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的幼童會跟中國的幼童一樣在公共場所鬼哭狼嚎嗎?
坐過卧鋪車的都有這樣的經驗,車上要是有一個小鬼,整個晚上都別想安生了。為什麼中國的小孩那麼喜歡叫啊哭啊的,他們在為何而叫為何而哭?國外的小鬼也這情況?
我的體驗不完整哈,我沒有長時間在國外生活的經歷,我只能描述一個我在以色列出差時的片段,供題主參考。
我在以色列出差的時候,酒店到了周五就會住進來當地的年輕猶太家庭,因為周五日落後到周六日落前是安息日,家裡不能用電,不能開火,因此很多年輕猶太人夫婦就會帶著孩子住進酒店。當然,這也是猶太教徒「虛偽」的一個表現——這話不是我的評語,是一個世俗猶太小夥子的原話——安息日,他們出於信仰而不能按下家裡客廳的電燈開關,但卻接受進入酒店的電梯按下樓層按鈕。
扯遠了。因此,每到周五,酒店就會住滿猶太家庭,因為住進來的都是教徒,而猶太教是反對避孕的,所以,周五周六,整個酒店就會非常吵鬧,因為——全!是!鬼!哭!狼!嚎!哇!哇!亂!叫!的!小!孩!
不要誤會,我喜歡小孩。我使用了這麼多驚嘆號,不過是為了表現酒店大堂氣氛一周一次的強烈反差。
從以色列回國的飛機上,又有一群小孩子。鄰座一個 30 來歲的年輕猶太男子無奈地對我開玩笑說:一個航班上只要有超過 2 個猶太小孩,他就總是有強烈的自殺傾向。
會的
否則那些育兒書里就不會有章節專門去講如何處理這些事了。謝喵。關於這個事最近正好有所感悟。
我和一家有嬰兒的家庭在sharehouse。如果是很小的小孩,還不懂事不會說話的那種,當然會哭的。因為無法交流,哭是小孩的本能,所以也沒有辦法。區別在於三四歲以上的小孩。就我的觀察,日本孩子少有耍賴打滾的情況。哭鬧要東西耍性子的也會有的,但是較少見到。某次十多個小時的飛機里,一家日本人的小嬰兒時不時在哭,很驚奇的看到也只四五歲的哥哥,很懂事地用自己的玩具一直在幫忙安慰小嬰兒。這一幕讓我大大改變了對熊孩子的看法。認為合適的教育是可以讓小孩不那麼吵鬧任性的。相比之下,中國家庭的孩子很多都是因為任性。。。不乏充滿逆反心理而故意大聲喊叫哭鬧。有經驗的人應該都知道,孩子因為不舒服而哭,與充滿敵意的故意喊叫是明顯可以區分的。同樣也是在一架飛機上,就目擊一個小女孩一直發出最高頻率的喊叫以抗議種種不滿,直到取了行李走出檢疫口,而家長除了呵斥就是煩膩後無動於衷。我覺得如果說原因,不在孩子有什麼優劣,而在家長的教育。那個小女孩的父母對她就是呼來喝去,一直是呵斥的語氣,簡單粗暴"別哭了!"。莫名其妙就被沒理由的呵斥,怎能不叫孩子積滿了怨氣。而好的母親一般以說理的方式跟孩子講道理,比如"雖然飛機里很難受,但是大家都是這樣的,沒有辦法呀。我們再忍耐一下,好不好?哭鬧的話,會吵到其他的人哦。"有的人會覺得跟小孩說他們也不懂,更不會聽。實際上是很不尊重小孩的傲慢的表現。我覺得這是我國人特愛犯的一個思維方式:你沒有能力,我會告訴你怎麼做,你只要聽我的就好了。
孩子比我們想像的聰明敏感多了,他們正處於學習社會規範的階段,只要多說,耐心地教,他們就會明白,並且在能力範圍內承擔責任。但如果不給原因的一味對他們發怒,孩子就會覺得父母喜怒無常,然後他們也會喜怒無常,就變成了傳說中的熊孩子。與國籍沒有關係。小孩的表現取決於家長的教育。
