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用戶對工具型產品產生情感上的喜愛乃至依戀?
如果問題的重點是『產生情感上的喜愛乃至依戀 』的話,除了產品本身要好用以外,我覺得還有兩個視角。
1. 給此『工具型產品』一個更高的格調。
比如,閱讀產品,可以把格調定為『獲取更多知識』;ToDoList產品,格調定為『管理紛亂的生活』;社交產品,定為『和朋友們的私密分享』;社交問答產品,格調定為『發現更大的世界』。定一個『不離譜』的高格調後,可以把一個原本簡單的事情或者需求,提升為一個使命感的存在,並且容易和用戶之間產生這種使命感的共鳴。但首先,作為設計者和開發者,自己要相信這個使命感。這樣才能從頭開始給這個使命感賦予實際意義,和用戶產生共鳴。並且可以在做『一件小事』的時候有無比的自豪感。
2.情感化細節。
在滿足可用性高的條件下,為用戶更多的創造『情感化的設計細節』。比如,閱讀產品,可以通過表現閱讀時的亮度以及文字背景間的對比,來營造一種『我們讓你讀的更舒服』的情感表現。ToDoList比如Clear,情感化的地方不用多說了吧,完成任務時的『咚~咚~』,充分體現完成的爽快感。這種情感化設計何用?這種設計是連接用戶和設計者最好的通道。讓用戶產生一種,『我們這樣設計,因為我們了解你,因為我們也這麼用。』如此兩點,說來簡單,但想要做好並且適當的表現出來,是每個設計者都追求的。刨除推廣,產品本身要好用,極端地好用。工具類的產品,本身就有比較高的替代性,你要一個用戶長期覺得爽,長期滿足,以致於對替代產品不屑一顧,那麼只能極端地滿足它。這裡有兩個點:1、產品設計,可用性高
例如迅雷就是比別的下載軟體下得快,UC就是省流量。這些核心訴求下可用性高,自然就能讓用戶愛它。當然,真正的依戀不單是核心訴求的高可用性,還包含了交互,性能,操作等等的好用。
2、戳中用戶痛點殺毒軟體要收費,當時只有360免費。一堆快遞都很慢,順豐能當日達。這些是痛點嘛。在痛點下,這個工具或者服務可以是很不人性化,很糟糕的東西。但它為用戶解決了問題,大家依戀它。當殺軟界都玩免費後,360的份額沒降下來吧?工具型產品,由於自身屬性限制,用戶很難對其形成品牌認知,特別是情感認知。所以,針對這類產品如何俘獲用戶、甚至留住用戶,都是產品經理的必修課。那麼,工具型產品憑什麼捕獲人心?下面我提供給大家三種邏輯的參考:痛點、格調、有愛。
一、痛點
所謂痛點先行就是死死抓住用戶剛需,抓住後集結公司全部資源,全力以赴地往死里打。然後將其功能逐步升級,覆蓋更大的範圍。在這點上,360無疑是典範,牢牢抓住安全這個點一路做到上市,令人側目。
但實際上,360之前早就有殺毒軟體在做安全了,但為什麼就只有360能夠做成?答案在於免費,這才是用戶更加需要的東西,這也是360更有遠見的地方所在,360真正抓的點並非安全,而是免費,360把安全做好然後再免費,通過免費再將市場盤子擴大達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成為了一個帝國。
所以,永遠不要輕易相信現在的工具產品都已經很好的滿足了用戶剛需,一定有沒有被發現的剛需存在,而每一個小剛需都是一塊小蛋糕,都可以把這個市場切下一塊來。
再拿最近的舉例,比如當我們都以為瀏覽器格局已定,用戶的剛需已經全部滿足,再無被滿足的可能性,但是UC瀏覽器電腦版3.0則又抓住了用戶的另一個剛需——支持淘寶賬號登錄,且用戶可以在UC瀏覽器電腦版的購物面板里查看淘寶訂單及物流。這對於大部分「剁手族」來說,這就是痛點。我相信,肯定會有很多淘寶用戶會下載UC瀏覽器電腦版。
二、格調
