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外國文學很難懂?

尤其是小說和詩歌


親,這個可以教你一招,如何讓外國文學變得接地氣和親切,你會發現主要問題在名字太長鳥,那腫么解決哩,假設你看的是電子版的《戰爭與和平》,有三個主要主人公:安得烈保爾康斯基、彼埃爾·別祖霍夫和娜塔莎·羅斯拖夫,感覺光是讀下來名字戰鬥力就下降了很多有木有?那你就使用以下word裡面的「查找-替換功能」,

安得烈保爾康斯基——二狗子

彼埃爾·別祖霍夫——傻蛋

娜塔莎·羅斯拖夫——菜花

然後再讀,那種順暢呀,自然呀,真是誰用誰知道,一般人我不告訴他~~~


真不想分點回答,但分點回答還是挺清晰的,now,go ahead:看不懂的原因:

一、對外國文化環境感到陌生。一打開書滿頁都是拗口的地名,人名,職位稱呼,記不住,所以總是會不停回頭看前面的內容,就造成看書效率低。

二、外國人的語言習慣和我們不一樣。舉個例子,小時候看《安徒生童話》,語句里插入了好多「的確」,還有句子太長,不停用「他」「她」的字眼,搞得跟肉麻情書似的(我小時候就這麼想的)真不習慣;英語修飾語多用在句尾,或者一句話說完後再來一句補充的,其實這句補充語放在句前更符合我們的閱讀習慣。另外外國人的感情更為奔放,性格open,所以有些過激的言語我們要適應。

三、我們對某部外國文學的背景文化,作者意圖了解不是很清晰,就抓不到重點,難以讀懂作品。其實說到底還是因為我們對外國文學感到陌生的結果。

四、有時候興趣會起很大作用。要是對某部作品本身就有很大興趣(可以通過網路先了解其主要內容),讀起來就會更有勁,能夠讀得下去。我成長過程中接觸到的外國文學遠遠多於中國文學(也造成了對祖國燦爛文化的膚淺理解,日後定會加強),我媽媽是英語老師,所以家裡外國文學作品還挺多的,老媽又經常給我講一些外國文化(但我是堅定的儒家文化繼承者),從小就培養了我看外國文學的興趣——我考研選擇了比較文學專業。

五、一些外國文學作品的確含有冗長枯燥的內容,多為渲染本民族價值觀和意識形態的內容,不想看乾脆忽略。我很喜歡《飄》,但裡面有些內容也是看不下去的。另外徹底放棄看《指環王》和《霍比特人》了,簡直就是在看地圖,但鑒於其存在誘人成分,我準備以後讀給子孫後代聽,當睡前故事,順便自己好好看一遍。

六、詩歌本來就難懂,由於我們不了解詩歌的意象,架構,背景,就難以讀懂,讀詩歌是需要想像力的。另外,弗洛伊德說作家是將性需求轉化為了文學作品,個人認為詩人尤甚,看看徐志摩情種的例子吧。相信我們感情沒那麼壓抑,所以詩歌的意境很難感同身受,不必著急。

針對外國文學讀不懂這個問題,有這麼幾點建議:

一、先看縮寫版名著,推薦書蟲系列,書蟲的縮寫保存了原著的語言風格,故事重要情節甚至重要台詞,所以可以從書蟲看起,感興趣的再讀原著。書蟲系列的書都很薄,讀起來很快。

二、看名著改編的電影或者英劇,BBC名著劇質量杠杠的。像《包法利夫人》(英劇)《了不起的蓋茨比》《霍亂時期的愛情》《特洛伊》《香水——一個謀殺犯的故事》《洛麗塔》都拍得很好的。

三、試著了解一些外國文化,學好英語,當然,你要學希臘語,法語我也不攔著。了解一些外國文化淵源,荷馬史詩,希臘神話,聖經神馬的,多了解一下沒什麼壞處,外國文學多取材於這些地方。