無論哪個國籍的家長都有高等教育與低等教育的區別。我的太太在在國內做過兩家幼兒園教師,其中一家家長學歷層次較高;在美國的幼兒園也做過實習教師,裡面有華裔和白人。我說一些她的感受。總體來說,國內的小孩在公共場所哭鬧喊叫的現象確實比美國嚴重一些,雖然父母學歷層次高的會相對好點,但比起學歷程度類似的美國家庭來說還是有差距。除了學歷可以解釋的家長素質差異以外,其他的原因我們總結可能有這麼幾點:第一,國內的小孩比較浮躁,他們常常處於充滿誘惑的環境中,各種玩具觸手可及,爺爺奶奶不停地呵護關注。結果玩具一分鐘就膩,飯吃一口就跑(追著小孩喂飯這種事情,也就在國內餐廳里見過),人始終難以集中精神,容易進入莫名的興奮狀態。而美國的小孩常常可以一個玩具玩半天,不太受外界影響,也相對穩得住一些。第二,國內小孩的表達慾望有些過剩。從第一次說話起,國內小孩就處於一種開口說話必被誇獎的環境,爸爸媽媽爺爺奶奶,一聽到小孩說話就喜不自勝。在這種鼓勵下,當同齡美國小朋友單詞都蹦不清的時候,中國小朋友已經可以相互間絮絮叨叨了。他們可以說很多話,需要不停地說話,表達他的心情看法。到公共場合不讓他表達了,小孩大概會有些不習慣。第三,國內的家庭教育常常缺少理解,也缺少原則。其實這就是蘇菲在答案中提到的。小孩做錯了,"哎呀囡囡怎麼這樣呀,下次可不許喔~""你再這麼做我就揍你!"這是典型的熊孩子養成之路。為什麼不許?你有沒有和他講道理說這麼做錯在哪裡,為什麼公共場合喧嘩是不合適的?好了,你道理沒有講,那就罷了,那在他下次犯錯時拜託你遵守諾言來揍他好嗎?不論碰到什麼事,要麼毫無原則地妥協,要麼毫無理由的強制,你覺得沒啥問題,小孩已經不把你的話放在心上了。這麼一個小孩在公共場合吵鬧了起來,如果爸媽喝斥他,他會吵鬧得更凶。因為在他的認知中,父母就是這麼一個沒原則易妥協的動物,如果他們還沒有妥協,那一定是我鬧得不夠厲害。造成這些的原因,第一是一些家長本身素質較低,他們不太明白怎麼帶孩子,也不習慣城市公共空間的生活規則;第二是獨生子女以及第三代帶養,這樣環境下的孩子如果沒教好,會要求周邊環境對他有求必應,有些自我中心。其實這也沒有辦法,第三代雖能對孫子寵愛有加,但他們很難有原則地代父母行使處罰權力。如果說教育差異可以慢慢趕上來的話,獨生子女政策造成的家庭結構與因之產生的家庭教育問題倒是很難彌補了。
其實,中國的孩子在很多方面已經發展得很好,家庭背景相似同年齡的小孩,中國的往往比美國的表達能力好,畫畫也更棒(美國孩子畫得太糟糕了...)。要是能更專註,更實幹,在公共場合的行為舉止更好一些,就很完美了。
這個英文叫做 tantrum,起因是小孩子在學會用言語表達自己之前,只能用噪音來表達。1-3 歲這樣子是正常的,父母需要有足夠的耐心對應孩子。當然每個孩子都是不一樣的天使,這也取決於孩子的天性。
基本上四五歲後還這樣的話,那麼就是家長的問題了。
補充一個 podcast:How Temper Tantrums Work 內含各種 facts and figures
每個國家的文化也不一樣,英國人、美國人和法國人對這個問題都會有不同的看法,所以光問「國外」有些太牽強,即使問「發達國家」也不會有可比性。(也許如果你問收入水平、社會地位、家長受教育程度之類的可能還能得到有建設性的答案……)
比如在英國,家長們會比較願意去 family-friendly 的餐廳,比如 Jamie"s Italian 就是大家比較熟知的歡迎家庭就餐的餐廳(據我觀察那餐廳的東西都特結實……of course 這也取決於地理位置和就餐日),小孩子可以亂跑亂叫。如果你要安排個情侶約會可能就不會去那了。基本上稍微有點良心和智商的家長,應該對該去哪不該去哪心裡有個數。
值得一提的是,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跟國內國外沒太大關係。如果你去一個中高檔餐廳,也是有可能聽到小孩鬼哭狼嚎的,TA 的家長會面露難色,試圖安撫不果便會馬上抱到遠處繼續安撫。這時你會發現大多數人尤其是當過父母的人,會微笑地看著那一桌,表示同情和理解(其實我一直腹黑地認為這是變相施壓……);假如是便宜餐廳,很可能小孩的家長會理直氣壯地覺得孩子鬼哭狼嚎是完全正常的並以此 defend 自己……
