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國城市化進程的發展,未來會不會大部分人口都集中在二三十個城市中,出現很多人口千萬級別的大城市?


先說結論: 未來城市戰爭對人口的爭奪會愈演愈烈。慢慢形成強者恆強的局面。北上廣深吸引力會繼續,尤其是對高端人才。但最大的贏家可能是三大城市群內的明星城市,以及5大區域中心城市。如果你不想在留在北上廣,這些城市可能是未來的首選。而家鄉的小城市可能是逃不回去的,像東北很多城市人口外流的情況會在全國蔓延。中國人口雖多,但十餘個城市群必將聚合80%以上的人口和產業。

此前,《第一財經周刊》發布「新一線城市」報告,除了北上廣深四大一線城市,又有成都、杭州、武漢、天津、南京、重慶、西安、長沙、青島、瀋陽、大連、廈門、蘇州、寧波、無錫,被重新評估為「新一線」城市。不管你承不承認「新一線」這個說法,這15個城市無疑都是二線城市裡的明星。

凱撒是這麼看的:搶人口,搶產業,搶商業,搶基礎設施,中國城市之間的戰爭正愈演愈烈,而一財的新一線榜單就是城市戰爭的階段性戰況報告!

人口爭奪戰

看城市:

人口戰爭戰況正發生變化,從2000年開始看,前十年的人口贏家是北上深,以及蘇州東莞等長三角珠三角經濟發達城市。蘇州在新世紀從一個幾百萬人口的城市,迅猛增加為常住人口1300萬人的城市(蘇州代管的縣級市吸引了一半的人口),人口的迅猛增長導致了蘇州房價終於被點燃。

2010年,城市間戰況開始發生轉變:

本輪人口爭奪戰的大贏家:天津、重慶、鄭州、武漢、長沙

小輸家:蘇州、無錫、寧波等對外經濟發達城市,人口增速放緩

大輸家:瀋陽、大連人口持續流出 近5年人口增速最快省份的是廣東,尤其是深圳和廣州,深圳5年增長了102萬,廣州增長了80萬。

單個城市方面,最大贏家是天津,5年增長247萬人口。一大批重大投資項目帶來的產業擴大,經濟高速增長吸引來了大量人口。

長三角快速增長後開始放緩

近五年,江浙的人口增長率都是百分之一點幾,除了產業升級導致打工人群減少外,生育率較低也是原因之一。但這是按省份來算,如果細分到市一級,則分化明顯:長三角上海+蘇州+杭州+南京+寧波+無錫+常住=流入863萬人,伴隨著人口大量流入,房價也是節節暴漲。這一趨勢在2015年開始放緩。

5大區域中心城市的崛起

除了三大都市圈外,人口流入主要集中在鄭州、武漢、成都、重慶、廈門五大區域城市。中部地區,武漢和鄭州都在進行大規模城市建設,同時也吸納了中部地區的大量人口。中南地區的長沙人口增長也很快。

重慶比較奇葩,在2000年-2010年常住人口負增長6.67%,但2010年之後人口增加了7.7%。隨著承接沿海產業轉移,一系列電子巨頭落戶重慶,重慶人口開始迴流,經濟也隨之迅猛增長。 廈門受限於城市規模的狹小,人口基數本身比較小,但近年來人口增長迅猛,外來人口已經是戶籍人口的兩倍,成為名副其實的移民城市,房價也暴漲到了驚人的程度。

瀋陽大連等東北城市人口崩塌

瀋陽和大連五年流入人口在50萬左右,而且呈現逐年下降趨勢。東北的人才外流,產業空心化問題已經比較嚴重,即使國家投資也無力回天。

上海人口出現負增長

2015年上海常住人口比2014年減少了10萬人,降幅為0.4%。雖然數字不大,但是對於多年來習慣了人口增長的上海還是足夠警醒。 此前,網上廣為流傳的《上海不是深圳的對手,浦東也干不過前海!》的文章,作者是深圳大學教授,廣東省政府參事魏達志,文章說「上海的央企、地方國企佔比過大,比不上深圳90%都是民企的創新動力。深圳10年時間就會趕超上海。」雖然10年的時期難以預測,但深圳近年的經濟增長速度一直超過上海,上海也確實在經歷產業調整,結構轉型之痛。

如果華為和騰訊的員工都無法在一線城市買房,那麼吸引人才和轉型升級將變得更難,深圳已經感受到了房價對企業的壓力,一篇《別讓華為跑了》一時刷屏,給深圳敲了警鐘。上海2040城市規划出台,以地控人的思路,也預示著未來房價更會大漲,上海在樓市的後半程開始反超深圳,房價已經開始超出白領階層能負擔的範圍,未來很可能會變為國內國際資本的遊獵場,而不是創新人才安家立業之所。

