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評價尤瓦爾·赫拉力的《人類簡史》?


很好的書。分享讀書筆記。


貼一篇自己讀完《人類簡史》《信息簡史》《哥德爾、艾舍爾、巴赫:集異璧之大成》《情感機器》《How to create mind》《心智探奇》等書後對於人類智能方面進化的思考,全文大概6000字。

作者:李明駿

鏈接:人類智能進化史 - 李明駿的文章 - 知乎專欄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此章將會從多個角度去闡述人類進化歷程,大腦的進化史,語言對心智的影響,生物學的進化角度等多個角度來剖析。這裡更多的會講到人類在智能的道路上的進化歷程

早在歷史紀錄出現前,250萬年前就出現了類似現代人類的動物,如果你穿越到200萬年前的東非看,你會看見一群很像人類的生物:有些媽媽一邊哄著小嬰兒,一邊還得把玩瘋的小孩抓回來,忙得團團轉;有些肌肉猛男捶著自己的胸膛,只希望旁邊的美女能夠垂青;也有年長的智慧大家長,對這早已習以為常。

遠古人類已經懂得愛和玩樂,能夠產生親密的友誼,也會爭奪地位、權力,不過這和黑猩猩和狒狒並沒有太大的區別。

智人只是遠古人類「科」的一種,有著許多的表親。

最早的人類大約從從250萬年前開始演化,在大約200萬年前出現了在歐亞大陸的「尼安特人」和在東亞的「直立人」,適宜熱帶環境的印度尼西亞的「梭羅人」,等等各種在不同環境下生存的遠古人類。200萬年前到一萬年前為止,存在著多種不同人種。

雖然人種之間有諸多的不同,但還是有幾項共同的人類特徵。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人類的大腦明顯大於其它的物種。對於60公斤的哺乳類來說,平均腦容量200立方厘米,但早在250萬年前的男女就有了600立方厘米,至於現代的人類更高達1200~1400立方厘米。

這似乎說明了一件事情那就是腦容量越來越大是物盡天擇的選擇,巨大的腦容量能帶來強大的力量。

然而事實真的如此嗎?

智能到底是生物進化的最終目的,還是只是目的之一呢?

事實上自然選擇與智能發展沒有一點關係。由於物種生存環境和繁殖速度的差異,生物進化的過程也有所不同,隨著時間的推移,為了在特定環境,時期下生存繁衍,有機物需要改變他們的設計。出了成功適應,它們別無選擇。。。生活是枝繁葉茂的灌木叢,而不是天平或者梯子,生物體在分支的頂端,而不是底層。進化帶來的改變也並不總是朝著提升智慧的方向前進——它們朝各自的方向發展。很多例子表明,幾百萬年來,某些生物未曾發生改變,例如,上溯到幾千年前的爬行動物鱷魚以及更加古老的微生物,但它們卻存活至今。但是,在進化過程的不同分支中,往提升智能的方向前進確實是分支之一。

龐大的大腦同時也是一個龐大的負擔。大腦的結構脆弱,原本就不利於活動,更別說還的用個巨大的頭骨把它裝著。大腦體重佔比約2~3%,但在身體休息不活動時卻消耗25%的能量,比猿類的8%高出數倍。為此不得不作出的犧牲是,第一花更多時間去尋找食物,其次是肌肉的退化萎縮。

但不可否認的是量變產生質變,大腦的容量可以說是誕生高級心智模式的基礎,也就是說大的容量不一定能產生高認知能力的心智但高等級的心智必須要足夠大的腦容量。智能涉及到的因素多而雜,就像對與一台計算機來說計算能力只是最底層最基礎的組成部分。

同為哺乳動物的海豚,擁有比現代智人大20%左右的腦容量,遠超遠古人類,擁有超越猿類的學習能力,在很多領域的認知能力超過人類,但為什麼海豚沒有像智人那樣發展出文明呢?答案是人類擁有雙手,手是將智能外化的一種重要工具,直立行走是讓我們空出了雙手,並在不斷的使用中把更多的神經注入到雙手中與大腦相連,我們因此能利用工具來擴展自身的能力,而其它物種的能力決定於自身的身體:像是肌肉力量,牙齒大小、翅膀的寬度等,雖然動物能利用風和海流,卻無法控制這些自然的力量,無法突破先天的身體限制。人類不斷進化就是我們發展更高效的工具擴展自身能力過程,拿現在來說個人電腦和智能手機已經將我們的大腦連入網路,而對於現代人來說網路實質上是我們共享的一個雲端的大腦,已經成為我們智能的一部分。

讓我們再回到大腦本身的進化來看。對於大腦來說新皮質的是一個里程碑式的進化。新皮質就是大腦外層的一種物質,是用來進行模式別的重要部分。一旦生物進化遇到能夠進行分層學習的神經機制,該生物的大腦就會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適應改變的環境,但沒有新皮質的物種只能通過代際遺傳來繼承這種能力。沒有新皮質的物種需要幾千年的時間才能學會具有跨時代意義的新行為——就植物來說,新行為指適應環境的方法,之後這個方法會向病毒一樣迅速傳播至整個種群。6500萬年前的白堊紀第三紀滅絕事件使得很多沒有新皮質的物種迅速滅絕,因為這些物種不能很快適應快速改變的環境。這標誌著擁有新皮質的哺乳動物開始取代它們的生態主導地位。

在這裡又出現了一個問題,人類進化的速度為什麼遠遠高於其它哺乳動物?黑猩猩到現在仍然和幾十幾百萬年前並無太大差異呢?為什麼尼安特人擁有比智人更大的大腦和更強壯的身體卻也被智人所征服?

我想這和語言密不可分。語言的進化在某種程度上說就是智能的進化。智人的語言並不是世界上第一種語言。每種動物都有著自己的語言,就算是作為昆蟲的螞蟻、蜜蜂又有著極精密複雜的溝通方式,能夠告知彼此食物所在。甚至,智人的語言也不能說是第一種有聲語言。雖然智人能發出的聲音很多,但鯨魚和大象能發出的聲音也不遑多讓,鸚鵡幾乎能模仿出人類所有聲音,甚至手機鈴聲都不在話下,那人類的語言特別在哪呢?

人類語言最獨特的功能,並不在於能夠傳達關於人或野獸等實體存在的事物的信息,而是能夠傳達關於一些根本不存在的事物的信息。據我們所知,只有智人能夠表達關於一些從來沒有看過、碰過、耳聞過的事物,而且講得煞有其事。

至於為什麼會突然出現這種神奇的狀況,有這樣一個解釋,在大腦的進化過程中一次偶然的基因突變,改變了智人大腦的連接方式,讓他們用前所未有的方式思考,用完全新式的語言來溝通——「虛構」這種新的能力

「虛構」的能力重點不只在於讓人類能夠擁有想像,更重要的是可以「一起」想像,編織出種種共同虛構的故事,不管是《聖經》的《創世記》還是現代所謂的國家、法律、公司等都是想像。這種虛構的故事賦予了人類前所未有的能力,讓我們得以集結大批人力、靈活合作。最重要的一點是讓我們的協作對象從熟悉的個體到無數的陌生人。

在沒有「虛構」能力之前,人類通過互動,情感交流來維持團體的穩定的數目大約是150人,只要超過這個數字就很難深入了解其他人並且去信任對方。即使到了今天我們依然受到這個神奇的數字影響。只要在150人以下,不論是社群、公司、社會網路、還是軍事單位,只要靠著大家都認識、彼此互通消息,就能夠運作順暢,而不需要規定出正式的階層、職稱、規範。靠著人際關係就能比較順暢的運作。也就是150是我們最多能進行情感交流的人數,這也是「Path」(一款美國的社交軟體,每個用戶最多只能添加150作為好友)在上線後短短3周就斬獲百萬級用戶的原因,因為這款軟體看見了人們存在於根里的情感交流的需求以及在超過150人後就不能用情感交流和互動來充分認識彼此所引發的隱隱不安感。

社群一旦突破了150人事情就大大不同了,難以再靠人際關係和情感交流來維繫,這也是很多創業公司A輪之後在管理上出現巨大問題而失敗的原因。如果你在小公司呆過你一定能感受到人際關係對你的巨大影響,更多時候我們被感情所羈絆。

虛構賜予了人類「團結的力量」,從部落守護神到城市再到帝國的虛構想像,種種虛構的存在讓就算是大批互不相識的人,只要相信某個故事就能共同合作,這是放在之前簡直就是天方夜譚。兩個互不認識的塞爾維亞人,只要都相信塞爾維亞國家主體、國土、國旗缺失存在,就可能冒著生命危險拯救彼此。至於司法制度,也是立基於法律故事。從沒有見過對方的兩位律師,還是能同心協力為一位完全陌生的人辯護,只因它們都相信法律、正義、人權確實存在。

(當然他們也相信律師費的存在)

拿眾創寫書舉例,一群來自各個領域且素未謀面的人,因為對於一本書的將在未來被出版的想像而緊密合作,只因為我們有一個共同的信念,相信認知盈餘的力量會使得我們完成這件創新的事情,就像曾經的維基百科那樣。

這也是為什麼幾人拿著一份ppt就能拿到巨大的資金,召集一群人為了一個存在於幻想的idea彼此緊密協作不分晝夜。

想想天主教是如何被創造出來的呢?說穿了,就是講故事,在說服聽眾去相信這些故事。然而說出有效的故事並不容易。難的點不在於講故事,而在於要讓別人相信。那些擅長說故事的人就是遠古時期的巫師般,擁有常人所不具備的魔法能改變世界,並因此得到別人的信任獲得權力與財富。

多年來,人類已經編織出了一個極其複雜的故事網路。這個網路中,像Google,Microsoft公司這種虛構的故事不僅存在,而且力量強大。雖然其實所謂聯合國、利比亞和人權都只是我們想像出來的概念,但在2011年,我們說聯合國要求利比亞政府尊重其公民的人權,沒有人會覺得這是句謊話。

在我們學會了講故事這個強大的虛構手段之後,智人就一直生活在雙重現實之中。一方面,我們有像是河流,樹木和獅子這種確實存在的客觀現實;另一方面,我們也有像是神、國家、企業這種想像中的現實。

而這些想像的延續被我們稱之為「文化」,這就像一種新形式的基因,也有人稱之為「模因」,擁有比基因快上千萬倍的進化速度,可以這麼說因此我們開啟了除開基因的一個新的演化路徑「文化演化」,這條路比永遠在堵車的基因演化路要快得多,因此得以日行千里,將其它物種遠遠拋在腦後。

「文化」形成的關鍵材料叫「思想」,思想保留了生物體的某些屬性。與生物體一樣,思想也傾向於維持其結構並繁衍生息;它們也可以融合,重組或者分離其內容;甚至它還可以進化,而在這個過程中,選擇淘汰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思想生髮思想,並幫助進化出新思想。思想不僅彼此互動,也與其它心智力量互動,而不論這是來自同一大腦中,還是在附近的大腦中的,又抑或是網路這種新型的心智。思想還與外部環境互動,從而產生某種進化歷程中前所未見的飛躍性進步。

可以看得出來智能的進化之路在於「思想」與「思想」的融合與新生,而思想是心智的產物,心智即是認知世界的本質方式,人類心智只是許多心智中的一種,每個人的心智都不同,我們的心智在與更多的心智進行思想交流的時候重組進化,甚至說網路也是種特殊的心智,現在人的心智已經和雲端相連,互聯網成為了我們心智的一部分,和我們原有的心智相融。實施上將來將出現更多人工心智,它們擁有與人類完全不同的思維模式,能產生與我們差異巨大的思想,而思想間的交流會又融合出更加強大的心智,人類心智由此進化,破繭而出。

人類心智的進化路上一直是奇遇不斷。心智的進化來自於思想的進化,而思想的進化來自於交流融合。思想交流的載體就是「語言」

人類心智進化的鑰匙叫「文字」,文字的強大之處改變了人類對信息進行的編碼方式就是人類心智,在出現書面文字之前我們只能通過口語來交換思想,這種方式的問題是,口語是如同長江水東流不復返,且稍縱即逝,我們在去和另外一個人交流思想時只能說出符合對方已經存在認知的詞才能被理解,因為我們需要快速關注到正在說的詞句並理解,這就限制了思想內容的深度,我們只能交流那些不需要怎麼思考的內容,限制了抽象性。有時候你心裡很清楚,說出來別人怎麼也聽不懂就是這麼回事。

書面文字,使得思想可以永存而不是稍縱即逝,並且使得信息從一條射線的表現形式進化成能夠前後反覆跳轉的線性性結構,從流體變成了固體。藉助文字,思想的交流實現了跨越時間空間的能力,生人能和死者進行思想的交流,文字賦予了思想以生命。

這就使得我們能用更多的時間去進行思考,同時這使得文字可以做到高度的抽象,高度抽象能夠用少的信息量去表達事物之間的規律本質,這使從口語的敘事型開始向文字的觀念型開始轉換,人類開始以範疇而非事件來組織經驗,並自覺接受抽象化的訓練,這個過程叫用一個詞來描述就叫——「思考」,而這事實上時自我意識的真正起始。書面文字是我們所理解的有意識思考的前提條件,它觸發了自我意識的「靈魂」

在抽象化的路上走遠時,通過嚴格組織各種範疇和關係,發展出了「邏輯」,邏輯成為了一種判斷真假的工具:真理除了來自具體的經驗,僅從字面也可以得出。比如你有A和B,而A和B符合一個被驗證過的規律就能得出C,而在「邏輯」誕生之前我們只能知道A和B,C可能要通過偶然才能發現或許機遇沒到永遠也發現不了,而推理使得我們能根據現有的東西推出C。