Again,收入水平、社會地位、家長受教育程度……但是我個人認為這些都不是最最最重要的,最最最重要的還是父母對幼兒心理是否有個正確的認識——即使條件不好,但是有正確的意識和分辨是非的能力,也可能比那些條件好的馬虎父母養出來的孩子強。首先,會哭鬧意味著孩子機能正常。
樓主問這個問題的目的,可能是想問「是不是因為中國父母教育的無能,才導致小孩總是肆意的撒潑?外國教育環境下的小孩是否就會好很多?」
我認為要回答這個問題,一定要看年齡段,否則得不出任何有價值的答案。
首先,對1歲以下的小孩,無論在什麼國家,都是鬼哭狼嚎的,如果孩子不哭,一定是大腦中主觀情緒的區域或是感覺系統出了問題,建議馬上就診。1~3歲的孩子,才會因為家庭教育出現差異,但主要取決於家庭,和社會無關。再先進的國家,也有無能的父母和撒潑的孩子,所以這個年齡即使有差異,外人也看不出來。
上面是加拿大女攝影師Jill Greenberg的最著名作品系列「終結時代」(End Times)。她把一群2~3歲的小孩子衣服脫掉帶到攝影棚,塞給孩子們吃棒棒糖,然後正當孩子們吃得正開心時,又突然從他們的手中搶走棒棒糖,以此捕捉孩子臉上的反應。你可以看到既有鬼哭狼嚎的,也有低頭啜泣的,父母教育已經在起作用了。3歲~7歲的孩子,長期的家庭教育開始見效,孩子開始進入幼兒園或小學,才逐漸顯現出非常明顯不同。
隨著大腦額葉的成熟,孩子已經能控制情緒,如果這時候加以訓練,孩子的情商一定可以提高。如果任由情緒發泄,沒有進行自控力的訓練,孩子的情商發育就會停滯。
國外的孩子是否做得更好?國外是如何教育的?
推薦一個美國真人秀《Nanny 911》,專門講如何教育不聽話的孩子,裡面有各種極品的小孩子。保姆911 (豆瓣)沒有養育孩子的經驗,從純理論的角度來思考的話這應該是教育問題。當然,因為「文化」是某一人群的生活方式總和,所以如果一種教育問題在特定人群身上特定明顯,也可以說是文化問題。
進化心理學有一個觀點是說,小孩要生存下來必須同時顧及安全和學習這兩件事情。安全是短期目標,不安全會死掉或者因為受傷而影響競爭力;學習(通過玩耍了解世界)是長遠目標,否則就算沒有眼前的威脅,長遠來說也沒有競爭力,因此失去繁殖甚至是生存的機會。小孩在有充足安全感時,他就會去玩;當他覺得安全感不足時,立即會找媽媽。這時候媽媽的不同做法會造成不同的性格:
1. 媽媽總是滿足小孩安全感需求,小孩正常成長,成年後選擇跟戀人保持適中距離。
2. 媽媽總是不滿足小孩安全感需求,小孩學會隱藏內心的不安,同時外表假裝沒事,成年後傾向於跟戀人保持遠距離。
3. 媽媽有時候滿足小孩安全感需求又有時候不滿足,小孩會無意識地學習什麼手段能更好地獲得媽媽的關注,在需要獲得關注又得不到的時候就會嘗試加強手段(例如哭得更大聲),成年後需要跟戀人保持近距離並且需要不停的驗證對方還愛自己。我覺得吵鬧的小孩都是第三種吧,問題就出在父母對待小孩的方法缺乏一致性,這使得小孩學會操縱父母。操縱(manipulation)在這裡並不是一種非常邪惡的行為,因為小孩是無意識這樣做的。
小孩從一出生就開始學習如何操縱自己的母親:哭代表餓了,如果每次哭母親都來餵奶,小孩很快就學會通過哭來控制餵奶。這種學習能力是動物本能。關在實驗室籠子裡面的動物,如果你給它個按鈕,每次按都會餵食,它也能學會操縱這個按鈕。不要因為母親是成年人就有多高智商,站在小孩的角度來看,他的學習能力才是智慧,母親只是如同按鈕一樣的外物。
