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李治雄才大略卻被懦夫皇帝呢?


(謝謝,如有錯誤,歡迎評論勘正)

(會慢慢引用史書記載作為論據補充完整,懶癌星人見諒)

李治是大隱於無形。可以簡單概括為他想讓人知道的天下皆知,不想讓人知道的無人知曉

李治是中國歷史上為數不多的得以在皇宮皇帝身邊長大的太子吧。因為長孫皇后逝去時李治的表現,加上又是幼子,於是太宗對他寵愛有加,即使後來建了晉王府,依舊留他在宮中生活。這其實就有了獨天得厚的優勢,他對太宗性情應該是十分了解的。

面對一個殺兄逼父退位的父皇,裝傻充愣,表現出不問天下事只讀聖賢書的樣子無疑是對的,李治是個懂得生存的人。

至於當上太子的原因:

1、長孫皇后的直系血脈

嫡長子繼承製是先秦傳襲下來的制度,規定「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春秋左傳》對此進一步解釋道「太子死,有弟則立之,無則立長,年均則賢

唐高祖立嫡長子建成為太子,唐太宗立嫡長子承乾為太子,這都可以表明唐代還是恪守嫡長子繼承製的。

2、孝

中國古代推崇「以孝治天下」,皇子更不例外了。

高宗真的是個孝子,這點從太宗對他的評價就可見一斑了。

唐太宗:①太子仁孝,公輩所知,善輔導之!②汝能孝愛如此,吾死何恨!

「及文德皇后崩,晉王時年九歲,哀慕感動左右,太宗屢加慰撫,由是特深寵異。」——《舊唐書.高宗本紀》

李治九歲時,長孫皇后就去世了,他的悲痛哀傷感動了太宗和大臣,太宗多次勸慰,從而特別疼愛。

「十八年,太宗將伐高麗,命太子留鎮定州。及駕發有期,悲啼累日,因請飛驛遞表起居,並遞敕垂報,並許之。及軍旋,太子從至并州。時太宗患癰,太子親吮之,扶輦步從數日。」——《舊唐書.高宗本紀》

飛表奏事,親吮毒瘡,下車扶攆。

幼而岐嶷端審,寬仁孝友。——《舊唐書.高宗本紀》

(譯:幼而聰慧,端莊安詳,寬厚仁慈,和睦兄弟。)

由此可見,他不僅孝敬雙親,而且對兄弟姐妹應該也是很好的。

太宗最終立李治為太子的原因也是「泰(李泰)立,承乾(李承乾)、晉王(李治)皆不存,晉王立,泰共承乾可無恙也。

3、隱

李治是個特別擅長於隱藏的人,這裡面當然包括隱藏他的政治野心,還有個人能力。

初授《孝經》於著作郎蕭德言,太宗問曰:「此書中何言為要?」對曰:「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君子之事上,進思盡忠,退思補過,將順其美,匡救其惡。」太宗大悅曰:「行此,足以事父兄,為臣子矣。」——《舊唐書.高宗本紀》

此時,高宗年僅不到九歲。

由此可見,李治就算說不上聰慧無比(畢竟這答案是標準答案,背出來的),但肯定能說是好學、而且心態很好。

但根據史書記載,太宗多次問他問題,無論大小,他大多都請太宗賜教,太宗每次都樂呵呵的教他。

當然,也許這其中,涉及政治方面他資歷淺答不上來或者不敢答是有的,但其中也肯定有他答的上來但不回答的,意圖很明顯,揣摩太宗心思、討太宗開心,學習經驗。

太宗每視朝,常令在側,觀決庶政,或令參議,太宗數稱其善。——《舊唐書.高宗本紀》

一當上太子,可以名正言順協理朝政事務的時候,就什麼都回答得上來了。

4.無為

長孫皇后有三個兒子,李承乾、李泰、李治。

李承乾大李治9歲,李泰大李治7歲,這哥倆斗得昏天暗地,而且先後都有逼宮的舉動或者計劃,唯有李治一直置身事外,既安全又保險。

李承乾倒台之後,李泰就去威脅李治,說:「你跟漢王元昌關係那麼好,現在漢王出問題了,你的心還安嗎?」(實際上就是要他退出太子爭奪戰)

李治沒有跟他辯論,史書上記載,李治當時很慌張,整天魂不守舍的樣子,太宗就問他怎麼了?他不說,太宗一連問了好幾天,他才說了,說李泰跟他說了這番話,他不知道該怎麼應答。

太宗一聽,李治多好啊,想要保護哥哥。而反觀李泰呢?

