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年快結束了,一起來說說,我國科技大概處在什麼水平了呢?


蹭一下熱點,免得大家忘記。

張堯學的簡歷:

1976年10月至1978年10月,在湖南澧縣余家台水電站工作,測繪員;

1978年10月至1982年07月,在陝西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原陝西西北電訊工程學院)電子工程系學習,獲學士學位;

1982年07月至1983年02月,在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出國研究生預備班學習;

1983年02月至1983年09月,在大連外國語學院日語培訓班學習;

1983年09月至1990年03月,在日本東北大學碩士生、博士生並獲碩士、博士學位;

1990年03月至1995年07月,在清華大學計算機系任教師、副教授、教授,教研組副主任;1994年6月任清華大學計算機系副系主任;1995年2月評定為博士研究生導師;

1995年07月至1995年10月,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作訪問教授;

1995年10月至1997年11月,電子部計算機司副司長兼全國電子信息系統推廣辦公室副主任(掛職);

1997年11月至1999年06月,清華大學計算機系教授、博士生導師;

1999年06月至2000年06月,教育部科學技術司副司長(主持工作);

2000年06月至2001年05月,教育部科學技術司司長;

2001年05月至2009年06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其中,2001年11月至2006年5月兼任中央廣播電視大學校長;2004年3月至2005年1月參加中央黨校一年制中青年幹部培訓班;2007年5月至2008年9月任北京奧組委掛職總體策劃部副部長;2007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2009年06月至2011年10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辦公室主任、教育部學位管理與研究生教育司司長;

2011年11月至今,中南大學校長(副部長級)。

從簡歷可以看出,張堯學從1995年開始當官,一開始還只是掛職,1999年起則是全職當官,從事行政工作,歷任教育部科學技術司副司長(主持工作)、科學技術司司長、高等教育司司長、學位管理與研究生教育司司長、中南大學校長,已脫離科研一線十幾年,卻能2014年做出代表中國科研最高成就的成果,可謂神人神跡!再神的人才,再神的科研成果,也是要通過論文發表體現出來的。在報獎材料中(http://www.cutech.edu.cn/cn/rootfiles/2014/01/15/1389722463398905-1389722463551177.pdf ),張堯學列舉了能體現其獲獎成果的八篇代表性論文專著:

1. Yaoxue Zhang and Yuezhi Zhou. Transparent Computing: A New Paradigm for Pervasive Computing, LNCS 4159, 2006 年第1 卷1-11 頁.

2. Yaoxue Zhang and Yuezhi Zhou. 4VP+: A Novel Meta OS Approach for Streaming Programs in Ubiquitous Computing, in Proc. of the IEEE 21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dvanced Information Networking and Applications (AINA 2007), 2007 年第1 卷394-403 頁.

3. Yaoxue Zhang, K. Takahashi, N. Shiratori, and S. Noguchi. An Interactive Protocol Synthesis Algorithm Using a Global State Transition Graph, IEEE Transactions on Software Engineering, 1988 年14(3)卷 394-404 頁.

4. Yaoxue Zhang, Hua Chen. A knowledge-based dynamic job-scheduling in low-volume/high-variety manufacturing,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Engineering (UK), 1999 年13(3)卷 241-250 頁.

5. 林 闖 . 計算機網路和計算機系統的性能評價, 清華大學出版社, ISBN:7-302-04267-5, 2001 年卷109-129 頁.

6. Fengyuan Ren, Chuang Lin, Xunhe Yin. Design a congestion controller based on sliding mode variable structure control, Computer Communications, 2005 年28(9)卷 1050-1061 頁.

7. Fengyuan Ren, Chuang Lin, Bo Wei. A robust active queue management algorithm in large delay networks, Computer Communications, 2005 年 28(5)卷 485-493 頁.

8. Jianer Chen, Guojun Wang, and Songqiao Chen. Locally subcube-connected hypercube networks: 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experimental results, IEEE Transactions on Computers, 2002 年51(5)卷 530-540 頁.

