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波普爾把理論分成「科學」和「非科學」,這裡的「非科學」跟方舟子頻頻打假時說的「偽科學」概念有什麼異同?


科學和偽科學的劃分是認識論研究的問題,更準確地說,是以下這個問題的特殊情況:

如何確定哪種信仰在認知的意義上是能夠得到保障的?

這個問題的來源是休謨問題,每個知道休謨問題的人應該都會忍不住問:難道科學和偽科學在休謨問題的攻擊下,不都是不可靠的東西么?所以我們怎麼可能區分兩者?我們怎麼可能區分可靠的知識和不可靠的知識?甚至,我們怎麼可能有知識?

區分科學和偽科學有著理論上的理由和實踐上的理由。(但是一般來說區分科學理論和非科學理論只有理論上的理由,這裡的非科學理論特指哲學、詩學、數學等)

理論的角度上來說,劃分問題本身有其獨特的視角。正如同學習形式謬誤對學習邏輯學有幫助一樣,研究偽科學和非科學也有助於我們理解和研究科學。

而從實踐的角度上來說,無論是在個人還是公共領域,這種科學和偽科學的劃分都是十分之值得研究的。因為科學是我們在很多領域中最可靠的知識來源。從電子計算機到抽水馬桶,其背後都有著科學作為其理論依據。同時,我們也必須將科學和其相似物區別開來,因為後者在實踐領域可能帶來不好的結果。而這些長得像科學的東西卻又很想把自己偽裝成科學陣營中的一份子,以此獲得人們的認同與信賴。所以,這種劃分在許多實踐領域中都是尤為重要的,包括但不僅僅限於以下領域:

  • 健康:醫學是一門科學,它的目的是研究和評價各種治療手段。該領域內的偽科學行為產生出了一些無效的,乃至於有害的東西。所以無論是治療的提供者還是患者,都需要區分醫療科學和醫療偽科學的指引。【如果覺得中醫問題本身爭議比較大的話,那麼大家可以參考一下法國輪子和西醫的區別】

  • 專家證詞:在法庭上,這是一個很基礎的東西。不同證據的可靠性必須被正確地確定下來,而專家證詞必須基於最合適的知識。有時候訴訟當事人為了自身的利益會提出一些非科學的觀點。因為法庭必須有能力區分科學和非科學。【最簡單的一個例子,我昨天在家裡扎小人,你今天死了,我是否對你犯下了謀殺罪?包括像當時中世紀處死女巫本身也有其背後科學知識匱乏的原因(當然這不是主要原因)】

  • 環境政策:為了對抗潛在的災難,我們必須做出預防措施。但是有一些預防行為卻是神經過敏性的,比如說擔心動物中存在某種炭疽病毒就拒絕吃肉,並且禁止他人吃肉【不過現在想起來這種說法搞不好是釣魚呢 who knows ╮(╯▽╰)╭】。所以,為了確實有效地進行預防,並且避免某些人散布一些聳人聽聞謠言,我們必須正確地區分何者為科學,何者為偽科學。

  • 科學教育:有些偽科學的支持者試圖將他們自己的理論(尤其是神創論)強行插入學校課程中。教師和學校當權者必須有清晰的標準來決定什麼東西才是應該作為科學被教授的。【神創論本身作為宗教學或者是人類史的一部分教授是沒有問題的,但是不應該放在自然科學這類課程中教授】

偽科學(pseudoscience)毫無疑問是一個貶義詞。相對地,非科學(non-science)則不是(我覺得 non-scientific 即是 not science 或者 not scientific)。

費曼曾在 1961 年 10 月 3 日說道:

Mathematics is not a science, from my point of view, in a sense not a natural science. It"s an unnatural science perhaps. Incidentally, may I say from the beginning that if a thing is not a science, it is not necessarily bad. For example, love is not a science. So, if something is said not to be a science, it does not mean that there is something wrong with it; it just means that it is not a science. Because science is good, it does not mean that is not science is not good.

