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經理如何根據產品所處的階段選擇設計方案?

隨著用戶規模的擴大,人群特徵的轉變,互聯網產品如何選擇適合現狀的交互設計方案,並推進實施???


和其他互聯網產品團隊交流的過程中,許多朋友都提到過一個問題,怎麼為自己的產品選擇一個適合的設計方案?在有道雲筆記iPhone新版的產品設計中,我們遇到的就是上述問題的一個典型情況。經過近4個月的探索和實踐,我們找到了一些適合有道的解決方案。在知乎上分享出來,希望和有類似問題的朋友一起探討。

文章比較長,為了讓大家覺得這個分享可能真的有用,先列一些效果數據,吹吹牛皮。有道雲筆記iPhone新版推出後,日活上升25%,人均每日新建筆記數量上升100%。用戶對產品的評價方面,產品NPS達到55,到達歷史最高峰,App Store五星好評達91%。初步數據顯示改版還是比較成功的。

那麼,下面就來說說我們的思考過程。

改版時機選擇:產品需要跨越「早期嘗鮮者」和「早期大眾」的鴻溝

有道雲筆記第一次和大家見面是在2011年6月。經過兩年多的發展,雲筆記的用戶量從0飛速增長到2000多萬。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深切地感受到整個雲筆記品類在中國用戶的快速發展。從最開始還需要和周圍的朋友介紹「雲筆記」是什麼,到現在許多人已經可以列舉出幾個嘗試過的雲筆記品牌。這也意味著雲筆記已經從早期的GEEK型的「創新者」和「早期嘗鮮者」,向更加廣泛、主流的「早期大眾」轉化。我們有幸站在了這個鴻溝面前,如果能成功跨越,則可以把雲筆記帶入更加龐大的主流市場。

通過我們的用戶調研,有道雲筆記的主流大眾用戶已經越來越多,雲筆記的初級/中級用戶已佔到總用戶量的70%。因此,我們覺得是時候想想,對於初級和中級雲筆記用戶來說,有道雲筆記的iPhone端應該是個什麼樣子。

改版目標:為主流用戶提升基礎功能使用效率

根據我們的調研發現,有道雲筆記iPhone版最頻繁使用的兩大功能是:瀏覽筆記和快速的碎片化記錄。數據顯示,每天超過6成的iPhone端用戶在瀏覽筆記內容,而大約3成的用戶在做碎片化記錄。而在我們的調研中,初級/中級用戶表示,他們認同產品的高級功能(白板糾偏、筆記分享、待辦事項、附件中心、筆記標籤、微信收藏、閱讀密碼等),因為這些功能讓他們確保這個產品是值得信賴和有潛力的。但他們覺得在當下自己並不需要知道如何使用這些高級功能。

於是擺在我們面前有兩條路:

1.為GEEK開發更多、更酷的高級功能,讓他們形成口碑帶動主流大眾用戶;

2.為大眾用戶設計更簡單實用的操作界面,核心功能被放在應用中垂手可得的位置,不用記也不用找,真正做到「Don"t Make Me Think」。

前面說過,我們目前最重要的目標就是跨越鴻溝。因此對於現在的雲筆記,我們缺的不是酷炫、亮眼的高級功能,而是如何讓小白用戶,在接觸這個產品的前三分鐘就能快速上手,並被打動。

因此,最終我們選擇了後者。

因此,此次改版的目標就十分清晰:為主流大眾用戶提升基礎功能使用效率——也就是,讓用戶非常直觀地進行筆記內容瀏覽和隨手記錄。

實施改版的三個階段:定義基礎交互、定義視覺方案、優化關鍵路徑

1.定義基礎交互

確定了目標後,我們需要確定雲筆記的基礎交互模式。我們又面臨了一個選擇:標籤欄or抽屜式交互。

從發布以來,我們一直採用標籤欄(Tab Bar)的交互模式來引導用戶在不同的功能中切換,這也是應用市場上最常見的交互模式。標籤欄具有可直接展示內容,同時支持快速切換分類的優點,適合有5個以內核心分類且各分類都有較高使用率的應用。對於有道雲筆記來說,這種交互模式會很適合極客用戶去探索各種高級功能,同時保障對基礎功能的便捷操作。2013年Google講解了抽屜式交互(Navigation Drawer)的理念後,這種交互模式也開始被廣泛使用。相比標籤欄,抽屜式更少佔用寶貴的屏幕空間,可以最大化地展示內容。同時,由於沒有其他因素的干擾,可以讓用戶聚焦於當前內容。此外,抽屜內層級設計的靈活性可以很好地支持不同分類及層級間的切換,適合對導航的靈活性需求高的應用。

新版設計的目標是讓用戶非常直觀地進行筆記內容瀏覽和隨手記錄。瀏覽行為需要最大化的、沒有干擾的展示空間,而隨手記錄追求更快和更輕的體驗。基於這兩個核心目標,我們選擇了抽屜式的交互模式。在這個模式下,用戶一打開筆記就可以直接瀏覽最近修改過的筆記內容, 展示空間更大,干擾因素也被最小化。通過在主界面支持一鍵新建筆記,記錄過程做到又輕又快。此外,通過抽屜內的功能入口,用戶也保留了快速訪問高級功能的便利。下面一張圖比較直觀的展示了新舊兩版交互方式的對比。

