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網上抵制聖誕節的行為?這是不是一種盲目民族主義情緒?


這倒真不一定是什麼文化不自信,就是畫蛇添足。

本來么這些年傳統節日已經逐步走熱,鬼佬的節日也在逐步平淡下來,聖誕節無非就是互相贈送禮物的籍口而已。

現在這麼搞,反而著了痕迹,得不償失。

另一方面,如果從強調共產黨員不信神佛的角度來說,現在有比基督教更嚴重的宗教威脅存在。

總之,不過是小事一件。

要具體評價,到明年古爾邦節再說。


還是說明某些人對我們的民族文化不自信,美國人會害怕春節取代聖誕節嗎?一個開明自信的社會不該用抵制外來文化的方式來達到弘揚本國文化的目的,外表上看起來是為了維護本國文化,實際上就是骨子裡的自卑!


我們來看看美國。

………………

早在1984年的時候,美國最高法院就受理了Lynch上訴Donnelly的案件。羅德島主要購物區的聖誕裝飾包括聖誕樹、聖誕老人的房子以及耶穌誕生的情景。Donnelly認為耶穌誕生的裝飾表明政府支持12月25日為耶穌誕辰,促進基督教的傳播,鞏固其主導地位,因此違反了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中的「禁止確立國教」。最高法院以5比4的投票結果裁定這樣的聖誕裝飾並不違憲,但同時聲明這是因為這些裝飾存在著「合理的、世俗的意義(legitimate secular purposes.)」。

由此,便有了所謂的「麋鹿規則」(reindeer rule),如果帶有宗教意味的裝飾,如耶穌誕生,是和世俗化的麋鹿或聖誕老人等擺在一起,則合法合理。

基於同樣的理由,在1989年,最高法院審理County of Allegheny上訴American Civil Liberties Union(ACLU)的案子時,以5比4的結果判定耶穌誕生的裝飾違憲。這一次,耶穌誕生的裝飾中有一條橫幅寫著「榮歸主頌」(拉丁語:Gloria in Excelsis Deo,是基督教在重大節慶的彌撒中唱的詩歌)。有趣的是,在最初的訴訟中,ACLU認為匹茨堡中心的耶穌聖誕裝飾與燭台的光明節裝飾都違背了第一憲法修正案,但是最高法院以6比3裁定燭台裝飾合法,因為燭台旁還擺著聖誕樹與一則歌頌自由的橫幅,被認為是推崇宗教的自由與多元化。

這起案件中的ACLU,即美國公民自由聯盟,是一個擁有50萬會員與超過1億美金年度預算的非營利性組織。ACLU反對政府以任何形式表現出對某種宗教(包括無神論)的偏好,也正是這個組織將該說「節日快樂」還是「聖誕快樂」這一問題推向了風口浪尖:

「 The real question is not whether people can celebrate Christmas (they most certainly can), but whether the government should be promoting religious beliefs and practices (it most certainly shouldn"t).

真正的問題不是人們能不能慶祝聖誕節(他們當然可以),而是政府應不應該促進某種宗教信仰(它當然不應該)。

ACLU認為在學校不能慶祝聖誕節或者掛帶有明顯宗教意味的聖誕裝飾,學校有責任保護來自不同家庭、有不同宗教信仰的孩子們。聖誕唱詩班也顯得不合時宜,ACLU認為學校不能鼓勵甚至強迫穆斯林或者猶太人去歌頌基督教的神。基於美國這個移民大國,ACLU的初衷是保護文化與宗教的多元化,擁護第一憲法修正案中的「宗教自由」。

…………………………………………………………

禁止學校組織聖誕節活動是對的,但是以防止文化入侵的名義就不對了。

但是真的是以防止文化入侵的名義嗎?

