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中國的經濟有哪些奇怪的現象?


試圖在托住房價的前提下解決房地產泡沫問題

試圖在保持貨幣超發的前提下解決債務問題

試圖在不停割韭菜的前提下解決內需不振的問題

試圖在資本管制的前提下解決人民幣國際化遇阻的問題

試圖在保持計劃生育前提下解決勞動力人口劇減問題

試圖在zf過份干預前提下解決市場活力不足的問題


從業者和投資者對法律的無視:

  • 國內的理財產品,基本上只提供收益率(含預期),但是產品說明書基本上沒人看,你要跟銷售要呢,TA還覺得特別詫異,搞得好像你是奇葩。可是背後到底投的是藍籌股,還是PE項目,還是藏獒,還是比特幣,還是樂視+漢能的 equity basket linked derivatives,你都不知道的。
  • 在日常交易當中存在著大量的欺壓普通投資者和顧客的現象,並且大家根本也不知道反抗。例子:我買房的時候,上家的按揭銀行在與我簽訂合同之後,讓我先把幾百萬匯過去,才會給我合同副本。也就是說,我幾百萬都出去了,我還沒拿到合同。當然以我的火爆脾氣直接給她屌的狗血淋頭。中介才說第一次看到有人這樣。 其實法律並不難,我錢出去之前總要有個書面的東西說清楚大家在幹嘛?
  • 監管,司法,其實都樂得讓不會鬧事的受害人來吸收損失。恰巧天朝的順民也特別能忍。 不過有一小部分刺兒頭卻往往能達到超額的回報。其實這幫證券公司和銀行也是個欺軟怕硬。


沒有任何真正奇怪的現象,所有異常都有原因,並且不複雜。比如:

1.對理財產品風險意識淡泊,是因為剛兌沒有完全打破,以後讓市場打臉打多了就老實了。

2.房價遠高於收入:部分人看穿了gov的虛偽,敢於下注賭他們不敢真正降價(畢竟土地和貨幣都控制在他們手上)。其他人跟隨趨勢加槓桿買房。

3.全民投機:中國的M2/GDP比值不出意外,是G20里最高的(補充說明一下,中國的間接融資比例高(最簡單的例子就是銀行貸款),直接融資(IPO,發債)比例低,M2高點原本正常,但高到現在這種情況就不正常了)。2000年到2012年M2增長塊,主要是基礎貨幣增長快,而這些基礎貨幣主要來自外匯占款,是正常的。

但這幾年外匯占款變化不大甚至是負增長,央行卻一邊通過slf,mlf之類的東西提供基礎貨幣,一邊降准來持續M2的增速。原因在於大量的企業和個人投機者現在就處於龐氏融資階段,同時金融機構的理財產品池普遍存在久期錯配問題,立即緊縮貨幣的話,分分鐘死給你看。當然,現在監管正嘗試解決這些問題,比如開始打破剛兌,慢慢地降低M2增速,但效果待考。

這些巨量貨幣扭曲了資產價格信號,信號混亂自然導致資源錯配,全民投機是資源錯配的自然反應。而以上亂像的核心可以歸結為一點:維穩需要。

有人認為這些亂像會讓天朝藥丸,但結果可能比較複雜,亂像的後果,可能不是責任人承擔,而是轉嫁給普通人和年輕人承擔。


全民投機心理異常的重。一所理科見長的研究性大學的博士中,都在炒房,買比特幣,炒股,關鍵這都是一群學天文,凝聚態的,不是搞金融的啊。。。

親眼看著周圍的人炒比特幣一年賺10倍,炒股一年賺幾十萬的,誰能淡定得了。最後,最優秀的學弟讀了碩就畢業去了BAT,只剩一堆老弱殘兵抱怨著生活繼續苟且。。。

腐蝕了社會根基的就是那迅速湧來的熱錢,人在炒作里變得貪婪,也害怕失去每一個炒作的機會。比特幣被洗錢和資產轉移者炒上天,房價被害怕無片瓦遮身的年輕人買上天。生活在這個時代,想不被改變真的好難。

