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生起對大乘佛教的信心?

我最早接觸到的是大乘佛教,從楞嚴楞伽諸多經典一部一部過來,心裡有些感覺只覺得好,但算不上重視。

後來經歷了些挫折,在網上無意間找到了一段開示,是頂果欽哲仁波切的開示,那段開示的開頭附著頂果欽哲法王的照片,我還沒有看開示的文字,只是看那張照片就有一種感動,當然那是時節因緣,現在也並不會有當時那麼強烈的感受了。

從那以後開始接觸藏傳佛教,當然我只是個學生,沒機會接觸上師,只能自己在網上找資源學習,接觸到密續是不大可能的,所以學習的也主要是顯宗的觀點,並開始重視對論的學習,這其中最喜歡也最重視的當屬中論了。一直聽說大圓滿大手印是很厲害的,所以也有一些粗淺的了解。

後來學習遇到瓶頸,因為自己雖然看了很多,對實修卻一直不好下手。漢傳不重視次第,修起來沒安全感,藏傳雖然有許多前行的法門,卻又很複雜,作為一個學生實在沒有太多精力用在這樣冗長的修行中,所以無意間關注了南傳佛教,也就是上座部佛教。

我不會稱上座部為小乘,在接觸上座部的過程也確實切身體會到生活和修行之間的聯繫更為密切,其中最喜歡阿姜查尊者的開示,確實很有智慧。

我簡單談下我對這三個佛教系統的看法。我得說,大乘佛教里有很多玄談的部分,這是中國人的特點,即使不論及那些被民間鬼神信仰污染的部分,大乘佛法也太多的討論法性法相這些過於抽象的概念,不記得佛陀在哪部經中說過,我弟子但求離苦解脫,不戲論諸法相,然而大乘中卻多談及法相,使佛法不免陷於玄談。大乘從馬鳴起,後由龍樹發揚,龍樹的中論可以說是對當時小乘人不能完全理解世尊的本懷,故而深刻地揭示空義,而後無著等人又因佛弟子不能樹立空性正見,往往墮於頑空,而開啟了唯識學派。後世的大乘人卻多說空說有,妄加戲論。佛法本很簡單,卻搞得越來越複雜。

然而,適應於不同根基,大乘卻有其方便教化。從義理的深刻上也卻乎是勝於上座部佛教的。

藏傳佛教屬於大乘,在大乘上又有發揚,可以說是廣開方便門了,因為方便多了,所謂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世俗的東西乃至一些腐敗的東西不免出現。藏傳的顯宗思想是有其突破性的,中觀應成派可是說很了義了。當然藏傳佛教中空有之爭也是不少的,但我們可以通過利美運動和不分派運動等看出,在真正的大成就者眼中世尊的教法從根本上是一致的,只不過適應不同的根基,為了對治不同的我執而開發出空有的種種不同觀點。

爭議最多的要屬藏傳佛教中的密宗,藏密中有很多鬼神護法,還有雙修之事,這都是離正統眼中世尊的教法相去甚遠的,有人圓話說藏密中的雙修其實是止觀雙運,空樂雙運,然而這只是從理上,事上的男女雙修也是確有其事的,這是宗薩欽哲仁波切親口說的。

從倫理上,這樣的事我是無法接受的,我絕不希望自己身邊的人去和別人搞雙修之事,但大乘經典中也卻有以欲離欲的方便。更何況如中國的黃帝是在素女傳授了房中術才得道的呢。

而鬼神作為護法這事也並不稀奇,這是我可以接受的,我家在東北,當地有很多出馬仙,我家裡也有保家仙,所以對於鬼神之事我也有很大的寬容度。

上座部佛教可以說比較原始,它最優勢的一點在於平易近人,貼近生活。這在我後來的實修中給了我很大的啟發。但就義理上而言,上座部談的確實算不上深刻,然而佛法本就是實修的佛法,佛陀時代的弟子都是以修行為主的,如最早的十四無記佛陀不答因為障礙修行,但在大乘經中可以說從各個側面談及了這些問題,這不免使後世學佛弟子重於義理而忽視修行。

以上是我對三大派系的一些看法,我來知乎參與佛教這個話題不過4天,也已經感受到了滿滿的惡意,佛說一法即是一切法,一法亦非一切法,世間一切無不出於法界。本來都是同一源流,卻互起爭執,爭執也沒什麼,但惡意相加實在有失佛陀教誨。

所以我在此提出這個問題就希望大家把自己的觀點都拿出來,充分討論,無論誰對誰錯,也給那些有志於學佛的人自由選擇自己的道路而終不悔,對自己的道路生起足夠的信心。


很多反感大乘的人都有同一個問題,就是從聲聞乘經典里抽出一句話,然後認為整個佛教就是這個樣子,並以此來否認大乘,甚至認為大乘非佛說。

但是,佛教是一門教育,教育的特點是因材施教,對方什麼情況什麼問題,就給於相應的解決方法。那麼,就不能單獨的抽處一句話做一個普世的標準,而是要結合受眾者的情況,來理解佛陀的開示。

好比一個人,小時候父母老師會說好好讀書不要談戀愛,難道等他成人了還這麼說?你不能說,我小時候父母老師說過不能談戀愛,所以我這輩子都不談了,或者父母老師怎麼會自相矛盾,以前叫我談戀愛,現在又催我結婚。經典里有弟子問佛陀十四個問題,佛陀沒回答,根本原因是佛陀知道那個弟子的能力和需求不是這些,所以佛陀才不說。而換了其他弟子發問,佛陀就一一解答。但是許多人卻認為是佛陀不懂不關心這些問題,然後得出十四無記的說法,這都是沒有結合受眾者的情況,很片面理解佛陀開示的原因。。

就像題主說的【不記得佛陀在哪部經中說過,我弟子但求離苦解脫,不戲論諸法相】佛陀在一部分經典里確實說過,我只說苦與苦滅,那是針對只能接受,或者當下最需要苦與苦滅的弟子來說的。但是,人真的只關心苦與苦滅嗎?

所以,佛陀也不是在寫說明文,或者在參加論文答辯,把所有東西都一股腦的說出來,等待我們的評判,而是在為每個不同的眾生,用不同的方法解決不同的問題。

因此,首先養成一個正確的學佛方法,是比學習法義更為基礎和重要的,這樣才能正確的看待大小乘之間的差異


聲聞乘修到阿那含,

大乘修到阿鞞跋致,

金剛乘修到本尊相應,

再來發表看法一點兒不遲……

或者更露骨的說,當下的狀態還真不大有資格對某一乘發表感言……

0到9十個數字沒認全就來發表對數學科學的看法,固然後生可畏,同時也是無知者無畏。

福德資糧者。謂由此故於今獲得隨順資具豐饒財寶。遇真福田為善知識。離諸障礙能勤修行。

《瑜伽師地論》

修行就像把車開到西藏,首先得有輛車,得有油,得有盤纏。

隨順資具豐饒財寶。——明白修行要解決什麼問題,學佛是解決錢不能解決的問題,而不是解決沒錢這個問題。

遇真福田為善知識。——明白修行到底要修什麼,修行要怎麼修,什麼時候會出現什麼問題,以及這個問題該如何解決。有一個人可以為自己的修行保駕護航。

離諸障礙能勤修行。——有實實在在的條件修行,以及有足夠猛厲的力道來修行。

自己資糧夠么?夠上路條件么?夠得上起步價么?

如果不夠,先去攢資糧……

大乘還是上座部的事兒離你太遠……先完成一個小目標……


說說自己的看法。

先拋開任何的派別(南傳、藏傳、漢傳),也先別進去各種修法(凈土、禪宗、藏密……),直接去看去找佛陀開示的內容(從阿含、本生經等下手)。

明白修行解脫的原理(戒定慧到十六觀智),知道解脫道與菩薩道的修行原理之後,問題就好解決。

按上座部及初期大乘的看法(基本是一致),解脫道與菩薩道在修戒定慧與斷煩惱的路是一樣的,只不過在最後臨門一腳(行舍智),解脫道選擇繼續前進直到終點(涅槃),菩薩道決定就此打住,回過頭來利益眾生(發菩提心,累積波羅蜜,行菩薩道)。

至於為何菩薩道要這麼做,基本上原因很多,但都不離開《華嚴經》「不忍眾生苦,不忍聖教衰,是故於此中,緣起大悲心」的原則(大悲心)。

這個原理明白了,再去看不同派別對相關教法的指引。

南傳佛教所留下的解脫道的修法,那是不論選擇走那一道,都必須要修的,因為那就是唯一一條斷煩惱的路(唯一的方法,也是佛陀最珍貴的教法)。(其實其他傳承也都有各種禪修斷煩惱的方法,但是目前保留得最完整,教師最多,也最容易學到的,就是南傳的禪修了)

如果只修解脫道,那麼就夠了。

如果發心進一步要走菩薩道,那麼很多大乘經論里(大智度論、瑜伽師地論、入菩薩行論etc),對於菩薩道的修法的指示,有很多很好的內容,尤其是怎麼累積波羅蜜方面。

如果真的要修菩薩道,在明白了整個解脫道的修法(尤其是1. 佛隨念(六念法)、慈心禪(四無量三昧) + 內觀禪)後,進一步閱讀:

《南傳菩薩道》(看比較「原始」的菩薩道怎麼修)

《本生經》(看世尊是怎麼修菩薩道的)(我看了《本生經》之後,就明白了為啥大乘佛法重視念佛法門。因為菩薩道難行,而世尊作為模範和榜樣,如常能憶念世尊,是有鼓勵和指引作用的。尤其是念佛法門(佛隨念)能增長信心,能產生喜悅,能幫助克服及忍受各種痛苦,這些都是菩薩道很好且很有利的助緣)

《成佛之道(印順導師)》《菩提道次第廣論》《入菩薩行論》(看整個修行次第,及各種修行訣竅)

《方便之道(印順導師)》(理解目前大乘佛教各種修法的原理,及其是如何輔助菩薩道的修行)

這些書里都能讀到很多修菩薩道的原理和方法(個人覺得,斷煩惱那一塊是一樣,離不開十六觀智,但是累積波羅蜜的方法和訣竅,大乘經論里有很多很好的補充)

p.s 個人覺得, 印順導師的「人間佛教」+南傳佛教的禪修方法=菩薩道的完美組合。

小結:不要去陷入各種教派的爭執,而是去看清佛陀的教導是什麼。在理解了整個解脫道的修行原理後,從發心成佛這一個角度,去閱讀大乘經論。不要去陷入大乘是佛說或非佛說的爭論,而是去看這些大乘經論如何指引一個人去實踐菩薩道,如此可以比較客觀和理性的去認識大乘佛教。

舉個例子,關於菩薩戒,如果真的從歷史演變來說,很難確定是佛陀親自開示的。但是去考究裡面的內容,卻都是一個發心行菩薩道的人必須做的內容。即,雖然未必是佛陀親口開示的,但內容卻是一個菩薩必須修的,至少是對發心行菩薩道的人而言是個很好的指引。


哦,這個問題其實一點都不難。。。

假設題主有幸邀請到了佛陀和諸菩薩摩訶薩

《佛說大乘如何起信論》

如是我聞

雙方辯手:

正方: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反方:各路菩薩摩訶薩約數十萬

主持人:題主(暫定)

辯論地點:zhihu網----怎樣生起對大乘佛教的信心?

辯題:怎樣生起對大乘佛教的信心

第一品 法會因由分

題主宣布辯論開始!

請雙方辯手準備搶答,數到三就開始搶答,誰先亮起搶答器誰先說。

一。。。二。。。三。。。開始!

。。。。沒人開口

題主很尷尬:諸位不要害羞嘛,這樣吧我點個名,觀世音菩薩站起來代表諸位菩薩說兩句好不好?

大家鼓掌。。。(此處應有啪啪啪福利)

第二品 觀音啟請分

時觀世音,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大德!今有zhihu一題主,對「怎樣生起對大乘佛教的信心」這一問題,迷惑、不解、心有疑慮,不知從何入手。大德!我們的法以世尊為根本,以世尊為導引,以世尊為依歸,如果世尊能說明這所說的義理,那就好了!聽聞世尊的教說後,我們將會憶持的。

  「那樣的話,觀世音!你們要聽!你要好好作意!我要說了。」

  「是的,大德!」那些菩薩回答世尊。

第三品 本無菩薩分

觀世音!你怎麼想:如果一個人在王思聰未出生之前,發願自己死後成為王思聰,他就一定能成為那個王思聰嗎?

不,大德!這是妄想,王思聰還沒有出生,他發的哪門子願。

觀世音!你怎麼想:王思聰是因為他的過去世發願成為王思聰,才因此成為王思聰的嗎?

不,大德!這是妄想,王思聰是隨機產生的,不是宿命。

觀世音!你怎麼想:我雖然預言未來佛美德亞(彌勒)的出世,但是我描述過這位未來佛會在什麼時間、什麼地點出生嗎?

不,大德!您沒有說過這些。

觀世音!你怎麼想:既然我沒有描述過具體的時間地點,發願成為彌勒佛,這樣能到達目的嗎?這些人的轉生是精準的嗎?

不,大德!因為根本沒有目的地,也就不會到達目的地,這些人都是瞎蒙。

觀世音!你怎麼想:當什麼有了,才有菩薩?

大德!當佛陀有了,才有菩薩。(緣起)

觀世音!你怎麼想:當如來正覺以前,還是未現正覺的菩薩時,會在這個有天神、魔羅、梵天、沙門、婆羅門、國王、眾人的世間,宣稱他是菩薩嗎?

不,大德!正如有了王思聰,才有了王思聰的前世;因為有了現在的佛陀,才會有過去時的菩薩的確立,菩薩是對已經發生的過去之描述,不能倒果為因,因為眾生有可能在未來成為佛陀,就認為現在有所謂的菩薩之五蘊。

觀世音!你怎麼想:觀世音是菩薩嗎?觀世音是時間旅行者嗎?

不,大德!這樣會有一種欽定的感覺。

善哉,善哉,你們記住:只有成為佛陀之後,才能把自己的過去世、過去時,稱為菩薩。

第二品 本無大乘分

(to be continued)


看題主的意思主要是問如何讓別人信大乘,

如果有這個方法可以讓別人信大乘,法華經開場就不會有人離場世尊默然不止了。

世尊也不用那麼辛苦講如此多的佛經了,用這個「方法」讓人信大乘就好了。

金剛經通篇都在講這個么,題主問的其實就是須菩提問的。

答案是:實無有法。因為主要跟心有關。

然而,

匹夫不可奪志也。

就算你學世尊眉間放大毫光,這幫人也以為你是用了什麼把戲而已。這在未曾有因緣經里也有提及。

只有一個辦法,隨順眾生。隨其根性慢慢度脫。


大乘信徒你好,《法華經》、《楞嚴經》是大乘真經無疑,大乘真經表示如果不燃指供佛,不是出家菩薩,也沒有發心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並且也不發心修三摩提:

若不燒身臂指供養諸佛,非出家菩薩 —— 《梵網菩薩戒經》輕垢戒第十六條

若有發心,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能燃頭指,乃至足一指,供養佛塔,勝於國城妻子,及三千大千國土、山森河池、諸珍寶物,而供養者。 —— 《法華經》

若我滅後,其有比丘,發心決定修三摩提,能於如來形像之前,身然一燈,燒一指節,及於身上爇一香炷。我說是人無始宿債一時酬畢,長揖世間,永脫諸漏。雖未即明無上覺路,是人於法已決定心。若不為此捨身微因,縱成無為,必還生人,酬其宿債。如我馬麥,正等無異。 ——《楞嚴經》

所以,請大乘信徒身先士卒燃指供佛,讓我等不究竟的小乘弟子升起對大乘的信心,謝謝。

大乘信徒再見。


我這裡複製一個我對其他問題的回答,你看了就知道。

《從凡夫到成佛的實修次第》

(——大海 文2017.10原創)

入世還是出世,這也是學大乘和學小乘佛教徒都有的一個諍論焦點,表面看起來是矛盾的,其實他是不矛盾的,矛盾和糾結是因為你見地不清,見地不圓融,沒有建立整個佛法修行的 修行次第,不知道修行的主課和輔課是什麼。

關於一些爭論,那麼你要依聖言量,佛法是聖人之學,你千萬不要去相信那些凡夫說三道四。你要依佛,菩薩,羅漢及證得大成就的聖者為依據,你千萬別相信那些凡夫的推想及考據。佛法不是象哲學一樣靠凡夫推想出來的,佛法是那些聖者通過實證 證到後才講出來的。