看歷史

回顧中國的城市移民史可以很容易的看出,從上海,到深圳,到蘇州,到重慶,每一個城市外來人口大量湧入的時期,就是城市發展最快的時期,沒有例外。

「人口多,底子薄」,馬爾薩斯陷阱,環境容量論,城市病……可能中國大多數人都對這些辭彙不陌生,並且信以為真。 沒有什麼「人口多底子薄」。人口只有在農業社會才是負擔,因為即使成倍增加勞動力,也不能成倍增加農業收成。而工業社會以後,發展的邏輯變了,成倍投入人口就會帶來成倍的財富創造。當我們只能依靠農業創造財富時時,可以計劃生育,歐洲貴族也有近似的減少生育的制度。但是工業化以後這個道理就不成立了,更別提信息產業時代。

現代經濟的發展在於分工,而分工的前提是人口的聚集。只有千萬級別的人口聚集,才能大量產生高端產業。規模就是力量,只要中國經濟想要向世界產業鏈攀登,人口的聚集就是不可避免的。

當我們還在怕城市過大造成城市病的時候,當我們還在抱怨人多擁擠,車多擁堵的時候,中國的人口現實正在發生深刻的改變——中國人口紅利正在消失,人力資源正在萎縮。 那麼問題來了,未來總的人口少了,可是大城市又要為了產業聚集人口,怎麼辦?抽水啊。全國人口絕不是一起少,而是大城市對小城市進行人口抽水,一線城市和二線明星城市人口繼續增多,而其他城市人口流失。大城市之間也不會是平均的,必然爆發人口爭奪戰。

結論: 未來城市戰爭對人口的爭奪會愈演愈烈。慢慢形成強者恆強的居民。而家鄉的小城市可能是逃不回去的,像東北很多城市人口外流的情況會在全國蔓延。中國人口雖多,但十餘個城市群必將聚合80%以上的人口和產業。

作者:頭條號 / 相信凱撒

鏈接:搶人搶產業搶商業,城市戰爭已打響,新一線15城哪家強?

來源:頭條號(今日頭條旗下創作平台)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很有可能,有一篇文章描述了「拉美孤島式特大城市」現象的文章,並警告我國不要重演此現象。

隨便摘幾段:

「...拉美的教訓是人口失控與傳統第三產業的無序發展和惡性膨脹有著直接關係,這種惡性膨脹的第三產業是造成人口失控和過度城市化的一個主要原因...」

「...拉美城市化道路始終是以大城市急劇擴張為中心的。過度集聚化的城市發展,使得人口、投資向大城市集聚,為了應對大城市人口無節制的增長,政府只能加大對大城市的投資,於是城鄉差距進一步拉大,又引發新一輪的人口遷移。這種惡性循環是加劇拉美過度城市化的重要原因...」

「...北京形成了孤島式的特大城市,極易陷入拉美特大城市的惡性循環中。因此北京必須加快區域統籌發展的步伐,促進京津冀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加強中心城市對周邊地區的輻射和帶動作用,扭轉京津冀乃至環渤海區域長期發展遲緩的局面。縮小周邊地區與北京市經濟發展的差距,從根本上避免北京陷入拉美特大城市的困境...」

猜猜這篇文章出自何時何網站?答案是人民網2006年

城市化,如何避開「拉美陷阱」? (2)--理論--人民網

十年過去了,趨勢已經很明顯了。


如果說有30個城市人口剛好都是1000萬,那麼中國就有3億人住在這些城市,當然這個平均規模你擬定的太保守了點,以中國峰值人口14億來算,城市化水平達到80%,那麼就只有1.12億的農村居民了,我們不妨根據現有城市對數模型做一下猜測,模型很簡單正常國家最大城市必然是只有一個且第二三名人口數量差距無限小且相加基本等同最大城市人口,形成一個1=2=4=8=16=32=64的格局,那麼14億可能可以分出14份,1億人農民,第一級最大城市群1億人(很可能是長三角城市群),第二級次大2個5000萬人(珠三角和京津冀),第三級4個2500萬(成都平原、重慶、長江中游大武漢、關中平原西咸寶),第四級8個1250萬(長株潭、哈爾濱、瀋陽、溫台、泉漳廈、浙中金衢盆地、膠東半島、遼東半島),也就是說滿足上千萬的比較科學應該是15個。然後接下來就是第五級16個625萬人的城市,第六級32個312.5萬人的城市,第七級64個156.25萬人的城市,第八級128個78.125萬人的城市,第九級256個約36萬人的城市,第十級512個約18萬人的城市,第十一級1024個約9萬人的城鎮,第十二級2048個約4.5萬人的城鎮,第十三級4096個約2.25萬人的鄉鎮。


