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為什麼德國要進攻蘇聯?

其實德國完全不需要進攻蘇聯。因為它們有條約,完全可以做到互不侵犯的。


這是必定會發生的戰爭,因為納粹的基本政治訴求就是反共,不打蘇聯,它推行國家社會主義的合法性何在?這兩家自從納粹打垮德國左翼聯盟上台開始,就註定是宿命之敵,其實在西班牙,兩家已經打過前哨戰了。另一方面,納粹之所以獲得政權,和它大幅降低德國失業率有關係,而擴充軍隊和軍事工業是短期內降低失業率的不二法門(美國也是這麼乾的),相比於蘇聯,戰勝英國,走向大洋已經被證明不可行 但是不打仗的話,這招很快就會成為國家財政的毒瘤。所以從意識形態和政治實務兩方面,蘇德戰爭都非打不可。

誰都清楚是遲早的事情,更不要說蘇德戰爭前期,德國這邊利好消息極多。實際上蘇德戰爭初期進展說明德國的戰略預判是對的,第一,蘇軍在西部前線確實擺下了大量軍備,開打只是誰先動手的問題,第二,經過大清洗,蘇軍的應變能力確實很渣,軍事思想落後,裝備陳舊,指揮員嚴重不足(大清洗是整體性全局性的政治運動,被洗的不只是所謂老一代)。在預計開打了會遍地爆勳章的西線指揮員系統中充滿大量靠政治運動上來的傢伙,結果一戰而潰,烏克蘭和白俄羅斯前線坑隊友的事情層出不窮。因此開始很長一段時間,德軍的進攻確實如希特勒所言,就像往一座爛房子上再踹一腳而已。因此相比於死啃英國(一戰說明了海軍弱勢的國家啃英國是多麼困難,相比於政治孤立的蘇聯,打英國幾乎等於對抗小半個世界,太困難了),打蘇聯顯然更加合算,實際上從外交上也是這樣,如果能擊垮蘇聯扮演共產主義終結者的角色,德國和西方世界的矛盾極可能會有所緩解,從政治牌面和實力上,德國都有可能讓美英屈服,承認他獨霸歐洲大陸的事實(美國此時態度曖昧,因為德國對英法動手,應當說此時美國孤島政策已經走到了十字路口,但是如果蘇聯被幹掉了,那美國就需要三思而行)。

但是戰略預判常常只能猜到開頭,沒想到德國的進攻倒是把斯大林的大清洗留下的政治大坑填滿了。蘇聯的動員能力超出了希特勒的想像,大清洗使得民間政見分子大量消失,也使預想中揭竿而起的景象不見蹤影(雖然有,但是幾乎沒有太影響戰局)。而且蘇聯的縱深工業建設也超出了德軍的預計,大量分布在烏拉爾山以及以東到西伯利亞廣大地區的勞改城市迅速成為大後方基地,無數受清洗的人乾脆在勞改營里支援起前線,比如圖波列夫。斯大林則靠著戰爭迅速把大清洗造成的政局以戰時體制又整理起來,只要等到一場勝利,搖身一變就是戰爭領袖(沒有什麼比一場抗擊入侵的戰爭更加適合獨裁體制了,斯大林和希特勒在這一點上情投意合,納粹雖然是進攻方,但在國內宣傳上卻是以抗擊共產主義西方資本主義進攻為號召的,在這種局勢下,政治上的高壓局面會受到最大限度的容忍甚至迎合和追捧),一下子把分數賺回來了,而且還有大把才俊在勞改營里等著他點將來將功贖罪。而且希特勒好死不死先西後東,結果還給蘇聯就這麼找到一大群不計前嫌的西方盟友。再加上俄羅斯大地天然的有來無回屬性,毛子軍隊天然的抗擊打和死纏爛打能力(毛子歷史上以爛泥仗著名,持久戰專業戶,很少有痛快的贏,更少有痛快的輸,和毛子對抗,無論是土耳其、普魯士還是法國還是日本,總是傷敵一千自損八百還沒完沒了,戰事往往漫長到讓對手無語)~~~

這盤開局大好的棋,就這麼莫名其妙的翻過來了。

遙想當年,假如希特勒首先一門心思東進,而非把西進擺在前面的話~~~~

當然,這麼干希特勒就沒法大搞國家社會主義,必須採取更加保守的國內政策,其結果也沒有後來那些事了。

所以,千萬別覺得自己能夠預測未來,戰略這種事終歸是有限的。日本全面進攻中國,其主戰派依據是根據之前東北和華北、察哈爾戰事的經驗,中國軍隊主要是軍閥組成的,南京政府遠遠沒有統一指揮全國武裝,因此哪怕是超長戰線,對手百萬大軍,也不過是各個擊破歸降(類似於明末清初的局面,敵人雖然多,但是散亂不統一,所以戰線再長也不怕)。一開始也確實如日軍所料,結果誰想到蔣公一定程度上把這種軍頭遍地的局面變成了優勢,不斷派炮灰上前線,把抗戰和剪除軍頭運動結合了起來,而戰線後面的軍頭們則因為日軍無暇也無力清掃佔領區,開始保衛地盤大作戰,生生把日本人原先自我設定的各路軍閥掃蕩者角色,變成了長江以北軍閥混戰的一員,活活困在治安戰中。


轉載,原文來自天涯社區國際觀察,侵刪

希特勒為什麼要在四一年六月進攻蘇聯?這個致命的決定不但使第三帝國的滅亡時間大大提前,而且使德蘇兩國付出了異常慘重的代價,因此,人們有理由問,為什麼希特勒會選擇危險的兩線作戰?