第一篇論文發表在2006年9月在武漢召開的一次學術會議上(Thi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UIC 2006 ),會議組織者是在新語絲挂號的金海。這種會議的主要目的是為中國科研人員提供出錢發表SCI論文的機會,幾乎沒有含金量,被稱為野雞會議。張堯學的這篇論文發表了9年,共被引用45次(據google scholar,下同),絕大部分是張堯學自引和中國人引用,國外引用只有3次,分別是日本、韓國、德國人引用。

第二篇論文發表在IEEE的低端學術會議上,在IEEE的1578種IT會議中,該會議的排名1362 (http://arnetminer.org/page/conference-rank/html/All-in-one.html )。這篇論文是張堯學迄今發表的所有論文中引用次數最多的:46次,然而幾乎全都是張堯學本人自引和中國人引用,僅被國外引用了兩次,這兩次都不是英文文獻。也就是說,張堯學這篇引用次數最多的論文,在作為科技界國際語言的英語文獻上被國外學者引用的次數是零。

第三篇是張堯學發過的檔次最高的論文,但是是1988年他在日本留學做的博士學位論文工作,有三個日本共同作者。張堯學將其博士學位論文也列入報獎材料中,簡直是莫名其妙,因為第一,其博士研究內容與其獲獎內容沒有關係;第二,這項工作的知識產權屬於日本東北大學,而中國國家自然科學獎只授予在中國做的工作。難道張堯學想把中國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讓其日本導師分享?張堯學將其1988年日本留學的論文也拉來湊數,可能是因為他自己也知道自己拿得出手的論文太少。

第四篇是1999年一篇人工智慧方面的論文,也與獲獎內容無關。該論文的引用次數是16次。發表該論文的期刊已在2001年停刊。

後面的四篇作者中都沒有張堯學,也都不屬於透明計算的內容。最搞笑的是第五篇,它其實是清華大學出版社在2001年4月出版的一本教材的一個章節(第五章「非乘積解排隊網路和近似演算法」),張堯學為了把它偽裝成期刊論文,創造性地把書的出版年份寫成「2001年卷」。而且這個章節根本就沒有教材作者的原創內容,都是引用國外學者的,這些國外學者是不是也能跟張堯學分享獎金?

總之,從張堯學論文發表記錄和引用情況看,可知他提出的透明計算在國際上毫無影響。然而張堯學在報獎材料中聲稱其提出的透明計算「被國內外採用,引發和推動了國內外新型網路計算模式的理論和實踐。


科學上,處於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經常空缺的水平。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涵蓋物理、化學、生物、醫學,甚至數學和計算機,就算是每5年一個學科出一個重量級的成就,也不至於常年空缺,然而並沒有,甚至每10年一個學科出一個可稱得上世界級的重要成就也沒有。

有人說,諾貝爾獎是被西方國家操控的,是個笑話,故意不發給中國。但是中國的自然科學一等獎不會是西方操控了吧,常年留空也不發,是因為大家都覺得,實在拿不出手啊!

最近的兩年都是發給物理學,一個是15年潘建偉團隊的多光子糾纏及干涉度量成果,另一個16年是大亞灣中微子 	heta_{13} 振蕩矩陣角測量,這兩個基本上沒什麼爭議,都是公認很重要的成果。再往前14年似乎受公權力影響為了彰顯民族信心用力過猛還發了個灌水的,淪為笑柄,搞計算機科學的紛紛說「我不認識這個人」,據說為了遮醜現在不允許媒體公開評論了。再再往前就空了。

技術上,精密儀器是短板。精密儀器發源於實驗物理,基本上一個國家的實驗物理水平會直接反映其精密儀器水平,而通過看精密儀器水平能夠直接探到一個國家的工業底子。別看中國能上天,能下海,能造航母,到處鋪高鐵種大橋,這些工程的核心技術一個都離不開精密儀器。說個最簡單的,去看看造航母船廠切厚鋼板的等離子數控切割機床是哪裡產的。

我知道有人看了不高興,因為大家都喜歡不出力、不費心、不起早、不摸黑,不花一毛錢,拿起屁股上的喇叭,嘟嘟嘟的吹一下,中國就世界第一了。正所謂勤儉節約吃苦耐勞實現科學理想為國犧牲你去,寶馬奧迪吃香喝辣泡妞吹水一毛不拔鍵盤愛國我來。 這是大多數中國人常態,也是為啥中國科技這水平的重要原因。等哪天排隊搞科研有排隊考公務員的1%,那麼中國就有望了。

能搞科研的其實都不傻,我們的社會卻一直把搞科研的當傻子哄,你們以為搞科研的不知道奧迪比長城爽,老婆還是漂亮的好?