時下,年輕用戶、特別是90後用戶,除了功能層面,他們對於產品的需求開始更多的在於品味層面。他們追求逼格,喜歡擁有自己的格調。所以,在產品選擇層面,他們更多的希望選擇符合自己逼格的產品,不符合的產品,即便再好,他們也很難選擇。
所以,當工具類產品在功能上都大相徑庭時,再比拼功能就沒有任何意義,這個時候如果要再想突圍而出就要建立自己的格調,自己的品味,把產品在設計上做到比同類產品更有逼格。
這類工具型產品的邏輯不是去滿足大多數用戶想要什麼的邏輯,而是反向的去選擇用戶,去選擇一群與自己品味一樣的用戶。然後,切入進去,拿下那塊蛋糕。
iphone從來就是這樣的強勢邏輯,永遠是自己來告訴用戶你們需要什麼、不需要什麼,而不是去服務用戶,去滿足用戶的邏輯。同樣在瀏覽器中,谷歌瀏覽器也是如此。他們擁有某種品味,吸引到了氣味相投的用戶,並且他們的絕大多數用戶都有高度的忠誠。
當然,這一切的前提還是建立在基本需求都滿足的情況下才可以,比如iphone最基本的功能還是發簡訊打電話一樣。
三、情感
一個工具型產品要讓用戶感受到其情感上的東西,這看起來是矛盾的,但事實上我們使用一個工具的時間越長就會越依賴這個工具。好的工具對於我們來說已經徹底成為我們某種器官的衍生,而手機已經如此,硬體太容易被替換,但是軟體則不會。
所以,讓用戶感受到情感,則是一個工具產品的最高階的「功能」,他會向用戶傳遞出一種「溫度」。這裡舉個幾個例子:支付寶,這幾年都會根據你的過往記錄,把你的數據整理出一套精美的時間流頁面,告訴你過去的點點滴滴。QQ空間,每天你第一次登陸的時候,它都會在動態軸顯示你或朋友[去年今日]的動態,給人一種懷舊溫暖之感。
結語:
無論如何,任何工具產品要想做成,首先得是一個出色的工具,品味與格調一定都是建立在工具已經做的足夠好的前提下,這樣才能捕獲更多的用戶。而若想持久留住用戶,有愛則是工具型產品的必殺技。
Wiki says「A tool is any item that can be used to achieve a goal, especially one that is not consumed in the process. 」
以上維基對工具的定義非常精妙,特別是後面一句,為保持原味,我就不翻譯了免得誤導大家
一個目標是能夠被多個工具滿足,但一個工具只主要解決一個問題。如碗的主要目的是用來盛裝食物,而不是用來喝酒的;車的主要目的是用來代步行駛,而不是用來車震的。- 能完成目標是對工具的基本要求,這個階段是用戶對工具類別的選擇。
- 目標被完成的怎麼樣是進階需求,這個階段是用戶對於具體哪一個工具的選擇。
- 至於喜愛與依戀,也許因為一眼覺得特別漂亮而喜歡上個工具,但是依戀是用戶選擇了這個工具以後,它所持續帶來價值所逐漸產生的,這也是建立在前面兩個階段的基礎上。
- 工具的生命周期,一個工具來講只能在一個時期較好的滿足這個目標,畢竟這個時代工具的更新與換代是飛速的。不論你對馬車多有感情,但若你1天之內需上京趕考,在這個時代你能選擇的只有汽車、火車、飛機。
在我眼裡,「情感」,歸根到底,總是與這些相關:
- 人(家人、愛人、朋友)——人類最基礎的親情、愛情、友情,這是永恆不變的,會打動人、讓人有依戀情緒的東西
- 歸屬感、認同感等讓人溫暖的情緒
事實上,對於工具型產品不一定有必要讓用戶產生「情感上的依戀」,因為這是屬於「錦上添花」,不能決定用戶一定使用你的產品,不能決定用戶對你的產品不離不棄。就好像 QQ 郵箱在登錄界面用直指人心的小孩子的插畫和有人情味的問候語,能讓用戶更喜愛這個產品,但用戶使用的根本原因還是 QQ 郵箱的很多創新(如超大附件中轉站)真正解決了用戶的痛點。
但如果一個工具型產品非常有價值,能讓用戶非常願意用,能讓用戶長年累月地用,就有機會產生「日久生情」的溫暖情感,因為那個工具有機會陪伴你走過一些歲月。但這通常對於念舊的人比較有效,但念舊的人依然可能只是在心裡對你的產品心懷好感,保留美好的記憶,然而有新的更好的產品出現的時候,就使用新的產品了。