首先我們來看德國當時的戰略地位,在西線擊敗英國已經不可能,而德美兩國雖然沒有直接處於戰爭狀態下,但美國和歐洲國家簽署的《大西洋公約》實際已經把德國置於敵對狀態,兩國戰爭已是一觸即發,只不過出於各自的考慮而暫時採取了一種克制態度(美國要考慮日本問題,而德國不願意在英國被徹底征服前和美國對抗)。可以說,四一年德國雖然取得了巨大而輝煌的勝利,但其戰略地位並沒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善,甚至於還有惡化的可能。由於英國沒有被擊敗,不列顛島完全成了遏制德國向大西洋發展的屏障,同時英國佔領下的馬爾他也成為控制地中海的咽喉。軸心國軍隊儘管曾經宣稱地中海是其內湖,但實際上地中海最重要的三個點一直控制在英國手裡:直布羅陀、馬爾他、蘇伊士運河,最外行的戰略家都可以看出,這三點在地中海連成的一條線,加上英國在大西洋「面」的優勢,德國及其佔領區實際上處於被封鎖的內線。

所以希特勒在發動海獅計劃的同時,也在北非和地中海展開了軍事行動,力圖在大西洋和北非、地中海三個區域突破一點,其戰略企圖是:上策直接佔領英國本土,迫使英國政府退居大洋彼岸的加拿大,解除來自大西洋的直接軍事威脅,最大限度地消除美英開闢第二戰場的可能性(橫渡大西洋和橫渡英吉利海峽其難度不可同日而語),利用英國先進的工業生產能力為德國服務,繼而進行新的軍事冒險;中策是佔領馬爾他及直布羅陀,完全控制地中海,消除英國在地中海的威脅,使北非法屬殖民地和歐洲大陸連成一片,在歐陸強有力的技術支援下,打通亞非大陸,控制中東,突破英國封鎖。下策為在地中海在英國控制的情況下,利用法屬北非殖民,冒險在北非發動攻擊,力圖從陸地打通亞非大陸,佔據蘇伊士運河、控制中東,使歐、亞、非連為一體,對地中海的英國進行反包圍,之一招之所以是下策,是因為通過被英國控制的地中海向北非運送大量的戰爭物質損失極大,絕大部分物質都無法運抵非洲,極大地制約了以機械化機動為指導思想的德國裝甲部隊的行動。

  事實上,在四一年之前,希特勒一直希望能在西線有所作為,徹底或至少在一定程度消除英國的封鎖,問題是,從三九年到四一年,軸心國部隊在三條戰線都無法取得進展。

  英國的封鎖是個什麼概念呢?有兩個決定勝負的方面,一是英國處於戰略上的主動地位,利用大西洋的面和地中海的點,可以隨心所欲地對德國及其佔領區進行外科手術式的打擊,可以在自己認為合適的時機選擇合適的地點登陸開闢第二戰場。其二,使德國無法從海洋路線得到其急需的戰略物質,換句話說,即便德國也花錢從美國或其他國家購買物質,但英國可以不讓這些物質進入歐洲大陸,而同樣的物質卻可以進入英國,這對德國的長期作戰是極為不利的。

  德國的建軍思想有其落後的一面,其主要特徵是陸軍畸形發展,海空軍尤其是海軍實力非常有限,不能形成三極中的一極,也就不能形成穩定的三角結構。現代戰爭登陸作戰最重要的一個條件就是要有壓倒的海空優勢,二戰及其以後的北非登陸、西西里登陸、諾曼底登陸、朝鮮戰爭中仁川登陸、太平洋戰爭的沖繩及硫磺島登陸,包括英國二戰中單獨進行的挪威戰役、希臘戰役甚至八十年代的馬島戰爭,只要涉及登陸作戰,登陸一方一定需要有壓倒的海空優勢,而德國軍隊的畸形發展使其根本不具備登陸作戰的能力,所以在不列顛空戰失敗後,德國事實上已經不可能佔領英國,以常規手段打破英國封鎖的設想無法實現。

