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業實現現代化的難度有多大?

更新補充——

為什麼要實現農業現代化?因為題主是個農N代,小時候最怕的就是去干農活,面朝黃土背朝天,苦幹一天也沒幹得多少(與出門打工的相比,一天的產出差距實在太大了)。到目前,題主所在的鄉村耕作手段大體上還是百年前水平。這一切,與發達國家的相比,實在是讓人痛心!

百度農業現代化的幾個特徵:

1,農業機械化。

2,生產技術科學化。

3,農業產業化。

4,農業信息化。

目標是達到當代世界先進水平的農業。

題主覺得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幾個難點是:

1,要實現農業現代化,怎麼處理農村的剩餘勞動力。

2,怎麼克服中國大地複雜多變的地形限制 。

3,土地制度的改革問題 。

4,觀念,怎麼消除(或者降低)農民(主要是中年後的)失去土地後的不安全感。


3月28號更

剛剛看到這個新聞,

湖北恩施茶區「用工荒」 一天200多元請不到採茶工

採茶通常是女工占多數,如果請男工人,非技術性工作工資大概比女工高30%到50%。恩施就在宜昌西南部,和我們那裡情況一樣。2015年剛過完年,正月初三初四吧,賣農機的就到鄉下挨家挨戶「拜年」了。

--------------------------------------------分割線-----------------------------------

題主說的「農業現代化」所指不明,姑且當做農業機械化、集約化吧。

我講個我老家的例子。我老家在湖北省宜昌市西部,熟悉中國地理的知道那裡是巫山山脈。我們那裡山高路險,改革開放前我們那裡人祖祖輩輩種地為生。平均每家兩三畝水稻田,旱地平均也只在兩三畝。到上世紀九十年代末,我們那裡農村勞動力十有八九都出去打工了,時至今日,基本上除了跑不動的沒出去,其他都出去打工了。為什麼??因為出門打工的收益遠大於以往在家種地。九十年代的時候,一個農民在家種地一年能賺到2K塊算普通水平了,有的年景不好,如果再生點病受個傷什麼的,一年收益鐵定是負值。而那個時候出門打工,一個月至少就有一千多吧。小青年出門打工,過年回家隨便帶個四五千。而在家種地,兩個壯勞力一年累死累活也賺不到四五千。

到了00年後,我老家那裡大量田地被拋荒,無人種植。基本與此同時,慢慢的開始有人承包那些荒廢的田地。每到種植、收穫季節,就有人專門給承包了大量拋荒地的種植大戶打短工。到03,04年的時候,一個男壯年勞動力一天大概要80到100了,女的60到80。短工行情一直在漲,到我了解的2014年,短工行情大概為男壯年200/天起,250到300/天算正常,女勞力180到250/天。你說他們沒法天天做所以價格高??呵呵~~~這樣說也不算錯,但也不是某些人以為的那樣,做短工的人集中忙一兩個月,然後剩下的時間就沒活好做了。其實在山區生活過就不會說這麼認為了。因為海拔差的緣故,我們那裡同樣是種同意品種的稻穀,還把300米到還把1000米,種植時間相差在一個月左右。加上不同的承包戶種植(或者蓄養)的作物(牲畜)不同,這個時間也都是錯開的。且承包戶少則承包十幾畝地,多的幾十畝,所以決定種什麼、養什麼,是必須考慮找人幫忙的時間差的。有時候幾個大戶之間還會據此協商以防止勞力需求擠在一起找不到工人。如果遇上蓋房、採茶葉、修一些工程等需要一定技術的,工錢還會高不少。

到2014年,一個青壯年勞動力在山區農村,一年收入六萬左右是很平常的。

單從收入看,農村勞動力在家做短工和出門打工也相差不大,還能顧到家裡。即使如此,農村勞動力人口還是在快速流失,剩下的不多的自耕農中越來越多的人不願繼續種地,承包戶們手裡的土地也越來越多。why ?因為隨著工人價格上漲,承包戶們開始引進機械。且地越多的承包戶越有動力使用機械。什麼拖拉機、脫粒機、插秧機等等。使用機械的成本已經遠小於使用人工了。

前面說到我們那裡是山區,而山區的土地必然不平整,有的地方甚至可以說陡峭。加上同一個地方的農民把土地交給不同的承包戶,導致承包戶種植的土地零碎且分布範圍廣。兩個因素相加,必然不適宜機械化。咋整??不要小看鄉下泥腿子解決問題的能力。幾個承包戶一協商,採取置換的辦法,騰挪土地承包權,把零碎散落的土地盡量集中到一起,這樣就適合機械集中種植了。而這一切只需要和出租戶打聲招呼就可以了。出租戶一般也懶得管這事,本來也沒指望靠土地有多少收益。

就如我家鄉,本來是山溝溝里,以往人們都認為我們那裡不可能使用機械種地。但隨者國家工業化吸納農村勞動力導致農村勞動力減少,人工成本飛速上漲。土地兼并、機械化甚至是以後的更高級的自動化都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我小時候見到我們那裡的農民上山伐木都使用斧子或者人力拉扯的鋸子,一個勞動力一天能砍刀四五棵大樹就了不起了。但現在普遍使用油鋸,一個小時也不止放倒四五棵大樹,人還輕鬆。以前山坡陡峭的土地很難種,現在連山坡陡坡上使用的耕田機械都發明出來了。

所以,農業現代化,機械化,自動化的癥結不在於向農業投入多少資金,不在於宣傳,不在於技術。根本還是在於國家工業化程度,在於經濟發展水平,在於農民收入上。只要市場化持續推進和發展,農業機械化、現代化根本不是問題。

