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擧」「囘」兩字不是繁體,那它是什麼體?

我之前看到了「敎」字,它不是繁體,也不知道是什麼體。今天我又看到了「擧」字,它不是繁體,但也有「舉」的意思。

為什麼會有這麼多的字體?

還有這個「回」字也有幾個不同的字: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


你之所以會糊塗,是因為你概念不清楚。

首先要知道兩對概念 :

正體字與異體字

繁體字與簡體字

所謂正體與異體,簡單地說,就是一個字有多種寫法,張三這樣寫,李四那樣寫,那麼就需要官方機構制定標準,確定一種寫法為標準寫法,稱之為正體字,其他的寫法就是異體字。比如說舉 〔擧〕,前者是正體,後者是異體。但是你不能用後來的標準說前人寫錯了。

所謂繁體與簡體,一般是指依據1986年《簡化字總表》劃分的簡繁體。比如舉 (舉),前者是繁體,後者是簡體。

所以繁體是相對簡體而言的,異體是相對正體而言的,這兩者不能混淆。要簡化漢字,首先要確立異體字,這就是為什麼《漢字簡化方案》必然帶有《異體字整理表》的原因。

以上是大略而言,實際情況更為複雜,如異體有廣狹義之分,繁簡有通名專名之分,茲不展開。


是異體字。

「舉」、「擧」本質上是因爲隸化手字形產生了兩個同義的「手」字形「手」和「扌」,這兩個「手」字形來源皆是古文字的「手」,但隸化方法不一樣,所以字形不一樣。本質上「舉」與「擧」是完全相等的二字,皆是從「手」「與」聲,只是各地標準皆立「舉」爲正字。

「手」這個字較晚才有,甲骨文用「又」,後來「又」多被借用爲連詞,所以金文又造了「手」字。[2]

金文「手」例一(不??其丮女簋·西周晚期)[2]

金文「手」例二(彔伯?戈冬簋蓋)[2]

「手」像人手,有五指,金文中指在有些「手」字仲略曲,這是「手」獨字第一筆撇的來源。但也可以基本是直接一豎下來,這就是手部(俗稱提手旁)「扌」和「舉」正字與聲下面的「手」的來源。在隸書後漢字有避讓原則,在左側的「手」通常爲較簡單的「扌」寫法,作爲獨字和在上、下、右側通常選擇了有斜筆的「扌」。但它們應視爲一個字。「扌」和「手」爲一字,「舉」和「擧」當然也是一字。

順便一提,在隸書的早期,秦簡的古隸和漢隸早期,獨字「手」也用「扌」形。

睡地虎秦簡 · 日書甲種 · 69背[2]

馬王堆 · 養生方 · 127 [2]


「回」這字本身就是旋轉的意恖,所以甲骨文與金文皆這樣寫:

「回」甲骨文一例(《甲骨文合集》34165 )[3]

「回」金文一例(回父丁爵 · 西周早期 · 8906)[3]

戰國文字出現了小環套一個大環的寫法,被後世立爲正字。[3]

「回」戰國文字一例(上博竹書六 · 莊王既成 申公臣靈王 · 5)[3]

究其原因,是一個大環套小環更易書寫而已。

「囘」是隸化的《說文》古文,《說文》古文繁化了甲金文的「回」,它繞了更多圈。隸化後這個字形被分解爲「?冂巳」,也是便於書寫之故。

「回」《說文》古文(康熙圖)[3]


「敎」是教古字,也更反應字源。趙瑾昀的這篇回答有詳細的論述:趙瑾昀:對部分漢字構形加以修改有多大可行性?