  這樣,在不列顛戰役失利之後,希特勒不得不把目光東移。當時德國可選擇的餘地已經非常小,不過兩處,一是經希臘進入土耳其進入中東,從反向打擊英國勢力,一是強行佔領蘇聯,從蘇聯尋找突破口。二戰中土耳其和德國的關係類似西班牙瑞典和德國的關係,都是親德但卻拒絕捲入戰爭,這種半同盟關係使德國無法直接對其進行軍事佔領,而且經土耳其進入亞洲,同樣要和蘇聯發生正面衝突,而從土耳其進攻其補給線要通過情況複雜的巴爾幹半島,不如進攻蘇聯便利。另外有幾個錯誤判斷使德國認為進攻蘇聯是最佳選擇。一是三九年到四零年的芬蘇戰爭蘇聯損失巨大,人員損失達百萬之眾,此戰充分暴露了蘇軍戰鬥力非常低下軍隊組織能力差指揮員在遭到大清洗後素質不高的一面,而德國陸軍的實力顯然不是芬軍能相比的,芬蘇戰爭中德國向芬蘭派了大量的軍事觀察員,其主要目的是考察蘇軍的作戰能力,他們得出了錯誤的結論,影響了德國統帥部的決策。二是西線的速勝使德國統帥部對德軍的信心大增,二戰時一般認為法軍是歐洲最強大的陸軍,其戰鬥力在蘇軍之上,而這支最強大的陸軍不過一個多月就被消滅掉,使德國統帥部高估了德軍的實力。三是在蘇聯剛經歷前所未有的大請洗,有經驗的軍隊指揮員被大量清洗掉,嚴重影響了蘇軍的實力;四是蘇聯剛經歷的大清洗使德國人錯誤地覺得蘇聯人已經不會再支持斯大林政權,錯誤地估計了政治形式。五是對蘇聯後續作戰能力和英美等國對蘇聯超越意識形態的堅決支持估計不足,錯誤地判斷西方會因為意識形態的分歧坐視蘇聯滅亡,而英國在歐洲一貫的方針是縱容德國人東進,這種方針加深了德國統帥部的錯誤判斷。

  此外從經濟上考慮,蘇聯當時已經是一個工業化國家,其重工業尤其是軍事工業相當發達,烏克蘭則是蘇聯的糧倉,高加索有歐洲最重要的油田,頓巴斯有最大的煤礦,這些生產能力及資源,是德國異常渴望得到的,德國希望通過佔領蘇聯而獲得巨大的戰略物質,可以成倍地加強德國的持續作戰能力,以應付將來可能的美英聯合對德作戰。

  此外,從更大的戰略方針考慮,擊敗蘇聯可以迅速和日本匯合,打通更有意義的亞歐大陸線,徹底切斷英國殖民主與本土的聯繫,徹底突破英國現實乃至美國潛在的封鎖,將美國孤立在美洲,進行反封鎖。

  至於說奪取生存空間等等希特勒在《我的奮鬥》中的說法,不過是一種宣傳報道,希特勒是個政客,政客的特徵之一就是不為情緒左右只為利益左右,他的野心只有在具體的利益驅動及利害關係的衡平下才有實現的可能,而且德國總參謀部、最高統帥並不僅僅只有希特勒一個人,實際上德國的將軍們在四一年也對進攻蘇聯抱有不切實際的幻想,因為德國已經上了戰船,只有兩條路,勝利或毀滅,希特勒的賭徒心態只是加重了下注的籌碼而已。

  那麼,德國不進攻蘇聯可以不可以呢?這對德國同樣是危險的,德國軍事指導思想就是速勝而不是相持,相反,英國的指導思想卻是相持,可以說,德英相持,對德不利,對英有利。作為蘇聯來說,尤其希望看到這種相持,當德國在相持中逐漸被弱化的時候,蘇聯必然會採取和德國一樣的方法:撕毀互不侵犯條約,單方面進攻,這一點,德國統帥部應該有共識,而且看得非常清楚,從蘇聯在波蘭戰役及其後的吞併波羅地海各國、芬蘇戰爭來看,蘇聯的胃口不亞於德國。

  現實的危險是,德英已經進入相持階段,德國在空前的勝利下暗藏著致命的危機,就好比一個人練就了吸星大法但卻損害了心臟一樣。德國進攻蘇聯是看到戰勝英國無望而且有著非常現實的失敗危險時,不得已採取的賭博行為。