至於題主問的「農業現代化有多難」,其實農業現代化就算有什麼難的,主要難處也不在農業上,而是整個經濟發展水平以及市場化水平上。

------------------------------------------------牛逼的分割線------------------------------------

剛才看到題主的補充內容,我一條條的答吧

百度農業現代化的幾個特徵:

1,農業機械化。

先前我講的我老家的例子已經說明了機械化如何產生如何推廣以及內在的動力了。

2,生產技術科學化。

我表弟的岳父家去年養了400+的羊,大部分是本地山羊,小部分是波爾羊。每隻羊平均下來大概值2500元,每年大概可以賣掉一多半吧。羊群有個好,不太容易走失,通常是成群活動。但...這個也不絕對,偶爾也有走失的。前年的時候我表弟的老婆還沒嫁給我表弟,還可以幫忙看著。從去年開始,她出嫁後,老兩口就很難顧得過來了。你猜猜看如何解決的??

答案是:花大價錢買了牧羊犬,且這些牧羊犬都是有人訓練過的。配上尋呼機,一到點就呼那些狗身上的尋呼機。狗聽到滴滴聲後就把羊群趕到一起,三四條狗完美解決這個問題。

我老家在宜昌市興山縣,那裡也生產各種水果,柑橘是其中大宗。以前我們宜昌有些人說秭歸(宜昌的另一個縣,挨著我老家興山縣)柑橘天下第一,我們興山縣人心裡很不服氣。9X年的時候找了些磚家調查氣候調查土壤調查品種調查這調查那,最後改良了現有品種,也引進了新品種。所以到了05年後,我們興山縣的柑橘也不輸於秭歸縣的柑橘了。當然,興山柑橘名氣還是沒秭歸大,有些不了解情況的外地柑橘商人還是只認秭歸柑橘。咋整??把興山柑橘裝船運到秭歸,然後就和秭歸柑橘一個價賣了。這類似於同樣的酒,在外面賣20,到了特定地方就賣100,一個道理。

還有我表舅的柑橘園在興山縣峽口鎮,那地方夏天太熱,有時候乾旱。所以10年我表舅家的柑橘園就鋪設了管道,這管道灌溉是自動的。以前一到乾旱的時候,所有勞動力都從山腳下挑水,然後擔著兩大桶水爬上百米落差的山上去澆灌柑橘樹。稍稍懶一點柑橘樹輕則沒收成,重的就乾枯而死了。有了這套管道設備,一個人幾畝柑橘園的灌溉和施肥問題就搞定了,還忒輕鬆。

還有我們那裡各種水果的科學種植、改良、雜交、甚至是轉基因,這些都很科學啊。隨便找幾個圖

說了半天家鄉的農業,轉回到正題。

題主你發現沒,這些高科技的農業生產都有個共同特徵:高附加值!!而高附加值的農產品必須放到市場化的環境中才能兌現成實實在在的money。

我們那裡本來勞動力大量流失到城市,鄉下適齡勞動力越來越少,所以剩下的勞動力就越來越貴。這種情況下種植低附加值低利潤的農產品是行不通的,只能種這些高附加值高利潤的經濟作物。而要想獲得儘可能高的利潤,必須依賴科技創新。這不但包括作物品種,也包括生產、管理、採收、儲存、運輸、維護、監測等等環節。

3,農業產業化。

農業向來是個產業,我猜你說的是大集約化、與工業化緊密對接的農業吧??你看我前面描述的那些承包戶。我們那裡山多,所以承包戶手裡的田地是沒法和東北、華北、江漢等平原地區的比了。但一般少的十幾二十畝,多的幾十百把畝。再多的就極少了。這些田地只有很少部分還維持種糧食,大部分用來種植(蓄養)高附加值農作物(牲畜)了。例如我前面貼圖中的各種葡萄,還有獼猴桃、各種長相奇奇怪怪又貴的羊等等。去年還聽我們有人說要弄幾隻羊駝養著試試,不知道搞不搞得成。要是成功了,再過些年,中國人餐桌上又多了一種肉食了。

有人說土地集體所有制和包產到戶阻礙農業現代化,所以乾脆允許土地買賣。說這話的人是即看錯了病又抓錯了葯。你們看我們那窮鄉僻壤的山溝溝里,種田的人少了,不是一樣有「承包戶」嗎??難道他們是傻子???別人不種,他們租過來搞特種養殖和種植。每年每畝地給出租戶幾百千把塊錢就Ok了。有的地方過於偏僻或者田地不怎麼樣的,乾脆無償給人家種。

你說我們那裡沒代表性??嗯,我承認我們那裡是有點點特殊。因為山區氣候、土質等等因素的多樣化導致我們那裡很適合搞這些高附加值農業,山區長大的筒子們都懂的。但大部分農業落後地區之所以落後,主要還是農業市場化不夠,人們也沒充分認識到土地的價值。以為祖祖輩輩種玉米種棉花種甘蔗就只能種這些。這些就算種的再好能賺幾個錢??賺不到錢人家幹嗎承包地??

我們那裡不比平原,好地很少。如果我們那裡還是種傳統吃飯的作物,估計沒幾個人能靠農業賺到錢吧。所以,鄧core說:腦子要轉的活一些,膽子要放的大一些,步子要邁的開一些。 此是真理!