據我所知,很多學校不過是下了通知,不讓學校舉辦聖誕節活動罷了,沒有提什麼文化的事。

腦補意淫出子虛烏有的不當觀點,來方便自己黑學校和政府,接著感覺自己多麼思想高明,最後達到靈魂的高潮……

這種人怕不是雙標傻子哦。

……………………………………………………

補充

【學校有責任保護來自不同家庭、有不同宗教信仰的孩子們】

【政府不應該促進某種宗教信仰】

美國絕大部分都是信基督的,甚至有的地方都不把進化論當成科學,而人家照樣呼籲不能學校組織過聖誕節。

而中國這個大部分都是無神論的國家,政府不讓學校組織過聖誕節反而成了「罪證」?

更何況,我們為什麼要過聖誕節?商場打折嗎?說到底不還是盲目跟風,覺得聖誕節時尚洋氣。

聖誕節所出身的基督教,是西方的優秀文化還是落後文化?

拿來主義不是邯鄲學步,這種東西拿來做什麼?

很多人都一副不過聖誕節就是思想不開放閉關鎖國的樣子,實際選擇不過聖誕節正是取精華棄糟粕的表現。

在美國一般都說「節日快樂」而不是「聖誕快樂」,因為這對不把耶穌當聖人的人來說是嚴重的冒犯。學校組織聖誕節活動是違反憲法的,這是干涉宗教自由。

這種對每個人的尊重和對法制精神的堅守,才是美國的優秀文化,怎麼不看這些人吸收?

思想開放靠這些人的鍵盤嗎?


今年不知為什麼,有關於聖誕節的朋友圈在平安夜這天晚上有種怪怪的感覺。以至於有家長驚呼:「最近是不是格外敏感啊?」

而微博上也蹦出一些辣眼的東西來……

而我呢?作為一個老師,本來該做點政治正確的事情。結果卻在平安夜這天給學生們一人寫了一封信,說說心裡話。學生比較多,連續兩天肝到凌晨四五點。孩子們都很開心。

那我這是公然與主流意識形態相對抗,鼓動孩子們過洋節嘍?

竊以為,很多人攻擊洋節的論據無非是宗教和影響力的問題。不信仰基督教就不能過聖誕?我年年喝臘八粥也不見得信佛啊,年年中元節去祭奠先人我也不信道教啊。當宗教節日世俗化後,會形成民族文化圈裡的一種元素。歷史越悠久,宗教本身的影響就越淡。西方基督教國家對聖誕的理解、習俗也不盡相同,甚至連時間也有不一樣的。但這並不耽誤其成為西方共同的文化認同。

至於影響力,與其說本土節日的影響力在降低,其實是傳統節日不如洋節好包裝。問一個中國人端午節、中秋節是怎麼回事兒,街頭下棋打牌的老大爺都能說出屈原、嫦娥奔月云云。問起聖誕節、復活節、感恩節,大多數人可能停留在火雞、彩蛋的層面上。這些模糊不定的洋節日與光棍節、女生節等編出來的節日本無太大區別,都是很適合進行商業炒作的。反正中國人知道耶穌受難的也沒幾個……因此不存在洋節打壓傳統節日的問題。