學者凡夫的東西若同「經律論」及聖者說的一致的,則可放心學,若有不一致或有矛盾的地方,則要存疑,這些不同處你要以經、律、論、及證得空性的聖者講的為準。

還有如,學大乘好還是學小乘好?是在家還出家?修善行福報還是修禪定?好糾結啊,好象是矛盾的。

其實出世是為了更好的入世利眾。小乘是大乘的基礎。善行福報是修禪定智慧的資糧基礎。出家易修在家難修,但見地不清出家也是白搭。

大乘和小乘,出世還是入世並不矛盾,具體如何做這要根據你的具體情況來決定的。

這個問題我今天來幫大家理清楚,否則會有千千萬萬的學佛人諍斗和糾結。

首先我們來建立 整個佛法的修行次第。

我們國內大多都信大乘佛法,但基本沒人講修行次第,以致於學了多少年佛,看了多少年佛經,還是不知道如何下手實修。

大乘佛法 經中講的修行次第是六波羅密,那你知道如何去實修這六個波羅密嗎?好象真要去做的話,還真弄不清如何下手。

大乘楞嚴經中講修行三決定義: 「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

這是一個更為精練簡捷的修行次第。他也和小乘法的「戒定慧」一樣的,同時也和六波羅密相符。只是針對不同人群,其內容稍有不同。

戒,定,慧,三次第怎麼和六波羅密相符呢?我們先來解決這個問題。

這個 「戒 」 字也可用另兩句話來表示,即「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是諸佛教」。這個佛法總綱的前兩句即可表示這個「戒」字。「自凈其意」即是「定」。

六波羅密前三個波羅密,「布施,持戒,忍辱」,這三個波羅密都可歸入這個 「戒」 字中。後面三個波羅密,「精進、禪定、智慧」、一看就知和 「定 慧」 二字是一樣的。只是具體修時各人有些不同。

這個「戒」字包括了斷惡和行善二部分,這個「戒」字和小乘的「戒」字是否一樣呢?無疑 是一樣的。只是針對不同人群佛制訂了居士戒,五戒,比丘戒,菩薩戒。

比丘二百五十戒中也包含 止惡和行善這兩個內容的。再要求低一點的在家人戒中,低要求的五戒十善,也是戒惡行善二部分內容。只是對在家人要求低一點而已。高要求的菩薩戒中也是戒惡行善二部分內容。

此時我們可以確定第一次第「戒」字就是斷惡行善,這裡注意哦,所謂「戒」就是「斷惡行善」。

這個「戒」在大乘小乘都是一樣的,即斷惡行善。但佛對不同的人群作了不同的要求,故產生了幾種戒律。

在實修這個戒時,則要根據你的實際情況作一個選擇。佛在大小乘經典中講了幾種戒律,他制這些戒律也是為了各種不同人群,其實際情況不同,可以適合他們修行提升。

第一種,最低要求是居士戒加十善業,即戒十惡行十善,加守居士五戒。

第二種是,五戒,加戒十惡行十善。

再上去就是較高要求的八戒、沙彌十戒、比丘戒和菩薩戒。

對於出家人一般是持比丘戒和菩薩戒我們不談。

重點談在家人。在家人最簡單易持的是持第一種和第二種戒。也有持菩薩戒,但不容易持故不談。當然你能持菩薩戒那肯定是功德無量的。我這裡講最簡單易持的。

第一種和第二種戒唯一的區別是五戒中的淫戒,居士戒中的淫戒只戒邪淫,正淫是允許的。而第二種戒是正淫也不允許的。

那為什麼要有這一點區別呢?這是為了適應二種不同人群。一種不想修禪定,一種是要想修禪定的。

第一種是只想做個好人,又能陞官又能發財,回家又能享天倫之樂(淫),他覺得現世很好,不想解脫,只要不墮到三惡道就好。這個「淫」字己搞了幾億年,上癮了,他不想放棄。佛也沒辦法,他們也來歸依佛了,也想跟佛學,也想沾點好運。我佛慈悲,他們想學好,總不能不理吧,所以就降低要求,把五戒的要求再往下降一步,允許他們有正淫,不允許邪淫。但要知道要求降低了,果報也會打折的。

首先不斷淫慾是進不了禪定境界色界天,無色界天的,更不用說開悟解脫了。

為什麼說不斷淫慾進不了禪定和色界天以上呢?

第一,所有大宗教傳統宗教都要求其主要傳承人出家,其主要是要其能斷淫慾,其次是少事不要去忙。從佛對出家弟子的戒律也可看出要斷淫。從此可知斷淫慾是人類提升升華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方法。

第二,從欲界的名稱及定義上即可知。欲界的「欲」字,意思是「淫慾」。即不斷淫則只能在欲界這個範圍內待著,出不了欲界。

第三,欲界是四天王天等六欲天以下的整個範圍叫欲界,欲界的所有眾生不管是天人餓鬼地獄眾生,有一個最大的共同特點就是都有男女淫慾,而往上看,到色界無色界天的眾.生,他們都沒有這個淫慾之事了。從這個情況來看,不斷淫慾是無法進入禪定色界天的。因為進初禪就是進入了色界天人的境界了,死後也可往生到色界天。

這些資料在那個經里的,我還真一時答不出來,但可肯定的回答你在大藏經中有,在大乘小乘經中都有這些資料。對了在《瑜伽師地論》中就有,網上的二十八天三界天人和四禪八定的配合圖,也可一目了然。

第四,當修禪定進入初禪,叫「離生喜樂」。《阿含經》和《瑜伽師地論》中解釋這個 「離」 字是,離 「欲,惡,不善法」。故知要離淫慾才能進入初禪,不離淫慾,是進不了初禪的。

第五,從古今實修者大德的傳記及近代現代人實修的體會文來看,不管在家出家,也是都要離淫慾才能入定,才能進入色界天境界。

你不要看到他們有些是在家人,就以為不要斷欲,在家人同樣要斷欲才能修成禪定。故古人有曰:上士分房,中士分床,下士隔被。

第六,從道家、氣功、瑜伽、印度教、等資料來看也都是要離淫慾才能得禪定。

從這些實修資料來看,夢中有夢遺者,都修不成禪定。這一點非常非常重要,因為現在學佛人的觀點越來越偏了,這個你錯了就修不成禪定,你再努力都沒用。漏掉了只能從新再開始。各位修禪定的請特別注意這個問題。

這個結論是我看了多少年古今成就者的傳記,和近代現代各宗各派的實修者的實修資料後得出的結論,其對錯各位可以去自己驗證體會。你若不信我也沒辦法。你能一邊夜裡做春夢,白天又能入四禪八定,那我一定佩服你確是高人。

漏精在藏密中講叫「漏失菩提」,如果你是有點悟性的話,從這句話就知漏精對修道來說有多麼嚴重。菩提是什麼?我們佛法修的就是菩提大道。漏精叫「漏失菩提」就是漏失了菩提大道,漏掉了,當然就修不成了。

再加一點純生理的知識吧,否則那些科學迷還是不信。真是老婆心切啊!

我先說明,這段生理科學不全是佛法中來的,對錯你自己分析。以免有人吹毛求疵。

人的生存靠能量維持。現代科學家說:人平常的耗能如一500W的白熾燈泡在耗能維持正常的代謝。

人同時具有四食功能:段食,思食,識食,觸食。

人主要由肉體的物質部分和能量部分二大部分組成。這二大部分溶合在一起,如鹽溶在水中一樣。

人要吃飯只是為了維持其物質肉體部分的代謝,吃飯只是人的段食部分,其更重要的能量部分的代謝也同時進行著,他就是人的思食識食觸食部分。

古人講人有生生不息的功能,就是指人有吸收能量的能力。他一邊耗能,一邊還會吸收能量,但這一世讓你吸收耗用的總量是有定數的,這個總量定數就是你這一世的福報,耗用完就會完蛋。故聖賢都教人要惜福,不要濫用福報,盡量不用貴的好的,要節儉。

年輕時吸收比耗去的多,故會成長會精力充沛。中年後吸收比耗用的要少,故會衰老會不健康。睡覺時耗用降到最低,吸收卻沒有停止。

你熬夜就會沒法把能量吸滿。故會累,你常熬夜身體能量會長時不夠,就會生病。年老的睡眠差了,能量也會不夠,健康就會走下坡路和衰老。

人體能量的循環有兩個最大的循環,一個是體腔內五臟六腑的循環。另一個是督任氣脈的循環。這兩個循環就是道家講的子午周天和卯酉周天,子午交,金木交。

這兩個最大的能量循環隨便哪一個出問題了都會完蛋。一種是能量不夠了會衰竭,一種是循環通道阻礙斷路,就是生病。

人體是一部極為高級的自動機器。你淫心一動,他就給你馬上造好了一泡精蟲,給你準備好了,晚上就可能會遺精拋錨。

另外你雖不動淫心,但由於千百世習氣的原因,到精氣積滿時,周期到時,他也會自動造一泡精蟲,夜裡就可能會下漏。

宇宙中有一類眾生,他專門靠啖食精氣而生存,屬妖類鬼類,它有神通,它能看得到你體內已為它準備好了大餐,晚上睡時它會化個美女來與你夢中相會,你就會拋錨下漏,就能吃到大餐。

那一泡精蟲確實如科學家說的是一泡蛋白質。

但是科學家沒研究,這一泡精蟲在把它送出去時是要有動力,要有能量才能把它射出去的。槍子是靠彈殼裡的火藥把子彈送出去的,那這泡精蟲是靠什麼能量把它射出去的呢?

回答是:靠內炁,靠體能,靠集中丹田之氣和骨髓中的高能量,才能把它送出去,這才是最關鍵的,也是最要命的。科學家他沒研究這個。

你下次拋錨下漏時仔細體會,你會發現正拋射時,會陰部位會明顯感到肌肉有跳動感,象心跳一樣,對了,那個就是內炁集中後的噴發點。它是集中了體腔能量和骨髓督脈兩大循環中的能量,然後才能噴射。

那麼你把這兩大循環中的能量集中了,經常送泡沒用的精蟲出去,又不是為了傳種接代,那你是不是罪過,是不是虧大了嗎?每一次都會耗用大量的體能。

你常作這種無用功,當然會折壽,損福,又損健康啰。能量福報用完就會完蛋。

如果你懂了這個道理,你還會認為泡到妞是艷福嗎?是禍哎,絕對是禍的開始。

女人淫慾同樣會漏失許多能量福報,但要比男士少許多,這也是女士壽命普遍比男士長的主因。女人修禪定也比男士容易入定。

如果你懂了這些道理,除非為了傳種接代,你還不想辦法放棄淫慾,那你就是百分百的顛倒眾生了。佛說眾生是顛倒眾生,就是看到眾生有許多錯誤而不自知,還認為是對的,結果自己把自己給害慘了。

修道也要靠這些能量才能修成,故佛要求弟子六根清凈,斬斷塵緣,就是要求上五根不漏、下身根淫根也不漏,積集能量,才能修成菩提大道。

二八佳娘體似酥,

腰中佩劍斬愚夫,

雖然不見人頭落,

暗裡教汝骨髓枯。

好!!這段生理知識就講到這裡,對錯你自己分析。

下面言歸正傳,繼續講佛法。

四禪八定是共法,外道也能修到,當年釋迦佛也是,先跟幾個外道師傅學禪定,修到非想非非想定後,再自己打坐49天開悟的,故在禪定方面的學問,在理論上,外道的也可參考,相互發明。但在實修時不能串修,因有法脈流問題。

結論是 , 想修禪定,一定要斷欲。夢中有漏精都不行。

以上是只想修人天福報,而不想放棄天倫之樂的方法,可叫「初士道」,是修居士五戒加斷十惡,行十善。是修行的第一等人群。這個居士五戒加十善業修好了,今後可以上升到欲界天,可以不墮落到三惡道。

居士五戒:不殺,不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

十惡業:身三,殺盜淫。口四,妄言,綺語,兩舌,惡口。意三:貪瞋痴。

為什麼一定要加斷十惡業行十善業呢?

因為佛經中說,守好五戒僅能保住人身。要到欲界天等二十八層天,都要修好十善業才行。故要修居士五戒和十善業。

修這個十善業也可參考儒家的八德忠,孝,仁,義,禮,智,信,廉恥,勤儉,格物,慎獨,修身,養性,齊家。

這是初士道。

講到儒家多說幾句。

儒家文化是聖賢傳下來的學問,不是純理論的心靈雞湯,是實證學科,做好了能上升到欲界天,並且對升官發財,增福增壽、健康、兒女優劣、家庭家族的興旺發達等,都有好處。這個修好了,福報功德會很大,若是再想往上修禪定修佛法會很容易,其實他就是主修斷惡行善。現代人研究儒家要跟王鳳儀大德劉善人大德,他們的化性學一起研究。其學問就是儒家學問。

在修福這事上還要講一個重要的方法,就是 「交天課」。

交「天課」即是,拿出自己收入的百分之十去做善事,救苦濟貧買殺放生等。不交天課會遭天遣。我看到西方天主教也有拿出百分之十行善的說法。阿含經中佛也講過在家人如何用財作善修福,其所講比例比百分之十還要高。

言歸正傳。你要知道正淫也要節制的,正淫傳種接代無可厚非,但是你要是濫用,對不起也會墮落。

因為淫慾耗福耗能是最最厲害的,會損福折壽,故古人講萬惡淫為首,就是這個道理。

文明古國及宗教國家都有許多遮止淫慾的風俗和習慣及觀念,為什麼?都是聖人教的,是為了我們不墮落三惡道,為了福報更好,過得更好更幸福。

你看中東國家女人出去都把臉遮起來。為什麼,為了防止別人動淫心損福,防止修行人動淫心退墮。現在人自己的好文化不學,去學洋人不好的搞開放,越穿越少,然後淫心越來越重,損福折壽,修道人也難靜心修定。

若要到色界天無色界天,則要五戒十善業再加修成禪定。

現在再講第二等人。

第二種人群是想修禪定,又不想出家,就在家中修。針對這種人群,佛就教他們守斷淫之五戒,再加十善業。可叫「中士道「。

注意,想升到欲界天就要修好十善業,那麼你修禪定是想要超過這個境界,當然要修好十善業啰。佛經中講升天,升到二十八天中都要修好十善業才行。修好十善業才能升天。

為什麼說守五戒加十善即可起修禪定呢?

第一,根據《楞嚴經》中講,起修守戒修定,是四大清凈明誨,其即是講的四大根本戒:不淫,不殺,不偷,不大妄語,也就是說守好這四大根本戒就能起修禪定,除《楞嚴經》及《地藏十輪經》中講可依此四大根本戒修禪定,除此二經外,佛經中再也沒有比這個要求更低了。守戒的最高境界是連心裡都不能起這種念頭,稍起念頭即是犯戒,要立刻懺悔改過。身口意都不能違犯。

但你不要看到這隻要守四個戒,就把十善業丟了,因為佛經中明確講,要想升欲界天色界天無色界天都要修好十善業,而修禪定是要超過欲界的,故這十善業你不能放下也要修好。但是守戒和修好是要求不一樣的。守戒是嚴格要求堅決不能做。修好是盡量做好,沒那樣嚴格。但是你做得越好,你升天的層次也越高。

實際上五戒是十善中的幾個重要的部分,將它提出來要特別做好而已。

故綜合這些佛經資料,得出修禪定的最低要求是:修好四大根本戒加十善業。

然後再講現實,現在國內寺院對在家人授戒一般都授:居士五戒和斷淫五戒,再加個菩薩戒。一般對在家人就這三種。

居士五戒是對不修禪定者的。

你要修禪定,只有二種即斷淫之五戒和菩薩戒。

四大根本戒再加一個戒酒就是五戒。

菩薩戒有十重四十八輕,一般人不容易守。容易一點就選個五戒吧。當然你能守菩薩戒的話,那是功德無量的。我這裡是講針對懶人又要修定講的最低要求。

你要修禪定,就去寺院找清凈持戒的和尚前受個五戒即可起修禪定,再加盡量做好十善業,不起瞋恨心,布施行善修福,忍辱不怨人,不見世人過,不道他人短。多做善事多修福,即可修禪定。

五戒:不淫,不殺,不偷,不妄語,不飲酒。

若你僅修禪定,而不修佛教的慧觀,則最高只能修到四禪八定,或是仙道。死後就能往生到你修到境界的相應的禪天。但這還是在六道中。不出輪迴。

故僅修禪定,不修佛教慧觀,不證「人空法空」,你禪定功夫再高還是屬世間定,不出輪迴。只有在禪定的基礎上修佛教的慧觀,證得「人空法空」才能解脫六道輪迴。這也是佛法與外道法的最大的區別處。這些慧觀只有佛法所特有,所有的外道法中都沒有這些有關「人空法空」的慧觀,故也只有修佛法證「人空法空」才能出輪迴。但此「人空法空」亦非斷滅空。

修禪定後,你修到何境界,死後才有資格往生到與你相應的那層禪天。

一共有二十八天,欲界有六天去掉,還剩二十二天,一禪有三個天。二禪有三個天,三禪有三個天,四禪有九個天。再加無色界四個天。三界共二十八天。你活著的時候,你若修到與這些天人一樣的境界,你死後才有資格往生到他們那裡。

以上是講僅修禪定而不修慧觀的人。但你也不要看輕他,升天也是要無量功德才能升,故要隨緣盡量多修福報,多修十善業,多做善事。故道家也有三千陰功之說。

以上講的是第二等人的中士道。

下面再來講第三等人。可叫「上士道」。

這些人是為了要想成佛出輪迴的。針對這部分人,佛就教他們先發大菩提心,為了幫助眾生離苦得樂,解脫六道輪迴而修,不為自己,為了別人而來修禪定及智慧,修好了才能證果開慧解脫輪迴,才有能力度眾生離苦得樂,才能成佛。佛講生死輪迴是眾生最大的苦,好不容易修到天上,享了幾千年或幾萬福,福盡還是有可能會落到三惡道去受苦,萬萬億億年永遠都停不下來,永遠輪迴。

佛陀教我們發大菩提心:為了救度法界一切眾生出離苦海,解脫輪迴而來修佛法,自己先修成後解脫後再來教化眾生,救度一切眾生脫離苦海脫離輪迴,這個就是發大菩提心。

「為了救拔法界一切眾生脫離苦海、脫離輪迴而要成佛」!!!

