地步。
對外出口的萎縮導致高價徵購糧食成為北日本當局的一項沉重負擔。但是,北日本當局又不敢降低合同收購價。於是,北日本當局寄希望於1986年的價格闖關能夠理順物價。當局的經濟專家預計,放開價格帶來的通貨膨脹通貨可以使政府減少在糧食收購方面的負擔,同時降低人們購買進口商品的衝動。
通貨膨脹果然發生了,然而很快脫離了當局的控制。大規模的搶購潮在全國蔓延開來,而農民也以完全拋棄集體經營、將全部精力用於自留地、並拿出這些「私有」的產出來同城市工人交換必需工業品的方式來對抗當局的政策。到1987年,北日本的經濟已到了崩潰的邊緣,黑市交易大有完全取代計劃經濟的趨勢。只是由於國家手中還掌握了大宗物資,才得以在蘇聯和朝鮮有限的幫助下逐漸控制住局面。
儘管不破哲三中止了激進的改革,但人民對政府的信心已經完全喪失。各項物資依舊短缺,黑市仍然是每個家庭主婦每日必然到訪的場所。此外,由於資源枯竭而面臨閉山的夕張、留萌等炭礦的工人們更是對前景感到絕望,從而組建地下工會來對抗當局。在這種情況下,自由派異見人士迅速從象牙塔中鑽出來,在社會的各個角落找到了支持者。短短五年內,就對當局形成了巨大的壓力。甚至是昔日以宮本絕對獨裁而著稱的日本共產黨內,也出現了像伊里一智那樣公開要求宮本下台的改革派(1988年第17回代表大會伊里一智事件)。
【按】由於沒有像本位面那樣在1976年召開臨時代表大會,因此代表大會數比現實少一次。
1989年,平方事件、東歐劇變。雖然在日共強力控制下北日本沒有發生大的事變,但這對於北日本異見人士來說顯然是莫大的鼓舞。與此同時,由於經濟形勢沒有根本好轉,嘗試從海上逃亡南日本的北日本國民也日益增多。北東京居民更是想盡各種辦法外流,在蘇軍的默許下幾乎到了無法控制的地步。一時之間,「東京空城計」成了世界媒體關注的焦點。
對不破哲三感到無法容忍的宮本顯志終於決定重新出山,親自掌握大局。1989年1月昭和天皇裕仁死去後,北日本當局以十年來極其罕見的姿態發表了措辭強硬的聲明,稱裕仁是「戰爭的最高責任者、日本人民的敵人」,並攻擊南日本當局是「無時不刻妄圖顛覆無產階級民主國家的軍國餘孽」。全文風格明顯帶有宮顯的個人色彩。在1990年臨時召集的第18回代表大會上,宮本家庭教師出身的宣傳部次長志位和夫(當時35歲)更是連躍數階接替金子滿廣擔任黨書記長,隨後又火速接任了內閣第一副首席,從而在實質上架空了不破哲三——而年輕到毫無治國經驗的志位的背後操縱者,顯然便是宮顯。
隨著經互會的崩潰,北日本經濟的惡化態勢,已經到了無可挽回的地步。自從1970年代炭礦減產之後便嚴重依賴於蘇聯廉價石油的北日本經濟,在蘇聯試圖提高石油售價以緩解本國經濟困難的情況下,已然陷入不可救藥的境地。無奈之下,宮本顯治只得跨出艱難一步,嘗試與中國方面修復關係,並作出讓步,不再像1985年那樣要求中方作出「自我批評」。雖然兩國最終於1990年實現了關係全面正常化,中國也確實以友誼價格、物物交易的方式給予了北日本一定的援助,然而在中國自身的石油也日益不敷使用(史實:1993年轉為石油進口國)的當時,這些援助也終究不可能解決北日本的根本問題。
由於燃料短缺導致供暖不足,1989年冬季北日本多地先後發生了工人、市民層為主的暴動。儘管北日本加速了對火電廠設備的改造,試圖改燒中國支援的煤炭,但由於工人的怠工以致進度緩慢,結果1990年冬各地普遍爆發了規模更大的暴動。
1990年蘇聯從東德撤軍,南日本開始同蘇聯協商撤軍問題。但由於北日本的存在,協商始終只能在檯面下進行。1991年8月19日,蘇聯爆發八一九事變,此後蘇聯中央政權的機能迅速失靈。這之後,俄羅斯總統葉利欽為了贏得南日本的財力支持,向南日本允諾一旦蘇聯解體,即將不顧北日本的態度,努力促使「從日本全面撤軍」的達成。繼而烏克蘭總統克拉夫丘克等人也作出類似保證。北日本的最大靠山已經瓦解。這之後,南日本加速了對北滲透。