讓孩子過洋節,要讓孩子尊重西方傳統。相關知識是要講到位的。所謂節日無非是個熱鬧快樂的日子,用些很無聊的論調掃孩子們的興就很可笑了。


基督教傳入中國有一千多年歷史,聖誕節也一樣,他本身不是一個西方節日,是中國人自己把他幻化成了一個西方文化符號。

中國的冬至吃餃子,臘八吃粥都有聖誕節的痕迹影響。中國的鬼節和天主教鬼節,清明和復活節,都一一對應。這是文化交流結果,把聖誕節變成中國自己的一個玩樂節日未嘗不可。

聖誕節本身不需要抵制,但是名字能不能改一下,耶穌不是中國的聖人不配叫聖誕。可以叫耶誕節就像佛誕節那樣來。

中國完全可以把聖誕節變成平安節,變成祈福節,發糖果節,上床打炮節等等

中國最大的麻煩的節日,是哪個一天五天崛起五次屁股唱歌的那個節日 那才是叫天天過節,那才是心腹大患。


我們應該舉報這類扮演弱智的通敵分子。

這些敵特分子混入我們國家和網路,以愛國作為標榜掩飾自己,惡意發表一堆毫無智商和邏輯性的話在網上。這種高級黑的手段,乃是敵特的策略,試圖讓大家誤以為:愛國者=弱智,愛國者=智商低下,愛國者=說話沒有大腦。目前在網上,我們幾乎很難找到一個講話不弱智的「愛國分子」,似乎所有愛國分子的表現都是:沒讀過什麼像樣的書,毫無歷史常識,沒見過世面,因此講話缺乏常識。這樣,長久以後,大家就會羞於和愛國者為伍。這實在是敵特分子的邪惡手段!我們應該立刻舉報這類扮演弱智的通敵分子。


抵制聖誕節只是一個口號,真正的原因是經濟不好,民眾消費能力不足,同樣的還有,限制去台灣,韓國,其實是因為民眾沒錢了。


我覺得這樣子做非常正確啊

就應該抵制外國的這些東西

我大清自有國情在

那什麼馬什麼恩什麼什麼的什麼思想

是真的辣雞

就應該全部取締


聖誕節入華動機不純。

就算不談宗教,然後就算它是一個商業噱頭,讓小朋友遠離商業行為也沒什麼錯誤啊。


1、做人不能太雙標,到了基督教開始講包容,說我們自己文化不自信;而面對綠教則恨不得踩死,然後講自己是世俗社會,不允許任何清真元素(參照華為宣傳圖被扭曲事件)。

2、聖誕節不單單是商家擺放幾顆漂亮的聖誕樹,各地教堂會舉辦各種佈道會和宗教儀式,吸引大量年輕人參與。所以,要求黨員、共青團員、信仰不成熟的學生遠離這些場所,不得參加聖誕節完全合理。

3、中國基層農村和高校基督教高速發展,實力不斷壯大,無神論教育受到嚴重挑戰,基督教在中國的擴散到了什麼程度?

4、這已經不是文化自信不自信,包容不包容的問題了。如果所謂的中產小資、白領學生、甚至農村大媽都對聖誕節開放歡迎,給基督教傳播提供一個寬容的環境的話,那真的是會引起文化變革。

5、再次提醒部分不屑的答主和路人,政府抵制的不是你們買個蘋果、和聖誕樹合張影,在商場購物,而是抵制的宗教文化的蔓延。


大國氣象,應極具包容度,多元化,與自由性,區區一聖誕節把一群人嚇成這樣,還抵制,井蛙之觀,徒留笑柄。有些中國人還是沒有從當年被洋人壓迫的恐懼中站起來,戰戰兢兢,自卑到底生怕過個洋節洋人就又要來搞我們啦~做一個自尊,自信,包容的中國人,我們足夠強大,不論是硬實力還是文化軟實力。但作為一個佔據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大國,就必須得有多元文化的包容度。


義和團奉旨造反


這兩天在網上興起了一陣抵制聖誕節之風。很多人擔心,以「聖誕節」為代表的西方節日,近年來在中華大地上越來越熱鬧,而本土節日的氛圍卻日趨萎縮消亡,所以許多朋友擔心,這是西方對中國的文化入侵,會進一步擠壓華夏傳統文化的生存空間。

其實關於洋節入侵的擔憂年年都有,不過像今年這樣在輿論場上大規模發酵,倒是近幾十年的頭一回,之所以如此,除了近年社交媒體興起導致輿論環境改變外,國家民族主義的日漸升溫,也是其中重要原因。

那麼,對以聖誕節這些洋節,究竟有沒有必要動用輿論乃至行政力量抵制呢?要弄明白這一點,我們首先要搞清楚,聖誕節為什麼在中華大地盛行?

