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機械製造現狀如何?有哪些問題?
與機械製造發達的國家相比中國機械製造的短板和問題
謝邀。有很多人說:我國機械行業缺人才,是因為給錢太少留不住人才,因為缺人才,所以企業更難有核心競爭力,就更沒錢養人才。於是就陷入了惡性循環。
那麼怎麼能跳出雞生蛋、蛋生雞的怪圈呢?
其實仔細看這個邏輯,有幾個默認條件並不是通用正確的:
1. 並不是所有的人才都需要錢2. 並不是所有的企業都沒錢養人才
如果借鑒歐美企業的機械歷史,不難發現幾個特點:
- 很多發明創新都是有錢的「紈絝子弟」玩出來的。最早是有錢人圈子裡當玩具(比如汽車、飛機、鐘錶等),後來才慢慢普及到大眾視野。這也就是說,如果機械是一種愛好,而且被宣傳成是一種像藝術一樣很酷(不是現在宣傳的又臟又累又苦)的東西,肯定會有很多人砸錢去玩。這些有興趣的人才幹機械是不需要金錢驅使的。- 很多歐美的壟斷型企業是肯花錢養一幫閑人提供創新想法的。研發部門往往收入可觀,但不忙碌。大家有時間頭腦風暴,有時間去各種地方參觀聽講座,有時間坐在辦公室里吃零食看專業類雜誌、論文或視頻。目的只有一個:出好點子,做全世界最尖端的創新。
這也就是說,如果一個企業已經在某類市場做到頂端,如果他還居安思危想繼續保持第一,就必須花費大量的資金招賢納士養食客三千。一個世界級的創新背後是無數的想法和試驗,是無數的資金投入。只有永遠站在行業前端,才能保證不被超(抄)越(襲)。所以現在我國缺什麼?缺的是十幾年、幾十年甚至更久的時間,來實現淘汰、壟斷、穩定、思維方式(宣傳角度和興趣培養因材施教)的轉變,和最後,創新。現在談創新可能還有點早,大環境和思維方式還沒達到。
———補充一句題外話:經常有小童鞋們問我:我想做機械創新,有什麼書可以看?
我想說:如果寫成書,就是經典(老古董),而不是創新了。如果想創新,去網上搜搜國際壟斷型大企業的技術資料,去看看業內新聞雜誌,去翻翻這幾年的新論文和試驗結果,效果會更好。當然,或許,也有可能,是我做的研發創新工作跟小童鞋們理解的創新不一樣吧……我覺得和錢關係不大,主要是國家認可度和社會認可度的問問題。
看看我們周圍人對技術工的態度,看看國家對專科畢業學生的認可
這個問題,事實上是政治問題,你只要想明白甲午海戰為什麼北洋水師會敗在日本人手裡,就能有所領悟。從技術指標對比看,北洋水師肯定優於日本。但卻敗了,而且北洋水師是被堵在自己的基地港里,毫無還手之力,準確的說是覆滅。這些可以看看海軍政治部、論證中心等在前年拍的關於甲午海戰的電視政論片,裡面有很多評價不同於以前。
那麼分析一下沒什麼禁忌的技術問題
能看這類東西的,必定是搞機械的。大家應該都知道,大熱門的機器人關節國內做不了,主要是減速器(RV減速器)。但可能很少人知道,RV減速器的原理卻是中國人最早提出的,日本只是改為了齒輪嚙合。提出這種原理的是朱景梓教授,他最為人知的是一本關於齒輪變位的書(1982年出版)
再講一個更早的事情,大約是在1970年代,中國出土了一塊「銅鏡」。銅鏡本不稀奇,但令人大為驚訝的是,這個鏡子居然可以把鏡子背面的龍的形狀通過太陽光反射投影在牆上,鏡子表面是光潔的,看不出任何問題。1980年代,有人證實這是金相組織變化造成的。可惜,現在做不出來這樣的銅鏡。
這些說明,中國的技術和技術人員水平並不差。也說明有些東西失傳了,比較著名的是1950年代,由倪志福發明的鑽頭刃磨方法,現在也幾乎失傳了。
我們能設計出來,但自己造不出來;我們曾經擁有的牛逼技術,現在卻失傳了。這樣的例子可不是一個兩個。為什麼?是錢鬧得嗎?有關係,但不是決定性的;歷史上的王朝更迭、外族入侵、連年戰亂必定摧殘文明,也是一個因素。我覺得動力不足是根本性的。
再舉個當下的例子。這兩年,李克強總理每年都會在公開場合提到「大規模定製」。從媒體上能找到自稱自己做到了的有幾十家企業。然而這幾十家沒有一家是貨真價實的「大規模定製」(大批量定製)。什麼是大批量定製?就是既要得到大批量生產的低成本,又要做到為客戶量身定做。都說魚和熊掌不能兼得,可大規模定製如果真實現的話,那兼得就還成了。這技術是針對機械製造業的(準確說是針對離散型生產的,比如皮鞋、西服也屬於這類生產)。其中的難點是,訂單來後,要迅速把產品分解成零件,再工序分解;然後,把分解過後一大堆的要在一堆工作中心去加工的零件,按照工序在各個工作中心處排好隊,按順序一個個去加工。注意,這裡用到了「成組技術」(學機械的對成組技術都不陌生吧),把相似零件(在CAD軟體里叫做族)的相似工藝,收集整理後,一類一類(族、組)的彙集到對應的工作中心去等待加工,也就是排程排產+工裝。這樣才能把單件小批量生產變成大批量生產的樣式。這些有點專業,好在學機械的不難理解,不管怎麼說,這裡可沒用一個新名詞。接下來的問題是,手工能不能把這些事情都做了?手工可以完成上面說的工作。不過,各位想想,每天都要接新訂單,要靠手工累死也不趕趟!所以必須要一套軟體,將上面提到的工作交給計算機去做。遺憾的是,國內沒有這樣的軟體(關鍵不在於自動設計,而在於能自動編碼,物料碼)。現在去上網搜索,應該能找到不下十家的軟體,自稱是能做到大規模定製的。可上面提到的功能顯然沒有一家去涉及。因為難度不是一般的大。他們是聰明的,不去費那個勁,照樣也賺錢。
說了這麼多,似乎沒有講「中國的機械製造現狀和問題」。我覺得花樣文章,把沒做到的事情在文章里全都實現了,這是阻礙機械製造業進步的最大障礙。花樣文章和背後的動機,扼殺了「人無我有,人有我好,人好我快」的積極向上的動力!