以發這個大菩提心,而來修佛法,修「戒,定,慧」,就叫佛菩提道。這樣來修戒定慧才可以成佛。有這種發心就叫大乘。沒有這種大心,只是為了自己解脫而修就叫小乘。

具體修時可分在家修和出家修。

出家人二百五十大戒必守,也可再加菩薩戒一起守。然後修定開慧,證四禪八定,再開悟證悟「緣起性空「及「人無我」空

得阿羅漢果,若入滅盡定,就是定性聲聞及緣覺。辟支佛也是證到這個境界。

若證得「人空」後不入滅盡定,轉入大乘,繼續修大乘止觀,到證悟「法空」,證得:五蘊皆空,萬法唯心,萬法如幻如影,真空妙有,無生畢竟空,色空不二,證得此般若智,此時就是登地菩薩,即入一地歡喜地,登地後才是真正的大乘菩薩修行,再往上二地三地……到七地叫遠行地,也叫不退轉地,此時就保險了,永遠不會再退轉了。此時能夠對境無染,動中靜中,一人萬人之中都能在楞嚴大定中,在空性中,在佛性中,不起分別心如如不動。此時才可出山發大願度盡法界一切眾生,再往上八地不動地,九地十地等覺地大菩薩,最後功德圓滿成佛。

以上出家人表過不談,重點講在家人。

在家人發菩提心後怎麼修?還是戒定慧三次第。

這個第一次第「戒」,有二種,

一是五戒加十善業。

二是菩薩戒加十善業。

你選一種去寺院找清凈持戒的和尚前受戒,回家來天天檢查守好,稍有違犯馬上懺悔並改正,慢慢習慣了好了。守戒的最高境界是一絲一毫的犯戒的意念都不會生起。

守戒要嚴格執行,破戒是有罪的,不能隨便。十善業要隨緣盡量做,不起瞋恨心,布施修福,忍辱不怨人,不見世人過不道他人短。多做善事多修福,此時行善都只算修福報資糧,福報功德大了修禪定會很快。

然後守戒修善,同時天天認真打坐修定。一般先依二甘露門修出入息和不凈觀白骨觀入手來修四禪八定修止觀。

修定中守好五戒十善,其中最重要關鍵的就是淫戒,夢中都不能漏,一漏就只能從新開始,當你能下面不漏,上五根也盡量少用少漏,不看手機電腦,不看美女不看書,不聽歌,少說話等即叫六根清凈,其科學原理是不要耗用能量,積聚能量。這樣上五根關閉,又不下漏又不夢漏,每天多打坐,年輕人一年之內必入禪定。

但是這個夢漏淫漏很難堵,連南懷瑾這種見多識廣,知識豐富的大德也說一點辦法也沒有。

但是我看到在公開的佛法里都有至少四種方法可解決此問題。

道家中也有,武術中也有。下漏解決,加多打坐一定會很快入禪定,有些人修了幾十年,一輩子不能入定,無疑下漏 夢漏沒有解決。

我看到現在佛教界許多人在這個問題上的認識,越來越偏了,連佛要他的親近弟子出家是為什麼,這樣明顯的意圖都看不出來,還在咬文嚼字,讀經要看出佛想表達的意思,他這部經講的是什麼宇宙規律。這些宇宙規律是永遠不變的,我們人類只能去適應它。

故今借知乎這個平台,想來挽回這個局面,望能修出十個八個大菩薩和一大批有神通的人,人民大眾才會相信佛法,才會來修學佛法。

你不要弄得佛法好象僅是知識和哲學,慢慢的人家就說你是迷信,不信了,就會學的人越來越少。

你若不能修得四禪八定,談何開慧開悟?

你要修四禪八定關鍵就是要守好戒。不守戒你即使努力一段時間修出了禪定還是會退掉的,是無法穩定的進入禪定的。

佛在涅槃前召集弟子作最後遺言時說:「戒是解脫之本,如貧人得寶,是汝大師,如我住世無異。依戒能生諸禪定,能滅苦開智慧」。

你看佛講的多重!汝能守戒就如把佛請到了面前。

這個守戒你不做好很難入禪定,即使得定了也不會穩定。

戒守好了很容易入定,其中這個淫戒對修定來說是重中之重,是關鍵。

所以有位大德說:自利以戒淫為第一,利他以戒殺為第一。

禪宗的初修時參話頭就是修大乘禪定。但是你參禪連最基本的五戒十善你都不守的話,那麼我可以肯定的告訴你,你是不會開悟的,參不出來的。

禪定是基礎,禪定要靠守戒才能得定,在禪定的基礎上,才可止觀雙修,才可修一些小乘或大乘的慧觀,然後才能證悟聖果,在這裡其實還談不上分大乘小乘,大小乘的一些慧觀可相互借修,都是為了除八十八結使。實際上沒有二乘,只有一乘,都是為了成佛,為了教學方便,講述方便 ,修學方便才分成二個階段來講及修。

但大乘的有些觀法,你四禪定都沒成是無法修的。故初修宜先發大菩提心,再以小乘法入手,到至少修得三禪四禪定才可談慧觀,才可修一些大小乘觀法,這樣修會很快。一般若是有過下漏的人,要從小乘入手,再修大乘,但發心要發大乘心。這樣比較快。小乘和大乘是二個次第。

智者大師的天台宗就是走的這個路子。其實我國古代早期的學佛者都是走的這個路子,修出過許多大成就者。到後來禪宗盛行後才漸漸把從小乘入手的方法給丟了,結果就越來越難了。

還常有人問為什麼一定要打坐?還有許多方法也可以嗎。回答是,因為打坐再容易使心靜下來,且能長時間保持不動。佛陀教我們從打坐入手修當然有其道理的。因為從打坐入手最容易入門,最容易入靜入定。當然你也可以站樁修定,禪宗還有動中修定,那個方法就比較難了,初學者從打坐這個方法入手最容易入門。

現代人更適合先修小乘再修大乘。因為現代人上漏下漏都很嚴重。

若是上根人再來人則可直接修禪宗的方法,或按一些大乘觀法如楞嚴經前半部的觀妙明真心法修楞嚴大定。但也要見地清晰,但這種上根人有幾個?

怎麼樣的人是上利智呢?上根利智人一般會有這樣的表現:如他站著不動五分鐘七分鐘,十來分鐘就會感覺腳下生跟,感覺腳跟地吸住了,這時他一閉眼,感覺自己身體沒有了,感覺自己融化了沒有了空了。又譬如:他兩腿一盤,眼一閉身不動,三五分鐘十來分鐘就感覺自己身體沒有了,感覺自己融化了沒了空了,這種人一定是上根利智人。

一般人還是老老實實,發大乘菩提心後,先修小乘再修大乘,這樣修會比較快成就。

小乘大乘是兩個次第,並不矛盾,

不要相互諍論,因為你沒學過或沒摸到佛法的大框架,沒建立整個佛法修持次第。

我來把小乘和大乘的真正區別和這二個次第如何銜接講清楚。

先發大乘菩提心,再從小乘法入手守戒,然後再先修止,一般從「二甘露門」守出入息和不凈觀白骨觀入手修。再得定,進入一禪,二禪,三禪,四禪,然後修慧觀,或在三禪就加入慧觀,不要太早,否則可能會退,一般是修四念處 身,受,心,法,就能證羅漢果,止觀雙修,到四禪時呼吸就停了。進入四空定,在此四空定過程中,除煩惱障,斷見思惑去除大部分八十八結使,伏住剩餘少數結使。即可能證悟「人無我」 「緣起性空」而證羅漢果,證果後就標誌小乘道巳修完。

然後,不要入滅盡定,繼續銷落諸念,修大乘經中的楞嚴大定,或一真法界觀法,或一行三昧觀法,真如佛性觀法,或法身觀法,或天台宗的「空假中」繼續銷落諸念,其實這些名字不一樣,實質是一樣的,在修這些大乘觀法時要知萬法唯心、一切如幻無生畢竟空空有不二之理,持萬法唯心的見地,止中有觀,觀中有止,止觀雙修,銷落諸念,久久寂靜,寂靜久久,修到一定程度就會大徹大悟,即是大乘的開悟,悟「諸法空性」,萬法唯心,有是假有,如幻如影無生本空,諸法無有自性畢竟空,空有不二,不空不有,離於兩邊。悟得中觀智,證悟佛性,證悟法身,證悟法空,證得般若智。

或者在四禪穩固後進入四空定時直接修首楞嚴三昧楞嚴大定法,先看懂楞嚴經前面的「七處征心,十番辯見」等前半部經,持萬法唯心,萬法如幻無生本空空有不二的見地,然後觀「妙明真心」,止中有觀,觀中有止,再按五十陰魔部分,修銷落諸念,到行陰解脫進入識陰階段就會證得羅漢果,然後不要入滅盡定,繼續銷落諸念,到識陰解脫就是證大乘法空而開悟,此即是《心經》中講的「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這裡請注意:當修到四禪呼吸停止後,四禪境界穩固後,立刻轉入修楞嚴大定觀「妙明真心」,這是修大乘菩薩法的一個捷徑修法,因為若能開悟證大乘「法空」,則八十八結使都能漸漸連根拔除。

這個首楞嚴三昧亦名楞嚴大定,其實跟文殊菩薩講的一行三昧,跟華嚴經占察善惡業報經等多部經講到的「法身觀法,一真法界,一行三昧,唯心識觀,真如實觀法」及天台宗的大止觀,觀空假中是一樣的一個禪定法,只是名字不一樣,略有深淺而已,其實質是一樣的。

起修時在肉身上作觀作止,意不離身,甚至在肉身內修止修觀,這個原則對於初修凡夫來說非常重要,一可健身長壽,二可聚集能量功德較快容易見效容易修成,或是以肉身為中心,在一小範圍內作觀作止,下座前將觀景收攝收入臍中。「但你也不要執著肉身,不要去增強身見我見,自然將觀境置於身內或以色身為中心就可以了」。將色身觀成只是你的一個修道工具,並不是你自己。若要健身長壽,或修成金剛不壞身留形住世能力,則要特別注意這一點,若能修到出陽神,則可得金剛不壞身具留形住世能力了,若能修到肉色光蘊化,則可飛空上天入地千年不死,以此色身直接飛往佛國凈土都可以。但這個修色身法的經典資料很少,《楞嚴經》中火頭金剛講的修法就是這個修不壞身的修法,你若是懂原理,用小乘法中的一些修法就可以達到這一目的。故有許多羅漢具有留形住世的能力。原則是:「意不出身,神光內凝,六根無漏,積累能量,諸漏既銷,生大寶焰,成無上道」。若要成無上道則要加進「人我空,法空」的佛法慧觀才成。若無佛法慧觀只成仙道。修到開頂骨能出陽神後,再將觀境放開修大乘觀法。前面是在色身上作止觀,到開頂門出陽神後才將觀境放開修大乘觀法。這是修金剛不壞身的一個路子。

但你在觀念上又不要去有意追求長壽不死,若是有意去追求的話又成了外道了,你不去有意追求而能按此原理法則修持,則自然會有此長生不死的效果。

但此法中能量流動轉動上還有許多操作技巧的,這屬於密中之秘的天機啦。這個方法在古人大成就者中有許多修成不死的成功例子,佛弟子羅漢中有許多,大乘菩薩中也有,我們中國也有,道家中也有許多修成不壞身的例子,印度教中也有。這說明這個方法真能修成功的,不是隨便想出來的。

小乘觀法必須在座上修,身不能動,身一動就出定了。故他不能廣度眾生。而大乘觀法他將觀境完全放開,將整個宇宙法界作為觀境,這時他將色身完全掉開不管了,若修成了這個大乘禪定,那時你這個色身在那個宇宙法界中連一個微塵都算不上,因此當這個色身在跳啊蹦啊在度眾生啊等等,而他那個所觀境根本不會受影響,仍然如如不動,一點都不會受影響。故大乘定修成後他能動靜如一廣度眾生而如如不動,他的禪定境界能千年萬年不壞,並不受你色身奔忙的影響,只受你心的影響。那時純粹是心法了,只要這個心弄正確就行了。這時就要用《金剛經》中的「應無住而生其心」這個安心法了。就是要不起一念、不起妄念分別心,住於所悟的「法空」境中不起一念,直到任運無造作而自然安住於空性佛性中,始終如如不動,千年萬年始終不離不斷。

這個大乘首楞嚴三昧亦名楞嚴大定,不僅僅是楞嚴經中講到,有多部大乘經中提到這個首楞嚴三昧楞嚴大定,並說首楞嚴三昧是大菩薩最後所修之法,即修此定一直可以修到成佛。現在有許多人懷疑來懷疑去,自斷慧命,疑心一起,已斷相應。

我在此再說一遍:這個首楞嚴三昩楞嚴大定有許多部經中提到,楞嚴經只是祥細講解了這個定。

還有個更重要的問題,就是你若是不懂《楞嚴經》中講的五十陰魔,不懂如何對待處理這許多陰境魔境,那麼可以說有99.999%的人修到一半就再也修不上去了,甚至還會入魔,沒有幾個人能闖過這個魔境陰境這一關的。所以楞嚴經的五十陰魔部分是修佛法人必備的知識。楞嚴經是佛法禪修中非常重要的一部經,否則從禪定修到大乘開悟好比登天。《楞嚴經》對於佛法就有如此重要。所以那些邪魔他要想辦法先把他滅了,這樣就沒有人可以修成功了。《法滅盡經》中佛陀早有預言:未法時,《首楞嚴經》、《般舟三昧經》首先會在人間消失,之後十二部經緊接著也會消失。其實就憑《法滅盡經》這一部經,就足可證明《楞嚴經》是不容懷疑的。

殺盜淫妄語,貪瞋痴慢疑,身見我見常見斷見邪見邊見禁戒取見等八十八結使等見思惑是使我們輪迴六道的根本原因。小乘大乘修行都是為了去除八十八結使,修小乘法能去除大部分,剩下少部分只能伏住,根子還在,小乘羅漢他去除了煩惱障,所知障他還沒有去除。而修大乘法才能完全拔根除盡。

四禪穩固後即修首楞嚴三昧楞嚴大定「觀妙明真心」,直到五陰全部解脫就是大乘開悟。當修到行陰解脫進入識陰階段,則其「我執」已伏住,煩惱障已除,所知障還沒除盡。此時與小乘聲聞、緣覺、辟支佛的境界就一樣了,再繼續修下去「銷落諸念」,修到識陰解脫則是五陰全部解脫,此時即是大乘開悟,證「法空」。具體祥法請閱《楞嚴經》。諸位要想快一點成就的話你就可以按此而修。

