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公司的產品音質如何?


先談利益相關:音頻從業者,和蘋果的MP3播放器有輕微的競爭關係。

我們談論蘋果產品的音質,其實有2個不同的維度。

從客觀的音頻性能數據,以及行業內的應用,毫無疑問蘋果的音質無論如何是不能用「音質一般」來評價的,可以這麼說,蘋果所有產品的音頻性能都是優秀級別,當然,不能說頂級水平。

在蘋果iPod面世後,我接觸的很多音頻行業(調音師,聲學工程師,硬體工程師),都因為iPod classic 的音質和便利用於作為音頻校音的音源。

包括現在的iPhone手機,除了個別以HiFi為最大賣點的手機,音質可以說是名列前茅的。

另外一個維度,就是從用戶評價和主觀聽音,確實很多國內用戶覺得蘋果的產品太淡,常見的說法就是蘋果的音質太「白開水」,就是說缺乏感情,樂感。其實說的就是調音上缺乏對聲音的修飾。

這個和攝影也是一樣的,國產安卓手機拍照的時候各種美顏效果加的多,拍出來色彩好看,但是和真實的景色已經相差甚遠。

這其實就是回到我們到底該如何定義好音質,如果好音質的定義是主觀的用戶評價,看用戶評價是不是好聽,那麼由於每個個體用戶的喜好不同,這個不應該有公論。也不能說蘋果的產品音質一般。

如果好音質的定義是客觀的,以高保真為定義,那麼毫無疑問蘋果的音質是非常好的。


蘋果產品的音質理所當然的都達到了「優秀」音質的及格線。這點高票回答已經說的差不多了,不過看到幾個評論區都有點慘不忍睹,忍不住要多說兩句,談談音質跟取向之間的事。

許多人吶,並不明白「音質」跟「取向」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東西,尤其是回放器材,耳機跟音箱的聲音差異要遠遠大於前端的聲音差異。蘋果的產品在一個比較合理的價格區間內實現了不錯的音質,你基本是可以把他當作一個參考系來看待的。尤其難得的是從IPHONE、IPAD到MAC,竟然都保持了一致的水準與取向(認為這點沒什麼的,可以找來索尼的產品對比一下,其聲音之多樣性簡直令人嘆為觀止)。

國內HIFI圈有個很有意思的現象,那就是談音質的時候往往是把音質跟音染混為一談,許多人以自己有多少多少錢的設備為榮,然後大談這東西聽人聲時多麼委婉動人,聽ACG時多麼清脆悅耳,於是對蘋果的白開水風格大肆嘲諷。

我以前做過一個不太恰當的比喻,音質,就好像是一杯水的純度。有的水是99%的純度,有的是99.9%的純度,有的是99.99的純度,永遠都會有一個硬性的標準。而取向,就好像是這杯水的味道,有的略甜,有的略咸,有的稍酸,味道千變萬化。大家各有所好,你喜歡酸一點的,我喜歡甜一些的,這都無可厚非,然而指著一杯加多了糖的水,去嘲笑一杯純度更高的水,說它不行,就實在是很讓人匪夷所思了。

以上


原題:為何蘋果家的產品音質一般?

眾所周知,喬布斯很愛音樂,但蘋果家連個HiFi產品設備都沒有,音質最好的也就是iPod系列,但與HiFi設備不能比,iPhone在手機中音質也算個中等。這是怎麼回事?

  這又是個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有人覺得蘋果產品音質一般甚至不好,但所聽的許多hifi音頻又是用蘋果電腦錄製編輯出來的。