PS: 你以為搞科研搞技術的是這樣的?

不,不,在中國是這樣的:

圖片取自網路,侵刪。

我爹經常默默的給我轉發這樣的圖片。


https://zh.unesco.org/news/ge-guo-wei-yan-fa-tou-ru-liao-duo-shao

這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統計數據。

在絕對項(研發支出)上領先的五個研發主體都是大型經濟體:分別是美國、中國、日本、德國和韓國。但當以監測可持續發展目標九(SDG9)的數據(研發支出佔GDP比例)為指標時,排名就發生了顯著變化,分別是韓國、以色列、日本、芬蘭和瑞典。

長期以來各地區都建立了自己的支出目標:最著名的是歐盟的目標——到2020年將研發總體投資增至GDP的3%。

根據統計研究所的數據,全世界只有六個國家超越了這個3%的目標,其中三個是小型歐盟經濟體:丹麥、芬蘭和瑞典,這些國家都落後於日本的3.6%和以色列的4.1%,而所有這些國家都落後於世界排名第一的韓國——4.3%。奧地利、德國和瑞士的這一比例都是大約3%,與世界上研發投資最多的美國相差無幾。

其他地區幾乎沒有國家可以和這個比例競爭。在中東歐,斯洛維尼亞以2.4%領先,俄羅斯的這一比例是1.2%。在中亞,例如哈薩克,這個數據大約是0.2%。摩洛哥在阿拉伯國家中排名第一,大約是0.7%。巴西在拉丁美洲國家中處於領先地位,約為1.2%。印度以0.8%領先南亞和西亞的其他國家。在非洲,非盟計劃將這一比例增至1%,但只有肯亞、馬里和南非目前接近這一比例。

統計研究所的數據顯示,中國的研發投資正在以每年18.3%的驚人速度增長,而其他中高收入國家的這一增長速度僅為1.4%。中國的研發投資僅佔GDP的2%,但這意味著這個國家每年用於這一領域的投資大約達到了3,690億美元。發達國家研發投資在全球佔比從1996年的88%下降到了2013年的69.3%,而中國則完全填補了這一差距,同期研發投資全球佔比從2.5%增至19.6%,這意味著中國的這一投資佔比已越來越接近佔全球研發投資30%的美國。

從全球來看,2013年每百萬人口中約有1,083名研究人員。然而在除中國以外的中等收入國家中,研究人員的佔比已經從1996年的17%下降到了2013年的15%——這對於全球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而言是一個令人擔憂的下降趨勢。


這裡放一個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副研究@袁嵐峰 的視頻,說得非常中肯啦。

個人觀點:衡量中國的科技水平,就不可避免的和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進行對比,這就需要我們保持一種端正的態度。一方面,要看到中國科技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另一方面,我們也要認同中國科技在飛速發展。無腦黑和無腦鼓吹都是應該拒絕的,感覺網上無腦黑更多.....道阻且長,戒驕戒躁,穩步發展


中國領先的科技,可以了解一下(


最近這條新聞應該刷爆了各個平台,很多人可能不了解「中國心」背後的故事。

「中國製造」能造好火箭、高鐵,可是中國作為一個「制筆大國」,一個「小小」的圓珠筆筆頭「球珠」卻高度依賴進口。中國每年圓珠筆的產量是380億支;佔全世界總供應量80%,但筆尖珠芯近90%來自進口,每年需花費2億外匯進口,其中,日本人拿走材料的錢,瑞士、德國拿走了設備的錢,而中國3000多家制筆企業只賺一個微薄的苦力錢。

貝發集團董事長邱智銘曾在一次採訪時表示,在他們企業,每年大概會生產30億支圓珠筆,而一支筆便宜的只能掙幾厘錢

製造一個小小筆頭到底有多困難呢?