對於禪定中的一些內景陰景魔境,要一律採取不與理睬,見如不見的態度,就算是真佛菩薩來、天王神仙、爹媽、祖宗來與你說話,你也不能理睬,見如不見,觀其如幻如影如空,繼續你原來的觀修,這樣才能安全進步,否則你一執著會越來越多,甚至迷掉出不來了,甚至出偏。

還有一些感應及禪定中的內景等不能跟別人說,只能跟自己的師傅和智者說,證到什麼境界或證到什麼層次和果位也不能向別人說,否則會成大妄語罪,永殞善根,無復知見,沉三苦海。

這些規矩你若不懂則很難跨過去。

開悟後即為登地亦即一地,登地後才是真正的大乘菩薩修行,再修「保任法」,保持座上座下動中靜中都能住於空性中佛性中如如不動,這樣修到第七地遠行地不退轉地,八地不動地,才能任運不造作而對境無染,始終如如不動,才可出山度眾,發真正的大願菩提心,度盡法界一切眾生。大做空中佛事,入世行菩薩行,內密菩薩行,外現眾生相,化生十方,度無量眾而無度。能對境無染不起分別心。此時才是真正的入世大菩薩。以前的入世,只能算修福報為今後的正修定慧集些福報資糧,為正修定慧作準備而己。最後經三大阿僧祗劫,福報智慧二項功德圓滿才成佛。通一切智,徹萬法源,涅槃寂靜,成就三身四智。

開悟後就只有二件事,第一件是保持自己時時在佛性中空性中,稍有分別妄念起來,馬上覺知回歸到空性中去,這就是經中的講的楞嚴大定,經中講首楞嚴三昩楞嚴大定是菩薩最後修的法。這樣修到七地不退地八地不動地,這個楞嚴大定就非常穩固了。另一件事就是隨緣度眾生。大乘經千講萬講其實就講了這兩件事。

大乘經有許多,其中《楞嚴經》你一定要看懂,且要反覆精研,要將其內容爛熟於心,這樣修功夫時才不會迷失。特別是五十陰魔部分,你要看懂如何處理禪定中的內景及魔境,否則很難不迷掉,很難!很難!這個部分你一定要弄懂他。這本楞嚴經是大乘經中講禪定功夫最詳細的一部經。且對「明心」也是講得非常詳細。你先看懂後對「妙明真心」先有一個「解悟」,有了這個見地後,再去修禪定功夫「證悟」,這樣就容易了。你若沒有這個「萬法唯心,如幻如影,無生本空,畢竟空,空有不二」的觀念而修的禪定就不是大乘禪定了。

你持有「我見」觀念而修的定是外道定。不能出輪迴。

你持「無我,緣起性空」而修的是小乘定。

你持「五蘊皆空,萬法唯心,萬法唯識,萬法如幻如影,無生本空,真空幻有,空有不二」的觀念而修的定才算是真正的大乘禪定。大乘菩薩的禪定還有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他能在動中靜中座上座下、一邊活動一邊做事他都能保持入定,身雖動,心能如如不動保持禪定境界。因此大乘菩薩能一邊度眾生還一邊修禪定。而小乘的禪定法他只要身一動就出定了,故他無法廣度眾生,因為他若化許多時間去度眾生,修禪定的時間就少了,他功夫就會退步,故修小乘禪定法就沒有能力廣度眾生,只能以自修為主。但是你若是一介凡夫耗損虧漏了幾十年,你直接去修大乘禪定是很難修成的,不易見效。你要先止漏守戒,再補虧,再修四禪定,到四禪後再換修大乘定,修首楞嚴主昧 楞嚴大定,這樣一步步修,易見效。在這個過程中,當你「銷落諸念」修到五陰全部解脫,就會開悟「法空」,成為一地菩薩,等你楞嚴大定修成了,穩固了,就是第七地遠行地等八地不動地,亦即禪宗的破牢關。此後就可保持永久在定中不斷,故就永遠不會再退了。

故你要在修到四禪後,先看懂《楞嚴經》的前半部經,對「真心、妙明真心」有一個了解,有一個「解悟」,然後持此觀念見地去修禪定,持「萬法唯心,一切如幻,無生本空畢竟空,空有不二」的見地去修禪定,止中觀,觀中有止,止觀雙修,才算是真正的楞嚴大定、大乘定。佛經中說首楞嚴三昧楞嚴大定是菩薩最後所修的定,修此定一直可以修到成佛。故知修楞嚴大定是非常殊勝的。

以上二段所述非常重要,你要注意哦!否則你看佛經看了多少年,佛講了那麼多修法,你會理不清我到底修什麼法好?你會理不清,你看了我這二段文字就有一個清晰的決定見了。

自古有曰:「自從一閱楞嚴後,不看人間糟粕書」。這部經是自古以來的所有大成就者都對他無比重視,虛雲老和尚說,你找不到善知識,只要依楞嚴經而修,則離佛不遠。

《楞嚴經》這部經在功夫方面一直講到五陰解脫後的開悟。開悟後的功夫就簡單了,就是住於佛性中一刻不離,修到七地八地時就能真正任運而不造作的一刻不離而住於佛性空性中了。

這段保任功夫在禪宗,他是到山中自己搭個小茅棚,一個人自己閉關修的,其分三段功夫,即破三關,「初關」明心見性,「重關」功夫成片不斷,未後「牢關」撒手能任運無造作自然住於佛性空性中而不離,修到能座上座下動中靜中都能任運無造作的住於佛性中,住於楞嚴大定中,始終都能如如不動對境無染,則是「破牢關」,亦即十地經中講的七地遠行地八地不動地,破牢關後才能出山發大願度盡眾生,才開始真正的大菩薩行,入世度眾,化身十方度眾,直到福德及智慧二項功德圓滿才成佛。

從上述功夫過程,你就看出來小乘和大乘有什麼區別了吧。

在功夫方面,

小乘先證 「人無我」「緣起性空」證羅漢果,不入滅盡定,繼續向上修「銷落諸念」,然後再證大乘「法無我」,即萬法唯心如幻,無生本空,色空不二,證般若智中觀智,進入大乘一地歡喜地,此後才是真正的大乘修行,再修保任法,修座上座下動中靜中都能任運住於空性中,能對境無染,如如不動,這就是菩薩地七地遠行地,也叫不退轉地,也就是禪宗的破牢關,此時能對境無染,才能不退,在這之前不努力都有可能退轉。這個小乘與大乘的銜接功夫是佛在《楞嚴經》中講的。這個「保任法」是禪宗的叫法,比較通俗易懂,在十地經中是一地二地三地……直到七地不退地,每一地都有名字及內容的。

在度眾生能力方面,

因為小乘羅漢他還不具備對境無染的能力,故他們不能象七地以上的大菩薩一樣,不敢和光同塵和五欲眾生混在一起,他一入紅塵就會感覺到功夫退步了。因為他修的禪定法要身不動才能入定,身一動他就出定了,他若禪定修得少的話功夫會退步,故他不敢入紅塵廣度眾生,故空有悲心,還不具能力。這才是小乘的「小」的真義。

而七地不退地以上的大菩薩,能夠對境無染,能和凡夫眾生混在一起共事而不退轉,天堂地獄都能去度眾生而功夫不退,反而功夫進步,因為大量度眾生有大功德嗎,且其雖入世度眾而其心能住於空性中如如不動,從來沒動過,身雖動也不會影響他的禪定境界。這個楞嚴大定是沒有入定出定之分的,這個是大乘禪定的最大特別處,或叫優越性就在這裡,他沒有入定出定,身雖動也能入定。故他功夫長進更快,當修到能分身化身時,還能化身十方廣度眾生。他具有這個能夠大量度眾生且功夫不退轉的能力,這就是大乘的「大「 的真正意思。

為什麼要廣度眾生呢?因為成佛需要大功德,要福報和智慧二個都圓滿才能成佛,故要長期的積功累德,廣度眾生。故要福慧雙修。度眾是修福,禪定是修慧。並且阿賴耶識中的污染種子在這個過程中要全部轉凈,從勝義諦的角度來講,叫污染種子要轉凈,從俗諦的角度來說是無始以來的業緣宿債都要全部了清。

此時才可談「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因為你要了清宿業必須入世,你要廣度眾生積功德必須入世,你不做好此二項工作的話就不可能成佛,故你此後要入世廣度眾生。

但你若是一個凡夫,是一個初修者,那麼你不要曲解「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的真義,掩蓋佛法出世的真義。大菩薩身入世,心是出世的。大菩薩才有這個入世修行的能力。

若是一個凡夫初修者,那麼你要發起出離心,遠離世法,否則你是沒有能力在紅塵中修好戒定慧的,即使你是利根人高人,能力高強,也應是身入世,心是出世的。入世為積福報資糧,出世為修定慧,福慧雙修。小乘法中還有一個四無量心四梵住的修福方法。大乘一開始就要你發菩提心,你發這個心福報就在不斷增長。

菩薩修到開悟後,才是真正的唯識學中講的「轉識成智」。凡夫哪來的轉識成智,凡夫是糊塗轉成糊塗。在這個過程中塵沙惑微細惑會慢慢消除,智慧會越來越大,功德及功夫會越來越高,直到成佛,通一切智,徹萬法源。成就三身四智,常樂我凈,涅槃寂靜。這是從自利功夫角度講。

度眾生為了成佛,成佛為了度眾生。

佛法中對宇宙萬法的認知一般認為有三個層次:

第一是羅漢證得的「我空」「緣起性空」。

第二是初地菩薩剛開悟明心菩薩證得的中觀智般若智,亦即「法空」。即五蘊皆空,萬法唯心如幻如影,無生本空,空有不二。

第三是如來藏學說,萬法唯識,轉識成智,成就三身四智,常樂我凈,涅槃寂靜。而成佛。

這是修證過程中,隨著禪定功夫的不斷提高,智慧也不斷提高而證得的三個層次,三種智慧。此中有二個方面,一個是對自我的認識,另一個是對宇宙萬法的認識。

這個大乘小乘有四個方面不同:

一是發心大小。

二是禪定功夫高低。

三是度眾生能力的大小。

四是智慧的大小。

阿羅漢只是斷了煩惱障,但還沒斷所知障,另外,其只有上下五百世的宿命智。

而成佛後是一切事障理障煩惱障所知障悉皆除滅,對宇宙中的一切事物,他都知道其原始來處及其終極的去處,通萬法智,徹萬法源。

這是大小乘的四點區別和不同。

從五陰解脫角度來看,小乘證羅漢是色陰,受陰,想陰,行陰已經解脫,進入識陰解脫階段,但識陰還沒解脫,此時可證得「人無我「緣起性空」證羅漢果,再到五陰全部解脫,即識陰也解脫後即是登地大乘開悟。此時即是《心經》中講的「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實證萬法唯心,如幻如影,無生本空,空有不二,證般若智。

若從唯識宗的角度講,羅漢他已能斷除第六識意識,意根第七識已能伏住,但根子還在,但是他還不知道第八阿賴耶識,故說他只是斷除了煩惱障,所知障還沒除。當羅漢他繼續向上修大乘法,回心向大,持萬法唯心的見地,轉修大乘法,繼續修禪定,則會很快觸證到第八阿賴耶識,即證到大乘開悟,明心見心,再修到第七地遠行地不退地,第六識意識,第七識我執識、意根,才完全修除,唯識學叫轉識成智。

第六識意識轉成妙觀察智,「任運不執不造作,知眾生根性」。第七未那識為我執識,轉成平等性智,「無有是非高下愛憎的分別心」。第八識為法執識,藏識,執藏所有善惡種子的一個識,轉成大圓鏡智,「圓明空寂如如不動,常寂之光」。成所作智,即前六根在果上才一起轉,轉成成所作智。即大圓鏡智一轉,斷除了一念根本無明而大徹大悟,前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才跟著一起轉成成所作智,成所作智是「隨事運用悉入正受」。此時所作一切事皆會圓滿成就。到此層次後,你說話也不能亂說,你一說話就會成為現實。

以上講的是四智。

開悟後證入佛性空性後還不穩定,有時會退出來,故要修保任,保任是禪宗的叫法,比較通俗易懂。這段功夫《十地經》中講到的比較難懂。禪宗的保任較易理解。修到座上座下動中靜中,動靜都能不造作自然對鏡無染如如不動,才是七地不退地,八地叫不動地。然後才可出山廣度眾生,行真正的菩薩行,內密菩薩行,外行世俗行,和光同塵,入世度眾生,大做空中佛事,也有能力化身十方了。此時叫莊嚴佛凈土,為什麼?因為功德圓滿後會在宇宙中化生出一個凈土來,你會到那裡去成佛當教主,跟你有緣的眾生都會往生到那裡去接受你的教化。

當證羅漢果時,有些煩惱結使只是伏住,我執只是伏住,根子還在,到登地後才漸漸拔根,到七地時才將根子拔盡。

故大乘經中說羅漢若入滅盡定,八萬四幹個大劫後還是會出定的,因為煩惱的根子還在,我執只是伏住,根子還在。他必須再修大乘才能拔根,才可能成佛。

他證到羅漢後若入滅盡定,不向上修了,那麼他就是定性聲聞和緣覺,聲聞是依師而修的叫聲聞,緣覺是修十二因緣證悟的就叫緣覺。辟支佛也是證到這個境界,辟支佛是無師自修自悟而證得此空性的叫辟支佛。修證到羅漢果,證得人我空和緣起性空,修到這個高度就標誌小乘法修完了。但是他還不知第八識藏識。因為小乘法中佛沒有明講,且他功夫也沒到那層次。故說阿羅漢只斷了煩惱障,他還沒斷所知障。

他們若是入滅盡定不出來,灰身滅智,那麼他可定八萬四千大劫。但是在一些大乘經中,佛就勸這些已證得四果的阿羅漢們,不要得少為足,要回心向大,捐舍小乘,上面還有可修的,就是修大乘佛菩薩道。這就是《法華經》《楞嚴經》中講的「回心向大」。

這個大乘法佛對凡夫弟子沒有講,因為怕他們會害怕要大量度眾生,還有時間要那麼長,怕他們退失信心,故對凡夫弟子沒講,對凡夫弟子先講了一半,講了小乘羅漢道,因為證羅漢道比較容易,有些上根弟子在開法會的當下就證悟了,有些回去修幾天或幾月或幾年就證悟了羅漢道。當證悟羅漢道後,佛才對他們講大乘法,勸他們再向上修大乘法,要發大菩提心,要大量度眾生,要經三大阿僧祇劫才能成佛。成佛才是終極目標。此時那些羅漢弟子一般就會不怕。因為一是對佛更加增強了信心,二是自己已經有了較大的神通和智慧,能隨意上天入地,能知上下五百世上萬年的宿世因緣。故一般就不會怕,就會繼修大乘法。從大乘經中可知,大乘經聽法的對象都是四果羅漢,天人及大菩薩長者龍天護法等。

當然經中也講,也有一部分羅漢腦子轉不過彎的,不信大乘法就去入滅盡定了,灰身滅智,那就只能等八萬四千劫以後再說了。這個就叫有餘涅槃,證佛果後叫無餘涅槃。

但你也不要怕,誰也不知你已經修了幾個阿僧祗劫了,也許你已經修了二個半阿僧祗劫了,也許你就差那麼幾年了。所以你對自己要有信心。

還有個概念分段生死,到七地遠行地不退地後才能真正了「分段生死」,進入「變易生死」,此時你才有能力不去投胎。若沒修到七地不退地前,你生生死死投胎轉世 由不得你。亦有說慧性菩薩到一地歡喜地就有能力不去投胎,悲心菩薩要到八地才能不去投胎。以後就能意生身化身起用度眾生了。其實就是禪定功夫修得好的話就早具備這個不投胎的能力,定功差一點就晚一點。

人死後前七識全部斷滅歸零,僅剩一個第八識最後離開身體,藏密法中的中陰成就法,就是利用死後前七識全滅,第八識顯露的這一段不長的時間,教導眾生在此時認取第八阿賴耶識佛性,安住於佛性中如如不動而得成就。第八識藏識離開後才算真正死亡。他離身後又會生出一個中陰身,這個中陰身最多只有49天就去投胎了,故在這49天中民間有許多風俗,做些法事來助他去投個好胎。去投胎時中陰身就死了,第八藏識第一個去投胎,然後再漸漸生起前七個識,又成了一條好漢。故知我們真正主人是這個阿賴耶識,他永遠不生不滅,沒有生死永遠存在。你能證到他也就沒有生死了。但你又不要認為他是一個實體,他具有空性。