在沒有語言溝通能力的時候,通過哭來要求餵奶是必須的。在有了語言能力之後,父母還允許小孩使用哭來作為一種溝通工具的話問題就大了。小孩不知道成年人所說的對和錯,小孩只知道能否得到他想要的。如果哭得不夠大聲父母就不理,哭得足夠大聲父母就滿足,自然大聲哭才是對的。只要一種操縱父母的手段有效,小孩就會繼續這樣做。因此,如果你希望小孩跟你互相尊重理性溝通,你就必須證明給他看,互相尊重理性溝通能給予他他想要的,其它任何手段都是無效的。
考慮一下哪些國家和地區的成年人之間是互相尊重理性溝通的,哪些國家和地區的成年人不懂尊重人,有問題不溝通或者是爾虞我詐,甚至是傾向於使用暴力解決問題,那小孩自然也會在無意識當中成長為那個樣子。美國日本我不清楚,說一下歐洲國家的情況。
法蘭克福至馬略卡的航班的常客,航班上常常會有外國孩子哭鬧的情況。尤其是度假期航班乘客爆滿的時候,哭聲可以說是此起彼伏。但飛機上的聲音確實很大,很少有孩子的哭鬧聲可以蓋過飛機的轟鳴的。所以一般帶孩子的乘客會自覺選擇靠窗或者後面的座位,一來位置大,窗外景色好轉移孩子注意力,二來影響的人也少一些。
我坐過的航班,沒有見過老外對哭泣的孩子進行過指責(大概西方人在這點上都有點懶吧)。倒是國航,此類矛盾十分尖銳。有的媽媽確實管不住亂跑的孩子,還有部分人的要求也苛刻地厲害。我親眼見過一個媽媽,因為兒子小便蹩不住但廁所排隊的人太多,就在無人的角落裡用礦泉水瓶子悄悄解決,卻被國人揪出來聲討沒素質。還有一個孩子第一次坐飛機嚇得直哭,家長被人指責「要出行請包機」。
說實話我一向也對「外國人素質就是比國人好」類似的公知理論很反感。在國外見到的國人也基本上都是很有素質的。只是有一點感覺和老外相比,一部分國人對自己人的戾氣似乎更重一點。包括我前面舉的兩個事例當事的孩子也都比較大了,一個看上去五六歲,另一個嚇得哭的看著也有三歲了。不過好在孩子家長姿態都比較低連連道歉,才沒有釀成大的爭吵。指責所謂熊孩子家長的都是一看就正義感滿滿卻一臉學生氣的年輕人,可能也確實和他們沒帶過孩子有關係。但是我是真沒見過面對哇哇大哭的孩子指責孩子爹媽的老外,熱情點就幫著哄,冷漠點也頂多就是長吁口氣戴上耳機一臉無奈。
網路上那種聲討熊孩子的,聲討沒素質的國人的,比如說熊孩子毀手辦、熊孩子可樂澆鋼琴、熊孩子塗寫埃及文物,總是引發了一陣陣的熊孩子聲討浪潮,似乎把熊孩子打得體無完膚才是政治正確的事情。但我想說的是,不是說熊孩子不該教訓,而是什麼事情都不要矯往過正。聲討的時候不妨多點理智,弄清楚孩子究竟是真的熊(比如毀物、摔嬰),還是出於其他特別無奈的原因(比如說餓、害怕、病痛地哭泣)。就算是真是熊孩子也分個輕重,比如踩草坪(當然特別貴重可能引發特大損失的特殊情況除外)和摔嬰就不是一個等級上的。不是特別嚴重的熊,能用溫柔提醒解決的,也沒必要非得政治正確地一棒子打死。
帶娃不易,古今中西都一樣。
27日更新:評論說我以偏概全了。說實話我也只是說一部分國人啊。跑個題說個國人和老外相比好的一方面吧。給我最大的感覺就是——熱情。雖然說老外也有熱情的,但和國人相比顯得非常冷漠。我看到有家長帶孩子上國航,機艙里有國人有老外。孩子出狀況家長手忙腳亂的時候伸出用行動主動伸出援手的都是國人。有遞紙巾的,有幫忙去打水的,有幫著通知空姐的,有主動傳授經驗的。
老外不是蒙頭睡大覺,就是沖哭泣的孩子做做鬼臉唱唱歌幫著哄下。更熱情的行動是沒有的。幾個素不相識的國人因為共同安撫一個小孩整個旅途都十分融洽。那時真感覺到是妥妥的同胞啊。這種熱情的人情味在老外那裡,起碼對待國人,非常少。我現在和親戚家小孩一起住,來分享下心得吧!