筆頭分為筆尖上的球珠和球座體。筆頭開口處厚度不到0.1毫米,卻要承受各種書寫姿勢帶來的壓力和摩擦,同時還要和滾珠完全貼合,既要書寫流暢,又不能漏墨。因此,其硬度、開口大小、墨水槽位置必須搭配得天衣無縫。所以,筆頭的每個參數都需要由計算機精確計算到頭髮絲的十分之一,加工誤差不能超過0.3絲

在筆頭最頂端的地方,厚度僅有0.3~0.4毫米。極高的加工精度,對不鏽鋼原材料提出了極高的性能要求,既要容易切削,加工時還不能開裂

據了解,來自瑞士公司的筆頭一體化生產設備,生產一個小小的圓珠筆頭需要二十多道工序。筆頭裡面有不同高度的台階和五條引導墨水的溝槽,加工精度都要達到千分之一毫米的數量級。

為了給數百億支圓珠筆安上「中國筆頭」,國家早在2011年就開啟了這一重點項目的攻關。經過不懈努力,該項目於2015年通過「十二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驗收,實現了一系列技術突破。長期以來,困擾中國制筆行業的「進口依賴」困局,開始被逐漸扭轉。

今年年初,有這樣一條新聞:

在生活中用心發現,真的會感受到祖國一直在努力,科技一直在進步!

一談到科技,很多人最先想到的就是高校論文灌水,發top期刊沒有鳥用(水刊可能真的沒用)。其實不是這樣的,高校往往承擔的是基礎研究,待基礎研究有所突破,將基礎研究往工業上應用。反滾開,企業上的應用型研究遇到了瓶頸無法突破,只能追根溯源,從基礎突破。這也是為什麼會有這麼多校企合作。


剛回過一個類似的問題被人噴死了已經,但是還是要貼上來

我所在的算是比較活躍的藝術與傳媒行業

傳媒大概有紙質媒體、電視媒體(電視劇)、新媒體、

藝術行業電影、演唱會、舞台劇、話劇等

然而

照相機、電視攝像機、電影攝像機基本上沒啥國產的……

電視攝像機方面sony、松下常年霸佔

全 國 所 有 電 視 台

照相機方面,佳能、尼康常年霸佔

全 國 所 有 紙 媒

電影攝像機方面好一些,百花齊放,什麼RED、SONY、ARRI爭奇鬥豔,然而

沒 有 一 個 是 國 內 品 牌

現在唯一值得慶幸的是航拍領域我們走在世界前列,大疆市場份額在世界上占的比率都很大

另外就是很多輔助設備國內做的也算不錯,但都是以仿製國外品牌起家的,比如途銳斯和風車是紡薩拿、華源和新藝界仿阿萊等等,但在整體上是個上升趨勢。

至於監視器方面國內發展也不錯,但很多也是購買國外的生產線本土化,然後依靠軟體落地(軟體和編程設計更符合國內使用環境)崛起的,算是一半一半吧,比如瑞鴿、麗麗普等等

比如腳架,這玩意拆開看,就是個球頭加液壓阻尼,最多考驗下可靠性,聽起來沒什麼,但是國內的就是不順滑、用不住……國外的就是絲絲順滑……日本利拍腳架目前是電視攝像標準腳架,衛視演播室有多少攝像機就有多少利拍,大型的利拍腳架使用年限五年、十年,保養一下十幾年都能用…國內的就是不行……

光學方面不說了吧,安琴、萊卡、CPUP、祿萊、佳能、尼康、索尼、森氧………沒什麼國內牌子

錄音方面不說錄音機本身,就說杆子和豬籠……泰索克、羅德,羅德的豬籠在國內影視行業市場佔有率百分之九十九……

順便扯扯演唱會,演唱會常用的線陣音響目前以立素、森海、JBL等為主流,話筒也是,還有舒爾等等

附件方面倒是可圈可點出了個鐵頭系列,但是還是低端攝像機附件,但是進步也算不小

說是附件做的不錯,但是在一些大製作電影拍攝現場,依然是只有人是中國的,其他所有設備都是外國造………

但是很多人覺得這個市場小,我們不發力只不過是不重視這個市場

但是目前來看,我們的大部分文化娛樂,如電視、報紙、電影、網路,都是國外設備攝製制的……

我個人覺得是,這個想法是要不得的,綜合學科的沉澱不是你發力就能趕上的


這裡解釋一下,儘管你們私信很暴躁,不過脾氣格外好的我還是耐心和你們說,我現在在zhizhen大廈做dft,依然是國家重點實驗室,不算是逃兵。不過工作不像以前科研那樣,吃住在學校,不會不分白天黑夜的泡實驗室,我懷念以前的日子,但不想走近它。你可以說我不敢奮不顧身,我也可以說是我寒了心,這都沒意義。我覺得我還算是在科研崗,除了錢這回事,知道那麼多人自信的說china number one 的時候,還是會為自己驕傲一下下。