4,農業信息化。

我知道早前幾年我們那裡縣裡牽頭髮展電商,這幾年沒關注,不知道搞的怎麼樣了。但實話實說,信息化還是需要一定的人口素質。我老家鄉下還留在家的農民,以前說是絕大多數是386199部隊的。啥意思?38是婦女。這些年連婦女也不在家待了,有些上完學就直接進城打工了。61是啥??就是小P孩子。這些孩子很多也被接到城裡打工的父母身邊上學了,所以留在當地的孩子也越來越少。過年帶回家的本地孩子很多都不會說本地話...99是啥??就是老人。這些人沒辦法去外地,但也不指望生產靠他們。

所以信息化推進的確是受阻的。可是還是那句話,有需求就有供給。有些人專門在農村採集這些農業信息或者出售各種農業物資,一樣也有人把農產品收集起來拿到網上販賣。這就是信息化啊,只不過多了中介這個環節,利潤分了一部分給中介而已。

目標是達到當代世界先進水平的農業。

題主覺得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幾個難點是:

1,要實現農業現代化,怎麼處理農村的剩餘勞動力。

你弄錯了,不是為了農業XX化而轉移剩餘勞動力。而是勞動力轉移了,農業不得不現代化,XX化。如果前者所言,市場經濟下,工業化進一步提高,農業這化那化都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國家有扶持有引導會發展的更快,沒引導沒扶持也一樣會發生,因為靠土地掙錢生活的人不是傻子,知道咋整划算。

2,怎麼克服中國大地複雜多變的地形限制 。

真有坡地耕田的機械,你搜一下就知道。我老家那裡的坡地有些甚至有60度,且土質硬,石頭也多,那些機械上去完全無壓力。

3,土地制度的改革問題 。

土地一級相關的一系列農業政策如果調整適當,措施恰當,執行得力,對農業現代化大有益處。例如我老家養羊戶、養牛戶、高附加值農作物種植,只要有一定規模,都有數量不少的補貼。這對農村推廣高附加值農業是十分有用的措施。但目前的土地政策不是農業產業升級的大阻礙。例如有些人說農業要搞好,就必須土地流轉集約化。這話沒錯,可是就算仍然堅持包產到戶,就算堅持集體所有制,只要勞動力都跑到城裡了,一樣有人出來租地。這樣就把土地集中起來了。

4,觀念,怎麼消除(或者降低)農民(主要是中年後的)失去土地後的不安全感

如果真有人對此不安,那麼我能想到的,法律層面保證農民對土地的經營權,同時像這些年一樣不限制農民把土地轉租給「承包戶」們,是解決這個問題的唯一辦法。

這又涉及到更深層次的戶籍制度、保障制度等一些列聯動的社會管理問題,不過這是另一個話題,這裡就不展開了。


農業現代化的正確順序,

首先生產技術科學化,然後農業產業化,接著農業機械化,最後農業信息化

我用茶行業舉例

1.良種先行。只有種植生產技術科學化了,才能最大程度提高土地利用率,不管是在山區還是平原。日本的茶園全國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菽北種,全國統一的茶園管理技術標準。

這是日本茶園,這一片很多家一起的,但是你根本區別不開,因為大家品種技術標準全是統一的,全日本都是這樣。

2.規模產業化。產業化不代表一定要連片連山,因為我們也是山區,茶葉更特殊對土壤還有要求,但是起碼一個區域要達到一定的規模,集群效應會帶來很多便利。

首先是政策,中國的農業跟政府關係很緊,只有發展產業化的農業才能得到政策支持,再者便於農業品牌的形成,如果單純出售農業初製品,永遠不會成氣候。

國內的茶葉行業內鐵觀音這種耳熟能詳的我就不說了,說個橘普,因為成規模,衍生出一條產業鏈的橘普代加工。

3.機械化的必然。

茶葉為什麼貴?還一年比一年貴?!

因為人工,那為什麼不機械化?!

因為不能機械化!!因為全國大部分的茶園是老茶園,都是有性繁殖出來的群體種,有的發芽早,有的發芽晚,你怎麼機械一刀切?

那就用無性系品種啊!龍井43,福鼎大白巴拉巴拉那麼多品種!!但是抱歉,也不是所有無性系就可以機械採摘的,它對新梢高度是有要求的!

茶樹一旦種下去,那就是至少幾十年的事,但是機械化有太多前提要求,大部分的茶園在建立的時候並沒有考慮到機械化。就算是機械化非常高的日本,它依然有人工管理的坡地茶園,因為坡度大於30度,大型機械就用不了。

中國茶葉未來面臨勞動力嚴重短缺,但是就算是現在,機械化還存在爭議,現代化標準茶園的建設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我想著就覺得頭大,也許未來茶行業不是誰把誰淘汰了,而是自己就死掉了。

4.終極目標,農業信息化。這個沒啥好說的,信息化肯定是提高效率方便管理,目前說實話這還是理想,最難的都還沒解決,還沒有到這一步啊!


