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英語中母音前的「t」和日語中ら行假名的輔音都是 /?/,為何我會覺得前者是「d」,後者是「l」呢?

如題


唉,簡單的問題,總會有複雜的答案……這個答案會非常複雜,但是有志於研究空耳的少年可以認真閱讀一下。

外語聽感問題出現的常見兩大淵源,一個是母語的影響,一個是外界因素(比如記憶、視覺等)的影響

人類的語音聽感其實是非常脆弱的東西,稍微有點影響就會聽出很大的區別來。一個經典的案例是McGurk effect,參見這個視頻:視覺影響聽覺的神奇效應 McGurk Effect。當時我們班在放這個視頻的時候全體人都混亂了……

那麼首先就從這兩個現象開始吧。

GA(其實現在RP也有傾向了,不過為了準確我還是放在括弧里注釋一下)、及其他英語口音中的intervocalic t/d(在兩個母音之間,通常是非重讀音節,例如city、buddy)會被發成齒齦閃音[?],這已經是一個很經典的音系變化規則了,這裡不多說。

日語的ら行五個音,其實在實際使用的輔音上有著微妙的區別。它並非確定為一個固定的[?],而是近似位置的幾個音之間:ら、る的輔音近似為齒齦閃音[?],氣流從舌尖出,可以發為大舌音[r];ろ、れ的輔音近似為齒齦邊閃音[?],氣流從舌邊出;り、りゅ則是因為受到後接高母音的影響,輔音為硬齶化齒齦閃音[??]。不過基本上都可以被模糊看作是[?]的變體。(劃分來源來自Studies in Colloquial Japanese IV Phonemics)

那麼再從齒齦閃音[?]、齒齦塞音[d]和齒齦邊音[l]的性質說開去。

齒齦閃音Alveolar flap[?]是一個濁輔音,發音時聲帶全程振動;它的發音方式是「閃音」,也就是說既不是塞音突然釋放,也不是口腔障礙很小的近音,而是在發音時,舌尖在上牙槽位置快速地輕輕一拍,所以叫「閃音」或者「彈音」。

齒齦濁塞音Voiced alveolar stop[d]是一個濁輔音,發音時聲帶全程振動;它的發音方式是「塞音」,有明顯的成阻、除阻過程,在成阻時,舌尖頂住上牙槽,然後除阻出氣,氣流從舌尖出去,整個過程非常快。

齒齦邊音Alveolar lateral approximant[l]也是一個濁輔音,發音時聲帶也是全程振動的;它的發音方式是「近音」,也就是說口腔中的阻位比較少,氣流幾乎可以無障礙出入(當然與半母音、母音還是不能比的)。發音的時候,舌頭放在上牙槽位置上,但是氣流從舌頭的兩邊出去,所以幾乎不造成阻位。

如果我們仔細對比這三個音,就會發現它們其實挺像的:都是聲帶全程振動的濁輔音,舌位都在上牙槽;唯一的不同就是發音方式。

最後說一下日語那個出來搗亂的齒齦邊閃音Alveolar lateral flap[?],還是一個濁輔音,發音時聲帶全程振動;和[?]一樣,是個閃音,發音時需要舌尖在上牙槽上輕拍一下,但是又和[l]一樣是個邊音,氣流主要從舌頭的兩邊出去。所以可以說是兼具[?]和[l]的典型特質。

上面這部分每一個link里都有一個發音的示例,感興趣的各位可以點進去自己感受一下音感。

那麼再從漢語、日語和英語的音系問題上說開去吧——你們看要解釋這個問題得考慮多少內容啊……(有關「音位」、「音位變體」的解釋,參見為什麼「知吃詩日資詞思」和「里米」並不押韻,但在漢語拼音方案里韻母都是 i?的相關解釋,我這裡真不想複製粘貼了……)

