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分析問題才能突破堆砌的細節切中本質? 這種分析如何表達得充分徹底?
謝邀。
這種方法論的問題我深知自己寫不出太好的答案,但仍然願意談談看法,因為寫東西的過程也是梳理思路的過程。
我自己的體會是,分析問題有兩種路子,一種是「全面的膚淺」,另一種是「片面的深刻」,而「全面的深刻」幾乎是不可得的。「全面的膚淺」就是說面面俱到,比如「既要……,又要……,還要……」;「片面的深刻」則是從一個角度把問題說透,但結論不是在任何情況下都成立,比如「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想要在分析問題時「一針見血切中本質」,至少在初期,需要有意識的訓練自己放棄「全面」的思維模式或者說錯覺,分析問題時不要「和稀泥」,而要把邏輯先推向極端化,把內在矛盾充分暴露出來。我們以前上刑法課時,教授經常隨機的讓同學扮演律師、檢察官和法官,互相辯論,辯到一半突然交換角色。當你在扮演律師或檢察官時,註定是「片面的深刻」,但左右互博幾次,對事情的看法就會深入很多。也只有站在不同角度用很極端的方式思考問題,才能發現細節的不同意義,所謂「汝之蜜糖,彼之砒霜」。
我常覺得「洞察力」有大半是天生的,有小半是後天習得的。如果有機會行萬里路、讀萬卷書,和不同行業的牛人打交道,當然能夠大大的提升境界。但如果這些條件不具備的話,在面對問題時多從幾個角度去深入思考,不迴避矛盾,在邏輯上輕易不妥協,都能夠幫助提高分析複雜問題的能力。
感謝邀請。這個問題很不錯,各位都有不同角度的分享,我嘗試從商務場合的談判——就一個點——來說說看法。不緊扣主題,只分享技巧。
我們都知道在商業談判中永遠難以取得均衡,整個過程,無論是攻擊、防守,還是促成合作,都存在一個難題,如何讓天平向對自己有利的一方傾斜。傾斜的過程,是無數細節堆砌而成,但決定性的一次,只取決於幾個點。
個人經驗,談判中常見的格局有三種:
【1】有確定的結果(就是說,雙方合作是肯定的),談判過程需要為己方爭取最大利益;【2】己方佔據強勢地位,在不談崩的前提下,風捲殘雲;【3】己方處於絕對劣勢,第一目標是獲得合作機會,其次才是盡量不要「喪權辱國」。第【1】種情形,要藏鋒芒,針針不見血,做好防守姿勢,引誘對方步步緊逼,捕捉兩種錯誤——事實錯誤(所謂硬傷)、邏輯錯誤。在對方攻勢減緩時,以對方之前表述中的兩種錯誤為「武器」,委婉的反擊回去。只需幾針,見血就收。都是和人打交道,「面子」和「規矩」是個有趣的東西,當你挑出他的兩種錯誤時,對方會讓步的!一定會。而形勢會向你逆轉。
『案例:我在甲方(零售巨頭)工作時,某國內最大的物流企業跟我們合作,已經內定;談判桌上需要爭取最大利益,很簡單,讓他們講事實、列數據、講難處,但是對方以為我們懂零售不懂物流,講到高興處,邏輯性缺失,也開始摻雜水份。好了,我們只告訴他,我們了解的那兩三則事實和數據是怎麼回事兒,還謙虛道「我們是外行」,隨便問一下…… 好了,對方VP臉色難看起來,主講代表似乎要找個老鼠洞鑽……就這樣,散會後不久,就電話告知,可能會作出較大讓步』
第【2】種情形,糾結於細節,不如營造氣勢。對方的所有表述,可以不做任何錶態,聽著……只要能找到一、兩個突破點,質疑、質問,然後全盤否定。不需多言,對方自己會否定自己的一切表述,重新來過,甚至會主動讓步,說瞎話被你識破,害臊了!其實他說了一百句,只有三句是瞎話,但被你揪住了。
『案例:也是在甲方,某中字頭物流公司想合作,他們一個vp和一個經理出面,一開始就高舉專業性,給我們娓娓道來。差不多一個小時,我輕描淡寫的提了一句,我的上司之前在某500強快消企業任物流經理,我自己來自某處……過了幾天,他們老大親自來拜訪,自覺上次太託大,表達歉意……後續的溝通靠譜多了』
第【3】種情形,一針見血的分析方法缺乏普遍意義!而是要採用Raymond提到的「全面的膚淺」策略,嘗試誘導對方的思維路徑。在交流中,發現對方的困境,用你的相對優勢與其匹配,告訴他,這個問題很關鍵,我們更善於解決這個問題。