人死後雖然前七識全部歸零,你這一世學的做的想的,全部滅了,你不知道了。但是你此世所有學的做的想的,在你做的當時就已作為種子全部收藏進了第八阿賴耶識藏識中了。這個藏識的「藏」字就是收藏的意思。阿賴耶識譯成中文義就是「我」之意。他具有收藏性,到你投胎後下一世,那些藏識中的種子會自動不斷流出來,第七末那識他「恆審」,他總是將第八識這些種子執為我,加個「我」字,然後交給前六識,第六識意識就會分別及造作。將合意的就愛,不合意的就恨就討厭。並且會指揮前五根去造作現行造業。這些現行又會被第八識亦叫阿陀那識藏識作為種子收藏進去。睡覺時前六識斷了,只剩第七第八識還在,故你夢中還是有個我在活動,他不需要休息。故知煩惱痛苦及輪迴的根本就是這個第七末那識的我執和第六識意識的分別造作造成的。故我們在做功夫時要滅掉這兩個識就會成功開悟解脫一切苦厄。只要第七識我執識他還在起作用活動,那麼他收藏的種子都是屬污染的,不管是作的善業還是惡業都屬污染的,因為被第七識加了一個「我的」故被污了,你會被這些種子牽著去輪迴,善業就上天堂亨福,惡業就下地獄受苦。故知你若不除滅第七我執識,你雖修善業也是輪迴之因。故佛法中去除「我見」是始終一貫的,從一開始就要你除去我見,身見就更要不得了。

所以你懂了這個理,就知道一些外道修禪定氣脈打通了,他會感覺到身體空了,他就會覺得天人合一,印度教就說有個大我等等,他只要不滅除這個「我見我執」,那麼他禪定功夫修得再好也是世間定,他還會去投胎輪迴,脫不了輪迴。世間禪定最高是非想非非想定,你修成後會投生到非想非非想天。你若持「無我「」五蘊皆空」的見地去修禪定就是佛法的禪定,修成後就能出輪迴。【凡夫的「我」是由五蘊組成的,色受想行識五陰。】

因為佛陀智慧高,他看到眾生生命中的第六識意識是造善業惡業的關健,第七識是輪迴不輪迴的一個關鍵,滅掉就能不輪迴,滅不了就只能被他牽著去輪迴。而第八識如來藏識、阿賴耶識是成佛的關鍵,他不生不滅,他恆而不審,故他永存而又不分別是非痛苦幸福,故是涅槃寂靜的,這是佛的境界。但你又不要執為有個實體我,那又成了外道見了。他具有空性,非空非有。非空非有的境界你要修禪定修到差不多時你才真懂,凡夫你不要去瞎想強猜,你能想出來的都不是真的,你只要知道有這回事就行了,等你修到差不多時一想起來馬上就懂了。

這裡你要注意哦,修道起手一般從六根中隨取一根入手起修,但最終都是要滅掉第六第七這兩個識,才能滅苦,才能脫輪迴。即要滅除第六意識和第七識意根未那識我執識。佛給我們講了許多方法修道,都是符合這個大原則的,不會違背這個大原則。一個是要不起妄念意念,另一個是要有無我、五蘊皆空的無我觀而修,除我執。再加緣起性空,萬唯心如幻本空無生,除法執。

第六識意識心,它常常被外境牽著動,起分別執著妄想,有時不跟著外境跑時,又會自己在心裡開會說話,一個個妄念會自動冒出來。

這個第六識怎麼滅除它呢?

佛陀教我們用守戒六根清凈和專一禪定,即修止,或是用止中有觀,觀中有止的方法,這樣以一念代萬念,修成後再將這最後一念也舍掉,這樣就能除滅第六識,修到第四禪舍念清凈,這個第六識就能滅除了。

而那個第七我執識非常微細,非常難除,看不見摸不著,感知它的存在都很難,其實我們通常講的潛意識就是它。凡夫因為智慧不高,故無法明白它他的道理,不知道它就是輪迴的關鍵,認為人人都有我執自我意識很正常,這個觀念就叫無明,亦叫所知障,由於你的這個錯誤觀念,使你千萬年輪迴永遠無法解脫。佛陀他智慧高,知道這個是解脫輪迴的關鍵,故教我們要除滅這個第七識「我執」。

佛陀教我們先持「無我見」觀念,再教聲聞觀四念處法除,教緣覺觀十二因緣法除,辟支佛是自悟自觀世間一切無常,包括自我也是無常。但小乘法只是除了身見,及煩惱障,對我執只是伏住壓伏,根子還在。

大乘法主修五陰皆空和萬法唯心如幻無生本空空有不二,身心萬法皆是唯心、如幻,無自性,畢竟空無生,空有不二,持這個觀念來修禪定止觀,就會證悟大乘法空。

在除第七識我執時要先除身見事障煩惱障,再除理障見思惑我執。

在此同時佛陀也教我們去除法執,小乘觀緣起性空,大乘觀萬法唯心而成,如幻如影,空無自性。這樣就去除了「我執法執」。這樣一層層的去除、捨棄,事障煩惱障、理障見思惑一層一層剝除,第七識漸漸伏住,第八阿賴耶識就會顯露而開悟。

開悟後第六識第七識有時還會冒出來,故要修保任法,保持不讓第六識第七識冒出來作怪。這樣修到第七遠行地第八不動地時,這兩個識就再也不會冒出來了。修到此時就剩下一個第八阿賴耶識了,此後你只要等阿賴耶識中的污染種子漸漸流出流盡就能成佛了。此段污種流盡的功夫才是真正的轉識成智。

這些所有的禪法都要在禪定的基礎上,在禪定的境界中,去觀修,觀中有止,止中有觀,才能修成。故你要先修成禪定,再在禪定的禪界中止觀雙修。

這是禪法的原理。

修到七地八地不動地後,第六識第七識這兩個識滅除了,此後阿賴耶識就再也沒有被此二識污染過的種子收臧進去了,只有流出原來的污染種子而沒有收進污染種子,直到污染種子全部流盡,就轉成眾生人人本有的如來藏識,轉成大圓鏡智,就成佛了。但你也不要實執如來藏識,如來藏識也是具有空性,非空非有。

生命的真相就象江河水一樣,種子不斷流出來,再加上你現世六根的造作攀緣分別思考及現行,就形成了今世的所有際遇命運。同時這些際遇再加上你的六根攀緣執著分別思考造作現行,這些又會被藏識作為種子收藏進去,作為以後的果報。眾生的生命過程真相,其實就是這些種子不斷的流出收進的過程。就象長江水一樣,你看長江好象永遠沒變,其實它裡邊的水時刻在流,上一分種和下一分鐘已經完全不一樣了。我們現實的世界及萬事萬法,其實就是六識七識對藏識中流出的種子不斷執取處理的過程,全部是虛幻的。佛陀知道了這個真相後,故給我們講萬法唯心,萬法唯識,如幻如影,無生,畢竟空,空有不二,色空不二。如來藏本身也具有空性,非空非有。也就是《心經》中描述的一樣。再進一步講,萬法唯識,轉識成智,成就三身四智。常樂我凈,涅槃寂靜。

這個唯識學理論性很強,專用名詞多,有一個專用名詞你不了解定義的話,你就看不下去了。故很難學,他是將生命真相展開來分析,非常複雜。故一般都說唯識學講「有」,般若經講「空」。關於唯識就講這些,再講有人會看不下去了,會暈。對做功夫及了解生命真相,有以上這些知識也差不多夠用了。

這個唯識學佛陀在經中講,他怕眾生「執為我」,故對凡愚不開講,只對高智慧的大菩薩才講。

解深密經頌曰:「阿陀那識甚深細,一切種子如瀑流,我於凡愚不開演,恐彼分別執為我」。

你若看懂了我上面介紹的內容,再去看心經,般若經,那麼你一看就懂了,就會感覺無比親切。懂了就叫解悟,不能受用,只有修禪定功夫證到那個境界才叫證悟才能受用。

還有個概念叫法報化三身,也叫自性身,受用身,變化身。

法身自性身,是生命真正的本源,本自具足,無始無終,不生不滅,不來不去,恆常清凈,能生萬法,不會斷滅的第八阿賴識,也叫如來藏識。其他七個識都會斷滅,這個識他永遠不滅,但你不要執其為實體,他亦具有空性。亦即「心經」中說的,「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的心」。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眾生心即佛心,因無明遮障,故不能自見清凈法身。其能生萬法而不執取,恆常清凈,前七識都由它生。我們修道就是要證悟此法身,證悟了就叫明心就叫開悟。證悟後再修就能較容易成佛了。

報身受用身,就是果報身,報應身,自作自受各人不同。我們現在每個人的身體就是報身。

化身變化身,是禪定功夫修到很高時,才有能力化千百億化身去度眾生作佛事。

以上就是講的三身。

三身四智都已經介紹了。

常有人問佛涅槃後到那裡去了?

佛永遠與我們同在。佛經中說,他來教化我們的「化身」,雖然示涅槃了,但他的「法身」無處不在。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大乘入愣伽經》經中說,佛的「報身」在色究竟天。

《華嚴經》說:「佛示涅槃後,彼佛身,入不動三昧,究竟安住,盡未來際,隨宜化度一切眾生,未曾失時」。

有些人說羅漢和佛涅槃後就徹底滅了,沒有了,這是外道的斷滅見,你不要相信,他們雖然示涅槃,但還在,永遠長存,不會斷滅的。只是他們有能力不去投胎輪迴了,能不再生生死死了。

還有一個問題就是「神通」。

你若修好了禪定功夫,那麼一定會有神通,他是屬於智慧的一部分,人人本自具足,眾生因業障而無法啟用,你修到一定程度自然會有五神通,最後一個漏盡通只有成佛後才有。這個神通就如小孩長大後自然會說話走路一樣自然,你沒有神通是因為你還沒修到那個層次。但有了神通你不能常常去玩神通,會影響你繼續進步的,偶而玩一兩次也沒事。

我國古代叢林中規定不許顯神通,是為了保護修行人能順利修行進步。

有些人說修行證到什麼什麼境界證到什麼什麼果位不一定有神通,那是因為他只懂「修性」而不懂「修身」的原理,或是禪定功夫不紮實,他身上的脈輪沒有完全打開,身上脈輪若打開則一定會有神通的。在無「我見,身見」的境界中也可以修身的。修身功夫不到位,那麼他的那個境界也很容易退失。

這些過程講起來,寫起來非常麻煩,可以寫幾本書,其實非常簡單,就是天天一邊度眾講經說法教徒弟,這就叫隨緣度眾生。一邊還能時刻保持在禪定中。

如果你還不能做到動靜都能在禪定中的話,那你就盡量少出去,少見人,禁語,閉關打坐修定,除了吃飯睡覺外,都要保持在定中,最後連吃飯睡覺24小時都要在定中。這樣禪定功夫日日增高,經過一定的時日,從量變到質變,就會進入一個新的境界,進入一個更高的境界,這樣層層遞進,功夫境界在不斷的提高,微細惑在不斷消除,智慧在不斷提高增大,直到成佛。沒什麼複雜的,就做這二件事,隨緣度眾和楞嚴大定。如果在山裡閉關也是這二件事。你功夫高了一些非人也會來跟你學的,所以在山裡也是這二件事。

若是再要展開講詳細一點,那麼禪宗達摩祖師的「二入四行」歸納得非常精練簡潔。

二入為理入和行入。

「理入者,深信含生,同一真性,但為客塵妄想所覆,不能顯了,若能舍妄歸真,凝住壁觀,無自無他,凡聖等一,堅住不移,更不隨於文教,此即與理冥符,無有分別,寂然無為,名之理入」。

此「理入」即是修禪定,修楞嚴大定。

「行入者,謂四行,其餘諸行,悉入此中。

何等為四?

一報冤行,

二隨緣行,

三無所求行,

四稱法行。

前三行較易理解,那什麼叫稱法行呢?

「稱法行者,性凈之理,目之為法,此理眾相斯空,無染無著,無此無彼。達解三空,不倚不著,法體無慳,於身命財,行檀舍施,心無吝惜,但為去垢,稱化眾生而不取相,復能利他,亦能莊嚴菩提之道,檀施既而,餘五度亦然,修六度而無所行,是為稱法行」。

此「四行」即是隨緣度眾生。

大乘佛法佛陀千講萬講,講了許多修法,一般都在達摩祖師歸納的這個「二入四行範圍內」。

經中講,「理可頓悟,事要漸除」。

就是講,「道理」你可以一下子就明白,如你看到一段經文,或聽到善知識的一句話,可能一剎那就能明白,開悟可一剎那完成,而這個禪定功夫及除「事障」是要靠長期積累,業障事障要一件事一件事去了清,沒有捷徑可走的。

在此過程中其實就是禪定功夫不斷提高,智慧不斷開發的過程。其中心核心就是禪定功夫,故知修禪定功夫才是真正的主課,修禪定功夫才是硬道理。若沒有這個禪定功夫,那麼你嘴上說得口吐蓮花,還是只益戲論。多知為敗而已。

故經中釋迦摩尼佛曾對阿難講:汝雖歷劫憶持如來秘密妙理,不如一日修無漏業,遠離世間憎愛二苦;汝若不辛勤修證,則雖能憶持十方如來十二部經清凈妙理如恆河沙,只益戲論。

我這樣子用口語講,你們對大乘小乘的關係應該清楚了吧!

並且對整個佛法的框架和修行次第也應該清楚了吧!

羅漢,菩薩,佛是三種修到不同層次的聖人,他們都證到了空性,但層次不同。名字不同當然有區別啰,否則佛何必這樣麻煩,直接叫他佛好了。

學南傳小乘的人不要以為證得羅漢就到頂了,如果真到頂了,佛為何不印證他證得佛果了?而是印證他證得羅漢果呢?

這裡「戒「」定「慧」主要從如何實行角度講了一個輪廓。大乘慧複雜難懂,故我多講了一些,小乘定慧簡單易懂,你自己去看書讀經學習吧。

重點是要找到你「自己如何修」這個關鍵。

我今借這篇答題文為基礎,又添加豐富了一些內容。旨在建立一個框架和修行次第,這個框架沒有幾十年的專心學習和悟性,很少有人摸透。並想把一些錯誤的觀念扳正。否則一些沒有能力去研究經律論的人就會被誤導,努力了精進了卻修不出成績。特別是守戒和斷淫問題。這個你錯了就修不成禪定,更不用談證果了。

此文內容只是將「經律論」中的一些資料進行梳理,從實修角度把他簡單的表達,並非我個人創造。雖然會有許多人有異議,但有緣人看後自會得益。

我們佛教內部不要諍來諍去,都是見地不清啊,成績又修不出來,弄得都象心靈雞湯,聽聽很有道理,到用時發覺用不上。努力了多年也沒成功,壞了多少人的信心啊。

修戒定慧才是主課,才算正修,修禪定功夫開智慧才是硬道理,其它都是輔課為此作準備而已。這一點你腦子裡要始終時時清楚警醒驚醒。

不要學了許多高深的理論,忘了實修功夫,急著去當老師,去看別人這裡對了,那裡錯了。那就成了「畜聞成過咎」,「多知為敗」「說食不飽」「只益戲論」,結果是空入寶山,一場空。

宗教的影響力在於實證,在於修出聖人,你修出聖人了自會有千百億信徒來跟你學。

佛法是實證學科,不是心靈雞湯。佛弟子在當年證果是非常快的。我們現在見地正確再加勤修也能很快證果。歷史上印度中國都有許多大成就者通過實證,證明佛法是完全可以通過實修來實現的。若是見地錯誤的話則就很難啰。古代禪宗祖師對來參學的和尚非常重視見地,因為見地正確後,你回去慢慢用功總是還有希望的。

我前面講了這麼多內容,但你不要忘了《金剛經》中的四句偈:

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

應作如是觀。

前面講了這麼多是為了明晰見地。 在真正實修時應放下一切分別思量,不起妄念,先用一法,止觀雙修,以一念代萬念,不昏沉,不散亂,久久寂靜 ,寂靜久久,最後再將這「一念」也放下消滅,這樣才可悟道。總原則是「不斷的銷落諸念」,

下面再來講一講年輕人學佛如何取捨。是入世呢?還是出世呢?