如果沒有「人(親情、愛情、友情)」這些情感元素存在,工具型產品真的很難讓人有依戀的情感。我很愛 gmail, 很愛 google reader, 但那種喜愛怎麼也達不到「依戀的情感」,雖然我覺得我的生活離不開 gmail. 豆瓣於我也是一個工具(我一直只停留在書影音、豆瓣FM的工具使用上),但我對豆瓣的喜愛是帶著我對豆瓣創始人阿北的欣賞。
而如微信、path 這些有社交屬性的工具產品,能讓人更多的依戀情感。你跟你的好友的微信通信記錄、你在 path 上分享的瞬間,都是能勾起情感的東西。只要在產品設計和運營上滲入更多情感元素,用戶就容易對其產生情感上的依戀。看到這個問題,我第一個想到的是騰訊微博,但可惜這不能完全算是工具型的產品,還是有社交屬性。之所以想到騰訊微博,是因為:- 騰訊微博最早發放測試邀請的標準是「有愛」,這是我最愛的品質(產品背後的價值觀)
- 我在騰訊微博有歸屬感:他們的產品和運營團隊,在我剛開通騰訊微博的時候給過很多的關愛(而我只是一個不為人知的普通人),他們說我可以在那裡隨意說話,不活躍的時候他們會留意到,會給我發私信??(產品背後的團隊帶來的)
- 我對騰訊微博的很多反饋,他們的產品團隊都快速反饋快速改進,會讓我覺得我跟他們是在一起的(用戶與產品一起成長,付出越多,越愛,用戶容易產生 ownership 和強烈的歸屬感,這個真的應該善用)
- 因為可以隨意說話,所以記錄了無數各種情緒的瞬間,總是忍不住回味一下曾經的歷程,後來騰訊微博又強化了「去年今日」「相冊」等回顧記憶的功能,我很喜歡(產品本身帶來的)
如果不是因為騰訊微博團隊,我想我難以對騰訊微博產生這樣深的情感,因為以上4個因素,第2和3點最強。當然這些都不能確保我永遠使用騰訊微博,但如果我們只是在討論「錦上添花」的東西,那麼以上4點都是可以讓用戶產生情感上的依戀的。
微信也是讓我產生很深情感的產品,但這確實是因為越了解微信團隊,越會愛上他們做的產品。微信團隊的靈魂已滲透到他們的產品當中。我並不是說微信是完美的產品,只是所有「情感」,總是與人相關的,這些附加的情感確實是因為微信背後的人而產生。
事實上,根據我接觸知乎活躍用戶的經驗,確實不少用戶對知乎的喜愛也源於對知乎團隊的喜愛。我這樣說並非是自誇,只是陳述產品背後的人可能為產品帶來的影響,這種影響不限於你如何在產品設計、產品運營上傳遞你的價值觀。我始終認為,產品背後的人是怎樣的,就會造就怎樣的產品。產品技能固然有差異有影響,但是終究是因為做產品的初心,是因為做產品的人是怎樣的而決定的。看到這個題目,又翻了一些答案,覺得沒有特別合適的,雖然我是個產品的新人,還是想來說一說自己的看法~問題是:如何讓用戶對工具型產品產生情感上的喜愛乃至依戀?這次我們拿網易雲音樂來做例子,算是媒體工具類的產品嘛~而且大家也很了解。
產品定位是工具類產品。喜愛,依戀。是一個漸進 的過程,就好比談戀愛一樣,前提是,你不討厭,然後才有喜愛,習慣,依戀。
不討厭~作為工具類產品,如果沒有特別的技術上的壁壘或者是黑科技,應該會有一定的競爭對手,且功能層面上是差不多的,那麼,如何更勝一籌,就要在用戶體驗上下功夫了:包括,你的界面設計,前面有人提到了,高逼格,高格調,這個是視覺上的,比如Lofter~其次就是交互設計方面如何讓用戶用的更爽,這個需要產品經理和交互設計師的豐富經驗,還是那個字,爽到就好~
對於很多的工具類產品來說,能夠做到有自己的格調,簡單易懂易上手,功能設計細節處理人性化,基本上用戶不會跑的~
