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力或智商可以通過後天努力提高嗎?
原問題為「智商可以通過後天努力提高嗎?」後來改為智力了。你讓最開始針對智商回答的人怎麼辦?所以我給改成「智力或智商」了。
智商是智力商數的簡稱。智力(Intelligence)是指生物一般性的精神能力。 指人認識、理解客觀事物並運用知識、經驗等解決問題的能力,包括記憶、觀察、想像、思考、判斷等。這個能力包括以下幾點:理解、計劃、解決問題, 抽象思維, 表達意念 以及語言和學習的能力。
【技術貼飄過,多圖,不殺貓。】@Filestorm 所指的「智商」為現存智商測試的結果(不包括尚未得到量化方法的智力量化結果)。
An intelligence quotient, or IQ, is a score derived from one of several standardised tests designed to assess human intelligence.
- 智力不僅僅是現存智商測試(韋氏量表等)的結果。
- 智力可以提高。
【智力的定義之爭】
目前被主流心理學界廣泛認同的智力的定義:A very general mental capability that, among other things, involves the ability to reason, plan, solve problems, think abstractly, comprehend complex ideas, learn quickly and learn from experience. It is not merely book learning, a narrow academic skill, or test-taking smarts. Rather, it reflects a broader and deeper capability for comprehending our surroundings—"catching on," "making sense" of things, or "figuring out" what to do.
(一種非常綜合的心智能力最一般的精神能力,包括推理,計劃,解決問題,抽象思維,複雜概念的理解,快速學習和經驗學習。智力並不僅僅是學習書本知識,不是一種狹窄的學術技能,或參加考試的能力。相反,它反映了一個更廣泛和更深入的理解我們周圍環境的能力——「領會」,「意會」事物,或「想出」怎麼去做的能力。)
這個定義有個非常有意思的背景。它來源於由52位學者於1994年在華爾街日報發表的一份題為"Mainstream Science on Intelligence"的聲明。津巴多也在他的那本著名心理學導論Psychology and life (心理學與生活)中使用了該定義。
這個聲明發生的原因是因為1994年出版的一本叫The Bell Curve 的書。這裡列出幾條書中的主要觀點:- 智力可被跨越種族,語言,和國家邊界的進行準確測量。
- 智力主要是遺傳。
- 迄今為止沒人能通過改變環境因素來大幅度改變智商(兒童收養除外),人們對個人未來的控制幾乎是不可能的。
- 國家(美國)對於這一事實一直持否認態度,但公眾最好了解這一事實,因為這將會影響未來的政策制定。
1905年,Alfred Binet為了讓法國教育局改善發育遲滯兒童的教育而編製了一個兒童智力測驗,從而剝離老師對於兒童偏向性的評價,幫助需要特殊教育的兒童。這是智力測驗的起源,它在法國的成功推廣卻對美國起了很大影響。
一戰時,參軍人數過多,美國招募人員為了知道有哪些人可以學習得更快從而可以從特殊的領導訓練里獲得收益更多,急需一種測量方法篩選學員。於是當時一批優秀的心理學家如Lewis Terman便在這種緊急情況下用了一個月的時間編製了這些測試。
由於智力測試在徵兵過程中的大範圍使用,使得民眾接受了這樣一種觀點:智商測驗可以根據領導能力和其它社會特性來區分不同的人,這個方法是經濟的、民主的,由此可區分哪些人能從教育中獲得更多效益哪些人則不能。於是智力測驗便大範圍被學校和工廠所使用。
【智力不僅是IQ測試的結果】
近代的智力理論中,許多心理學家都提出了超越傳統IQ測量範圍的一些智力因素。也就是說,IQ測試因為其局限性,並不能涵蓋一個人智力的方方面面。許多和智力有關的因素在測試中被忽略了。目前的IQ測試使用了心理測量學中使用因素分析法來找出智力的各個維度。許多心理學家對此有不同的維度劃分,但許多維度目前仍然沒有找到較好的方式來測量,並且仍有許多未發現的智力因素。
這裡介紹幾個影響力比較大的智力劃分理論:
- 一般智力因素(g factor)和特殊因素(s factor):由Charles Spearman提出,他是最早應用因素分析法的心理學家。
- 晶體智力和流體智力:由Raymond Cattell提出。他將智力分成兩個獨立的部分,流體智力是理解複雜關係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晶體智力則是知識的積累和獲得知識的能力。如下圖所示,人的流體智力在25歲左右達到頂峰,然後開始下降,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會說「老頑固,學不進新東西了」。但是晶體智力隨著你的閱歷增加則會一路走高,這就是為什麼我們也會說「姜還是老的辣」。
- 吉爾福特智力結構模型:由J. P. Guilford 提出,他用因素分析法去檢驗和智力相關的任務,然後將智力的結構變成了類似於化學周期表一樣的開放模型,等待以後的專家不斷發現新的「智力元素」然後補充進來。在模型最初,有40個因素被確認,迄今為止已經有超過100種因素被發現和確認。可以想像人的智力是有多麼複雜了。
- 智力三因素理論:Robert Sternberg提出,IQ測試不能包含全部智商行為,他將智力劃分為:成分性智力,經驗智力和情景智力。這裡的情景智力很值得一提,可以理解為我們通常說的街頭智慧或者商業頭腦,情景智力高的人不一定會在傳統IQ測試里取得好成績。(我們經常會聽說自己某個成績很差的小學或者初中同學沒有考上大學,但是做生意卻發財了。)
- 情商(EQ):Howard Gardner 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論和情緒理論。於是情商也被包含在了智力之中。
【如何提高「智力」?】
把這個作為一個問題來解決,思路如下:
- 為什麼要提高智力?(為了發財?為了高分?為了泡妞?你的根本需求是什麼?)
- 提高哪些智力?(有這麼多不同維度的劃分方式和智力因素,到底提高哪些能符合你的根本需求?提高記憶力?解決問題的能力?還是情商?)
- 如何提高這部分智力?(如何提高記憶力?如何提高情商?)
已經有很多書提到一些通用的方法,書單在此,領走不謝。
首先來說這本《哪來的天才?》 這本書以許多公眾認為的「成功人士」為案例,深入淺出揭開了成功背後的原因。然後不得不提到《一萬小時天才理論》(應該已經被說爛了)。記得《俠探傑克》里破案的關鍵所在嗎?一個聰明但沒有經過太多訓練的狙擊手VS一個並不聰明但進行了超高強度訓練的狙擊手,處理任務的思路是不一樣的,後者的方式遠遠優於前者。阿湯哥說:「他智力一般,但是因為已經進行了成千上萬次的訓練,下一步要做什麼已經不需要思考,是下意識的決策,這就是為什麼他有著異於常人的判斷。」除了刻意練習,還應該有合適的學習方法來減少練習時間提高效率。推薦這本《學習之道》作者喬希·維茨金13歲就獲得了象棋大師的頭銜,而現在卻是一名太極推手大師。他的學習之道非常有借鑒價值。
另外,這本《為什麼大猩猩比專家高明 》從人腦決策的角度來說「聰明」這件事,也值得一讀。知乎上也有很多好回答,推薦其中的一個:學習一個新領域的知識的最佳方法和最快時間各是什麼? ——————————————————————————————————————————高中的時候我們的年級第一名在我的同學錄上貼了李洛克的貼紙,留言是:
做一個勤奮的天才。(原創內容,未經本人同意不得轉載)
怒更新。。。
發現有好多人對智商存在誤解什麼是智商?智商,說白了,就是一個特定考試的考試成績!比較著名的考試,如評論中 @Klaith 同學提到的,韋氏量表。當然還有很多很多更加小眾的考試。
邏輯不好的同學請多費點腦子仔細讀幾遍,不要沒動腦子就覺得我這麼說跑題了。題目我讀了好幾遍了,答案也微調過好幾遍了,確定沒跑題,你再多想想。
0. 要測智商,只能通過智商測試。
1. 所有智商測試都是測試——而且幾乎都是筆試。
2. 幾乎所有的考試都可以通過練習同類套路,提高成績
3. 在一個智商測試,提高了分數,是否能同時提高另外一個以前沒訓練過的智商測試的分數?如果兩個智商測試具有很強相關性,那當然能。而實際上我們現在的所有智商測試的題目套路,很多都非常雷同,且對「智力」的反應程度,都是極其片面的。所以我們有理由期待一個經過某個智商測試訓練的人在另一個智商測試中展現出非凡的分值。
