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叫做產品經理的商業意識?


通俗來看所謂的產品商業sense,在很多時候就是能否賦予你的產品以變現的能力。


我是小紅書的003號員工,從加入小紅書就擔任著產品負責人的角色,完成了小紅書從誕生至今四十多個版本的迭代。在這裡,我會試著從產品經理的角度,講一講小紅書是怎麼看待變現能力這麼一件事的。


知乎上很多同學知道小紅書,是通過跨境電商、快遞紅盒子和「紅色星期五」大促日。但是,小紅書最初問世的時候,並沒有電商模塊,只是一個單純的商品分享社區。我們把純社區的模式運營了一年多,在全世界積累了上千萬的社區用戶。作為這樣一個聚集了各種購物心得分享的社區,我們很自然的接到了非常多來自品牌方的合作需求。但是,一直到現在,小紅書社區里從來沒有出現過任何一條商業廣告。

不接受商業廣告,並不意味著我們拒絕變現。因為我們始終認為,對於變現這件事,長期變現和間接變現也許是相對長遠和健康的方式。整個社區的信息價值,真實的來自用戶群體智慧的信息價值,是我們一直更加關心的。


「長期變現」和「短期變現」的差別在於,你的產品在變現時,是否會發生傷害到用戶體驗的情況。我們都知道,如果你在變現過程中傷害了用戶的體驗,他們就會在傷害值超出個人忍受度的時候離開,那你的變現能力自然就不會持久。


「直接變現」和「間接變現」差別呢,可以用京東和微信的例子來簡單的感受一下:京東誕生,就是做線上零售的,人們比較自然的願意為了這個日常需求直接買單;而人們顯然並不願意(或者不習慣)為了微信的主要功能「聊天」而付費,所以微信的變現手段都是衍生出的間接的,比如微信錢包、理財、朋友圈廣告等等。


我們做小紅書社區的初心,是創造一個非常真實的口碑社區:一件東西究竟好不好用,不應由品牌商、供應商或者KOL來說,而是應該由每一個消費者自己來判斷。因此我們希望小紅書上的每一句評價都是真實的,只有真實的評價,才能幫助人們做出相對正確的消費決策。


所以,作為產品經理做的一個基本判斷就是在社區中拒絕品牌的商業推廣,因為它會傷害到我們用戶在獲取信息和感知社區氛圍時的使用體驗。


第二個判斷是不會為了所謂的社區活躍度去開放「代購區」和「二手區」:如果平台上的發帖者和售賣者是同一個主體,那你很難避免「王婆賣瓜」的現象,信息的可信度就會大大降低。


在小紅書的發展過程中,我們始終相信「長期變現」和「間接變現」的商業策略,所以在產品部門的一條基本原則就是:產品上的任何更迭,都不能傷害我們用戶對於信息價值求真的體驗,要維護好社區的健康氛圍。


說到維護一個健康的社區氛圍,這並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情。


舉個例子,絕大部分的社區都會建立自有的成長和激勵體系,這個制度很多時候影響著社區的發展是否健康。不好的制度或是消減用戶熱情,或是催生繁榮泡沫,或是加劇用戶間的不平等。


小紅書的老用戶都知道,小紅書社區原先有兩個制度:「編輯精選」和「社區積分」,在社區的發展過程中一度帶來相當不錯的效果,但是最後都取消了。「編輯精選」指的是,如果社區管理員覺得你的帖子(我們稱它為小紅書的筆記)足夠好,就會增加這條筆記的曝光,發帖者就有機會得到更多的贊。「社區積分」指的是,如果你在社區里很活躍,經常參與發帖、點贊、評論,你就會獲取越來越高的積分,這些積分最後都可以參與一些電商消費的金額抵扣。


今年我們把這兩個制度都取消了,因為我們發現,長遠來看,它們對社區的可持續發展是不利的。


「編輯精選」的標準由管理員來決定,是「人治」。無論我們的社區團隊多專業、多勤勞,都不可能發掘出所有好的筆記。但「編輯精選」存在於那裡,讓很多用戶覺得,這幾乎是衡量自己筆記質量的唯一標準。取而代之的是基於數據分析和機器學習的技術判斷,我們通過演算法,對不同的筆記進行先行打分後將它們推送給感興趣的不同用戶,接下來的動態曝光權重就交給用戶後行驗證了:筆記與用戶的正向互動越多,它的曝光幾率就越大,就有機會讓更多用戶看到並且參與進來。事實證明,演算法和用戶共同決定的推薦制度,其效率不是編輯進行篩選可以比擬的。