『案例1:某企業A,物流業務全部外包,重新招標,群狼爭食。通過秘密調查,我們發現A的痛點在西部地區,也痛苦於鐵路資源的匱乏,但是A沒有正式表明。談判初期,我只是談東部、談北方、談東南的優勢,然後提到物流行業資源和服務的同質化嚴重,各家勢均力敵……客戶都認可,因為大伙兒都這麼認為。最後引導到A的痛點,這個問題我們能解決,我們甚至壟斷了一部分資源,而且此前為B、C、D客戶解決的很好……』
如果你有勇氣「自毀」,那麼,一針見血的方法也許會奏效。什麼是一針見血?找到強勢一方的痒痒肉,比如他羅列了選擇標準,但你發覺他最關心的還是成本,那麼很簡單,自毀吧,在最後一刻,果斷割肉殺價——競爭對手猝不及防,而強勢的客戶卻得到了他真正想要的。等到以後,他騎虎難下時,再補回來。
『案例2:某企業E,IT製造業TOP3,要全面更換物流商。前期,我們一直處於劣勢,眼看要被淘汰了。經過論證,一致認為對方首重價格。最後一天的談判,我們拋出了大殺器,某些服務項目,不是降價而是免費……形勢大逆轉,我們中標,虧損嚴重,一年多以後,借其管理層更換的契機,恰巧燃油、人工都在漲,全面漲價,不出半年收復損失』
『案例3:經濟危機爆發後,在一次針對某500強企業的競標中,我們對客戶的痛點分析錯誤,在最後時刻,被競爭對手用自殺式方法一擊致命』
我可能跑題了:P謝邀。這樣的問題,要學術起來,不易說分明,還不如去看書。感到提問者也不是要討論哲學問題,而是要對現實生活中經常面臨的諸多問題,怎麼處理,怎麼看到關鍵點。
所以,此題我得換方式說,而且說起來,也不會輕鬆。比如許多人可能都有這樣的經驗,遇到難以判斷或頭緒太多,思來想去,不知該如何去辦時,總會去找自己認為靠譜的人商量,而他可能三言兩語,就把本質、要害處講清楚了,如果你不夠明白,他還會分析出幾點意見,讓你理解。這是些什麼樣的人呢?
一、見多識廣。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有若干參照系告訴他,哪一個點是對的。
二、能立即形成正確的深思通道。他頭腦中的邏輯,不是抽象的,而已經是一種感覺,而這種感覺能告訴他,哪一個思考方向是對的。
三、目的清晰。例如,這個靠譜的人,在你問他時,他會問你,想解決什麼問題,哪些地方不明白,再問幾個相關情況,就直奔目的而去了,很快就能解答。現在我們打個比喻,這是一座大城市,有數不清的大道小巷,要上街辦事或購東西,不打的,步行。對於久居這座城市的人來說,要上街辦什麼事,購買什麼東西,他根本不需要思考,就會按正確的路徑去走。如果要同時辦多件事購買多樣東西,略作思考,也能迅速想出最合理的線路。而對於初到這個城市的人來說,可以依靠地圖,然後一路去找,很費勁,還不定會迷路。如果連地圖都沒有,那就更是一頭霧水了。
如果把這座大城市,比喻為思考王國,能成為見解深刻,常能一語中的的,所謂靠譜的人,一定是久居其中的人。如果你有地圖,只相當於你經過了相關教育,知道了一些正確的方法,但真要思考起來,還是會備嘗艱辛的。
問題的麻煩處還在於,所謂問題,常常是在某種要求下形成的。比如,在這座大城市的城郊結合部,有一些曾經輝煌一時的大企業,現在全部不行了。由於城市擴展、公路等基礎設施建設以及還有不少外地客商想在此間投資,原有企業需要搬遷,職工要安置。最迫切的是,有一家特別困難的企業,職工要上市政府請願,可能誘發其他企業的職工參與。夠複雜了吧。面對這樣的問題,如果從多個角度去看,會有不同的認識。
1、從管理角度看,過去企業凡有盈利,全部上交,本質是竭澤而漁,企業沒有發展後勁所致;2、從機制上看,這些企業養了許多閑人,企業沒有處置權,把企業拖垮了;3、從職工的訴求看,過去不少人確實作了貢獻,從前工資低,沒什麼積蓄,不是說生為企業人,死為企業的鬼嗎?現在誰管我?本質是一個職工出路問題。還可以說出不少。但是,這些都是共識,不需要再討論。問題是最困難的這家企業如何辦?