聖誕節近幾十年的流行,其實是有其客觀原因的。改革開放以後,中外交流恢復,而鑒於中國在文明發展水平上與西方的巨大差距,這種交流中,西方文明毫無疑問是佔據強勢的,更多的是中國對西方的學習和引進,而非反之。

當然,就中國本意而言,其欲引進的僅僅是西方的物質文明成果而已,對其精神文明成果的需求雖也大量存在,但未涉及到文化體系這個根本層面——何況從近年來中西方不同發展態勢來看,西方文化也確實看不出有什麼根本上的先進性,以揚棄之心態用來借鑒可以,引之而對中國人的精神世界進行全盤重塑,西方文化還沒優秀到這份上。

只不過,凡事都是有利有弊。雖然中國瞄準的更多是物質成果,但物質和精神從來就是相輔相成的。你在學習引進西方物質文明的同時,西方的思想認知體系,也會以文化的形式,自然而然的隨之而入。在無法完全剝離物質與精神(何況西方的思想認知體系中,同樣有諸多有益之處)的情況下,中國本身也不可能因噎廢食。既然要維護中外交流這個當下的「主要利益」,在其他方面,自然也需要以包容之心接納。

何況,這些看似不相干的西方文化,置之於當下,也並不是全無用處。

以聖誕節為例,不管其在本身文化內涵如何。但就當下而言,其不過是一個城市青年狂歡釋放情緒的節日而已。而僅從個人情緒釋放的角度來看,有這樣一個節日,其實是十分必要的。

畢竟,當下的中國,工業化仍在半途,社會經濟依然保持較快發展,社會競爭和壓力也十分之大。這種情況下,青年作為資產積累最薄弱、生存壓力巨大的一個群體,本身就有強烈的情緒釋放需求。而針對這種情緒釋放的節日的產生,可以說是符合社會發展需要的。

其實嚴格來說,聖誕節在西方,本身也並不與狂歡扯上太多關係。中國需要這樣一個釋放個體壓抑的節日,也並不代表著一定得是聖誕節這樣的洋節。只不過,中國由於中國傳統節日是以傳統儒家倫理為底蘊,強調的是家族概念;而後來的紅色意識形態,更是以組織集體為依託;二者的這種群體性定位,以及對道德秩序感的注重,確實存在對個體精神自由的忽視,並不適合承擔這個重任。這種情況下,崇尚個體精神自由的現代西方理念,更契合當代國人——尤其是年輕人的情感需要,而作為西方第一大節的聖誕節,就正適合作為這種理念的一個載體,在中國變異成今日的狂歡節模式。從這個角度來看,今日的聖誕節狂歡,與其說是西方文化的入侵,倒不如說是東方人對西方文化的本土化改造,是一種基於自身需求滿足的拿來主義變異罷了。

當然,雖然聖誕節之本意在中國早已被改變,但畢竟披著西方文化的外衣,何況之所以會由聖誕節「擔此重任」,本身也與當下西方文化對中華文化的整體優勢有著直接的關聯。何況聖誕節本身是基督教中最具代表性的宗教節日,考慮到歷史上基督教文明對傳統華夏文明強勢壓制和侵襲,以及當下西方基督教世界依然是中國復興所面臨的最強外部競爭對手,最從防微杜漸的角度來說,對其有一定的警惕和防範,也在所難免。

但是否需要上升到抵制的高度呢?這其實要取決於,這種文化入侵到了什麼程度,是不是有可能傷及中國根本。畢竟華夏文明的復興,既要抵禦西方文明的顛覆威脅,同時又有賴於對西方文明優秀成果的汲取。這種情況下,如果基督教的文化滲透,僅僅只是表面性影響,不至於從根本上威脅到中國的文化自主性;那就犯不著太過憂慮,更不應該強勢打壓——畢竟這種打壓,不可避免的會增加中外隔閡,進而讓中國陷入封閉保守的窘境——這種保守一開始可能體現在文化上,但遲早也會反作用於現實層面,進而導致華夏文明自身的衰敗。只有在基督教的文化滲透動搖國本之際,才有必要採取一些強勢措施加以應對。