2.定義視覺方案

這次全面改版中,我們也重新定義了雲筆記的視覺方案。根據云筆記用戶的特點,視覺方案的三個關鍵詞被定義為個性化、年輕化、扁平化

個性化的落腳點是增強用戶對筆記賬號的認知。作為跨同平台同步的雲筆記,用戶的筆記賬號是整個過程的核心樞紐。在我們的視覺方案中,用戶賬號不再是一個郵箱號,而被添加了用戶頭像、昵稱、性別等元素,並被放在了一個非常醒目的位置——側滑抽屜界面的頂部。我們希望通過這樣的設計來向用戶傳遞「有道雲筆記是伴隨你個人的筆記」這一理念。

作為一款效率應用,有道雲筆記的主色調一直是代表穩重、高效的深藍色。越來越多的年輕白領和高校在校生成為了雲筆記的用戶,他們充滿活力、對時尚敏感、敢於嘗試新鮮事物。為了增加雲筆記對更加年輕化的用戶群的吸引,我們的新視覺方案採用了更加有趣和活潑的視覺元素,在色彩比例上以淺色為主、點綴活潑的幾種顏色。此外,在這次改版中,我們也順應了扁平化設計趨勢,配合交互,讓用戶可以體會到簡潔的風格。

3.優化關鍵路徑

除了重新定義了主交互模式和主視覺方案,這次改版還針對用戶使用雲筆記的關鍵路徑進行了優化。這裡舉幾個例子。

1)提高首頁瀏覽的效率

有道雲筆記的特點之一是能夠讓用戶以多種多樣的形式來記錄筆記:文字、圖片、聲音、手寫、附件等等。

我們的調研發現,當用戶對筆記進行快速瀏覽、定位時,筆記內容和筆記標題一樣重要。因此在新版中,筆記核心內容要素被放置到和筆記標題一樣重要的位置——在首頁的筆記列表中展示出來。這樣用戶在瀏覽筆記列表時,可以通過筆記標題、正文摘要、圖片摘要、附件摘要等元素快速定位筆記。

伴隨這個設計浮現的一個難點,是視覺上比文字更「重」的圖片和文件元素打破了筆記列表的節奏感,使列表略顯凌亂。期間我們進行了多次嘗試,最後聚焦在卡片和內容分割兩種樣式上。

通過對兩種樣式原型的反覆試用和比較,我們意識到卡片雖然可以強制的對內容進行分割,但是以內容元素的組織進行分割更符合我們的設計原則——以最簡約的形式讓用戶專註於筆記內容本身。我們通過對標題文字的顏色、摘要、圖片、附件等元素間距的細微調整,使之更合理優雅的出現頁面中。

2)快速的碎片化記錄

新版中,我們將新建筆記按鈕從首頁的底部中間移至右下角。點擊醒目的綠色加號按鈕,用戶一鍵即可新建筆記。類似的加號設計在很多應用上也可以看到。與其他應用不同,點擊加號按鈕後,筆記應用不會展示出讓用戶選擇新建筆記類型的選項,而是直接進入了編輯界面的文字編輯狀態。

這個設計基於的原則是"為用戶的主要場景優化"。通過用戶數據,我們發現用戶在新建筆記時,文字類型筆記的比例遠高於其他幾類筆記。因此對於初中級用戶而言,讓TA不用思考和選擇,直接開始記錄文字類型筆記是最合適的。更加複雜的圖片、音頻、附件等其他內容類型,可以通過長按或進入編輯界面進行添加。

實施改版項目的敏捷管理

說完了設計思路的選擇,最後再說說我們團隊在這個改版項目上的敏捷管理方式。

我們從比較早就開始使用敏捷開發進行項目管理(相關內容可以參考:有道雲筆記的Scrum敏捷開發實踐)。在這次的改版項目上,我們在原有的敏捷項目管理的基礎上做了進一步的優化。iPhone端改版項目開始於2013年底。項目共經歷三個階段:基礎交互和主視覺定稿階段、主體界面與功能開發階段、面向體驗的極速迭代開發階段。重點分享下在第三階段的改變和優化。

第一個階段:基礎交互和主視覺定稿階段

產品經理和設計師一起反覆比稿,最終確定了改版項目的主方向:以抽屜式交互為基礎交互和主視覺方案的三個關鍵詞是個性化、年輕化、扁平化,以及新版90%的交互設計圖和視覺設計圖。這個階段耗時1個月。

第二個階段:主體界面與功能開發階段

研發團隊參與到這個項目中。在這個階段中,我們團隊採用敏捷迭代的開發方式,通過3個迭代周期(每個迭代周期2周,共1.5個月)完成了新版85%的主體界面和功能。隨著這個階段接近尾聲,我們意識到這個階段的新版雲筆記的完成度雖然高,但是還遠不能讓我們自己滿意。

