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為什麼國人喜歡民謠?

偶然看到了蝦米聯合微博的一個年度榜單,突然發現百分之九十都是所謂的民謠或泛民謠類型,想想豆瓣音樂人里紅起來的那幾個,就開始有疑惑,為什麼民謠這種類型在國內這麼流行?還是說民謠相對其它音樂類型門檻較低,更容易去創作?即使在民謠泛濫的當下,民謠似乎也並沒有什麼質的飛越,還是寡淡如水靠走心的歌詞或獨特的嗓音來籠絡聽眾,所以,到底是為啥?

++看了回答,補充幾點++++++++++麻煩展開看看

① 民謠比不過流行這是當然,蝦米也是片面的。我的問題是各類原創音樂平台上的主流是民謠,推得多的、能形成社會效益的也是民謠(小蘋果滑板鞋什麼的……也有,回顧新聞什麼西單女孩邵夷貝宋冬野這一類民謠類類的很容易火),這應該也側面反映了市場跟網站本身推送的一個取向,這背後說不定也有什麼故事,比如跟國人的情感表達有關係;

② 對民謠音樂性的評價不是主要問題,是想了解下民謠在國內的發展與興起。民謠算不算是國內較早形態的原創流行樂之類這種……我好像也有點混亂,大家有看法就多說說看。

③ 談論到「裝逼」「文藝狗」,是有些偏見跟偏激,確實也是實際大眾的一個印象,文藝跟民謠啥時候掛上鉤的呢?因為兩者都注重感情偏感性嗎?一談到民謠就想到小清新,以小清新就文藝,為啥?國外聽民謠似乎並沒有被冠以這麼一種印象,為啥?

④ 最後,題主其實還有個問題,跟這題可能關係不大,但能展開聊點。就是《我是歌手》中除了飆高音,另一個特點就是大家都愛選悲傷的歌,題主作為一個喜歡funk類二逼音樂的人,對於國人熱衷悲傷的歌這點也感到一點點疑惑。

第一次提問題,謝謝各位的回答。

提問題肯定無法做到完全客觀,都是主觀的印象,大家能選取一個角度聊聊就行,音樂鄙視鏈什麼的就不用了,民謠也好,搖滾也好,爵士也好,題主都聽,都有閃光點,所以我是站在中立的態度來問的。


逼格

中國樂壇最大的矛盾就是

中國流行音樂(包括搖滾)品質的集體滑坡和人民群眾日益高漲的逼格訴求產生的矛盾

原來的文藝青年多聽搖滾以區分自己和主流流行音樂的決裂

彰顯自己特立獨行的音樂品味、音樂素養和紮實的音樂功底

近幾年隨著中國土搖的全面衰落(整個世界範圍內搖滾的衰落也是不爭的事實,現在的流行音樂是黑人的天下)

所謂民謠這種以清新的風格,簡單的旋律,朗朗上口的曲調,通俗易懂的歌詞,極易與文藝青年在獨自一人的漫漫長夜情感訴求契合的音樂形式,撫慰了廣大寂寞空虛男女的心,廣受追捧

我還記得在上高中的時候娘炮鍾(鍾立風)在接受一次採訪的時候說出了「21世紀是民謠的世紀」類似這樣的話

我當時的反應就是這他娘的痴人說夢吧

結果……

從無人知曉的逼哥到連大街上擼串的紋身中年都能在醉酒之後高唱港島妹妹你甜蜜的融化在我胸口我要怎麼怎麼你

聽了好幾年胖子,突然莫名其妙的全中國人都開始懂小姐了,失足婦女一下子唱遍大江南北

不過要這樣的趨勢下去,民謠過幾年也就沒人聽了

因為現在聽的人實在太多了,逼格這件事你得少,最好獨一份,都泯然眾人矣,還聽個毛線啊

到那個時候大家都會擠去聽什麼,要不再讓娘炮鍾預測一下


怒答,哼!竟然不邀請我,沒法愉快的玩耍了!