也就是說「邏輯」使得思想本身能夠創造比自身跟高一層的思想,並且符合客觀規律,能高效得運用到實踐中。

和邏輯並駕齊驅的關鍵思維方式是語言技巧中的「隱喻」,如果說「邏輯」是真理之火,那麼「隱喻」就是創造力之泉,兩者似乎水火不容,因為類比永遠不可能完全符合邏輯。

「來源於一股水流的每一個逐步的變化是怎樣沖刷出的峽谷的」就是「一個小的進化在經曆數千代的改變之後能夠造成不同物種之間的巨大變化」的有力隱喻,中國的語言博大精深也正在於隱喻的運用,如果你非要用邏輯去證明你會發現不可能實現,因為兩個概念之前跳躍巨大,卻缺少大量的證據去進行證明。而你思考這段話時你卻在直覺上認為這個說法無比可靠而真實。

「朱麗葉是太陽」是一種充滿詩情畫意的的隱喻,而「愛即旅程」則屬於概念隱喻。概念隱喻為人類指明了一種最顯而易見的方法,人們據此可以學會如何推斷出一個全新的、抽象的概念

也就是說「隱喻」使得思想這個像基因一樣能重組複製的「模因」,擁有了更強烈的變異方式,沒有「邏輯」這種方式穩定安全,卻更加具有破壞性與創新性,加速了「模因」的進化,能在更短的時間裡擁有更多的可能性,而自然選擇會幫我們選擇出那些強大的「模因」,和基因一樣。回想歷史上每一次偉大的變革,無一破壞性創新,從紙信被取代電報再到電報被電話取代,沒有一個看似是有邏輯的,邏輯是線性的,而隱喻是非線性的,在未發生你根本無法準確預測。

如果仔細去思考,你會發現一切你能想到的科技進步或者理論都是隱喻的產物,每一次學術上的革命性的突破往往來自於其他領域的啟發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就人工智慧的神經網路的演算法就來自於神經科學的隱喻。

事實上人工智慧在認知上的突破就在於隱喻,而不在於邏輯,事實上談「邏輯」計算機要比人類出色,而隱喻才是創造力的源泉,人類心智的核心競爭力

以上都是思維方式的改變帶來的進化

事實上思維習慣也對人類的進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人類的第一個重要的思考習慣就是思考預測未來。

人類開始學會思考未來這是認知上的大躍遷。有人會說難道人類之前不思考未來么?動物不思考未來么?動物會存糧過冬就是對於未來採取行動的有利證明,和但其實這是一種習性,根據節氣來進行行為的改變,這並非是動物思考出來的。

人類什麼時候開始擁有「未來」這個概念要從採集社會向農業社會轉變的過程說起,採集時代,智人活動範圍巨大,每天只需要花2-3個小時採集就能填飽肚子,到了農業時代人類的空間縮小,但時間卻變長了。一般來說,採集者不會花太多心思去考慮下周或下個月的事情,因為採集者都是現采現吃,不管是保存食物還是積累財務都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但農民卻會想像預測著未來幾年或是幾十年的事情來,因為農業受到太多因素的制約,天災很多,一個錯誤的決策就可能導致巨大的損失,農民必須生產比需求量大的多的食物來保證遇到天災時能用儲存的糧食養活自己。所以必須預測未來。

因為對於未來的思考習慣,我們的想像從農業時代開始不再只是去滿足去解釋那些我們無法理解的東西,我們的想像開始以達成一個長遠的目的為最終目的去滿足我們的慾望

從想像到現實不是憑空出現的,實現想像就要學會計劃。計劃這個第二個重要的思考習慣也伴隨著對於未來的思考這一習慣誕生。計劃得我們能把想像的事情給變成現實,如果說想法是天堂,那麼計劃就是去修一條抵達天堂的路的一種方式。思想——「模因」不再僅僅是存在於大腦這個虛無的時空里,因為計劃使得這個特殊的「基因」開始對現實世界產生實質性影響。

就像基因能通過RNA轉錄解碼後再組成有機物一樣,計劃就是「模因」的解碼方式。基因因為RNA能把DNA遺傳信息解碼再通過翻譯表達為蛋白質,而計劃就相當於去解碼模因的「RNA」,而翻譯的過程就是我們所說的執行。

動物並非不會計劃,只是計劃的複雜度遠遠趕不上人類,因為人類對於計劃可以不斷進行拆解,而動物卻做不到,而正是分解任務的能力限制了計劃的複雜度。

還有一種思維習慣同樣是異常強大的力量,至於何時人類開始擁有這個思維習慣各方說法不一,這種思維習慣就是從多思維視角出發進行思考的習慣,「橫看成嶺側成峰」說得就是這個道理,人類在看待一件事情是從多角度出發思考的,不僅僅是單一的視角。拿程序來舉例,如果一個程序僅有一種運行方法,那麼一旦這種方法不再適用於該程序,則該程序很快就會陷入停滯。相反,如果一個程序有幾種運行方法,一旦其中一種方法出現問題,程序會很快轉向使用其他方法或者尋找合適的替代方法。在生活中遇見一個難題時,大腦能在不同視角之間進行轉化,比如我們常說的「移情」就是一種特別的思考視角,我們會不斷的採用新的方式進行嘗試,而不是一條路走不通後束手無策。多樣性視角正是人和動物以及過去所製造的機器的主要區別所在。

在不斷使用新的視角去嘗試之後會得到反饋,無論結果是失敗還是成功,我們都會進行另一種思考叫做反思,得出的結果被稱之為經驗,這個能力動物同樣是擁有的,就像狗能夠被訓練一樣,然而人類的反思能力卻遠不止那麼簡單,因為人類的反思不僅僅是發生在事情發生之後,而更多的是在事情發生之前,和我們的想像邏輯能力完美結合起來,人類會根據之前積累的知識去進行推理,在腦海中模擬事情已經發生,然後估計可能產生的結果並進行反思,這種能力使得人類的經驗得到指數級的提升,而動物卻不會,動物的經驗只能靠事情發生之後的反思來獲取。

實質上人類的反思還有一個更高維度的層次,這個層次叫做自我反思,自我反思不僅會思考最近的想法,也會思考想法的實體機制,也就是說自我反思是在思考反思本身。認識到自我反思的重要性,就如同認識到自身的困惑一樣,是件頗具智慧的事情(與之相反的是已經陷入迷惑卻沒有意識到),因為只有當我們意識到自我的困惑時,才會知道該升華動機和目標了。

以上就是人類智能的進化之路,奇遇不斷,那些看似巧合的事情其實也許都是必然的結果。智能的進化之路並不能讓你準確的預測人類的未來,卻可以讓你看到必然的趨勢。

幾百萬年前人類在進化的分支樹中,選擇了與其他物種完全不一樣的進化方向,放棄了肉體上的進化把更多資源投入到智能的進化,這個冒險的舉動在那個靠力量生存的自然世界簡直就是一個笑話,但人類卻通過智能的進化超越基因的進化成為了地球的主宰。

智能進化的腳步不斷的加快,智能進化的歸宿是什麼依然只是個想像。


《人類簡史》這書太反智了,沒有嚴密的邏輯推演和紮實的證據,僅僅描述幾個作者自己想像的事例,就想得出一個驚人的結論。驚人的結論就需要有驚人的證據和嚴密的推演,但他卻是一驚一乍的講觀點,東拉西扯的湊事例。

在觀點推演這方面,人類簡史非常粗暴,隨便舉幾個列子就得出結論。這方面自私的基因作者就做的很好。在舉例時道金斯就會強調,他講的事例不是證據,而是幫助讀者理解他的觀點用的。因為證據必須歸納得來,孤例不證。拿孤例或者幾個例子來推理觀點必然得出錯誤的結果。你有這樣的幾個例子,別人肯定可以舉出相反的例子,那你的觀點怎麼站的住腳。反過來說,如果你想把事例作為證據,那你必須說明你已窮舉了所有你能接觸的事例,並做了歸納,而且已經考慮了所有可能的反例,否則這個事例就不構成推理的依據和證據。在這方面人類簡史就是一個災難。觀點只能基於人類當前認知已公認的原理的進一步推導,或者基於所有已知事例的窮舉歸納,而不是事例本身。

其實書裡面的主要觀點也不是驚世駭俗,就是新瓶裝老酒,有些甚至完全是裝了一些已經被現代思想淘汰的老舊想法,沉渣泛濫而已。比如帝國的好處這部分,寫的不就是帝國主義美化侵略的一套說辭嗎?農業社會大騙局,這部分不是儒家的言必稱堯舜禹湯,三皇五帝,原始社會好嗎?這樣的陳詞濫調在居然在西方還有市場。

他在古老觀念的基礎上,再添點現代的人類體質演化適合原始社會,不適合農業和現代之類的佐料,以及群體的進步個體悲劇等等,完全無視人類數量、健康、壽命、生活質量的長足進步。人類進化的體質是為了適應當時的環境,現在環境變化快於進化速度了這是事實。但是人類的文明、教育、醫療、科技的高速發展和進化一樣,很大部分目標就是為了讓人類更加適應新的環境和新的生活方法。進化和科技都只是手段,我們可以通過科技補充進化的不足,殊途同歸。從現代人類生存質量的改善結果看,作者的說法是站不住腳的。你作為個體要的是這樣的體質:自己活不到40歲,生n個也養不大幾個,無法擺脫猛獸的襲擊的原始生活?

如果成心想比較農業社會和原始社會個體生活滿意度的話,嚴謹點可以去了解一下亞馬遜森林和非洲部分地區里的原始部族的生活相關文獻,再和其他地方的初期農業社會做一個比較。看看存不存在他想像的誰比誰更慘。不能全靠空想啊。

很多人提到比爾蓋茨推薦此書,但推薦看不代表他同意作者觀點,我們看比爾蓋茨的怎麼說的。比爾蓋茨說:「雖然我對本書中的很多觀點都難以苟同,尤其是哈拉瑞聲稱人類在進入農耕時代之前更加優秀,但我還是建議對人類的歷史和未來感興趣的人讀一讀這本書。」蓋茨其實說的很清楚了,建議大家按批判的方式讀,而不是推崇他的觀點。

最後必須說一下, 有抓人眼球的新奇觀點很重要,哪怕只是乍看新奇。即使觀點很不成熟,漏洞錯誤百出,也比沒有觀點,或者只重複別人的認知好。支持作者探索人類認知邊界的嘗試。


刷三觀神書!!!

在上面的回答中已經出現了英文版封面

很醒目的放大了第一個詞:sapiens———智人

就表明了這本書不是普通的歷史讀物,翻譯成「人類簡史」就有點的誤導人(這類書太多了 。。。改成智人簡史可能好點)

作者是站在造物主的角度審視智人,對其種種行徑進行各種嘲諷

一開始我們學會了八卦這項本領(認知革命),這個外掛一開,在生物界幹掉好幾個人屬競爭對手,以及碾壓了其餘的菜逼,造成大量物種滅絕,但從此也開始了搬磚蓋房子(想像的秩序)。

為了生猴子,被不起眼的小麥擺了一道,過上了更苦逼的生活(農業革命),但確實生了更多的猴子,更多的猴子來搬磚,蓋更大房子!!!(民族,國家,宗教,法律。。。)

這還不夠,這些「程序猿」居然還開始鑽研造物主給世界設定的源代碼(承認自己無知,科技革命),從此開始各種開發,以至於最後可能徹底改造自身(賽博格和永生)。

這便是副標題:從動物到上帝

但是他們貌似沒有得到更多的快樂,他虛構出來的東西越來越多,他們要面對的世界越來越複雜,他們書讀得太少,想的又太多,他們心力交瘁。

而他們中大多數人的快樂來源在作者看來都來源於消費主義,個人主義。

很多人的崇高理想:民族主義,愛國主義,宗教信仰。。。甚至單獨地只信錢都是鏡花水月。

在開掛的道路上,在人類中心主義的指導下智人從不關心其他動物的感受,儘管現在科學水平還無法從神經生物學的角度分析那些被我們虐待的動物產生了多少痛苦。

看完此書,你可以盡情大呼,哈哈,愚蠢的人類!

但別忘了,你也是其中一員,作者也是其中一員,你還是得回到現實,開心地吃肉,受制於想像的秩序,繼續搬磚,信念纏身,你又無處迴避。然並卵有木有!