隨口發牢騷,被大家贊了,不要臉地說一句誠惶誠恐。原來我們都很焦慮。社會迅速發展的時候,財富迅速交換,階級也迅速分化,每個人都在焦慮,大家害怕一夜之間,隔壁李二狗子成了千萬富翁,躺著賺的利息都比我年薪高。害怕一夜間昨天沒買的房今天漲了幾十萬,一年又白乾。到底是社會改變了我們還是我們在趨勢里一起墮落。雪崩之時,沒有雪花無辜。我們寄希望於政策,決策者寄希望於人民,萬眾創業的一地雞毛之後,整個社會陷入集體焦慮,窮眾罵政府不作為,政府怨人民貪得無厭炒上癮。

人民依賴於政府這顆大腦,而政府恐懼於人民斥責其不作為使得房市垮塌。有時候信任和依賴也是種罪惡。

ps. 如果我再寫下面一段話可能會被口誅筆伐,但應該寫寫。許多時候只是習慣了一種遊戲規則,產生了想當然的錯覺。熟悉了高考規則,上了好大學,熟悉了大學規則保研或出國。然後理所當然想著自己能在社會獲得豐厚回報,但熟悉了考試寫paper卻根本不熟悉社會規則。無論如何憤憤不平還是自怨自艾,生活就在那裡。像芳華里的男主那樣拒絕改變的人,會活在懷念里迅速老去。我眼中的大同社會應該是每個人都是每個人該有的樣子吧,我勤勤懇懇賣切糕,不偷不搶,你安安心心做研究,不慌不忙。

今晚燒烤跨年,談及經濟,大家都是一個態度,走一步,看一步。回首過去,中國經濟政策也是走一步看一步,在解決問題的過程里不斷產生更大的問題。

自然科學有個假設,在條件相同時,類似的情況導致的結果也類似。當然也會有例外,但刻意保持例外往往需要付出更大成本。這使得我們很多時候屈從於規律。而我們為了成為那個例外的中國特色真的付出了很多。為了想盡辦法維持繁榮景象耗費的資源會轉嫁到其他方面,形成更大的危機。就如同鋪一張過大的地毯,這兒平了,那兒就會凸出來。中國用全民儲蓄率對抗了2008金融危機,卻養了房市這個怪胎。在對抗房市時,卻被債市掣肘。現在可能不能再走一步看一步了,而是必須選擇,手和腿到底保哪個?靠著一帶一路,產業升級去提升居民工資,實現負債率下降,樓市成功對接的設想很美。但現在時間不等人,在這輪加息風暴里,我們的外匯儲備抗不了多久。怎麼辦呢?這一年狂發IPO,試圖將樓市資金一點點抽離到股市,但讓股市也別暴漲,但15年那波收割餘威仍在,大資金並不感冒,大批資金趁著互聯網金融的噱頭進入打包的債市,次級貸盛行。在處理掉一大批次級貸之後呢?忍著不放水,但17年底銀行貸款額度就用完了。但還有春節要過,再在春節短期放水,讓銀行能過個年。那之後呢?春節物價要上漲了呢。。。針對問題制定政策,使得政策永遠滯後,在解決一個個麻煩里,我們迎來2018。

願偉大的祖國繁榮昌盛,有信心去面對問題,不逃避,不甩鍋下一任。壯士斷腕也是種大豪情。2018,加油。


房價和收入。 來青島八年,交了些青島土著兄弟朋友,偶爾會登門去朋友家裡飲酒吃飯,和朋友父母大多比較熟悉。初次得知我收入一萬二左右收入,大多表示羨慕得很,表示身邊少有人超過,但至今購房無望,兩萬五?的均價,每月純下百分之60的錢,至少十年內看不到希望,看不懂青島這個二線城市中的二線,房價靠什麼支撐,每次新盤開盤。秒光。而且全款優先購房,身邊大多男士收入6 7千,女士稍微少個一兩千左右。 互聯網高薪企業青島少見,還是以傳統製造業為主