  這才是德國在四一年進攻蘇聯的真正原因。


別把大清洗看成完全的負面因素,斯大林的確因此失去了很多有經驗和有才華的將領,但這些人在政見上可能與斯大林有嚴重分歧,在未來的戰爭中變數太大,還有一些是戰爭觀念落伍又身居高位的人。出現大清洗的原因很多,但需要注意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為戰爭做準備。戰爭初期的失利不能證明戰前沒做長期準備,準備也不會只在軍事上,尋找失利的原因更不會只有大清洗單一一個原因。第二烏克蘭方面軍司令員科涅夫就持相反的看法,他認為如果大清洗不把一批思維僵化的高級將領撤下來,他和朱可夫這批人就沒機會上去,戰爭初期會輸的更慘。準備了不一定就得打贏,打輸了不等於沒準備。要知道他們對付的可是擁有最先進的戰爭思想和武器,素質堪稱一流而且人才雲集的德軍,在歐洲戰場上德軍已經活動開了正是最好的狀態。再看蘇軍在戰爭初期的表現,他們即使準備了也是勉強的猶豫的,我們很難想像這是要打出國門侵略別的國家的狀態。蘇聯解體後,有很多新的揭秘資料證明蘇軍當時是進攻的態勢,有要打出國門的意思,結果讓希特勒搶先一步打了個措手不及,於是一潰千里,可能性有多大值得懷疑。蘇軍的一貫方針是以攻為守禦敵於國門之外和敵人打對攻,它戰前的布防也可以這麼解釋,反觀德軍,那才是打出國門一打到底的狀態,與之相比,蘇軍則完全不在狀態。如果它要想侵略別的國家,即使失去先手讓人打個措手不及也會立刻調整過來,思想政治軍事外交各方面會迅速調整,因為侵略一方不可能在戰爭開始的時候才進入狀態,而且只有自己的軍隊進入狀態,其他方面依然固我過自己的日子,可能嗎?要知道那時的戰爭不是我們今天熟悉的跟日常生活沒直接關係的局部戰爭,那種狀態我們熟悉嗎?為了詆毀蘇聯的衛國戰爭,捕風捉影楞要把斯大林和蘇軍說成其實是侵略者只是讓希特勒搶了先手,天下烏鴉一般黑,這是站不住腳的。

當時的情況是各國都面臨更新換代的問題,誰完成換代誰就佔先手,德國日本完成了,斯大林也在做這件事,只是方式不足取。蔣介石在人才方面最大的遺憾是沒有完成用新一代的黃埔系代替老一代的保定系,只好平衡各方面的利益,導致指揮系統疊床架屋,下命令的太多擔責任的沒幾個。中共從張國燾另立中央到延安整風也是在完成這個任務,因為這是歷史大勢決定的,是超越任何黨派集團一己之私的,儘管在它們自身面臨問題不同表述不同,而從歷史角度看,其性質是一樣的。當然這是從功能角度看那段複雜的歷史。

有一點是今天有意無意忽視的,就是社會主義革命的問題,二戰初期幾乎所有人都擔心世界革命的爆發,這是英法綏靖政策最直接的原因,因為二戰是在解決一戰遺留問題。各老牌資本主義國家因為分贓不均打了一場世界大戰,非但沒解決它們的問題反倒打出一場幾乎要顛覆它們的革命來,所以戰爭不結束也得結束,其實不能算結束了。二三十年代各國都在積極備戰,誰都清楚另一場戰爭是無法避免的,在新的戰爭中誰敢保證不會爆發第二個十月革命,事實上二戰後出現社會主義陣營及兩大陣營的冷戰格局,還有亞非拉的民族解放運動正是戰前人們擔憂和已經預見到的。斯大林就曾表示過這場戰爭結束後世界格局必然發生質的變化,最有可能會迎來一個世界革命的高潮,他所以刺殺托洛斯基就是怕他此時振臂一呼「世界革命的時刻到了全世界無產者團結起來」,這麼一來連蘇聯內部都會亂。斯大林比托洛斯基務實的多,無論他主觀上是否這麼認為,他實際上是把蘇聯引了上國家主義的道路,這樣才能保全蘇聯,才能實現列寧「社會主義可以在一個國家率先實現」的預見,輸出革命是為了保全蘇聯擴大勢力範圍,這可看作達到世界革命的一種可行的途徑。而這條道路最終也葬送了蘇聯,證明托洛斯基對它的批判並不全錯,這是後話。希特勒攻打蘇聯是要從根本上消除西歐的革命隱患,所謂國家社會主義是封建領主的社會主義,是一種消極的反動的第三條道路,它只有徹底蕩平蘇聯這個社會主義大本營,才能釜底抽薪一般制服西歐內部的無產階級,並向持自由主義觀點的歐美小資產階級證明國家社會主義是解決時代困境的唯一正確的途徑,從而在更大範圍內確立自身的合法性。就是說,蘇德戰爭對希特勒和納粹而言是一場保衛西方文明的聖戰,比起這之前的戰爭要崇高得多。所以這是一場生死決鬥,雙方都沒有退路,不惜一切代價。與之相比,今天流行的斤斤計較的精明算計似的解釋就顯得太可憐了。真正的你死我活的鬥爭戰爭都是價值衝突,也只有達到這個高度的人類衝突,才能要麼萬劫不復要麼浴火重生,忽視這個根本,只講什麼世界均勢力量對比你有多少錢我有多少先進武器,基本上就形同扯淡了。