=====舊答案=====
每個智商測試的局限性很大,所有的智商測驗都默認受試者此前沒有受過類似的測試。換言之,如果我每天像高三準備高考那樣做一次智商測試,智商測驗的數值絕對會更高。其次,對於非直接的智商測試,也已經有嚴格的心理學實驗(Abecedarian Project) 研究過此事。這個實驗招募了許多嬰兒,然後對它們進行每天數小時的寓教於樂活動——對照組的嬰兒則沒有這些活動。在數年以後,研究者發現參與了寓教於樂的孩子們要比沒參加活動的孩子IQ平均高出4個百分點。而且最重要的,這種差異具有統計顯著性。人們所熟悉的IQ事實上只是智力的一個測量方法,並無法全面反映一個人的智力。即便如此,數據表明多數人在一生中IQ是呈整體增長趨勢的。這是因為人天生是learning being,必須通過不斷學習來熟悉環境、適應變化,而這種學習甚至可以是無意識的。你所說的努力,可以是對專業技能、知識的攝入,也可以是對適應性學習有意識的經驗總結。無論是哪一種,在不過度消耗精力影響到適應生存的前提下,都可以讓整體智能有所提高。所謂的「智商」,只是個不那麼確切的衡量指標罷了。
當然是可以的,對於智力方面,我可能有一些發言權,本身我加入了世界高智商協會「勝寒」,同時,又做過很多相關的研究。
我知道一提到智力,你們肯定會想到「最強大腦」。
話說「最強大腦」這個節目火了有幾年了,每一期的節目里都會有牛到讓你驚嘆的人。不過如果你看得足夠久,就會發現一個規律,上節目的牛人里佔據最大比例的應該是「記憶型」和「細節觀察型」選手。為什麼會有這個現象?因為這兩種能力有足夠震撼的現場表現力(還可參見那個叫「一站到底」的節目,一開始我以為比的是知識儲備,想不到連知識儲備都算不上,居然有題庫……如果只是比強記的話,就沒什麼看的必要了)。
在看了「最強大腦」以後,普通人都會認為這些上節目的牛人擁有常人無法想像的能力,智力上必然高人好幾等,甚至認為他們可能是全中國最聰明的那部分人,但事實上,這種認知是錯誤的。智力的範疇很廣,他們展現的能力的確是屬於智力的一部分,但卻未必是智力中最重要的部分,而且跟我們平常認為的「聰明」或「睿智」有著本質區別。比如智力中很重要的邏輯、推理、思辨、融合、創造等能力就較少在節目中有所體現,因為這些能力不太能在舞台上直觀表現,就算有合適的項目,震撼力也不夠。
很多人都認為,聰明是天生的。誠然,這世上有很多天賦異稟的人存在,刨去一些天生就有某種特殊能力的「非正常人類」以外(這些人多數都有其他致命性缺陷),我們口中說的聰明人,應該是指在很多方面都能在更短的時間內將一種新能力掌握得更好的那部分人,比如說念書時碰到的某些不做作業成天瞎玩鬧,卻門門考試得第一的「壞」學生+學霸,讓人恨得牙痒痒的同時,不得不感嘆,人家天生就跟一般人不一樣。
然而,差距真的有這麼大嗎?理解、推理和學習速度固然都受一定的天賦影響,但是學習方法也很重要啊,可能是人家找到了學習的方法了呢?從讀書時候開始,我就一直認為,讀書並不是什麼很難的事情,因為知識點就這麼多,撐死了變不出什麼花樣來,一般一本新的教科書如果認真學的話七天就可以翻完(數學可以更快一點),然後做做課外書的期末測試卷也能考70分以上。
這的確是一種能力,但並不是完全由天賦決定的能力,而是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由後天習得的能力,比如我學新書時用到的概念肢解、類比、重組等,習得這些能力並不需要多牛的智力水平,大多數人通過正確的學習方法完全也可以做到。
事實上,很多「智力」是可習得的。我們都是普通人,不搞特殊科研項目、不算1+1等於幾、不當「人肉雷達」,到底哪些才是普通人更值得去花時間習得的智力呢?一言以蔽之,不能(或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不能)用機器來替代的這部分智力,是最值得去習得的。
機器可以替代哪部分智力?
1、圓周率小數點後1000位、成吉思汗出生於哪年等死記硬背的記憶
2、「大家來找茬」類的微觀識別
3、「數獨」等嚴格給定條件下的高階推理
4、超多位數或超快速度的「心算」
……
這些都是機器可以比人更快更好地做到的事情,如果拿來鍛煉腦力,還是有一定效果,但在今天這個工具應用變得越來越容易的時代,恐怕這些能力的價值是要大打折扣了。
更何況它們的實際應用本就極少,比如上述記憶類的,很多都是單獨的知識點,也就是跟其他知識沒有連接的孤立知識點。知道「犇、驫、焱」念什麼重要嗎?一點也不重要。背誦圓周率小數點後1000位乃至10000位也不過是將數字具象成一個個故事的記憶方法加上常年累月地背誦那些故事達成的,不單單這種知識沒用處,連這種記憶方法都沒有太大的用武之地。比如「王峰」等記憶大師並不是天生就記憶力異於常人,而是通過學習了科學的記憶方法,才能瞬間記憶那麼多東西,普通人一樣可以練得成,但那是一種記憶特定事物的瞬間記憶方法,並不代表學完以後大腦的記憶能力就有了飛躍性地提高了。你背會了圓周率小數點後10000位,你能1分鐘內記完54張撲克牌,出門該忘帶鑰匙還是會忘帶,前天晚飯吃了什麼一樣想不起來。
微觀識別和心算就更不用說了,機器用起來又快又好,而且比人腦更不容易犯錯,唯一有爭議的可能是高階推理了。推理能力非常有用,尤其是高階推理能力,目前機器還無法有效地替代人腦,但這僅限於在初始值首先需要人腦作判斷,且推理過程沒有標準規則的情況下。如果類似「數獨」或象棋等遊戲,給定了初始值,又給定了嚴格的規則限制,那麼人腦是絕玩不過機器的,它能瞬間將所有可能性算出來,並找到最優解,人腦再牛逼也只能無限接近,永遠達不到這個境界。
看到這裡,你應該知道了,只要你有幾千塊錢,你就能比這些「最強大腦」做得更好,所以這些能力除了用來表演以外,基本無甚大用途,也無需去羨慕。現在我們可以開始說說那些普通人能習得而且又有用的智力了。
有用的智力是利用正確的方法論習得有用的知識,再用其改造和完善現有認知模式的能力(讀起來有點拗口)。
1 怎樣的方法論才算正確?
概括來說,就是用科學、辯證和本質化的思維來思考問題。
我有一位朋友,很相信命格之類的東西,遇有重大決定就會去相應的書里翻查到底該怎麼做,但有時候書里又寫得模稜兩可,怎麼辦呢?
此君就會隨便選一個,等事情結束以後,在該書里寫下批註,以便「深刻」理解書中那模稜兩可的表達中蘊含的「真正意義」,此君將這個過程叫做「悟」,自信將這些書悟透,便參透了天機,無往而不利。每每有人提及此乃迷信時,此君便會用一句經典的話回應:科學也不是什麼事都能解釋得了的,你怎麼知道是迷信還是天機呢?
說句公道話,他的學習態度不可謂不端正,而且還有自己的測試方法,也算是愛學習的了。然而,這樣的方法論卻從根本上便出現了問題,他將現實中發生的事情,同書中的「預言」去一一對應,從而剖解出「預言」的「真正含義」,這個過程中其實他已經預設了一個前提,就是書里說的肯定是正確的,區別只是自己如何理解的問題。這就有大問題了,因為他篤信書是不會錯的,所以一旦下次發生的事情同上次的批註有出入,他也不會懷疑書里「預言」的正確性,只會去調整批註來解釋給自己聽。
現在你覺得這是迷信還是「天機」呢?
上述分析過程就是運用一次正確的方法論的過程。如果你是一個從未接觸過「命理」的人,突然有人向你拋出這個概念,並將自己的論證方法講給你聽,你是信還是不信,就取決於你是否用科學、邏輯、辯證的思維方式去看待他的概念和論證過程,這可以幫助你區分哪些是正確的概念,哪些是需要摒棄的糟粕。
2 怎樣的知識才算有用?
用李笑來的話說,就是有繁殖能力的知識。
這種知識並不是孤立的,它們可以引發思考、引發行動,從而從根本上改變認知,讓真正正確的概念進駐大腦,從而孕育出新的種子,一代一代「繁衍」下去。這樣講可能有點不夠形象,帶大家看例子。
孤立的知識點很好理解:
伊麗莎白二世的全名是什麼?
秦二世胡亥的二老婆叫什麼名字?
新華字典第68頁的第三個字是什麼?
……
諸如此類,非常無聊(一站到底里的很多題目就屬於這種極度無聊類的)。這種知識與其他知識產生不了任何化學反應,價值自然是趨近於0。
那麼有繁殖能力的知識呢?也舉個例子,比如盲測。
盲測,就是指對被試者隱藏測試信息,以最大限度保證測試的公平程度(有時為了更精確,對調研者同樣需要隱藏測試信息,叫雙盲測試)。
它怎麼就會繁殖了呢?當你通過正確的方法論習得這個概念,認可並掌握了以後,你就可以用它來判斷很多事情,從而得出其他結論。
比如有人曾經在一群堅定地認為法國葡萄酒更好喝的人裡面挑選出一部分做盲測,結果大部分人選出的那杯最好喝的卻是澳大利亞葡萄酒。
再比如大多數人都喜歡可口可樂,而且都認為可口可樂更好喝,可口可樂的銷量也一直在百事之上。百事不服氣,就做了一次盲測,結果大部分人選的更好喝的那杯卻是百事可樂。
通過盲測,了解到了多數人喜歡的口味,就知道什麼樣的口味更被人所接受;通過盲測,知道了品牌和習慣對一個人的選擇可以造成何種程度的影響。現在我們可以說,「盲測」這個知識就算是開始繁殖了。
3 如何改造和完善現有認知模式?