而取消「社區積分」,是因為我們不希望用戶在小紅書中「為了得到什麼而去進行什麼行為」,那些為了得到某些利益而完成的互動行為,可能帶來的是一片虛假的繁榮。我們用一套新的用戶成長體系來激勵用戶:隨著用戶在小紅書的時間越來越長,互動越來越多,其小紅薯的形象也會伴隨著成長,同時也會解鎖不同的使用特權。我們希望用戶感受到的是「只要你在這個社區是積極和活躍的,那麼你就會自然而然的得到一些什麼」。


取消了這兩個制度後,一開始各方面的互動數據掉得很慘,社區活躍度也受到不小的影響。但一段時間後,這些活躍度又以更健康的方式回來了:新增的發帖、點贊和評論,都是出於本心,而非為了積分和折扣。


大致如此。最近接到很多朋友問,如何為產品找到第一批種子用戶?而小紅書社區的「冷啟動」也是我全程參與做下來的,接下來有時間,我會分享一下這方面的經驗。


今天正好和朋友聊天聊到這個。

我說你知道以前有一個叫胡戈戈的人嗎? 他說我們90後沒聽過。

在博客時代,胡戈戈那個叫「河蟹娛樂」 的收集各種娛樂的博客相當火,也是我最喜歡看的博客(沒有之一)。但是後來他就專註去做戈戈主機的生意了。 如果他還是接著做這個娛樂博客,沒準就是另一個冷兔啊。

這就是不同的商業意識導致了不同的發展方向。

其實博客時代還有一個人值得說,就是「互聯網那些事」 ,這也是個大神啊。從博客轉戰微博,他的商業意識就相當好。

但還有更好的。比如36kr。我記得很多年前,36kr並沒有現在這麼多動靜。 這些不同的媒體選擇了不同的商業路徑,也就有了不同的規模和不同的未來。

再說一個。

邏輯思維推出的「得到」APP,很多大咖的專欄訂閱價199元。 李笑來的已經破10萬訂閱了(我就是訂閱者之一)。這就是2000萬軟妹幣啊!這就是商業意識!笑來哥大神,羅振宇大神,請接受我的膝蓋吧!

其實這個付費訂閱也不是邏輯思維發明的。我最早看到的是馬東的奇葩說團隊,在喜瑪拉雅推出了「好好說話」 專輯,198元。好像上線三天15萬購買。這就是3000萬軟妹幣啊! 前一陣喜馬拉雅好像搞了個什麼節,「好好說話」當天又收入500萬! 這就是商業意識!馬東大神,請接受我的膝蓋吧!

前陣聽說,今日頭條一年的廣告收入是60億人民幣。 張一鳴大神,請接受我的膝蓋吧!

記得2011年的時候,張一鳴還在做他的99房網站,同為早期知友在知乎上玩的我們認識了,他問我要不要去北京跟他干,我想起周易大師對我的人生忠告:「南方北方不利」 ,於是婉拒了。 如今想起,痛徹心扉。

5年前認識一個朋友叫 @李劍波-游友移動 ,剛從華為離職到上海創業。每次我們聚會,他都帶著真誠的笑容,看一堆人指點江山,很少插話。我們問他,波哥,你在做啥項目啊,他說他在做一個出國旅遊的隨身wifi。 我覺得這哥們的生意好奇葩啊,我大愚若智的大腦只轉了一秒鐘,就覺得這個事情沒什麼戲,想想就覺得整個鏈條好重好重。5年後我在跟另一個朋友聊天才知道他們的生意現在做得有多大。

我覺得所謂商業意識,就是如何去做一門生意。

當你考慮的是一門生意,你就會考慮到產品、價格、渠道、促銷,考慮到合作夥伴、上游、下游,考慮到用戶體驗,銷售話術,團隊的構成,運營的模式,你就會考慮到要不要投資,考慮各種激勵措施,考慮到考核標準。

這就遠遠超出了一個互聯網產品經理的視野。而一個互聯網產品經理,只有具備了商業意識,才能不局限在一個APP,一個網站,一個直播。才能不重複發明輪子。

一切的APP,網站,都是有形的,像人的外表和骨骼。都是表象。作為表象的創造者:產品經理,你其實是可以被替代的。

而一切的生意,都是有差異的,像人的靈魂。作為這個生意的掌控者:老闆,永遠是不可取代的,因為他整合的是這個生意下的一切,只有他百分百負責,並百分百地決定未來的方向,我覺得,這也是商業意識的本質。


為了偏執於細節而偏執於細節,這叫偏執。

為了吸引偏執於細節的客戶而偏執於細節,這叫商業意識。

為了業績達標而買量刷流水,這叫投機取巧。

為了提升品牌知名度而買量刷流水,這叫商業意識。

作為 PM 判斷業務天花板過低決定切換方向,這是浮躁。

作為 CEO 判斷業務天花板過低決定切換方向,這叫商業意識。

作出產品決策時,能站在合適的位置,想明白背後的商業邏輯,並轉換成可執行的內容。

這應該就是產品經理的商業意識。


商業意識,能清晰的預見產品成長周期中可以促進價值轉化的產品形態,或者從產品成長和用戶使用中抓住可以變現的機會。


預見未來的能力。


這個問題就要從產品涉及的維度來看:

產品實際上是設計,技術,商業結合的產物,既需要通過設計,用戶體驗要好,也需要技術上能實現,最重要的是能夠實現商業的價值,通俗點來講,產品要給公司帶來利潤價值,一個不考慮賺錢的產品也不會長久的。

產品經理的商業意識就是,在產品的演進過程中,產品經理能夠發現可以進行變現,但是不傷害用戶體驗,技術上可實現,達到商業,設計,技術平衡的能力。

從這個角度上來講,如果變現是以傷害用戶體驗為基礎的,我不認識是商業意識。

比如現在網上軟體下載頁各種虛假的鏈接,一不小心就掉進坑裡,以這樣的手段來達到各種垃圾軟體的下載量,這個不算是商業意識。這個是個極端例子。我們常見最普通的例子就是廣告,我們登錄各種網頁查看信息,但在我們查看那些重要信息的前面,總有很多像狗皮膏藥似的廣告纏著你。廣告本身沒有問題,但是不分場合不分時間的纏著你就不對了。吸引大量流量,然後無節操的投放廣告就不是一個商業意識。

但是微信的廣告就是一個相對好的商業模式。通過分析各類人的消費能力和使用習慣等,給不同人投放不同的廣告(利用技術優勢),而且廣告的設計也和普通朋友圈類似,不會引起太大的反感(利用設計的優勢),來達到更優的商業價值轉化,實現設計,技術,商業的統一。

舉一個我從事產品現實的例子,我們產品功能比較多,比較雜,針對用戶收費。但是每個用戶的需求不一樣,用的功能模塊多少也不一樣,但是我們都是統一收費,這樣用戶意見就很大。所以我們後來轉換思路,分析哪些功能是通用型的,哪些功能是相對個性的,個性的功能利用技術優化做成模塊化,和主功能解耦,針對這些模塊單獨進行收費。不用這些模塊的可以不用付費。通過這樣的一個變動,每個用戶實際付的錢變少了,體驗提升了,而實際上用戶增多了,公司賺得更多了。從而達到了技術,設計,商業的平衡發展。這個就是一個比較好的商業意識。


老土點兒說,產品需求不就是從商業需求來的么?大講用戶體驗的同時,需要歸歸根,固固源了。


好的產品經理需要的是通過產品創造價值。較固化的商業意識有時會限制產品的空間。


個人理解:

指產品經理對商業信息、模式的敏感性。簡單地說,就是產品經理在設計一款滿足大眾需求的產品的同時,思考產品的商業化,消費可能性方面的問題。


就現實來講,絕大部分產品經理停留在前端,連產品整體目標都把握不了,更別提商業意識了。產品經理如今多如狗,但絕大多數只是狗而已,獅子老虎才談得上商業策略和公司戰略


對公司:滿足公司的盈利需求(可能長期、也可能短期),這是立足之本;對產品:制定並遵守的市場戰略,培養市場,爭奪份額;對自己:培養對產品的敏銳度,了解行業歷史和最新動態,對同類型產品如數家珍,能夠最大限度地減小試錯成本。


簡單點說,不要把產品經理理解為做需求、推進項目、評審交互等,產品的最終目的都是為了商業化,尤其是這兩年,明顯商業化的進程越來越快


簡單的說,應該就是設計一款產品的時候,要考慮到他的商業模式,以及盈利點等等,要經過具體演算


我是最敏感的獵豹 一聞到愛情的味道

就在一厘秒之間 想著我目標起跑

你是最精靈的花貓 你究竟要往哪裡跑

小心我把你圍繞 圈成纏綿的發條。

就是說我這坨功能的賣點。人們的淫慾。你要去發掘,你還要攻受兼備,春風化雨。

WUHA 要要什麼愛


商業嗅覺


拋開那些什麼用戶體驗,首先專註的是產品解決的問題以及能不能靠產品本身活過這個月,這個季度,今年。


變現


意思就是讓PM替老闆花錢的同時,得先想想怎麼幫老闆掙到錢。不然要你有什麼用?O(∩_∩)O


好的產品經理首先是一個商人,懂如何做好生意(商業sense)的人,然後才是其他的。


目前只是覺得做產品是一件很好玩的事情


推薦閱讀:

產品經理如何優雅地給UI設計師提需求?
如果一定把運營和產品排個先後,我覺得產品更重要(當然運營也無比重要不可或缺),我的想法錯了嗎?
26歲準備轉行做產品經理來得及嗎?
如果按照產品類型來劃分的話,互聯網產品經理怎麼分?
碩士畢業一年,轉演算法工程師,再出國留學,真的好嗎?

TAG:產品經理 | 產品意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