但是,一個人不討厭,絕大多數情況下,不代表她會喜歡上你= =媽蛋,這句話說得好心酸啊,因為同樣也會有很多人不討厭啊~如何讓她喜歡上你?你要懂她!卧槽,這特么越寫越像是PUA啊!工具類產品想做好,不能是死的,應該是活的,不能等著人來用,應該是激發用戶去用(本來想說主動讓人來用,但一想到可惡的各種無腦推送,氣就不打一處來~)我想拿網易雲音樂來做例子= = 恩,網易的產品確實做的很好~網易雲音樂主頁上有一個自己演算法得出的「推薦歌單」(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去查到關於這個演算法的問題~)這個歌單簡直神了!他推薦的歌基本80%都是我的菜!真心的!根據用戶的行為進行個性化的推薦,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不然要大數據幹嘛~
其次,之前也有答案說了,情感,大多發生在人人身上(戀物癖的你別吵~)所以,有社交元素的加入是一個好想法,要看你怎麼加了~超級課程表加了小紙條,眾多分享功能也是一部分啊~尤其是網易雲音樂,你知道有多少人聽歌是為了看評論么?(怎麼這麼奇怪!)如何恰到好處的融入一個社交元素,是非常重要的~
但是,最終我選擇的是QQ音樂。。。。。
為什麼?為毛網易雲音樂那麼好你特么不用他?我承認QQ音樂做的一般般 = = 甚至可以說邏輯結構讓我混亂= =但是!我特么有300多首愛聽的歌在上面!你要我去網易雲音樂在一個個下載下來么!對不起,你可以,我,懶~懂了么,最屌炸天的產品壁壘是用戶在你身上花費了時間精力,留下了自己的內容,且這些內容難以被同類產品搬運,用戶自己也捨不得丟失,那沒辦法,只能一直用嘍~記賬類產品是不是醬紫啊= =
有好感不一定代表就能一直用啊= =純銀大大說,小孩子才糾結用戶體驗,大人只在乎需求= =好吧,圖書館要關門了,我要撤了 = =說一條個人意見:我幾乎從來沒有對純粹的 web app 產生過依戀。換個說法:缺少好用的 、原生的、而且是用原生語言寫的(比如做一個 Mac app 就不要用 Adobe AIR 來省事搞跨平台)客戶端的產品,我很難產生依戀。
工具型產品可能就是不需要情感化。
我理解的工具,是幫助人提高效率的產品,如順手可得的鎚子,鐵鎚大小適合,重量適中,順手拿起,不費勁,能幹好活。
如果是互聯網產品,我所言的工具型產品應該是todo工具,日曆,錄音機這些,其實核心還是關注「效率」。
對於用戶來說,一款工具的價值在於「高效地解決問題」,如果還有附加的價值,我覺得應該是「節約成本」。
隨著時間長久,投入成本越多,越割捨不了(如果你認為這是一種情感),這裡的情感更多的是對於品牌的認可。但很有可能下一個工具憑藉更高效的特性,你不需要做出太多思索就可以遷移過去。
真的要談如何產生情感,我覺得主要的影響點在於「品牌」和「學習成本」。大部分設計師各有喜好,但adobe的產品的確是他們的第一選擇,畢竟早年他們學習上手的第一個軟體很有可能是adobe系列。office系列真心難用,但大部分辦公人員還是喜歡office三劍客。WPS基於office改進了許多地方,降低了學習成本,雖然口碑不如前者,但依然吸引了許多用戶。
現實中的例子還有很多,不再一一舉例。如果真的要求工具型產品也去做情感化,可能並不是一件好事,除非所說的情感是「順手」或者「習慣」這種定義。可以伴隨用戶一起成長滿足用戶的長期需求而非單次需求
具有良好的用戶體驗
要麼使用門檻非常低,要麼非常專業差不多就是這樣這個問題的維度其實很大,無論如何想要達到你描述的「 喜愛乃至依戀 」的狀態,產品基本素質要過硬,否則不可能,這是基礎。大致整理一下:1、功能上做到極致暴風、塞班時代的UC、office等。做到極致意味著在滿足好核心需求的同時,你也兼顧到了長尾,給予用戶最完整的產品體驗。很多所謂的打動人的細節,其實都源於這段長尾。2、構建獨特資源或體驗迅雷——迅雷鏈接。隨著寬頻的普及和瀏覽器自帶下載器質量的提升,很多時候我都習慣直接在瀏覽器里下載。但遇到迅雷鏈接這種資源,不得不蛋疼的打開卡死的迅雷。當然在這之前迅雷鏈接一直被認為是「最快的下載點」。3、幫助用戶展示自我搜狗輸入法——皮膚。當年多少人是因為看到別人打字時,被那款漂亮的輸入法給打動?給予用戶有趣而美麗的個性化體驗同時,也作為產品的一大傳播點擴散開來。4、工具社交化賦予工具產品一些社交的特性,從而激勵用戶並對工具產生情感。哪些屬於這類產品?不如自己想想:)