首先,熊孩子的哭喊都是為了引起大人注意,希望得到大人平等的待遇。
我家親戚的小孩一直在老家農村長大,由爺爺奶奶帶。奶奶是個非常強勢的女人,一直呵斥媳婦,但對孫子非常溺愛。前段時間他奶奶來看他,小孩子因為什麼事哭起來了,奶奶就一個勁說「囡囡別哭,奶奶錯了」。要是奶奶不在,他媽媽直接罵他「哭個屁」,至於小孩為何哭是沒有人想去了解的。
後來我怕小孩跑我房裡弄壞東西,給他買了許多繪本。裡面有個《我討厭媽媽》他很喜歡,自從給他講了這個故事後他每次生氣就不哭了,把手臂一抱,臉一翹,學裡面小兔子生氣的樣子說:「哼 我生氣了!」不過實在太可愛了~氣鼓鼓做了一會樣子覺得累了,你這時候給他個台階下,他馬上就恢復過來。
不過小孩子還是很講道理,有時候吵著要什麼東西,別當時呵斥他,先好好告訴他暫時沒有辦法給他以後再給或者編個離奇的故事引開他的注意力,過一會他自己也就忘了。
我在悉尼生活,住在多民族混居區,以我觀察,很難說哪個民族的小孩特別哭鬧或者不哭鬧.與其泛泛而談民族性,到不如觀察具體原因.例如我觀察到一個義大利的單身母親的小女兒哭鬧,與其是民族性,不如歸結為缺少父愛,母親失業很窮很不happy,母親的小男友性格比較暴力(例如當著我的面情緒失控,踢小女孩),我因向其要購買二手傢具和其短暫接觸,但是即使交流時間很短,稍加觀察基於邏輯推理也可以明白很多事情.
有一些熟人的小孩特別愛哭鬧的,因我有長期接觸,原因看出來了,就是父母關心不夠,或者父母或長輩之間關係不太和諧,或者父母教育方法不科學.總之問題在大人.
我相信教育是科學,所以這方面我主要參考專家的意見,結合我本人的經驗.教育專家我推崇&<好媽媽勝過好老師&>的作者尹建莉.在她的書中對於小孩哭鬧的觀點和我一致.她是北京師範大學的教育碩士,多年在一線做老師,自己培養的女兒很優秀.最後但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她本人的思維方式完全是純理性的(這點很不同尋常,因她是詩人,我調查過她在線和人討論詩人前途的帖子,她的回答完全基於邏輯).
另外我兒子教育得很好,目前四歲,見過的人都說他不同尋常地乖.我們的教育方法就是尊重小孩自由,盡量不強迫他,如果他哭鬧但沒道理,就不理他也不妥協,從小親吻擁抱是不缺少的(我兒子因我擁抱太多,現在看到我擁抱,扭頭就逃,目的是為了和我玩抓壞蛋遊戲)
小結一下,1. 就我觀察到的例子,很難以種族原因來解釋小孩哭鬧.2. 我身邊觀察的多個小孩的不那麼正面的例子,都是大人有問題的信號.3. 我的論點有權威教育專家支持.4. 我自己的正面經驗也能驗證專家的觀點在德國看到的主要是兩類小孩吧,純正德國裔和新移民。德國人的小孩幾乎不太吵鬧,坐在嬰兒車上睡覺,吃麵包,喝水,吮奶嘴,基本無需家長過多干預。坐公交時經常看到小孩獃獃地在嬰兒車裡睜著眼睛,一言不發,也不四處張望,一副安靜的樣子。遇到哭鬧時,家長基本是先輕聲細語說理,無效的話,置之不理,讓其在有限範圍之內哭鬧,哭完再講道理。新移民的話,覺得亞洲人不錯,亞洲人裡面大概可以辨認出日本裔的和華裔的,大概都沒有很愛吵鬧。當然,其實在德國的亞裔人也不算多。土耳其裔或者中東北非的也湊合吧,沒有很壞,但和德國裔有距離。除外就是黑人小孩了,老實說,在這裡對於小孩的不良記憶,基本都是從黑人小孩那裡來的。小孩哭鬧的時候,家長的耐性也不能很好的體現,肢體暴力倒不至於,言語上就沒那麼有耐性了。反正覺得,很多東西都可以教出來的,不光是之前在別的話題提到的狗的飼養,還有現在的小孩的教育問題。