這就是高宗壓倒李泰的最後一根稻草。

「自今太子失徳,藩王窺視者,皆倆棄之。」——《資治通鑒》

也就說,皇太子這個位置是皇帝老兒給的,是不用經營的。李承乾誤在失徳,李泰失在經營,唯有李治,對上恭孝,對兄親和,唯一的小心機還是被迫的。

基於以上,雖然李治當上太子真是天上掉餡餅(排行老三,年紀尚幼,而且兩個哥哥能力都是牛哄哄的。要不是兩個哥哥急於上位,還真沒他什麼事兒)但是,他能穩穩接住並吃進肚子不帶吐出來,那也是他的本事了。

後代有些人對他的評價是懦弱,這點明顯是受了《新唐書》的影響。個人認為不成立。理由如下:

1、與武則天偷情

武則天是唐太宗的才人,而身為太子的李治與他偷情,這是一件很大膽的事情!

眾所周知,皇宮大院,人多耳雜,而且耳目眾多,只要讓皇帝發現蛛絲馬跡,必死無疑,最少也是廢太子,貶庶人。這絕對不是一個懦弱的人敢做的事情。

而我們都知道,太宗並不知曉兩人的曖昧(野史記載太宗啞巴吃黃蓮,個人覺得極不靠譜,太宗就算心疼兒子,也不會放過武則天吧),能做到這點,就說明李治真的是個聰慧、善於籠絡人心而又異常膽大的人。

2、廢王立武(這事絕不是瑪麗蘇電視劇說的因為愛情!)

首先我們必須追溯一下,王皇后是何許人也。

王皇后是「五姓女」(唐朝人夢想,中進士,娶五姓女),太原王氏,門第高,貌美,知書達禮,太宗對她的評價一直很高,稱為「佳兒佳婦」。

【王皇后的出身絕對不凡,父親家方面呢,高祖父王思政是西魏的將領,母親家則是李唐王室的舊親,叔祖母是李淵的妹妹同安大長公主,母親柳氏的叔母是李淵的外孫女。

所以,她不僅是西魏重臣的後裔,父母兩族也都是李唐王室的姻親,屬於關隴貴族軍事集團。】

太宗臨死之前託孤,把太子治托給了舅舅長孫無忌等幾位顧命大臣。

高宗登基之後,大權旁落,朝廷重權幾乎全落在以長孫無忌為首的關隴門閥手中,他想要掌握實權,這些人都是障礙,必須掃除。

王皇后,就是屬於關隴門閥的,這就是她的悲劇所在了。高宗想要削弱關隴門閥勢力,必須扶寒門子弟,收天下士子之心,廢王立武是最快捷而且有效的手段之一。

前面說了,當時朝廷的權力基本就集中在舅舅長孫無忌手裡(我自為長孫無忌是個為大唐盡心儘力的好官,但無奈權重震主主不容啊),高宗勢力不夠,想要提拔人(主要指非關隴門閥一系,因為那一系基本跟著顧命大臣走的)做高官很難,幾乎不可能。

—————————————————

雖然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基本人盡皆知,但還是忍不住嘮叨一下:

三省六部制並不是起源於隋朝而是西晉,至隋朝正式確立。

中書省,古代官署名。魏曹丕始設,掌管機要、發布政令的機構。

門下省:隋唐時期負責審查詔令,簽署章奏,有封駁之權(重點重點重點!)

尚書省:負責執行詔令

三省首長「品位既崇,不欲輕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職,而假以他名。」(《新唐書》卷46《百官志》)

真絕了!為了防止內鬥,影響效率,比如你上奏我駁回,你駁回我延期執行等,皇帝老兒就辟了一處地方,讓三位老大共議國事——《通典》:「舊制,宰相常於門下省議事,謂之政事堂。」

————————————————

然而高宗又急需一批能完全為他所用、聽他指令的高層官員,以此來實現自身的集權,那麼要怎樣向天下發出他有意為寒門弟子開闢官路的聲音呢?當然是——立後。

首先,立後是天下大事,不用花費心思去宣傳,一廢一立肯定婦孺皆知,寒門子弟看到廢了關隴門閥的王皇后,立了商人女兒的武后。意圖很明顯啊,向天下人公布當今皇帝用人愛人不在乎門第啊。