關於民謠

何為民謠?當理智無法阻止情感噴薄時,表達是必然選擇。無論「並非離別讓我傷懷,真愛願為我等待」還是「我在南方的艷陽里,大雪紛飛」 無論「人們不敢說話不敢停下腳步,因為心動常常帶來危險」還是「西去而復旋轉的飛鳥,我們生來就是孤獨」都是最真誠的情感表達。范·容克說:當一首歌聽著不那麼新潮卻也不過時,那就是民謠。因為人的感情不會改變,永遠年輕,永遠熱淚盈眶。

中國民謠的復興幾乎是與中產階級的出現同步進行的。不管你同意與否,中國的中產階級已經成長為有獨立話語權的群體,有了話語權自然會有訴求,有訴求自然會選擇合適的表達方式。他們是民謠聽眾的中堅力量。

民謠從來不是赤貧(無貶義)無產者的音樂,其表達的是小資的愛恨喜樂,信仰愛情,信仰自由。周雲蓬的《中國孩子》或《殺死那個石家莊人》是為底層吶喊的聲音,但他們的視角仍然是精英俯仰眾生的高度。與真正無產者的《勞動者之歌》有經渭之別。

為了進一步說明我的觀點,舉個栗子——白先勇先生的《台北人》

國府撤退到台灣後幾百萬殘兵被安置在眷村,軍餉滯欠,環境惡劣。將軍們都被解除職務,士兵待遇可想而知。許多老兵都孤獨終老。

這種情境下普通士兵的表達會是:狗日的蔣光頭給老子發餉發房子發女人!

而白先勇先生在《台北人》中的表達是《血一般紅的杜鵑花》與《遊園驚夢》的「今不如昔,一群被困在過去被時間磨平的人,用腐朽的肉身來緬懷不再流轉重來的寶貴青春」

同樣是敘述苦難,差別如此之大。這就是我所說的精英視角

隨著中國社會的富裕,民謠的趨勢必然是從小眾音樂普及開。


我大概了解題主的意思,之所以說國人喜歡民謠,指的是會主動尋求篩選音樂的人更喜歡民謠,而不是所有的普通人(還不能稱為音樂聽眾),因為對於小蘋果和華麗明星的推廣,那些曲目肯定是有更大的受眾的。

以前我對民謠也很不理解,因為是個標準搖滾粉,近來覺得也許民謠之於中國的意義如同搖滾對於歐美的意義。

搖滾樂的寬度和深度,很多是由其形式決定的,狂熱勇氣思考自我,所以布魯斯可以搖滾,Bob Dylan也可以搖滾,很多也許未必算的上搖滾的都可以放到搖滾的大範疇中,因為音樂的靈魂符合了那樣的搖滾精神。

而較之於搖滾,中國人對音樂的追求更適合由民謠這種形式來體現。民間的山歌戲曲,街頭的說書彈唱,民謠在形式上更有傳承的意思。而且國人的音樂構想和喜好比較簡單,沒有和聲和曲式,強調單旋律,所以簡單的吉他伴唱是再好不過了。

民性也是相對溫和的,對於生活的感受和思考和西方人有很大的區別,中庸啦,浮生若夢啦,更真實細微,散文那樣。

民謠是更純粹的音樂,某種意義上極簡主義。易於理解是真的,好歌詞和好旋律往往有一面出彩就很有意義;門檻低也是真的,不過正是大眾音樂人人音樂的一種體現吧,而且像郭德綱評價相聲一樣:門檻越低,達到不尋常的好反而更難。

而且碰巧剛剛看了李宗盛在北京現代音樂學院的演講,建議做音樂從民謠做起。因為成熟的流行音樂離不開各方面專業人士的合作,大陸音樂人一方面自我能力有局限性,另外也很難和別人勾搭到一起,這種個體戶單幹的形式也會長期存在下去。


國人喜歡民謠?不不不,相信我,國人還是喜歡爛大街的歌,這種現象只是浮雲。

不信你看:

10代有韓國歐巴,TF BOYS,許嵩,汪蘇瀧

30代有陳奕迅,張國榮,張雨生,張惠妹

40代有鄧麗君,蔡琴,那英,周華健

50代有鳳凰傳奇,筷子兄弟

60代有新聞聯播

喜歡聽民謠的,大多聚集在20代,少數30代,極少數10代。

而且20代中,大部分依然是華語、韓流和歐美音樂的忠實擁躉,這些民謠音樂只是「突然覺得特別好聽——哦,循環播放夠了——放在播放列表裡偶爾聽聽而已」,它真的只是配菜。