而從現在的情況來看,基督教的文化滲透,其實只是皮毛而已。聖誕節之類的形式主義異化自不必說,即便是在真正的宗教傳播方面,雖然帶著強烈西方烙印的基督教,已經在中國擁有廣泛的擁躉,但整體而言,其依然是一種邊緣化的存在,其擁躉主要集中在農村基層,在城市中的擁躉,大部分也只是普通市民,雖然總的人數不少,但掌握的社會資源卻十分有限,莫說影響政治和經濟了,連引導民間輿論風向的能力都不具備(主流民眾對社會上一些基督教傳教者的一些戲謔化調侃,就是基督教依然在民間邊緣化的最佳證明。)

既然連在民間都未得到主流群體認可,基督教又豈能對中國從古延續至今的世俗主導的社會秩序構成重大衝擊?

既然這種宗教的影響力,還遠不足以顛覆世俗權力主導的社會秩序(世俗主導也是華夏文明的最主要特徵),那即便其源自西方,也犯不著為了這樣一個烙印,而對它大動干戈。而只需要將其視作一個普通宗教看待即可。

而作為一種普通宗教,基督教其實對當下社會秩序的維持,有著非常積極的意義。中國自古就是一個世俗主導的社會,儒家一向主張積極入世,推崇個人在現實社會中的成就。而在現代,改革開放以後,也對入世層面的個人奮鬥大加讚揚。

這種做法當然是正確的。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華夏文明要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復興,物質基礎的雄厚是首先要解決的問題。而對個人奮鬥的推崇,有助於激發人的主觀能動性,讓人們積极參与社會建設,進而創造出更多的財富。

但這種正確的背後,也存在很多的問題。畢竟不是人人都能在現實社會中獲得成功——甚至可以說,絕大部分人,都註定是普通平庸的。對積極入世社會理念的宣揚,以及對成功的鼓吹,固然可以激發人的鬥志,進而讓社會充滿活力;但問題是,這種打雞血的作用終究是有限的。絕大部分人,在經過艱辛的努力和付出後,註定依然不可能獲得自己想要的成功。

這就形成了一個悖論。一旦巨大的付出,並不能帶回自己所期望的回報,人們就會失落甚至怨憤。這對個人而言,是一種心理摧殘,而對社會來說,如果所有不成功者(佔據社會絕大多數)都懷有這種情緒,那就會對社會秩序的正常運轉構成威脅。

如何紓緩這種情緒?這就要宗教幫忙了。宗教的作用就是撫慰人心。其之理論體系,從來就不以世俗標準的成功來評判人之價值,而是以自身的心安,與人之間的仁善等為標準。有了宗教的存在,可以為世俗競爭中的失落者(不僅包括失敗者,也包括雖然有一定成就,但內心依然存在某種失落的成功人群)提供心靈的慰藉,讓他們得以心境平和,進而在達到內心滿足的同時,消除對社會秩序的威脅。

所以我們看到,即便是在儒家佔據絕對主導的中國古代,佛教、道教等,也同樣有自己的生存空間——甚至單以人數而論的話,佛教、道教的信眾數量,還要遠遠超過孔孟門生——只不過宗教人群在話語權和社會資源佔有方面,遠不能與世俗的士紳相提並論罷了。

而在現在,世俗成功主導的社會,同樣需要宗教來慰藉失落者。只不過,因為中國在農耕文明向工業文明變革的過程中,傳統的漢傳佛教和道教也同樣受時代變革波及,而大幅衰落,現階段並不具備足夠的道德力量來讓大部分民眾信服,所以藏傳佛教,以及基督教這些古典華夏文明覆蓋之外的宗教體系,就獲得了在國內發展的契機。