認知模式的打造絕非一朝一夕之功,它歷經多年的演變、大量的融合,早已成為一個相對完備的知識系統,因此,要往裡加東西,就必須保證加的是上述「正確而有用的知識」,至於用它來改造現有認知模式,更是要慎之又慎,否則,不僅無法改善,還容易把你引上「邪路」。
舉個例子,我現在學到了一個叫「對照試驗」的概念,通過科學的思考,我認為這個知識可以放進我的知識庫裡面,接下去我用它來完善自己的認知模式。
比如我以前一直奉行感冒必須吃藥才會好,因為父母是這麼教的。現在我學習了這個概念以後,決定做一個對照試驗來檢驗一下。下雨天去淋雨、不洗手就抓東西吃,總之不停地「作」到得病為止,讓醫生診斷一下,確定自己得上了病毒性或細菌性感冒以後,讓自己不吃藥挺著,直到挺不過去了再去打針吃藥,看看這病會不會自愈,如果發現最後自愈了,那麼對於「感冒必須吃藥才會好」的認知模式就被我新習得的知識給改造了。
再比如,母親從小就教我,襪子和內褲不能一起擱洗衣機里,因為髒東西會傳染,容易得病,我就一直是這麼以為了。現在我學了「對照試驗」以後,決定跟以前的行為來個「對照」,我就故意兩三天不洗襪子,讓它在最髒的時候跟內褲單獨放進洗衣機里洗,當然你要更狠一點,還可以放進其他的諸如外衣之類的臟物,一次不行多試幾次,看看會不會得病。後來發現根本沒事,於是我就再次改造了「襪子和內褲不能一起擱洗衣機里洗」的認知模式。
以上就是「利用正確的方法論習得有用的知識,再用其改造和完善現有認知模式」的全過程,這種「智力」才是普通人最需要也是有能力習得的。慢慢的,你就會發現自己變得越來越「聰明」,越來越有「智慧」,一些偽概念、毒概念根本近不了你的身。
比如「每次雞一叫太陽就出來了,所以太陽是雞喚醒的」之類的因果概念,比如「中醫認為紅棗可以補血,芝麻可以黑髮(其實只是古人看到紅棗是紅的,芝麻是黑的而已,中醫自己也不會單純開紅棗的方子給你補血,肯定會混一些其他藥材,因為等量紅棗里的含鐵量還不如等量豬肉)」,你在不斷改善自己的認知模式的同時,也變得越來越難以被「忽悠」。
蘇格拉底和亞里士多德並不能將54張不同圖案的卡片在1分鐘內記下,並按順序背下來(5分鐘應該也不行),但不妨礙他們的「睿智」,相反,能背下來的也不意味著「智力」就高人一等了。
我於大約兩年前加入了「勝寒」,智商門檻是130+,裡面應該都是「經過認證」的高智商人士。在這兩年來跟部分會員的交流中,可以明顯感覺到他們的邏輯能力和想像力都屬上乘,這裡面肯定是有「天賦」的成分,但在認知能力上其實和我身邊的其他朋友別無二致。
因此,這就是我說的99%的人都能通過正確的方法變得更「聰明」的原因。畢竟,人生並不是靠某種特定方面的「智力」就能取勝的,不是嗎?
(完)
作者:蔡壘磊
天使投資人|思維工坊創始人 | 高智商協會勝寒會員 |LinkedIn專欄作者
如果你也喜歡看理性、思辨的文章,請拿起手機掃以下二維碼,關注公眾號「請辯」(luojisiwei),有任何事,歡迎來後台找我。
我的新書叫:
《認知突圍:做複雜時代的明白人》
噹噹分榜穩居前三
當人手一冊的認知書籍,你值得擁有。
http://product.m.dangdang.com/25120137.html (二維碼自動識別)
補充一下一樓的。晶體智力隨年齡是逐漸增長的。所以,姜還是老的辣而流體智力是在25歲的時候達到頂峰,所以學習是在這個年齡之前最佳。而且這兩種智商還是在年輕的時候增長最快,所以,好好學習吧!
補充下:我認為幼年時期必要的訓練能極大地提高基礎。
比如小時候被家長長期以「干擾單線程法」簡化帶孩子的任務(忘了具體是怎麼來著,就是前段時間微博分享說遇到孩子吵鬧就弄另一件東西讓祂分心...)以及孩子在好好地玩著然後「寶貝過來過來」或者「這孩子真漂亮來叫一聲叔叔」干擾注意力,我覺得會造成影響。
我相信生活中的每一個細節都在或多或少地提升或降低我們的生活。
擁有極其專註的注意力,在後來幾十年工作生活中帶來極大的優勢,是如在下這種專心不下來的人垂涎三尺的鍛煉大腦的方法很多,而且並不難,只要稍微改變一下你的生活方式,比如換隻手刷牙、閉著眼吃飯、發發獃、玩玩填字遊戲、適量運動一個嶄新而聰明的你就出爐了。 1.閉眼吃飯 為了有意識地用腦,你可以阻斷一些信息,比如視覺信息。閉上眼睛,靠其他感官去尋找食物,再送到嘴裡,這樣可以刺激觸覺、味覺和嗅覺,從而增強大腦中相關區域的功能。 2.吃富含卵磷脂的食物 乙醯膽鹼是大腦的「潤滑劑」,它能使腦部更加活躍。而卵磷脂能轉化成乙醯膽鹼,因此,多吃花生、大豆、毛豆等富含卵磷脂的食物,將有助於提高記憶力。 3.用手指分辨硬幣 隨時在口袋裡放幾枚不同面值的硬幣,沒事時拿手指的指尖去嘗試著分辨,這樣可以刺激大腦皮層,從而挖掘出大腦隱藏的一些能力。 4.關掉聲音看電視 阻斷聲音,僅靠畫面去分析電視里正在播放的內容。這樣做能刺激大腦皮層,並訓練自己集中注意力去做一件事情。 5.捏住鼻子喝咖啡或茶 咖啡和茶的香氣會通過鼻腔粘膜和嗅覺神經傳入大腦,再在腦中對其進行分析。但現在你聞不到香氣了,大腦就只能靠舌頭的味覺來拚命分析進到嘴裡的東西,這樣一來它就得到鍛煉了。 6.大聲讀 朗讀的過程是把視覺刺激反饋給聽覺,並加以確認,它所帶給大腦的刺激要比默讀多得多,因此記憶也更加深刻。閱讀本文時,建議你在需要獲取信息時選擇默讀,在分析或記憶信息時選擇朗讀。 7.學門外語 大腦里有一塊被稱為前額皮質的區域,它直接影響你的決策能力,而學習外語可提高這塊區域能力。 8.點沒吃過的菜 做習慣的事情會讓你感覺輕鬆,比如去常去的餐廳吃飯,點以前常吃的菜,這是因為在你腦中已經形成了程序記憶,不會再對腦部形成刺激了。所以有意識地做一些不常做的事就顯得非常重要—新的嘗試對大腦來說是一種很棒的刺激。 9.繞路走 有空的時候可以嘗試一下繞路而行,即使迷路也沒關係。為了找到正確的路徑,你會開動腦筋,而這種滿負荷運轉狀態對鍛煉你的大腦十分有益。 10.用左手刷牙 大多數人都習慣用右手,右手運動是靠左腦支配的,因此人們平時對左腦使用得比較多。如果有意識地讓左手做一些事情,那麼對腦來說是一種新的刺激,而且利於開發你的右腦。 11.喝酸奶 益生菌不但對腸胃好,而且還有助於控制焦慮情緒,使大腦在情感和記憶處理上都表現出更強的能力。 12.轉移注意力 站起身走走、爬爬樓梯、做做深呼吸或伸展運動。或許你已經意識到,在做這些放鬆的身體活動時你的大腦仍然會繼續處理上一個任務,有時甚至還能產生新的想法。 13.去陌生的地方 通過體驗未知世界,能讓大腦空間更加廣闊。去沒去過的地方,見沒見過的東西,可以使大腦保持新鮮的狀態。 14.換個角度看問題 有些東西即便絞盡腦汁也是想不出來的,你需要嘗試從各個角度去觀察和思考問題,這樣大腦也會越來越靈活。 15.吃早餐 腦重量僅占人體總重量的2%,但其所消耗的能量卻佔到總耗能的18%,而其惟一的能量來源是葡萄糖。早上是腦部最缺葡萄糖的時期,不吃早餐就去上學或工作,大腦能量會不足,無法充分發揮出其能力。研究表明,早餐能為大腦提供一天所需能量的25%。 16.多咀嚼 咀嚼次數越多腦部的血流量增加得也就越多。 17.快走 運動神經中樞在腦的前額葉,運動命令就是從這裡下達的。每天進行20分鐘的快走可以改善腦部血流量、刺激腦產生有益的活性物質。研究表明,經常運動可以降低患痴呆症的幾率。 18.管理時間 科學家在上世紀80年代末發明了一種時間管理方式:用簡單的廚房定時器給工作設定25分鐘的時限,時間一到就休息幾分鐘,這會讓你的頭腦更為敏捷。 19.製造快樂 之所以你能感受到喜悅和愉快,是因為腦內分泌了一種名叫多巴胺的物質,這種物質還能增進神經腦細胞的發育、擴展神經網路。你可以主動去製造去多巴胺,比如不時給自己設定一些易實現的目標:改善伙食、晚上和女朋友去看電影。當你一想起這些令人愉快的目標,你的大腦就會分泌多巴胺,而你也能更高效地完成工作。 20.判斷自己是右腦型還是左腦型 右腦適合對圖像、空間、音樂等信息進行處理,直覺和綜合判斷力強,同時具備信息合成、整體認知等能力。右腦發達的人通常擅長美術、音樂,但對數學感到頭疼。而左腦則適合進行語言、計算的處理,行動方式是分析式和理論式的,一般左腦發達的人數學優秀,善於有邏輯地思考問題。能否高效用腦就得首判斷自己是哪種腦型,因此只有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大腦才會更興奮。 25.多睡覺 你沒看錯。睡覺可以讓你更聰明。人在入睡後大腦依然在繼續處理各類記憶,而當你醒來後,你會發現記憶力更好了。 26.吃薑黃 薑黃是一種調料,也是咖喱中常見的香料,其內含的薑黃色素有助於預防痴呆症。 