其實就想說這是本好書,新穎的觀點很多,又通俗易懂,值得多看幾遍。

人類,也就那麼回事,跟阿貓阿狗沒什麼兩樣。


鏡花水月(推薦,但務必批判地讀)

本書可謂採用了超恢宏敘事。作者聲稱,談人類歷史,鳥瞰未免過於狹隘,當從衛星的高度著眼,以「衛瞰」整體把握。作者洋洋洒洒,從宇宙大爆炸的奇點寫到了未來的「第二次認知革命」(the second cognitive revolution),範圍不可謂不廣。書名為《人類簡史》,看名字,以為是本歷史讀物,或是《槍炮、病菌與鋼鐵》之類的人類學著作,但略微一翻,就可以看到歷史,生物,金融,心理,消費主義等各個方面的論述,可謂是無所不包。因此,本書並非描述性的史書,更多的篇幅是觀點的輸出,書名倘若起為《人類簡談》,會更加恰當。

作者筆觸辛辣,觀點犀利,行文則選用最樸素的語言,因此讀來甚是有趣(也甚快,雖然有400頁之多,囫圇吞棗,兩日足以)。筆觸之辛辣,隨處可見,講消費主義,作者稱美國佬用於減肥的費用足以養活世界上所有餓肚子的人。觀點之犀利,以農業革命為例,教科書式的講法當然是揚農業,抑採集,作者則指出,我們關注了人類的數量,卻忽視了個體感受。倘若以個體看,農業時代的艱苦程度要遠甚於以往,尤其是農業革命之初。作者還善於用數據來支撐其觀點。工業革命以來,人類的生活狀況,總量也罷,均值也罷,似有所上升,然而家畜卻進入了最黑暗的時代,變作了流水線上的一環,人類每年屠殺的動物達500億之多。

書雖有趣,但書中觀點如雲,讀時要倍加小心,很多觀點怕是要批判地接受。

通讀此書,可以發現,文中有一觀點貫穿始終,即人類文明建立於「鏡中花,水中月」之上。Fiction, myth, imagination,
inter-subjective realties…這一些列用詞都指向一個終點,人類文明是拜「空中樓閣」所賜。雪鐵龍、國家、宗教、共產主義、民主、自由、平等,無一不是「鏡中花,水中月」。用「共有想像」做萬金油,解釋一切,似乎過於魯莽。作者曾強調,這是想像,而非謊言,但在討論「幸福」時,又用delusion一詞,明顯帶有貶義色彩,這其中怕是有懷疑主義,甚至虛無主義的傾向。作者對佛教甚是推崇,「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任憑波浪起伏,我自安然處之。「鏡花水月」的觀點讓他以佛教冥想為出世之法。

筆者是崇尚自由平等的,作者則稱兩者間存在矛盾,個人在追逐自由之時,勢必導致不平等,社會在強調平等之時也勢必會影響自由。這取決於我們如何定義自由與平等,如果自由意味著隨心所欲,平等意味著結局的平等(平均主義),那確實如此。但倘若將自由看作不侵害他人利益下的自由,將平等看作機會,起點的平等,那此矛盾便不復存在。

作者稱,如今種族主義如過街老鼠,人人喊打,但「文化主義」(culturism)卻甚囂塵上。遺憾的是,作者似乎也在用典型的西方視角審視世界。文中稱,
16世紀以來,歐洲逐漸崛起,大航海時代,科技革命無不在西方興起。作者看來,其原因是以歐洲人為代表的西方人敢於承認「我無知」,他們有開拓進取的精神。相比而言,亞洲人則更習慣於追思以往的黃金時代,無開拓新疆域,新知識的思想。但是,這一解釋實在是難以令人信服,何以歐洲人有「我無知」的覺悟,亞洲人卻沒有呢?這一解釋說到底不過是一間接原因,即Diamond在槍炮,鋼鐵,病菌》中所說的「proximal reason」。根本原因何在呢?Diamond在書中稱,歐洲的地理環境導致歐洲諸國林立,而亞洲的中國,其地理環境便於其一統天下,自秦以來,統一便是中國的主流。多國就意味著差異,可能性,有助於催生創新性。哥倫布倘若在中國,皇帝可以一票否決了他的航海計劃,在歐洲,他則可以轉戰各個國家。這一解釋比本書的解釋更有信服力。另一方面,偶然性也可能發揮了重要功用。

關於廣島長崎的兩顆原子彈,書中提到若不訴諸原子彈,戰爭將延續相當的時間,美國也將損失更多的兵力。這一描述似乎在論證投放原子彈的合理性。但其他史料與歷史著作講述的則是另一番事實。日本當時已有投降之打算,其爭執似乎在於「無條件」上。美國在原子彈的研發上則投入了大量的資金,很多時人認為不在戰爭中大顯身手,是一浪費(這一觀點出自A People"s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究竟何為事實,何為謊言,難以釐清,僅供大家參考吧。


  • 讀後感

書中說:歷史上的每一個時間點,都像是一個十字路口。雖然從過去到現在已經只剩單行道,但到未來卻有無數岔路可走。其中某些路比較寬、比較平坦,路標比較明確,所以也是比較可能的選擇。然而,歷史有時候就是選了一些完全出人意表的道路。真正最知道當時情況的人(也就是活在當時的人),正是最看不出歷史走向的人。

所謂的當局者迷就是這樣吧。對於整個智人的歷史來說,是有發展和演化大趨勢的。性別差異,有種姓制度,有膚色不同,衍生出各種階級制度。我作為局中人,不管別人怎麼看待我,從那個角度衡量我。我就是歷史長河中渺小的一滴水,但是必須折射出自己獨特的光芒。我有自己的獨立的選擇,做的每個決定都經過自己獨立的思考。不管我最終的做法是趨同於大眾,還是特立獨行。人生一瞬,但是我活過自己的生活。我無法阻擋歷史的洪流,但是我也不願意不經過自己的思考,就順流直下。

說說快樂。

農業革命後的人們生活不一定比採集社會人們快樂。我們現在人生活的比農業革命時期的人快樂嗎?書中後半部分分析了些關於快樂幸福觀點。如果按照作者的例子,我就應該是一個一出生快樂機制的範圍就在8-10之間,所以總體來說一直很快樂。

說說關於佛教的一些討論:

感受悲傷,但不要希望悲傷結束,於是雖然仍有悲傷,也能不再為此而困。將自己整個人暴露在這個世界中,用心感受自己的每一個情緒。不試圖壓抑自己感情,也不過度釋放。這個實在太深奧,我還是不說了。

想起在台灣的阿姨,信佛,每次去她家都給我泡茶喝。

說說永生:

50年以後,或者下一個千禧年時候,科學家就有可能實現永生技術了。原來總是這樣想,人終究有一死。現在呢,人可能不死。但是,我能拿到這個船票嘛?在這個更不確定的生命里,更得好好活自己生活了。

說說想像和虛構

這世界本沒有路,走的多了,也就成了路。國家、公司、金錢、法律,按照作者的理論,都是由想像構建出來的。但是,我們被灌輸這些概念是千真萬確的,沒有被虛構。並且我們在教育中貫徹著這些同意的觀點。大家都信了,這些東西也就真的存在了。如果想推翻這些,就得需要另一個新的虛構的概念。

這種觀點是我第一次接觸。

說說想法

書友和我說,其實很多書沒有什麼推陳出新的觀點。他說許多觀念一直都有,只不過這個作者分析論述的更好。想想也是,自己接觸的東西還太少。

我覺得這本書和《1984》《動物莊園》有點像。我知道這是一本好書,但是書中對於人類和社會的分析,分析的感覺太合理了,但我就是覺得有點怪怪的。現在思想還沒什麼深度,30歲以後再讀,不知會不會有新體驗。

現在的我就想不管歷史潮流如何,不管社會階級制度如何,不管各種歧視和別人想法,自己就可就可勁兒撲騰,就算拍死在暗礁上,但起碼也是實實在在用生命的力量碎在了自己想要的方向上。

最後

作者真的是個博學,又有觀點的人!不管觀點我是否認同,論述的都太厲害了!

  • 讀書筆記

在認知革命之後,傳說、神話、神以及宗教也應運而生。不論是人類還是許多動物,都能大喊:「小心!有獅子!」但在認知革命之後,智人就能夠說出:「獅子是我們部落的守護神。」「討論虛構的事物」正是智人語言最獨特的功能。【哈哈,這個觀點很新穎。所以動物們沒有宗教】

無論是現代國家、中世紀的教堂、古老的城市,或者古老的部落,任何大規模人類合作的根基,都在於某種只存在於集體想像中的虛構故事。例如教會的根基就在於宗教故事。像是兩個天主教信徒,就算從未謀面,還是能夠一起參加十字軍東征或是一起籌措資金蓋起醫院,原因就在於他們同樣相信神化身為肉體、讓自己被釘在十字架上救贖我們的罪。所謂的國家,也是立基於國家故事。兩名互不認識的塞爾維亞人,只要都相信塞爾維亞國家主體、國土、國旗確實存在,就可能冒著生命危險拯救彼此。至於司法制度,也是立基於法律故事。從沒見過對方的兩位律師,還是能同心協力為另一位完全陌生的人辯護,只因為他們都相信法律、正義、人權確實存在。(當然,他們也相信付的律師費確實存在。) 然而,以上這些東西,其實都只存在人類自己發明並互相講述的故事裡。除了存在於人類共同的想像之外,這個宇宙中根本沒有神、沒有國家、沒有錢、沒有人權、沒有法律,也沒有正義。

並沒有任何證據顯示人類越來越聰明。早在農業革命之前,採集者就已經對大自然的秘密瞭然於胸,畢竟為了活命,他們不得不非常了解自己所獵殺的動物、所採集的食物。農業革命所帶來的非但不是輕鬆生活的新時代,反而讓農民過著比採集者更辛苦、更不滿足的生活。狩獵採集者的生活其實更為豐富多變,也比較少會碰上飢餓和疾病的威脅。確實,農業革命讓人類的食物總量增加,但量的增加並不代表吃得更好、過得更悠閑,反而只是造成人口爆炸,而且產生一群養尊處優、嬌生慣養的精英分子。普遍來說,農民的工作要比採集者更辛苦,而且到頭來的飲食還要更糟。農業革命可說是史上最大的一樁騙局。

【從0到1中都會問這樣一個問題:「在什麼重要問題上你與其他人有不同看法?」這段話就是個好的回答。 很小的時候被送到城市上學,為了接受更好的教育,因為爸爸媽媽想讓我日後生活的輕鬆一點。後來,媽媽老說,早知道上學這麼辛苦,就不該讓你讀那麼多書。每個人的生活方式不同,媽媽覺得我辛苦,但是我樂在其中。我們無法知道農業革命前後的生活方式,那個更輕鬆,更快樂。我們也沒法知道你和周圍人的生活孰好孰壞。只要樂在其中就好了。沒有必要比較,用不著費心去評論別人的生活。】

部分原因在於,所有改變都必須點點滴滴累積,經過許多代的時間,才能夠改變社會;等到那個時候,已經沒有人記得過去曾經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可選了。另一部分,是因為人口增長就像是破釜沉舟。一旦採用農耕之後,村落的人口從100人成長到110人,難道會有10個人自願挨餓,好讓其他人可以回到過去的美好時光?這已經再無回頭路。人類發現時,已經深陷陷阱、無法自拔。【想到《動物莊園》,後來動物們忘記為什麼革命】

於是,種種想讓生活變得輕鬆的努力,反而給人帶來無窮的麻煩;而且這可不是史上的最後一次。就算今天,仍然如此。有多少年輕的大學畢業生投身大企業、從事各種勞心勞力的工作,發誓要努力賺錢,好在35歲就退休,去從事他們真正有興趣的事業?但等他們到了35歲,卻發現自己背著巨額貸款,要付子女的學費,要養在高級住宅區的豪宅,每家得有兩部車,而且覺得生活里不能沒有高級紅酒和國外的假期。他們該怎麼做?他們會放下一切,回去野外采果子挖樹根嗎?當然不可能,而是加倍努力,繼續把自己累得半死。

我們從農業革命能學到的最重要一課,很可能就是物種演化上的成功並不代表個體的幸福。研究像小麥和玉米這些植物的時候,或許純粹的演化觀點還有些道理。但對於像是牛、羊、智人這些有著複雜情感的動物來說,就必須想想演化上的成功會對個體的生活有什麼影響。我們在下面的章節還會一再看到,每當人類整體的能力大幅增加、看來似乎大獲成功,個人的苦痛也總是隨之增長。

正是這些徵收來的多餘食糧,養活了政治、戰爭、藝術和哲學,建起了宮殿、堡壘、紀念碑和廟宇。在現代晚期之前,總人口有九成以上都是農民,日出而作、胼手胝足。他們生產出來的多餘食糧養活了一小撮的精英分子:國王、官員、戰士、牧師、藝術家和思想家,但歷史寫的幾乎全是這些人的故事。於是,歷史只告訴了我們極少數的人在做些什麼,而其他絕大多數人的生活就是不停挑水耕田。【人類簡史是一本非常有觀點的書,每一個歷史進程作者都從一個獨特的角度進行分析,進而推出今天的某些現象的原因。非常有說服力。有些觀點我並不認同。我心目中的精英分子有能力佔有他所擁有的資源,可以帶來科技的改變,然後提高整個社會的生活水平。生活不是零和博弈,不是精英分子佔有了本來屬於農民的東西。最理想的狀態是精英分子帶領著其他人通過科技的手段,讓生活更容易,更便利。

不管是基督宗教、民主還是資本主義,都只是由想像所建構出來的秩序。而要怎樣才能讓人相信這些秩序?第一,對外的說法絕對要堅持它們千真萬確、絕非虛構。第二,在教育上也要徹底貫徹同一套原則。

一切階級有其重要功能。有了階級之後,陌生人不用浪費時間和精力真正了解彼此,也能知道該如何對待對方。在蕭伯納(Bernard
Shaw)的作品《賣花女》(Pygmalion,曾改編為電影《窈窕淑女》)中,希金斯(Henry
Higgins)教授雖然不認識賣花女伊莉莎,但對兩人之間的關係拿捏卻是絲毫不需猶豫。原因就在於:他一聽到她講話,就知道她是個下層階級的人,幾乎可說是任他宰割——例如將她當作棋子,打賭可以把這個賣花女假扮成名媛淑女而不被看穿。[這本書我應該讀完一遍,30歲前都不打算再讀了。我現在還不想信這些。作者把人生看的太透,把社會看的太透,分析的好。但是我覺得我不該是被分析的那類人。可能饒了一圈,發現人生就是這樣,社會就是這樣。學會認命,懂得順應潮流了。但是現在就是不想管潮水的方向,去自己想去的地方,可勁兒撲騰,濺起許多水花。]