四、放鬆心態,要知道看不進去不是看不懂(《尤利西斯》除外),沒什麼的,換個時間看書也不錯。

五、請確保中國文學作品你也能看得進去,看得懂。實際上我有輕微閱讀障礙。

六、詩歌這一塊可以先讀一些相對易懂的作者的詩歌。有些詩歌很直白的,雪萊,濟慈,華茲華斯,莎翁的詩可以讀讀,關於讀沒讀懂這件事,誰也說不準,可以自己看看詩歌鑒賞,幫助打開思路,畢竟詩歌這麼開放又含蓄的東西可以有很多解讀。艾略特,波德萊爾這類人的詩歌,額,還是先好好看看文學史吧。我是中國古詩讀不懂,唉。自己寫過現代詩,驚人地發現竟然和羅伯特彭斯的詩風很像,很喜歡《你要是在麥田裡遇到了我》。

差不多就這樣,要懷著聖母心態來接受外國文學作品,再用中國人的優雅內斂來好好欣賞異域風情吧。


怪事,從小就自發的看外國小說覺得很親切,而且直指人心。看中國人的東西會有一種疏離感,而讀外國尤其西方作品會感到靈魂相通。看紅樓夢覺得自己和其中任何一個人物都沒有重合,但是讀堂吉訶德馬上覺得自己有點像那個荒謬的主角。一篇托爾斯泰的路塞恩抵得過多少中國文人的無聊作品。不想了解人性深度的人自然看不下去,中國人寫的東西只教給人活,外國人作品告訴你怎樣對待死。大概因為我比較笨,思維簡單直接,容易接受西方文化,不像中國人那麼精,都是諸葛亮啊,孫悟空啊,王熙鳳啊,一心想當皇帝,俄狄浦斯做了國王都倒霉了,更別提倒霉的蓋茨比,於連,裘德了。我最愛看這種失敗者的故事。


可能有兩個原因,第一是你讀的譯本傾向於異化理論,造成部分文本陌生化嚴重,主要是文化的不理解;其次可能你選擇的文本不符合自己的閱讀習慣,比如選擇後現代意識流之類的小說,不容易引發共鳴~這樣最好換一些題材來讀~


題目設定有問題吧

個人理解,外國文學本身並不難懂

所謂「難」體現在

1、外國人的姓名長

2、文化背景有差異,例如各種生活習慣,吃穿住用行

3、社會背景各有差異,例如社會制度,等級劃分,官員的稱呼等等


個人認為外國文學很難懂的根本原因在於文化差別和語言習慣的差別,如果不了解作者所處的時代背景和社會矛盾的話,想要讀懂他們寫的小說是很難的。像是我剛到加拿大留學的時候,老師會讓我們讀一些文章然後寫讀後感,講道理就算我看明白文章表面的意思了,我還是寫不出讀後感,因為我不了解作者想通過這篇文章表達什麼,而且沒辦法與作者產生共鳴。像是在中國,我讀過的文章大多是只有在中國的文化背景下才會產生的文學,是建立與我自己的文化背景下的,很容易產生共鳴。外國文學就不一樣了,出國之前我連美劇都沒看過,就更別說了解北美文化背景了。自己私底下查了好多關於烏托邦,反烏托邦,美國夢之類的資料,還讀了好多國外網站的書評,這才算是明白了一些,順順利利的把第一學期度過去了。

真正想要讀懂一本書,就要下功夫去研究所有跟這本書有關的東西,我們覺得外國文學難懂可能就是被文化差異這道屏障給擋住了。


畢竟文化差異擺在那裡,還有就是外國的人名長,繞來繞去,都不知道誰是誰了。建議你列個表什麼的。


蛋疼

 莎士比亞難懂是因為很難看懂古英語,聖經難懂是因為沒到境界,相對論難懂是因為他本來就難懂。

 中國人理解外國文學當然難,沒有對文化,歷史,地理的深入了解,怎麼能不難?

 外國人也理解不了中國文學,中國文字,還有人問過我為什麼說「巧克力很貴」,而不是說巧克力很「富」。莫言獲獎後,有人說我們其實有很多好的文學作品只是沒有優秀的翻譯家翻譯。詩就是難在沒法翻譯,有一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感覺。

 


推薦閱讀:

對於外國文學,怎麼選擇更好的譯本?
如何評價文學翻譯(譯作)的好壞?
文學作品裡有哪些經典的相逢場景?
外國名著的人名為什麼不譯得簡單一些?
為什麼只有《格林童話》里到處都是王子公主?

TAG:小說 | 閱讀 | 文學 | 外國文學 | 詩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