27.定期運動 根據《鍛煉和大腦的革命性新科學》一書中的理論,跆拳道、跳舞等運動可以提高大腦協調能力。哪怕宅在家裡,你也可以拿著Wii的體感控制器,在電視屏幕前手舞足蹈鍛煉大腦。 28.讓手機歇會 不斷查看手機簡訊和電子郵件會分散注意力,降低工作效率。如果可以的話,嘗試在特定的時間將手機關掉,你就能專心工作了。 29.皺眉 別小看皺眉這樣簡單的動作,它會讓你的思維變得更具批判性和分析性。 30.觀看新知視頻 用思想的力量來改變頭腦,比如觀看前沿科技、政治和藝術有關的視頻,你會發現自己突然變得更善於思考了。 31.利用圖片 一個能讓你增強記憶的秘訣是:把你想要記住的東西和一幅生動的畫面或圖片相結合。 32.製造混亂 嗅覺和人的記憶密切相關,一般氣味的刺激是和眼前事物一致的。可是如果鼻子聞到的是咖啡的香氣,但看到的卻是魚的樣子,那你的大腦就開始「混亂」了,而這種混亂卻可以刺激腦部的一些神經,使得神經細胞分泌更多的神經遞質,從而優化大腦機能。 33.肯定自己 不停地暗示自己、肯定自己,增強這種意識會使大腦的潛意識被慢慢激活,幫助你全力以赴地實現自己的目標。 34.玩動作遊戲 適度玩一些動作和槍戰類遊戲可以提升你的反應速度,改善協調能力。 35.讀聰明人的微博 有一些人的微博會讓你大開眼界,比如預測了次貸危機的經濟學家、獲得文學大獎的小說家等。當然去讀《科技新時代》的微博(http://weibo.com/popscichina)是一個相當不錯的選擇。 36.說出來寫下來 把想法轉化為語言從腦里傳遞出來,之後再一次轉化為文字或聲音重新進入大腦進行分析。此時被大腦重新接收的信息又會被你過濾一遍,或許你可以產生更好的想法。 37.逛美術館 這不僅讓你看上去更聰明,欣賞藝術還能幫你減壓,集中注意力。 38.玩猜謎遊戲 文字遊戲和猜謎能降低患痴呆症的風險。你喜歡玩填字遊戲和數獨遊戲嗎?不用再因為浪費時間而內疚了,要知道你是在「提升自己」。 39.活動手指 大腦所感受到的刺激很多是通過手指來傳遞的,比如彈鋼琴、敲鍵盤。當你達到「盲打」的水平後,手指對大腦的刺激便會逐漸減少,因此你需要主動去練習一些新動作,比如通過帶觸控屏幕的電子設備去玩「切水果」等遊戲。 40.吃黑巧克力喝紅酒 黑巧克力和紅酒里的黃酮類化合物有助提高記憶,現在你有借口喝酒了。 41.玩樂器 捧起你的吉他,打起樂鼓。玩得不好沒關係,關鍵是玩樂器可以讓大腦中控制記憶和協調能力的部分更為活躍。 42.喝咖啡 每天喝4杯咖啡的女性比每天喝一杯咖啡的女性更不容易抑鬱。還有研究顯示,咖啡可以提高短期記憶力。 43.找個愛好 如果你對一件感興趣的事情特別在行,做事時你的大腦也會變得更有效率。國際象棋高手就比業餘愛好者辨識能力更強。 44.發表評論 在互聯網上任何人都可以成為評論家。不管是對一本書、一部電影,還是某種美食,你都可以通過微博言簡意賅地寫下你的感受,這可以幫助你更好地分析與思考。 45.告別計算器 儘可能強制自己進行口算。例如去超市購物口算出總價,或是憑藉對菜品單價的記憶,算出這頓飯要付多少錢。 46.擁抱大自然 在擁擠的街道上待幾分鐘就會損害記憶和自控能力,這是因為,大城市裡讓人分心的刺激物太多了,你的大腦忙不過來。所以儘可能走出城市吧,多和大自然接觸能幫助你的大腦恢復到最佳狀態。 8種笨習慣 對照一下,看看你有沒有身處「比別人笨」的危險邊緣? 甜食攝入過量 甜食過量的兒童往往智商較低,這是因為減少對高蛋白和維生素的攝入會導致機體營養不良,進而影響大腦發育。 睡眠不足 大腦消除疲勞的主要方式是睡眠,長期睡眠不足或質量太差會加速腦細胞的衰退,聰明人也會變糊塗。 長期飽食 現代營養學研究發現,長期飽食容易導致腦動脈硬化,出現大腦早衰和智力減退等現象。 工作環境空氣差 大腦是全身耗氧量最大的器官,只有充足的氧氣供應才能提高它的工作效率。用腦時,特別需要注意工作環境的空氣質量。 輕視早餐 不吃早餐使人的血糖低於正常供給,導致大腦的營養供應不足。此外,早餐質量與智力發展也有密切聯繫。研究稱,吃高蛋白早餐的兒童在課堂上的最佳思維普遍相對較長,而食素的兒童情緒和精力下降相對較快。 少言寡語 別再整日沉默寡言、不苟言笑了。多說話會促進大腦的發育和鍛煉大腦的功能,尤其是多說一些有較強哲理或邏輯性的話。 長期吸煙 長期吸煙的人腦組織會呈現不同程度萎縮。吸煙還會導致大腦供血不足,引起腦動脈硬化。 帶病用腦 在身體不適或患病時,勉強堅持學習或工作,不僅效率低下,還容易造成大腦損傷。想在職場、情場和商場中表現得比別人更出色?
給你的大腦加點料。 story - 韓琪 陳實 photo - 郭灝
別不好意思承認「你想變得比別人更聰明」。和你一樣,每個地球人都希望自己能具有淵博的知識、活躍的思維,以及非凡的理解力和記憶力。於是人們開始熱衷於健腦,希望這樣做能更有利於吸引異性、更好地揣摩老闆的心思。
一些健腦措施看上去不錯,比如玩猜謎遊戲、大聲朗讀,它們能讓你變得更善於思考,並增強記憶力。但這些方法並不是讓你變聰明的關鍵—進行記憶訓練雖然要比看《非誠勿擾》這類電視節目好得多,但這種訓練充其量也就是能讓你更容易記起已經儲存在大腦皮層周圍的零散信息,對於全面提升智商的意義並不大。換句話說,你並不能因為比別人多記住幾個英文單詞就把自己歸類為聰明人。
你需要的是對大腦進行更深層次的認知訓練。它的好處在於能幫助你高效管理已有的知識儲備—讓你一眼就看出公司年報中的關鍵數字、一聽便知這是不是一條忽悠人的廣告(去除99種污漬,讓衣物潔白如新)、稍加琢磨就能讀懂有關基因組學的最新研究、簡單思考就能在職場、情場和商場中做出正確抉擇。至於方法,其實很簡單。
你應該先了解下當今神經生物學和認知科學領域的最新研究。傳統觀念認為,「人的智商在小時候就已經定型,此後要想改變非常困難」。但去年9月刊登在《自然》雜誌上的一篇文章稱,智商不僅可以提升,而且提升的空間還不是一星半點—在不斷進行的認知訓練的幫助下,4年時間就足以讓人的智商提升21分。
智商測試考驗的是人的短期記憶力、空間感知力、圖像識別力等一系列重要能力,全方位反映了一個人在空間、語言、分析乃至更深層次領域的認知。在這個測試上「能進步21分已經相當驚人了,」上述研究的領導者、倫敦大學學院的認知學家Cathy Price說,「如果一個人的智商能從110提升到130,他就能從智力平平之輩一躍成為智力超群者。」雖然Price所領導的研究小組目前只對12~20歲的人群進行了研究,但她認為這項成果適用於所有人,因為有其他研究表明,即便到了花甲之年,人的大腦依然具有根據外界環境改變自身結構的能力。「我認為人的智商在成年之後同樣能發生顯著改變。」她說,「大腦的可塑性不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衰退。」
但智商的提高到底與認知訓練存在著多少聯繫?Price和她的研究小組對這一問題展開了進一步研究。根據對近百名受試者腦部掃描結果的觀察,39%的受試者在語言智商發生顯著改變的同時,左腦運動皮質的部分區域灰質密度和灰質體積都發生了相應改變,這些區域在人們閱讀、說話、辨物的過程中會被激活。而21%的受試者在非語言智商(即空間推理、圖片識別等非語言能力)有所提升的同時,小腦前葉控制手部運動的區域灰質密度也發生了相應改變。這一結果表明,感覺-運動能力的提高對於增強認知能力頗為有益。
此外,人們一直認為短期記憶力只是衡量智商標準的一個方面,但近幾年的研究表明,僅僅提升短期記憶力也能讓智商提高。研究人員發現,短期記憶力的訓練強度越大,人們根據已有知識獨立理清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越強。針對成年人和學齡兒童的相關試驗都取得了相同的結果。「記憶力與智商存在關聯,但科學界對記憶訓練能否增強認知能力依然存在爭議。」因發現記憶的細胞分子機制而獲得2000年諾貝爾生理學與醫學獎的哥倫比亞大學神經學家Eric Richard Kandel說,「但如果你真的下狠功夫去練記憶力,比如背下一本小說,或許你真能改善某些方面的認知功能。」Kandel強調,智商可不是簡簡單單地吃點什麼、干點什麼就能提升的。智商的高低取決於神經元及神經元間的突觸數量,而學習的過程就是使神經元形成和突觸生成的過程(神經元的產生可改善認知能力)。