感謝大家的鼓勵,有些話真的暖心。另外,這個時代就是這樣,或許有些人走在時代的前端,會想去改變它讓社會變得更好,但像我這樣庸俗的人,自然選擇了隨波逐流,我承認挺失敗的,就不要再嘲笑我了。

------是不是暴漏了我吃雞的事實—終章

剛被師兄私信罵了,這裡我表態道個歉,我沒什麼資格說這些,國家還是軍方對我們還是很支持的,大家都不容易,相信以後科研環境會越來越好的。

另外講個小故事,第一次試飛的時候,飛機側翼磨損度問題,導致內部平衡系統(一個嵌入式系統控制器)失效,給你以80km/h的速度開始減速降落,差點撞上來考察的領導(內行),項目被直接叫停,老師幾乎是拿自己的職業生涯做擔保,又加入了整個技術監督小組,才有了第二次試飛和最後的成功。

------------割,為了師兄

說實話,看到這題目,確實亢奮了一下,一種千言萬語想表達卻語無倫次的感覺,有些事情沒表達清楚,我在這補充一下。經費申請下來是135萬,300多天下來花了137萬多。學校調研組中期考核時候差點就把大高帽子扣在我老闆頭上了。

怎麼能花這麼多錢?是不是拿進了自己的腰包?

說實話,我不知道老師的心情,如果是我,被一個外行人這麼指責,我一定撂挑子不做了。原諒我沒有熱血赤誠報效祖國的心,沒有獨自一人黑夜前行的勇氣。

當然其實我沒什麼可抱怨的,加入團隊晚,帶著幾個師弟做dft這邊,比較輕鬆,晚上9點基本就可以回宿舍,後期對接製造的flow,跟pie差不多,整體思路也還是老師提出來的。就是瘦了20斤,不過本身有點胖,算是好事。

其他人,有氣管炎(北京大家知道的)不下火線的,有黑髮變白髮的,不是比慘,也不是強調沒錢。當初只有一個目標,就是完成這個項目。但這個事要說明。不知道師兄師弟們,我是被張老師精神感染,沒想過國家層次,畢竟國家從來沒表現出一絲絲對科研人員的渴望。

回到錢,老師自掏腰包了2萬多吧(記不太清,不管賬),我們一致要求老師把錢填上,然後拿獎金大家一起吃個飯,那樣我們也挺滿足。老師有點心疼我們,自己拿錢請吃了飯,又發了獎金,這可能是那一年最幸福的時候,終於不用半夜接電話,不用扯著脖子和師傅喊,也不用盯著10幾個小時的電路圖,終於可以踏踏實實把自己喝多,然後一覺不起。

其實看到這的人希望你們也能理解我,一個有夢想卻沒勇氣的loser。

以下為原答案---------------------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

就目前科研人員,給的這點錢,哈哈哈

舉個例子,北航ic設計大佬張老師,為部隊研發無人機可靠性兩級晶元,並且自己設計了dft,給兩代領導人展示過軍用無人機,應該算是這個領域的探路者吧。大家應該知道歐美對於我國半導體製造的應用于軍方的高強度限制,所以張老師也是自己帶隊連設計帶製造完成了這一項目。當然,國家立項對於張老師還是很慷慨的,發了3萬元來獎勵張老師團隊300個日日夜夜的勞動,團隊每人大概分到了200元。感謝國家感謝黨,作為見證者之一,日後一定努力走科研路,絕不退縮。


一句話:先進的醫療技術不讓用了,有條件的儘早體檢儘早治療吧。

現在的醫保給每一種病和治療手段都設置了一個定額,讓醫生控制費用,如果超過這數字,由醫生掏錢給患者報銷。而且在這定額下,只能說保你不死,什麼高科技新技術治療手段,一用上去分分鐘超額。例如某些手術,現在有很多高科技,比如超聲刀之類的快速確切地止血,但是費用高,算了,手工止血吧,到時出了血再說; 手術後可以縫一下美容線減減疤痕的,但是費用高,算是,用普通絲線吧,長了疤痕再去整形外科治……