歷史是一頭怪獸,是超出任何人的意願和可理喻的範圍的,我講大清洗的作用不是要肯定大清洗,而是要再次 強調任何重要的歷史事件必有它存在的依據。

今天流行的對二戰的解釋和敘述——任何歷史敘述都是在一種觀點視野下的解釋——是由歐美主導的,主要是美國的觀點,比如用兩顆原子彈結束了二次世界大戰,只從結果看它並沒錯。技術戰勝了一切,今天很多關於二戰的觀點,究其實,是技術的形式的功能的解釋,換句話說,是避重就輕數典忘祖的,它不能讓我們了解那個作為世界歷史大轉折的時代實況見到它和今天活的聯繫,相反卻在一堆歷史回憶和言辭中導致了對歷史本身的遺忘。從今天的局面看,那場戰爭最後的贏家的確是美國。我們早就忘記了他們當時到底是為了什麼,會你死我活戰鬥到最後一個人,這種遺忘很大程度上是刻意的,甚至可能是歷史的一部分。我們能記住的永遠只是一部神話。


你不知道蘇聯也在策劃對德突然襲擊嗎?只不過是德國手快一步,先甩了第一波技能打掉蘇聯半血,不過蘇聯是大肉加大控,德國這種刺客如果第一波技能不搞死對手就會被玩死。

扯遠了,其實日耳曼和斯拉夫互瞧不順眼是個歷史話題了,日耳曼是滅亡了羅馬的種族,在歐洲民族序列里是最高貴的,斯拉夫人以前就是羅馬帝國的奴隸,自然是歐洲最低賤的民族。兩個民族互掐成癮日耳曼人每次囂張到極點時都是被斯拉夫人按下去的,當年條頓騎士團多囂張,團長被波蘭立陶宛公國(算是半個斯拉夫國家吧)炸死了,然後回老家的騎士們才建立了普魯士。當年腓特烈大帝多囂張,葉卡捷琳娜女皇把他按下去了吧。當年拿破崙帶著德意志諸侯們組建的60萬大軍多囂張,還是沙皇給滅了吧。所以啊,日耳曼人只要牛逼了一定會找東邊的鄰居過招的,你看現在德國有錢了,帶著歐盟跟俄羅斯在烏克蘭掐起來了。

好吧又扯遠了,德國入侵蘇聯其實就是很簡單的原因:老子高貴,最看不起你們東邊的屌絲了,等老子憋出神裝一定要干翻你們。用納粹官話說就是:斯拉夫這樣的劣等民族必須從地球上清除!為雅利安人騰出生存空間!


什麼?你認為毛熊會遵守那張里賓特洛甫和莫洛托夫嚼舌頭嚼出來的那張紙?巴巴羅薩開始的那段時間蘇聯之所以輸的那麼慘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所有武器都是進攻配置,根本沒有防禦打算,要塞師大量不滿編,前線航空兵的飛機都全部擺在機場上根本不進機庫。。


不帶劍的契約就是一紙空文。————孟德斯鳩


有兩個原因:

1.互不侵犯條約的實際效力很有問題,蘇聯仍然可能(或者很有可能)會搶先進攻德國

2.即使蘇聯不搶先進攻德國,德國無論如何也都要打蘇聯的,德國戰爭的性質就是如此

也就是說,一方面是怕後下手遭殃,第二方面是爭取先下手為強。

再具體展開說。

第一,互不侵犯條約的實際效力很有問題,蘇聯仍然可能(或者很有可能)會搶先進攻德國

即使兩國之間存在互不侵犯條約或類似的文本,也可能會出現戰爭。尤其在聯合國集體安全機制確立之前,一國違反條約往往很難被制裁(這也是歷來認為國際聯盟的弊端之一),國家之間交往的邏輯,幾乎完全是現實主義的弱肉強食。

(可以想想看慕尼黑協定之後,德國公開吞併了捷克斯洛伐克的全部領土,那個時候也沒見誰說什麼侵略嘛)

補充幾個例子佐證第一點原因,也即在有互不侵犯條約的情況下,仗依然打起來的例子。

  • 蘇芬互不侵犯條約,這個是蘇聯跟芬蘭的互不侵犯條約,於1932年第一次簽,1934年雙方續約,同意將有效期延長到1945年。——結果呢,結果蘇聯為了自身安全考慮,於1939年11月30日發動了蘇芬戰爭,別忘了這個時候蘇芬互不侵犯條約可還是有效的。最終芬蘭戰敗被迫求和,蘇聯不僅強行租借漢科港30年,而且割佔了芬蘭的整個曼納海姆防線地區;不久之後,蘇聯又將割自芬蘭的領土命名為卡累利阿-芬蘭加盟共和國,使之成為蘇聯的一部分。

  • 蘇日中立條約,也稱蘇日互不侵犯條約,1941年4月13日簽訂,25日生效,有效期5年。主要內容包括蘇日友好,相互尊重領土完整、互不侵犯;如果締約一方成為第三者的戰爭對象,另一方應在整個衝突過程中保持中立。云云。但是,蘇聯在二戰尾聲到來之際的1945年8月正式對日作戰(其時中立條約名義上仍然有效)。