其次,立後這事兒要說公也可以,要說私事也行,畢竟立後這事兒說破天還是皇帝娶老婆,高宗咬定這事兒是家務事,不用大臣攙和,大臣也拿他沒辦法。

而要想提拔人那就難了,高宗沒有權力,而唐朝又是三省六部,說白了,高宗一說話,門下省一言兩語頂回去皇帝也沒辦法。

(武則天的父親是商人出身,雖然後來因為投奔李淵獲得官職,但算不上什麼名門望族)

然而關隴門閥根深蒂固,很難斬除,一個懦弱的皇帝絕沒有勇氣動的,可是李治就動了。

(傳說隋朝就是因為得罪了關隴門閥被滅的,李唐就是關隴十二柱中的一柱)

前期快刀斬褚遂良,後來連自己的舅舅長孫無忌也逼到離開京城,是懦弱么?

3、大權在握

在打倒自己的舅舅之後,基本朝廷大權就掌握在李治自己手中了,但他本人患有風疾,所以武則天就有機會參政了。

(風疾這種病自從唐太宗就有了,是一種可怕的遺傳性疾病,史書上有明確記載的就有七位,分別是: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唐順宗、唐穆宗、唐文宗、唐宣宗)

但是,必須強調的是,儘管二聖臨朝,武則天也漸漸形成自己的一股勢力,但軍政大權還是牢牢掌控在他手中,只要身體允許他就會自己上朝,武則天並沒有掌握到最高權力,因為後期很多武則天一手提拔的高官許敬宗、李義府都被高宗斬除了,武后的政敵也受到重用,特別是王皇后的哥哥王方翼也得到任用,武則天對此皆無可奈何。

高宗這麼多年被塑造為懦弱的形象其實是後來編撰的,特別是《新唐書》的評價,簡直就是日了整個動物園了。以下個人簡析:

一、因為他病重之時沒把江山交給這些所謂的文人志士代為管理,而是交給了他的皇后。可這也顯示出了他的智慧,論能力武則天不亞於大臣,而論信任,自己的妻子當然比那些陷入黨派鬥爭的大臣靠譜。而歷史,都是文人撰寫的

二、雖然高宗在世時,大權在握,但他仙逝,他的兒子們震不住武后了,武后變武帝建立大周王朝了,這讓全天下的男人都感覺整個人都不好了,臉都丟光了!特別是後來的「程朱理學」時期,輕女的輿論更是讓後代對武后的評價一路走低。

(但李姓子孫對武則天的評價還是有很多是正面的。固然有後來的皇帝都是她的直系子孫的因素,但我覺得應該還因為唐朝社會較為開放的思想吧,畢竟在武后手中,唐朝社會還是維持著穩定發展的,她所作的功績還是要肯定的。一起讀:「政起開元,治宏貞觀」!)

還有,《新唐書》是北宋時期宋祁、歐陽修、范鎮、呂夏卿等合撰的,宋代多位太后參政,所以為了避免重蹈覆轍,醜化武后弱化高宗是必須的,縱觀整個男權主義的封建社會,這都是必須的。

三、相比起他的父皇和妻子,高宗這皇帝當得太順利也太理所應當了,他一沒逼父二沒殺兄三沒廢兒,有時歷史也是這樣,你沒一個讓人輿論的熱點,便會受冷落,很多人就被誤導,人云亦云了。

至於昏庸,那就更是胡說八道了。

唐朝版圖最大,東起朝鮮半島(太宗沒打下來的地,高宗收下來了)西臨鹹海(一說裏海),北包貝加爾湖,南至越南橫山,共約1250萬平方公里,維持了32年,他駕崩的時候還在。

唐玄宗統治期間版圖最大不超過1000萬平方公里。

下面放三張圖,第一張太宗時期,第二張高宗時期,第三張玄宗時期。

政治方面,史稱「永徽之治」,也是國泰民安,百姓安居樂業啊!(太宗是三日一朝,他一登基就改為一日一朝,勞動模範了。)

官場上也延續了太宗時期較為清廉的遺風,必須說明的是,通過科舉考試進入一級官僚是從高宗時期才開始有的

經濟方面也有了提高,人數增長快,從貞觀年間的不滿300萬戶,增加到380萬戶。需要科普的是,高宗統治的後期,糧食連年歉收,天災不斷的情況下能保持人口增長,也是不容易。