考慮到現在問題已做修改,以下答案也重新編輯。

第一個破百贊的答案,小高興一下!更高興的是這個兩年前的問題似乎在我的挖墳之下,吸引了更多更有價值的回答。特別是在本題的評論區下,收穫到了很多不一樣的聲音。

————————————————————

  之前的答案大多是基於音樂欣賞者的立場來評價蘋果公司產品的音質,不過大多停留在評價iPhoneipod的設備的電氣參數,以及播放音頻文件的聽感。

  但既然是評價「蘋果公司的產品音質」,那就不得不提到蘋果在音樂行業,乃至整個聲音設計製作行業的表現和應用情況。因為蘋果的產品是聲音工業中很重要的生產力工具。

  最直接的,蘋果旗下的Logic Pro是幹什麼用的?是數字音頻工作站(DAW),是聲音行業的生產工具,吃飯傢伙。雖然Logic Pro不是這行里最貴也不是最好的DAW,但有這麼一套可以用於商業音樂創作,素質頗高的自主音色庫,至少說明蘋果對「音質」的要求是夠水準的。

(感謝評論區指正,Logic Pro是併購得來,不過從Garage band和Logic Pro的共用音色庫,以及蘋果以往在Soundtrack Pro、 Coreaudio等音頻編輯軟體和API的開發來看,至少說明蘋果在聲音領域的態度)

  而被作為聲音行業標準性的DAW平台Avid Pro tools一度只能在蘋果Mac平台上用,換言之,近15年聽到的數字錄音作品,不管是現場還是錄音室,音軌還是MIDI,極大概率是從蘋果電腦上出的干聲、混音、出成品。這也就意味著蘋果的編解碼是作為參考級設備的重要一環存在的。也就是說創作者們希望呈現的就是這樣的聲音。演算法直接決定混錄和回放音質好壞,性能決定作品的發展空間。觀(聽)眾聽到的,一般是雙聲道立體聲,目前最好的也不過是一條11.1聲道環繞聲,做聲音的時候,動輒上百條音軌同時運作。而這上百軌中其中一軌的細微變化對整體的影響要如何體現?靠的就是Mac的音頻編解碼性能。包括Protools在內的絕大多數DAW都可以直接使用蘋果電腦內置音效卡工作。Windows平台要麼必須使用第三方設備,要麼乾脆就不支持。

  至於便攜設備方面,其他的答案也提到了,蘋果的便攜產品很好的實現了便攜性、功耗、音質的平衡。其中蘋果便攜產品的音質表現離不開蘋果和NeXT在音視頻編碼技術方面的積累,特別是Coreaudio。這種設計來讓你帶著到處趴趴走的東西,已經忽略了聽音環境這樣的基本因素,奢求音質其實沒有什麼意義。

  至於蘋果為什麼不做Hi-Fi播放器,那麼多玩Hi-Fi的非要把ipod classic捆成定時炸彈就能很能說明問題。更何況大側B嚴格來說現在也是蘋果公司的產品了,這玩意的音質和他的價格怎麼衡量?知乎上已經把它黑的體無完膚了。不過蘋果公司不在意,因為他們已經賺到錢了。

-------------給大法的分割線-------------

  下面說蘋果音質不行的,總少不了把大法爸爸搬出來。這裡沒有嘲笑大法的意思,畢竟SONY的廣電級設備是在這行里也是繞不開的,用蘋果乾活的時候,後端接入設備也很有可能是索尼的。不過拿著DSD編碼說事,這就黑的有點慘了。且不說別的,在DSD沒有顯著壓倒PCM的情況下。這種沒幾個平台可以編輯的聲音格式,存在的意義到底是噱頭還是突破?如果是PCM轉DSD,不知道這裡面腦放的比重又有多大。


iPhone 5 Audio Quality Measurements

數據不是還行嘛,hifi到底是科學還是玄學?


錄音師。蘋果從硬體到軟體至少把大眾聽音的水準提高了兩個檔次。

從iiPhone,iPad,筆記本,到一體機,無論是耳機還是喇叭,蘋果產品能做到聲音風格基本一致,而其他廠商常常會因為外觀和工藝問題,優先犧牲音質,連自家產品都做不到聲音統一。

錄音師可以把蘋果設備作為另一套參考監聽標準,一首歌曲接近完成時,會拿到iPhone上或者用蘋果顯示器的喇叭進行檢查比對,如果在蘋果設備上有不錯表現,那麼就能放心交活兒了,有的製作人和導演,在不方便用監聽音箱時,也會用iPhone審聽作品。

蘋果原配耳機的音質,至少是及格線以上。我在聽慣了各種專業監聽設備之後,仍然能習慣拿一副earpods日常使用。雖然耳塞選擇並不少,但揣著幾百塊錢想找個音質比earpods好還能接打電切歌的,暫時沒發現更好的選擇。

如果對監聽耳機感興趣。可以去看我寫的文章:https://zhuanlan.zhihu.com/p/27909887

正如其他知友所說,市面上有不少設備,連基本正確的聲音都做不到,那還談論什麼音質?