藏傳佛教比較敏感,就不說了。就基督教而言,本質上來說,中國世俗權力對其之傳播未必樂見——畢竟現階段的華夏世俗文明,還達不到盛唐那種包容萬象的境界——當時的那種包容,是建立在華夏有資格對一切外來文化予以蔑視的基礎上的,而這種資格,現在的華夏文明還不具備。

只不過,中國的傳統文化結構,以及當下的時代發展特徵,決定了世俗權力有必要利用宗教為社會托底;而華夏世俗文明能夠完全控制的漢傳佛教、道教等等,現在又不具備這種能力,權衡利弊之下,對基督教傳播的適當允許,其實也是可以接受的(哪怕部分宗教組織,並未直接受中國世俗權力的管控——比如那些官方教會體系之外的農村教會組織)——畢竟他們翻不起大浪,反倒可以為社會穩定發揮作用。

當然,這種平衡,是建立在世俗文明擁有強大影響力基礎上的。如果世俗文明衰落,那別說宗教可以越界泛濫了,就連邪教都可以大行其道——晚清的太平天國洪大仙,以及刀槍不入義和團,這些神棍們之所以得以猖獗,除了意識形態方面的理學沒落外,很大一部分也是當時世俗權力——清廷衰落所致。

而反觀當下,雖然由於儒家復興的時機尚未到來,以致華夏文明在思想文化層面依舊處於混亂;但世俗強權的統治力卻是前所未有的強大,所以完全能夠保證華夏文明的世俗底色。基於這種情況,對基督教的適當引入,其實是有其積極意義的。

治大國如烹小鮮。任何意識形態,都有其利弊之兩面性。雖然基督教的宗教文明特徵,以及強烈的西方烙印,決定了其與以世俗立身的華夏文化有根本性衝突,故絕不能佔據中國之主流。但正如古代儒家中國尚需釋、道為之護法一樣;當下中國的特殊國情,決定了在基督教頗具現實價值,風險弊端又可控的情況下,適當的加以利用,是有利於國的。所以,對其加以約束固然應當,但盲目用民族主義情緒加以抵制,其實大可不必.

只不過,這裡有一個問題,這個可控的標準,又該如何釐定呢?這裡面,其實又有一套特別的邏輯,其中甚至充滿玄機。關於這一點,關注微信公眾號:雲石,雲石君下一節繼續解讀。

本文為雲石海外風雲系列1779節。解讀大國博弈內幕,剖析政治深度邏輯,請用微信關注公眾號:雲石,持續收看全部雲石君原創文章。


不知道什麼時候起,在我們生活中出現了這麼一句話:我是中國人,我不過聖誕節。

我第一次聽到這句話的時候我的腦袋上面出現了無數個黑人問號,我過聖誕節怎麼就不是中國人了?

聖誕節已經打上了崇洋媚外的標籤,在我們的朋友圈和空間廣為流傳,各大高校為了禁止學生私下過平安夜與聖誕節絞盡腦汁。西北大學現代學院封校禁止學生過平安夜,在校園內掛出「國人慎對聖誕節,走出文化集體無意識,挺立中國文化主體性」「爭做華夏優秀兒女,反對媚俗西方洋節」……並在平安夜,講全體學生組織到教師,集體觀看有關中華傳統文化的宣傳片。有的網友爆料稱,「教師門口有老師把守,誰過聖誕節就處分誰」

「媚俗西方洋節」六個字觸目驚心,我真的難以想像這個是一個受過高等教育的人能說出來了。

國內的年輕人過所謂的洋節日真的是過一個儀式感嗎?年輕人們難道到了晚上一起坐在家裡面,圍著聖誕樹,吃著火雞一起禱告嗎?真的不知道過一個所謂的聖誕節怎麼就不是「中國人」了,怎麼就「崇洋媚外」了。只不過是現在的年輕人生活壓力,學習壓力太大,只是把聖誕節當做一個情侶約會,給自己放個假的機會,何必要大題小做?