二更下

有部分朋友對於我個人認為的青島二線中的二線比較有意見甚至出臟捍衛青島一線城市地位。不爭議 這個純是個人看法 如果意見不同,我抱歉我認輸 畢竟一線城市只有四個 二線城市裡杭州 天津是領頭羊 至於很多朋友問我為啥沒前兩年買 請看我另一個回答。很多朋友問我為啥前兩年沒下手,歡迎看我半年前的另一個回答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3259001/answer/218976141什麼時候 數據分析特別有用


光大證券全球首席經濟學家彭文生說了一句實話,房地產價格調整是宏觀去槓桿的關鍵所在,只有房地產價格下調,才能促進宏觀槓桿率的可持續下降。

沒有人之前這麼講過,就像皇帝的新衣,大家都知道,但就是沒人敢說。

房價不往下調整,就始終有一個回調幅度很小,預期上漲甚至可能會大漲的資產類別,這個類別直接刺激人去加槓桿。為什麼不加呢?只要加就能賺大錢,加得越多賺得越多,有這種激勵存在,去槓桿是不可能實現的。

所有房地產產業鏈上的行業,都有加槓桿的動機。這種動機是最自然的最合理的選擇。

這些年這麼多開發商,難倒不是最激進槓桿加得最厲害的恆大獲益最大嗎?永續債都用上了,就怕加槓桿的手段不足,說去降槓桿,立即就輸在了起跑線。

房價不調整,就算去掉的槓桿,也一樣原路返還。宏觀槓桿率的下降幾乎無解。


普通民眾對風險的無視。

存款是無風險的。"寶寶們"是無風險的。債券是無風險的(至少是沒有違約風險的)。信託產品是無風險的。高利貸/高息理財產品是無風險的。房地產是無風險的。

這些觀念/神話都正在或在將來要被打破。在這個過程中,有的人要流淚,有的人要流血(前兩天一則新聞,北京一貧困家庭買了高息理財產品,被攜款潛逃,女主人跳樓自殺。看了讓人一聲嘆息!)。


作為一個吃貨,談點自己看到的

1.所謂的消費升級淘汰了很多價廉物美的東西。(例如推著三輪車叫賣的價廉物美的小吃,蝦餅,雜糧雞蛋煎餅等)

2.中檔館子吃的是服務和環境,完全沒有任何有特色的東西,同質化嚴重。還有一些所謂的高檔館子就是裝修稍微高檔一點。

3.商業綜合體內韓國餐館和日本餐館越來越多,中式餐館越來越少。(日本的餐館還有點噱頭,韓國餐館那食物不是大白菜就是年糕,吃第二次就吐)

4.名牌大學畢業的在餐廳做大堂經理。

5.美食現象級消費一波接一波,韓國炸雞 ,甜品(芒果班戟,榴槤什麼的),小面,臟包。前面三個已經倒閉很多店,後面一個還沒來得及開店。

6.一些有些年頭的美食老店因為沒有繼承人倒閉,要麼繼承人手藝太差逐漸沉淪。要麼被快餐資本包裝後開連鎖,然後味道失去特色。

想到再補充。


什麼東西在中國都能給你玩變味了

P2P金融變成了騙子的盛宴

VC變成了屌絲畢業的第一份工作

共享經濟變成了用戶平台互相傷害

實體經濟變成了圈地賣地

傳銷者變成了互聯網導師

直播平台成功幫助東莞再就業


為什麼北京的學區房房價上天了還有人買呢?

因為他確信肯定能出手。

為什麼肯定能出手呢?

因為學區房肯定有需求。

為什麼學區房有需求呢?

因為總有人想讓孩子上清華北大。

上了清華北大怎麼樣呢?

為了掙錢。

掙了錢能買的起學區房嗎?