智人靠著聰明才智和社交技巧,讓自己躍升到了食物鏈的頂端。於是,在智人內部的權力鏈里,聰明才智及社交技巧也會比體力更重要。

歷史上的每一個時間點,都像是一個十字路口。雖然從過去到現在已經只剩單行道,但到未來卻有無數岔路可走。其中某些路比較寬、比較平坦,路標比較明確,所以也是比較可能的選擇。然而,歷史有時候就是選了一些完全出人意表的道路。【這段話非常好,聽了那麼道理,依舊過不好這一生是一回事兒。聽成功人士的故事,看到儘管崎嶇起伏。但都是單行道。自己走起來,全是十字路口!】

釋迦牟尼找到一種方法可以跳出這種惡性循環。在事物帶來快樂或痛苦的時候,重點是要看清事物的本質,而不是著重在它帶來的感受,於是就能不再為此所困。雖然感受悲傷,但不要希望悲傷結束,於是雖然仍有悲傷,也能不再為此而困。即使仍然悲傷,也是一種豐碩的經驗。雖然感受快樂,但不要希望快樂繼續,於是雖然仍有快樂,也能不失去心中的平靜。【inner
peace】

苦真正的根源就在於「追求」主觀感受這件事,不管追求的是什麼,都會讓人陷入持續的緊張、困惑和不滿之中。

人想要離苦得樂,就必須了解自己所有的主觀感受都只是一瞬間的波動,而且別再追求某種感受。如此一來,雖然感受疼痛,但不再感到悲慘;雖然愉悅,但不再干擾心靈的平靜。於是,心靈變得一片澄明、自在。這樣產生的心靈平靜力量強大,那些窮極一生瘋狂追求愉悅心情的人完全難以想像。

  • 新知識

至於二級混沌系統,指的是「會受到預測的影響而改變」,因此就永遠無法準確預測。例如市場就屬於二級混沌系統。假設我們開發出了一個計算機程序,能夠完全準確預測明天的油價,情況會如何?可以想見,油價會立刻因應這個預測而波動,最後也就不可能符合預測。例如,假設目前石油價格是每桶90美元,而這個絕對準確的程序預測明天會漲到100美元,商人就會立刻搶進,好在預期的漲價中獲利。但結果就是油價會在今天就漲到100美元,而不是明天。那明天究竟會如何?這件事就沒人知道了。【今天學的新概念】

在英文里,未閹割的公牛稱為「bull」,閹割後的稱為「ox」

自由人文主義追求的,是儘可能為個人爭取更多自由;而社會人文主義追求的,則是讓所有人都能平等。【新知識】

leo」,指的是豹屬(Panthera)的獅種(leo)。而只要沒有意外,每一位在讀這本書的應該都是一個「Homo
sapiens」:人屬(Homo,指「人」)的人種(sapiens,指「明智」)。

Sapien 人種

種——屬——科

為避免混淆,以下講到「智人」,講的就是「Homo
sapiens」這個物種的成員【我們自己】,而講到「人類」,講的則是「Homo【我們和我們的兄弟姐妹】」(人屬)的所有現存成員。

  • 要看的書和關注的東西

《美麗新世界》

  • 搞笑段子:

印第安人得知美國宇航員要去月球,教給宇航員一段話。宇航員費了好大功夫,才學會。

等到航天員回了基地,好不容易才找到了一位會講當地族語的人,希望能翻譯這段話的意思。他們把這段話嘰里咕嚕背出來,讓這位翻譯簡直笑翻了。等到翻譯好不容易平靜下來,航天員問他,這段話究竟說的是什麼。翻譯說,這些航天員費盡心力背下來的這句話是:「不管這些人跟您說什麼,千萬別相信他們。他們只是要來偷走您的土地。」【太搞笑啦】


啥都會,啥都不精。

原文鏈接:啥都會,啥都不精 (評論: 人類簡史)(本人原創)

這本書給我的觀感,一言以蔽之,即為「標新立異」。作者結合了自己所涉獵過的許多方面,試圖從一個全新的廣闊的角度來解讀人類史,但由於他的涉獵廣而不精,以至於我不得不說,他幾乎在任何一方面都做得不好。僅就幾個我比較了解的領域而言,作為一個半外行,我仍然能夠挑出他大量的刺兒來。

先說他第一個引起我強烈反感的論點:「農業革命是一場欺騙,它騙了所有的人類,讓人類走向了更不幸福的道路」。寫到這裡,作者似乎以一種為全人類福祉著想的高尚姿態入手,將「人類幸福」作為了是非評判的標尺,並且預設遠古智人是以追求「個人幸福」為目標,一步一步走向「個人不幸福」的泥沼的。惟其如此,才能稱得上騙局——受騙者想要結果A,騙子(騙局)承諾給予結果A,但最後的結果卻是非A。但事實卻是,在近兩百年,人文主義覺醒之前——甚至於,即使是現在——絕大多數的人類追求的是生殖狂熱,是再苦再累也要傳播自己的基因——因為不追求這個的人類早就被基因淘汰了。這件事的事實於是是這樣的:遠古智人追求基因擴張,農業革命承諾擴張,遠古智人選擇了農業革命,農業革命使遠古智人得以擴張。並不存在騙局之說。更加無趣的是,歷史研究一貫強調不以現代人類的標準為基準去評判古人,而以當時社會的道德觀為基準去進行評判,否則歷史研究就失去了意義。你聲稱歷代皇帝君主是不尊重貿易自由的暴君,中世紀人類重視名譽等等行為是十分愚蠢的,這毫無意義。歷史研究不是為了給現代人類刷優越感的。

====================================================================

第二個讓我看來簡直不堪一擊的觀點是,他認為「關於性別歧視的產生,所有的假說都站不住腳」——注意,他說的不是「性別歧視是錯誤的」,而是「性別歧視的產生是不合理的」。關於性別歧視的產生,存在三種假說:肌肉假說,流氓假說和父權基因假說。

肌肉假說認為,男人比女人強壯,所以他們壓制了女性,使自己佔據較高的社會地位。對此他的反駁有兩點:「男人比女人強壯」只是普遍而言,並非人人如此;歷史上那些不需要體力的高等工作也沒有婦女的,而且社會現實是不需要體力勞動的人地位才高。

我很難接受一個歷史學家的邏輯思維居然差到如此地步。他一定是故意的。因為在不久前,他才剛剛指出過,歧視的產生,不在於長久的差異,而在於階層產生的那一段時間內的差異——他以此為黑人歧視的長久存在做解釋,因為白人在大航海時代征服黑人的那段時間裡一時領先,就歧視黑人數百年。那麼,他必然可以理解:第一,要看男人女人誰強壯,本就該看普遍水平,而不是個例;更何況,尤其是在天然條件下,最強壯的女性也絕不可能比最強壯的男性強,這是激素水平決定的。第二,在人類開始產生階層的年代,亦即部落時代,目前已知的一切社會,都是由最強壯的人做軍事首領,由軍事首領來做政治首領的。

恰恰在這個時候,男人在性別歧視中獲得了領先地位,並且一貫而終地將這種歧視保持到了現代,都仍然很難消除。

之後又說到流氓假說和父權基因假說,他無非是想說,這些差異只是一時存在,但不可能長久造成歧視——和他之前所說的觀點恰恰相反。並且,他拒絕回頭去考察性別歧視產生的初期,階級產生的初期的普遍社會現實是怎樣的,卻以父權社會根深蒂固時的狀況來作分析,歷史在他手裡,就真的成了一個任人擺弄的小姑娘。

為了防止有人閱讀能力太差,我再次強調一遍,我在這裡試圖論證的,不是「性別歧視是正確的」,而是「性別歧視的產生有其不可避免的原因」。當然,我認為反對性別歧視是人類應該努力的方向。

====================================================================

再回頭說說一個我不太認同的觀點,即「集體幻想」理論。這位在我看來很不到位的歷史作家又把他的矛頭轉向了哲學,開始談起了客觀和主觀。強調「神」,「法律」,「正義」,「榮耀」等等,只是人類集體YY出來的集體主觀存在,而不具備客觀存在性。然而作者實在是連主觀和客觀,真實和虛偽等等概念都沒搞懂就開始大放厥詞了。

這個世界上,至少有兩種客觀存在:客觀存在的物質和客觀存在的形式。客觀存在的物質,比如說,書,桌,椅。客觀存在的形式,比如說勾股定理,比如圓周率等等。你固然可以說,沒有了物質客體,形式的存在便毫無意義。但是形式之所以是客觀的,在於它並不會因為任何主觀意志的改變而改變。不會因為誰不願意——哪怕全人類都不願意——圓周率也不能實質性地被改變。注意,形式和描述形式的語言是兩種不同的東西。形式是客觀存在的。當我們試圖描述它的時候,會有誤差,會有不完備性等等,但這並不影響它本身的存在。

現在回過頭來說人類社會中的集體概念。它們當中有許多,其實是人類社會這個客觀存在的一種存在形式。處於某一階段的人類社會,必然會發展出這種存在形式。以「神」這個概念為例,所有獨立發展的智人社會都發展出了「神明」這個概念,無一例外。與之相似的,還有「法律」,「正義」,「智慧」等等概念。固然,在不同的社會裡,這些概念下的子概念很可能是千差萬別的。但它們作為元概念,卻為所有人類社會所廣泛認可——當我們說,斯巴達人以服從集體為正義時,我們不會誤解「正義」本身的含義——這些元概念,是人類社會存在的客觀形式——或者,至少,我們不能斷言,這些概念僅僅是主觀存在的。

=====================================================================

這本書有一大特點,即為了標新立異,即使前後矛盾,風馬牛不相及,邏輯紊亂也在所不惜。他在論證農業革命是一大錯誤的時候,把「個人幸福」捧上了神壇,當做了不容置疑的存在,並且預置地認為,種種客觀條件的倒退,必然導致「個人幸福」受到損害。

然而在討論近代工業革命之後,人類生存條件極大程度地改善之時,他顯然並不甘心承認人類的進步——這實在是陳詞濫調,毫無新意,不是嗎?——於是他試圖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反駁:

1 客觀條件的改善並不一定能夠帶來個人幸福的提升;

2 人類的個人幸福感幾乎是由基因決定的,怎麼改善也逃不出基因的魔爪;

3 個人幸福的定義模糊不清,備受爭議,如果將個人幸福定義為快感的話,那麼人類獲得個人幸福的終極方式就應該是電信號了;

4 個人幸福真的應該是人類的終極追求,而不是「集體幻想」嗎?

喲!這會兒作者您倒是心如明鏡了!說得真好!啪啪啪啪啪啪啪啪。且容我輪流用您的左右手在您的臉上為您鼓掌!即使是這樣,作者對幸福心理學的理解也實在是又淺顯又粗糙,頗給人一種現學現賣的既視感。

他還在書中提到了《自私的基因》這本書以及其中的概念,「迷因」。還開始討論起佛理來了!又是些作者一知半解的概念!您這樣半桶子非要淌得很地炒作自己真的好嗎?

====================================================================

對於這本書的熱賣,我感到毫不意外,畢竟是個語不驚人死不休,娛樂至死的時代。但對於這樣一個不嚴謹的學者,居然能夠在學術界博得盛名,則令我感到非常地費解。本書涉及的領域有哲學,心理學尤其是幸福心理學,社會學,人類學,歷史學,經濟學等等。在我稍微熟悉一點點的領域裡,我都深深地感到作者就是在打嘴炮。

之所以給三星,是鄙人認為他說的很多東西還是過得去的,資料也比較詳實,許多過激言論或許可以激起讀者對相關領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總地來說,我是看這本書相當不爽的。


教會了我如何從上帝視角看待人類的發展,不過後遺症就是現在看什麼問題都會習慣先從人類的發展來找尋原因╮(╯▽╰)╭

最早接觸這本書是在coursera上學the brief history of humankind(沒錯同名也是他教的)時這門課上提到的教材,當時也只有當時還沒有中文版就沒買,然後去年逛京東看到的中文版就馬上下單買回來一口氣看完了╮(╯▽╰)╭被我安利這本書的少說也有十來個吧。真心好書,刷三觀的不二選擇,看完會有一種鄙視人類的感覺啊為什麼


自從用上Kindle後,我一般只會在看完一本好書後才會買紙質書來收藏,這本書是個例外。開始我只是在微博好友發的一段圖片上看到了以下的句子。

於是(前面提到了農業社會帶來的問題,筆者注),種種先讓生活變得輕鬆的努力,反而給人帶來無窮的麻煩;而且這可不是史上的最後一次。就算今天,仍然如此。有多少年輕的大學畢業生投身大企業、從事各種勞心勞力的工作,發誓要努力賺錢,好在35歲就退休,去從事他們真正有興趣的事業?但等他們到了35歲,卻發現自己背著巨額貸款,要付子女的學費,要養在高級住宅區的豪宅,每家得有兩部車,而且覺得生活里不能沒有高級紅酒和國外的假期。他們該怎麼做?他們會放下一切,回去野外采果子挖樹根嗎?當然不可能,而是加倍努力,繼續把自己累的半死。

這不是一本歷史書,作者更多的是把人類的歷史不斷提煉總結,找到其中的一些共性,拋出一系列的問題。對我這種讀書比較少的人來說,書中的內容很好的彌補了自己知識的不足。作者最後談到了快樂的問題,沒有答案,但是發人深省。但由於道理的相通性,知乎里很多大神提出過跟書中類似的結論,閱讀時往往有種似曾相識的感覺,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書自身的影響力,但作者提供了一個完整的思路,還是推薦閱讀。

到底想要什麼樣的生活,著實是自己最近也比較困惑的問題。在這個大家已經在討論「年薪百萬是什麼感覺」的年代,我卻一點也感受不到年薪百萬後快樂的感覺。單位資格老一點的領導同事,拿著我幾倍的薪水,開著幾十萬的好車,出入於豪華的飯店。帶價是高強度的工作、快垮掉的身體以及稀少的陪伴家人的時間。我依稀從他們身上看到了十年後的我,連在家吃頓飯的時間都沒有,我實在是快樂不起來。只能嘗試從書中尋找答案。