最可惡的是有一些不懷好意的自媒體,為了博取流量,發布一些嘩眾取寵的言論,去毒害那些父母輩的長輩,在朋友圈裡面大肆宣傳,「我是中國人,我不過聖誕節」的言論,去誤導那些年輕人。

這個算是洗腦嗎?

請那些不懷好意的人,不要打著棄其糟粕的幌子來宣揚中國人不要崇洋媚外的言論,這個不是道德綁架。

佛教不是起源於中國,是不是也應該剔除?「見賢思齊」是不是崇洋媚外?你們的蘋果手機,三星電腦是不是也應該剔除?世界是一個整體,在我眼裡面就沒有外來文化這麼一說,這些都是我們人類文明寶貴的財富。

歷史上,中國文化曾數次成功吸納,理性構架已經非常成熟的外來文化,變為本民族文化的新的激發點。它如江河奔流,自有強大的勢能和彈性,不會因為有了幾個洋節就抵禦不住「西方文化擴張」。因此,不要小看中國文化。

過不過聖誕節是自己的意願,我想過就過,我不想就不想,請不要拿你們的價值觀來評判別人,請不要「綁架」我們。我過聖誕節,我是中國人

大清早都亡了,祝你們一生平安。

關注公眾號:情花說

更多精彩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第二單元,第三課。

文化多樣性

1.為什麼尊重文化多樣性?

(1)文化多樣性是人類社會的基本特徵,也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動力

(2)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個性和特徵;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2怎養對待文化多樣性?

(1)正確態度:既要認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它民族文化,相互借鑒,求同存異,尊重世界文化多樣性,共同促進人類文明繁榮進步。

(2)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則。在文化交流中,尊重差異,理解個性,和睦相處,共同促進世界文化繁榮。

(3)既要更加熱情地歡迎世界各國優秀文化在中國傳播,吸收各國優秀文明成果,又要更加主動地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做傳播中華文化的使者,增強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

(4)反對文化霸權主義,反對「守舊主義」和「封閉主義」

————————————

知道這書誰批的嗎?

不僅反黨反政府,

難不成還要反人類,反社會。

溜了~



一件小事罷了,能包容得了支持過聖誕的人,怎麼就包容不了反對聖誕的人呢,對吧。


你們明顯政治敏感度不夠啊 這是一個信號 新時代社會主義思想好好看看 以後的傳統文化會越來越強 西方的節日的好日子已經結束了


蟹妖。

我自己不過耶誕節,因為我認為這是一個有宗教含義的節日,而我是佛教徒。

同時,我也不認為耶穌是「聖人」,所以這個節日對我來說就是不存在的。

不過,這只是我個人基於我自己的宗教信仰的原因,不過這個節日,別人願意如何,那是自己的事情,我管不著。不過我還是祝願所有眾生,在這個並不特殊的日子裡,平安快樂,煩惱減輕,內心平和。

對大多數人來說,可能這個節日就是吃飯狂歡約炮什麼的,洋不洋節的,可能只是個由頭。

不過,對我們佛教徒來說,挺不開心的是,俺們佛誕節的影響力怎麼就這麼小呢……還是慾望更加吸引人呀~~~


對,的確是盲目的民族主義。

不過是借洋節的名字搓個飯、約個炮、買買買,真沒必要上綱上線。

如果要說出個是非對錯來,不如先花點心思普及一下傳統文化,而不是在街上畫丑到極致的宣傳畫、擺自以為萌的卡通造型。


推薦閱讀:

為什麼東方文化中對老人的尊敬程度要遠超西方?
美國全年共有哪些節日?
馬克思及他的思想在西方是什麼地位?
外國同一姓氏的怎麼稱呼?
為什麼西方社會會出現「垮掉的一代」?

TAG:中國文化 | 傳統文化 | 西方文化 | 聖誕節 | 中西方文化差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