……

中國式魔幻悖論。


學歷不值錢,學區房卻很值錢。


從頭疼醫頭,腳疼醫腳。到頭疼醫臉,腳疼醫臉。到現在的頭疼堵嘴,腳疼也堵嘴。

出了問題,屏蔽掉提出問題的人比解決問題容易多了。


中國經濟最奇怪的現象就是,明明經濟學和金融學還是有一定門檻的,但一個胸無點墨的人總是自以為看了幾篇天涯知乎文章就完全搞懂了經濟運行的道理和命脈,然後就開始指點江山揮灑預測;更奇怪的是面對這種毫無營養的跳大神系列文章,總是有很多人把前面的「跳」字忽略,把前者奉為真的「大神」。

一時間,經濟預測領域真是大神遍地走,隨便扔一塊石頭就能砸到一個神,大神這個物種變得極其廉價。

中國經濟固然有其自身特色,但經濟運行本來就是難以預測的,那些信誓旦旦說「明年一定會怎樣」甚至「五年後一定會怎樣」的,這種言論無論唱多唱空,都和放屁沒區別。


自從小平同志領導中國人改革開放已經30多年了,中國的GDP已經從1978年的3624.1億元發展到2009年335353億元。當然與當年相比中國人的生活和中國的國力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中國目前社會經濟依然面臨的問題是讓人依舊很擔憂的。

第一就是房地產行業的井噴式增長已經GDP增長對房地產的過度依賴。2009年中國房地產銷售額43995億元,占當年GDP比例為13.11%。一個國家的行業眾多,某一行業占整個國家經濟比例如此之高,自然其經濟風險增加。房地產行業的火爆讓中國的GDP全所未有的高漲,但同時也使中國經濟承擔了前所未有的風險,雖然中國目前高速的城市化進程可以部分轉嫁這樣的風險,但是世界各地房地產業發展的經驗教訓已經無數次闡明,沒有隻漲不跌的樓市,一旦房市全面崩盤,對中國有什麼樣的衝擊是不可想像的。高房價同時帶來的壞處還有很多,比如綁架了人民群眾的財富,同時綁架人民群眾的創造力。試想國民大多數人被高房價所負累,那麼這樣的國民其創造性和冒險精神都被壓抑,而經濟發展所需要的人的因素被直接打壓。可以說高房價也同時綁架了一個國家的未來。

第二個讓人大跌眼鏡的可能是中國21世紀的買辦資本大行其道。其中最明顯的應該算是中國的汽車行業了。一汽,上海汽車等等大型汽車企業集團,已經由最早的市場換技術的初衷,完全淪為世界汽車巨頭在中國的代理人。從最早的30萬元的奧迪100一枝獨秀,到現在的合資車大混戰,我們看到的似乎除了價格有一些下降,似乎還是沒有看到中國汽車行業崛起的勢頭。看到只是自主品牌遊走在低端低價市場苦苦支撐,還有就是合資企業在肆無忌憚的攫取高額利潤。舉個簡單的例子,08年奇瑞售車35萬輛盈利只有5億元,東風本田只售出16萬輛車卻盈利40億元!20幾年了,合資車企的技術真的提高了嗎?我看未必,首先汽車工業的核心工業機器人中國製造能力低下,即是是自主品牌也要以進口工業機器人來獲得市場的認可。其次,滿足於坐地收錢的買辦國企由於沒有更有利於技術升級的企業結構(國企說白了就是政府機關的翻版,起領導成員和員工更多的是以官場的思維在思考,如何能夠真正做到技術的完全掌握和自主研發?)反觀自主車企,核心技術缺乏,製作工藝粗糙(雖然一直在提高,但是從不能超越),營銷能力弱小,最主要的是盈利能力差,很難做強做大。但事實是只有奇瑞、吉利和比亞迪這樣的自主車企才更改可能成為中國汽車工業的支柱。這也就是為什麼奇瑞的G5能在60年國慶閱兵的儀式上通過吧,無論百姓還是高層,都多少可以認識到這一點。買辦資本直接打壓中國本土工業企業的發展,國企作為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的經濟主體最後發展成幫助(或者說一同)外國企業在中國賺取高額利潤的代理人和合作夥伴,實在是一種悲哀。