書籍的重要性這時就體現出來了,你雖然沒有時間博覽群書,但是可以多看一些博覽群書的作者的作品,站在他人的肩膀上,自然視野也就更廣闊一些。至於那些道理,是老子原創還是尤瓦爾·赫拉利原創,已經不是很重要了。道理一直就在那裡,只是每個人領悟的時間不同。朋友圈的心靈雞湯之所以有市場,其實是無知的人太多。大家願意花時間吃飯、看電視,不願意多看幾本書罷了。當然,書讀的多了未必能改變自己的生活,但當生活出現各種問題時,可以讓你不再糾結於問題的表象,可以更多的看到問題的本質。看懂了,心也就寬了。


很久沒讀書,越來越覺得自己想法淺薄,言辭無味,自己沒故事,也不會講故事。但在2016年的尾巴上,我遇到一本有趣的故事,講的就是你、我從猴子走向上帝的的故事。

這個故事叫《人類簡史》

別被書名嚇到,這是一本很會講故事的書,以色列70後年輕學者尤瓦爾·赫拉利的新作,以400頁紙的篇幅,生動講述從遠古人類到現代文明7萬年間的變遷。2014年出版後,很快風靡世界,被翻譯成近30種文字,長期佔據多個國家暢銷書排行榜,比爾·蓋茨等一大票名人都推薦過這本書。

我幾乎從不看史書,偶然從書架撿起《人類簡史》這本書,沒想到被一下子抓住了,花了兩三天時間,一口氣看完,酣暢淋漓。閱讀中無數次被新鮮的觀點激蕩,自己也有無數想法冒出來,常常有醍醐灌頂的感覺。剛讀完就想寫一篇書評,但寫了又刪,連廢了三篇稿子。最終,我必須坦率承認我的無知,缺乏整體品評這部著作的能力。這篇「偽書評」,我只想跟你分享閱讀這本「人類故事」中觀念的震動,記錄碎片化的所思所感,期待能對你也有所觸動。

  1. 你和黑猩猩的區別:講故事

《時間簡史》認為人類並不是萬物之靈,長期只縮在食物鏈的中下層生活。距今7萬至3萬年間,某次偶然的基因突變使智人獲得了新的思維和溝通方式,使人類能夠編造並相信共同的虛構故事。正是虛構故事(或者學術語言叫「社會建構」或「想像的現實」)讓人類得以實現大規模合作,快速調整社會行為,進入社會演化的快車道,從而迅速登上食物鏈頂端並創造出複雜的文明。

虛構故事的能量巨大。金錢、有限公司、股票、互聯網、民族、國家等都是偉大的虛構故事。比如十幾億網民,對支付寶擔保交易的故事建立了共同的信任,世界各地的陌生人不需謀面,點點滑鼠就能完成交易,2016年阿里巴巴宣布成為全球最大的零售經濟體,網上淘寶、線下支付等已經深刻影響了實體經濟,悄然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習慣。

2、掌握講故事的權力

現代媒體的高度發達,讓虛構故事的影響範圍和效率指數級增長。

我是學新聞傳播的,對這一點感受深刻:傳播即權力,掌握社會話語權的人,才擁有按自身利益講述故事的資格,所以像2016年土耳其政變一樣,多數政變者都試圖搶在第一時間佔領主流媒體;而成王敗寇,戰勝者才有資格撰寫歷史,講述有利於自己統治的意識形態故事。

自媒體時代,講故事的權力被分散了,草根群體趁著網路技術的東風,獲得了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發聲渠道,傳統的傳播權力格局遭受巨大衝擊,政府、傳統媒體講故事的影響力下降。本次美國大選96%的傳統媒體反對川普,但底層民眾通過Facebook、twitter等網路自媒體發出了完全不同的聲音,最終川普在媒體一片唱衰中當選總統。

在中國,李叫獸、咪蒙、吳曉波、邏輯思維等,抓住微博、微信等自媒體發展紅利期,堅持內容創業,密集的又大聲的講故事,迅速圈粉,成為意見領袖、大V。數百萬粉絲,就是數百萬個講述自己故事的機會。大V們利用為粉絲講故事的權力,發軟文、投廣告,或者通過事件營銷、內容電商、粉絲經濟、線上整合營銷等實現內容變現。內容創業的路能夠長遠的走下去,我保持謹慎的態度,但自媒體對人群的影響力已經被多次證明。

對個人來說,我們可能終其一生也沒機會虛構出一個大範圍影響社會的故事。但在生活中,不妨把講故事的能力狹義理解,將講故事(storytelling)當作必須修鍊的基本能力。往小里說,講好故事,或者說擁有良好的溝通能力,能融洽關係,贏得信任,塑造品牌,獲取融資、人脈、機會,用願景激發團隊共同想像,為成長插上翅膀……往大了看,就像丹麥作家愛莎克?迪內森說的:「一個人就是一段故事。」( 「To be a person is to have a story to tell.」)你人生的每一步、每一次選擇都在編織自己的故事。

3、歷史從無正義

《人類簡史》中作者直言:「歷史從無正義」,「複雜的人類社會似乎就是需要這些由想像建構出來的階級制度和歧視。……還沒有任何一個大型人類社會能夠真正免除歧視」,享有真正的「公平公正」。

在歷史發展中,世界地理大發現的突破,背後有殘酷的販賣黑奴、種族屠殺和貪婪的殖民;技術進步也無法保證平等,互聯網技術提供前所未有的便利,而英劇《黑鏡》給你生動展現了它帶來的可怕效應;生物技術發達,器官定製、壽命極大延長都可期待,但窮人依然無法享受。文明演化,並不是天然朝著有利於人類福祉的方向,它更加隨機,並且伴隨著痛苦。

這是一本有溫度的歷史書。它不只把視野放在叱吒風雲的王侯將相身上,還思考人類個體的幸福快樂。作者提供了「快樂來自內心」、「追尋生命意義」和佛家的「無欲無求」的幾種思路,但我們對追求幸福快樂所知仍然不多。至於我自己,是個自私的俗人,歷史雖然殘酷,二八定律幾乎處處存在,在80%的陣營里掙扎著的我,但仍想追求追求生命的意義,實現塵世的幸福,哪怕像作者所說:「所謂的快樂,很可能只是讓個人對意義的錯覺和現行的集體錯覺達成同步。」

如何獲得這種「塵世的幸福」?現代社會變動不休,社會秩序充滿了活動和可塑性。「資金、勞動力和信息構成一股無比強大的潮流,翻轉屏形塑著現在的世界,國家本身的疆域和意見已經逐漸失勢。我們眼下正在形成的全球帝國,並不受任何特定的國家或族群所管轄。」 我猜測像尤瓦爾?赫拉利一樣,拉升觀察視野,思考人類發展大勢,選擇站在資金、人才、技術流向的地方,幾率也許更大。比如在擇業時,盡量選擇機會豐富的國家,選擇經濟發達的大城市,哪怕霧霾和堵車籠罩每一天。

4、坦誠無知,是成長的起點

人類簡史,這是個太龐大的課題。作者橫跨了生物學、歷史學、社會學、心理學、哲學、數學、經濟學、政治學等多個學科,講述人類社會7萬年間複雜的文明故事。從各個學科的專家角度看,也許尤瓦爾·赫拉利的故事,太過簡明,對硬科學的簡單運用未必準確。但至少從傳播學角度,他嫻熟的徵引多學科的知識,以自己的價值觀重新講述了人類歷史。

而我在閱讀過程中,常常感嘆自己的無知。

當然,這不是壞事,正像作者所說,「真正讓科學起步的偉大發現,就是發現人類對於最重要的問題其實毫無所知。」承認無知之後,還希望能獲取新知,並且將知識運用起來變成新能力或新技術,這是現代技術在短短几百年飛速發展的原因所在,對個人來說也是如此,保持開放,持續學習,轉化為技能,加速成長。

這篇書評如果對你有一絲觸動,希望能帶動你也翻開這本書,讀幾頁試試看,開卷有益。

對我個人來說,這本書將是導向更多閱讀思考的起點。

首先,我計劃多讀一些競爭性生存的書籍,比如《自私的基因》、《槍炮、病菌與鋼鐵》、《冰河世紀》、《達爾文的盲點》、《盲眼鐘錶匠》,我想了解下,在自然界、在人類歷史中,面對整體性的競爭格局變化,哪些人、哪些行為會躲過危機,贏得生存機會。因為我無知又恐慌,中國經濟環境下行,一二線城市飆升的房價,就業市場不景氣,不少人說經濟危機隨時可能到來,而我一無所長,希望通過閱讀能想清楚自己該如何發展,向何處紮根。

其次,我2017年書單還包括《國富論》、《滾雪球》、《窮查理寶典》等,之前我一直以文科生自居,心安理得的保持對經濟金融的無知,但《人類簡史》為我展示了金錢跨越國境、宗教改造人類社會的能力,資本主義已經成為全球發展的價值觀、方法論,幾乎沒有哪個國家及個人能獨立其外。是時候忘記自己的專業,放棄給自己的限制,培養終身學習習慣,在能力範圍內,盡量實現家庭資產利益最大化,努力讓我和家人在現行社會秩序中活的好一點。

……………………我是分割線…………………………

歡迎關注公眾號「青橘滋味」,分享讀書滋味,品味成長酸甜。

http://weixin.qq.com/r/2zhocObEWrslraIT923J (二維碼自動識別)


外國人寫書都是獨特的,怎麼想就怎麼說。也許很多觀點不對,但卻能激發人的思考。在當下很多書都替你思考好的環境下,獨立思考是多麼可貴呀。而書籍個性化的重要標誌就是都有線索,不像國內很多書是資料的堆砌,觀點的雜糅,單調無個性。比如曼昆的《經濟學原理》,線索就是開頭的「十大經濟學原理」。有了線索,書就會好讀又有趣。那麼,這本書的線索是什麼呢?就是作者無處不在的「生態主義」立場。

歷史不過是個幌子。時間放到百億年前,百萬年前,數萬年前,不過證明人類也是所有物種的一種,不是突然降臨人間,也是和其他物種一樣,不斷淘汰演化而來,是符合生物學規律的。所以,作者特地把現在的人類不叫人類,而叫做「智人」。當智人有了認知革命後,與其他動植物不一樣的命運就開始了。到農業革命時馴化的植物,然後馴化了動物,改變了整個地球的生態。等到科學革命開始,其他的物種加速滅亡,環境大大破壞,人類繁衍突飛猛進。只有那些對人類有用的動物才能廣泛的生存,而且成為工業化中的一環,毫無自由,出生就是為了滿足人類口腹之慾。等到了科技發展到人類快成了神的階段,人類開始拋棄自然進化法則,隨心所欲的改造這個世界了。比如創造新的物種,讓人長命百歲,改變基因結構,甚至可以讓動物和植物之間互換因子。作者對這種反生態的做法深深的憂慮:不知人類會受到怎樣的懲罰,又是怎麼樣的滅亡。

下面講講書中一直講的快樂,實際上還是講的生態。正如馴化了小麥而被小麥馴化,把豬牛羊關進籠子里,也把人關進了籠子。不過前者是在一個籠子,而後者是從一個籠子通過一種籠子,到達另一個籠子。當然,人類更大的籠子是把自己套在一個思想的籠子里,為自己的錯覺或者幻想奮鬥。人在歷史發展進程中越來越快樂了嗎?作者認為,顯然沒有。快樂或許來自生物因素的快感,或許來自自身的感覺,感覺自己有意義,但這些做佛學看來都不對。因為人會本能的趨利避害,好的就希望延長,再好些;壞的則根本不能忍受。所以人類一直處在痛苦之中,不能快樂,而要快樂,就只能放棄追求,好好的認識自己,認識人類本身。什麼是智人本身呢,不過是地球生態環境的一份子,要知道適可而止,這就是快樂。這還是坐著出於生態主義的觀點。

把人類放到歷史的長河中,讓人類知道從何處來,又明白自己是多麼渺小。作者警告從動物演化而來將變為神的人,在一直遵循的滿足自己貪慾的發展道路上,不要將自己引向深淵,甚至發明出自己的掘墓「人」。


貼一篇我的專欄書評:[每周讀書 八十二] 尤瓦爾·赫拉利——《人類簡史》 - 每周讀書 | 楓言楓語 - 知乎專欄

======================

最近一位來自以色列的教授火了,生於 1976 年的他號稱寫了一本書叫「人類簡史」,講述幾十萬年前人類出現到今天的歷史,通俗易懂,視角獨特,簡直刷新三觀。這本書於 2014 年末出版後迅速風靡以色列,很快就被翻譯成多種語言在全球暢銷。這位傳奇的作者叫尤瓦爾·赫拉利(Yuval Harari),現在在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任歷史系教授,這部神書名為 Sapiens: A Brief History of Humankind,國內由中信出版社譯為《人類簡史》。

剛開始聽說這個書名時很不感冒,後來偶然在學而優翻起開頭幾頁,瞬間被作者新穎的觀點所吸引:一直以來人類都認為自己是這個世界獨一無二的物種,其實不過是自大瞎扯,歷史上有過很多種類型的人類,我們不過是唯一還存活著的人種——智人(Sapiens)。我們和其他人種的關係就是同一個屬里不同人種的關係,甚至有學者認為黑猩猩屬和人屬在生物學上是同一個屬的關係。也就是說,如果尼安德特人能夠活到今天,從生物學上來說,他們跟我們是不同的動物,就像我們跟猩猩的區別,他們永遠學不會我們的語言,就像貓講不了人話一樣。假設他們能活到今天,基督教會認為神應該愛這些尼安德特人嗎?我們的法律會認為殺害這些「人」屬於殺人嗎?