《永徽律》是永徽初年就開始擬制,永徽二年完成頒布的,分名例、衛禁、職制、戶婚、廄庫、擅興、賊盜、斗訟、詐偽、雜律、捕亡和斷獄等十二篇,五百零二條,是中國現存最完整、最古老的一部典型的封建法典

高宗時期也是群賢輩出的時代,辛茂將、盧承慶、許圉師、杜正倫、薛元超、韋思謙、戴至、張文瓘、魏元忠等人大多是高宗自己親自提拔,其中韋思謙曾受褚遂良打擊,杜正倫被唐太宗冷落。

這就是高宗,我認為他是一個非常偉大而且具有超高智商情商的皇帝。最後,我一直認為高宗武后是真愛(個人觀感,請互相尊重)!

擔當生前事,何計身後評。在世時,體弱多病也不肯尋仙問葯,對生老病死泰然視之的人,又何曾怕後世為了一己之私對他醜化弱化呢?

高宗,不愧於大唐,不愧於後世,更不愧於他自己。

下面全是廢話(個人愚見)

1.關於廢王立武

武后親手殺死自己的女兒嫁禍王皇后幾率為零,被皇帝視若掌上明珠的如意公主身邊會有沒有一個宮人照看著?王皇后來探望也不會傻缺到把人調走,武后就算有起那個作案動機,他也沒那個場合機會。

所以,很明顯這個後位既是武后要的,也是高宗給的,誰利用誰真不好說。

2.文人不適合寫史

我簡介里說了,我是中文專業的,我本身對這個團體肯定沒有仇見,但我認同歌德說的「文人不適合從政」,我還認為他們也不適合寫史。

自老土鱉時代起,種花家就開始記賬了,有趣的是,文人對實際的失敗者,比如李廣、項羽、諸葛亮等等總有褒揚,比如司馬遷就為李廣伸冤,甚至因此李廣美名揚天下,但實際呢?他就是失敗了。

而勝利者衛青、霍去病,司馬遷合起來寫的,而且強調他是靠裙帶關係上來的,可以說對這兩位民族英雄的評價決不客觀公正。

他們總一味去歌頌「遺憾英雄」,而鮮少正面讚揚現實英雄,為什麼?因為落魄文人對他們沒有共鳴。

他們可憐被奪去皇位的唐中宗李顯,卻沒說李顯真算個扶不起的阿斗,一個連自己皇后和女兒都對付不了的男人要他管大唐江山?

就算高宗仙逝後,武后掌權不肯放,那也算不得什麼,漢武帝劉徹不一樣能從竇太后手中奪回大權?但中宗第一次做皇帝是他爹給的,第二次是他娘讓的。這樣的人真值得可憐?還用他來反襯武后的惡?

文人總認為,武則天任用酷吏不對,泯滅人性啊等等,可若我們設身處地想想,在以男權為主導的封建社會一個女人當皇帝,她不任用酷吏來鞏固自己的統治行嗎?身不穩何以安天下?別說他了,哪個皇帝新登基朝廷不會掀起腥風血雨。等她坐穩之後呢?她立即殺了酷吏。

不該為而為之,該死;不得已而為之,該恕。

3.皇帝用奸臣小人

按照正常理解,對江山社稷來說,朝廷需要的是清官廉官,但愚以為,身居帝位,既要放眼天下,也要顧及自身,所以皇帝最需要忠臣——也就不管這個人品行咋樣,貪污圈地等等做盡壞事,但只要他做出政績並對皇帝忠心,皇帝在一段時間內肯定要用他,於公是國家運行的需要,於私是群臣權力彼此制衡需要,利用完了,感覺民怨沸騰了,立即治他,這樣也無損皇帝英明。

所以私認為,一個聰明的皇帝從不會去調和黨派鬥爭,相反只有群臣亂斗,皇帝位才會穩,忠奸並用,為己所用才是御權之術。(所以我們會發現,杜正倫是因李義府不合被趕走的,後來李義府又被高宗砍了。自己一手提拔的怎樣,武后撐腰又怎樣,食物鏈頂端高宗想怎樣就怎樣)

