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建國後30年沒有那麼折騰,而是施行經濟改革開放,那麼今日會是什麼景象?


抗美援朝之前制定的政策是新民主主義經濟,照搬孫大炮的舊民主主義經濟只是領導者從國民黨換成共產黨,走的路線是通過扶持資本家的民族工業,較溫和的獲得工農業的剪刀差利潤完成原始積累實現工業化。 萬萬沒想到朝鮮戰爭爆發了,抗美援朝帶來了蘇聯的重工業援助,於是為了消化這個用志願軍戰士鮮血換來的大餡餅,經濟政策必須轉型,所以有了後來的各種經濟調整,比如公私合營,比如計劃經濟,比如大躍進,比如上山下鄉…… 回到問題,如果一直保持新民主主義那套,是否能過得更好?我覺得不會,首先不打抗美援朝,東北將變成東西方陣營的緩衝帶,要知道那時候的東北是全國唯一的重工業區,而夾在美蘇之間的弱國只能拿到軍火和錢,工業技術什麼的就別想了,按這種模式可以參考的國家裡,上限是德國,下限是印度。


1.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

工業中最重要的是重工業門類,是整個工業體系賴以自我循環升級的基礎。但重工業投資大、風險高、見效慢,在市場經濟中、或者說在早期的市場經濟中不是最優投資對象,消費品輕工業才是最合適的。

計劃經濟把資源集中到最需要的地方,可以讓社會高積累低消費,而市場經濟是把資源集中到最賺錢的地方。蘇聯建國時是個半工業半農業國,到了二戰時就成了世界第二工業國,已經證明了計劃經濟的威力。

英國是從市場經濟、紡織業開始起步的,但中國不行,因為時間不在中國這邊,中國要用幾十年的時間走完英國幾百年的路程,計劃經濟就是最優選擇。

2.對外開放

問題是:向誰開放?

歷史上TG和蘇共之間的關係就很微妙,斯大林屬意的是國際派王明,TG是本土派執政,強調獨立自主,兩黨並不怎麼交心。

49年時TG也試探過美國的態度,美國的條件是要新中國承認歷史上的條約,這事自然沒得談,所以有了著名的《別了司徒雷登》。

假設中國倒向美國了,會怎麼發展?1.軍援是有的,但技術轉讓、工業扶植是不會有。韓國台灣都是如此,後來靠著產業轉移當血汗工廠才發展起來。美國不會容忍中國成為工業強國,中國的工業水平達到美蘇標準的話,按中國的人口規模,那就是超過美蘇的世界第一極。2.中國成為美蘇對抗的前線,國土隨時有成為戰場的可能,少不得要請美國來駐軍,更加變成美國的附庸國。


沒什麼戲,且不說內政農業經濟結構沒有被打破,工業經濟結構不會被成功建立。就說國際環境,如果以不折騰為目標不參加韓戰,那麼美國將完全輕視大陸。如果沒有參加韓戰,兩彈一星的願望可能也就不會這麼強烈,也就不會再有尼克松訪華與中國一起對抗蘇聯,以及大陸取代台灣成為常任理事國這樣的結果。改革開放不會有大的工業國支持,能追上印度已經偷笑了。


當時的中國是親蘇的,因為剛開始時一窮二白,想搞基礎建設搞不了,所以只能投靠蘇聯,這是沒辦法的事,況且蘇聯離我們太近了,而且計劃經濟是蘇聯成功的一個重要因素,所以當時的領導人自然就照搬蘇聯模式了。畢竟自己探索太容易翻船而且時間耗費更多,別忘了一群人等著吃飯啊!還有如果不能短時間發展起來的話,蘇聯很可能插手干涉。到時兩黨制老毛會同意嗎?所以從1953年到1957年可是拼了命的發展,蘇聯都看呆了。

如果施行改革開放,估計就被蘇聯滅了之後吞併了,頂著共產主義的皮毛,但骨子裡卻是資本主義,蘇聯會看不出?按照這個劇情下去,美國會眼睜睜看著蘇聯的版圖擴大?肯定馬上運一批武器過去和蘇聯干架,很可能用到原子彈,接下來的事不用寫了吧?