  • 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這個條約的性質也是友好互不侵犯,1950年2月14日簽定,4月11日生效,有效期為30年。結果呢,1969年就爆發了珍寶島事件

所以說這個互不侵犯條約,作用其實是很有限的。

———————

這一點已有的答案已經說清楚了,接下來補充第二個原因。

第二,即使蘇聯不搶先進攻德國,德國無論如何也都要打蘇聯的,德國戰爭的性質就是如此

就算蘇聯真的呆萌到那種程度,即使蘇聯真的恪守條約內容,德國也不可能因此而不打蘇聯。

它不僅要避免後下手遭殃,還要力爭先下手為強。

換言之,德國打蘇聯不是單純說擔心蘇聯先下手為強這樣的主動防禦的態度,它打蘇聯更多的是是積極進攻的姿態。這是由希特勒的戰爭本質所決定的。

德國戰爭的本質是什麼?是現實主義學者漢斯?摩根索所說的「帝國主義戰爭」。在二戰那樣的技術背景下,德國的帝國主義戰爭最終目標就是建立「世界帝國」,也就是建立全世界範圍內的帝國,或者打到不能打了為止。

那麼為什麼是「世界」帝國呢?要我說,希特勒還是有自知之明的,知道自己打不到月亮上去,否則他要建立地球-月亮大帝國,恐怕還得制定攻打月亮的作戰計劃不可。

事實上,希特勒的野心不僅僅是要消滅你們這些高盧人(法、荷、比、盧等)、你們這些斯拉夫人(蘇聯、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巴爾幹的南斯拉夫民族地區等),還要消滅你們這些盎格魯-撒克遜人的後裔,也就是不僅要打垮英國,美國不也是盎格魯薩克遜人的國家嘛,也得滅了不可。

——在希特勒看來,世界上只有雅利安人(納粹所謂的雅利安人)那才是最好的了。

再讓我們看一下蘇德戰爭爆發(1941年6月)之前,德國的戰爭成果:橫掃了整個西歐,英國被打得奄奄一息,南部的義大利、東方的日本各自進行的侵略活動也牽制了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美國剛剛頒布租借法案,還沒來得及大規模涉入戰爭。

在這種(對德國進一步發動戰爭有利的)條件下,德國怎麼可能忍得住不去打蘇聯呢。

更不要說希特勒那根深蒂固的大民族主義了。


毫無疑問你必須要先了解德國!!

德國這個國家與中國類似(煤礦資源豐富,石油資源匱乏)

二戰中德國在歐洲戰場的閃電戰,就是一場節能戰

在歐洲戰場獲得勝利的德國,最大限度的用最少的石油資源完成了的戰略目標

並且戰爭勝利中獲得了大量的別國石油儲備和歐洲最大的油田

注意,當時德國佔領的歐洲土地,若需開發工業經濟必定需要大量的石油,所以當時石油仍然是德國所稀缺的,因為不發展工業,你所佔領的土地是毫無價值的,不會有經濟的發展,而發展這些工業,德國的石油會出現赤字,而且隨著時間推移惡性循環

有人會說:德國佔領這麼土地,金銀財寶數不勝數,為什麼不能通過國際交易進口石油呢?因為當時別的國家都知道你德國的重工業和軍事水平這兩項天下無敵,唯獨石油稀缺,如果我給你石油,以你的工業水平和軍事水品到最後必定會打到我頭上來啊,那我不就亡國了嗎?所以當時除德國盟軍外的國家是都是對德國採取石油禁運的策略,而反觀德國的盟友們,義大利?日本?那全是貧油國家啊!

沒有石油資源,是沒有辦法打持久戰的,面對石油赤字,希特勒看的很明白,(不得不稱讚下希特勒對經濟的敏感)。所以,毅然而然的採取了同英國和蘇聯的兩線作戰(很多軍事家說希特勒沒有佔領英國就去攻打蘇聯是重大的戰略錯誤,但從經濟角度可以很明白的看到,實際上當時是不得已而為之,因為蘇聯有當時產量排世界第三的油田也就是如今烏克蘭的高索沃油田。反觀英國,當時德軍有實力佔領這個地方,但希特勒明白,英國這的地方不產石油,從長遠來看不佔領高索沃油田的前提下佔領英國對德國百害而無一利,只會帶來更大的石油赤字

但由於閃電戰的成功導致德國軍官們開始膨脹,錯誤估計了攻打蘇聯所需要的資源,也就是石油

(歐洲戰場道路比較通暢,而蘇聯戰場的道路相當崎嶇,坦克,裝甲車等的燃油經濟性一下變的很低很低,而當時的三路攻打蘇聯的戰略,更是使得德國的石油嚴重短缺)