現在,有兩項調查要在這裡進行,一個是政府的調查,一個是新聞單位的調查。兩個調查的重點和表達方式都會有所不同:
一、如果你是公務員,市裡要求你去調查,關鍵是拿出解決方案。你去了半個月,拿出了調查報告,除簡要的企業基本情況外,提出了三條意見:1、引進投資商在這裡建企業,剩餘土地建商品房,土地協議低價出讓,條件是老職工換住新房;2、青壯勞力參加企業和商品房建設,附近還有一個地方,可以設夜市,攤位無償分配給企業職工,保證他們臨時性增加收入;3、最終通過企業上交稅收和土地增值中的一部分,用作企業職工的一次性安置資金;4、建議市裡出台相關政策,支持這一方案的實施。從解決問題出發,調查者找到了要害,即利用新的投資因素,實現資源的重新組合,問題迎刃而解。
二、如果是省級媒體的記者,注意到這一動向,要加以報道,怎麼報?編輯部的要求是:事涉敏感,不要添亂;要給這些企業的職工以信心,問題是可以解決的;告訴市民及公眾,城市將有大發展,許多問題會在發展中解決;告訴市民,在這些職工的安置上會產生一些利益矛盾,需要給予理解,例如,新辟的夜市的攤位,要優先給這個企業的職工。記者通過調查,覺得市裡的這個方案不錯,可以就此采寫一組稿件。但記者在跟蹤採訪中發現,這裡立即產生了巨大的資金流量,同時各種關係介入,已經產生了營私舞弊現象,並予以披露,使之成為大眾監督。
這兩起調查,有重合點,也有許多不同。一個是給領導看的,側重於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一個是給大眾看的,側重於滿足大眾知情權,給這些企業的職工以信心,同時予以了監督。前者,需要捨去大量和解決問題無關的情況和細節,後者,需要捨去大量和公眾的關切點無關的情況和細節,如領導去視察了多少次,形成了多少會議紀要等等。各自向自己的方向靠,知道自己的服務對象要什麼,然後從各自的目的出發,去抓要點,抓本質,一針見血的話就多了。
如果從事這兩起調查的人員,經歷這樣的事多了,再有類似的工作,幹起來就會得心應手,很快就會做得到點到位。
所以,我想,歸根結底,只有你的經歷,你在經歷中獲知的情況及其思考,甚至遭遇的挫折,能告訴你正確的方法,其他的途徑獲得的,基本上都屬皮毛。這事,真的不是思考方式的問題。
越來越多的,我知道摒棄眾多不相關因素,摒棄看似相關其實不相關的因素,摒棄相關卻不重要的因素,抓住重點。
為什麼?
不是因為我的思考方式有多特別 - 而是我思考的比較少 - 你真正去 做過 ,才能真正知道什麼是重點。
否則,就會變成知乎很多「一針見血切中本質」的答案。看似很能讓人贊同,而在實踐中往往是扯淡。
這種事情在敏捷開發中早有定論:不要給我看天花亂墜的設計-要知道描述一個項目至少有 40 種方式 - 拿 demo 出來用用看!上面有很多精彩的回答,我總結不出來。我直說我個人的感覺。要想看問題一針見血切中要害,就得搞清楚哪些東西讓你視線模糊。下面幾個是我認為需要注意的:
1,拋開感情看。不要被情感所左右。有句話叫愛憎分明立場堅定。情感是最容易妨礙看透本質直達真相的東西。情感其實帶有偏見的東西,大多數人都不得不被其左右,也就毫無察覺地帶有色眼睛看問題。敢於懷疑一切不是那麼容易做到的。話說情場商場官場,感覺官場的人做的最好。不過看透本質確實不是什麼太好的事。過著杯弓蛇影的官場生活,還不於蒙在鼓裡的傻大妞幸福。難得糊塗不是一句糊塗話。
2,換個角度看。真相總是被遮擋著的。只從自己的角度,看不到問題的全部,自然也就切不中要害。從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東西總是不一樣的。三視圖就是換角度得出物品的真相。但思維的角度,三視可能不夠,應該和拍照一樣,尋找多個取景點。也可能你最醜態的姿勢,拍出的是最好的照片。皇帝微服私訪,海龜出國留學,都是想換個角度求真相。3,拉開距離看。別湊太近,太近看的都是細節。細節很血肉,真相很骨感。眼前,她就是你整個世界,拉遠點,她就一普通人。再拉遠點,連人都不是,就一小點。要是上太空,你只看到一個球,她球都不是。4,無限延長看。幾何裡面有個啥方法,作輔助線。兩個看似不相關的線,一延伸,可能垂直相交。尋找數字的真相和思維的真相是一個方式。所謂發散性思維,就是把表象延伸到看不見地方,如同一個輔助線,交匯的地方就是它們關聯的地方。5,前因後果看。要有保安的思維高度,什麼東西都要問:你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可惜,我還沒想出經典的例子,所以看上去象胡謅。我對互聯網教育感興趣,正用這些方法尋求在線教育的真相。我似乎好像發現,我找到本質和真相了。埃隆·馬斯克十分迷戀物理學以及物理學的思維方式。