農業部部長解讀《全國農業可持續發展規劃》:從"吃干榨盡"到"藏糧於地"

2015-05-29 高雲才 土壤觀察

導 讀

「農為邦本」。農業可持續發展,一方面要確保我國糧食安全保障能力可持續;另一方面,要確保我國農業資源永續利用。

當前,我國水土資源約束日益趨緊,農業面源污染加重,農業生態系統退化明顯,水土資源管理、生態補償等體制機制還不健全,傳統的農業發展方式已難以為繼。

《全國農業可持續發展規劃(2015—2030年)》在眾多期待中正式發布,著力讓現代農業發展插上可持續的翅膀。農業部部長韓長賦對規劃作出了解讀。

文/高雲才

亮點一:農業發展儘快轉到注重提高質量和效益的集約經營上來

韓長賦表示,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農業可持續發展。按照國務院部署,農業部會同國家發展改革委、科技部、財政部、國土資源部、環境保護部、水利部、林業局等部門,在深入基層調研、組織專家論證的基礎上,共同編製了《全國農業可持續發展規劃(2015—2030年)》。這是今後一個時期指導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文件。

「《規劃》明確了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指導思想,就是要加快發展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和生態保育型農業,切實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從依靠拼資源消耗、拼農資投入、拼生態環境的粗放經營,儘快轉到注重提高質量和效益的集約經營上來。」韓長賦說。

《規劃》明確了五條基本原則,就是要堅持生產發展與資源環境承載力相匹配;堅持創新驅動與依法治理相協同;堅持當前治理與長期保護相統一;堅持試點先行與示範推廣相統籌;堅持市場機制與政府引導相結合。

亮點二:2030年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新格局基本確立

怎麼看《規劃》中說的「農業可持續發展新格局」?

韓長賦表示,《規劃》對未來一個時期農業可持續發展做了整體的宏觀設計,既有時間表,又有路線圖;既有階段性目標,又有區域性布局。

到2020年,農業可持續發展取得初步成效,經濟、社會、生態效益明顯。農業發展方式轉變取得積極進展,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穩步提升,農業結構更加優化,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不斷提高,農業資源保護水平與利用效率顯著提高,農業環境突出問題治理取得階段性成效,森林、草原、湖泊、濕地等生態系統功能得到有效恢復和增強,生物多樣性衰減速度逐步減緩。

到2030年,農業可持續發展取得顯著成效。供給保障有力、資源利用高效、產地環境良好、生態系統穩定、農民生活富裕、田園風光優美的農業可持續發展新格局基本確立。

亮點三:農業可持續發展將分區域布局、梯次推進、分類施策

農業可持續發展為什麼要分區域布局和推進?

韓長賦介紹說,《規劃》要求根據各地農業可持續發展面臨的問題,綜合考慮各地農業資源承載力、環境容量、生態類型和發展基礎等因素,將全國劃分為優化發展區、適度發展區和保護髮展區。

要按照因地制宜、梯次推進、分類施策的原則,確定不同區域的農業可持續發展方向和重點。

優化發展區包括東北區、黃淮海區、長江中下游區和華南區,是我國大宗農產品主產區,農業生產條件好、潛力大,但也存在水土資源過度消耗、環境污染、農業投入品過量使用、資源循環利用程度不高等問題。

要堅持生產優先、兼顧生態、種養結合,在確保糧食等主要農產品綜合生產能力穩步提高的前提下,保護好農業資源和生態環境,實現生產穩定發展、資源永續利用、生態環境友好。

適度發展區包括西北及長城沿線區、西南區,農業生產特色鮮明,但生態脆弱,水土配置錯位,資源性和工程性缺水嚴重,資源環境承載力有限,農業基礎設施相對薄弱。

要堅持保護與發展並重,立足資源環境稟賦,發揮優勢、揚長避短,適度挖掘潛力、集約節約、有序利用,提高資源利用率。

保護髮展區包括青藏區和海洋漁業區,在生態保護與建設方面具有特殊重要的戰略地位。青藏區是我國大江大河的發源地和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高原特色農業資源豐富,但生態十分脆弱。海洋漁業區發展較快,也存在著漁業資源衰退、污染突出的問題。

要堅持保護優先、限制開發,適度發展生態產業和特色產業,讓草原、海洋等資源得到休養生息,促進生態系統良性循環。

亮點四:明確了農業可持續發展的五大任務

根據《規劃》,未來一個時期,我們要重點推進和完成五項主要任務,如何來完成?

韓長賦說,《規劃》明確提出農業可持續發展的五大任務,優化發展布局,穩定提升農業產能。保護耕地資源,促進農田永續利用。節約高效用水,保障農業用水安全。治理環境污染,改善農業農村環境。修復農業生態,提升生態功能。

五項任務的首項是優化發展布局,穩定提升農業產能,這個任務應如何完成呢?

韓長賦說,按照「穀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要求,堅持因地制宜,宜農則農、宜牧則牧、宜林則林,逐步建立起農業生產力與資源環境承載力相匹配的農業生產新格局。

充分發揮科技創新驅動作用,實施科教興農戰略,加強農業科技自主創新、集成創新與推廣應用,力爭在種業和資源高效利用等技術領域率先突破。優化調整種養業結構,促進種養循環、農牧結合、農林結合。

「總體上說,完成《規劃》中提出的五項重點建設任務,將以最急需、最關鍵、最薄弱的環節和領域為重點,統籌安排中央預算內投資和財政資金,調整盤活財政支農存量資金,安排增量資金,積極引導帶動地方和社會投入,同時組織實施一批重大工程,全面夯實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物質基礎。」韓長賦說。

文章來源:人民日報

近期文章推薦:

回復0521可讀:全國政協環資委副主任解振華解讀《關於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

回復0520可讀:土壤質量如何影響糧食安全,重溫2005年人民日報這5篇文章

回復0519可讀:從中英日三個礦區看土壤污染結局及其啟示

回復0518可讀:自然界中沒有任何地方蘊含著像土壤群落中那樣多的物種,關於土壤與生物多樣性的幾個事實

我們是「土壤觀察」(turangguancha),感謝您的閱讀!歡迎關注,歡迎分享到朋友圈或轉發給好友

長按二維碼,識別關注我們

微信掃一掃

關注該公眾號


關鍵是社會發展觀念不行,從上到下,以錢為準,經濟扭曲,現代化可能性不大,地也不是自己的,搞不好哪天就給你沒收了,惶惶不可終日


政府如果想的話,是可以立刻實現的。這個並不難。

目前的主要困難是政府不敢太快實現現代化。打個比方。

某百頃農田,現在需要10個勞動力,3台小農機。出產玉米成本價為5毛一斤。

如果實行大型機械現代化管理,需要1個勞動,3台大型農機即可。玉米成本3毛每斤。

那請問,多出來的9個勞動力怎麼辦?