反對基礎論和時機論,因為都沒有論述什麼是折騰,為什麼折騰,以及最關鍵的是對「改革開放」的精髓沒有理解到位,把改革開放之後的各種重大舉措視為改革本身……

下面談談個人的見解,權當拋磚引玉,不當之處請指正。謝謝!

從題干分析,有兩個地方值得注意——「折騰」,「改革開放」。

第一、為什麼說折騰呢?

且不說之前是如何折騰,就是在文革結束(1976年)之後,我們國家的經濟社會發展還屬於「混沌未開」 的局面,1977年,國內生產總值只有3221億元,1978年,國內生產總值由1978年的3645億元,雖然略有增幅,但基本都是人口增長帶來的自然增加,國民經濟形勢非常嚴峻。

大夥都幹啥去了呢?

瞎折騰。

因為思想認識達不到共識,路線之爭永無寧日,我們國家和人民在「撥亂」之後的相當長一段時間裡,還找不到正確的前進方向。於是陷入了線路之爭,做什麼都有人問「姓資還是姓社」,要發展經濟,就被視為「走資本主義道路」,動輒上綱上線,人人自危,結果自然是幹啥都不行,走了許多彎路。

第二、改革開放的要義是什麼?

改革開放,最重要的成功是解決了思想模糊不清的問題,解決了路線之爭的無謂爭論。簡而言之,改革開放的要義就是「解放思想,實事求是」。

因為思想是基礎,思想是行動的先導,沒有思想的引領,就沒有歷史的前進。沒有思想的大解放,就不會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沒有思想的大解放,也不會有後來的「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不會有百萬裁軍減輕負擔,也不會有後來一系列的行政改革和經濟體制改革……

第三,早點解決思想障礙,就能早一步發展

我們徘徊不前不是因為積蓄力量,而是方向不明確;我們跑得慢不是因為科技樹沒發展到,而是因為我們迷路了。


【歷史沒有如果】


謝邀

辯證唯物主義歷史觀反覆告訴我們,要站在當時的條件下看問題。

馬後炮誰都會。但當時的歷史條件下,計劃經濟要是做成功了呢?現在我們是不是要說如果沒有市場經濟,直接干計劃經濟多好啊?


不樂觀。印度應該是可以想見的最好結果了。

前30年的「折騰」和「經濟改革開放」其實不是一個維度的問題。

如果說政治上折騰是說得過去的,畢竟有三反五反,有反右,有文革。

經濟上其實沒什麼折騰,能算折騰的大概只有「大躍進」。

所以嚴格明確語意的話,應該是用前三十年的「計劃經濟」和後三十年的「市場經濟(改革開放來做對比)」

但前三十年的根本問題不在於「計劃經濟」,而在於「工業化」。「計劃經濟」其實是確保實現工業化的手段。

說白了,沒有工業基礎,沒有基本完備工業體系的市場經濟、改革開放,只能把自己帶進溝里,這是整個國際經濟體系已經形成的生態決定的。

另外,姑且假設前三十年的計劃經濟是必要且正確的,如果可以實現政治上的「不折騰」當然是理想的狀況,但問題是政治和經濟從來不是可以完全分離的。「反右」與「文革」是政治鬥爭,但必然包含著經濟建設路線的鬥爭。

總的來講,前30年的經濟路線是基本上是正確的選擇,當然還可以更加完善,但可惜沒有完全理想化的事情,更何況,從來就沒有什麼現成的經驗,經驗的積累和操作層面的完善,必然是需要時間和過程的。

==========================

看到有人問:搞市場經濟就建立不了工業基礎?

------------放在當時的條件下,搞市場經濟還真就建立不了工業基礎。

我們可以反過來推——

1、搞市場經濟經濟對吧,企業覺得什麼東西好賣就生產什麼,讓市場來決定,對吧?