前線需要大量石油補給,而後方的石油運輸成本因為蘇聯戰場的崎嶇地形而變得奇高無比!進一步的導致了德國石油危機,最後竟然用駱駝來運輸石油,一個靠打高機動的裝甲部隊最後淪落到用駱駝來運送石油補給,可見當時德國的情況已經是極其不堪了(進攻蘇聯前期勝利繳獲的石油儲備為柴油,而當事德國的機動部隊用的是汽油,所以無用)


因為希特勒的意識形態純潔性陷入了教條主義,把蘇聯全部看成納粹語境里的「人類公敵萬惡的布爾什維克」,沒有分化受壓迫的俄羅斯人反斯大林,沒有分化簞食壺漿的烏克蘭,也沒有利用200萬「白軍」,全部綁在一起打,所以兩弊取輕,俄國人選擇在斯大林旗下打最緊迫的敵人希特勒,而斯大林恰恰撿起了列寧主義所反對的「大俄羅斯主義」,以凝聚蘇聯抗戰。

實際上按生存空間理性考慮,西伯利亞礦產符合德國民眾的未來移民增長潛力,打蘇聯也是有必要性的,但不會那樣去打,首先在政治上就知道區分布爾什維克和「泛斯拉夫主義者」,政治上犯錯,軍事上無論是佔領巴爾幹的時機耽誤還是先打基輔的考慮,都不是根本問題。

而希特勒本人對這個問題是有模糊認識的,參考他評價兩位老對手的兩段話:

評價斯大林及後來俄國的命運:【對於馬克思主義,他一直只把它當作對外的毒藥。很有可能迫於形勢的壓力,俄國人會讓自己徹底擺脫猶太馬克思主義,如此結果只有一個,那就是以最猛烈、最殘忍的方式來實現泛斯拉夫主義的再生。】

評價羅斯福及後來美國的命運:【假如命運在這種歷史的關口,選擇出任美國總統的是除羅斯福以外的任何一人,那麼此人本來有可能成為繼林肯之後最偉大的總統!】

但這種認識尚未達到理性決策的程度,因為希特勒自己,也受到了猶太一神教的影響,自視「為所謂『古代最偉大反猶戰士』耶穌基督復仇,代上帝消滅『猶太布爾什維克』的新時代彌賽亞救世主」,導致他的決策後期越來越受到意識形態的干擾,而意識形態本質是一個潮流洞察、宣傳指向和組織路線,決不能代替靈活多變的鬥爭策略本身,混淆前後,最終造成他晚年的系列決策錯誤,並由於其半極權主義(並非蘇聯那種完全極權主義,因納粹保留了一定社會自由度和私有財產權利,及「忠誠的反對派」,甚至富特文格勒等並未沾染布爾什維克的獨立異議者,蓋世太保比例和濫用權力範圍也遠少於東德斯塔西),造成決策愈發失去糾錯的彈性,而終致第三帝國覆滅。


希特勒的目標是統一整個歐洲,德國入侵蘇聯前1年,就對英國發動了空戰,只是失敗了,德國雖然當時陸軍軍事實力很強,但是空軍、海軍實力和英國比起來還是稍差些,而希特勒的空軍在不列顛戰役中遭受英國重創,由於損失過多的戰機和飛行員,又無法取得英倫海峽的制空權優勢,更無法藉由空襲瓦解英國的地面和海軍戰力,德國不得不放棄入侵英國的作戰計劃。第二年便改變作戰計劃決定進攻蘇聯。


他也不需要進攻波蘭、比利時、盧森堡、捷克斯洛伐克、希臘、不列顛等等等等,這些國家也可以和德國互不侵犯啊。只不過他在蘇聯敗了,這時才會想起當初要是沒往東去多好。那如果他一開始就敗在了法蘭西,題主大概就會感慨,他為什麼要侵犯巴黎呢,明明可以互不侵犯呀


當時的形式蘇德必有一戰,德國不打,蘇聯也會打過去的, 大雷雨計劃_百度百科


其中一個原因石油,就是這個東西。

其實還有橡膠,但是歐洲沒有橡膠,這個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

歐洲只有羅馬尼亞有點油田(普洛耶什蒂油田),再就是高加索地區,還有北海油田了。

羅馬尼亞的不是很夠用。

自然就打起了蘇聯的主意。

還有一個原因是,大小鬍子都明白,有這麼大的強國在身邊,遲早你死我活的。


百度百科裡關於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的簽訂背景:

十月革命及蘇聯建立後,由於意識形態等原因,以英國、法國為首的西方國家與蘇聯的矛盾激化。到20世紀30年代末,英、法的主要戰略對手是蘇聯,而在東歐地區的問題上又與納粹德國發生衝突。而納粹德國向來仇視共產主義,要向蘇聯採取軍事行動,也必須經過東歐。對蘇聯而言,英、法是「老牌帝國主義國家」,意識形態衝突顯而易見,而納粹德國的崛起更是直接威脅到蘇聯的國防安全。故此,西方、德國與蘇聯三方之間的博奕與鬥爭便開始了。