所以,我認為無論對於專業還是普通大眾,蘋果產品可能是通用設備(注意我的用詞)里音質最可靠的。

附上工作照。

這張是在真力(Genelec)聽音室


一般?在早年間塞班時代,和安卓各種多重src沒人管時代,iPhone就完全沒有這方面的問題,音質也一直是手機中的絕對一流。

現在國產品牌開始炒作hifi概念了,一夜之間好像人人都是金耳朵,實際上耳機比手機貴的那些玄學玩家哪個沒有過大法磚頭子或者真男人的,但小白們就是喜歡手機玩hifi啊,就是覺得手機那玩意就是hifi呀,就是喜歡討論小米99在hi不同hifi手機上的音質差異呀。

iPhone音質,理論性能和實際音質,現在都夠用,就這樣。

蘋果的一眾全家桶,從mbp到Apple TV,哪個出現過音頻輸出或輸入的低級失誤或者不用心?(就像android之前的各種src的那種不用心)


我的耳朵渣得像聾子,本來不打算回答,看到有人寫回答抨擊 @陳明等等的回答 ,忍不住了。

九十年代做過音響,越做越玄虛。

隨著我們的產品的指標越做越高(S/N THD frequency response等等),然後我們就不知道怎麼做了。

公司買來的參照機,日本的金嗓子、安橋、天龍之類的指標高,歐美的就不看不懂了。

我們提高了指標,金耳朵說有問題;指標不高的機子,金耳朵們說好。

搞不懂,認為HIFI是小群人的YY,跟做儀器儀錶壓根不是一個思路,果斷跳出坑改行。

直到2001年蘋果出ipod,指標比我做的產品還渣(還是比較S/N,THD,frequency response雖然不是專業做音響的,但我們的產品好歹也能放CD嘛),我一看就笑了,這玩意也能賣得出去?

然後市場打臉,我還嘴硬,認為是智商稅。

但是隨著更多的接觸用戶中使用ipod的人,我知道錯了。當大量盲測結果跟我原有的知識體系不吻合的時候,我知道是,這其實還是科學,只是在我不懂範疇內的科學)

但是,作為一個入過HIFI坑的人來說,我對下面這種「專業人士」的追求跟觀點

我就對認為瘡痂是世界上最好吃的東西的劉邕一樣-不關心甚至有些厭惡:

我是詩詞愛好者,我曾經喜歡一種工律-偶句奇句都押韻,寄句用仄韻,偶句用平韻,例如:

《秋魂》

至幸因君曾攜手,今生自此更無求。

風來夢醒菊吹走,淚墜香消緣早休。

朱口猶言終嫗叟,蒼天已禁共白頭。

人稠心僻痴轉斗,身老燭孤數殘秋。

蠟盡應逢橋上守,問何霜雪問何愁。

但是我從來不會拿來要求別人的創作,因為,我知道

你的追求是冷門中的冷門(我就不用變態這樣令人感到不舒服的詞了),不是你的錯;

但是你拿出來唬人,就是你的錯了。


因爲愛音樂的人對音質並不像音響發燒友那麼在乎。


你得看整體情況。價格,空間,布局,喇叭的質量一個都不能少。

你要是整體來看蘋果這幾年的動作,從 Mac 到 iOS 設備的音質進步都很大。有些產品例如 MacBook Pro,則是一直在下功夫改進揚聲器的性能。有興趣可以去看看每一代的評測,基本都在筆記本中的第一線水平。