所以說,如果一個人自豪地說自己研究的是非科學(比如說我 =w= ~!),雖然會有違和感,但還不至於太嚴重,但是如果有人自豪地說自己研究的是偽科學,那麼估計我們,即便不說出來,也會在腦子裡默默地罵一句「有病」。

由於貶義是「偽科學」這個詞的本質屬性之一,所以試圖得到一個價值中立的定義是徒勞的,因為它就是不好的東西。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從情感上無法接受中醫是偽科學的理由。並且,一個價值依賴的詞項必須通過另一個價值依賴的詞項來定義(否則原來的詞項就不是價值依賴的),這也使得定義變得困難,因為對於價值的討論總是令人覺得有爭議。

事實上,並不是只有「偽科學」會面臨這樣的問題,「科學」多多少少也會面臨這樣的問題。當我們在使用「科學」的時候,我們部分地將其視作是描述性的,但同時也將其視作是規範性的。當一個行為被視作是科學的,這個行為往往也受到了某種讚揚或者是認可,人們會覺得它在我們汲取知識的道路上扮演了一個正面的角色。另一方面,「科學」不是忽然一下子就規定出來的,而是在歷史的進程中不斷修改和完善的,這個標準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很多偶然事件的影響,在某種程度上形成了一種家族類似,並且大多數人都會毫無疑問地認為物理學是最符合科學這個概念的原型或者是典型。

不過,為了不使問題過於複雜,要達到一個比較合理的科學的定義經常會有兩條路可走。我們可以將注意力集中在描述性的層面上,尤其是這個詞一般來說是如何被使用的。又或者,把注意力集中在規範性的層面上,澄清這個詞項的基本意思。而後面一種方法這是哲學家較為喜歡和常用的。【道德也是這樣,在描述性的層面上,道德就是某個社會系統中社會成員所必須遵守的一組規定的集合,隨著不同時間、不同地區、不同種族和不同信仰而改變。但是在規範性的意義下,道德便是每一個擁有理性的人所必須遵守的一套行為準則】

英語中的科學一詞似乎和別的語言中略有不同,至少,在德語中,歷史學也被視作是科學的一部分。但似乎唯獨英語不是這樣。英語中的科學往往是指自然科學及其相近的領域。所以,政治經濟學和社會學是科學,而對於文學和歷史的研究則不是科學。德語中的 Wissenschaft 則包含更廣,所有學術分支都是科學的一部分,自然也包括了人文學科。

更重要的是,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以及人文科學都是人類系統地、批判地考察世界的努力工作的一部分,它們的目標都是更好地理解自然、人類和人類社會的工作方式。這些學科都是相互依賴的。而且近年來交叉學科也不斷增長,學科之間的結合方式也從原來的近親結合(比如說化學物理,生物化學)變成了濫交(認知科學)【喂!】。博弈論在組織曾經被人認為毫無關聯的學科的工作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也使得我們很難忍心將某些人文科學和社會科學丟出科學的範疇。

所以,要理解科學和偽科學的衝突,我們最好還是採用廣義的科學的定義。因為世界上不僅有針對硬科學的偽科學,還有一些別的東西,比如說創世論,占星術,同種療法等等。

況且,科學和偽科學只是我們要解決的問題的一部分而已,我們的最終目標是要解決如何確定那種信仰在認知意義上是能夠得到保障的問題。所以,提前將更多的東西納入考量的範圍內也未嘗不可。

不少人認為,為科學劃定界限也即是區分科學和偽科學,所以,科學的界限也即是偽科學的界限。但這並不準確,並非所有的非科學都是偽科學,但是所有的偽科學都是非科學。並且,界限往往也不是特別的清楚,比如說科學和形而上學的界線,和宗教的界線,以及其它許多非科學的系統性學科。同時,科學內部的分解也有問題,有些科學是好的科學,有些科學是不好的科學,但我們卻很難進行區分。【比如說弦論就被某些人認為是不好的科學,但應該沒有人會認為它是偽科學吧……】

比較一個詞項和它的各類負詞項有助於我們澄清概念上的區別。比起「非科學」(non-scientific),「不科學」(unscientific)是一個含義更窄的詞,因為後者表現了與科學矛盾這一層意義。而「偽科學」涵蓋的範圍則比「不科學」更窄一些。前者與後者的區別在於,前者包括了一些測量失誤,計算錯誤以及其它形式的由科學家們認為是嘗試的,但最終卻沒有得到好的結果的東西。

從詞源學的角度上來說,pseudo 的本意是「錯的」,所以,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對 pseudoscience 給出如下定義:

A pretended or spurious science; a collection of related beliefs about the world mistakenly regarded as being based on scientific method or as having the status that scientific truths now have.