關於物理學的思維方式究竟是什麼,埃隆·馬斯克自己給出了詳細解釋:就是在探尋新事物時,在最本原的真相基礎上進行推理。
埃隆·馬斯克在一次與谷歌風投合伙人Kevin Rose的對話里曾回顧過如何研究電池的思維路徑:
「有些人會說,電池組太貴,它們一向那麼貴,因為過去一直那樣。不,這樣想很蠢。如果你在探索每件事的時候都這麼想,那你永遠不可能接觸到新東西。或者他們會說,電池的效率是每千瓦時600 美元,以後也不會怎麼大變。
我會這樣研究,電池是什麼材料組成的?那麼組成這些基礎原料的市場價值是多少?好,那就是銅,鎳,鋁,碳,以及一些用於分離和密封的聚合物。那麼在材料層面上問題就成為:好吧,如果我們在倫敦鋼鐵交易市場上購買它們,這些金屬值多少錢?好吧,只需要每千瓦時80 美元。那麼很清楚了,你只要想出聰明的辦法找到這些材料,並將它們用某種方式組成一個電池的形狀,那麼你就能擁有便宜的電池。」
怎樣分析問題:看穿表面的詞語,質疑默認的假設,打破知識的藩籬,回歸事物本源去思考基礎性問題。
回到事物的本源。由這件事的根本意義和概念,得到它合理的運作方式。
很多時候要做到一針見血需要對問題或提問者有更深入的理解。當你無法感知問題的內涵,是不可能一針見血的。舉個例子來說,某次內部研討會上,老大要求與會者討論如何有效保留人才,其實公司在這方面投入無數,每年進出的人都在幾百,人事在這方面絕對經驗豐富,老大絕不是在問基本的管理問題。他是想讓中層了解公司的策略。基本上,只要能點出公司用人策略的定位(作為一個專業中介機構,我們員工層次如何、流向哪裡;我們和其他中介,比方投行、私募、律所等,吸引的是更高還是更低級別的人才);我們已經採取了哪些措施;那些措施是保健性質的(即達到一定程度即可,再投入也不加分的)與真正具有激勵性質的(邊際效用一直為正的),就算及格。
所以,一針見血的關鍵也許不在答案,而在對問題的領悟。沒有對情境的理解,沒有對動機的把握,是不可能直指人心的。再舉個例子,很多項目招標時要求你仔細介紹解決方案,其實甲方根本就沒能力評判方案的優劣,他們決策往往依據的是品牌、經驗與價格。就算你講標時方案講得再好,也無法打動評委。他們問你們的方案是什麼,其實是在問你的品牌與我們要求是非匹配、你們是否具有類似的經驗、你們的價格是否優惠,至於方案的具體內容么,看著差不多就行了。
如果已經能將原來的問題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分解,就有了一針見血的基礎。這可能是個不斷細化的過程,問題不斷分解到比較基本的事實問題,剩下的就是對事實問題分別求解了。
話說到這兒,可能你會覺得這是一個非常客觀的過程,不過就我的經驗來看是不見得。很多時候可以忽悠,如果邏輯性、修辭性夠好,只要提問人對問題領域沒有研究(和MJ勺子在例一里講的情形相反),就完全可以做到印象深刻。在邏輯學上,這是說得通的,一個具備邏輯性的體系不見得是客觀實在的,而且每個提問人都有其主觀性,完全客觀的」一針見血「是不存在的。
說到修辭,第二個問題是如何表達自己的見解,我的經驗是三點。第一,展現你對問題的領悟,獲得提問人或其他聽眾的初步認同,這是」一針「的地方。當然,如果問題夠直接,就不用這一條。第二,先給主要結論,再給出證明。先讓人了解你的觀點,順著你的觀點去看論據,才會覺得有脈絡、有條理。反其道行之往往讓人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霧裡看花、不知所云。這是」見血「的部分。第三,如果能順著提問人的興趣點再發散一下,引申一下觀點,給些推理,就能有」 舉一反三 「的效果。比如,研討會的例子里有人後來還結合公司2012年面臨的經濟形勢指出用工策略應採取」攻守兼備「的策略,就被老大加了分。
拙見。不僅僅只關注問題的how,要更多的去注意問題的why和what,明確why是明確目的,思考what是思考問題的本質,再通過why和what來指導how。而有一些問題的where、when或者who也非常關鍵。
前面有人提到麥肯錫的七步成詩法,我個人覺得這個方法論作為一個宏觀的步驟對於所有問題分析都是很有效的,但是實踐時想按照這個去做不容易,我結合個人經歷說一下怎麼實操,另外我的版本和他的有所不同:
1)界定問題:用一句話說清楚你要回答的是什麼問題,如果說不清楚,主要兩種情況:或者你還不知道問題是啥,或者你需要回答的不止一個問題。重新思考,然後重做步驟1.