當然再怎麼進步,一體的還是沒法跟獨立音箱比。畢竟體積和空間的制約就在那,即使 Mac/iOS 的內置揚聲器設計再怎麼優異,還是要跟其它部件打好個妥協。另外一套專業級的揚聲器系統也要動不動四五位數,也不是量產設備可以承受的。

所以你說蘋果「不在乎音質」也不對,真不在乎音質的話,那乾脆隨便放一對爛喇叭,然後再標榜「自己跟大廠合作」萬事大吉,就不費力去擠同設備的第一梯隊了。但這不代表你就得用專業音箱的標準去衡量它們,這麼做不是給自己找氣受,就是活的蛋疼想找些優越感。

其實再好的音頻設備,一根線插上也就都一樣了。


其實蘋果產品的調音並不差,可以說在節能和好聲之間選擇了一個平衡點。國內總有人黑蘋果,卻不看看幾千塊錢買回來的磚頭調音連蘋果也不如…


哈哈,知乎第一帖獻給你了,有緣。

本人也算入門級燒友,家用系統里一條電源線可以買5部6+(好吧我承認燒友腦子是壞掉了)。很贊同另外一個回答(給贊沒商量):首先音質需要有個評價標準;第二音質提升的邊際成本非常大;其三決定音質的主要因素是輸出端。

我對隨身音質要求不高,畢竟主要以便攜易用穩定為主。以前也腦殘買過5000級別的磚頭播放器(還不止一個),新鮮勁一過都用回iphone了。現在的隨身設備就是iphone6+帶一條定製入耳耳塞(價格大概2部半6+的樣子),效果非常好,又隔音。

隨身來講iphone的音質還是很不錯的,至少沒有加太多東西(這點以hifi的標準很重要)。就像港式火鍋,肉是肉,魚是魚,只要搭配得當,就算對燒友來說也可以接受。當然如果要體驗日本料理那樣的口感就不是這個價了不是?

順便提一下iphone還是搭配靈敏度高的動鐵塞子比較好,甚至IE80之類的動圈塞子都不太理想。hd800之類的就免了,1.6的發動機帶2噸的車身配置再豪華也拉不動不是?


不是音質不行,如果算hifi的話。也就少了個音染,沒有特別味道少了調音的音樂只能算手機里監聽器。三頻還是算手機里比較良心的,至少比其他手機好的挺多的,除國產vivo oppo 魅族,還有就是日本的索尼了,索尼也很久之前就沒這麼出手機了吧! 其他我也沒聽幾個有超過蘋果的手機。但是我個人覺的蘋果真的比無損播放器還專業的地方就是不妥協其他無損格式。在蘋果機上唯一可以上傳的無損格式是最專業的1411碼率wav格式無損音樂。

是不是還有一些人想問音染到底是什麼,我作為一名初燒級就說說我個人的理解,又不專業的地方忽噴,音染我理解為2大方面,是聲場和調音。

什麼是聲場?就是可以理解你去看電影喇叭發出的聲音和你耳朵的距離還有空間大小那種空曠的距離感覺。我為什麼拿電影院而不是音樂會來比較。畢竟太多人沒有去過專業的音樂會。不是演唱會可別弄混了。

什麼是調音?這就很多人都覺的是一門玄學的地方了。定義太多了,我就說個好理解的,就是酸甜苦辣咸苦的區別。比如森海塞爾大部分聽古典大編製的歌曲好聽。鐵三角女聲非常優美等等。這都是調音的效果,但是有標準的。標準就是三頻和動態!以上觀點純屬個人理解。有不足的地方忽噴,歡迎指導。


陽江十八子的老闆李積回才喜歡所謂「Hi-Fi」呢;

也沒見陽江十八子的刀能聽歌呀。


音樂製作這個行當,蘋果幾乎是壟斷地位,這就是所謂的音質一般。


蘋果的音質並不一般,而是很好

但是由於他家沒有音染,所以聽起來像白開水


2B耳機,是後來收的。聽說好像新版也在改。本家的產品的話一向在同類產品中算音質好的了。特別是ipad產品,基本上可以頂得上1000-2000元級的專業音樂播放器了。