也即,偽科學是偽裝的和不合理的科學,本質上不是科學,而只是一族信念的集合。雖然被認為是基於科學方法論的,但實際上並非如此。

有些人強調,偽科學就是那些裝作是科學的非科學。因為偽科學讓人覺得不爽的地方就在於,明明不是高富帥卻硬是要把自己裝作高富帥。所以,偽高富帥,啊不,偽科學,需要滿足以下兩個條件:

  1. 不是科學,以及
  2. 它的大部分支持者們嘗試給人們留下一個它是科學的印象

第一個標準是科學哲學所討論的核心問題,因為只有我們知道什麼是科學,我們才有可能界定什麼不是科學。但是偏偏每個哲學家的觀點都不同。而第二個標準,雖然在哲學上沒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但是卻必須要小心對待,因為許多關於偽科學的討論都因為缺少對這方面的關注而讓自己顯得模糊不清。【最簡單的例子就是中醫,中醫是偽科學還是非科學,取決於中醫的擁護者們是否認為中醫是科學的,如果中醫的擁護者們根本不認為中醫是科學的,那麼中醫就不可能是偽科學】

當然,上面這個標準本身還是存在問題,這個標準產生的直接問題就是它太寬泛了。有一些東西同時滿足這兩者,但它不是偽科學。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科學中的欺詐。但是,這種欺詐卻很少被稱為偽科學。考慮下面這個例子:

  1. 一個生物化學家進行了一個實驗,結果顯示某種特定的蛋白質在肌肉收縮中扮演了必要的角色。他的同事一致認為這個結果由於實驗錯誤,是錯誤的。

  2. 一個生物化學家進行了一次草率的實驗。他堅持將其解釋為某種特定的蛋白質在肌肉收縮中扮演了必要的角色,而這個結論不被其他科學家所接受。
  3. 一個生物化學家在不同的條件下進行了若干次草率的實驗。其中一個和 1 中提到的一樣。這個人的大部分工作有著同樣的質量,並且他沒有提出任何非正統的理論

一般來說,只有 2 會被認為是偽科學,而其他兩者都會被視為壞的科學。2 中所特有的是一種離經叛道的學說。偶然的背離科學的行徑不被認為是偽科學的,偽科學的行為必須包括對不同於當時科學正統觀點的持續追求,即強調了堅持二字。

這解釋了為什麼科學中的欺詐並不總是被認為是偽科學。這種行為並不總是非正統的或者離經叛道的學說聯繫在一起。相反,這群人內心中希望自己的理論能夠被已有的科學所證實或者預言。

科學一詞有兩種用法。在第一種用法下,生物學和天文學是兩門不同的科學。但在第二種用法下,兩者都是作為一個統一和完整的存在的科學的部分(相對地,生物學就不是一門科學,而是科學的一部分了)。說偽科學是科學的對立面,這裡的科學是前面的第一種用法中的科學。因為並沒有一個統一的偽科學系統來作為科學這個系統的對立面。因為如果一個現象是偽科學的,那麼它必須從屬於某種特定的偽科學。所以,上面對於偽科學的定義中,2 應該修正為:

2". 它是非科學學說的一部分,這種學說的大部分支持者們嘗試給人們留下一個它是科學的印象

大部分科學哲學家和科學家偏向於將科學視作由特定的方法論,而不是特定的學說組成的。但是,在前面的 2" 中,偽科學卻是描述性的,而不是規範性的。這是因為偽科學經常包括了一種作為封閉的和完成了的學說,而不是一種方法論和結果開放的探求方式。