第一種,年輕人你若是不結婚童子出家修行,那是功德無量。恭喜。

第二種,若是在家獨身不結婚修行,則肯定要工作,一邊工作一邊修行那也很好,不過恐怕父母不會同意。

第三種,先結婚傳種接代,同時守居士五戒再加修好十善業,多修福報,正淫也盡量少做。然後到一定機緣時,完全斷淫,或出家修或在家修。這部分人應該是學佛人中的絕大多數。

此中出家的就不談了。

若是在家又想修行,要想完全斷淫恐怕不容易啊!

此種人也可分三種情況。

一,大福報人。這種人在家裡言重如山,誰敢說個「不」字。說斷就斷。

二,男女雙方都學佛,傳種接代後都願斷淫修行,那也算是大福報啦,不過很少。

第三種,這種最多,即一方想修,對方不同意。那怎麼辦?沒辦法啰,這是你的業障你的情債,只能先 「了業 」 啰。以後再找機會吧。

你可以這樣做,先持居士五戒修好十善業,不起瞋恨心,布施修福,忍辱不怨人,不見世人過不道他人短。多做善事多修福,正淫也盡量少做。為以後作準備。福報大修禪定止觀會更加快。

那以後什麼時候有機會斷呢?

等到四五十歲更年期了,此時是一個機緣。但現代人學洋人的觀念,恐怕也不容樂觀。

那還有最後一個機會一定能斷。就看你自己想不想修了,就是等身體生病了,或是老了六七十歲了。但此時修會慢許多難許多。若是福報修得好,見地又清楚的話還是可以修的。越年輕修越容易成就。所以越早越好。因為年輕人福報還沒耗用多少。

當然也有可能,你哪一天突然想明白了:「人生是苦,生死事大,無常迅速」,你毅然決然地揮揮手走出圍城,奔向崇山峻岭,去修菩提大道。那絕對是大丈夫所為。我敬佩我隨喜。

即使你沒有找到機緣修禪定,你也不至於墮落到三惡道,最起碼死後可往生到欲界天,因為你持了居士五戒和十善業道。

印度古代婆羅門族有個風俗,傳種接代把小孩養大後就出家修行。

印度八十四大成就者中有多位是中晚年始修而成就的。

古代道家六七十歲始修的,也有成就者。

以上道理全部表完,其中包含:為什麼要修,修什麼,大乘與小乘,世法與出世法,入世與出世,在家與出家,如何修戒,斷欲與不斷欲,修福報與修禪定,世間定與出世間定,外道與佛菩提道,羅漢 菩薩 佛,初修到成佛的功夫次第等。

諸位如何取捨你自己決定吧。望能修出一大批大菩薩佛來! !!!!!!!!

再補充幾句。

前文主述從凡夫到成佛的次第。下面再摘一些有用的資料,望能有助於初修者跨過最難跨過的淫漏夢漏這一關。

男子初修行有夢漏這一關很難闖過去。而女子修行則沒這一關,女子淫漏時比男子漏失的菩提(能量)要少許多,這也是女人普遍比男人壽命長的主因。故她們即使有夢漏也漏的很少,並不影響進步。故女子初修時比男子更容易入定。

但是她們初修時有經血這一關要過。

即當老朋友來時,可能會出血過多。這個問題怎麼解決呢?

你可以這樣,當老朋友來時,你用「放空法」,即山河大地房屋身體都放空沒有了,腦子裡啥也不想,就這樣放空傻坐。到幾天後老朋友過後再用原來的修法繼續修。不管你用何法修,若碰到出血,要立刻用放空法,一用此法即能正常或止血。

對於女人初修者,從會陰部到肚臍這個小腹部位是禁區,千萬不能把意念放在這個範圍內,否則會大出血。特別是修意守法的女修要特別注意哦!!!

還有修道家法的女修們,不要看了道書就意守丹田,那是對男修講的,女修要守只能守臍上二三橫指處腰中。!!!

女修你這個常識要知道。

修到未到地定後一禪後,這個出血問題就解決了。

另外修法不能串修,修佛修道只能修一門,不能腳踏二條船。

這是因為,一是有法脈流不同,二是上面無法給你演化,三是有護法不同,四是最後歸宿不同等。故不能串修。

另外不管男女,要修到一禪後才能真正解決淫慾對生理上的壓力,剩下的是思想及習氣,思想問題可多讀傳統文化書多讀經解決,要知淫慾之危害。解決習氣要修四念處中的不凈觀及人空法空慧觀。

即除淫慾要從理障事障兩方面同時下手才能徹除。事障要靠禪定功夫才能消除。理障是明理轉心,較好解決。除習氣就更難更深了,一要禪定止觀,二要轉心,三要時時反省檢查,慢慢改過改成好習慣。

但是不管是何種八十八結使煩惱習氣,身見我見貪瞋痴慢疑常見斷見邪見邊見戒取見等事障理障,只要修到五陰解脫,證得大乘法空,證得萬法唯心如幻,萬法唯識,無生本空,空有不二,則可一齊掃空。故《心經》中說「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修到菩薩地七地八地,則可全部拔根。此後才能任運對境無染廣度眾生,才能萬無一失,才能保險,才能不退,才能不再六道輪迴,才能不去投胎。但你化個身去投個胎玩玩也沒事。

這裡再摘一些比較有用的關於四禪八定的資料,省得大家到處找。

定即攝心歸靜之義,色界,無色界各有四定,故云八定。

不管古代還是現代,一般都是從二甘露門入手起修,最容易入,即守入出息和白骨觀起修。

我這裡給你們講一個更加殊勝的入門方法。

一般白骨觀入手,經典中先觀左大腳指半節白骨入手修止,觀到心口發暖後再往上觀。

修安那般那修出入息此法最易成就。一般不管古代現代,從此入手且成就的最多。先意住鼻端守入出息,或用數息法或用隨息法,這樣修到能入定,然後再結合白骨觀或不凈觀修「身,受,心,法」四念處,再加四無量心即可成就。

這個具體次第安排,你可參閱《達摩多羅禪經》。這部經的譯者佛陀跋陀羅,他跟禪宗祖師達摩是遠房師兄弟,因為他們的師傅是同門師兄弟。這部經是從佛陀一直傳承到他們從來沒斷過的,有傳承的一個系統的入手修法、小乘修法。他們雖然都是大乘行者,但起修都是先修小乘再修大乘。此經是一部按照實修有可靠傳承、且有次第的、系統的一部修持法。小乘法中有許多法,如何安排,你可按這部經中講的次第來安排。

但是現代人用眼用腦較多,平時身體能量都提於腦部,你再用這個意守鼻端也是將體能提於上部,那麼這個能量耗漏就很大,不利於聚能,你若是真能做到六根清凈,那麼這樣修也很好。但問題是一般人很難做到六根清凈。並且你若常常意念放在頭部,對於下元虧損身體虛弱的人來說會容易出偏且進步很慢。

故我今天跟你們講一個更殊勝的法門。

在《禪秘要法經》中的第二十觀中,佛講了一個數息觀法,經文曰:

「復當繫念,住意在臍中,或在腰中,隨息出入,一數二隨。……復當繫念在腰中脊骨(白色)大節上令心不散」。「此數息法,是貪淫葯,無上法王之所行處,汝好受持,慎勿忘失。」

這段經文中有兩個法,一個是「住意臍中,或在腰中隨息出入,數息」。另一法是「繫念腰中脊骨大節上,令心不散」。這兩個法都可以作為初修者入門的初修法門。

這個法其實跟道家的意守丹田法是一樣的。意守丹田法你不要以為佛當年沒講過。

道家入手用意守丹田法,此法在民間流傳很廣,且在家人都有一大批人能修出小成就,氣功師大多都是以意守丹田法起修。為什麼流傳廣泛?因為此法殊勝,非常容易修成。特別是治淫方面有特效,這一點佛在經中已明確指明。

「在臍中或在腰中修隨息數息」這個法門有易除淫慾、易通氣脈、易健身、長壽等特效。

但修此法修到「暗室見白」二次後就不要再用這個守呼吸法了,以後只要純用靜守觀照法即可。這個「暗室見白」就是《楞嚴經》五十陰魔中色陰解脫中的第六個。道家中也有講到這個境界,這裡講佛法就不談道家法了。

修道者你能把淫漏堵住了,這是個入門的門坎,跨過去是聖賢,跨不過永遠是個凡夫。但這個門坎很難跨過去,特別是除夢漏。所謂修道者無數,成道者寥寥。有許多人你看他也在修,也天天打坐,但他若沒能把這個淫漏及夢漏堵住,那麼他在那裡坐了五十年還是凡夫一個,只是在空耗時日。這個除漏之法,在各門各派中都是所謂的天機口訣,是真傳,六耳不傳,是最隱秘的。在各門各派中都有許多除淫漏的方便法門,不得真傳一般人是不知道的。

這個堵下漏是修道的第一道門坎。第二道門坎是處理冤親債主的報復和糾纏 。第三道門坎是《楞嚴經》中講的五十陰魔。

這三道門坎你若真懂怎麼跨過去,有方法可解決具體問題,那麼剩下的就是下死功夫打坐了,做個活死人,八年十年下來就差不多了。你若是不懂這三道門坎如何跨過去,沒有具體的方法,那麼在修持過程中若真碰到問題時可能就卡住了,闖不過去了,甚至會一輩子卡在那裡。故成道者寥寥。

這裡你注意哦,你若是要自己修的話,你要懂這三個問題的處理方法,一般書上沒有的你就要到成就者和實修者的傳記中去找、他們的實修體會資料中去找。第三道坎五十陰魔如何處理,按《楞嚴經》中的原則處理,基本上就可以跨過了,若不懂楞嚴經則很難跨過去。除非你有過來人指導。

除了上述的三個門坎,還有一個就是福報,福薄之人要去專修幾年福報,拿出你收入的百分之十去修福是最起碼的。另外你持五戒修十善即有無量功德,你發大菩提也有功德,你布施行善有無量功德,你修四無量心慈悲心也有無量功德。你平常上供下施也有無量功德。

第一道門坎,堵淫漏夢漏,最佳的處理方法是守戒。最低要求是守四大根本戒,或五戒,再加斷十惡,行十善,這是修禪定的最低要求。再上去是八戒,十善業戒,比丘戒,菩薩戒。雖然民間及外道中有一些很見效的方法、技巧,但都沒有守戒效果穩定。守戒的效果最穩定。

第二道坎,是如何處理冤親債主的報復糾纏,這個問題就是經典中說的業障,且屬事障煩惱障的那部分。關於這個問題,宣化上人的弟子吉祥果居士,他將這個問題講的比較透徹,也拿出了方法,大家可去看他的博客。據他說各種超度法中,用念《寶篋印陀羅尼》法來超度,是現在所有漢地的藏地的超度法中最最第一的方法,是我們一般凡夫初修者自己來做的第一超度法。

但這個超度法只是事後補救之法。這個問題的根本解決方法是你不要去作惡業,你不要去做殺盜淫妄及十惡業謗法謗聖賢等惡事,否則你壞事做多了只能一件件自己去了清,所謂理可頓悟,事須漸除,這個事障因果成熟時,只能你去一件一件了清,你惡業做得很多會有很多障礙,會修得很慢,會吃很多苦。

第三道門坎五十陰魔,你可按《楞嚴經》中講的方法處理。

這是修道中最難跨的三道門坎。

這三個修行的最關鍵處,現在漸漸都變成了有爭議領域,為什麼會這樣?因為邪魔想把佛法滅了,他就要從這些關鍵處入手,讓你認識不清,讓你認識錯誤 ,讓你修不出成績來,修不出成績自然慢慢大家都不信了,大家不信自然就滅了。所以你想修出成績來,在這些關鍵處要有毫不動搖的決定見,且要有切實有效的具體方法。

就這個「在臍中腰守息」法門而言,在佛家和道家裡都是公開的。但這個法門在學佛人中可以說是知之甚少,更不用說知其在治淫方面,在健身長壽方面有特效。

一般人只知修安般守息法是意住鼻端,守下腹好象是道家的是外道法。這是我們學藝不精,見地不廣啊。

其實佛當年也講了這個「意守臍中腰中、意守腰中脊骨」(白色)之法,且指明其殊勝性。

現代人初修者修這個「意守臍中或腰中隨息數息」,比意守鼻端守息數息更易成就禪定。

特別是對於那些虧損嚴重、下漏嚴重、中老年人、福簿人、身弱、病者來說此法尤為重要,可以說對這些人來說此法必修,否則他去修其它法很難修成或是很慢。這二個法亦可說是補虧之法,用此法修到能入定,那麼就算是補足了。

但是女子只能守臍上二三橫指處,且要注意老朋友來期間血過多時要用前文所述的「放空法」。

我們學佛人要修「住意臍中腰中隨息法」,你要接佛法法脈流,不要接道家法脈流。你可以先把《禪秘要法》經的第二十觀這段經文多看幾遍,對這段經文有個深刻印象,然後在剛上座時你要想經中的這幾句經文,不要去想是「意守丹田」,用詞不同則法流信息就會不同,一般連續修一百天,法脈流信息就較穩固了。這一點你要注意哦!

另外修佛法你要用佛法的觀念來指導修行,要淡化「身見,我見」,在這一點上佛法與道家是不同的。不要認為這個身體是「我」,而要將身視作你的一個工具,他只是你的一個修道工具而已。身心萬法皆唯心如幻。這個要注意。

另外,你若是中年四十五歲以後的修行人,你別指望每天打坐二三個小時就能出成績,你已經耗漏了幾十年,快耗漏光了,你要把這些虧損補上才會出成績,故你不能性急,你得勇猛精進,每天坐五六個小時以上才差不多,靜靜的坐,靜靜的積累,久久寂靜,這個積累是無法逾越和速成的,必須日積月累。故你千萬不能性急。但若是你人雖坐著而心裡卻在忙,靜不下來,那也不能算數,效果要打折。

但是,你若是久坐都無暖氣,如寒灰枯禪,則首先你對照對照八聖道:(1)正見。(2)正思惟。(3)正語(4)正業。(5)正命。(6)正精進(7)正念。(8)正定。這個八正道在阿含經中有解釋,你去對照自己是否違反。因為經中說,四加行暖、頂、忍、世第一法中的暖法就是八正道,持八正道才會得暖法,暖法修好了就能入定,就能成為三昧真火。第一個你檢查持戒清凈嗎?破戒否?若是你沒違背八正道又久坐沒暖氣,則是福報已經很少了,則要去多修幾年福報,印經供僧,放生救貧救苦救病,造廟造像造橋修路,去化錢也可以,最好是自己去做,拿出收入的百分之十是最起碼的。

還有一修福報簡法,就是盯住一個與自己喜歡有緣的佛菩薩像,每天對其像叩大頭,即如藏地人叩頭一樣的大禮拜,全身撲地的大禮拜,十萬個大禮拜為基礎,能拜一百萬個大禮拜那福報就差不多了,但注意要盯住一尊拜。此法人人可修。沒有錢的人可多修此法。這是一種」上傳業障,下傳福報」的方便法門。但此法年輕時體強易修,年老時只怕吃不了這個苦。故要在年輕時就要注重修好十善業及福報,且要惜福,更不要將福報耗用在淫慾上,這個淫漏耗福是最快最快的!若福報不夠,年紀大時就很難修了。

這個大禮拜法非常殊勝方便,可能會有人修,我就寫詳細一點吧。

你拜哪一位佛菩薩,可以按你修什麼法來定,即若你修釋迦牟尼佛的法,就拜釋迦佛,你若修觀音菩薩的法就拜觀音菩薩,你若修凈土法的就拜阿彌陀佛,你若修藥師佛法的就拜藥師佛,你若修文殊菩薩法的就拜文殊菩薩,你若修地藏菩薩法的就拜地藏菩薩。以此類推。你若什麼法都還沒修,那你可以選一尊與自己最有緣最喜歡的佛菩薩作為禮拜對象。盯住一尊拜,這樣容易與這個佛菩薩相應,「相應」是一種成就,就是真正和他接上了。你把佛菩薩的塑像或畫像請到家裡,或列印出來,在家裡供養。每天燒香、供水、供燈、再加供盤水果,水果可七八天換一次,其他隨心,只供素的。每天早晚燒香供水供燈,也可早上供一次。燈為了安全,點了一會兒可以滅掉,可在香燃完前滅了。燈油要用可食用的素油,色拉油雜質少煙少,濃質油燈芯不易上油,可用玉米油等。然後對著這尊佛菩薩像進行大禮拜,要盯著一尊拜,這樣容易與他相應。

你可以去買個野外旅遊的防潮墊或瑜伽墊,或弄一塊三夾板,或買幾塊幼兒園地上墊的三公分五公分厚的拼接墊塊,然後手上帶雙手套或做個掌墊就可以拜了。

以下以拜釋迦牟尼佛為例。你若拜觀音菩薩,只要將佛名改成「觀世音菩薩摩訶薩」即可。

拜前先燃上香,一根三根都可。再點亮油燈。不點燈也可以。然後:

(1)唱香贊:

爐香乍熱,法界蒙熏,諸佛海會悉遙聞,隨處結祥雲,誠意方殷,諸佛現全身,

那麼雲來集菩薩摩訶薩(3稱)

(2)合掌念誦(三遍)

那麼本師釋迦摩尼佛!