2)問題分解排序:這兩步其實最困難,需要你對問題的上下文有一個很好的理解才行,沒說的,大量的搜集,整理情報,你能把問題排好序了,基本上你就已經對哪些問題是最重要的有很好的認識了。記住,這一步耗時長很正常,不要走偏鋒看了兩個材料就認為自己已經把握住問題的本質了。基本上你不對每一個小問題有正反兩個方向上、來自不同信息源的、5個以上的信息時,不要試圖自己做判斷。
3)抓大放小:就是抓住關鍵問題,首先要列出底線問題是哪些,就是不可以商量,必須要解決的問題,其它的問題按照優先順序排序。一般抓最前面的1~3個就可以了。
4)工作計劃:諮詢公司報價用的,個人酌情考慮。
5)深入分析:怎樣解決問題,其實辦法有時不難想,很多時候是取捨,用的最多的是富蘭克林的比對法,白紙中間畫條豎線,左邊列上一個方法的所有好處,右邊列上壞處,覺得左右可以抵消的就劃掉。最後看哪邊剩下的多。其次用的是情景分析法,推測從最好到最壞的所有場景,給出對策,最好給出各個場景發生可能性的概率判斷。一般系統分析問題不太會有那種想落天外的天才想法,這個要看個人天賦。
6)導出結論:把#5的結論歸納,收斂,如果問題專業性較強,想著多用類比,能和哪些大家比較熟悉的行業或者食物對比上,就會好理解許多。
7)讓結論獲得認可:主要是交流溝通,一般用金字塔式表達法,國內公司基本上職級越高的人,關注的層數越少,可能講講一二層的三四個問題就可以了,中層領導會希望聽的更全面些。
另外分析問題時一定要防範認知偏見,最常見的如個人經歷偏見、權威認同偏見等,張亮推崇的查理芒格寫的《窮理查寶典》講的最多其實就是這個。我建議直接看這個維基詞條:List of cognitive biases,要像小孩背三字經一樣背下來(不誇張),至少勝過讀50本暢銷書(隨便那這其中幾個詞條就寫本暢銷書的簡直太多了)。要是真的對這些詞條爛熟了,你會發現活著很沒有意思,新聞全是錯誤,真相無從說起,周圍人基本上全都被媒體和偏見左右著,就你一個眾醉獨醒,寂寞孤獨的感覺會油然而生的……^_^1、從縱向了解因果,即問題的來龍去脈;2、從橫向了解結構,即問題的關聯方有多少?什麼關係?
如何突破堆砌的細節,一針見血,直指本質?我推薦你看麥肯錫方法,麥肯錫七步成詩:1)界定問題
2)分解問題
3)問題排序4)分析議題5)關鍵分析6)歸納總結7)交流溝通這是麥肯錫解決問題的基本方法,也是麥肯錫諮詢顧問必須掌握的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學會七步成詩法,你就具備了突破細節,直指本質的分析能力。所有的問題可以分兩類:一類是「與人有關的問題」,一類是「純面向事物的問題」;第一類問題,我認為目前53個回答均沒有切中要點。下面我會重點回答。
「純面向事物的問題」,這個問題我不擅長,不在此回答,相比之下,我最認可 @采銅 老師的答案。此處回答:如何一針見血分析「與人有關的一切問題」的本質
我自己多年來實踐中總結的最準確也最高效的思考點就兩個:決策對象、利益
對,利益。一切與人有關的問題只要考慮到利益就能迅速抓准重點。
下面我舉5個自己工作生活遇到的真實例子,為諸位朋友提供一個找到問題本質的原點。
例子:面試時如何打動面試官?
這件事情的關鍵決策人是:面試官; 利益點:你是候選人中性價比最高的。所以,你面試其實就圍繞三點來講:1.你能為企業提供多少價值;2.暗示你的薪酬要求在同行中並不高;3.解決對方擔憂的其他因素如忠誠度、溝通、情商等問題;例子:規劃一個面向中小企業的雲服務,主打一個方向,應優先考慮哪方面的服務?