所以這部作品講的其實是智人的歷史,但是與嚴肅的著作不同,作者沒有按照歷史大事件年表的順序來鋪陳史料,得出各種「結論」。大的框架上,作者按照「認知革命」——「農業革命」——「科學革命」這樣的順序來編排內容,但是每一章論述的時候卻是理論先行,再用歷史資料來佐證論斷。作者不是在寫史書,簡直在寫哲學書。

由於本書的定位偏向科普,內容毫不艱澀,具有大眾閱讀基礎,作者始終以宏觀的視角俯瞰歷史,生物學、物理學、化學、科學等等信手拈來,把觀點闡述得繪聲繪色,而且極富想像力,常有駭人聽聞的言論發表,三觀凌駕在現有大眾認知之上,頻頻對各種大眾習以為常的事情發出嘲諷。

比如智人在「認知革命」之後發展出來能夠描述並相信虛構故事的能力,從而使共同相信這些虛構故事的人能夠團結在一起,這也是智人在進化史上的一次飛躍,直接導致了智人統治地球,滅絕其他人種和大量大型動物。這種虛構故事的能力在後來發展成巫師神話,發展成公司、國家、法律、金融等等,所以今天我們都相信的國家和當年部落的民眾相信巫師是一樣的!甚至美國人崇尚的「人生而平等」也不過是「大家相信的虛構故事」罷了!從生物學上來說,每個人「生而不平等」,沒有一樣的人。公元 1776 年的《獨立宣言》和公元前 1776 年的《漢莫拉蒂法典》的內容雖然不一樣,但是都是一樣的虛構故事!這種虛構的故事構成了社會的秩序,人們相信這些秩序,並不是因為這種秩序客觀存在,而是因為相信它可以讓人提升合作效率,打造更美好的社會。

作者在全書中貫徹這種超然物外的三觀,令人嘆為觀止。而且值得一提的是,中信的這部譯本,質量非常高,語言曉暢,而且作者還為中國版做了內容修改,加入了大量跟中國歷史相關的資料來印證他的觀點,據說他對每一個國家的版本都做過本地化修改,簡直神人。

我們多數人的歷史知識來自於學校,而學校出於政治需要總是給出模凌兩可的歷史,讀完這本書,以前很多不理解的事情就豁然開朗了。比如說資本主義,從來我們只知道「資本主義」走不通,但是資本主義到底是什麼,政治與歷史課本上聱牙詰屈,繁冗無趣的解釋完全無法理解。但是這本書就講得非常通俗了,而且把資本主義產生的社會背景和當時人們的心理認知都解釋了一遍,這樣具有大眾閱讀基礎,又有驚人言論的作品,怎麼可能不火?


這不是一部好的作品,從學術角度來說一無是處

第三章開頭先說貪吃基因存在的合理性,即人類遠古時期的環境就決定了人們對食物尤其是高熱量高糖分的食物難以抗拒,在進入食物豐富的現代社會也難以改變。另外一個想法是,遠古時期女性可以同時和幾個男性做愛,以獲取最佳後代,男性無法確認哪個孩子是自己的,也就不存在偏心的問題,因此只好平等對待,遠古公社的支持者還認為,現代生活中的不孕不育,離婚和心理問題都是由於與人類生物本能相違背。

另一方面作者從遠古時期人類的生活條件來看待當時人類的性慾,社會和政治

他認為,原始社會是富裕社會,當時人口較少,呈現小部落聚居的形式,食物豐富而充足,並且狩獵採集比現代社會的工作要更舒適,更有意義。理由是,原始人類工作時間少;食物充足且無污染,沒有家務無負擔,大多數時候還可以和同伴聊八卦,生活非常輕鬆。採集可以讓人獲得充足的營養,只要能活過早期,大部分人都能活到60歲。

以上言論讓我目瞪口呆,這是我見過的最為反智的觀點。

按照我不怎麼樣的人類學知識,遠古時期人們出去狩獵應該是最危險的工作之一:人類只處於食物鏈中層而已,碰到任何大型猛獸都容易一命嗚呼,即使是碰到毒蛇或者群狼,人類也沒有存活下來的機會,你永遠不知道這次捕獵結束後能否活著回來,這種情況下還開心的起來?其次是採集,農耕社會的收成很受天氣影響,更何況原始社會了,你永遠不知道能在哪裡採集到食物,更不用說食物是否有毒,例如有的蘑菇能吃有的不能吃,原始人怎麼會清楚呢?看過貝爺或者德爺求生類視頻的同學都知道,哪怕依靠現代工具,在原始森林尋找食物都是一件極為困難的事情。

根據北京人遺址的考古發掘,死於約14歲以下的孩童佔39%,死於30歲的佔7%,50歲7.9%,50一60歲的2.6%,可以說北京人壽命約佔15歲左右,大部分人活不過成年,又何來長壽幸福一說?

其次是傳染病,作者認為工業革命時代的家禽和密集的人口會導致傳染病泛濫,而原始社會不存在這種問題。

Excuse me?刷新我三觀的言論。從這裡基本上可以看出作者沒有一點傳染病相關的知識。傳染病包括直接傳染和間接傳染,以血吸蟲為例,血吸蟲主要寄生在釘螺中,建國初期釘螺僅僅依靠長江水系流動傳播,就使得中國南方几百萬人口患上血吸蟲病,試問和工業有什麼關係?更何況還有蚊蟲傳播瘧疾,土壤中的病菌,原始人患上傳染病不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

套用哈佛大學歷史系博士魏陽的話來說:「書中充斥著機械生物決定論,邏輯混亂,且全盤否定了文藝復興以來人文主義的成果,是一部糟糕的歷史學作品。」

最為重要的是,書中主要觀點沒有任何數據支持或者論文引用,洋洋洒洒幾萬字但是找不到任何有關的歷史學或者人類學證據支持,請問怎樣讓人信服?我懷疑大多數觀點不過是作者臆想出來的罷了


首先我要為買書所花的人民幣默哀一分鐘,因為它們打水漂了。

因為看我在看了沒有十分之一內容後,就無法忍受作者的sb觀點,把書一刪,再罵一句:「呸,什麼玩意。」

作者認為農業革命是個騙局,因為原始人當採集者時候小日子過得挺美,摘點果子不費勁用不了多大功夫,剩下還能用來玩。開始鍾糧食以後反而要整天幹活,過的還不如以前。

所有野生動物都是貪吃沒夠,有吃的往死里的習慣。原始人那不是干半天歇半天,那是能量根本不夠,剩下時間能少動彈點就少消耗點。隨便查查一個成年人一天要多能量消耗,在看看各種營養食譜都常見瓜果蔬菜所含營養成分,用小學數學水平算算就該知道,原始人那絕對是大多數時候餓肚子的。

所以這書要是可以看,唯一的閱讀方式也只能是批判的看,但是我建議不看,耽誤工夫。


作者:許鐵-巡洋艦科技

鏈接:概念與生產力——讀《人類簡史》 - 混沌巡洋艦 - 知乎專欄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100多年前達爾文提出進化論的時候,幾乎所有生物特徵似乎都得到了解釋,然而只有一個問題如同晴空中的一朵烏雲,人們不理解為什麼雄孔雀會長出非常艷麗的尾巴-這個對於生存沒有實際作用的東西。100多年裡人們為這個問題絞盡腦汁, 最終大家比較公允接受的答案是孔雀羽毛在「性選擇」(吸引異性)里提供了明顯的區分度, 而這或許可以某種優良基因的佐證。 當然, 進化的難題絕不僅有孔雀羽毛,還包括我們自己,所謂人類的思想。笛卡爾說, 「 我思故我在」 然而, 『思』, 尤其是對『哲學』,『宗教』這類毫無用處的東西的思考,真的好像和生存有關的吃飯, 繁殖,生存搏鬥沒什麼關係。 難道這個人類最引以為傲的特徵也是個最多招引下異性的孔雀羽毛?

答案是一個大寫的NO。 這一點正是人類簡史這本大熱的書紛繁觀點中的中心觀點, 抓住這點全書觀點迎刃而解。作者Yuval有一句話「History began when humans invented gods, and will end when human becomes gods, 」 可謂全書提綱挈領的句子。另一句則是"The most important things only exists in our imagination" 。真正改變世界的事物-就是那麼我們想像出來的期初看起來沒什麼用的東西。 正是通過這些虛無縹緲的東西, 人與人的合作模型逐步進化, 直至有了今天的人類。

我們說人類的語言把人從動物中分離出來, 實際的情形不僅在於語言, 還在於有別於其它動物的語言,人類的語言可以表現眼前不存在的東西,使得我們即使看不到這些事物的也可以談論它們。比如人們在背後談論彼此-就是所謂的謠言。 Yuval提到的一個驚人的例子是, 對於小於150人的組織, 通過謠言竟然可以很好的把這群人組織起來,(這點到很像微信群的管理方法,大家背後的指正對他人形成一種壓力)。而我們的祖先homo sapian竟有可能是靠這招打敗了尼安德特人等其他人種。

然後對於超過150人的組織呢? 這裡要說下一個重要的「沒什麼鳥用的想像」 - 神話。 打開任意民族的早期歷史,你都看到由各種河神, 樹精, 和太陽神組成的神話圖譜,你以為這些只是娛樂, 那就是大錯特錯。沒有這些古代的神像,部落不會合力一起發動戰爭, 更大的組織類似部落聯盟和城邦也不會脫穎而出。

神話通常屬於一個部落的集體想像,不同的人通過共同存有這個想像, 而產生對一個集體的認同。 比如都相信女媧的部落和都相信夏娃的部落就會分化成兩個不同的整體。而當一個部落征服下一個, 則往往要求另一個部落整體改宗。

甚至連我們常常歸功於生產力發展成就的農業,也可能來自服務於人類的想像物。在西亞農業的發源地,我們發現不遠處就有廟宇, 從狩獵到農耕首先滿足了一批人可以不直接從事食物生產, 這部分人看來是直接去建設神廟了,這種對想像中事物的膜拜或許正推動了現實生產力的前進。

神話的範圍絕不只限於神話故事, 而是包括很多我們現代生活中習以為常的東西,比如有限公司 (limited liabilty cooperation), 憲法 , 國家等, 這些東西無一不是只存在於我們大腦中的概念, 卻能夠在我們的生活中扮演舉足輕重的作用。概念的改變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進而促進生產關係的改變。無一不是因為這些想像出來的東西使得越來越大規模的合作成為可能。 沒有有限公司這個東西, 我張三開的作坊很難脫離我老婆孩子的一畝三分地, 而有了公司, 我卻可以成就無數人共同使用的合作網路, 組織成本得到極大降低, 即使我死去幾代,公司都可能生存發展。

西亞地區作為人類文明的發源地, 出現了第一部人類法律 - 漢謨拉比法典。這部法典可以看做人類第一次用成文化的方法描述整個社會人與人之間的相互合作準則的努力。 在這部法典里,「等級」 這個想像中的概念第一次被強化出來, 成為規範的依據。 法典的第一原則是對等賠償-或者以牙還牙以眼還眼, 但這確實在充分考慮雙方的等級因素的基礎上。

自此之後, 每個社會都在產生自己的法典和合作規則。 而社會與社會之間的競爭, 就是這些底層合作法則的競爭。 一個好的想像秩序和合作規則導致非常有效的組織形成, 能夠非常大的推動和促進整個地區的合作效率, 從而在全方位的競爭中脫穎而出。

如果你打開美國的獨立宣言, 你會看到第一句話就是「 all men are equally created " 這句來源於聖經的話。 雖然人生來就不平等, 但是這部法典依然強調了我們應該在規則層面上消除不公平, 最終使得個體能得到最大的自由。

獨立宣言所確定的合作法則是自由人之間的自由聯盟。 而因此取得的社會效率最終比漢謨拉比法典確立的社會高了不是一個量級, 而誕生了今日的美國。

但是你要是認為這些想像出來的規則制定出來就一定能實施就大錯特錯。這東西要在合作中發揮效力, 最重要的是這個群體中所有人相信它的正確並堅決執行。而這其中其實考量的是一些比法典更底層的東西, 或者說被一個社會群體普遍相信的更基本的信仰。 比如漢謨拉比法典之所以能讓人接受,是因為那個社會的人普遍相信的就是社會等級不可逾越, 奴隸和奴隸主隔著楚河漢界。 而美國的獨立宣言背後是基督教對人的角色的基本定位。 把美國的獨立宣言移植到其他社會上 , 它就不一定能發揮其應有作用。 當初移民到美國的那批人是清一色的清教徒, 使得這套代碼可以很輕易的執行出來。

所以說那些真正指揮引領世界的是大思想家, 而非軍事領袖, 權力首領。凱撒與基督, 基督留下的東西影響還更深遠。 馬修和加爾文這樣的宗教改革家讓西方和伊斯蘭世界最終拉開了距離。 洛克,休謨奠定了保守主義的英國, 伏爾泰和盧梭奠定了更加激進和追求平等的法國。而像唐玄奘那樣的思想傳播者, 其影響遠超整個大唐朝本身。

世界觀的形式決定組織本身的形式,而成員世界觀的一致性對一個組織,國家,社群的穩定性至關重要。而一旦一代人的世界觀開始發生變化,則往往預示社會組織的巨變。中國近兩百年的歷史 ,正是由於西方衝擊導致的儒教一元化世界觀體系發生動搖,而新的世界觀又與舊有組織相互矛盾引起的劇痛 。