什麼?我有錢,改自費,不受醫保限制還不行嗎?不行,只要你交了社保,住院時自動識別身份證……

而且這些政策,今年管得更嚴了……

以上純屬虛構。


精密儀器不行

精細化工不行

高級材料不行

制約了中國的科研水平。

現在做科學拼的是技術和儀器,做不出來原型機就沒法驗證假說,自然沒太多科技創新。

當然,仗著有錢做個更大的,更快的,更多的玩具還是有可能的。


說點客觀的,中國的科技水平大概世界第2-4吧,別急著噴,聽我慢慢說

不是體制問題,而是時間和政治問題,美國主導的對華禁售比對蘇聯還多幾百項,所以任何一個領域中國幾乎都到不了第一,因為人家畢竟是多個國家合作一個領域,人多力量大嘛

不過這又涉及另外一個問題,除美國外,基本所有看著比中國科技強的國家都瘸腿,德日英法加印我都能給你說出來分數為0的領域,但是中國沒有,且每項至少及格,英法由於五常的地位可能好一點,瘸的不多

但是,決定科技力量的還是總分,因此我認為英法兩個瘸腿不嚴重的國家總分可能高過中國,世界第一是美國沒的說,234中英法看主觀排吧

路是自己選的,中國走的是戰略型科研,健全人,是為了有朝一日挑戰美國,其他國家基本走經濟型科研,片面而深刻,隨著科研的進步,他們將再也沒有能力挑戰美國,因為美國盯著你的瘸腿就能打死你,胳膊再粗你也是殘疾人

最後給大家說點好的吧,中國的高端科技出口亞洲第一,比日本高,中科院是世界每年論文總分最高的機構,中國有至少5個門類的科技是世界第一的水平,起碼並列,受某些原因不說具體了,反正總數大概幾百個門類吧,任重而道遠

先說這麼多吧,隨意評論,別拿個案抬杠就行

分割

再寫點,中國的走法只有兩種結果,中游世界工廠,上游世界老大


絕大多數工科專業已經被知乎某些人斥為垃圾專業和失敗專業了。還尋求什麼科技進步,去搞計算機,金融或者房地產才是光明的未來。


是16000億人民幣的水平

翻譯一下,再弱弱不出前十

難道TMSR CFETR 都是假的嗎?

光學說我們弱至少尖端CCD我們自己會做,光學星解析度0.3米除了美國也沒其他國家解析度比這高。當然光刻機我承認我們垃圾但是誰叫你和整合全世界力量的ASML比的?從光源到光學鏡片系統到工件台全都要自己搞嗎?

航發說我們弱那我們前面有幾個?自適應變循環發動機驗證機試車了又有幾個做得到?當然606可以自己做一個,624也可以自己做一個。

航材院一到四代高溫單晶,一到四代粉末合金,鈦合金制整體葉盤,鈦合金制碳纖維強化金屬基整體葉環,SiC-SiC複合材料燃燒室這些本航發弱國掌握的技術看來我國旁邊那幾個汽車強國是不屑掌握的。

對了,中國航發最近擺了個橫幅 勇登珠峰助威龍

大家猜一下這珠峰是什麼?威龍是什麼?


知乎搜索了一下,我們分離研究的同志是真少啊。拿我研究的方向而言吧,別的接觸的方向也都差不多。我研究的是離心機,業內最好的廠家是瑞典的alfa laval、德國的westfalia 公司。據進廠實習調查了解,我國現有的離心機基本上是copy這兩家的,所謂的各項發明、實用新型也是局部修改,實際用處。上次和中船重工合作研究搞離心機的研發也是不了了之,工廠里做出來的樣品那個點焊技術跟國外差的不是一點兩點。還是反映了我國工業基礎的相對薄弱,技術上的稚嫩。西方的百年浸淫也不是花架子,alfa laval好啊,外國的月亮就是圓。

再看理論方面,我在知網上搜索的相關中文文獻,第一,量少;第二,低質,我不是針對某個大學,我是指大部分都是質量很低的。就我研究的領域而言,30年之內建樹甚少。某理工大學發表的理論研究95%照搬80年代前蘇聯人的研究成果,那本國人翻譯過來的老書至今在我案頭,常常翻閱,驚詫於前蘇聯80年代的技術研究與理論研究,惶恐於我們的研發道路依然漫長。