(3)祈請(三遍)

今有弟子某甲我,

為願十方三世眾,

速證無上正等覺,

故我一心誠祈請,

本師釋迦牟尼佛,

慈悲降臨於此處,

接受弟子某甲我,

所做如下之禮拜!

(4)念三遍後開始大禮拜,禮拜數量越多越好,少也沒關係!

(5)禮拜畢,合掌念一遍:

弟子某甲,恭送本師釋迦牟尼佛!

然後再拜一個小禮拜,再將油燈蓋滅,退出拜處!香讓它自然燒完。

按此拜完可以不迴向,也可迴向,因為祈請時已經迴向發願過了。

(以上這個拜佛的儀規是宣化上人的弟子吉祥果居士傳出的。)

(6)拜時動作:

我這裡給你們講一個非常好的禮拜動作。

(一)當胸合掌。

(二)兩手下垂至小腹前分開至胯兩側,伸直從身兩側上抬至頭頂,伸直在頭頂上方合掌,手指向上。

(三)再將合掌之掌根觸頭頂頂輪,再將合掌觸眉間輪天目,再將合掌觸喉輪,再將合常降直胸前,合掌之掌指始終向上,

(四)然後兩手分開撐地向前滑動至全身撲地,五輪觸地,雙肘雙膝及額五輪觸地,

(五)然後雙手合掌觸頂,再兩分開撐地起立,站直再胸前合掌。

這樣一個大禮拜就做完了,再繼續第二個第三個……。

藏地大禮拜細分有好幾種,但這個禮拜的動作對初修者來說是最好的。其有開通督任兩大脈的密義,你在斷夢漏之前用這個動作拜可以比較容易開通督任兩大脈,容易斷除夢漏淫漏。

常聽人說拜十萬個大禮拜有斷除漏失菩提之功,各位可以一試。

在斷夢漏前你可用上述拜法,到了斷除夢漏淫漏後,你可直接胸前合掌,再合掌上頂觸頂,再合掌降胸,再分手撲地再合掌,再撐地起立合掌。

吉祥果居士說,他們那裡有個尼姑,一個小時就能拜上千個大禮拜,她在廟裡若是碰到下雨天不出坡幹活,一天拜上萬個大禮拜是常事。故知有心人行行出狀元。你不要每天拜了一二百個就以為了不起了。十萬個打底,一百萬個就福報來說差不多了。

但你專修這個法就最好不要中斷,再忙也要早晚拜十來個,百萬個拜完後也不要中斷,早晚還是要拜十幾個,要終身拜以保持相應。

這個大禮拜法你可不要輕視,他可以說是基礎修法中的一個大法,其可以積夠福報資糧,其可「上傳業障,下傳福報功德」,能與佛菩薩相應,能開通氣脈,能斷除淫漏夢漏,只要你不主動去淫漏去接觸黃色的東西,那麼就用此一法就能斷除淫漏夢漏,當然你若不守好五戒十善,則還是不會穩定會退的,五戒十善是一切善法的基礎。

此大禮拜法就修福報來說是人人能修,不管窮人富人,許多修福報法都要化錢,沒錢的人不容易修。而此法特勝。宣化老和尚也曾說,若要想發財,要多拜佛。

還有造佛塔造佛菩薩像非常殊勝,你可去研究實行。

還有一種方法是你能找到一位禪定智慧功夫修得很高的師傅,那麼你只要對他好,對他尊重虔誠,讓師傅高興,你只要當他就是佛菩薩的化身,認為他功夫跟佛菩薩一樣就可以了。你對他尊重虔誠,讓他高興且修好他教的法向他請教就可以了。這個就是「上師相應法」。」虔誠」是一種相應大法,是一種打開心門的技巧,每個宗教宗派都會用到他、修他,你對那個對象虔誠,就會和他「相應」。但是有這種機緣福報就更難了,這種大善知識,一般人到哪裡去找啊!

現在人修行,一般會有以下一些問題,我在這裡作一提醒,你去研究避免。

1)不知五戒十善為一切善法的基礎,不敬畏因果報應,不畏因果,你若要修禪定,你一定要遵守因果規律,斷惡行善,守五戒十善,不起瞋恨心,布施修福,忍辱不怨人,不見世人過不道他人短。否則冒然打坐修禪定很難有成績,甚至出偏。

2).串修。即幾個法脈一起修。初學者不能串修。一法修完後修好後才可換修他法。怎樣是串修呢?你去搞清楚。

3).頻換法門。對一個修得已經相應的法門,你要終生修。一換則前功盡棄。

許多人不知修法都是為了達到寂靜無為,且要久久寂靜,久久積累,通過久久積累其自然會境界迀升,是靠久久清凈積累功德而使境界步步高升,並不是靠修到一個什麼妙法就一下子成就了。所謂妙法就是止觀雙修能使自己靜下來,這就是妙法,靜下來後就要久久的寂靜,不斷的銷落諸念,清凈久久,日積月累,其境界自然會不斷進升。

4).中斷。修法不能中斷的。再忙也要抽出一段時間來修,或者少睡一小時覺來修一會兒。

5).對內景陰景魔境不知如何處理。

6).對整個修行次第不清楚。

7).同一系統內的法,不知何時要換法。

8).碰到障礙或冤親業障不知如何解除。

9).不守五戒十善。五戒十善是一切善法的基礎。

10).不知道與自己有緣較相應的法是什麼法。每人都有自己有緣的法,修起來較為相應,容易成就。

11).修行中每個階段的目的及關鍵是什麼。

12).對自己修得的境界及感應不得炫耀講給別人聽。只能講給師傅及智者聽。也不能去爭勝第一。

13).現在人還有個比淫漏還要傷身的問題,就是熬夜,現在許多年輕人喜歡熬夜,抵不住手機電腦及遊戲的誘惑,子時不能入睡,這個比淫漏還要傷身,你再怎麼忙,半夜十一點一定要睡覺,你可以少睡只睡四小時五小時,但子時一定要入睡。你若能入定,那你可以用入定來代替睡覺,但到子時也一定要入定去,否則嚴重傷身。這個熬夜就等於你把人能「生生不息」的功能砍了一半。

14).若是施主供給佛、僧人、寺院三寶的財物供品,你都不能用不能拿,連一張紙都不能拿,供佛的瓜果點心你不能吃,你供給出家人的東西,你就不能再享用了,譬如你供養給僧人三個水果,若他再分一個給你,你都不能要了,因為你已供出去了,它已成了三寶物,你享用了是還不起的,供佛的水果瓜子等,若有回送分享,你千萬不能拿,那個僧人他也沒權利將供物分送別人的,是不如法的。

寺院里的臘百粥你千萬別去吃。

三寶之物,你一個在家人若亂享用,你是還不起的,他是屬十方三寶的物品,不僅僅是那個寺的。若是不如法的享用,則是盜,會下地獄的。這個在《大集經.日藏經》中有講到。

你若能把以上這些問題都理清了,那你的見地就差不多可以了,可以去實修了。實修時要放下一切,以一念代萬念,「龍銜海珠,游魚不顧」。

你不要忘了《金剛經》中的四句偈:

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

應作如是觀。

明白了見地後。在真正實修時應放下一切分別思量,不起妄念,先用一法,止觀雙修,以一念代萬念,不昏沉,又不散亂,久久寂靜,寂靜久久,最後再將這「一念」也放下消滅,就差不多可以入道、悟道了。總原則是:不斷的銷落諸念,

現在念咒的人很多,但在釋迦摩牟尼佛講的大小乘顯教範疇內,咒法是度眾生時用的方便法門,有時也作為助道的輔修方法。要先修好「體」才可起「用」,體就是戒定慧,先要修好戒定慧,然後度眾生時才用咒法,也就是使喚天龍八部護法咒神等助一把力。但是你自己若沒有修好「體」,自己沒有功德而隨便亂使喚護法鬼神,使喚多了會有奇禍。你自己做的太不象樣,你就是使喚你兒子,你兒子也不一定願意。

故在初修時,在小乘法中,釋迦佛是不允許弟子去修咒法的。到大乘經中才偶爾有一些咒出現,其屬雜密,是度眾生用的方便法,或是助道之法。是「用」。故知你若修釋迦佛的大小乘顯教法,主課是「戒定慧」。在顯教中,咒法和戒定慧是「用」和「體」的關係,是「術」和「法」的關係。是「輔」和「主」的關係。

有時作為一個助道的輔修法。如超度冤親,或者在一些複雜的地方打坐需要結界護身,或取得佛菩薩的加持等。

凡是顯教大乘經中出現的咒都屬雜密範疇。

「戒定慧」是一切修行法脈系統中都要主修的、必修的共法,主體法。不管是大乘小乘顯教密教都必修戒定慧。

而密宗他是以咒法為主修法的。若是修藏密和唐密,那是屬純密範疇了。他不屬釋迦佛所傳的大小乘顯教法脈,是毗盧遮那佛的傳承法脈。是密教法系。當然釋迦牟尼佛也有密咒法傳承,在密法經典中也有釋迦牟尼佛親講的密咒經典。純密的咒,要有師傅傳承指導來修,沒有具資格的師傅的傳承及指導,自己念可能會招來障礙和麻煩。修密法也必須結合修好戒定慧才會有大成就。戒定慧是共法。

觀世音菩薩的大悲咒非常特殊殊勝,他原屬唐密,藏密也有,顯教也常修他用他,他的特殊在於,一般人學佛或不學佛,初學或老修行都可修他念他,而且只有益處,不會帶來障礙,你按照經書或出家人的錄音自學都可以。這是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願力所致。他是屬觀世音菩薩法系中的一個大法。這個大悲咒誰都能念能修,不會有障礙。你一念一修就與觀世音菩薩結上了緣,就會得到觀世音菩薩和天龍八部護持。而且他還有許多妙用,如消業去障、結界、灑凈、治病、去邪去障,助定開慧等。

你若修大悲咒,他就是一個大法,你就不要串修其他咒,就專修此法,但最好結合戒定慧這個共法一起修,才能真正修好此法。咒音你按顯教的或是梵音都可以,但是念到有感應後你就不能改動了。

你專精念此一咒,不要串修其他咒,不要中斷,再忙也要每天念個三遍五遍七遍,不要換法。念到能隨時隨地不念而念,自然任運,這是一種定境、心專一性的境界,再結合打坐念,守戒念,閉關念,這樣專一念他五年七年十年,那麼觀世音菩薩一定會來保護你加持你引導你,在夢中或是定中或是平時,會得到觀音菩薩的指導引導,指導你修行,且會開發一些功能,特別是治病解災方面的功能。再往上可證聖果。要真正修好此法必須持好五戒十善。具大悲心。

若是修到得到菩薩指導,叫你加修同一法系內的其他咒法,那時你也不能中斷,也要同修,只是要分主次,化的時間不同而已。要終身修。

另外,要知開口念傷氣,默念傷血,念時要閉口,舌頭稍有彈動即可。

我此文中所述內容,都是釋迦摩尼佛講傳的大小乘顯教法系。是「戒定慧」共法。

以下我再給大家摘一個非常實用的五戒的自誓授戒儀規。

這個五戒自授儀規是宣化上人的弟子吉祥果居士整編的一個自授儀軌。

五戒一般情況下必須到持戒的出家和尚前去受戒。但是若是找不到清凈持戒的出家僧人怎麼辦呢?這個問題在《占察善惡業報經》和《成實論》中已講到了。他說你若是找不到持戒僧人或是疑心,你可在佛菩薩像前恭敬供養自誓受戒。

另外,戒律亦可以一條一條受,你能做到二條戒你可先受二戒,你能全部做得到,那你就全部受,故知戒律可拆開來受,這一點對許多人來說非常實用。你能做到幾條戒就先受幾條。

但是你不能全部受則不名得戒,不可叫得戒居士。這點你要注意,不要受了二條戒就對別人說你是居士,那就成了大妄語了。另外儀規中的「滿分受戒」你就要改成「部分受戒」『,這個你在受戒時要注意。

這個自誓儀規中的五條戒律,你可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改動。如「妄語戒」這一條一般要出去賺錢的人一般做不到,那你可先受「不大妄語」,你可盡量去做到不妄語,但大妄語絕對不說。至於什麼叫大妄語,你可去看楞嚴經中的「四大清凈明誨」,經中有解釋。你若不能全斷淫慾,那你可先受「不邪淫」,至於什麼叫不邪淫,那你要學習去看五戒簡介等書弄明白,然後去守好這一條。

既然發誓受了戒就不能馬虎,堅決做到,大丈夫一言既出,駟馬難追。你要知道,天下所有有天眼天耳他心通的智者都會知道你的發誓,所有的佛、大菩薩、天人,聖人都會知道你的誓言,你破戒他們也全知道。心中若升起犯戒的念頭就要制止,身口決不能做,身口去做了就是破戒了,心裡起念就已是違犯,但還能懺悔補救。

你可自說忓悔文。也可多念以下懺悔偈。

【】懺悔偈

往昔所造諸惡業,

皆由無始貪瞋痴

從身語意之所生,

一切我今皆懺悔。

你可先把下面的儀規,根據你自己的情況,能受的幾條改寫好,然後在自家佛像前或寺院佛像前先放幾盤供養的水果乾餅凈水等隨心供養,然後上香燃燈,然後恭敬讀一遍你已改寫好的儀規即可。若是自家有佛壇,你可連著三天自誓受戒。然後每隔一二個月可做一次,儀規又不長,很方便。

受戒後,開始時要時時注意常常檢查不要破戒,時間長了習慣了就好了。

這個儀規非常實用,故我把他講細了。

◎五戒佛前自受儀軌

吉祥果居士(2010-03-)

(一)唱香贊:

爐香乍熱,法界蒙熏,諸佛海會悉遙聞,隨處結祥雲,誠意方殷,諸佛現全身,

那麼雲來集菩薩摩訶薩(3稱)

(二)請聖

(以下各三請三拜)

弟子XX一心奉請:

娑婆教主本師釋迦牟尼佛,西方接引阿彌陀佛,當來下生彌勒尊佛,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諸佛,

唯願不違本誓,降臨法壇,證明受戒。

弟子XX一心奉請:

大小二乘,毗尼律藏,五篇三聚,解脫木叉,十二分經權實教典,離欲清靜,甚深法寶,謹運一心,歸命請禮。

弟子XX一心奉請:

觀音勢至,文殊普賢,清靜海眾,諸大菩薩,律藏會優波離尊者,西天東土,歷代祖師,傳南山宗諸大律師,中興律祖,慧雲馨公大和尚,唯願不違本誓,證明受戒。

弟子XX一心奉請:

光明會上,寄位諸天,梵釋四王,天龍八部,伽藍土地,護戒神王,金剛力士,幽顯靈祗,唯願不違本誓,監壇護戒。

(三)懺悔

(跪下說三遍,三求懺悔,每說一句一扣首)

弟子XX,今於佛前求哀懺悔:

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痴,

從身語意之所生,今對佛前求懺悔。3次

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痴,

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罪障皆懺悔。3次

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痴,

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罪根皆懺悔。3次

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也亡,

心滅罪亡兩俱空,是則名為真懺悔。3次

(四)自受三皈依。

弟子XX,至心歸依佛,至心歸依法,

至心歸依僧。(跪下三說三受三叩首)。

弟子XX,歸依佛竟,歸依法竟,歸依僧竟。(跪下三說三受三叩首)。

我從今時發凈信心,乃至坐菩提道場,成正等覺,誓歸依佛,兩足勝尊,誓歸依法,離欲勝尊,誓歸依僧,調伏勝尊,如是三寶,是所歸趣,唯願一切佛菩薩眾,攝受於我。

一(跪下三禱告)。

(五)自受五戒,稱辨戒相

(跪下自誓,念3次,禮拜3次)

弟子XX,從今日今時,發起無上菩提道心,願依《優婆塞戒經》,於優婆塞(女念:優婆夷)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飲酒、不妄語、五條戒律滿分(部分)受持,