1991年12月8日,蘇聯事實上解體。幾乎在同一時刻,獨聯體即宣布將從日本撤出軍隊。失去蘇軍管制的北東京很快陷入無政府狀態,南日本旋即宣布為制止人道主義災難,將派遣自衛隊中央即應集團進入北東京。暴怒的宮本顯志當即宣布這意味著南北日本進入戰爭狀態。12月10日起,忠於北日本的特別種民政人民警察(特警)、邊防人民警察部隊及部分南日本左翼人士與南日本自衛隊、警察機動隊、一部東京市民發生武裝衝突。不過由於蘇軍並未正式開始撤離(獨聯體各國還在與南日本討價還價中),因此在蘇軍捲入之後,雙方的衝突漸漸平息。
同年12月25日,蘇聯正式解體。同日,在南日本秘密支持的北日本教會和自由派異見人士的主導下,入冬以來一直在進行大規模抗議活動的札幌市民開始向市中心的北日本政府辦公大樓進軍,史稱「聖誕日雪之進軍」事件。此後,大約20000人開始在辦公大樓門前安營紮寨,並得到超過十萬人的支持。這些人要求與政府對話,並在對話中提出「釋放一切政治犯」、「國安省完全解體」、「開放註冊反對黨」、「與反對派領袖就自由選舉問題展開對話」、「儘快制定與南日本統一的時間表」等訴求——這些激進訴求理所當然地遭到了北日本當局的拒絕。與此同時,北日本各地都開始發生暴動。
與當局對話無果後,「札幌市民代表團」的11名成員宣布將從1992年1月1日開始絕食。從平方事件吸取了教訓的宮本顯治當然不能允許對方按照他們自己的劇本演下去,在聯絡了太宗和金剛滾並確保了軍隊的忠誠(這當然是吸取了齊奧賽斯庫的教訓)之後,他於12月29日下定決心宣布戒嚴,繼而利用30日晨反對派支持者與民政警察的衝突,下令調動人民公安隊的裝甲部隊清場。由於已經看到了東德同僚們在1990年兩德統一後的下場,因此雖然北日本黨政軍幹部中也有不少試圖投機反對派者,但總體來說還是以支持宮本顯治者居多。於是世界輿論很快就收到了六零式戰車(T55)碾壓札幌政府大樓外反對派支持者帳篷的照片……
交代下原作者 @赤坂凌太郎 設定的結尾:
札幌清場後,北日本反對派在外部援助下發動武裝叛亂,隨後美國和南日本武力介入,日本統一
假如原子彈比歷史上誕生的時間晚了一兩年,美軍按照奧林匹亞計劃登陸日本,因日本人的抵抗而遭遇到較大傷亡,蘇聯乘機發動登陸作戰,佔領北海道還是有一定可能的。如果真出現這樣的局面,冷戰時美蘇對峙的場面會更加激烈。相對應的東亞局勢也會發生巨大變化。首先,「北日本人民共和國」應該會毫無疑問地成為蘇聯的衛星國,採取蘇聯體制。南日本在戰後的清算依然要視美國佔領當局的態度決定,為了牽制蘇聯,清算舊勢力可能不會特別徹底。但日本民間對於侵略戰爭的反思應該比現時空要強烈許多。其次,美國應該會更大幅度地加強對蔣氏政權的援助,以牽制蘇聯。因此解放戰爭的進程可能會因此延長。美國也不會拋棄台灣。但相對應的,蘇聯對TG的支援可能也會增加。
第三,對美帝而言,丟失了朝鮮半島,南日本的安全就更難保障。因此朝鮮戰爭的烈度會比歷史上更強。
第四,中蘇交惡後,南日本與中國會進入更長時間的蜜月期。第五,蘇聯解體後,北日本很難自立存在。但即使統一,日本也需要時間完成內部整合,也不會像現時空的今天這樣張牙舞爪。占坑 等上幾個圖
鏈接https://zhuanlan.zhihu.com/p/26929724
雲之彼端約定的地方
以日本人那牛逼的高超的政治智慧和手腕,他們也會弄成現在這樣的!二戰後是日本大佬們商量 審時度勢要倒向美國學習美國的,不僅是被逼迫一個民族的成功轉型。四國分日方案中國之分到最小的四國島,蘇聯是東北和北海道。而蘇聯有朝鮮就夠了,對東方,對日本野心不大。英國美國部分遲早要統一的,那就是日本百分之八九十的經濟人口分布。不會像東西德那樣實力接近。日本這民族的智慧就在於戰敗了都能保全自己
要說腦洞的話,把日本從中割開,變成兩條長條,這才是最好玩的。逃。。。
你看過 雲之彼端 嗎少年?
多了5千萬朝鮮人,國民黨50年就完蛋了。
推薦閱讀:
※二戰前夕蘇聯為什麼不相信「德國將要進攻蘇聯」的情報?
※軸心國怎樣才能打贏二戰?
※推薦些以二戰軸心國勝利為前提的架空歷史/科幻作品?
※如何評價法國「貝亞恩」號航空母艦?
※平型關大捷日本損失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