決策人:客戶(中小企業); 利益點:中小企業最關注的是銷售額而非管理所以,我當時給的建議是,做跟銷售相關的(後來紛享銷客證明了我的判斷),中小企業最關注的就是生死的問題,至於企業管理啊、流程啊,更適合大企業;例子:2B的企業APP,用戶體驗跟功能,孰輕孰重?
決策人:企業主; 利益點:能為企業提供實在的價值所以,與2C的產品不同,2B的決策人不是員工,是老闆,他可能不是用戶,但他更重視你的APP的實際管理價值,例如CRM啊、例如簽到打卡、溝通協調;功能達不到要求,用戶體驗再好也沒用;例子:規劃面向高收入高消費的女性用戶群體的內容社交APP,痛點是什麼?
決策人:高收入女用戶; 利益點:不讓人反感的曬(高逼格的裝逼)我們想下,消費高端商品/服務的群體,除了滿足物質的高檔需求之外,更大的其實是精神層面的需求:對外體現自己的身價、與眾不同、曬幸福等等,當然,拍個名包、名表的自拍太low了,不是有錢人乾的事,所以我確定了方向,給她們量身包裝一個自然的高逼格的曬富、曬美的功能……(對社交有興趣的也可以詳細查看我這個問題:拿什麼拯救你,陌生人社交? - 李少加的回答)例子:擇業時,是選擇目前熱門高薪但自己不是很喜歡的工作還是較冷門自己擅長喜歡的工作?
決策人:你自身 利益點:你的幸福與薪酬的權衡我給的答案是,沉沒成本不高的情況下,我會選自己擅長喜歡的。理由:1.工作也符合市場經濟規律,熱門高薪,自然後續會很多人去,自然整體薪酬會下來;2.你擅長的工作,很容易形成良性循環,比同類競爭者你能輕鬆走向金字塔頂,再小的市場,拿第一的收入也會遠高於大市場的基層收入。(對本問題有興趣深入了解的也可查看:如何確定你的思考,你的內心,你的堅持就是正確的? - 李少加的回答,以及「一萬小時定律」真的適合所有的領域嗎? - 李少加的回答)當然,我舉這些例子只是為了說明這種思路的有效性,諸位朋友遇到問題可以依據實際情況,以決策(廣義)人及利益為出發點進行分析。
如你對更多驚艷的商業分析有興趣,歡迎到我公眾號:少加點班 ,每周1篇重磅
如果你欲構建體系的運營思維及視野,那麼推薦《進化式運營》(運營書目豆瓣最高分8.6)我認為前面有幾個問題說的挺在理的,首先是能夠經常性的思考和分析問題的鍛煉,經過鍛煉的思維總是比長期荒廢的大腦在分析問題和看待問題的時候更熟練和更有深度,是一個熟練度問題;第二,善於學習和自我剖析,經常學習別人看問題和分析問題的方法角度,並且對比自己看問題分析問題的方式方法,找出差異和區別,學習你欠缺的,保留你擅長的,這就是進步;第三,與人交流。交流觀點交換看法通常能讓你有新的角度和收穫,同時,你能夠在敘述和交流中感受到自己突然明白了更多問題,自己好像突然釐清了很多雜亂的線條,其實自我敘述(包括寫作)的方式,敘述給他人等這種方式都能夠幫你將問題的本質凸顯出來;第四,自問或者請別人問。也就是不斷的找到各種問題,然後從這種類似「頭腦風暴」的問題中你可能會在雜亂中突然發現曲徑通幽,醍醐灌頂,逐漸積累這種經驗你就會明白哪些問題從哪個方面分析會更直接更直擊要害;第五,永遠不要滿意。保留求知慾和好奇心,事物的本質通常是不窮盡的,你總能發現更多的深層本質,所以不要期望自己一步通天,以為已經找到了終極答案,謙卑的心理能幫助你保有探究心,思考的慾望有利於促發你迅速進入本質中。第六,我認為適當的放下和暫時的停止會幫助你更好地進入情境,避免陷入牛角尖。大腦在適當的休息或者轉移工作的時候會更好發揮潛力,不要自我消極暗示,不要增添過大壓力,這些會降低思維效率,使注意力和視野狹隘。
要想「一針見血」,很多時候關鍵在於「回答了正確的問題」。
絕大多數時候聽不到想要的一針見血的答案,責任不在於回答問題的人,而在於提問者沒有辦法提出很好的問題。
