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好讀書,不求甚解」與「囫圇吞棗地讀書」有什麼區別?

這兩者之間怎麼把握


區別就是【
好讀書,不求甚解 】的下一句【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

囫圇吞棗是沒讀進去,欣然忘食顯然是讀進去了。

這兩個境界之間還隔著一個【讀書求甚解】的境界。

借用王國維的觀點說,讀書求甚解是有我之境,不求甚解屬於無我之境。

至於囫圇吞棗走馬觀花的讀書法,其實就不算讀書了。

五柳先生這裡批駁的香菱學詩那樣【讀書求甚解】的讀書法,茅盾先生這篇文章分析的最透徹。請題主注意看我下文中加黑的粗體字。

《論「入迷」》

(茅盾)

有多種多樣的「入迷」。

吉訶德〔吉訶德〕指西班牙小說家塞萬提斯(1547—1616)的長篇小說《堂吉訶德》中的主人公先生看武俠小說把一份家產幾乎看光,還嫌不夠,還要出去行俠,終於把一條老命也賠上。這是「入迷」的一種。

《紅樓夢》上香菱學詩,弄得茶飯無心,夢裡也做詩。這也是「入迷」。但據說香菱居然把詩做好了。

鄉間有傖夫讀《封神榜》〔《封神榜》〕也作《封神演義》,百回長篇小說,作者難於確知,一說由明代道士陸西星所作。主要內容是演述商末政治紛亂和武王伐商的歷史故事,有很多關於仙佛鬥法的離奇描寫,搔頭抓耳,心花大放,忽開窗俯矚,窗下停有餛飩擔,開了鍋蓋,熱氣蓬蓬直上;傖夫見了,遽大叫道:「吾神駕祥雲去也!」跨窗而出,把餛飩擔踹翻了。這又是一種的「入迷」,然而程度遠在吉訶德先生之下。

吉訶德先生的「入迷」,結果是悲劇。鄉間傖夫的「入迷」,結果是喜劇。香菱的「入迷」,結果不悲不喜,只成了一篇平凡的故事。

就「入迷」而論,吉訶德先生實在是偉大的;你看他始終不動搖。鄉間傖夫那一幕喜劇,叫做一時發昏,也許他賠償了餛飩擔以後就發誓不再看《封神榜》了。但當他高叫「吾神駕祥雲去也」,而且撩衣跳窗的時候,他那態度倒也是「嚴肅」的,他確實「走進了《封神榜》」,不自知其非書中人了!至於香菱,她茶飯無心地讀杜工部溫飛卿的時候,她唯一目的是自己也做個詩人。使她著了「迷」的,不是杜工部他們的作品,而是她自己想做詩人這一念的「虛榮」。故就「入迷」而論,香菱的,便是最下乘!

有些人一拿起小說來讀,便在心裡說:「小說家言,豈能當真。」於是他帶著懷疑的微笑,被動地看下去了。有些人進了戲園,就自己提醒自己道:「這是做戲呀!」於是他讓戲拉著,坐到終場。他們自視為絕頂聰明的人,視吉訶德先生為天字第一號笨伯。可是我們說,真正含有嚴肅的人生意義的小說或戲曲,原來不是給此等人看的!此等人看小說進戲園只是糟蹋時間罷了!讀小說或觀劇,一定得有幾分「入迷」──就是走入作品中,和書中人一同笑一同哭,這才算不負那小說或戲曲,而小說或戲曲也沒有白糟蹋了他的光陰。

一位作家寫作品的時候,也非「入迷」不可。他的感情要和他筆下人物的感情合一。他寫的人物不止一個,然而他所憧憬的,或拈出來使人景仰或認識的人物,卻只有一個或一群;作家就要恨此人物所憎恨的對象,擁護此人物所擁護的一切!作家必須自己先這麼「入迷」,然後可望讀者也「入迷」。然後他的作品不是消遣品,他的力氣不算白費。一個演員在舞台上假使存了「我是在做戲」的念頭,他的戲一定做不好。