2、那企業生產總得有原料,總得消耗資源吧?

3、生產出來的產品總得賣出去吧?

4、原料、資源如何運到生產企業里?企業生產的東西如何運到各地市場?

5、需要公路嗎?需要鐵路嗎?誰來造?

6、公共產品的生產不直接產生利潤,企業家們耗不起,也不願意投入。因為這不符合市場經濟的規律,對吧?

7、那就政府造唄。政府提供公共產品是應該的。可政府造鐵路、造公路,也得有錢,對吧?

8、政府的錢來自向企業收稅,對吧?

9、可企業原料還沒運到,產品還沒賣出,哪裡來的錢交稅?

10、沒錢交稅政府就沒錢造鐵路,公路,沒有鐵路公路,企業就生存不下去。。。。

11、然後又是一個循環。。。。


經濟改革開放。那麼就是市場經濟。

那麼就是倒向西方陣營。那個年代是有陣營這說法。很簡單。

首先就不會有抗美援朝了,也許台灣可以收回。但是朝鮮必然統一。蘇聯陳兵國境線。

沒有156計劃,我們沒有工業基礎。沒有兩彈一星。沒有任何叫強實力。

美國會援助技術??美元是大把的,技術是不會的。

計劃經濟搞工業基礎的確是那個時代最好的選擇。

題主假設的是現在,最好也不過是第二個德國。

可能生活質量會好很多,但是從時代長遠的角度講。

國運掌握在自己手裡還是最好的。


反對 @墮落之神的回答。

首先,問題中的折騰是指「文革,大躍進」之類的政治運動。墮落把這些折騰視為在計劃經濟下工業化的必然產物。

我有幾個疑問:

1. 社會主義國家是不是只可以走徹頭徹尾的蘇聯式計劃經濟的一條路才能實現工業化?

很明顯不是,第二共和國依然是社會主義國家,可走的是國家資本主義道路,同樣快要實現了工業化。

2.是不是用計劃經濟工業化必然會出現「折騰」?

墮落的邏輯是:「沒有文革之類的折騰」—————》沒有工業化」,其逆否命題為「工業化」—————》「導致文革之類的折騰」,命題成立么?

3.這些「折騰」是不是給新中國前三十年的經濟帶來傷害?

答案很明顯。否則文件里不會說國家經濟生活在瀕臨崩潰的邊緣。我想沒有這些折騰,無論是計劃經濟工業化,還是國家資本主義工業化,中國的現在都會更好。

4.有沒有和中國類似的國家沒有這些「折騰」依舊實現了工業化?

韓國,台灣。所謂的東亞模式不用我多說:威權政府統籌所有的力量來讓經濟發展,高投資率,高儲蓄率,出口型的外向經濟,有限的自由和羸弱的工會NGO。

落後國家工業化的決定性因素在於:威權政府能夠集中力量進行經濟建設。而絕不是什麼文革肅反之類的折騰!這無論是對計劃經濟還是國家資本主義經濟都是一個道理。

說什麼沒有文革折騰就沒有工業化,甚至就成為今日印度,我不了解邏輯是什麼?難道不搞文革黨國就能下放權力?就不再是威權國家?就不能進行工業化?


謝謝邀請。台灣就是30年來沒有那麼多的折騰,施行經濟建設,以及政體改革,到80年代經濟騰飛,亞洲小龍。


站在當時的角度直接走改革開放的道路有很大的可能觸動政治制度 當時中共是聯合多數黨派共同執政的 還沒有百花齊放 改革開放後大資本家為最大受益者 最終有可能走向資本主義多黨制 由大資本家控制的國家 並且中國土地遼闊 發展經濟有很大可能不平衡 導致分裂 或邦聯制 新疆 西藏就有機會獨立 若觸動政治制度 中蘇邊境壓力極大 北京東北的壓力則巨大 都城也估計會選擇南方城市 政治宣傳上由於和日本意識形態統一導致現在人都不罵日本鬼子 罵大鼻子鬼子 仇日心裡變為仇蘇心裡 傳統文化會很好繼承下來 可是糟粕文化同樣繼承下來