對於想給出一針見血答案的回答者,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分析提問者究竟要提的問題是什麼。他提這個問題想解決的真正難題是什麼?這個難題是真正重要的問題嗎?如果不重要那真正重要的其他問題是什麼?如果重要那這個問題的性質是什麼?會不會有其他現在要考慮的關聯性問題...一旦抓住了隱藏在問題背後真正有價值的問題,然後你又具備回答這個問題所需要的背景知識和一定的邏輯思維,那就開始聚焦,盯著這個有價值的問題不放,深挖下去,相信可以得到所謂的「一針見血」的答案。最後,想特別補充下:要想得到一針見血的分析,就不要滿足於自己的答案,一旦給出一個答案,首先要問自己的是:這樣就夠了嗎?這是充分條件嗎?還有沒有其他的可能性...也就是:要有打破沙鍋問到底的精神。
希望有所幫助。醬油路過,仔細學習了全部49個回答。整理如下。
Part A 問題定義與分析。
** 問題分析的行為準備:
先堆砌細節,然後合併同類項,然後合併同類項,然後合併同類項善於學習和自我剖析,與人交流,自問或者請別人問** 問題分析的思想內容
回到原點—&>重構問題—&>自頂向下(分解)—&>抓住主線—&>發現關聯(因果)。(來自采銅)對問題的領悟 情境的理解 人心的了解 動機的把握 VS 對資源的擁有和堅持 經驗的積累。目的清晰。(問題定義。) 見多識廣。有若干參照系。(思辯) 深思通道(感覺,內隱思維)** 分析深度的及格線
觀點1)insight, 即」洞察「這個層次才能一針見血。分析問題最多只能達到understanding的層次。洞察力只有來自於做事, 自己做過多遍了, 還得有點悟性, 就可能有洞察了。人類知識只有做過才可以積累。觀點2)
—&> (分析的深度體現在)被否認的思考方式,知識面。舉個高中解數學題的栗子。每個題通常都有兩個答案------通解和巧解。前者是歸類,後者是求異—&> 看問題一般都應該從通解入手,這樣至少心裡有了底,然後再逐步全熟悉了,所謂一針見血的見解----」巧解「便會隨之而來。觀點3)
不要奢望自己能在所有問題上都能一針見血一劍封喉。—&> 沒有積累基礎的情況下,指望「直接看到問題的本質」,個人認為這是不現實的。—&> 對於不熟悉的領域,只能爭取儘可能多、快地了解該領域的基本情況;能在某一個問題上知道什麼人都發表過怎麼樣的意見,就已經很不錯了。不要指望能對該領域的問題提出建設性意見。—&> 只有對某一領域已經熟悉,而且用心鑽研,才有可能在這個領域「一針見血」地指出問題的要害……闡述得透徹。Part B 解決問題
** 解決問題的思想方法
情景預演(思辯) 向後推理 橫向激發 迭代探索 (黑暗中摸索)(來自采銅)** 解決問題的行為策略
Proposal:事情最後是要幹什麼?如何做的徹底?涉及到誰?什麼資源?Demo:描述一個項目至少有 40 種方式 - 拿 demo 出來用用看!Reporting Tips:說到修辭:—&> 展現你對問題的領悟。(一針)—&> 先給主要結論,再給出證明。(見血)—&> 如果能順著提問人的興趣,引申一下觀點,給些推理,就能有」 舉一反三 「的效果。比如,研討會的例子里有人後來還結合公司2012 年面臨的經濟形勢指出用工策略應採取」攻守兼備「的策略,就被老大加了分。(加強)如果實在沒有解決方案:用問題的形式顛覆問題的形式。** 問題解決在商業談判中的含義:
商業談判。談判中常見的格局有三種:【1】有確定的結果(就是說,雙方合作是肯定的),談判過程需要為己方爭取最大利益;捕捉兩種錯誤——事實錯誤(所謂硬傷)、邏輯錯誤。【2】己方佔據強勢地位,在不談崩的前提下,風捲殘雲;全盤否定,營造氣勢。【3】己方處於絕對劣勢,第一目標是獲得合作機會,其次才是盡量不要「喪權辱國」。發現對方的困境,用你的相對優勢與其匹配:這個問題很關鍵,而我們更善於解決這個問題。贊同 @Raymond Wang的一個觀點:即分析問題有兩種模式:「片面的深刻」「全面的膚淺」。
在工作的過程中,我經常面臨這樣的困境:自己明明對某個領域一無所知,或知之甚少,但偏偏被要求在極短的時間內就這個領域內的某個問題發表自己的見解,這真是一件令人苦惱的事兒。時間的稀缺,意味著所能攝取的信息量是有限的,換句話說,在「鋪開」和「深入」之間,只能選擇一樣,否則更是兩頭都不佔好。
插一句,不想聽我嘮嗑的,直接把頁面滑動到最底下看粗體字即可。