1.這麼多勞動力湧進城市,城市吸收得了嗎

2.方案二需要這一百頃屬於同一人所有,且公司化運作。目前政府有政治上的顧慮。畢竟公有私有是我們與資本主義國家的核心區別嘛


問題已經改了。這篇回答無效了

1.拆遷,趕農民進城,不分土地。(不要驚訝,我所在的城市的鄉下已經是這樣了)土地被假借官方名義的村長之類的人或者親戚花很低的錢收走了。小孩子生出來已經不再分土地了。所以現在的孩子都是直接進城了。

2.地形現在已經不能限制農業了。山上有上山能種的東西,平原有平原能種的。現在最大的問題是,土地都是空的。沒人去種東西,就算你想種,沒有過硬的關係,你拿不到地,你想開發,你拿不到官方認可的證書,如果你蠻幹開發了,你種好了就有人來收穫你的勞動果實了。

3.11號中午修改

我看樓下有人說到:此處為引用

有某位高人說種地要關係,恰恰不是因為土地在國家手裡,而是,土地在集體手裡,這個集體就是農村本身,你要來這個村種地,當然要問問村民咯。

這有啥想不通的,這個屎盆子也能扣到土地公有制頭上嗎?

目前土地公有,你需要通過村委會來獲得土地種植。

如果私有化,你需要挨家挨戶地談判啊。你怎麼想的認為農民那麼善良不會擺你一道,不會毀約??

呵呵,圖樣」

我想問問回答者,你真的呆過農村嗎?你知道現在所謂的土地在集體手裡是多麼荒謬的一件事情嗎?

3.土地改革才是重中之重,上面不改革,下面不敢弄,我覺得應該是政府吐出土地管理這塊肥肉,只專心做服務才有希望。

4。有土地農民就安全了?你去看看農村就知道了。。。多少荒地,不是不能種,是種不起。(收入和付出不成正比,還有各種盤剝是你想都想不到的。)


最大的難度還是城市能不能在保證既有就業薪資的情況下繼續吸納就業。

去年新增就業1320萬,應屆年輕人就要分去1000萬的蛋糕。

實際上技術和操作上,只要有足夠集約的土地,東北已經證實現代化農業可行而且高產。

土地集約,還是需要削減農村戶口才能辦到。歸根結底,還是如何安置人的問題


最近正好做了點關於農業現代化的小研究,只了解長三角這塊的情況,說點自己的想法。這是我寫的第一個長答案,內容都是我認為有必要交待的,然後發現居然這麼多。。_(:зゝ∠)_ 對不住了。。。精簡版見黑體。

首先,糾正題主提問的一個錯誤,農業現代化和農村勞動力轉移的關係是,因為農村勞動力大量向城鎮轉移,導致農地拋荒,所以需要發展農業現代化,而不是因為要發展農業現代化所以要轉移農村勞動力。在農村勞動力還沒有轉移渠道時,就企圖開展農業現代化,那無異於把土地從農民手中奪走然後讓他們失業。

所以,在探討農業現代化問題之前,需要首先明確農業現代化是有條件的。 農業現代化的前提條件,一是當地二三產業相對發達,農業人口非農轉化速度快。所以題主不要擔心剩餘勞動力往哪裡轉移,一般都是農村沒人了才可能開展農業現代化,否則奪了人家飯碗農民會和你拚命。二是需要有良好的農業基礎設施,增強抵禦乾旱等自然災害的能力。三是健全的農業服務體系,包括產前(良種、育秧)、產中(機耕、植保、收割)、產後(分銷、包裝、銷售)等體系。所以題主擔憂的中國地形問題對農業現代化的影響,可以說是杞人憂天了,農業現代化只會最先出現在經濟發達、設施完備、市場完善的地區,這些地區往往都是平地。山區的農業由於機械化操作成本太高,往往按效益最大化原則種植林果類經濟作物。經營農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因地制宜,不可能全中國不同的地形都來同一套農業發展模式。

另外,土地私有化是不可能的。自古以來因為土地私有化造成的土地壟斷引發了無數次革命,近代更是因為「打土豪分田地」口號的深入人心進而成功農村包圍城市,從而取得了重大的歷史順利,嗯。在中國這樣一個擁有大量小農的國家,維穩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所以,土地國家所有和集體所有是國家的根基,所有的農村土地改革只能從土地使用權入手。