除了短期記憶力,提升注意力也是使你變聰明的突破口。正因為如此,「利他林」、「阿德拉」這類作用較溫和的哌啶類精神運動性興奮葯才會有廣闊的市場。這些「聰明葯」到了考驗記憶的關鍵時刻尤其管用,在臨時抱佛腳的考生中大受追捧。它們能提升大腦多巴胺的水平,使人動力倍增,並且讓人更容易集中注意力來完成背課本的任務。另外,適度玩電子遊戲也會起到提升注意力的效果—尤其是在玩《生化危機》這類動作遊戲和《國家的崛起》這類策略遊戲。
想進一步改善大腦的高級認知功能,還有一種不錯的方法,只不過它對你來說可能有些困難,那就是學外語。發表於去年的一項研究結果稱:當一個人精通兩種語言時,他就要根據特定的情況不時在二者間做出取捨。在這種情況下,與兩種語言相關的皮質迴路都會被激活,前額皮質必須介入其中做出正確的選擇。由於前額皮質同時掌管著大腦的高級認知功能,雙語訓練在造就發達的前額皮質的同時,也在無形中鍛煉了一系列高智商人士不可或缺的本領,例如極強的解決問題的能力、多任務處理能力等。
變聰明不在一朝一夕,通過堅持進行有氧運動(比如每天快走20分鐘)來讓自己更聰明是一個不錯的主意。《鍛煉與大腦的革命性新科學》一書作者、哈佛大學醫學院神經病學教授John Ratey指出,「沒什麼能比體育運動更簡單、有效地健腦了」。早期Ratey曾對幾組經常運動的人和幾組不怎麼運動的人進行過對比研究。結果顯示,經常運動的人在一系列的認知任務上比不運動的人有更好的表現。當然這項研究存在一定問題,例如兩者可能在其他因素上存在個體差異,而經常運動者所表現出來的優勢可能也並不源於自身的「運動」。
現在,在更先進的腦部掃描工具的幫助下,以及對生物化學的深入了解,人們意識到運動對大腦的影響要比以前的認識更加深奧、複雜。這種影響始於肌肉。運動時肌肉會釋放出IGF-1蛋白質,它隨血液運轉,穿過血腦屏障進入大腦。之後IGF-1會衍生出幾種化學產品,其中一種名為腦源性神經生長因子(BDNF)的物質能促進神經元和突觸的生成。在Ratey眼中,這種物質簡直就是「滋養大腦的神奇肥料」。雖然它並不能直接提升智商,但卻能使大腦皮質儲存更多信息,提高人的學習能力。
除了堅持運動外,每天中午的午休時間你也應該充分利用起來,因為美美睡上一小覺就能養精蓄銳。睡眠能使神經元之間的連接更緊密,讓大腦的學習能力和記憶力變得更強。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心理學教授Matthew Walker所領導的一項研究證明了該結論。研究人員首先讓志願者完成一項考驗大腦海馬區的任務—記住100多張生面孔的名字,接著將志願者隨機分為兩組,其中一組從下午兩點開始午睡90分鐘,另一組不午休。結果發現,午睡組記住了更多的名字。更令人吃驚的是,在18點開始的新一輪測試中,午睡組的表現更加突出。所以讚美谷歌這樣人性化的公司吧,它們為員工提供了午休室和床。
當然,在任何涉及健康的話題中自然少不了美食。通過吃來變聰明多簡單?但結果可能會讓你有點失望—上百項研究表明,許多備受推崇的所謂「健腦益智食譜」都徒有虛名。那些富含維生素B6、維生素B12、維生素E、葉酸的食物根本無助於維持認知功能,更不用說加以改善。魚類、果蔬雖有益健康,但要說它益智也沒什麼足以令人信服的科學依據。總而言之,目前尚無證據表明富含抗氧化劑、黃酮類化合物的食物能使人變聰明。但科學家對某些食材仍然抱有一絲希望,或許石榴汁和咖喱中常用的香辛料薑黃具有一定的增強記憶力、改善部分認知能力的功效。-------------------------------------------------------------------------------------------------------------------------------------------- 首先上面的建議我在堅持的有大概8項,其次個人認為其實不必太在意你智商高不高,你能努力做一些事情然後克服一些困難,有一點毅力,能夠比他人多花一點時間思考解決問題的辦法,你就勝過很多一般人了,除非你智商非常高,不然智商在生活中起到的作用是不高的。如果你在朋友圈中表現不出色,人際關係處理不到位,思維不嚴謹(這都是我自身的問題,就以自己做列看能不能幫到你)或者老是犯錯,缺乏自信,這些都和智商關係不大,都可以通過一些手段改變的,比如說人際關係,可以看看《溝通的藝術》裡面講的很系統就看你能不能實踐能不能把技巧學下來,比如思維不嚴謹,其實思維和語言是密不可分的,百度上說:」思維方式又與語言密切相關,是語言生成和發展的深層機制,語言又促使思維方式得以形成和發展。語言是思維的主要工具」可見溝通能力不強和思維方式還是有很大關係的,從這方面你可以從邏輯著手,看看邏輯方面的書籍,做做邏輯思維題目,切不要指望立竿見影,思維的培養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不可圖快,現在我每天會花一個小時看邏輯思維書籍,並完成課後習題。總結,人家可以給你很多很多的建議,但是需要自己去執行,建議多了也不見得是好事,建議太多容易心猿意馬,集中不了力量去執行,理論太多總歸是理論,最終還是要解決實際問題。不是每個學生都能成為學霸,但每個孩子都是天才粒粒趙 · 37 分鐘前
前言
——只寫給看得懂或願意看懂的人
所謂學霸大多是在學術方面很厲害,很多人都只有讚歎的份兒,因為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成為學霸。有的時候,學霸真的不只是努力這麼簡單,先天的資質也十分重要。
但不能成為學霸的人,就不是天才了嗎? 美國哈弗大學教授加德納在1983年提出多元智能的理論,指人的智慧是存在於多個領域的,包括語言、邏輯、音樂、視覺、肢體、交際、內省、自然等。中國的學霸們大多在語言邏輯方面能力突出。。。那麼我們的其他智能就被忽視啦?不得不說天朝的應試教育還是魔剎了很多其他領域的「天才」!!!
那麼什麼樣的教育才能發揮學生自身的多種智能呢?——多元教學策略!
多元教學不是什麼高深的理論,需要的是多一點的觀察力、創新力和行動力。
所謂『多元教學』就是融合多學科內容,通過多種方式達到教學目標。
在介紹具體的栗子之前,我要花一些篇幅來說說思維方式。 以便在行動前有一個正確的方向。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不應該只是個口號儘管多元智能理論與我同齡,但在我們的學生時代從未產生過交集,我想很多人也是如此。
依然記得高中文理分科的時候,很多喜歡文科的人為了更好找工作選了理科;也有喜歡理科卻為了考英文專業選了文科;還有一群人抵擋不住班主任苦口婆心地勸說,最後留在班主任的班裡,自己稀里糊塗地被選了文/理科。
高考完選專業的時候,大家討論最多的就是某某專業就業前景如何,卻很少有人問考生喜歡什麼。。。不過考生自己也未必知道,自己苦苦地上了十二年似乎沒有人在乎過這個問題,自己也很少思考,被動地填鴨式的學習讓人失去了思考、甚至自我認知的能力。
如果一不小心說了自己喜歡籃球,可能遭到的回復是「籃球能當飯吃嗎?」宣判式的否定讓孩子堂而皇之地讓出自主選擇權,最後成人以過來人口吻教育孩子「都是為了你好,等你長大就知道了」云云。
成人做決定時往往著眼於未來的成功,興趣要排在現實問題之後。
現在有家長開始培養孩子的興趣了,大部分還是把它當做成功的「裝飾品」,並非必需品。
既然是裝飾,自然要高雅一些,鋼琴、舞蹈、騎馬。。。家長們也覺得有面子,但見過哪個家長因為自己孩子的興趣是抓蛐蛐、畫小人兒書而炫耀的嗎?
孩子的興趣是什麼?這是開始多元教學之前,首先要了解的問題。原因很簡單啊,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嘛。
不是只有特長才叫興趣——多一點兒觀察這裡的興趣是廣義的,擅長做自己覺得舒適的事情都是興趣。有的孩子很喜歡畫畫,儘管在你眼裡可能畫的就是一坨 shi,但這就是他的興趣;有的孩子很喜歡問問題,儘管很多問題不著邊際,但這也是他的興趣。。。以此類推。
有一些網站提供更加細化的多元智能測驗,一般來說,通過觀察都能看得出來,如果你喜歡測試類的題目,可以查看http://www.literacynet.org/mi/assessment/findyourstrengths.html
必須強調的一點是,所謂八種天賦並非天生,因為世界上還有另外一個很重要的觀點:天才是訓練出來的。《財富》雜誌編輯、全美最受推崇的商業記者之一 傑夫?科爾文的書《哪來的天才?》中有很多取證。
看,訓練對天(shen)才(cai)來說多麼重要!所以也不要看到自己的肢體方面薄弱就放棄鍛煉啊~不然,我也要放棄思考啦!