能在某一痛點上做到極致,在一點發力,給以極大的壓強,而不是面面俱到。1項99分+其他70分 遠好於 每項85舉例:1.茄子快傳,在近場傳輸上做到極致。儘管易用性不算好。2.360安全,在易用性上做到極致(一鍵XX)。儘管有些流氓。3.Chrome,在運行速度上做到極致。儘管占內存。
我覺得首先,要明白用戶的真實需求是什麼,是否是長期需求,在這種需求下是否會誘發新的需求。好的產品有一個核心功能,滿足核心需求,而其他增值性需求就是在此核心需求上,能夠衍生創造給用戶新的需求。開始滿足基本需求,後續不斷優化,誘發新的需求,人都喜歡新鮮的東西滴。
那要看自己的產品都滿足了用戶什麼方面的需要吧。要產生情感上喜歡和依戀,那麼產品就必須滿足用戶對「情感和歸屬」這一層面的需要了,比如說這個產品很有愛,很親切(像大姨嗎之於女生)。又或者這個產品滿足用戶對「尊重的需要」,比如說用最新的蘋果手機顯示了你的高逼格之類的。
財禪實在是太好用了。我看一眼就掌握自己有多少錢可花,總共有多少錢。
一個改變世界的夢想,一個團結友愛的團隊,一個做一百年的計劃,一個超越財富的決心
已經歸入工具類了,功能上要滿足目標細分用戶群的需求,如果能超過預期,那是大大的加分。千萬不要為了品牌而品牌。這是本末倒置。品牌的性格自然會由你的產品和服務帶出來。當然,產品和服務不僅是功能這麼簡單。然後,要做的,就是在充分了解自身特性的情況下,把這些特性充分適度放大,通過各種執行手段(不僅僅限於通常認知的營銷),讓你的目標人群感受到。
在非常實用的基礎上,提高學習曲線,讓人有「我會這個我比你屌的趕腳」
比如 Vim Emacs看到這個問題我首先從腦袋裡過了一遍我會常使用到的工具:1、圖片處理軟體2、手電筒3、掃碼4、閱讀器5、音樂6、天氣預報看了上面幾個,都是實際解決我日常生活中不同需求的東西。早上起床看一眼墨跡天氣來選擇如何穿衣;上了班車聽個音樂打發路上時間;看看閱讀器上面的新聞、趣事;自拍臭美一下,用圖片軟體讓自己看起來既自然又美麗;又有新應用了掃一下直接下載安裝;晚上睡覺關燈了打開手機上的手電筒回到床上睡覺。也就是說,無論工具類還是社交類應用:1、都是滿足了人們一個需求,工具更偏向於生活類的實實在在的需求;2、出名要趁早,美圖秀秀都有億級用戶,提起他誰人不知,自戀妹的最愛;3、要持續的改進創新,Camera360一直給人很專業的感覺,全景相機、場景相機、高質量的濾鏡、強大的圖片處理,還有強大的視頻處理軟體;4、要有一顆坦然的心,持續的把產品做好,工具不像其他,別說賺錢,就連用戶量也要一點一點積累。
足夠簡單,足夠快,2跳之內讓我達成目標就把它列入收藏夾。
做到可以可以替代大腦的程度。看過一本書,說過英國現在的計程車司機很多都記不住路,是因為他們把記路這個大腦工作交給導航系統了。 我個人的要求做到實現需求,穩定,UI上討人希望。再加上雲備份功能就可以很討用戶喜歡了。雲備份功能的用戶黏性很強。
推薦閱讀:
※有哪些面向產品經理的數據分析圖書推薦?
※關於提高註冊轉化率,有什麼成功案例經驗或者啟發性的建議?
※如何看待嗶哩嗶哩推出的小黑屋功能以及恢復百題考試會員制?
※如何提升轉化率?
※一個月內留存用戶和活躍用戶並沒有增長,這個月的運營工作是失敗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