這其中部分的原因是由於剩餘15%的界面和功能沒有完成,而更主要的原因是設計與體驗之間的差距。換句話說,只有當工程師按照設計實現了產品後,我們才發現原來的設計的真實體驗並不是完全和我們想像的一樣。這時候,常規的敏捷迭代方式不再適合解決我們面臨的問題。因為常規的敏捷迭代的原則之一是"在迭代周期內盡量不要修改產品設計需求",而這中工作方式需要產品設計相對穩定。因此我們在第二個階段後改換了工作模式,進入了第三個階段。

第三個階段:面向體驗的極速迭代開發階段

這個階段可以說是這次改版項目中最關鍵的一個環節。在這個階段裡面我們不再有明確的迭代周期,而是圍繞一處處影響用戶體驗的關鍵點進行極速迭代。研發團隊針對這一個個關鍵點以天為周期進行迭代修改;核心用戶群(由產品經理、設計師、資深用戶)同樣以天為周期安裝最新安裝包並在真實的環境中用自己真實的筆記賬號體驗,向研發團隊提出對這些關鍵點的反饋和進一步修改意見。對於一些無法判斷的關鍵點,研發團隊甚至會打多個安裝包讓核心用戶群作對比。例如說,圍繞"提高首頁瀏覽的效率"這個關鍵路徑,核心用戶群圍繞載入流暢度、圖片滑動體驗、圖片縮略圖視覺體驗、筆記列表分割體驗等多個維度提出了幾十個反饋意見。與之對應,研發團隊先後迭代開發了近20個版本,最終在這個體驗關鍵點上與核心用戶的預期達成一致。這次改版的第三個階段耗時1.5個月。

此次有道雲筆記iPhone改版對有道雲筆記團隊來說是一次自我學習、自我突破的過程。接下來我們也會把相關經驗和體會應用在其他平台上,希望通過每一步的努力讓有道雲筆記變得更加符合中國人的使用習慣,為改變國人的記錄方式出一份力量。也希望能藉此機會和業內同行學習和探討。


這兩天一直在想一件事情,就是最一款產品要發展,要生存,究竟要經歷幾個階段,算下來大致要有工具、平台、生態這三個階段,不斷遞進的關係。

第一階段是工具,我從前是做開發的,當時在做手機的app,那個時候在我的眼裡一個軟體能否成功的關鍵因素是功能。想的更多的是用了哪些牛逼的庫,增設了哪些功能。做一款工具需要工匠精神,需要把功能做到極致,很多開發出身的創業者都可以做出好工具,但是不一定做出了好產品,原因是把功能看的太重,一直做下去會很累。

第二階段是平台,最近幾年基本上叫平台的創業公司都死了。為啥呢?因為平台意味著大而全,之所以稱之為平台,一定是涵蓋了某種領域的全部功能。這就需要巨大的資源投入,把一點做好容易,可以把一整面搞好很難。更多的需要氣魄和胸懷,祝所有做平台的哥們好運。

第三階段是生態,生態是一個很虛的概念。很多產品之所以有活力就是因為有生態。微信如果只是一個聊天工具,沒有人發朋友群,沒有人做公眾號貢獻內容,微信就不會有今天的規模。好的產品,一定會將用戶圈做活,最終達到自運營的模式。產品提供了骨架,流淌的精髓是用戶的創造力。構建生態的難度很大,要有穩定的工具屬性、全面兼容開發的平台、超強的運營能力觸達用戶。


對於急速迭代,持保留意見,產品在製作的時候,的確會在每一個職能上,流失部分用戶體驗,到設計師,少一部分,到技術又少一部分,但是這樣的快速迭代版本,真的是有性價比嗎?無數的碎片任務疊加在一起,反覆的修改和對比,可能會導致最終體驗效果更加亂,也會弄得團隊很累,可以專門出一個版本去優化,但是不提議以天為單位去修改對比,反映出來的問題我想,只會是當初有些東西沒考慮,也沒有更好的辦法,所以投入到忙碌里,達到說服自己,甚至是製作團隊的目的,一點一點地去修改,會導致全局無法統一,這也是一般存在的通病,這個過程會放大這一點


「換句話說,只有當工程師按照設計實現了產品後,我們才發現原來的設計的真實體驗並不是完全和我們想像的一樣。」


對app來說,確實只有做出成品後才能發現使用上的問題,微驢兒app 2.0 demo出來後我們才發現列表頁的顯示方式不利於快速瀏覽,而從看靜態圖片來說感覺還很舒服:(

老的列表頁


優化一下


試用了有道雲筆記PC上保存網頁總是提示載入中,沒辦法用!


樓主,為什麼你們沒有先做一個高保真的原型出來?

還是開發了。?


推薦閱讀:

轉行產品經理?
互聯網產品經理需要做UC設計嗎?什麼是UC設計?
什麼時候覺得,數據分析真的非常有用?
RFM模型如何實際應用?
最新版QQ2012 beta2,QQ群可以@人了,你覺得好用嗎?

TAG:產品經理 | 互聯網產品 | 產品設計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