第三就是社會主義中的壟斷資本主義是中國社會發展的體制之殤。記得《反壟斷法》出台之後,還興奮了那麼一下下,似乎可以打擊一下某些行業中外企高度壟斷的公司。不過回頭一看,《反壟斷法》打擊沒打擊外企不好說,對國企而言在眾多行業那簡直就是一紙空文。大家都知道的例子莫過於電信業,雖然國家沒少費心思改組中移動,中聯通等等那幾家國企,可是結果能是什麼?有點腦子的人都能想出來,這種國家壟斷的制度不變,3家國企變成5年國家,還是5家成了3家,都不會有什麼真正的促進作用。電信業市場規模巨大,而中國這麼大只有區區幾家國企,其結果能是什麼?不就是印鈔票的機器嘛,至於日賺3億的中國移動的利潤最後走到哪裡其實不重要,最可怕的就是這個倒霉的行業不會對國家經濟和行業技術進步有任何促進作用,你別說我胡說,壟斷資本主義的本質就是攫取高額利潤的,這可是馬克思,列寧等大腕們說的。至於其他行業中的壟斷資本主義大家也都是很了解的,銀行業,航空製造業,石油開採與銷售等等。中國的壟斷資本主義的由來並不是由自由競爭發展而來,不過俺沒說中國是帝國主義(列寧論述過帝國主義=壟斷資本主義),俺只說中國社會的某些行業里具備了壟斷資本主義的一切特徵。

最後想寫提一點社會主義優越性的不體現。這個想法主要是來源於今年的兩會期間提出的收入制度改革和溫總理要換勞動者以尊嚴的事情。我這個人的經歷比較有趣,在世界最窮的國家呆過3年,然後在世界最富的國家也住了1年多了。對於勞動者權益的保障是我在這兩個迥異世界看到的共同之處。溫總理用的「尊嚴」2字可能最好還原了中國社會的核心問題。無論在哪個國家,社會都應該尊重自己的國民,為國民提供好的教育和就業機會,而這一切中國顯然還做不到,無論是城鄉戶籍制度,還是收入分配的巨大差異,越來越高的基尼係數,都表明了中國社會面臨著更多的挑戰,並不是GDP高了,社會就和諧了,這一點我想所有人都會贊同吧?1


從我出生那年取消糧票,到現在天天吃肉。從冬天只能靠一氧化碳取暖,到地暖標配。從交流靠喊,到手機遍地。此種巨變列不完。

然而大多數人對一件事情的看法,取決於第一次見到的感受。因為巨變,因為年齡,因為地域,每個人的標準都是落後的,標準之間差異極多。在這種混亂的價值尺度下,唯一的共識就是錢,房子等少數幾個方面。大家對炒房趨之若鶩,對賺錢極度渴求,也是這種混亂帶來的不安全感的本能反應。

無論中國美國,幾乎人人的絕對生活水平都是在提高。然而相對生活水平只是看起來更大,實際上更小。儘管王健林有錢,但是也不過和你一樣用iphone或者華為,用的都是intel處理器,當然我沒有黑按摩店的意思。

唯一的問題就是以前你看不到的,現在在你身邊了。人的感受並不會符合統計學,會對一些鮮明的事件印象深刻,而不去想它的概率。因此有了恐慌,有了焦慮,也進一步加深了經濟的亂象。而混亂也造成了前路茫茫,大家都看不到方向。這也進一步加劇了焦慮和亂象。

就說聊城很火的於歡案,沒人想起十幾年前還是經常的飛車搶劫,十年前還有搶劫強姦騎電動車的女性。最痛苦的時候不是那時,反倒是情況好轉的現在。

正如羅斯福所言,我們恐懼的正是恐懼本身。其實事情都在變好,只是人更貪得無厭了。三十年前不爭先恐後會餓肚子,這個習慣一直延續到今天。真正想擺脫這種混亂,我看要等00後。無論貧富貴賤,幾乎都是拿著手機平板長大。安卓蘋果的差異,比90後面對的大城市80後就有紅白機,小地方90後可能都沒摸過鋼琴這種小得多。

而遺留下來的惶恐,支配著財富存量最多的那批人。他們不會像經歷過三年自然災害的爺爺輩那樣即使今天都要存半缸糧食才能安心,讓他們不安的是他們小時候不曾擁有的現在卻容易見到的。即使到90後,我想都難以免俗。兒時貧窮帶來的痛苦深刻的影響了安全感,少有人能免俗。