漢語普通話,語音元素我們都很熟悉:雖然沒有濁塞音[d],但是我們有對應的不送氣清塞音[t],而且因為母語的影響,除非是吳語那種「三分特徵」,否則我們從聽感上很難分開[t]和[d](官話區分[t]和[t?],這我就不多說了);沒有任何一個閃音,所以不包括[?]和[?],但是我們有邊音[l]。在漢語普通話里,[t]和[l]是兩個音位,[d]不存在,[?]和[?]也不存在。

日語的音系元素里包括了[d]和[?] / [?],而且用不同的假名、羅馬音區分開來,學過五十音圖就都知道だ和ら是兩碼事;當然,日語里沒有邊音[l]。在日語里,[d]和[?]是兩個音位,[?]是[?]的音位變體,[l]不存在。

英語GA口音是最麻煩的:它有[t],有些研究認為也有濁塞音[d](VOT小於零,不過我現在對此持保留態度);它有[l],並且是作為獨立的音位出現的;它也有[?],是作為[t]/[d]的intervocalic音位變體出現的,在讀作[?]的時候,我們一般看到的字母是t或者是d。在英語GA口音里,[d]和[l]是兩個音位,[?]是[t]/[d]的音位變體。

把這個結構這麼一列,我們就知道為什麼同一個人,同一個[?],會出現在不同語言里的截然不同的聽感了:

我們對一個外語音的聽感,會往自己的母語音上靠攏,所以對於一個普通話母語者來說,聽到[?],既可以聽為[t],也可以聽為[l];

因為日語有[d],和[?]出現了對立,所以我們很難再把[?]再聽為[d],因此就會把[?]聽為[l];

因為英語有[l],所以我們不容易把[?]聽為[l],反而因為受到拼寫的影響,而會把[?]往t/d字母上靠攏,因此會把[?]聽為[t]。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會覺得「city」像是「CD」,而「愛している」卻是「阿姨洗鐵路」。

那就這樣吧。


首先糾正一點題目中說的t/d發齒齦閃音應該是指在重讀音節後,且在母音或/l/之前的情況吧。

既然問的是為什麼「認為」,個人認為其實跟學習者自己對輔音的主觀感知有很大關係。

對於中國人來說,美國英語發音中t/d發齒齦閃音時是濁輔音,所以聽起來更接近學習英文音標時發濁音的[d],而不是[t]。而日語中ら行的/r/有明顯的邊音化現象,也就是說更接近於齒齦邊閃音。但是中文中並沒有齒齦閃音,再加上國內日語教材又會拿來跟中文裡的齒齦邊音對比,所以我們會覺得它跟/l/很接近。

而美國人相對地就更傾向於將ら行的輔音判斷為在自己母語中存在的齒齦閃音。


只想明確一點,flap or tap本來就是兩種發音方式(05中文版ipa表裡也是寫的「拍音或閃音」),在ipa里用同一種符號罷了。

具體可以看看Ladefoged的a course in phonetics中consonantal gestures一章的trills, taps, and flaps小節


little里的t就像l了吧!


前半個問題不清楚,後半個問題可以回答。

因為漢語中沒有閃音r,而閃音r與邊音l聽起來又相近,所以中國人往往不易區分二者。就好比部分四川人分不清n和l。

另一方面,標準日語中的r並不是閃音,而是所謂齒齦邊閃音,很多日本人也會將它發成邊音。部分人也會把它發成閃音和大舌顫音,比如坂本冬美阿姨,比如香川照之大爺。

世界上大部分語言都是有大舌音的,比較近的如韓語、泰語,都能聽出來很明顯區別於邊音的閃音。如果這些區分不開,自己學會發的時候應該就能區分了。


推薦閱讀:

為什麼show被音譯為秀而不是受、授之類的字?
講話有地方口音的人為什麼學外語也有口音?
英語怎麼「練耳朵」,提高「辨音」的能力?
彈舌音到了現代後是不是在各個語言中所佔的比例越來越少了?為何彈舌音到近代越來越少了?
普通話「法國」和「亞洲」正確讀音是什麼樣的?

TAG:發音 | 語言學 | 英語發音 | 音系學 | 日語語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