歐美的現代農業模式不適合中國國情。要按照他們的標準發展中國現代農業,是不現實的,這是學術界已經達成的共識。美國的大農場模式,是由於他們地廣人稀的國情和幾大食品巨頭壟斷的需要演化而成。這種模式(超大農場、單一品種規模化、高比例機械化)放在中國基本有以下幾種死法:①原來細碎的承包地合併成大農場,大部分農民只能在承包期內領土地租金然後失業,小部分青壯年農民成為農場僱員。失業遊民多了,農村社會就開始亂了。②大農場主作為商人,開始種植附加值更高的農產品,我國雖然有糧食保護價但那個價格和利潤和蔬菜瓜果比起來還是不值一提,國家糧食安全面臨危機。③國內開始誕生食品巨頭,農產品價格逐漸不受政府控制,轉基因等食品安全問題開始顯現,具體危害參見紀錄片《食品公司》。

-------------------------------------誤解和現實的分割線----------------------------------------

接下來說中國農業現狀,我想大部分知友和我一樣可能還比較年輕,對中國農業的印象還停留在傳統小農(面朝黃土背朝天、守著兩畝三分地)的階段。傳統小農經營著自家承包的土地,一般都不足10畝,家裡的青壯年基本都外出打工了,種田的多是老人和帶小孩的婦女。種田真的不掙錢,所以一般傳統小農也就隨便種種,夠自己家吃就行。傳統小農老齡化導致的種糧水平不夠、糧食產量不高的問題推著國家必須要改革農業模式,更要命的是未來誰去種田的問題直接威脅到近幾十年的國家糧食安全。這麼大的事農業部必須是知道的,給予扶持也是必須的。事實上,中國當代農民中已經出現了一批新型農民,他們就是傳說中的職業農民。這部分職業農民是未來中國發展農業現代化的主要力量。

家庭農場:夫妻或者全家勞動力一起經營租來的規模在100畝以上的土地,種植糧食為主(因為種植糧食的家庭農場有政策補貼)。由於年齡相對年輕,所以對新技術(機械化操作、農技培訓)的接收能力較強,他們種糧單產相對於傳統小農來說能提高20%以上。而且學習機械操作能力強(買農機也有補貼的,最高能達到40%),這時候他們種田的規模效益就開始顯現了,面積大、成本低(每年分攤的機械成本相對於僱傭人力的成本真的低很多)、產量高,家庭農場(江蘇)的年收益一般能超過到進城打工的工資,也就能留住一些青壯年勞動力。

專業大戶:一般是指有某種專業農業技術、農業市場環節或農機水平高的專業農民。如果家庭農場是以規模擴大為特徵,那麼專業大戶就是以專業特長為特徵。熟悉生態養殖、擅長育秧技術、掌握分銷渠道、租賃農機機械等,都有可能成為專業大戶。專業大戶一般不是傳統意義的農民,而是農村的商人。

農業企業:一般是大型農業產品公司,是發展現代農業走在最前沿的力量。往往都以現代農業產業園、設施農業示範區等名義存在,一般需要大量的資本、技術和管理投入。什麼有機大米啦、高郵雙黃蛋啦、某湖大閘蟹啦,一般都是農業龍頭企業生產的,很少有農民能厲害到成為農業企業主。這裡之所以提農業企業,是因為他們的存在為消化大量農村勞動力作出了貢獻。農業企業根本上還是從事農業,農忙時節一般僱傭當地農民,租土地的農民優先。

事實上,從現存農民的種類可以發現,中國其實已經開始走向現代農業了,而且是自主探索不是生搬硬套,只是距離完全成熟還有一段距離

家庭農場是規模化農業的雛形,由於體量不大,所以數量眾多,能夠較好的兼顧糧食產量和消化農村剩餘勞動力兩個方面。初級的機械化和普及的農業技術,讓這部分農民越來越職業化。有了這批職業化農民,才有可能發展現代化農業。

專業大戶是農業現代化專業化分工的中堅力量,他們有的懂技術有的懂市場,一方面自己能從中獲得較高的收益,另一方面他們也成為家庭農場的技術和市場支持力量。很多家庭農場發展初期,買不起農機都是從合作社或農機大戶那裡租來的。他們是中國現代農業分工專門化的未來力量。

農業企業可以說是中國現代農業的標杆,技術先進、設施完備、管理到位、善於營銷,基本上農村高附加值的農產品基本都是農業企業生產的。但農業又不能完全代表中國現代農業,因為除了經濟性作物,中國還需要大批從事基礎農業(糧油類)的農民,未來這批農民如果能做大做強,那麼中國現代農業到來就指日可待了。

結論是:中國現代農業已經處於發展初級階段,目前重點培育職業農民。國家一直強調「適度規模經營」其實是重點培育中小規模家庭農場,為的是防止大量投機資本進入農村囤地,保障國家糧食產量和質量,以及給予農民向城市轉移的緩衝時間和過渡空間。

-------------------------------------現實和理想的分割線------------------------------------------

讚歌唱完了,還是要回歸到理想和現實的差距中來,中國現代農業的下一步發展同樣也面臨著艱巨的挑戰,個人認為主要有以下幾點:

1、誰來種田?題主認為剩餘的農村勞動力轉移是個問題,但現實情況是,農村空心化已經相當嚴重,未來最大的問題是種田的人會越來越少。明面上的青壯年農村勞動力只是個統計數據,其中大部分是往返於城鄉的打工者。因為老齡化問題農村裡傳統小農數量會加速減少,要從哪裡繼續補充家庭農場主和專業大戶這樣的壯年勞動力呢?種田有補貼、規模化也有錢賺,但是現代人尤其是對農民這一職業仍然持有身份偏見(「你要好好學習不然就要像爸爸媽媽這樣吃苦」),如果這一偏見得不到改善,那麼未來誰來種田將是很大的問題。現代農業不僅需要人種田,更需要人種好田,但現實卻是農村缺少精英、農業缺乏人才。