【註:也可部分受持,如說明一下:「不妄語」這一條只少分受持,只受持「不大妄語」。】

復依《占察善惡業報經》及《成實論》,因不識善好戒師,是故今日祈請十方諸佛菩薩為做師證,

弟子XX,今於佛前自誓滿分(部分)受持優婆塞(女念:優婆夷)五戒:

1、如諸佛盡形壽,不殺生。

弟子XX,願從今日今時起,盡形壽不殺生,持不殺生戒。

2、如諸佛盡形壽,不偷盜。

弟子XX,願從今日今時起,盡形壽不偷盜,持不偷盜戒。

3、如諸佛盡形壽,不行淫。

弟子XX,願從今日今時起,盡形壽不邪淫,持不邪淫戒。

4、如諸佛盡形壽,不飲酒。

弟子XX,願從今日今時起,盡形壽不飲酒,持不飲酒戒。

5、如諸佛盡形壽,不妄語。

弟子XX,願從今日今時起,盡形壽不妄語(不大妄語),持不妄語(不大妄語)戒。

弟子XX,於優婆塞(女念:優婆夷)五戒滿分(部分)受持如上5條戒律,祈願十方一切諸佛菩薩、天龍八部、護戒神王、慈悲證知。

(六)發願迴向(跪下一說)

受戒功德殊勝行, 無邊勝福皆迴向,

普願沉溺諸眾生, 速往無量光佛剎,

十方三世一切佛, 一切菩薩摩訶薩,

摩訶般若波羅密。

【註:若按此自受戒儀軌自受五戒,則是人生中非同小可的大事,受後要每天認真檢點,不可破戒,守好了則功德無量,破戒亦罪過無量。若非滿分受持不名得戒。故要訓練自己能早日滿分持戒。然後若能找到具戒比丘再到具戒比丘前受戒。】

以下為四禪八定和滅盡定的資料。

一:初禪:

叫離生喜樂。有尋有伺。

阿含經曰:初禪言語止息。

此離是「離欲、惡、不善法」,離開了情慾淫慾、惡不善法而生起了喜樂,進入了初禪。攝尋、伺、喜、樂、心一境性五支。遠離欲愛,心寂靜而能審慮,有尋有伺而住喜樂之狀態為初禪。

初禪謂人於欲界中,習定時忽覺身心凝然,運運而動,如雲如影,遍覺毛孔氣息出入,入無積聚,出無分散,是名初禪天定。

二:二禪:

叫定生喜樂。

阿含經曰:覺觀止息。

攝內等凈、喜、樂、心一境心四支。已離尋伺,無尋無伺無覺無觀。離尋伺,信相明凈而在喜樂中的狀態為二禪。

既得初禪,心厭初禪覺觀動散,故攝心在定,澹然澄靜,覺觀即滅,乃發勝定之喜,如從暗室出日月明,朗然洞徹,是名二禪天定。

三:三禪:

叫離喜妙樂。

阿含經曰:喜心止息。

攝行舍、正念、正慧、受樂、心一境性五支。行舍是舍前之輕安,住不苦不樂。正念正慧是說住於正念正知而又耽於喜樂,欣求上地勝法。

三禪是對治二禪的貪喜、踴躍及定的下劣性四障。已離喜樂,正念正知,住於妙樂。

既得二禪,又厭離二禪喜心涌動,定不堅固,故攝心諦觀,喜心即謝,泯然入定,綿綿之樂,從內心發,樂遍身中,於世間樂最為第一,名三禪天定。

四:四禪:

叫舍念清凈。

阿含經曰:出入息止息。

攝行舍、念清凈、非苦樂受、心一境性四支。四禪是對治出入息與三禪的貪樂,樂作意及定的下劣性五障。己脫離身心之樂,住於不苦不樂而極清凈。於此地則能離三災八難而不動。

既入三禪,覺樂法擾心而不清凈,一心厭離,加功不止,即得安穩,出入息斷,空明寂靜,如鏡離垢,湛然而照,萬象皆現,絕諸妄想,正念堅固,是名四禪天定。

以下是四空定。

五:空無邊處定:

既得四禪,猶厭色身系縛不得自在,乃加功觀察己身猶如羅谷,內外通徹,一心念空,惟見虛空,無諸色相,其心明凈,無礙自在,如鳥出籠,飛騰自在,是名空處天定。

六:識無邊處定:

六識處天定,識即心也,既得空處天定已,即以識心遍緣虛空,而虛空無邊,以無邊故定心復散,於是即舍虛空,轉心緣識,與識相應,定心不動,現在過去未來之識,悉現定中,與定相應,心不分散,此定安穩清凈寂靜,是名識處天定。

七:無所有處定:

無所有處天定者,謂離上空處識處故名無所有處。得識處定天定已,以心緣現在過去未來之識無量無邊,能坏於定,唯有無心識處,心無依倚,乃為安穩,於是即舍識處,專繫心於無所有處,精勤不懈,一心內靜,怡然寂靜,諸想不起,是名無所有處天定。

八、非想非非想處天定:

謂前識處是有想,無所有處是無想,至此,舍前有想名非想,舍前無想,名非非想。蓋此天既得無所有處定已,又知此處如痴如醉,如眠如暗,以無明覆蔽,無所覺了,不可愛樂,於是一心專精,即於非有非無,常念不舍,則無所處定便自謝滅,加功不已,忽然真實定發,不見有無相貌,泯然寂絕,清凈無為。三界定相無有過者,是名非想非非想處天定。此定是世間定中最高之定境。

九、滅盡定:

滅盡定者,唯聖者有,由止息想受作意方便能入。證果是斷除八十八結使,斷貪瞋痴慢疑,身見我見常見斷見邪見邊見戒禁取見等見思惑結使。若能修到四禪以上,再能把八十八結使大部分去除,一小部分伏住,即可證羅漢果,四空定不一定全都要修。

沒有證果之人或外道只能入無想定,無法入滅盡定,只有四果羅漢以上的聖者才能入滅盡定。無想定也是諸心心法滅,也是壓制動念一切心不起。其區別在於羅漢證得了「無我智及緣起性空智」。其禪定境界更為寂靜高深。

滅盡定與死有何不同?佛答:舍於壽暖,諸根敗壞,身命分離,名為死。滅盡定者,身口意行滅,不舍壽命,不離於暖,諸根不壞,身命相屬,此則命終入滅正受差別之相。

一旦行者出滅盡定時,則本身具有的功能即可隨時恢復,故羅漢平常也可常常入滅盡定,只要他入定前預設出定時間即可。如決意入定九天九夜後出定,這樣想一下後再入定,到時就會自動出定。

滅盡定是滅盡三界煩惱不起,除盡煩惱障,所知障去除一部分,證羅漢果以上的聖者,才能入滅盡定。又名滅受想定。滅盡定還有入定出定。

十:首楞嚴三昧亦名楞嚴大定是沒有「出定入定」的,他是動中靜中時時都在定中,是大菩薩修的定。

開悟後才能真正入楞嚴大定,開悟前只是在修這個定,是一個相似的定而已。

其實修大乘佛法,前面的四禪定必修,修到四禪穩固後即可按楞嚴經修楞嚴大定,銷落諸念,先要看懂《楞嚴經》前半部經,知萬法唯心如幻無生,本空,空有不二,持此見地去觀「妙明真心」,止中有觀,觀中有止,修五陰解脫,色,受,想,行,識,五陰全部解脫即是大乘開悟。

注意哦!這可以說是修大乘菩薩法的捷徑。先修到第四禪,四禪有個特徵就是呼吸停止了。修到四禪境界較穩固後馬上轉入修楞嚴大定,觀「妙明真心」,修到五陰全部解脫即是大乘開悟。這是修大乘法的捷徑,因為證悟「法空」後,證大乘般若智後,自然能使八十八結使見思惑漸漸拔根除盡。

開悟後再修保任法,能於動中靜中任運不加功用而住於佛性空性中,能任運不造作而對境無染,如如不動,則是第七地遠行地不退地,八地不動地,到此楞嚴大定已穩固,八十八結使已全部拔根除盡,只剩一些習氣及微細惑亦叫塵沙惑。此後就永遠不會退墮了。然後可出山發大願廣度度盡法界一切眾生,雖一邊廣度眾生,又能保持在楞嚴大定中,如如不動,直到成佛。成就三身四智,常樂我凈,涅槃寂靜。

這個就是「如來禪法」。如來禪是佛經中講的禪法,他是修禪定功夫一步一步扎紮實實修上去的,不搞捷徑。

「祖師禪」是指禪宗的禪法,他是先在一個較淺的禪定狀態中先開悟了,然後再到山中去閉關補這個禪定功夫,所以他叫悟後起修。通過破三關,「初關」明心見性,「重關」功夫成片不斷,「牢關」撒手而能任運無造作如如不動。這是禪宗所謂三關,破牢關後就能任運無造作而對境無染,如如不動,此時就是第七地遠行地不退地,第八地不動地。破牢關後才可發無盡大願,度盡法界一切眾生,出山廣度眾生,直到成佛。

這是如來禪和祖師禪的不同。

凈土法門是我佛慈悲為沒有能力和條件修的人開了一個橫門,先到凈土去,到了凈土後還是要在那裡修的。

其實修凈土人若能結合「戒定慧」一起修,那麼他就是一個很好的」三根普被」的方便法門,則往生的品位會很高。

其實佛在《觀無量壽經》《佛說般舟三昧經》已經講過了。只是現在許多人撿簡單的學而已,難一點的他不願學。但學簡單的,成功率也會打折。

最後我再用佛說的話來驚醒大家:

佛說人身難得,得人身如盲龜穿浮木之孔;「失人身者如大地土,得人身者如爪上土」。

所以你不要說:現在別人都這樣做,我不這樣是不是太不合群了?如果你要合群跟現在世間大多數人一樣,跟現在世間大多數人學的話,那麼你失掉人身墮落的機率可能是百分之九十以上。

你要以佛說的、聖者說的為標準,以他們為榜樣,認真實行,才有希望再得人身或解脫痛苦,或證聖果。

此文通遍口語,沒有抄經摘文,是想簡潔明快,讓人一看就懂,旨在建立一個從凡夫到成佛的修行次第。讓一些有條件實修的人,不要把太多的時間化在完善「見地」上,讓他們能騰出更多的時間精力去實修。並且想提供一些佛法資料,有助於大家跨過最難跨過的淫漏夢漏這個重要的門坎。

願能修出一大批佛菩薩來。

我只是將佛法經、律、論、及成就者傳記實修中的許多資料作一個簡單的梳理,拾人慧牙而已,並非我個人創造。

只有一個「修禪定夢漏都不行」 ,這個觀念是我看了許多實修者的實修體會後才得出的結論,因為事關重大,必須明確提出,這也更加說明淫戒的重要性。各位可以自己去體會驗證其對錯。

文中把禪宗祖師講的「向上一路,千聖不傳」的路都給說明了。願能修出一批大佛來。

此文是實修者的法寶綱要,請珍惜。

(————大海 文)

2017.10 原創


上座部佛教最深刻的東西在十二緣起和四聖諦

通過實修驗證一點都不會再對其他的戲論有更多興趣

一切戲論不出十二緣起


玄奘當年用《破惡見論》破斥小乘的《破大乘論》,無一印度小乘敢於挑戰,還尊玄奘為解脫天。


怎樣生起對大乘佛教的信心?

大乘佛教不需要你生起信心,你只要對佛升起信心就好了。

漢傳、藏傳、南傳都是完備的系統。

要學就在一個系統中好好學。

如果非要分什麼大小乘,那這三個系統都是具備大小乘的。

不要拿漢傳的大乘去對比南傳的小乘。

或者拿南傳的大乘去對比漢傳的小乘。

…… ……

本末倒置,不忍直視,啥亂七八糟的…… ……

「乘」不是分的意思,不過體現了不同的次第。非要分他幹嘛!


信心不足,無非是「障深慧淺」四個字。業障太深,福慧不足。

你只要不管三七二十一,堅持念經、或者念咒、或者念佛,長期地堅持下去,哪怕不信,哪怕搖搖擺擺半信半疑,也長期地堅持下去,那麼,自然會念念中消業障、念念中增福慧,慢慢的障消慧朗,你自然而然就會慢慢地深信不疑了。

就是這樣。就把念經、念咒或者念佛作為一個實修法門,作為一個日常鍛煉一樣的活動,長期堅持下去,哪怕是堅持個十幾年幾十年,必定功不唐捐。

比方說吧,一般人啊,他閑著木啥事兒的時候,他會哼個歌啥的。你呢,這個時候可以念佛,用念佛來填充你每天的閑暇時間。就算你對有木有凈土半信半疑、對有木有阿彌陀佛半信半疑,都無所謂,你也不用指望念佛能有啥好處、能滿啥願治啥病,你只管念佛,只管念得舒服、念成習慣,這樣念個幾年十幾年幾十年乃至一輩子,自然念念中障消慧朗,機緣早晚會到的。

【補充內容】

如果是要讓別人樹立信心的話,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因緣。像佛陀當年的弟子,有的是聽到佛說的法,覺得有道理所以出家;有的是因為看見佛的相好,非常仰慕所以出家;有的本來是外道,跟佛陀辯論,輸得心服口服所以出家……等等等等,各種各樣的因緣。

但總體來說,說到底,就是給他創造親近三寶、親近正法的機會,給他看點兒佛經啊、師父的開示啊、或者帶著他去正法道場看一看啊,有各種各樣的途徑可以讓他被三寶的莊嚴所震撼,從而善根發現。

他不喜歡漢地的道場,就讓他看看藏傳的道場;他不喜歡凈土的念佛堂,就讓他見識見識禪宗的禪堂。八萬四千法門,總有一個對他的機。


應化非真,執其相而以為實,其若幾何,相去甚遠,不異緣木求魚,況真性自如,非空非異,緣何而求。作個偈子:無明即是門,但門在牆上,入門仍見牆,無門亦是門,不求門而進,無門亦無牆。

修行本來是為了解脫煩惱,但現在修行反成了煩惱本身,金剛經云:法尚應舍,何況非法。楞嚴經云:知見立見,即無明本。當你不依任何人,任何名相而升起的這顆求實之心,斯即大乘之心。


謝邀。

對於自己來說,證入信不退,發菩提心,才算真正升起信心。

對於想要別人信的角度來講。

作出的努力就是種因,終將會結果,不必急於一時。

誰會知道,也許我們這些正在講大乘教法的人,以前不是學小乘誹謗大乘的眾生呢?

所以啊,心一定要大,能容下長久的歲月。

要用慈悲心去做,努力的去大乘相應。


很簡單。

首先你要確實掌握契經給你的框架。

然後了解部派和大乘是如何從契經的框架中論證、發展的。

最後結合修證去檢驗這些理論。


騰訊視頻

如果喜歡大乘佛教 可以關注微信海濤法師微博海濤法師


聽有信心的上師的話 按照他給你的功課去修 這樣最有效率,如果沒有 從四無量心的觀修下手也是大部分人都適合的方法


太難嘍。

生不起來才正常。

南無佛法僧


《俱舍論》是個好東西


願意信就信唄,儘管理由可能看起來經不起推敲,就像知乎另一個問題「是什麼堅定你的無神論?」一樣,許多人的回答是經不起推敲的。


當車出來的珠子越大越圓越亮光時,一兩串掛脖子上可不止,雙手雙腳兼并也無善心,倒是禿著頭為虔誠,如剃頭皆乃歪門邪道,此大乖大乘也。


我接觸漢傳法師的言行、閱讀的論著比較多,

可以做採信標準,

修行過程中可參考的範圍和深度足夠。

接觸藏傳、南傳的法師言行論著相對較少,所以一般不做評論或討論。

接觸過的多數宗派或宗教的信徒,都是世俗生活為重;

對歷史、義理這些只是一知半解,修持經驗也少的很;

各說各的好壞,恰如盲人摸象之喻。


信啥無所謂嘍。

禪修還是上座部,無禪定者無智慧,無智慧者無禪那。


推薦閱讀:

想了解【唯識宗】有什麼書或資料嗎?
如果「不修之修」是真正的修行之道,那為什麼廟裡要四點起床念經?還有等等清規戒律…不是很刻意嗎?
耳根圓通法門應該如何實修?
即身成佛和活佛那麼多,可下尊佛不是只有彌勒嗎?不是矛盾嗎?

TAG:佛教 | 上座部佛教 | 大乘佛教 | 禪宗 | 藏傳佛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