先講講「深入」吧。
我大學的時候,做過一段時間的法律援助。法律援助的基本流程是,學生們周末到社區去做法律諮詢志願者,當遇到有代理可能的案件時,就要把案件的基本情況記錄下來,回到學校大家一起討論,如果覺得可以代理,那麼就去跟當事人洽談,最終就代理案件達成一致。
在這個過程中,最為關鍵的一點就是記錄案情。一份清晰、完整的案情登記表,會給同學們的討論省很多事兒。我當時就琢磨,這個案情登記表應該怎麼寫才好。最終,我總結出了一些常見案件的關鍵點。以離婚案件為例,關鍵點就是:1、雙方是否領了結婚證;2、是否有孩子;3、家中有什麼大宗財產,其中哪些是婚前個人購置的,哪些是婚後共同購買的,哪些又是父母贈送的;4、是否有對外債務;5、是否有外遇、家暴等情況;6、是否有長期分居、一方下落不明、一方是軍人等特殊情況。
自從總結出了這些點之後,凡是我接的諮詢,我都會在諮詢過程中搞清楚以上幾個問題,最終的案件登記表上也基本只突出這幾個問題。這幾個問題一突出,大家對案情就基本一目了然,其他的諸如性生活不和諧之類的小花邊就拿來讓大家樂呵樂呵就行了。
(見過最奇葩的一個離婚理由,是女方無法忍受男方上廁所噓噓的時候始終不把馬桶坐墊掀起來。後來男方在法庭上解釋說:我每次都有好好瞄準啊!女方的請求沒有道理!2333333……)
除婚姻案件之外,其他簡單的民事訴訟基本也都可以如此流程化,即通過深入的分析思考,提煉出每個類型案件的關鍵點,以後就直接沖著這些點去,案件基本就不會有什麼問題。個人認為,這就叫做「深入」。
但在更多的時候,對一個領域我是沒有了解或者了解甚少的,在這個時候,就只能選擇「鋪開」。通常而言,「鋪開」所需要的是對某一領域有較為全面介紹的文章或教材,通過有技巧地搜集、研究資料可以做到在有限的時間內儘可能多地掌握某一方面的信息。但既然無法做出深入的思考,所給出的意見也難以有建設性,通常只能做到提出問題,而解決問題就需要更多的時間了。
總結如下:
1.只有對某一領域已經熟悉,而且用心鑽研,才有可能在這個領域「一針見血」地指出問題的要害。只有在胸有成竹的前提下,才有可能把一個問題闡述得透徹。至於如何提高自己的表達能力,讓別人能夠理解自己的意思,那是另一個問題了。
2.對於不熟悉的領域,只能爭取儘可能多、快地了解該領域的基本情況,不要指望能對該領域的問題提出建設性意見。能在某一個問題上知道什麼人都發表過怎麼樣的意見,就已經很不錯了。
3.沒有積累基礎的情況下,指望「直接看到問題的本質」,個人認為這是不現實的。這問題是對中國2000年來中庸之道的一記響亮的耳光啊!!
有時候「偏激」很重要,首先它給你靈感,其次它給你本質。本質本身就是片面的,要看到本質必須片面。而所謂的「看到本質」,本身就是一種假設,一種可能性。這種可能性不必所有人都認同,但是能讓自己認同,能在自己需要的角度來看到問題的本質,這就夠了。別人的攻擊並不構成對你追求事物本質的障礙,那些畏畏縮縮只會中庸而自保的無用之人即便得勢而戚戚,也僅僅是於世界無用的古人穢物上洋洋得意地蛆蟲。足夠大的知識量+完備的知識體系+符合邏輯有根有據的獨到見解頗有些「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的意思,跟別人探討問題的時候字字珠璣,句句切中要害,那是建立在平時積累和思考的基礎上的。如果你學貫古今,口才再差也能說得別人目瞪口呆,若你胸無點墨,即便是手舞足蹈、輔以投影儀ppt,充其量也就是個吹牛逼的水貨,個人認為這其中不存在方法或者是技巧的東西。
多經歷多思考多讀書,像調戲美女一樣調戲這個世界,像愛自己一樣愛這個世界,學會吐槽,比如當你發現這個問題下排列前面的羅嗦回答都是反面教材的時候,就差不多了~~~
推薦閱讀:
※一看書就打瞌睡,自學能力不強怎麼辦?
※初三學生如何補救競賽知識,迎考華師一?
※如何做到每天都能看書,寫日記?
※你有哪些自學成功的經驗?
※怎麼讓大腦瞬間清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