2、產權細碎化問題。適度規模經營解決土地細碎化的問題初現成效,但產權細碎化問題始終存在。大部分的職業農民租散戶的承包地種植,如果一個農民出租3畝地,一個職業農民租進100畝地,那麼這個農場主就要和至少33個農民簽訂租賃合同。產權細碎化帶來的不確定因素太多,而且現在很多農村土地出租合同都是一年一簽,職業農民承擔的經營風險是非常大的。實際上,很多地方已經出現了農民在簽訂合約時強制要求農場主返還糧食補貼的現象,不返還就漲租金或者不租。這對於已經投入大量前期成本的農場主來說,基本是騎虎難下。產權細碎化問題一天不解決,農場主在土地利益博弈中的弱勢地位就無法改變,那麼職業農民這個群體能否撐得過農業現代化發展的初期階段就值得擔憂。

3、土地制度改革問題,其實是農村三權的處置問題。剛才說到農村人口流失嚴重,但他們在農村的宅基地、承包地和部分集體資產權利依然留在農村,這意味著進城打工的農民無法完全離開農村,除非這部分財產可以變現。但變現了之後以什麼形式變現呢?肯定不是所有權而是有年限的使用權。那承包權到期後誰來做「法定」承包者呢?村委會?土地經營者?還是原來的承包者?集體資產怎麼才算成員呢?宅基地就算閑置了也不能賣怎麼辦呢?這些模糊區域讓農村三權流動變得無比艱難。土地改革是個大問題,僅對於農業現代化而言,影響主要體現在土地利用效率上。平整連續的土地是實現機械化和設施化的前提之一,碎片化的、間雜建設用地的農用地利用起來效率會大打折扣。

最後,就題主最後一個問題說怎麼克服農民失地的不安全感的問題,其實我想說,對農民來說最重要的不是安全感的問題,而是進城後農村財產是否損失的問題。如果一個能夠在城裡打工立足的農民,可以平等的享受和城市居民一樣的社會保障(以前因為戶籍制度農民工一直被排擠在城市醫療、教育、住房保障範圍之外,現在戶籍改革正在進行,但具體細則還未實施,未來有望實現平等),同時父輩留下的宅地和土地能夠以合理的價格變現作為一筆初始安居資金,我相信這樣的農民不可能沒有安全感。最怕的是,農民進城了以為和城市居民享受一樣待遇了,轉過頭來農村集體財產因為你進了城都收歸集體了,然後再一回頭髮現城裡待遇還是沒有原住民好,那才是切切實實的絕望和不安全感。


作為農民後代回答一下第四點。

到父輩為止都是家傳農民,而且是較為肥沃的華北平原,對於失去土地,說實話,我並不關心。我大學畢業後目前還混跡於pla內,以後出來了估計也會定居城市,包括我姐沒有回家經營土地的念頭。就算是我那些沒有上完高中的同齡人,他們也沒有把土地收入作為主要收入的,最多是一個補充,所以還真沒有什麼失去土地的不安。


最大的難度是農業人口太多了。

中國號稱世界工廠,現在農民也有錢了,想現代化了,發動一下社會主義的優越性,舉國一發力就現代化了。

但現代化了,機械化了,集約化了。那些農業剩餘勞動力往那轉移?現在城市能容納吸收下那麼多人么?隨之而來的就業,醫療,養老,教育等等問題怎麼解決?那些人留在農村又會出現哪些問題?

所以,中國目前不是沒能力讓農業快速的現代化,而是解決不了農業現代化後解放出來的勞動力的問題。


作為一個大農業配套的供應商,我覺得答案很簡單,就是土地的管理。

苜蓿,土豆,兩個行業在現代化的道路上已經有的很遠了。舉個例子,一萬畝的灌水,一個人拿著個手機分分鐘就搞定了。施肥,同樣高效的同時還保證了量的精準。

所以,技術不是難點,市場會自然成熟,很多巨頭已經湧入了大農業領域,他們缺少的技術可以通過購買,模仿,很快搞定。

土地為啥是難點呢,因為我們手頭就有項目,找土地半年了,成本太高,不合適啊不合適。政府想賣嗎?想賣,但是不是以農業土地的方式賣出去。

不是專家,個人淺見,不足之處,歡迎指正或者討論


第一點的問法就有問題,不解決農村剩餘勞動力是沒辦法實現農業現代化的,所以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必須是同時進行的。第二點,不同地形可以發展不同農業類型,如華北、東北、長江中下游平原發展種植業,西南、東南丘陵地帶發展立體農業,青藏、內蒙發展畜牧業,一些山區可以發展林業,我倒不認為地形複雜是多大的限制因素。第三點,這些年關於土地的改革,例如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同權入市、宅基地改革、統一城鄉建設用地市場基本都是為了農民進城、資本下鄉,實現產業化大農業而出台(提出)的,改革效果怎麼樣可以拭目以待。第四點,這種觀念其實在8090後幾代人身上已經相當淡泊了。如果城市的生活環境更好收入更穩定,誰又會懷念臉朝黃土背朝天的日子呢。 農業現代化的基礎是工業現代化,只要工業繼續發展,農業現代化就有實現的可能,哪怕是中國這樣一個有幾千年小農經濟傳統的國家