瑞士,有。
我覺得這主要是家教問題。我家小侄子6歲多才有妹妹,之前(之後自不必說)就是個非常禮貌的孩子。我婆婆跟我講過他的一次小事,有回乘電梯,有個年輕媽媽也帶著兒子,又哭又鬧,都躺電梯里了。那媽媽叫他也不起,臉上掛不住,電梯門一開自己就出去了,留下兒子在電梯里。我家小侄子二話沒說(那年他才5歲)扶起地上的小P孩兒,拉著他的手追出去把小孩兒交給他媽。這事兒我聽著也挺感動的。
可我在超市裡就常常見到鬼哭狼嚎的小孩兒,吵著要玩具什麼的,有的乾脆就直接躺地上,打滾兒的我也見過。但是很乖很禮貌的也很多,我們有個鄰居,家裡有6個孩子,父母離婚,孩子們周末來母親這裡,老二是個女兒,將近7歲,對弟妹們照顧有加,但一對雙胞胎妹妹就沒那麼乖,4歲,鬼哭狼嚎起來一點兒不打折的。我另外鄰居家一個獨女,將近8歲,寵得讓我都有點兒絕望。她一張嘴別人都別想說話,而且她幾乎不閉嘴……
另外乘飛機時我比較怕碰到印度人家庭,他們出行往往是全家出動,一般還小孩兒特多,那不是一般的吵,呵呵,吵到讓人連自殺的心都有了,不算過分。和國籍無關,我兒子不滿半歲,可以參加英文彌撒近一個小時(甚至大人都會覺得有些無聊),而不會失禮打擾別人。我們的方法很簡單,事前做好準備,餵奶安撫之類;並且反覆和孩子說「今天去的是非常莊嚴的地方,你要好好的,要做主的乖寶寶」,其實你的態度和氛圍可以很大程度上影響孩子;在過程中,如果孩子明顯堅持不住,就抱開,稍微活動下。只要你不是一個無禮討厭的人,你的孩子斷不至於與你相背。-------------------------------------------------------------------------------------被打臉的更新來了:1、我兒子隨著年齡的增長,觀察力和語言能力加強之後,搗亂的能力也與日俱增,在公共場合吵鬧的情況也發生過。我們能做的,就是反覆的安撫,並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脫離人多的環境,避免影響到別人。2、再次強調「你的態度和氛圍可以很大程度上影響孩子」論斷的正確性,我兒子曾在台北街頭嚎哭20分鐘,那一次是因為我和我太太起了爭執;我兒子也具有(非激動情況下)大嗓門的問題,這也完全起自我的缺點。雖然被一定程度上打臉,但「小孩哭鬧」和「這家人惹人嫌」之間,還是可以用人力控制的。
美國,簡單來說,會的,但是不完全一樣。嬰兒,基本上大小便都自己控制不了的年齡完全隨著性子,滿意了就安靜不滿意肯定哭鬧,無論在哪裡大家都會理解這個年齡完全不能用「道德」用「為旁人著想」用「場合」來要求這個孩子,只能看大人把他帶到哪了。
但是,到了能聽懂大人話,能自己表達,能自己去洗手間之後,就太太太不一樣了。美國人會教育小孩在餐廳在公共場合的禮貌,在中國相對較少,前幾天出去吃飯,旁邊來了六七個小孩,四五歲的樣子,大吵大叫,來回跑,沒有哭,旁邊的大人完全不當一回事,我們這桌已經聽不見對方講的話了。國外家長几乎都會要求他們安靜,或是說早就教育好這些禮貌問題,小孩都會乖乖坐在餐桌旁好好講話。荷蘭
會哭的,很厲害。現在住的房子,隔壁鄰居,小孩每天定時定點,早上6點,在他們家的花園,開始「高歌」一曲,抑揚頓挫,讓我聽的欲罷不能。