大體上就這樣,懶得繼續寫下去了……因為都是細節性的討論了……實際上,一般來說我們對於什麼是偽科學是有定論的,給我們一個日常生活中接觸到的東西,我們可以判斷它是不是偽科學,這就像是倫理學中我們很容易判斷助人為樂是好的,而無故殺害無辜的人是不好的那樣。而實際上真正棘手的一些問題,我們並不會遇到。並且即便遇到了,我們也並不需要將其定性為科學或者是偽科學。因為,我們的目的能夠達到就可以了。

啊啊啊……最後忍不住吐槽一下波普爾和可證偽性……

波普爾將劃分問題(即劃分何者為科學的問題)視作科學哲學中最為基礎和核心的問題。他拒絕將邏輯實證主義者們喜歡的可驗證性作為一個標準,相反,他採取了可證偽性。即一個陳述,如果是科學的,那麼必須能夠和某個可能的,或者說是可以想像的事實相矛盾。換而言之,如果一個論述,在每一個可能世界中的真值相同(無論是真還是假),那麼這個論述便絕對不是科學的論述。【這裡我稍微推理了一下,如果這個陳述是恆真的,那麼它是一個邏輯重言式,如果是恆假的,那麼他自然不會是一個科學的陳述。當然,這個定義還不完善,至少應該加上如果一個論斷在我們這個可能世界中為假,那麼它也不是科學的論斷】

波普爾用這種方式把科學論斷和其它論斷區別開來。但是這種區別方式過於簡單粗暴了,以至於他只說了什麼是科學,至於其它剩下的是什麼,或許是形而上學的陳述,或者是宗教的陳述,或者是偽科學的陳述,他就都不管了,反正他圈定的這一部分就是科學,其它的不是科學。當然,這種標準既可以用來替換邏輯實證主義者口中的可驗證性,也可以用來作為區分科學和偽科學的標準。雖然波普爾沒有強調這種區別,但是他認為,形而上學的論述並非毫無意義,但是偽科學卻完全不值得一提。

但是請注意,可證偽也是一個十分之曖昧不清的概念,因為可證偽性往往不是針對一個具體問題,而是針對一個理論體系。事實上,當我們考慮對於一個事件的判斷能否證偽的時候,我們背後是依靠著某些其它東西的,正如我們在進行試驗的時候,我們首先假設了電子存在【沒有人能夠肉眼看到電子】,然後根據一系列現象說電子存在,但問題在於,如果一個智能設計者(類似神創論中的上帝,intelligent designer)的存在是不可證偽的,那麼類似地,在整個關於電子的理論中,電子的存在也是不可證偽的。你做出的論證或者是解釋的強度和前者並沒有太大的差別。而且,當針對一個具體問題的時候,科學也是會很尷尬的,比如說如果我們已知 1J=1N·1m ,那麼我們就知道 10J=5N·2m ,這會被認為是一個物理學的論斷,但按照波普爾的說法,這不是一個科學的論斷,因為它完全是先天的(數學論斷)。它自然也是不可證偽的。因為這是由定義直接得到的。換而言之,物理學是由一大半的科學論斷和一大半的非科學論斷組成的。

總之,波普爾的劃分標準不是完美的。這個標準一方面排除了一些合法的科學,另一方面將一些偽科學納入科學的範疇中。嚴格來說,他的標準沒有考慮如下可能:可能存在一個偽科學的陳述,這個陳述是可以反駁的。比如說占星術,雖然被波普爾認作偽科學,但實際上不是,因為它被證明了是錯誤的,所以它具有可證偽性,更確切地來說,它已經被證偽了。所以科學至少要有一個標準,是為真。而這個標準是波普爾所沒有強調的。類似地,雖然波普爾經常攻擊精神分析學,但是它所遭受到的最嚴重的攻擊不是它無法證偽,而是它可以證偽,而且的確被證偽了。

波普爾的擁護者們認為這些批評是對波普爾的理論的一種不厚道的解釋。他們認為波普爾在這裡並不是提出了科學的充分條件,而只是給出了一個必要條件。總之,他們試圖在可證偽性的基礎上通過添加其他條件,而得到科學的定義。就像我前面做的那樣。