如果你問我中國未來走向何方?我只能說我認為房地產堰塞湖的貨幣流出來的時候,大概會有一場製造業的盛宴。屆時的情況大概是中國製造2025,製造進一步智能化,工廠無人化,商品價格進一步下降,9.9包郵能買到更多東西。物流可能會無人化,貨車無人駕駛也有可能。

我前些日子在淘寶買了一個小車床,我覺得有上千八個這東西滅掉大清不成問題。1.8度的步進電機也就50塊,絲桿一根十幾塊,滑槽一對50塊,nodemcu 14塊錢一個。也就是說幾百塊就夠diy一個精度0.005的三軸機床。這已經是奇蹟了,生產力已經達到了非常高的水平。高強度的無縫鋼管一米也就幾十塊,我估計造槍管應該是夠用了。生產力已經到了一個人一台電腦就可以做出以前不敢想的東西,以後開源硬體只會更多。

到時候房價如何我不知道,但是支撐房價的因素已經不穩定。或者說,貨幣這個概念形成的因素都已經不穩定,交易的成本已經低到了9.9包郵,這意味著貨幣本身越來越像QQ幣了,甚至傳奇幣。我認為在我正常壽命預期下,能見到貨幣這一概念解體的時候。貨幣都不存在了,房價就是笑談了。alphago能勝過李世石,未來大概率也能勝過特級教師,大概率也能勝過頂級醫生。此等情況下學區房的意義就不存在了,而戶口更是最後的狂歡。

當然令人詬病的教育制度我預測也會瓦解。現在的教育方式和三百年前沒有區別,都是以培養產業工人為目標。但是即使現在,不考慮成本也可以做到無工人化生產。那這樣教育本身的目標就更像屠龍之技了。但是我們也沒必要搞幾千萬人一同灌水深度學習,生命科學,所以你就見到了小鮮肉和咪蒙的狂歡,知乎live的撕逼。

講太多要折壽,以後可沒人給我續。


我認為最奇怪的現象就是工資和房價。無論從什麼角度來看,中國幾乎所有的一線城市都有一個問題,學術人才或者大牛如果沒有資本積累,單靠工資在5-10年內是沒多少機會能買下一套房子的(排除那些彩票,自己開公司,有門路,拆遷戶,偶然的機會)所以我有時候我很好奇,畸高的房價到底是誰在維持?市場有是怎麼調節的?到底是什麼人在買房?中國有13億人口,相比歐美我們的一線城市又有多少? 現存的4大一線是否合理,為什麼知乎裡面還是有人在覺得中國在加速崛起而美國在衰弱?中國低廉的勞動力所創造大量的利潤最後流到了哪裡?為什麼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貧富差距會如此之大?人大代表每年到底開會到底幹了什麼????


吃飯的地方裝修的很有氣質,非常有氣質,超級有氣質,食物從造型到裝盤都很精緻很美麗,然而個人認為食物是真的很普通談不上好吃,即使這樣,類似的餐廳依然層出不窮並且保持盈利,其實仔細想想何止是餐廳,好像其他消費場所也是如此,外表或高檔,或小清新,或文藝,體驗卻是談不上多舒服;個人認為目前中國某些發展好的城市裡,市場越來越著重於表層展現出的效果,而更加忽略本質的質量


1.很多人不相信保險。知道在朋友圈裡可以乞討籌錢,卻不知道可以多上一份商業保險。(很多農村地區的男青年甚至覺得自己身體好,一年140元的農村合作醫療都不願意上,比如我一個叔叔。)

2.瘋狂創業潮。無數毫無經驗和準備的青年,憑藉一腔熱血就拿著父母的血汗錢投身到萬死一生的創業浪潮。(現在局面有點涼,但依然還是心疼白白燒掉的那麼多錢。沒辦法逐利是資本的天性,謀求高回報就得冒高風險。敢賭就別怕輸,但有的人確實是沒有賭的資格,只是被忽悠、被誘惑了。)