阿道夫·希特勒一面聲稱要消滅社會主義蘇聯,一面又加緊準備向西方侵略擴張。面對德國咄咄逼人之勢,英、法一味退讓,推行綏靖政策。企圖「禍水東流」。1938年9月29日《慕尼黑協定》的簽訂標誌著英、法綏靖政策的頂峰。

而斯大林為了保護蘇聯的安全及利益,決定放棄與英、法共同對抗納粹德國,反而與之保持表面上的友好關係,以爭取時間及空間應對納粹德國在日後可能進行的軍事行動。另一方面,希特勒為了執行1939年4月3日制定的閃擊波蘭的「白色方案」,避免過早地與蘇聯發生衝突,陷入兩線作戰的困難境地,所以也願意與蘇聯簽訂非戰條約。

上述可以看出來:1因為英法的綏靖政策導致蘇聯孤立無援。2蘇聯此舉是迫於時局實屬無奈。3蘇德兩國當時有分贓嫌疑。該條約中包括了「秘密附屬議定書」(蘇聯一直否認該協定書的存在),劃分兩國在波蘭、波羅的海三國、芬蘭以及東歐(今中東歐)其他國家的勢力範圍。4意識形態問題嚴重。

另外,德國方面,西線戰事的順利進行,只有英國憑藉海洋的優勢在拚死抵抗,讓希特勒感到有機會騰出手來對付東邊的大國蘇聯了,而德國的情報機構對蘇聯的錯誤判斷,再加上蘇聯在與德軍對戰前同芬蘭的戰爭中雖使芬蘭坐上了談判桌,但蘇聯方面卻損失了20多萬的軍隊,更讓希特勒認為蘇聯是非常容易對付的國家,便開始著手制定入侵蘇聯的計劃,1941年6月22日,阿道夫·希特勒撕毀《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執行巴巴羅薩計劃,對蘇聯發動猛烈進攻,蘇德戰爭爆發。


小鬍子拉大鬍子合夥,大鬍子想當頭,小鬍子不樂意,小鬍子說大鬍子是白痴,大鬍子說小鬍子是瘋子。於是兩鬍子語言挑釁,大鬍子借小鬍子的話清理家務事,小鬍子用大鬍子來拉攏其他人。只是其他人心裡巴不得兩鬍子開打,「狗咬狗一嘴毛嘛」。大鬍子常年被小鬍子念叨其「白痴」真成「白痴」了,居然"相信"了小鬍子,兩鬍子合夥欺負人後終成鄰居,此時小鬍子被大鬍子念叨的成真瘋子了,於是上演了一處「狗咬狗」的好戲。

個人認為,都是鬍子,相煎何太急啊。。。


蘇聯代表斯拉夫,德國代表日耳曼

如果沒有二戰對蘇聯軍力的消耗,

以蘇聯的人口和軍力物力會不會借著普及共產主義的理由實現對西歐的踏平呢?

德國的行動就像十字軍東征,雖然意識形態不同。

二戰的實際意義就是保持了歐洲不被全部赤化,當然付出代價的是德國,因為它最近且最有實力。

希特勒雖然反對民主政體,但二戰的結果就是保證了西歐民主政體的延續。

這也是綏靖政策的初衷,毫無疑問,這個政策的目的它成功了,即保護英法美的自由,而削弱斯拉夫,限制其生存空間。

站在這個角度來看,二戰是必然的,因為斯拉夫力量的崛起對日耳曼民族的利益產生了根本威脅,希特勒只是上帝設計的偶然因素。


二戰時為什麼德國要進攻蘇聯?

因為納粹黨人從來不屑隱瞞自己的觀點。

納粹黨人從來就是將自己的戰略公開地明明白白地告訴過自己的敵人。

反過來,蘇聯首先突襲德國,廢掉《蘇德互不侵犯條約》,也是大義篤篤。

馬克思恩格斯在1848年的《共產黨宣言》里就昭示的清清楚楚了。

理論上,社團的武裝力量,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向任何敵人發起軍事行動,而無須再多費口水。


蘇聯也在準備入侵德國 只不過晚了一步


一個種族主義日耳曼人對斯拉夫人的厭惡。


希特勒沒錢買蘇聯的資源了,於是賴賬,開搶。


推薦閱讀:

莫斯科保衛戰為什麼要先閱兵?閱兵對戰局改變有作用嗎?
如果蘇聯不存在,德國會打敗全世界嗎?
世界上是只有中國把入侵國政府和人民區分看嗎?
二戰中,如果日本和德國,美國和蘇聯互換政體,戰爭會打成什麼樣子?
到底應不應該同情當年的被虐待的日軍俘虜?

TAG:第二次世界大戰 | 二戰德國 | 蘇德戰爭 | 蘇聯軍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