有次早上出門倒垃圾,看到他們家小孩大人出來,打招呼,夫妻兩人很愉悅的跟我分享,有兩孩子真的很幸福。唉,可憐了我啊,每天早上都在率動感很強烈的 morning call 中的醒來。承擔了做爹的責任,沒享受做爹的福利啊。在大街馬路上,餐廳,火車,公交車上,無論什麼膚色的小孩,我都有見過哭鬧的,並沒有太大區別,而父母親也都無一例外的會有呵斥之,安撫之,不理之,以及大絕招——直接抱(拖)回家的。
至於長時間哭鬧,有過一次,在一趟大約4個小時的火車上,我對座的小孩(非常可愛的那種,約1歲左右),從上車那一刻開始,開始了他的「交響樂」之旅,從哭鼻子到嚎啕大哭,再到輕聲細哭,他完全hold住了整節車廂,作爲對座的我,從上車看他,瞪他,斜眼看,測眼之,到最後我敗了。但其實過程真的很好玩,大家都很開心,雖然時間很長,但是作爲當事人,他都一直很敬業的哭完全程,在下車的時候,車廂裏的大人都笑了。整個場面很有愛啊。2歲左右的沒大差別。5歲左右的有顯著性差別,大陸中國孩子極其喧鬧,無視飛機火車上的他人存在。歐洲火車上有"安靜車廂",不可大聲。中國沒有,所以無權干預製止,幾次逼的我恨不得跳下去。中國是家裡孩子說了算,孩子以為外面爹媽算了算(跟孩子吹牛b),歐洲孩子認為外面是爹媽跟別人商量半,這是根源。證明:1、中國你不能說別人的孩子,爹媽一定跟你反著說,不然你比他爹媽厲害了。那不行。2、你抽他爹一個嘴巴,中國孩子直接坐地下尿褲子了(我爸不是最牛b啊?!)。歐洲孩子撒腿跑回家抱著獵槍回來給他爸爸(他敢打,俺也打他)。我兒子小的時候我陪他打架,這事我知道。我兒子從不主動打人,被打了我就帶著我的學生(大學生)去幫他打。因此我知道每個無視他人的孩子後面,都有愛吹牛的爹媽。普遍現象 。 。
我來英國呆了半年,一直覺得,看他們小孩都好大了,為啥還是坐在小孩車裡面,要是那麼大的中國小孩,早就下地跑了。直到後來,我知道了,媽呀,那個熊孩子熊的呀,我都不好意思跟他們講中國小孩哭起來像殺豬了。所以人家家長也知道,把孩子捆起來,頂多也就是嘴上鬧,起碼不會四處到處折騰。人家還有未成年人保護法,簡直猖狂。
法國朋友說:中國的孩子真安靜。歐洲大部分地方的孩子都很吵鬧,無論幾歲!
自己養個孩子, 不就全明白了嗎?
記得我在讀書的時候, 在一家美國中餐館吃飯, 老闆娘是廣東人, 有個非常可愛懂事的女兒. 一天來了一個美國家庭和一個美國熊孩子, 那孩子不停地跑和叫. 老闆娘悄悄對我說, "要是我的孩子早一巴掌打過去了". 我從此心裡就有了個印象, 對孩子一定要嚴格教養.
等自己養了孩子以後才明白, 完全不是那麼一回事情. 一個孩子在飯店飛機上汽車上煩躁不安不舒服, 家長頂著周圍人的白眼和指點的巨大壓力, 同時還要不斷地想辦法讓孩子舒服和安靜下來, 當眾打孩子肯定是不可能的, 需要相當不錯的能量和處理問題的能力, 而且和平時父母與孩子的相處模式有密切的關係. 管理孩子和管理一個公司員工沒什麼兩樣. 有管理能力強, 經驗豐富和精力充沛的家長, 就管得好; 管理能力差, 沒有經驗和精力不充沛的家長, 就管不好, 全世界都一樣. 如果碰上特別不好帶的孩子, 家長能量又不夠, 更成問題
中國孩子如果鬧得比外國孩子多, 有一個可能是中國父母大多是雙職工, 孩子由老人和保姆帶得多, 父母沒有經驗, 不熟悉孩子的性情心理, 同時因為工作壓力大能量不夠.
.推薦閱讀:
※小時候和人打架,為什麼爸爸責怪的總是我,即使錯不在我?
※孩子教育是否該跟風報興趣班?
※角色遊戲對小孩子有什麼意義?
※如何告訴小孩,不是什麼事兒都能順心如意?
※我的孩子是太懦弱么?還是心事太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