3.在社會主義中國,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政府對於瘋漲的房價的有效宏觀調控程度低於我作為社會主義接班人所學到的經濟學的期待。(我大學老師很樂意跟我分享他成功投資多套房地產發家致富的故事,我很佩服也很不以為然。難以接受把房價炒高的人里就有他一個。)

4.留學和移民現象。沒有數據不敢瞎說,直觀感覺資本和人力外流有點過頭。

5.股市指數跟經濟發展形勢不匹配。一百多年前,查爾斯·H·道的「道氏理論」對股市有個十分經典的歸納:「股市是經濟的晴雨表」,一直到今天,幾乎從來沒有人會從根本上去否認這句話;在其他國家或許這個歸納是適合的,但在中國,二者之間雖然也有一定關聯性,卻並不那麼明顯。正常的投資渠道不健康了,想想看那些躁動的資本會去哪裡呢。

6.學位學歷貶值地太狠。中國大學教育的經濟成本太低,培養機制上淘汰率也太低,直接導致了中國大學生與國外相比,幾乎沒有經濟壓力,也幾乎沒有課業壓力。這樣能一定程度提高全民素質,但是會帶來資源嚴重浪費的情況。別總說大學裡廢物多,學費那麼低(貸款補助也很多),輕鬆能畢業,當個廢物簡直不要太舒服。最後混四年領個畢業證去參加工作了。還有就是一些工作崗位甚至不需本科生,但還是有辛辛苦苦讀了十幾年書的碩士去應聘,這在本質上就是教育資源的浪費。想想烏泱烏泱的考研大軍吧,有幾個是真的懷揣學術夢想的,大多數還不是因為就業壓力大,寄託於再提高一下學歷,轉換下賽道。(話說我有個很低調的官二代同學,他爸是恢復高考後第二屆參加高考的,考了個專科師範,後來作為全村人的希望,憑藉高學歷穩穩噹噹走上了仕途。)

7.稅收很奇怪。一直都想問這個問題,不妨今天寫下來大家一起討論,歡迎評論留言。

個人覺得,個人所得稅極其不合理。2011年修改的稅法,把免徵額由2000調到3500。現在7年過去了,人均年收入以7.17%的速度增長著,免徵額卻一直沒變過。拿著低於人均水平的工資也得交稅,這完全不符合稅收再分配調節貧富差距的特性。電子產品和汽車的進口稅消費稅也高的奇怪,其他不了解,歡迎補充。


廟堂之高的人太高估人民群眾的戰略智慧了,但又太低估群眾的戰術眼光了,

大部分創業就是革既得利益者的命,從他們手裡搶蛋糕,比如滴滴就是和計程車行業搶蛋糕,可惜大部分傳統行業巨頭林立,遊戲規則已經很明確了,普通創業者不可能有滴滴那麼好運氣,有那麼多巨頭介入改變遊戲規則,已經失去機會.

創業要成功就要不斷創新,要麼高科技行業技術創新,要麼互聯網概念創新,而這已經遠遠超出大眾水平上限,經過數年市場洗禮,傳銷式的"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口號,演變成大眾炒股,萬眾炒房.


一堆沒經歷過經濟危機的巨嬰盼望中國經濟崩潰,這也是世界奇景了。

原因大概如下:

1)像余傑一樣,指望趁著經濟危機實現政治野心,至於人們怎麼樣,不Care

2)生活不如預期就想砸鍋吃肉,潛意識以為自己可以趁著經濟崩潰持幣或用少量外幣收割資產

3)病嬌反社會分子


推薦閱讀:

1949 年至今,印度比中國少走很多彎路(待確認),但今天很多方面卻不如中國,這是為何?
波蘭、捷克等東歐國家,以及土耳其等國家,支柱或特色產業有哪些?
假如樓市崩了,下一個頂樑柱式的產業應該是什麼?
朝鮮的經濟來源是什麼?
如何看待林毅夫團隊發布的《吉林省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研究報告》(徵求意見稿)及其後續爭議?

TAG:投資 | 經濟 | 中國經濟 | 宏觀經濟學 | 金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