而且豆瓣蝦米不都是文藝青年的聚集地嗎,你要用酷狗酷我(產神曲)QQ音樂(產網路歌曲)網易雲(產歐美)這樣的音樂軟體,那榜單顯然就不是這樣了。

我贊同你的那句話,「寡淡如水靠走心的歌詞或獨特的嗓音來籠絡聽眾。」

畢竟現在的生活壓力大,人難免變得脆弱,矯情的人呈指數增長,LGBT人數眾多(非歧視),大量孤獨寂寞的海外遊民,加上喜(gan)歡(jue)獨特的人更是不少,因此做小眾和民謠有廣泛的受眾市場:幾句詞,幾個和弦很容易打動人,民謠這塊變得越來越吃香。

而且優越的生活條件增長著人們的自信,以為彈個吉他寫個矯情的詞就能唱歌的人,可以繞三里屯100圈。

「這麼多年民謠似乎沒什麼質的飛躍」——我贊同。

不是批判,總覺得豆瓣蝦米之流把獨立和民謠這種東西弄得越來越商業化,未免流俗得很。

大把大把不知什麼來頭的人,頂著無人能敵的自信,拿著矯揉造作的歌詞,大嚷著」生活化「」私人化「」我愛唱什麼干你P事「,一邊自以為是特立獨行,一邊絞盡腦汁大把撈錢——這和那些流行歌手有什麼區別?那幹嘛還貼著」獨立「」文藝「的標籤啊?當X子立牌坊不免為人笑話。

真正的民謠應該屬於20年前。


為什麼是國人。。。。。 一個蝦米代表了好多人,比如說小弟我


大部分民謠的創作者都是為賦新詞強說愁。正好符合現如今附庸風雅,矯情,浮躁的風氣。所以就火起來了啊。我曾經很喜歡民謠,現在聽得少了,能入我耳的民謠也少了。

最後,請你不要把西單女孩和邵夷貝宋冬野放在一起好嘛?邵小毛和宋胖子多多少少還是有些才華的。西單女孩?呵呵,她連民謠歌手都不算。。


這是蝦米榜單,蝦米豆瓣音樂都是民謠歌手聚集地,蝦米會推很多民謠歌手;我很愛民謠,但身邊愛聽民謠的還真不多。


你覺得李志的音樂是民謠還是搖滾?


隨大流


原答案被摺疊

大概就是跟風X偽文藝X轉移陣地


流行太俗,搖滾太躁,古典又聽不懂,不聽民謠還能聽個啥?


幾個選秀節目出來的那些站在台上滿口談論夢想、理想、前女友和前妻的歌手真不叫民謠歌手:)

始終感覺大部分民眾還是有仇富思想的,國產民謠里歌頌的窮困潦倒但仍然不懈追夢的故事滿足了他們的幻想。在這些歌詞里,他們愛的姑娘永遠清純美好,夢想和詩歌永遠在遠方,現實生活中永遠只有一把破木吉他(也不想想為什麼!),動不動就去雲南西藏內蒙古凈化心靈。這不正是文藝青年所追求的生活嗎,你說他們裝逼,其實是真沒啥能力。

國產民謠歌詞以簡潔口語為主,旋律簡單上口,民眾們一聽,這跟之前聽的華麗繁複的流行樂太不一樣了,有一種Muji的極簡品味感,頓時被民謠圈粉,想想高中時追不到的姑娘,年輕時內心的悸動,還有詩和遠方,頓時覺得找到了自我。

我始終認為真正的國產民謠都在大西北,蘇陽一生推。


因為

《聽說喜歡民謠的你是一顆孤星》


民謠火,是因為我們喜歡民謠,因為它簡單幹凈,不浮誇不張揚,清清淡淡悠悠蕩蕩,歌詞,嗓音,旋律證明民謠不是一般人能唱,它是一種質感音樂,直擊音樂的靈氣,它所綻放的力量細膩溫柔卻不輸於搖滾讓人驚心動魄,震徹心扉。