4.關於弱化高宗醜化武后

這點我自認為要分時期來對待。

如果這擱在封建社會,我覺得不置可否,因為高明的女性政治家在封建社會還是少數(這當然跟天資無關,而是跟女性受教育的機會有很大的關係)要是出現個像後來的韋後還是安樂公主一樣的,那真的是……;再者,女性掌權多通過男性,一家斗的話多是內鬥,而兩家斗,設想當年武后沒有把江山還給李姓子弟,那麼對江山和黎明百姓,那殺傷力絕對不會小於後來的安史之亂。

但擱現代社會,我們就必須要認清歷史史實,絕對不能再這樣做了,不能再讓錯誤的評價誤導了,更不能讓腦殘的電視劇誤導!現在對歷史劇本內容是否符合史實、是否嚴謹的檢察力度真的不夠啊!則天是武后的謚號,是她駕鶴西去之後李氏把她尊為則天皇后,後世也就一直這麼叫了,她生前就知道這個謚號是穿越么?最扯的還是武媚娘傳奇,高宗在的時候她就這麼叫自己武則天了,歷史上要真如此,高宗知道自己的皇后敢這麼叫自己,誰先死還真不好說吧。李氏有胡人血統,而且俗話說"虎父無犬子",連對自己有扶持上位、栽培之恩的親舅舅都可以趕,高宗要知道自己的皇后有如此驚天動地氣壯山河的想法,陪葬都嫌太慢直接賜死武后。


阿爹太厲害 阿娘太賢德 妻子太牛逼 四周光環太強大 自身就暗淡 再者高宗雄才大略說不上 但絕不是歷史上那麼柔弱


因為讀歷史的太少,看電視劇的太多,李治是唐朝歷史上最牛逼的皇帝,文治武功善始善終。天皇大帝被人黑成懦夫也是臉黑如鍋


唐高宗和明憲宗是最被世人低估的皇帝,無非是被指懼內而己。高宗猶有其跡,憲宗被黑得連女直人李滿住之後乾隆都看不下去。所謂人言可畏是也。真正的昏君宋仁宗,明孝宗之流反暴有大名


因為他史書讀的少,電視劇看得多,還特別相信。^ω^開個玩笑


唐高宗就像兩座高峰之間的山脊,之後號稱明君的唐宣宗等是平地上的小孤丘。


李治在位時期,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對外戰爭不斷取得勝利,疆域拓展到最大,而武則天當上皇帝後,國土面積減少了五分之一。你覺他們哪個更雄才大略呢?


大家都看電視劇 又不看史書 對歷史的理解都是別人灌輸的=。=


沒有親自上陣打掙的武功,政治上耍手腕的陰謀詭計少,還有頭風病。


我就知道唐朝版圖巔峰是他在位的時候,太宗武后都不行


最後武則天篡位了,顛覆綱常,這是文人最忌諱的一件事。李治沒死的時候,他也不會想到武則天會那麼狠啊。最多做做呂后,哪會自己上台。

其次他把大唐推向了一個新高度,這個不是文治之盛,而是武功之盛啊。分大餅的時候,文官們能撈到多少?大軍出征需要錢糧,這方面文官又需要擔責。這也是為什麼當年蘇定方這個戰神死了,文官連個謚號都不想給他。最後是李治親自下詔給定的。

最關鍵寫史的人是文人....所以嘛.....


因為他老婆更加雄才大略,千古一人。


那有什麼,他爺爺李淵也才略過人,照樣被認為沒什麼能力。


李治滅高句麗就絕對不是庸才!


自以為了解唐高宗,其實都是被別人灌輸的觀點!錯誤觀點!


這就是兩相比較下的犧牲品


爹媽老婆以及孫子太厲害,雖說他沒大家說的那麼軟,可沒辦法啊。


唐代雌風大盛啊,後人看不過眼罷了。


承賓士世的好皇帝罷了。


不認為李治雄才大略,打擊政敵行事太過狠戾,但利用武則天導致最後尾大不掉險些亡國,極度擴張版圖好大喜功實在不是該乾的,在我看來比隋煬帝差,比秦二世強不少,都該算在二世而亡的君主堆里


推薦閱讀:

為什麼中國一直被譽為五千年文明古國,而其他國家不是?
隋煬帝三征高麗有沒有是為了消滅關隴貴族的根基的可能?
所謂「三吳兩浙」中的「三」和「兩」各有什麼由來嗎?
中國古代的軍事實力究竟如何?和歐洲有可比性嗎?

TAG:中國歷史 | 歷史 | 歷史人物 | 中國歷史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