現在常聽得人說:「多讀傑作,學取技巧。」這話是不錯的,但假使像香菱似的一面讀傑作,一面心裡想:「我讀完了這些,我就是文學家了。」那他還是白讀。他讀傑作的時候,應當毫無雜念,應該只是走進書去,笑時就笑,哭時就哭──他應該「入迷」!所謂技巧的學得這一步,是在他幾次「入迷」以後自然而然的結果。他把傑作咀嚼消化,成為他自己的力量了。倘使他讀傑作的時候心裡總惦記著「快學技巧呀!」他在傑作的字裡行間時時都發生「這是不是技巧」的問號,那他決學不到什麼技巧。(此處即是讀書求甚解的讀法)要是他自以為「學到」了一點什麼,那也不是真正的學到,而是生吞活剝的模仿,甚至是剽竊!

歸根一句話,人與文學的關係,「入迷」是必要的!


「好讀書,不求甚解」與「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說的都是同一意思,即「 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既然不是為考試、為功名、為褒獎、為華車美姬,讀書就是件極為從容愜意之事了。既能凝神不分,又能虛心涵詠,則陌上花發,可徐徐歸矣,會意偶得,誠自然之事耳。

內力精深者飛花枯葉皆為兵刃,然此境界非一日之可徂。與其羨陶淵明「不求甚解」之洒脫,不如學「獅搏象兔,皆用全力」之精進,於學生更為合宜也。


答題時間:2014年6月1日02:00

1. @楊光君援引矛盾先生的《論「入迷」》中「看書學技巧反而學不到技巧」的論斷著實讓我驚了一下。學生不才,有的時候看書是會有意識地學習技巧的,不過那也是在知道「這是一個技巧」的前提下的行為。

2.技巧確實是一部文學作品很重要的構成要件,但是他不是全部。形如網站推廣,搜索引擎優化(SEO)固然重要,但是內容和板式才是更應需要關注的點。

3.私以為,「不求甚解」可以理解為「就算現在不明白也沒有關係」,因為後來還有「每有會意」的時候。一本好書,就算現在讀完沒有感覺,但是到未來的某一個時間,因為某個事物的激發,靈光乍現,對書中的某個橋段有了深切的體認,這種感覺,應該就像「三萬六千個毛孔,像吃了人蔘果,無一個毛孔不暢快」那樣吧,或許還會有「既視感」的奇妙體驗。

4.而囫圇吞棗的讀書,就像是把文字一口氣裝進腦子裡,現在看完了沒有感覺,未來也沒有感覺那樣,只有數據的填充,卻沒有思考和研究。《冰菓》中博聞強記的福部里志說「資料庫是不會給出結論的」,大概就是這個意思。

5.所以,私以為,「不求甚解」與「囫圇吞棗」的區別是,讀者的大腦是否為這本書預留了思考的介面。「不求甚解」好歹也有「求解」的步驟,有第一次,便會有第二次;「囫圇吞棗」連思考的步驟都省略了,等於打從開始,就放棄了與這本書有進一步互動的機會。

P.S.夾帶私貨,說說「便欣然忘食」。筆者依然記得6年前,半夜3點看完《午夜凶鈴》小說後那種脊背發涼的無助感,也不會忘記,一個月前的某一個周日,一口氣看完《進擊的巨人》第一季25集之後,淚流滿面。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筆者是很容易被催眠的體質,因為很容易接受暗示。一旦接受了這種設定,「忘食」很容易實現,只是這時候不是「欣然」,而是「愴然」。之所以會如此,也許是因為心中存有「危機感」吧。


推薦閱讀:

讀書應該仔細賞讀還是不求甚解?
讀書要怎麼讀?怎樣安排讀書時間,更希望大家能推薦一些好書!?
讀一些艱深難懂的東西時,怎麼提高閱讀的樂趣?
讀書真的是讀到一定程度會看到黑暗,只有大量閱讀才有會看到光明嗎?
我媽說我看書沒有針對性,有些領域的書根本對我沒用。如何反駁她這種如此功利的讀書觀?

TAG:讀書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