最後是經濟方面了,每個月600塊錢的生活補貼是越發越晚,讓我深深懷疑政府還有錢了么,再加上,老師發個200到300應該是最普遍的現象。一個月850塊錢,你讓我們如何安心搞科研哪,自家吃不飽,當然要到老王哪兒吃零食啦。搞科研說大了是為國家建設,說小了是個人發展的一條道路,眼瞅著當初一起畢業的同學現在至少月薪5、6千的往口袋裡裝,我們情何以堪。

還有一些關於教授不思進的也是全國眾多高校的正常現象,就按下不表了,以上純屬吐槽。


原來在富士康打工,在代工思科的產品,眼睜睜的看著華為搶佔思科市場,產能下降嚴重,工資也降了,通信網路產品被華為拿下還是挺高興,不過儀器儀錶一直是安捷倫 LitePoint 羅德斯瓦茨的天下。


中國是個奇特的學生

這個學生沒接受九年義務教育

高中更談不上了

硬是被保送清華而且文理工全要學

一邊啃書、一邊翻《新華字典》、旁邊還放著《如何使用新華字典》

還要去和人家拼獎學金

悲催呀


關鍵精密技術嚴重缺乏技術積累,許多重要技術是半路出家照葫蘆畫瓢,特別喜歡走捷徑。而有捷徑走有空子鑽又進而導致了技術創新成本過高,整一個惡性循環,永遠落人家後面。

同時在科技方面缺乏健全的人才培養機制,大量優質技術人才都被勸退去搞軟體開發資本運作了。當然這也沒辦法,隨波逐流,大環境決定的。

總體上說看似超級大國科技實力雄厚,能拿出去比的技術實力也就一個中型歐洲國家水平。

更可悲的是這個現狀有生之年不指望改變了。


世界第二。

第一是外國。


總而言之,做到了小部分持平,小部分超越,但整體水平還是落後外國的這樣的一個狀態。


國家頂尖科研工作者是沒時間在這給大家科普的。

在個問題下面爭個你死我活的鍵盤俠些,你對科技了解多少?半灌水,響叮噹。呵呵,我看你是一滴水就跳翻天。這也很好的炸出了b乎上的裝b俠。

題主也真會炸魚,還大家一起來說說。這種問題應由專業人士回答,不是連給連民科都算不上的噴子撕逼的。b乎有多少科學家,又有多少裝b的噴子?題主心理沒點13數嗎?

我懂個屁,我沒資格回答這個問題。也請你有點自知之明。


幾乎所有人的答案都很片面,

都在吐槽中國不行的地方,

完全是中國VS全世界的節奏。

吐槽相機的,死勁的吹日本,

怎麼不看看美國相機也不行?

至少中國的液晶顯示是第一梯隊的啊,美國有個毛線?

真的挺沒意思的,無非都在秀自己的存在感。

沒給你發錢就是水平不行是吧?

享受中國社會的生活成本,幻想美國社會的收入水平,

要得,

硬是要得。


好吧,雖然不是專業,但不妨礙我引用專業人士的話語。這是科技部長萬鋼的一次講話。

「今天,我作為科技部長說一句大話,我們沒有你們(西方)能夠限制得住的東西。我們今天既然能上天,能下海,就沒有干不出來的東西。今天我們進口的高新技術產品,說句不好聽的話,不是我們不能做,只不過現在我們沒有做。實際上,對中國高新產品的限制是沒有任何意義的。」

「從新中國建國60周年、改革開放30周年來看,你有哪件東西卡住我們了?沒有一件東西能卡住我們,最多只能延緩一點,卻是卡不住的。」

至於你信不信,我也不知道。小李相公說要有圓珠筆珠,於是就有了圓珠筆珠。當然這件事也稱不上善政,被工業黨人聯合皮諾切特分子一直剋到現在。


推薦閱讀:

你會用哪張圖來表達你所理解的移動互聯網?
如果最初大家都給 iOS 7 以好評,那麼跟風的人是不是也會跟著說好呢?
歐洲空間局捕獲彗星計劃靠譜么?
為什麼有很多名人讓人們警惕人工智慧?

TAG:科技 | 科技公司 | 科技趨勢 | 中國 | 2017年度盤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