滾蛋吧,木桶理論!——多一點兒思考我們每個人幾乎都受到木桶理論的影(du)響(hai):一個木桶所盛水的多少不是取決於最長的那塊板子,而是最短的。所有的理論都是有「束縛力」的,因為它限制了前提。人怎麼運用理論才能不被理論所局限呢,我們需要更多的思考創造,去改變固有的條件。
就以木桶理論為例子,其實可以從更多角度來思考:木板的長短板是否可以有更好的排列方式?可否將兩個短板合併?可否交叉?長板足夠長的時候,不一定要來做木桶吧?即使是木桶,可否用它來裝其他東西?
對於一個人來說,同樣如此。當老師發現學生對於某一學習不產生興趣的時候,我們是否可以合理運用他們的長短板組合,形成新的學習模式?在數理化中引入文史哲,在文史哲中穿插體美勞。
對於一群人來說,更是如此。小組合作學習是另外一種長短板的組合,老師可以讓學生強強聯合,也可以強弱互補,各盡其職,提前體驗人的不同社會分工。
行動是更好的思考——多一點兒實踐想好了就去做!當然,我們有很多不去做的理由:
沒有時間啊!
教室空間不夠!
學生行不行啊?
萬一學生不聽指揮呢?
我一個人忙不過來呀!
。。。
我想說,同感!
所以我分享的栗子也有不完善的地方,我也會在文中反思自己的問題。
剛開學的時候,我都會非常注意學生的思維方式的培養,結合課堂常規進行訓練(這太太太重要了!!!)。就以最初兩周的科學課為例,時間是每天30分鐘,主題是「我們都是科學家」。
首先,我提出一個問題:科學家要做什麼?讓學生回答。藉機誇讚通過舉手回答的學生,但不去過多評價他們回答的內容,給一些適當的引導,讓更多的人參與進來。
班裡有的人是不怎麼說話的,但有的人反覆說,這是可預期的。我準備了一種叫做「Talking wall」的活動,類似於留言板之類。就是將不同的觀點/圖片放在幾張大的紙上,然後把紙放在不同的位置,學生可以在教室里走動在不同的紙上寫下自己的想法。
這個活動是通過書寫代替說話,可以有更多時間思考,也讓一些不擅長發言的人找到表達的機會;可以閱讀別人的留言然後補充,就像在社交網站留言一般充滿互動性;給學生走動的機會,比起坐著回答問題,他們的肢體更放鬆。它是一個融合了語言、內省、交際、肢體智能在內的活動。
跟很多老師一樣,我最擔心的是班級秩序,所以開始前我也表達了自己的擔憂:
一個地方人太多怎麼辦?(最多四個人,用班級人數除以紙的數量)
有人在教室里跑怎麼辦?(把他/她的名字放到黃燈或紅燈)
有人大聲說話怎麼辦?(同2)
有問題怎麼辦?(舉手)
我讓學生自己做決定,有的學生還會說明這樣做的原因,今年我的班裡就有一個「小領導」,非常有組織和表達能力。反正,壞人讓他們自己做就好了。
通過用walking wall得到了學生的反饋,我就整理出來了一個提綱:「科學家總是……」(黑幕:其實這個提綱早已內定啦~)。然後用學生的留言舉證,再配上已經準備好的材料。
下一步我要讓學生去實踐這個過程,就做了一個簡單的「膨脹玩具」實驗。(我才不會告訴你是從某寶買的)。
觀察的原則是:看一看、聽一聽、聞一聞、摸一摸,但不能吃一吃。如果能把它們放進盒子里,還可以玩猜一猜(這是我後來想到的)。
問題是由我來問的:假設把它們放進水裡,會發生怎樣的變化?
學生給出不同的猜測:有的說會融化,有的說會變大/小,有的說不會有任何變化。
那怎麼知道結果呢——做實驗,學生自己就提出來了。
我給每人準備了杯子,學生把膨脹玩具放進去,然後裝水。(這是訓練課堂秩序的好機會)
然後開始觀察,我拿著計時器,
1分鐘,沒變化,學生還在很認真地看;
2分鐘,開始東張西望;
3分鐘,無聊了。。。不動會死星人已經坐不住了。
當然,再過十分鐘也不會有任何變化。一般都是要隔幾小時才能看出來。
我就先把學生從觀察中拉回來做知識輸入:有文章、視頻、音樂、圖片都是很好的,我用的是一個視頻(英文的,中文針對兒童的科學材料還是很難找到的),介紹了幾種不同的科學家,以及科學家需要的衣服、工具,也從中了解科學家的觀察方法。
有時間的話完全可以做成小的科普書(又是後來想到的,也的確時間不夠。)
沒有這一主題的書,就來幾個其他主題的樣書做參考吧。開學第一周是非常適合做這一類project的。
然後我們討論了科學家除了觀察、實驗以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工作——記錄。
每次觀察我都會讓學生做記錄:日期,觀察到的情況,可以是圖片、文字等,還可以讓學生用iPad拍照做記錄(有的畫真的不忍直視呵~)。
下面就是一個觀察記錄,也用來做評估學生的材料。
學生一直持續記錄了一周,直到不再繼續膨脹。得出結論:這種玩具放在水裡是會變大的。
當然,我們也預測了從水裡拿出來會有什麼結果,學生統一回答是會變小的~^^
我後來把這些小玩具都放在班級的百寶箱里,等他們攢夠了積分就可以帶回家了,學生都特別高興,真的。我又成了best teacher ever,你們懂的,他們對誰都介么說。
非常遺憾的是,這套膨脹玩具沒有一個具體的說明,包括材料是什麼,就更不會有原理說明了,所以我也沒能跟學生繼續解釋。
整個過程基本上達到了預期的效果,讓學生學會了如何像科學家一樣觀察學習。後面一學年我們都沿用了這種科學家的學習方法。
附一張圖,大家可以猜猜又在做什麼實驗。
現在回過來看這一主題。課時比較長,沒有被迫的填鴨式學習,也沒有比較成績高低,就是自然地運用學生自身的能力去習得知識和方法。融入的多元智能涉及語言、邏輯、空間、肢體、交際、內省、自然。
你一定發現了,我沒有用音樂,確實是我不才,想不出什麼歌曲可以帶動學習。但我在後面的主題一直在嘗試,沒有現成的就改編。
另外在這樣課中較少地體現交際,缺少小組合作的練習,因為是開學初,我還沒有訓練好課堂常規。
我的課堂實踐僅僅是多元教學的一個小側面。
評估多樣化——多一點兒反思既然學習方式是多元的,那麼評估也要如此,不僅學生的作品、考試應該記錄在冊,學生的筆記、演講、小組合作、課堂表現都可以作為評估材料,這樣能夠更全面地評估一個學生。附上我做的一個評估的表格供參考。結語
每個孩子都應該是天才,或許不是傳統意義上的,但是重要的是給他們機會,機會,機會!讓每個孩子的天賦得到最好的呈現~
知乎專欄:美國教育漫談の粒粒趙
相關閱讀:
- 讓孩子更聰明:8個閱讀小技巧提升批判性思維
- 我用一堂中文課教案,一節課賺了兩萬塊
- 假如歡樂頌的女主們在美國當老師
更多美國教育文章請關注微信公眾號:美國教育漫(bā)談(guà)
微信號:USA_edu
如果要轉載我專欄或公眾號任何文章,請先私信通知我。
粒粒趙:lilyzhao117
如果想要約稿或者商務合作,請私信或者發郵件至gogolearning.edu@gmail.com
灰常感謝~
作者:粒粒趙鏈接:[懶人教程]一分鐘get到8種思維導圖 - 美國教育漫談の粒粒趙 - 知乎專欄來源:知乎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智商是本金,後天努力是利率。 努力的確會帶來提高。 但普通人在努力的時候,高智商人群在玩命努力。 笨鳥和聰明鳥的區別在於, 笨鳥以為先飛就能解決問題,苗子拔一下就能助長。---
《科學美國人》的網站上有一篇是關於如何提高智商的文章。是作者基於自己對自閉症兒童的治療總結的。
http://blogs.scientificamerican.com/guest-blog/2011/03/07/you-can-increase-your-intelligence-5-ways-to-maximize-your-cognitive-potential/其中對智商的定義是「晶體智商」,即接受新知識,掌握它,並用其解決問題,或獲取後續新知識的能力。當然那必須指出的是,作者所觀察到的提高也只是智力測試分數的提高。
文中給出的5個提高智商的方法則是:Seek Novelty尋找新奇領域,Challenge urself自我挑戰,think creatively創造性思考,do things the hard way不走尋常路,network社交。
簡而言之就是,提高IQ的秘密 = 找事+自討苦吃+騷擾別人。
Hacker News 上的討論見:http://news.ycombinator.com/item?id=2562632後天不能提高,但是可以降低。
謝謝邀請,
首先,個人對排名第一的那位仁兄的答案有些意見,晶體智力本身基於知識的,而在我們日常的語境下的智商,顯然不是指「知識「的掌握能力,而是脫離知識的一種能力,也就是所謂的流體智力。流體智力雖然在先天性條件下變得比較穩定,但是在某些程度上是屬於可訓練範疇(流體智力指人們能夠「獨立於已有知識 進行推理,解決問題的能力」。通俗的說,我們通常說人「聰明」就是指流體智力了。再由於智商是測量流體智力的重要指標,我們也可以理解為,這項訓練任務提 高了我們的「智商」。)不過拋開這些不管,我還是主要回答一下這篇問題吧。我的答案分成兩部分。
一,關於智商。首先說到智商,就不得不提智商測試。首先,無論三大測試標準的哪一種,智商測試都具有以下幾個特點:1,標準化考試。2,盡量脫離純知識性的東西。3,邏輯得分偏重較大。4,題目具有「一次性「原則。智商的測試量綱有四種,瑞文智力測試、韋氏幼兒智力測評(WPPSI)和斯坦福-比奈量表,門薩測試標準。每一種測試的側重點都有所不同,瑞文智力測試是通過已知圖片來推理未知圖片,考察的是推理能力;而韋氏量表和斯坦福-比奈量表中就有考察語言能力的部分。而後者還注重一種「心理年齡」的概念。而門薩測試作為「標準化」測試的意味就要重一些,主體為圖形或者符號的演繹總結。但是以上無論任何測試,都逃不開四大分析認識的範疇