但是,波普爾卻自己打臉,說可證偽性是科學的充要條件。更進一步,他強調了可證偽性指需要考慮句子的邏輯結構就行了。他說,一個句子是可證偽的,當且僅當它邏輯上和某個經驗語句相矛盾,其中這個經驗語句表述的是某個邏輯可能的事件,並且是邏輯上有可能被觀測到的。邏輯可證偽性是一個比實踐可證偽性要弱得多的標準,但是即便如此,有一些科學理論還是不能在此標準下倖存,比如說當年波普爾就認為自然選擇理論不是一個科學理論因為它說的是「活下來的生物活了下來」而這離碼完全就是一句邏輯真的廢話。所以達爾文主義不是一個可驗證的科學理論,而僅僅是一個形而上學的研究。這種論斷被進化生物學家們嚴厲吐槽。因為自然選擇理論實際上預測了很多東西。

所以波普爾迫於壓力,最後撤回了自己的言論,承認這是一個可以檢驗的理論,雖然難以檢驗。但是無論如何,這個例子還是常常被用於攻擊可證偽性這一條件。

================若干年之後的補充==================

Popper 的可證偽性實際上最大的問題還是在 Duhem-Quine 論題上。要理解這個論題,首先考慮這樣一個條件句:「如果你伸手去摸這根裸露的電線,那麼你會觸電。」

假設你沒有觸電,是否意味著你一定沒有去摸這根電線呢?不一定。有可能電閘是關的,有可能這個電線是零線,有可能這根電線是火線,但是你和地面絕緣了,還有可能你戴了絕緣手套。總之,要排除掉一切可能之後,你才有可能通過這個具體的反例去證偽關於人體導電性的一個事實。

類似地,我們在進行化學實驗或者物理實驗的時候,我們首先是通過理論得到一個預測結果,然後通過實驗去驗證它。而當我們發現實驗和理論的預期不一樣的時候,我們會選擇檢查理論推演時候的計算,實驗過程是否有問題,包括操作上的問題,以及藥品本身是否過期,儀器的精度等等。總之,我們會試圖以一切手段來證明是實驗出錯或者是我們作出了錯誤的預測(計算錯誤或者選取了錯誤的理論)。最後實在沒有辦法了,我們才會考慮新的理論。

因此,當我們在否定或者肯定一個學科的時候,我們往往要把這個學科當作一個整體來進行肯定或者否定,而對於單獨的證偽,我們似乎是無能為力的。


感謝邀請。可我在問題中評論中說了,對於這個問題,@門門 答案已經足夠了。提問者沒有問「什麼是科學」這個問題。既然反正是答非所問,那我也借答非所問來談我對「什麼科學」的一些看法。

其實,正如 @羅心澄 答案中所展現的那樣,「什麼是科學」的問題在科學哲學討論中已經被思考得很詳細很深入了。學者考慮問題,是向著「不獲得確切答案」的方向走的,所以到現在為止這個問題是沒有確切答案的,一般回答這個問題只能是列舉一下「XXX認為……,而XXX則認為……」,以便問者能夠站在目前討論的最高層次,決定自己的取向。這是純回答問題。

但是,由「什麼是科學」的問題在社會上引起的爭端,確並不是這麼簡單就能解開的。07年左右我曾經在科學網上寫過很多關於科學和偽科學的文章。深入這一混水過後,我覺得在實際上,人們比較容易存在以下問題,是普通關於「什麼是科學」的材料所忽略的。

第一是,憑什麼這麼定義科學?

你說科學就要是不可證偽科學就要是不可證偽?你說科學定義就是這樣就是這樣?誰定義的?

如果回答說是某科學哲學家定義的,那是最倒霉的。對方就會說,就憑某個西人的一己之見,就把我們全打為偽科學、民科?可憐!可悲!可笑!可嘆!(不知道為什麼,這四個「可」,經常被誤入歧途的退休老乾濫用。)

如果回答說這麼定義是由於這樣得到的知識才可靠,那也倒霉,大家就拿休謨問題來噁心你。至少到最後這成了一個哲學上「未有定論」的事情,允許自由學術討論,但反對你「野蠻地」把他們全打為偽科學和民科。很多人確實覺得「什麼是科學」完全是一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一些大學生上來就說「我覺得,科學應該是XXX的」,似乎不需要查閱資料,甚至不需要走進實驗室實際地去了解正在從事科學研究的人是怎樣的。

事實上,波普爾也好,Kuhn也好,他們研究「什麼是科學」這一問題的手段,是通過研究歷史。所以,科學之所以是這樣而不是那樣,是由它的歷史所定義的。準確點說,就是現代科學是由現代科學史定義的。中國沒有參與過這一歷史,所以也就沒有參於這一定義,一開始就要照著既有的文化來做,難免有一種被強加在自己頭上的心理。所以很多人很輕易地說,這些都是西方科學,我們中國自有我們的東方科學,我們信中醫,等等。

第二,「不科學」是貶義詞的思維定勢是怎麼形成的?