先說結論:中國實現不了歐美標準意義上的農業現代化(也就是題主口中的現代化),而且這是一個很危險的過程。。。。。。。。。。。。。。。。。。

在當下農村科學育種(買)、化肥、機械化播種收割運輸、各種農藥、天氣預報、電力灌溉等等,其實已經在現代化的路上走了很遠。相對於上個世紀的農業生產方式,甚至可以說中國已經實現了低標準的農業現代化。但歐美的標準太高了,大農場、高素質農民、信息化管理、與市場高度結合的產業化流程,對於中國這個半工、半農的國家來說是難以實現的(20年以內)

。。。。。。。。。。。。。。。。。。。

三十年大發展是吧,農民伯伯們起早貪黑、打野刷小兵,也完成了部分的原始積累。甚至有很大一部分人在城市站穩了腳跟。但剩下的運氣可沒那麼好了,少子化的家庭結構限制了家庭收入的可持續性。再加上進入城市的贖身券(房、車),單一勞動力的家庭在城市幾乎很難生存。這些都是細節,按土共的思路來解決就是:不要怕啦,我們有經濟增長率。 但是,經濟是有周期的,周期的意思就是今天你可能賺的盆滿缽滿,明天就讓你傾家蕩產。所以大部分農民在城裡掙一把,然後在老家或小縣城蓋房、娶妻、造小人,進入下一輪循環。好,現在你要來談農業現代化了。把你的土地賣給我好不好?我們來集約化生產,創造更多的產出。好呀,好呀。把你的宅基地給我吧,我給你蓋了又高又漂亮的的商品房。好呀,好呀。然後,豆子熟了,承包商開著拖拉機去收豆子。咦,怎麼這麼多人呀,都是來幫我收豆子的嗎?咦,你們別跑呀... 媽蛋,還我的豆子。承包商,卒。(以上故事真實發生)


其實我自己認為的話

1.土地政策的鬆綁還不夠明確

這個是制約現代農業的一個屏障

這個問題得不到解決 ,中國就永遠不可能進入大規模現代化農業時代

第一個問題,土地現在是在某個村或者集體手裡。沒有過硬的關係,是拿不到土地的。第二 個就是土地拿到之後 沒有一個政府性的保護條款。導致土地其實只有一半拿到手裡。你敢大規模的投資嗎?

2.農業分散化嚴重,目前的農村行政或者自治組織一般存在著官員素質低資金為零的一系列問題。這樣導致很多農村地區無法發展大規模的農業。另外農業局在政府序列里優先順序是很低的。


土地沒有集體化動作之前,你想現代化,根本 不可能。


中國有九億人都是農村戶口

真正的在種田的農民少說也得兩個億吧

農業現代化了 集約化了

一個人能幹一百個人的活了

解放出來的勞動力怎麼安置?


我說個不專業的陰謀論。

如果說機械化完成,之前一個村兒的耕地現在一個人就能搞完。多餘出來的人如何安置將成為一個巨大的問題。

不是不能現代化,而是不敢現代化。這有可能是個社會學問題。


最好的辦法就是政府去國外圈地,讓有文化的老百姓去管理。在外國實現農機現代化,這樣什麼問題都解決了。還能實現現代戰略目的,一劍多雕啊!


從谷歌地球看美國01-美國圓形農場

在GOOGLE EARTH (谷歌地球)的衛星圖上,在美國的堪薩斯州、德克薩斯州等,可以看到許多地方有圓形的圖案,如下圖:

這些神秘的圖案是什麼?繼續放大:

這其實就是美國的農場,一個圓形圖案就是一塊農田。國內恐怕沒有這種布局的農田,大多是長方形或長形狀的。這些圓形農田大大小小有很多規格的,比如上圖中4個大的中間就有一個小的。那這些圖案有多大呢?用軟體帶的標尺量了一下,上圖中最大的那個直徑為1600米!面積就有:

S=3.14*800*800=200萬平方米=3017畝

把農田做成圓形,實在浪費!浪費的面積應該是圓的外接四邊形的面積減去圓形的面積:

S四-S圓=1600*1600-2000000=56萬平方米=840畝

看來得提高一點利用率,於是美國人在這4個圓形農田的中間再開闢出一個小的圓形農田,該小圓面積是多大呢,計算稍複雜些,為了說明,弄了一個示意圖:

查看圖片

可見小圓的半徑為大圓直徑的0.207倍,對於上述4個3000畝大農田中間的小農田,其面積為:

查看圖片S小=3.14*(1600*0.207)^2=344437平方米=517畝

圓形農田相比方形農田,約有21%的地是浪費的。那麼美國人把農田做成圓形的目的是什麼呢?

請看下面的圖:

主要是為了灌溉!美國農田採用機械化施工,灌溉用的是大型旋轉噴灌系統,如上圖,這種方式有效率高、控制準確、水資源利用率高等優點。

除了灌溉系統,美國還大量使用農業機械。

以下是農莊里的飛機場 和飛機。

美國耕地多,技術先進,生產效率高,難怪成為「世界糧倉」,小麥等農產品大量出口。


小農經濟運營模式浪費大量的資源,生產效率無法提高,導致農民收入不高,農村、農業經濟發展緩慢。未來農業將走向真正意義的科技化、規模化、機械化、信息化道路,但土地集中管理是基礎。糧食安全、食品安全在國民心中的位置越來越重要。


推薦閱讀:

水稻為什麼要移植而不是直接把種子扔稻田?
陽台種花或種菜,如何才能實現收益最大化?
如何評價包產到戶在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和工業化過程中的歷史作用?
國外現代農業發展的過程及現狀?
如何評價袁隆平第五期雜交水稻攻關失敗?

TAG:社會 | 農業 | 中國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