如果認識到這點, 因此那些認為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人觀點在此看來是極為荒謬的了。 因為法律, 金融甚至哲學在社會發展中起到的作用是絲毫不比數理化小的 。大規模的貿易離不開金融的發展, 而金融卻依託社會信用體系的建立 , 社會信用體系, 是建立在一個對虛擬的貨幣概念的認可,以及對社會公平的信仰之上的。 今天圍繞金融,會計,審計等領域有無數的從業者,而這些從業者的工資通常高於它們所服務的工業領域本身, 一些人並不理解為什。 但如果理解這些東西在維護我們社會得以運行的「虛擬秩序」本身的重要性, 就會覺得理所當然。

即使科學發展本身, 也並不只是數字代表的邏輯計算和來回來去倒試劑瓶的實驗的疊加, 而是與一些更根深蒂固的想法和信念相關。 整個西方科技的發展, 來自於對邏輯理解世界的信念, 對抽象本身的信念。 比如畢達哥拉斯認為世界的本質是數, 這與認為數只是工具的思維就高了不知多少, 也只有如此, 才會有一代一代的希臘人把數量科學的基礎構建出來。 說到底, 還是那個想像出來,並信以為真的信仰, 恰巧符合了上帝之弦。為了製造工具而努力的人是永遠無法做出為了信仰而努力的人的成就的。

人類簡史一書還舉了其它很多其他人類自己的想像物無形中改變人類的例子, 其中最經典的一句話, 是金銀, 宗教和帝國這三樣東西把世界從一個個不相連的人類孤島最終了連成一個地球村。 沒有什麼比貿易更好的解決了戰爭的問題, 因為他不用靠流血就實現了資源的互通有無,然而沒有人類共同的對「金子」這塊小小的金屬本身的價值的認可而達成的一致認可,就不會有國際貿易的發生。 即使在今天, 金子依然在維持國際貿易金融秩序中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

我來總結人類簡史中的核心思想就是- 「最虛幻的就是最現實的」,」最抽象的就是最具體的」 。 如此你就知道那些試圖構建這些虛擬概念的人有多偉大,窮酸書生筆下卻喊著振動丘壑的力量。當然起到這樣重要作用的虛擬概念只是極少數, 大多數時候你只是胡亂想像。 而只有這樣的創造能夠深入人心它才能現實作用, 當你創造了這樣一個概念,你就創造了一個合作網路,無論是公司,還是知識本身。 反過來, 你也不要輕易的被某些頭腦中固定的框架所迷惑,因為那是可能幾千年前某個人的刻板想像。比如各種各樣的 「社會理想」。

也是因為這個原因,讓我覺得寫作構建世界觀的文章, 是我存在於世最有意義的事情。當我個人的知識體系轉化為一個能夠讓無數領域的人合作的網路的時候, 我的知識才成為活的。


《2001太空漫遊》中有一個經典的鏡頭:荒野中生活著一群猿人,沒有語言,只有嘶吼,它們也還不會利用工具,只能 靠蠻力鬥爭,然而在神秘巨石的指引下,一個猿人對著動物的枯骨忽有所悟,他忽地抓起骨頭猛烈地敲擊,這是猿人第一次開始使用工具,此時畫面切換到數百萬年之後,一艘與骨頭形狀相像的宇宙飛船靜靜地游弋在廣袤無垠的太空之中。從骨頭到飛船,從動物到「上帝」,人類的巨大飛躍,超乎想像。

地球上從來沒有一個物種,能像人一樣如此深刻地改變著環境,改變著自身,漫長的進化史和發展史之中,到底發生了什麼?相關的研究浩如煙海,而這本《人類簡史》,用短小的篇幅簡明扼要地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快速審視的視角。下面淺談印象較深的幾點:

一、孤獨的智人

我們屬於靈長目人科人屬人種,且是人屬之中唯一存在的智人種。然而數百萬年前智人卻非唯一的人種,能人、尼安德特人、直立人等多個人種都曾在地球上出現過,智人也並非天然地就在食物鏈的頂端,智人和其他動物一樣會被大型的動物捕食。然而智人的快速發展,使得其他的人種及許多大型的動物逐漸消失,地球終究成了後來智人一統天下的局面。今天,不管是白種人、黑種人還是黃種人,祖先實則都是非洲的智人。矮小瘦弱的智人憑什麼能夠戰勝大型的動物以及其他人種,尤其是身強體壯高大威猛的尼安德特人?

二、想像的故事

語言的出現是人類發展史上質的飛躍,語言使得智人更方便的溝通、合作,有限的聲音組合成無限的句子,代表著不同的含義,這是動物間簡單的信號傳遞無法達到的高度。然而還不止於此,語言之所以使得智人脫穎而出,還在於智人的語言不光是用來討論已知的事物,更用來討論不存在的事物。虛構與想像,造就了人類大規模合作的根基。宗教故事、國家故事、民族傳說、圖騰,乃至今日之公司、金錢,無一不是源於想像。而正是對這些故事的共同信仰,才使得陌生人類之間的大規模合作成為可能,並且高效。比較有意思的,現今社會物質豐足,浪漫主義和消費主義的想像,催生了旅遊業,開始販賣美景和經歷,於是我們得以見到文藝青年們45度仰望天空思考人生,遊走四方瘋狂拍照。古代無此想像,最富有的國王寧可為自己死後建一座金字塔,也並不想要到世界各地走走看看。

三、農業革命的騙局

智人在定居下來成為農民之前,過著的是狩獵採集的生活,我們想像之中人類社會的發展必是越來越富足和快樂,然而也許並非如此。狩獵採集的時代,智人人數稀少,然而每一個人所掌握的生存技能的多樣性超過人類史上任一時代,智人為了生存,一天2到3小時的勞動時間即可,然而定居成為農民之後,食物總量增加,人口增加,勞動時間同樣也隨之增加,智人被牽絆在土地上,從此與苦累作伴。這時的智人就像那些被其馴化的動物,就物種繁衍上來說大獲成功,而在個人的幸福上卻未必如此。而類似的事情現在何嘗沒有發生?「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進化的緩慢讓我們還擁有著遠古先民的大腦,想要四處去流浪,然而「錢包那麼小,哪也走不了」,每一個人又都為自己的工作所牽絆,總有新的需求和慾望讓我們在高強度的工作節奏中鬱郁沉淪。

當然,話雖如此,農業革命終歸成了後來的工業革命、科學革命的基石,帶來了人類史上無法想像的物質上的富裕和技術進步。

四、發現自己的無知

蘇格拉底說自己唯一知道的事,就是對這個世界一無所知。人類自詡萬物之靈,並且在各種想像的故事中藉助神明解釋了關於這個世界的一切。然而發現並承認自己的無知,正是近代科學革命所能發生的思想基礎,也是歐洲之所以能逆襲亞洲,確立自己的全球霸權的思想基礎。科學發端,數學取代了故事,自然法則取代了神話傳說,探索和進取取代了守舊和苟安。stay hungry,stay foolish,在自然面前以退為進的謙卑,在未知面前貪得無厭的野心,促成了歐洲的迅速崛起。而原來的亞洲霸權,則在自負和守舊中走向衰落。這對於我們的人生,是否也有所啟示?

五、關於歷史

上個月讀《極簡歐洲史》,開始改變以往認為歷史為統治者作傳,實為政治左右的洗腦之學的偏見。而《人類簡史》中關於為何研究歷史的見解,亦頗為震耳發聵。歷史是一個「二級混沌系統」,即會受到預測影響而改變,換言之,歷史無法預測。因而我們研究歷史,並非是為了知道未來,而是要拓展視野,要了解現在的種種絕非「自然」,也並非無可避免,未來的可能性遠遠超乎我們的想像。其實我覺得這和一個人的人生頗為相似,每到一個時間節點上都有很多岔路口,我們之所以是現在的這個樣子,正在於我們的選擇,人生有很多的可能性,你永遠不知道下一顆巧克力會是什麼味道。歷史是偶然的,誰能想到今日白人對黑人的種族歧視之根由,竟在於黑人對於炎熱和疾病的耐抗力更強?人生也是偶然的,我們常常回望,如果當時我選擇了某個學校,某個專業,某個工作,某個人,那麼,一切又會是怎樣的不同?因而,現今的歷史絕非最佳的模樣,正如現今自己的人生也絕非最佳人生,然而選擇了,就將諸多的可能性變成了唯一,幸運的是,選擇的自由一定意義上其實一直都在。研究歷史,思考人生,歷史的選擇普通人難以左右,而個人的選擇,我們可以通過日益積累的經濟資本和文化資本,做到更加自由和理性。

洱海扁舟

於雲南保山


各種呵呵。

剛說完小麥是基於基因傳播意義上的最成功的物種,還沒翻頁就批判讓人類可以多養活十倍人口的農業革命。表面講進化論結果連進化基本規律(過度繁殖)都無視,進化的主體都不知道。呵呵

剛說人類到一個地方就吃干抹凈,轉眼說採集狩獵食物豐富,怎麼不敢提最後一次冰河期新仙女木,人類還剩多少人口?呵呵

剛說完農業革命人類的個體幸福沒有提升,轉眼又開始個人幸福感和物質無關(隔壁帖子火熱的討論著現代白領和乾隆皇帝誰過的爽呢)。呵呵

公司、法律、國家只是主觀想像不是客觀存在,其維繫基礎不是生活方式而是憑空創造的宗教想像力。呵呵

總的來說,就是一個神棍,滿紙寫著演化論,當真是一本魔幻現實主義的書。


明顯被過譽的一本書

裡面的腦洞充斥著各種邏輯謬誤

比如人類被小麥馴化一節

怎麼不說人類被豬馴化呢 是不是因為伊斯蘭教和猶太教禁食豬肉啊

實際上 人類可以讓小麥和豬滅絕並找到替代品而繼續存活 小麥和豬無法讓人類滅絕 在相互依存關係中 人類掌握著絕對的主動權 所以說人類被小麥馴化 這在邏輯上就是不成立的

如果要故弄玄虛地開腦洞 起碼也要說人類被植物馴化 不停製造二氧化碳 更能站得住腳一些 起碼這是個相對平衡的互相依存關係 人類現在還不能脫離所有植物獨立存活

詭辯也要講起碼的邏輯你說對吧

綜上所述 能出現這種邏輯謬誤的書被一眾自媒體推薦 只能說明作者和推薦者的水平都相當有限

所以 此書當個樂子隨便看看消磨時間 拿去忽悠忽悠小朋友還是不錯的

醍醐灌頂就真的算了 被這書顛覆三觀的人那得多缺乏獨立思考能力啊


幹了「發展」這碗春藥,讓我們一路狂奔,讓我們精盡人亡。

200萬年前-7萬年前,這一段漫長的時期,智人都只是地球上一種微不足道的動物。他們比猴子高級不到哪兒去,常常被其它動物捕殺。

自7萬年前開始,僅僅過了幾萬年,智人就以洪水猛獸之勢統治了地球。它憑一己之力,單挑了整個地球的生態系統,成為其它千萬種生物的夢魘。

時至今日,人類更是牛逼得不行,蓋起城市,建立帝國,上天入地,老而不死,幾欲封神。一頓飯的工夫,就可以讓3種生物滅絕。對其它生物而言,人類,就是地球上的神。

可是,神,應該過怎樣的日子呢?到底何為快樂,何為幸福呢?

《人類簡史》通過梳理人類發展足跡,來探討人類終將走向何方。

當年,人類沒啥了不起,只是一種普通動物而已。

我們會有一種常識性的錯誤,以為人類的進化是由低級向高級,線性發展。先是四腳走路的猿,後來進化成「直立人」,後來變成「尼安德特人」,最後尼安德特人再變成我們。其實不然。

進化這個詞,應該叫「演化」更準確。因為「演化」是沒有方向的,無所謂低級與高級。一切只是為了適應環境。一切都只是偶然。

200萬年前至1萬年前這段時間,地球上同時存在好多人種。大家都是「人」這種動物。智人,只是其中普普通通的一支。論體型,智人好比華南虎,五短身材。而尼安德特人好比東北虎,高大威猛。所以,一直到7萬年前,智人一直干不過尼安德特人。

但後來,智人人品爆發,啟動了「認知革命」,分分鐘爆兵就把其它人種都殺光光了。

【認知革命】八卦是第一生產力,會講故事的人最牛逼

認知革命不是「進化」,而只是「演化」。它不是有意為之,也不是修鍊得來,而是來自「偶然」。科學家也不知道,為什麼智人會突然變得聰明起來。如果硬要解釋,大概只能說是中了彩票。

好比你,原本是一個數盲,只會10以內的加減乘除。有一天,你唱著「路見不平一聲吼,我還沒有男朋友」,走在上班的路上。突然一個晴天霹靂,你被一道閃電劈中。等你回過神來,發現自己腦子裡充滿了歐拉公式、正17邊形的尺規作圖法、拉格朗日中值定理、費爾馬定理……

這件事,就叫做中彩票。

7萬年前,智人中了地球上最大的彩票,腦子迴路發生了突變,具有了「八卦」的能力。雖說各種動物、各類「人」種都有語言,但它們能表達的含義都過於簡單,過於固定。智人的語言最牛逼,可以在背後八卦每個人的壞話!