那是你沒見過聲學實驗室,就拿深圳的來說,裡面隨便一個耳機線都能 ¥3000。

音質一般,是故意所為。


首先,你需要知道「音質一般」的語境。音質和開銷是呈指數關係的,也就是說在一定閾值之後,提升音質的邊際成本是極大的。5000元的iPhone可能將將夠換回壕們的幾條線。所以在這個價格範疇談論hifi是件挺沒什麼意思的事情,無論是對於公司還是用戶。

其次,你需要知道在這個語境下,音質應該如何追求。在移動領域,你耳朵所能感受的音質,音源很大程度上只能為其中兩點負責:一是聲底,包括雜波,底噪等;二是推力,即對輸出電壓和電流的把握。而真正決定音質好壞的,所謂延展瞬態分離解析的,是輸出端,即耳機或音箱。這就好比轉述一則故事,音源決定了故事的完整度和字跡的清晰程度,而後者才是講故事的人——只要這故事還不至於支離破碎,字跡還不至於慘不忍睹,口條永遠第一位的。舉例而言,一條IE80和一條W4R帶來的音質差,可能比一部iPhone 6和一台20年前的Walkman磁帶機帶來的還要大。

所以結論就是,在這個價格範疇,優秀的音質更多地倚仗於良好的外放設備,而非音源。正是基於這一點,蘋果不聲不響地把Macbook的喇叭做到業內翹楚(我認為的);而與此同時,國內某些廠家正忙不迭地標榜自己的產品「主打音質」。實用主義萬歲。


配個好耳機再比

大部分國產手機加重低音,讓聽友覺得hifi

其實還原度來說,蘋果不錯。


最近蘋果在搞返校優惠,買Mac送beats solo3。

然後貼吧就有一群人噴:beats除了裝逼有什麼用,同價位是個耳機音質都比它好,只有根本不懂音樂的人才會選beats。

我承認同價位音質比beats好的耳機一大把,但之間的差距又有百分之幾的人能聽出來呢?而外觀設計、易用性上beats的巨大優勢,可是人人都能感覺得到的。W1晶元加持的solo3能實現多設備無縫切換外加40小時續航和5分鐘快充,其他哪個耳機不是要反覆配對、用兩三天就要充電?

同理,蘋果EarPods的外形圓潤討喜,而且是根據1000多種耳朵結構採樣設計成的最契合耳洞的設計,要說它是手機自帶耳機中戴起來第二舒服的,估計沒人敢說是第一。

另外,蘋果有Apple Music這個軟體平台,還有第二家手機廠商在做類似的平台嗎?沒有。

所以,對於蘋果而言,對音樂的重視體現為努力讓音樂融入人們的生活、努力讓人們以最閑適的心態和最舒適的感覺去享受音樂的陶冶,而不是拿出一副嚴肅又專業的樣子去追求最好的音質。

=========================

所以這就結束了?並沒有。

退一步講,HiFi是真的能帶來聽感的提升,還是僅僅起心理暗示作用?這個問題恐怕還沒有定論,把HiFi等同於高音質是很幼稚的看法。

再退一步講,蘋果音質不「極致」,但什麼時候差了?以iPhone隨配的EarPods為例,同等價位音質更好的耳機寥寥無幾。

再再退一步講,你自己都提到iPod了,也不想一下,現在還留著尚未與時代脫節的音樂播放器產品線的手機公司,好像就只有索尼和蘋果了吧?


推薦閱讀:

蘋果真的會成為下一個諾基亞嗎?
如果 San Francisco 字體作為 iOS 和 OS X 的系統默認顯示字體,會比 Helvetica Neue 表現得更出色嗎?
為什麼蘋果的筆記本可以做得這麼薄?
蘋果未來有可能把 iOS 系統授權給第三方公司嗎?
安利別人不貼膜的人,安的是好心?

TAG:史蒂夫·喬布斯SteveJobs | iPhone | iPod | 蘋果公司AppleInc | Hi-F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