我們先討論一下哪些城市可以和有希望。第一,北上廣深絕對是可以的。

第二,重慶成都,武漢,天津,南京杭州,這6個城市是有希望的。

一般來看,放開戶籍人口限制,在2030年前,這10大城市人口突破千萬不難。

至於其他城市,抱歉,能保持現有規模的年輕人口也就不錯了。

中國城市化大發展,排除掉所謂的農村變小鎮這種偽城市化,基本都是以年輕人加入大城市這種方式實現的,這些年輕人的父母大多數都是以留在老家養老的方式度過餘生。

而90之後人群,人口出生年數量也就在1500W上下徘徊。這批數量的新生兒並無法支撐太多的巨型城市的擴張發展,負擔這10大城市,已經是以犧牲中小城市的發展甚至毀滅鄉村的代價來實現的。

城市,其本身就是一個吸收外來人口以發展的怪獸,類似於人的心臟,但它本身並不負責造血功能。

在我個人看來,除了以上10大城市外,不會有太多城市會突破千萬級別甚至進一步增長,甚至其他城市會面臨人口萎縮的危機。

以中國的體量,有10個千萬級別的大都市已經很了不起了,要知道世界第三大經濟體日本只有一個東京而已。


個人認為,未來20—30年這種事情,真的很不好預測,因為一個城市群的崛起,有許許多多不可估量的因素,包括產業轉移、政策因素、資金流向、不可預測的突發事件等因素。

我是廣東非珠三角地區人,我的父母告訴過我,三十年前剛剛改革開放,我們這邊很多人都不願意去深圳,因為那時候的深圳只是一個小小的漁村,作為百姓,誰也預測不到深圳今天的矚目成就,當時很多人去深圳都是政策性分配(非自願),在三十多年前甚至二十年前,很多人是擠破頭都要逃離深圳的(放在今天是不可想像的吧,但這就是時代不同的情境)。

深圳和珠三角城市群逐漸成為一個大城市帶也不過二三十年吧,而二三十年前一些北方的老工業城市群應該是正當輝煌的時候,然而時過境遷,現在的局面應該是當時誰都想不到的,所以,我個人認為,二三十年後的事情,是無法預測的,我們只能拭目以待。


這個城市是行政概念嗎?以前的一個市可能不下設區,現在大多數都有區……再待它三五十年,可能一個城市下設很多的市區,這便成了——城市群


所以綜上,我認為出現很多千萬級人口的城市可能性不大。

記得學城市經濟學的時候,學過一個觀點,城市對人口遷徙的吸引力的是符合倒U字形曲線的,也就是隨著城市化進程的發展,城市各項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城市服務的不斷提升人口會向城市聚集,這也就是出現特大規模城市的原因之一。

但是,隨著人口的不斷增多,城市化進程的加劇,城市病的出現,交通擁堵、空氣污染、就業、就醫、入學、犯罪率提升等各類問題的產生,會讓一部分高收入者離開城市,去衛星城居住;同時,也會有一部分低收入者無法適應特大城市生存法則,從而被城市淘汰,去其他城市尋找機會,或者回鄉。這時,城市人口是會有所下降的,至少不會永遠上升。

所以綜上,我認為大部分人口集中在千萬級人口的城市可能性不大。


  中國城市化進程即中國農村轉化成城市的過程,不是大力發展已有城市的過程。

  我們需要明確的是,中國的城市化進程會不會加快,如果加快了,那麼就不會有大量的農村人員進城,因為農村變成城市了,也有了金融中心,教育中心等高檔配套設施,這樣就抑制了一二線城市的人口發展,這是我們願意看到的。

  反言之,如果放緩城市化進程,只集中發展一二線城市,那麼這些城市的人口就會形成井噴式增長,所以目前的京津冀一體化就是很好的推動城市化進城的典型,讓北京的政治中心、金融中心、貿易中心、教育中心、文化中心等功能逐漸擴散到天津和河北省,最後到只保留完全的政治中心。

  但城市化進城的發展也受到很多條件的制約,交通就是最主要的制約條件,所以才會有山裡孩子走出大山的說法,從沒聽過城市的孩子要走出城市。

  我認為要加快中國的城市化進程最主要的還是要發展經濟,只有經濟上去了,稅收增加了,國家才會有錢去發展,這也就是為什麼目前房地產市場屹立不倒的原因,因為房地產的稅收是國家的主要稅收來源,不要怪國家,因為要全國發展,只能犧牲小部分,而且是從最富有的小部分開始。


很有可能。省城都可以突破千萬


為什麼沒人關注石家莊嗎?


我大西安人口戶籍制度太嚴了,西安未來如何發展


以點帶面,即便面帶不起來,點也不能爆炸


推薦閱讀:

在你看來,北京是個怎樣的城市?
你的城市有什麼讓你很感動的事?
做 IT 一定要去一線城市?
江蘇淮安是座什麼樣的城市,它未來的發展潛力有多大?
大連為什麼工資水平升不上去?

TAG:人口 | 中國城市 | 城市化城鎮化 | 地區經濟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