不知道為什麼,說一件事「不科學」,很容易令普通國人感到被否定式的沮喪。「萬事務必科學」的思維定勢,又是什麼時候注入到中國普通大眾腦中的呢?也許是80年代「科學的春天」?那時也是打倒封建迷信運動最高潮的時候。同時那也是偽科學的春天,就是因為不偽裝成科學的話,根本沒市場。偉么氣功啊,香功啊,全息學啊之類的,都是那時候的事情。其實這些東西練練玩玩沒問題,是被逼走入偽科學的歧途的。而且他們入此歧途的過程中已經積累了一肚子怨氣了,你一說它們偽科學,就立馬反彈。真正以牟利為目的的偽科學,還是90年代後期到最近的事情。真以牟利為目的的話,是不會跟你較這個真的。

第三,新興理論總是受舊勢力的打壓

關於這個,我已見過很多朋友去駁斥了,包括松鼠會。可是不知道為什麼,我很少看到語言組織上令我滿意的,因此我不怕重複,貼一下我的解釋:http://www.andrewsun.net/panta_rhei/archives/232。總的就是要告訴人們,新興理論一定要打壓,打壓新興理論是必不可少的。這也並不悲情。

第四,科學、哲學和宗教

奇怪的是,說什麼東西是宗教,在中國也似乎是一種令人沮喪的否定甚至是暗罵。你如果說這隻能算是一種信仰,對方似乎很容易就反駁你「科學難道不也是一種信仰嗎」。「科學是一種信仰」的說法,似乎很流行。

我的看法比較簡單和粗淺。那就是科學、哲學和宗教是分工不同。他們都屬於人類面對未知世界的應對方式。科學最年輕,哲學次之,宗教最古老。這其實也是羅素在西方哲學史的緒論上說的觀點:

Philosophy, as I shall understand the word, is something intermediate between theology and science. Like theology, it consists of speculations on matters as to which definite knowledge has, so far, been unascertainable; but like science, it appeals to human reason rather than to authority, whether that of tradition or that of revelation. All definite knowledge--so I should contend--belongs to science; all dogma as to what surpasses definite knowledge belongs to theology. But between theology and science there is a No Man"s Land, exposed to attack from both sides; this No Man"s Land is philosophy.

因此,科學、哲學和神學的討論對象範疇,是不交叉、不衝突的;又是相連的;其邊界還是不斷變化的。科學的範疇不斷擴大。例如心理學,源於哲學,但現在正向著科學的方向邁進。但這並不會危脅神學,因為人所未知的世界是無窮的,科學再怎麼擴大,神學仍然有著無窮的未知世界去做文章。因此,這三者並不衝突,更沒有誰高於誰,誰指導誰的關係。哲學指導科學是被有中國特色的馬列教育烙下的刻板印象。而現實社會中所製造的三者之間的各種衝突,背後都是有不純粹的目的的——尤其是在媒體發達的今天,媒體有著自身的利益,不詳述了。

第五,科學是「寧可信其無」的

根據科學哲學的那些經典內容,不容易總結出這一點。產生問題的場合是在日常科普中。但我先舉一個遠離科普的例子。科學不去回答「上帝存不存在的問題」,1. 這不是要否定上帝存在,而是壓根不考慮這個問題;2. 不考慮,也不是因為什麼「目前技術達不到」,對這事情科學將來也永遠也不會去考慮,因為它沒有可被科學考慮的內蘊。好吧,那為什麼就不能直接說「上帝是存在的呢」?科學不也沒去證明「上帝不存在」嗎?於是才輪到,當一件事情,「科學尚不考慮」的時候,科學家的態度跟公眾的態度是不一樣的,前者是「寧可信其無」的(奧卡姆剃刀),而後者是寧可信其有的。