簡而言之,爲什麼有「敎」,因爲「教」原先不是形聲字,它從「爻」從「子」從「攴」,「爻」像算策,「攴」是手(「又」)持棍(「丨」),這我們可以理解爲教鞭。會教小孩子數學。本義是教學。[4][5]

這字從甲骨文到小篆,較長的古文字階段中,差不多一直這樣寫,雖然偶有其它異體,但未成主流。

「敎」甲骨文一例(《甲骨文合集》3233)[5]

「敎」小篆(康熙圖)[5]

但在隸化後即使是「敎」也與「孝」太像了,索性把左側改爲「孝」聲的教被後世立爲了正字。這一改造見仁見智,例如有人就望文生義提出了「『教』字宣揚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封建思想」。[6]

總之,一個字經歷一千年甚至可能四千年的演化,不可避免地會出現差異寫法。爲方便交流,各朝各代皆通常會根據最通行的漢字立自己的規笵字,而未採用的字則成爲了異體字。

參攷資料:

[1]:舉 - 漢語多功能字庫 Multi-function Chinese Character Database

[2]:手 - 漢語多功能字庫 Multi-function Chinese Character Database

[3]:回 - 漢語多功能字庫 Multi-function Chinese Character Database

[4]:趙瑾昀:對部分漢字構形加以修改有多大可行性?

[5]:教 - 漢語多功能字庫 Multi-function Chinese Character Database

[6]:對部分漢字構形加以修改有多大可行性?


籠統的說 繁體字之於港台 簡體字之於大陸都是正體字

字的正體異體 完全視乎標準而定 但是標準會隨時間地域的差異而不同

簡體是正字的(著) 繁體是舊字 (繁:著)

古代是正體的(隄) 現在是異體 (今:堤)

兩岸是異體的(値) 日本則是正體 (值)

古時標準不統一 許多字長期混用 比如 岳|嶽 貓|貓 鄰|隣 線|綫 很難分清哪個正哪個俗

所以繁體簡體 只是兩套不同的正字標準 這樣的標準是人為的 不存在必然性

另外 不贊同把這些異體字都看成是繁體字

繁體字和簡體字是相反相成的兩個概念 沒經過簡化的漢字 不存在繁簡字的問題 當我們說「『人』字 繁體簡體都一樣」的時候 並不是指繁體字和簡體字 確切點說 是指繁簡體所對應的各自的書寫系統 『人』字本身並不存在繁簡體的問題 這是一種語義上的混淆 又比如很多生僻字 象『韕』『 』 之類 他們所謂的『繁體部件』 『韋』和『麥』都沒有被簡化 在簡體字書寫系統的文章里出現也必然要以原有字形出現 這樣的字 也不可以徑直呼作繁體字吧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異體字?

一 古代沒有拼音 漢字也不是表音文字 不會寫的字只能假借或者自造新字 特別是新造的形聲字 『擧』字便是上聲下形 收字越多的字典 形聲字比例越高 因為擴充的都是字的異體 異體字多為形聲

二 地域不同 文字會有差異(戰國六國文字) 時代更迭 文字會有訛化或者發展(諸如隨著語音的遷徙 形聲字聲符的更替等)

三 受限於時代 國家標準難以制定 制定了也難以推行 即便推行 天下合久必分 文字的歧化也是難免

之於個人

古文學家好寫古字 表明自己尊古的態度(比如班固《漢書》比《史記》後出 但用字卻更古拙)甚至隸定隸古定 用楷書隸書寫篆文 『四』不寫 仿古文寫作『亖』

辭賦家好寫僻字 表現自己的博聞強識 (司馬相如 「蛩蛩驒騱,駃騠驢騾。」之類 獺祭奇字 幾不可讀)


其實它們是繁體。

繁體是針對後來的簡化字而言。所以如果不是後來的簡化字,說它是繁體字也沒什麼問題。

回字有幾種寫法的事大家都知道,這個舉也是一樣的。在沒有簡體字這說法的時候,舉擧都是通行的,都是對的,只是不同的寫法而已。

字的印刷體,歸根結底是從手寫體來的。而古時寫字又是講究不要雷同,要富於變化的。所以有時寫崑,有時寫崐,有時寫回,有時寫囬或者囘,都很正常。後來刻版的也一樣。只是不同寫法,再無區別。

簡化字當時的目的,是為了照顧廣大文盲。這種富於變化的事,顯然不適合文盲,所以一律取締了。各種寫法只留下一種,定為規範。


推薦閱讀:

壹與一的關係與起源?
「?旦乂」(U+23150)怎麼念?
「?艹叜」是什麼字?
讀作「wú」、表示「沒有」的字為什麼要寫成「無」,「無」字不是挺好的嗎?

TAG:漢字 | 異體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