首先,民謠有分類,包括城市民謠(早期的的校園民謠);民謠搖滾;實驗民謠等。題主問題里涉及大多是屬於城市民謠範疇,這類歌曲主要是涉及人或人和人、環境之間的情感,所以從情感上來說,民謠真誠,純粹,容易引起共鳴,就會流行了;從創作方式來說,有時一把民謠吉他就可以做出一首口碑和人氣皆有的作品,所以越來越多的人通過吉他來抒發情感;從歌詞來說,有些民謠歌曲詞寫的像一首詩,很美;而民謠搖滾的創作特點更強調了深刻性和文學性,如bob dylan等;實驗民謠(小河等)等強調作品的音樂性和技術性,後兩者民謠人更多的已經從一位歌者變成一位藝術家,所以受眾小。總而言之,民謠是自由,真誠而純粹的。


我喜歡趙雷。我基於他和他的音樂來回答。

因為民謠簡單真實。

好聽的歌千千萬,走心的歌不多。

一部分流行音樂,寫詞作曲演唱通常不是一個人,所以,歌手是用心演、用心唱,歌手帥詞好歌也好,我喜歡,只是那些歌不是唱歌手自己心。

一部分流行音樂,雖然寫詞作曲演唱都十分專業,但我不需要製作精良的音樂,我需要的是打動我的音樂,民謠通常由個人經歷出發創作音樂,很多情感直觸人心底。

總結起來就一個字:真。

所以我愛民謠。我愛趙雷。

客觀分析:

1情感需要:民謠比較善於表達內心情感,和當下城市中的年輕人心境比較契合。

2旋律優美簡單:普通聽眾不一定需要欣賞曲調的複雜和多變,民謠簡單優美的旋律更容易讓聽眾記住並享受。

我身邊愛聽民謠的人大多有這樣的特徵:追求文藝、內心敏感。愛聽民謠的人,在我看來,往往不是最文藝的那幫人,而是有點文藝心的普通年輕人。愛聽民謠的人,通常是城市中比較焦慮和孤獨的年輕群體,生存不易,生活一眼望到頭,他們不太清楚自己想要什麼、過什麼樣的生活,中產階級及以中下產階級出身,容易在民謠中找到共鳴。民謠情感具體真實,歌詞接地氣,容易產生共鳴。


話說我第一次聽宋冬野的《董小姐》時,好像是大二,年輕氣盛,應該是在酷6或者是人人網上,一個身材略走樣的青年,彈著吉他,死氣沉沉的在唱著我不看字幕根本聽不清楚的歌詞,下面還有人在歡呼,尖叫,覺得這些年輕人好躁動,然而熱鬧是他們的,我什麼也沒有。雖然我並不是什麼名牌大學的學生,但我自認為自己也算是一個資深聽眾了。因為跟姐姐年齡相差較大,我又掌握不到電視的控制權,我最早聽到的不是什麼兒童啟蒙歌曲,而是小時候電視台很火的那些點歌台的歌,一般是在傍晚播放,就是有MV的那種,莫文蔚的《盛夏的果實》,張信哲的《過火》,我在很小的時候就常聽這些。可能這些也間接影響了我對流行歌曲的喜愛,而後的《superstar》的SHE,圈圈圓圓圈圈的林俊傑,《嘻唰唰》的花兒,已跑題,暫不說。然後是一次機緣巧合聽到王曉天的版本,「他們在別有用心的生活里 翩翩舞蹈 你在我後半生的城市裡 長生不老」, 第一句就讓我驚艷不已,雖然


嚮往自由樸實 自由隨性卻又沒有勇氣去自己實踐罷了


旋律簡單順耳,基本都是簡單的類似I-IV-V-I的三和弦進行;入門門檻低。

歌詞有逼格,符合當代年輕人精神生活需求。

P.S. 其實民歌技術含量比現在的民謠不知高到哪裡去了。


喜歡非主流的孩子們長大了。想想喜歡民謠和當年喜歡非主流好像沒有什麼區別,不清楚為什麼民謠大部分非要充滿憂傷?生活只有一種基調?大部分民謠有著粗製濫造的編曲和表面詩意卻意義不明的歌詞,也不清楚為什麼那麼多人喜歡假裝文藝。


推薦閱讀:

如果世界上沒有聲音那世界會怎麼樣?
學吉他還是學小提琴?
宋冬野涉毒了,喜歡他的人會減少嗎?對民謠有影響嗎?
如何看待假假條與草東沒有派對成為了2016年的音樂黑馬?
如何評價許嵩新歌《早睡身體好》?

TAG:音樂 | 民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