由此可見,我們定義的智商,是在一定的」認識規則「下確定的」脫離知識本身「的」能力「,諸如記憶力,快速反應能力等等,按某種評判標準,最終量化為數字。而並非我們吹的很玄的某些臆想。這些東西有天生的成分,但是並非完全是天生的。如果就門薩的標準來說,大部分智商的漸進曲線都會由於」高等教育「產生一個突進,也就是說,智商不完全是天生的能力,高等教育作為人生中最為系統的一次整體教育,對智商評估結果影響之大,說明後天鍛煉是可以提高甚至相當必要的。
同樣,智商評估本身也並非完全的「純能力」因素,在這篇文章智商測試不靠譜? 中就提到「主觀動機」對於智商評估的影響力。
「賓夕法尼亞大學的安傑拉?李?達克沃思(Angela Lee Duckworth)發現,智商測試的作用被高估了。若將常常被忽略的動機因素考慮在內,那麼智商與命運的聯繫就顯得模糊不清了。簡單來說,有些人在做智商測試時會格外努力。如果將這個因素考慮在內,那麼智商與成功之間的聯繫就變弱了。它測試的不只是智力,還有證明自己智力的渴望。許多標準化測試都假設人們在做測試時是積極而警覺的。因此,分數就反應了他們的能力。智商測試也是如此,問題按難度排列,以保持人們的士氣。智商測試的先驅者愛德華?桑代克(Edward Thorndike)寫道,「我們所有的測量方法都假定被測試者總是儘力答題,獲取儘可能高的分數」,儘管他也承認事實可能並不如此。為了研究動機對智商測試有怎樣的影響,達克沃思檢閱了25項之前的研究,涉及到2008名志願者。她發現在做測試時如果有一定的物質激勵(例如錢和糖果),人們的平均分數就會更高,在超出平均智商的人群中尤其是這樣。這就表明,動機的確可以扭轉智商測試的結果。」所以,如果按照我上述的智商定義,那麼智商評估結果能夠受到至少兩個直接因素的影響,一個是「主觀動機」,另一個是「系統教育」。所以智商雖然先天因素非常穩定,但是某些程度是可以後天影響二,怎樣做一些智商培養。
關於「脫離知識本身」的「能力」,並非是單純心理學家和數學家所研究的一種「量化遊戲」。而生物學,同樣也在研究其成因:2011年10月19日發表於《自然》的這項研究中,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的蘇·拉姆斯登(Sue Ramsden)招募了33名12-16歲學生,於2004年測試了他們的智商,又在3-4年後再次測試並配合腦部磁共振成像分析。結果發現雖然群體的平均分沒有發生什麼改變,但個別人的智商發生了最多21分的上下浮動,這是一個具有實際意義的區別。足以決定一個人是「平常」還是「天才」。而且智商變化結果顯示,一些本來就強的人變得更強,部分低分者則變得得分更低。腦成像分析發現,IQ變化者大腦中一些神經細胞的密度發生了改變,這說明改變的確實是心智能力而不是專註度、情緒或積極性。語言智商(包括記憶、表達、計算和常識)發生的改變反映在主導談話的左皮質區,而非語言智商的變化反映在掌管運動的小腦前葉。拉姆斯登認為,目前發現的或許還只是冰山一角,其他很多腦區可能也發生了變化。那麼這研究本身我們可以做出一個結論,在12-16歲這段」系統教育「階段,造成智商評估改變的主要是:心智能力和語言智商(包括記憶、表達、計算和常識),而並非專註度、情緒或積極性。那麼一些所謂的智力鍛煉,我的建議是從事一些學習行為:第一,關於」晶體智力「,通過專註的系統學習以及大信息量的閱讀,從而接受新知識,並且一定要將知識與」應用層面「聯繫起來,並且要有」重複挖掘「同一個知識點的做法。第二,關於記憶力,這個改變只能靠反覆地」讀-記—複習「,這種在學生時代的重複性方式才能夠有所提高,並且盡量去培養某一個領域知識的興趣。第三,關於表達能力,這個主要韋氏測試標準中出現,其測試標準是辭彙運用的流暢性和「口才」,可以考慮用「先寫後說」的方法,一是可以保證言簡意賅,二是可以確保三思而後「說」。這樣體驗後,你就可以在開口前故作沉吟狀,一來可以整理思路,二來給人高深莫測的感覺。總之,不要急著表達觀點,想好再說。其次,你可以嘗試多表達自己的觀點,特別是去參與「辯論」第四,心智能力,專註度,可以考慮科學安排時間,以及培養某一領域的興趣,用這一領域的專註工作中帶來的成就感來激勵自己,同樣盡量不要培養太多不必要的愛好,以及不要養成浪費零碎時間的習慣。第五,工作記憶任務水平,這個可以直接在學習中更為注重細節和養成分析習慣來解決。第六,關於「主導動機」,不要過分陷入商業化和功利化,也不應將自己限制在狹窄的標準化中,而是去尋找直接評估動機、創意、實踐能力、智慧,甚至道德的方法,這便是一種「主觀能動性」。其次,也是最後的一點,永遠不要相信任何莫名其妙的快速提高智商方法和智商產品,後天影響對智商只能通過學習行為產生。比如著名的「n-back」測試法。關於N-BACK的謠言粉碎,可以參照智商可以「鍛煉」出來嗎?智商只是一串數字,聰明只是一種狀態。
生理上的區別肯定能影響人的狀態,但思考始終是一種心理過程,所以性格、心理習慣對狀態的影響更大。
大部分人比拼的只是性格,真正體現先天差距的事,並不多。
說到底追求智商的提高,不過是為了獲取自信,沒聽說智商高的人就一定事業有成,也沒聽說智商高的人對人類的科學研究、思維能力做過多高的貢獻。哪怕只是具體的問題,智商高的人一定會取得更加正確的答案嗎?不見得。
我們只是通過一個人的狀態反推他聰明,智商高。然後又把表面的差距歸結為深層的,無以名狀的區別。
就像你我偶遇多了,我們會說這叫有緣,或許前世有什麼關係。其實這只不過是把偶然當成必然去說去看待而已。
對於這個問題,可汗學院的創始人 Salman Khan在8月19日寫了一篇文章《學習的奧秘:為什麼我從不誇兒子聰明》,博智教育將它翻譯成中文,供廣大知友參考。(順帶打個硬廣:歡迎關注博智教育托福|托福培訓|GMAT培訓)
以下是正文
我五歲的兒子近來學會了識字。每天晚上,我們都躺在他的床上,由他來為我讀一本小書。不可避免地,他會在某些詞上卡殼:昨天晚上令他止步不前的詞是"gratefully"。在經過了整整一分鐘的煎熬後,他終於得以正確地念出這個詞。他隨後說:"爸爸,我好不容易把這個詞給學會了,你難道不為此高興嘛?我簡直能感受到自己的腦子在發育。"
我微笑:我兒子講出了"成長型思維模式"的真諦——但這並不是偶然的。最近,我將一項幾年前看到的實驗投入實踐:當兒子在他擅長的事情上取得了成功時,我並不表揚他;只有當他堅持做好了令他感到棘手的事情時,我才會讚美他幾句。我不斷向他強調,通過與困難搏鬥,你的大腦也在發育。通過研究的深入進行以及我在兒子身上親自執行的實驗,我比以往更加確定對於學習而言,思維模式比我們所教授的其他任何事情都要重要。
研究人員發現,很多時候大腦就像一塊肌肉,你越是用它,它就會越來越發達。也就是說,我們的智力和智慧並不是恆定的,而我們培養智慧的最佳方式就是挑戰那些會令我們十分痛苦乃至失敗的高難任務。
然而,並不是每個人都意識到了這一點。斯坦福大學的Dr. Carol Dweck多年來始終致力於研究人類思維模式,她發現多數人都歸屬於兩種思維模式:固定型(fixed)或者成長型(growth)。固定型思維模式者錯誤地認為,人類要麼聰明要麼笨,智力完全取決於基因。而那些擁有成長型思維模式的人,則有一個正確的想法,那就是能力與智力是會隨著努力拚搏、掙扎挑戰、忍受失敗的痛苦而增長的。Dweck發現,那些擁有固定型思維模式的人傾向於投身那些他們有很大可能成功的事情,並避免去做那些他們不擅長的事情,這就限制了他們學習能力的發展。然而,成長型的人則熱衷於擁抱挑戰,並深深明白努力與忍受很有可能改變他們的學習結果。正如你所料想的那樣,後一類人更有動力推動自己前進,且更有可能變聰明。
好消息是,思維模式是可以後天習得的;它們可以被鍛造。真正令人雀躍的是,Dweck和她的同事發現了一些被他們稱為growth mindset interventions,這說明即使是人際交流中對對方提出一些小建議,或者seemingly innocuous comments,就會對一個人的思維模式產生持久影響。比如,讚美不懈打拚(「你這樣有毅力,我真的很欣賞」)而不是讚美天資聰穎(「你真是太聰明了!」)便是一個加強他人成長型思維的好方法。對過程的讚美是對他人努力的認可,而對天賦的讚美則認為成功(或不成功)都建立在單一因素之上。可汗學院中已經發生過這種事了:那些收到更多「對過程的讚美」的學生,會花更多時間在可汗學院學習,亦會有更多機會像鍛煉肌肉一樣鍛煉大腦。
對於任何有志於鍛煉成長型思維模式的人來說,互聯網都是一個夢幻天堂。可汗學院等各類MOOC網站,都能為你源源不斷地提供內容,使你能不斷鍛煉心智能力。不過,現實生活往往不會給你充分的機會鍛煉這方面的能力,也對這個略有激進的想法不太鼓勵。所以如果我們想積極改變這樣的現狀,究竟應該做些什麼呢?我們是否應該未達目的不擇手段、向我們所關心的每個人暗示這一理念?這取決於你如何與你的孩子溝通、你如何管理你的團隊以及你學習新語言和新樂器的方法。如果全社會都能擁抱這一「挑戰難關」的學習方法,我們對人類潛能的探索將會永無止境。
現在這裡有個驚喜給你。通過閱讀這篇文章本身,你已經達成了growth mindset intervention的前一半。研究表明,單單是參與到研究之中(比如,了解到大腦的成長仰賴於挫折而不是順利),便能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一個人的思維模式。當你與其他人交流此事時,便完成了這個intervention的另一部分。
一言以蔽之,當我的兒子或者其他任何人向我詢問學習的訣竅時,我唯一想讓他們知道的便是只要他們儘可能地挑戰自我以及犯下錯誤,他們就能學會任何事情。可以的。
智商的評測標準很粗暴,拿智力年齡除以生理年齡,所以基本上如果你2歲的時候,有了4歲的智商,那就是200了,所以很多聽上去智商很嚇人的傢伙,測智商都是比較年輕,這容易上去不是?