我想說,真正可惜的是那些已經被破壞的東西,比如被焚毀的大量文物和冤死大量學術精英。另外就是以破壞為時尚,以大老粗沒文化自居自豪的流毒,阻斷了很多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


以前看到有這麼一個說法。我們打算用四五十年的時間完成第一波的原始工業積累,接著開始進行工業化,有心人自己算算時間。

在冷戰背景下,我們要站隊。從地緣政治上說,我們要站蘇聯這邊。朝鮮戰爭爆發,我們立了投名狀拿到了整套的工業。然後是三大改造,人民公社,十年動亂。

三大改造將舊民主主義經濟改造成為新民主主義經濟,不過好像還是以前的平均地權節制資本那一套。人民公社則是為了進行工業化,剪農民羊毛差。低價從農民手裡收購原材料,高價出售粗製濫造的工業品,不要問為什麼不賣給蘇聯,對不起人家看不上。至於和蘇聯老大哥鬧掰了,這個好像是必然的吧。如果叫我們自己國家的行政以及各個方面都要外國人插手,談什麼國家獨立民族解放。最後是十年動亂,我們主要的工業體系就是那幾年建設完成的。

咱們分析以前的事,還是做到辯證分析,歷史唯物的好,不存在假設如果什麼的。

小透明第一次答題,請大家多多指教。


不要以為頭三十年的經濟建設一無是處,自己把頭三十年的經濟增長速度跟後三十年對比一下,你絕對會有很驚人的發現,然後意識到自己的錯誤。


根本不存在這個可能,當時很多人對中共這種執政模式充滿信心,怎麼會突然去學習西方的經營模式呢?

這種狂熱的共產主義分子,只是在他們撞南牆撞的頭破血流時候,才想起往回走。

你穿越到四九年,告訴他們,你們這樣是不對的,你猜會怎麼樣?

沒錯,被他們打成反革命,然後撕得粉碎!


改革開放的基礎是與美國形成實質同盟關係,從而能夠引入海外資本與技術。

之前三十年的工業基礎更是不可忽視.


1.任何事情都有兩面性,如文革之類有其弊端,但也一定程度消滅,融合了階級,打壓了權貴進一步形成。

2.戰後立國,在人口素養,工業體系,基建均還處在類似莽荒時代的基礎上,改革帶來的問題可能會更多。

3.沒有這麼多如果,還是想想現在和未來吧


連我大清都知道要勵精圖治發展科技工業,可是帝國主義惡霸不願意給你時間和機會。

國內的各山頭大佬也不願意被分權分利益。

中山先生帶領國民黨也還是走不通這條路。

早期陳獨秀帶領的TG也走不通這條路。

後來的TG吸取了血的教訓才明白,必須徹底重建新中國才行。

經過幾十年折騰才建立新中國。

簽了投名狀,才獲得熊大支持,建立了完整的工業體系。何其艱難。一直面對西方的全力封鎖。

問題又來了,面臨英雄變惡龍的問題,始終在想辦法解決這個問題,哪怕爭取一點點時間。

打個比方。

明知道食物有保鮮期,只能趁沒變質之前,多吃幾口,讓身體多撐幾日,多干一些活,抗擊打能力強一點。走出沙漠。

至於以後的衰老死亡,就交給大自然吧,一切都有規律。


頭三十年的基礎你都看不見啊


推薦閱讀:

陝西拿得出手的東西都有什麼?
為什麼我國目前經濟低迷,房價依然高挺?
怎樣向非專業人士專業地解釋「納什均衡」?
未來幾年中國經濟增長的動力可能是哪些方面?理由是什麼?
如何看待2017年全球經濟增長,三分之一來自中國?

TAG:經濟 | 改革 | 中國 | 經濟改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