所以,在知乎上也好,在松鼠會成員微博上也好,你會經常看到「普通市民」拿五花八門的東西來問這個存不存在、靠不靠譜、有沒有害。很多都是類似購物廣告所生造出來的「術語」(buzz word)。職業科研人員,是不會理會這些術語的,既不花時間去證實,也不花時間去證偽。但被問到的話,你總得要麼去證實一下,要麼去證偽一下。但這個概念,受過專業訓練的你,唯一能立刻回答的是「我沒聽說過這個概念」,你不能直接說「這個概念是假的」——你知道這個概念具體指什麼嗎?不知道你說是假的?好的,你只說了「我沒聽說這個」,那你又憑什麼讓人家「不要相信」、「不要擔心」呢?你的哲學其實是「寧可信其無」。這當然是不會被公眾接受的,「寧可信其有」是關係他們生存的原則,不像你,思維受過訓練,對問題能夠客觀到置身事外去「寧可信其無」。「磚家叫獸」跟普通大眾之間的矛盾很大程度就是這兩種原則的矛盾。專家總是叫人別信叫人放心,最後出事了吧?不學無術,存心的,收了政府錢……等等。

這個問題的癥結在於,涉及公眾的事件,科學事實並不是核心矛盾。媒體記者卻總是把重點放在專家說法上。因為公眾的諸如食品安全工作,具有既面對未知又要保證安全的特殊性質。因此應該有它特有的完善機制和應對方案,這不是一門純科學的學問,而是一門城市管理的學問。但凡出事了,裡面的科學往往是最後一個因素。可現在不是,現在似乎走向要求公眾自己懂化學、自己物治病。實際上沒讀過書的公眾並不就該被毒死和治死。

「寧可信其無」給了偽科學以運動的空間,因為渴望確切答案的公眾在真科學處無法得到任何東西,偽科學正好進來給以確切的答案。看看電視上的醫藥廣告吧。

第六,中國特色的偽科學

偽科學,西方也有。而且不乏大學在職教授。有的教授因為tenure了,寫點怪書。而且國外好像沒有像中國的《科普法》這種把偽科學定罪的法律。我覺得國外的偽科學風格跟中國不一樣,有點古希臘那種學究味。中國的偽科學,則總是冒著一股土氣。具體描述性的文字我不想展開了,我曾經思考過這一問題,並且在科學網上跟別人討論過,現在還能找到(裡面的andrewsun就是我):「神秘主義」與中西傳統文化的分野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26do=blogid=263770

在此文基礎上再補充幾句,那就是,西方完成了從自然哲學到現代科學的轉化,但中國還只停留在自然哲學,就被堅船利炮強行與西方並軌了。中醫其實就是一種自然哲學,跟西方根據古希臘關於四種元素的學說發展起來的鍊金術和蒙昧醫學相近。這也相當於說,一些人主張的「東方科學」,無非只是中國的未完成轉化的自然哲學而已,是階段不同,不是分而治之。

先說這些吧,歡迎討論。


非女人可以是男人,但偽娘--關鍵是他要裝女人啊


偽科學是指,自身沒有達到科學的標準而又宣稱自己是科學的東西。

非科學的提出,是因為,科學的範疇並不是萬能的,科學應該有它的補集,也就是非科學。

非科學:不符合科學的標準。

偽科學:不符合科學的標準宣稱自己是科學。

PS:方舟子打假使用簡單(經常涉及他只有簡單了解的他專業之外的領域)粗暴(階級鬥爭式的、對人不對事的)的方式,卻又打著科學的旗號,頗有偽科學的嫌疑。


推薦閱讀:

為什麼基礎理論研究(物理、天文)需要巨額投資?
能否盡量通俗地解釋什麼叫做熵?
為什麼能用氫氧化鋁來治療胃酸過多?
我們所了解的理科體系是不是虛幻的?
如何與十歲孩子討論生老病死?以消除他對此的各種焦慮。

TAG:科學 | 偽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