我一貫的觀點很鮮明,大家都是普通人,在大腦方面沒有什麼特別不同。唯一有不同的,在於人的性格,更準確講,惰性。大部分人是能夠訓練成才的,只不過90%的人輸在了自己的惰性上。
如何克服惰性,這個我們不談,這不是這個問題的主要方面。並且這個上面,千人千面,沒有一個統一解。
假設我們遇到了一個真空球形雞。只談技術層面的訓練。
大部分人認知的智商高,基本上有2個方面:
1,知識面廣並且準確
2,有穩定且有效的分析方法論
這兩點很重要,基本上影視劇裡面你可以看到,比如生活大爆炸,你認為他們智商高,其實很大一部分在於他們能準確地表達出你不懂的知識點,但是,有一點要注意,必須準確。如果問你物理題,你背般若波羅蜜心經三段,這不是智商高了,這是橫路敬二了。所以,在技術上,我們就把問題轉換為,如何提高知識面。
而方法論這個事情,更為重要,無論如何,人生而有涯,大部分事情是你並沒有遇到且熟悉的。這時候,分析方法就很重要,擁有好的分析方法,就能讓人覺得你智商高。這上面,福爾摩斯是一個典型的代表。所以,在技術上,我們就把問題轉換為,如何建立分析方法論。
好。我們繼續談技術層面的實現。
知識面,在現代這個社會,是很容易提高的,因為現代社會獲取知識的容易程度非常高。當然你會說,是嗎?我覺得知識爆炸啊。沒關係,獲取到了錯誤的知識,也能提高你的智商。唯一的要求是你必須學會鑒別,而鑒別的第一要務就是懷疑,絕對不能接收任何信息,即可相信,要保持懷疑。
同時,在建立分析方法的時候,也有同樣的問題,第一,你需要收集足夠多的信息,比如福爾摩斯的影視作品當中,他就能觀察到你忽略的信息。其次,收集到信息以後,也存在一個信息轉換的過程,這個時候,會歸總到第一點,你會利用你的知識面起分析你收集的信息。
所以我們把兩個問題歸一了,即提高智商的方法,就一句話,海量收集,精心求證。
說起來容易,其實這個非常難,主要的問題在於人的惰性。
惰性並不是簡單的,不做。很多時候,惰性體現在,只做自己擅長的部分,所謂舒適區。這是最致命的。你可能會說,我非常努力了,我每天背字典到兩點。對不起,這在我這裡,是惰性的表現。你只是在重複你擅長的東西而已。海量收集的概念,是非常重要的,比如你搜索一個內容,你看了百度,你看了多少頁?10頁?20頁?你看了多少不重複的帖子?10個?20個?這都是由區別的。海量很重要,我時刻問自己,信息足夠了嗎?在任何生活細節當中,我都會這樣問自己,這是一種信息收集的強迫症,我永遠假設我自己收集的信息不足夠多,這幫助我養成了一種,在時限之前,永遠不提早下結論的習慣,多一秒,我就夠多收集一些信息。
其次,在收集信息的過程當中,你要學會分類,區分可信度,這就是精心求證的部分。比如你在網路上查一個病症,你會百度出很多東西,你會百度出明顯帶有廣告痕迹的內容,這就是可信度低,你會百度出很多醫療網站的執業醫師的回答,這就是可信度高,你會百度出很多普通網友的回答,這就是可信度中等,那麼你需要交叉求證,如果三種可信度來源都一致,你可以把這個答案放到short list,如果有交叉證謬,那麼你需要收集更多樣本互相求證。當你持有一個short list以後,你會需要更多的求證,比如求助醫院的醫師,或者經過證明的醫療學書籍。求證的過程,是你提高內化知識水平的一個非常好的契機。
相信我。普通人的腦結構並沒有那麼大的區別。智力的基礎,是沒有區別的。區別只在於能否克服自身的惰性,多思考。你要記住,大腦思考是非常消耗能量的,所以生物的本能就是少思考。那些能克服生物本能的人,才是生命的贏家。
不得不提的一件事就是,我智商還可以,智力也比一般人強,但是工作記憶力非常差。這導致我在實際工作中處理多件事情的能力遠弱於短期記憶和工作記憶強的人。但是我的長期記憶力特彆強,一件事只要我可以記住一個月,過十年之後你再問我我肯定還是記得的。說白了就是我只有「記住」和「沒記住」兩種狀態,而不存在「忘記」狀態,我不知道別人是什麼樣的。
所以我覺得,學習理科的學的好壞取決於常說的智力也就是邏輯能力。文科學習以記憶能力為主,以邏輯能力為輔。所以我現在感覺,對於技術類工作,智商更重要,但是對於管理類工作,記憶力更重要。貌似在國內大多數情況下管理類工作都比技術類收入高吧,所以我覺得記憶力更重要。還有一點,擁有過目不忘能力的人智力(此處包含邏輯力)都很高。
所以感覺智力測試不把記憶力的因素包含在內其實非常不合理。(包含的話我的智力就會很低了,哈哈哈。)
至於智力的提高,我覺得希望不大。智力和身體狀態有關係,拿我來說,隨著長期加班,身體素質一塌糊塗,工作幾年來智力得到了「嚴重」的下降,其實也許並非是真的下降,而是明顯感覺到沒有辦法集中精力去思考。長期記憶力提高還是可以鍛煉的。短期記憶力和工作記憶,我已經有意識的鍛煉一年了,不得不說,毫無作用。我目前的感覺是,短期記憶和工作記憶都不是在「有意識」的情況下運作的,可能這部分我就是天生的不足。
我由於自己記性特別差,特意對一些人進行了觀察。我發現,對於大多數智商偏高(140以上)的人來說,都有記憶力偏低(主要指的是工作記憶和短期記憶,也就是常說的健忘症)的現象。但是由於我觀察的人大多都是學理科的,理科並不非常倚重記憶力,所以可能沒有代表性。
再說點記憶力的,最近看了點資料,大多數人的記憶力都是靠聽覺迴路完成的,也就是靠聲音記憶。有極少部分人具有圖像記憶能力,也就是可以像拍照片一樣把生活中的各種場景儲存在腦子裡隨時調出。不知道有那些人是這樣的,感覺這個能力超級逆天。PS:以小說為例,我知道福爾摩斯是這樣的人。
德國喜歡通過反覆訓練笨拙重複的毫無漏洞可鑽的做事方法抵消其他聰明人在步驟上的優勢
我個人給出肯定的回答。初中無聊的時候測智商只有98分(勉強是正常人水平),高中學了三年物理競賽,又無聊的測試了一下(初中的測試早已忘光,測試的內容無一道題與之前的後天學習直接相關),智商已達到驚人的150(滿分160)。我相信是不間斷的思考靈活了我的大腦,絕不是僅由先天決定的
說了那麼多。。其實不就是高中生物所說的:表現型=基因型+環境 么。智商也是表現型,故,可以通過後天提高
1.智商定義都有問題2.智商可升可降3.智商情商是一體的,不應嚴格區分4.僅靠提升營養就可以提升智商,可以拿一個餓了100天的人和一個吃飽飯的人比智商
推薦閱讀:
※最少多少個數字排列起來可以包括0000-9999中的所有四位數?
※如何理解自制力也是智商的一部分?
※拍一部十八般花樣虐待女性的片子,結局兇手死了,算不算三觀正作品?
※智商測試的兩道題,無法參透,請解答?
※棋牌類遊戲對智商要求高,還是對經驗要求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