這下不得了,整個部落大家都相互知道底細了。誰眼睛尖,誰跑得快,誰砍人厲害,誰的蛋蛋最大,誰愛偷吃別人的東西……這些此前不可能一一弄清的信息,現在都清楚得不得了。於是乎,一旦要出去砍人,老大就讓打架厲害的人沖前頭,分分鐘砍爆對方社團。不僅打架好使,挖個野菜,摘個野果子,追個野豬什麼的,效率都高極了。社團就越來越牛逼,分分鐘稱霸尖沙咀。

不過,八卦的水平再高,也只能領導一個社團而已,超不過150人。超過這個數字,別說是智人,就連本科畢業的你也八卦不過來。畢竟,記住150個人的相貌、身材、口音、走路的樣子、力氣的大小、跑步的快慢、胳膊的粗細、毛髮的光澤、性功能的強弱、有沒有特殊技能……實在太難。

好比現在的公司,只要在150人以下,靠著大家都認識,互通消息,不需要很正式的管理也可以運轉得很好。而一旦突破了150人的門檻,就需要嚴格的制度化管理。

智人是如何跨過150人這個門檻的呢?

科學家推測,是因為他們八卦水平的日益精進。他們不僅可以八卦已發生的事實,還可以八卦一些根本不存在的東西。好比社團老大曹孟德,對兄弟八卦道:「前面有一片梅林,梅子又大又甜,不要甜不要錢!上次打那兒走,哥我還吃過!」智人學會了講故事和造夢。

學會了造夢,就可以忽悠大批不認識的人一起,干一票大的。「姑娘,你皮膚真好,有沒有興趣和我一起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哦,不,是建設共產主義!」

這世上有好多東西,都是人類自己講給自己聽的故事。什麼是國家?什麼是法律?什麼是公平?什麼是正義?什麼是自由?什麼是平等?什麼是公司?什麼是金錢?

舉個例子。假如明天一早,全中國的老百姓都去銀行,把所有存款都取出來。中國所有的銀行都會在一夜之間破產。因為根本沒有印那麼多現金出來。那為啥你相信,不管什麼時候你去銀行取錢,都能取到現金呢?還不是因為「銀行」這個故事講得好!

只要改變所講述的故事,就能改變人類合作的方式。比方說,在1789年,法國幾乎是在一夜之間,相信的故事就由「天賦神權」變成了「人民做主」。這真是太厲害了。要知道,其它物種的同類合作方式,是寫在基因里的。比如蜜蜂和螞蟻,只有改變了基因,才能改變族群的合作方式!

擁有了「講故事」的神力,智人就坐上了「文化演化」的火箭,而放棄了「基因演化」的堵車路。於是,智人一日千里。他們在兩個睾丸叮噹響的撞擊聲中,甩掉了其它「人」類和其它所有物種。

從此,智人過上了幸福的採集生活。

每天採集3-6小時,每三天打一次獵。不用洗碗,不用拖地,不用換尿布,不用還房貸……他們有大把的時間可以聊八卦,講故事,跟孩子玩,過得自在極了。而且,他們採到啥吃啥,每天換菜單,營養非常均衡。

他們東采采,西采采,哪裡有吃的就去哪裡。從非洲出發,向東跑到亞洲,向北跑到西伯利亞。又從西伯利亞追長毛象,一直追到阿拉斯加。不知不覺就到了北美,然後到南美。還有一支智人發明了船,居然向南跨海到了澳大利亞。智人就此遍布了全球。

他們就像洪水猛獸,把那些又大又萌的動物吃得一頭不剩。他們從一個弱雞的雜食動物,站上了地球食物鏈的頂端。

你看看,人類從一開始,就沒有與自然和諧共處過。無論是採集時代,還是後來的農業時代,還是科技時代,人類都在不停地讓其它物種滅絕。而且,效率還越來越高,真是天生的殺手。

【農業革命】是人類種植了麥子,還是麥子馴服了人類?

從採集時代到農業時代,智人經歷了「農業革命」。

要說也是智人想不開。摘摘野果子,打打小怪獸的小日子挺愜意的,幹嘛要面朝黃土背朝天去種地呢?

科學家說,智人可能是被迫進行「農業革命」的。過程大概是這樣:

採集時代,一些智人部落聚集地,土地夠肥,山貨夠多,他們就住在那裡吃。一年半載下來,生活安逸,就不想走了。畢竟,智人爸爸媽媽也好想有一套自己的房子,不再「讓這片森林只留下你的青春,卻留不下你」。

不想走了沒關係,但你別飽暖思淫慾,天天啪啪啪呀。這下子超生了好多人口,門前這座山再大,也經不起這麼多人來啃。於是智人發現一種叫小麥的野草,長得快,產籽多。漏在路邊上的籽,過幾個月又長一茬兒。我擦,這可是個好東西,那咱們到處多撒點唄。於是,開啟了萬年不變的「挑水種地」的苦逼生活。

這並非人類的天性呀。我們人類的天性是像高曉松老師一樣,骨子裡嚮往著詩和遠方呀。

在這場自願違背天性的苦逼生涯里,到底是人類馴化了小麥,還是小麥馴化了人類?在北美大草原,1萬年前根本沒有小麥的蹤影。而現在,麥浪如海,連綿幾百公里,完全沒有其它植物。目前,小麥在全球佔據225萬平方公里的地表面積,比兩個中國還大一條雞腿。如果說,物種演化的成功就是看它的DNA拷貝數量,那小麥、玉米、大豆、馬鈴薯……顯然都成功奴役了人類,實現了自我的瘋狂拷貝。他們才是老闆,人類只是打工者。可人類卻總以為自己是老闆。這讓我想起了王總和董小姐。

人類如此苦逼地為小麥打工,把地球公司做得這麼大,本質上是讓更多的人以更糟的水平活下去。沒有詩和遠方,只有挑水種田。好比創業公司,個個都是牛人。等到公司一做大,就要養活一幫廢材。對公司大股東而言,公司做大了當然利潤大。但對於單個公司員工而言,活著好難啊。僅僅是活著。

這就是農業革命的陷阱。

農業革命一旦啟動,人類就坐上了第二發更快的火箭。他們拚命挑水種地,拚命養活更多的人,拚命地去過一種「更好」的生活。就像我們剛畢業的時候,發誓要努力掙錢,要在35歲前退休。然後,喂馬劈柴,週遊世界,寫作,攝影,支教,做對人類有意義的事。可等到35歲,卻發現自己背著房貸。並且還嫌一套房貸不夠多,還想背兩套。還要給小孩子交學費。還想換一輛BBA。還想創業,雖然自己並不怎麼適合……我們彷彿別無選擇,要把自己累死去球。

挑水種田的智人也是如此。他們拚命地修理著地球,拚命地馴養著家禽家畜。最後,由一個個吸風飲露、獵虎殺熊、仗棍走天涯的猛男俠女,變成一輩子在豬圈挑糞的農夫。

這真是一條不歸路。唉,先帝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要不是祖宗不爭氣,我們現在哪裡需考什麼試,買什麼房子,比什麼車子,搶什麼學位呢。

農業革命是人類歷史的轉折點。它讓智人拋下了與自然緊緊相連的共生關係,大步走向貪婪,自外於這個世界。

農業時代,人類的思維方式也遭到改變。在採集時代,智人都是現采現吃,不會花心思去考慮下周或下個月的事——主要是考慮了也沒什麼卵用。但農業時代,智人貯存夠了糧食之後,就有了很多時間去思考幾個月、幾年後的事。人類有了「未來」的概念。

所有的煩惱都是因此而起。

一小撮吃飽了沒事幹的精英分子不怕煩惱,每天不停地「講故事」。隨著故事講得越來越圓,人與人之間遵照著一種人造而非天生的直覺,合作無間。這種人造的直覺就是「文化」。同一種文化里,有共同語言,共同的數字,共同的神話,共同的宗教,共同的法典,共同的理想……最終把所有挑水種地的人忽悠到一起,建立了國家。

【科學革命】發展就是硬道理,也會怕有天會精盡人亡

科學革命,是人類坐上的第三發火箭。

科學革命發生在今天。金錢、帝國和全球性的宗教,當這些虛構的故事把每個智人都納入到全球世界裡,大家就能一起干一票大的。

科學革命時代,出現了關於「進步」的概念。它認為只要投資研究未知領域,一切就會變得更好。這個想法很快應用到了經濟上。亞當斯密提出:人類全體財富的增長基礎,就在於每個人希望增加個人利潤的自私心理。

什麼意思呢?這是說:貪婪是好的,不僅利己,而且利他。所以,當有錢人把生產的利潤用於再投資,他們就是在做善事。不僅為社會創造了財富,還為窮人創造了工作崗位。這,就是所謂的「資本主義」。

資本主義的影響範圍早已超越了單純的經濟領域。現在它還成了一套倫理,告訴我們應該有怎樣的行為,該如何教育子女,甚至如何思考問題。資本主義的原則在於:不論是自由、正義甚至快樂,都必須依賴於經濟增長。所以說,經濟增長就是至善。

但是,如果沒有科學,經濟怎麼可能無限增長呢?這不是有違我們所認知的守恆的宇宙么。(當然,我大中華帝國不一樣。我們只用房地產一招,就能讓經濟增長到宇宙盡頭。)

資本主義與科學革命是這樣聯姻的:國家拚命地印錢。商人用極低的利息貸出這些錢,投給科學家、工程師、程序員,等著他們在經濟泡沫破滅前搞出一個大發明。創造出新的產業,把這些錢都吸進去,再帶來龐大的利潤。比如,弄出一個google、蘋果,發明青春不老葯,或者把人類送到火星去淘金……

所以,實驗室的腳步必須跑贏泡沫破滅的速度。不然,經濟要就崩盤。(當然,我大中華帝國用房地產的腳步就跑贏了泡沫破滅的速度,極大緩解了實驗室的壓力。房地產大法好哇。)

當歷史行進到這一步,人類就像實驗室里用電極刺激自己性慾的黑猩猩。電壓越來越高,快感越來越強。最後,你猜是精盡人亡,還是對整個宇宙實施了降維打擊?

當另一個「奇點」到來,所有的意義都將被重寫

人類活著的目的,彷彿就是為了「發展」。發展了,一切都會變好。發展了,人就會變得更快樂,更幸福。可什麼是快樂,什麼是幸福?

從生物學上看,快樂很簡單,給你注射血清素、多巴胺和催產素就好了。但這樣可能會造成一種驚人的矛盾:當你剛剛痛失雙親,我給你來一針,你也會感到很快樂。是個人都能分辨,這種快樂不可能是真的快樂,這跟吸毒沒什麼分別。

於是,人們說,快樂在於覺得生命有意義。

尼采說,只要有了活下去的理由,幾乎什麼都能夠忍受。生活有意義,在困境里也甘之如飴。生活無意義,在順境中也度日如年。

民族主義者說,政治自決有意義,能帶來快樂。共產主義者說,無產階級專政有意義,能帶來快樂。資本主義者說,自由市場有意義,它創造經濟成長,教導人類自立自強、積極進取,所以能為最多人帶來最大的快樂。

歷史已經步入自由主義時代。廣告說,Just do it。廣告說,忠於自我。廣告說,傾聽你自己。廣告說,順從你的渴望。

可從我們所知的純粹科學角度來看,人類的生命本來就完全沒有意義。人類只是盲目地演化,盲目地產生了今天的結果。

宗教和哲學看待快樂的方式,與當今自由主義非常不同。最看重快樂這個問題的,是佛教。兩千五百多年來,佛教有系統地研究了快樂的本質和成因。佛教認為,快樂即不是主觀感受到愉悅,也不是主觀覺得生命有意義。反之,佛教認為的快樂,就在於放下追求主觀感受這件事。

重複一遍——放下追求主觀感受這件事。

佛教所說的空,從科學的角度,可以理解成是一種波動。無論是整個物質宇宙,還是你我的身體。無論是我們的思想,還是情感的悲喜。所有的事物,都只是一瞬間的波動。從無到有,從有到無。不管你的主觀感受是怎樣的,都改變不了一絲一毫。那追求主觀感受這件事,又有啥意義呢?

如此,放下對主觀感受的追求。雖然感受疼痛,但不再感悲慘。雖然感到愉悅,但不再干擾內心的平靜。這就是所謂的,得自在。

但坐在火箭上快感如潮的人類,顯然不會就此停下來。

未來科技的可怕之處,不在於改變什麼車輛或武器這種小兒科。而在於改變智力,包括我們的情感、我們的慾望。宇宙飛船其實都是小事,從星球文明跨越到艦船文明也是小事。真正驚天動地的,可能我們最終會活成永遠年輕的生化人,既不繁衍後代,也沒有性慾。我們能與其它生物共享記憶,專註力和記性超越現代人千倍萬倍。我們把自己接入全宇宙的物聯網,讀寫全宇宙的信息,成為神本人。

到那時,我們就步入了另一個奇點,一個有別於宇宙大爆炸的奇點——所有我們現在這個世界的意義(自我與他人、愛與恨、美與丑)都將變得再也無關緊要。那個點之後的所有事,也都將超乎我們的想像。


於我看來,作者回答了三個問題:

我們是誰?

一種也沒什麼特別的動物。

我們從哪裡來?

Homo sapiens,一路從認知革命,到農業革命,再到科學革命。

我們要到哪裡去?

擁有永恆的青春,擁有創造和毀滅一切的能力的「神」。(超人類,生化人,人工智慧)

想聽我們的故事?看書去吧,你會不虛此行的。

最後附上全書的尾巴

「擁有神的能力,但是不負責任,貪得無厭,而且連想要什麼都不知道。天下危險,恐怕莫此為甚。」


推薦閱讀:

在最原始的時候,人類是怎麼認定的美醜?
第一個講神話的人相信自己的話嗎?
建築技術、自然認知、科技、數學等各方面都明顯落後,國人憑什麼認為古代中國更先進,有何依據?
人類的及時行樂是不是一種自私?
濫交是人類天性的一部分嗎?

TAG:人類學 | 人類進化 | 歷史學 | 尤瓦爾·赫拉利 | 人類簡史書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