一點題外話:2015、2016年,世界創新企業100強中,軟體公司只有三家(谷歌、微軟、甲骨文),可是機械類的企業有幾十家之多,遠遠超過軟體公司。一般我們會想,這年頭創新都離不開軟體,用的是買來的商品軟體。也許我們想錯了,軟體只是工具,就像我們生產需要加工中心、需要廠房、需要電一樣。軟體為我所用,需要技術融合,水乳交融才行。這百強榜單中有波音公司(飛機屬於機械類產品),據資料介紹,波音公司為了用IT技術改造設計、工藝、生產計劃等,已經搞了若干個項目,每個項目都上百億美金。而且是波音自己主導。應該說,很有道理。有人問,這段是啥意思?創新百強中之所以機械類的公司數量遠遠多於軟體公司,是因為解決實際問題的軟體,軟體公司弄不出來(指企業要處理的實際,比如CAPP)。是因為知道解決問題邏輯的人是機械工程師、電氣工程師、水利工程師,而不是專業的軟體工程師。軟體公司和應用企業之間的關係,就像機床製造廠和其他五花八門的製造企業一樣,工廠都要用機床,但機床廠數量遠遠要小於各種工廠的數量,機床廠也不可能代替各個工廠去加工各種零件。
***********************************************************************
********** @麥芽 大家都在糾結北洋軍師的問題 **********
***********************************************************************
甲午海戰的結果是北洋水師覆滅,這是中國軍人永遠的恥辱,滿清、民國、新中國都是如此(有一個人擔任過的三朝的海軍將領:薩鎮冰。在日本人眼皮底下開一條小艇把陣亡的和自殺的北洋水師將領屍體運回來的就是他)。當時軍力對比:北洋水師的總噸位超過日本,艦炮數量超過日本,確實強於日本海軍。但還是敗了,被日本堵在基地里,把剩下的軍艦統統俘虜帶回了日本,當然除了薩鎮冰開走的那一條外。在那個時代,滿清海軍再沒有可能超過日本海軍了。仇,報不了。那就剩下「分析失敗原因」了。
在1840年代,滿清被英國人的堅船利炮轟開了國門。而差不多同時,日本也鬧了這麼一出,不過英國換成了美國。這之後,滿清和日本都把目光投向了西方,希望通過學習西方圖強。所以在甲午海戰中雙方的高級軍官不少是畢業於英國皇家海軍學院,甚至是同班同學(大概因此,才有薩鎮冰開船把屍體運了出來)。同樣是跟著一個師傅學本事,買的也都是西方的鐵甲艦,卻敗的如此難看!為什麼?
軍事上:海戰中縱然中國海軍吃了虧,臨戰指揮縱有一萬個不是,但怎麼也到不了全軍覆滅的地步!是陸戰輸的太操蛋,讓人抄了海軍的老窩。注意,那時的海軍和陸軍互不統屬,另外甲午海戰中,日本艦隊統帥是海軍軍官,而滿清的是陸軍軍官。這和海軍陸軍互不統屬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再聯想之前的南洋海軍敗的就更加不可思議了。北洋、南洋水師都覆滅了,究其原因,不能不說是是制度原因!
經濟上:也許有人不知道,海軍是各軍種中最花錢的。在很多分析中,都說日本是以舉國之力發展海軍,而中國則是挪用海軍軍費為慈禧修頤和園。不錯,這是事實,但因此就認定這是甲午海戰失敗的原因,太表面了。怎麼動員全國的財力,這是封建社會難敵資本主義社會的重要方面。還是制度問題。
短板多了去了,第一,所謂的技校培養出來的人到企業去基本要從新培養,教材老舊,誤人子弟。第二,國家對機械行業沒有一個很系統評測機制,就拿模具鉗工來說吧:有塑料模具鉗工,五金模具鉗工,五金模具裡面呢:又有拉伸,沖裁,剪切,精密連沖等等...,模具種類繁多,無法全才了。 第三,做機械方面 設計,鉗工等等工作強度大,工資來說這幾年是沒怎麼大的增長,我身邊很多的人都轉行了。其實最主要還是國家輕實體經濟,干實事的還沒演戲的受人歡迎。年輕一代也不太願意幹了,其實我真羨慕60、70年帶那一批機械方面的人才,各種7級8級大師,現在你們看看還有沒有敢稱大師的?問題太多,說不完。我自己模具行業瞎混了這麼多年,目前就這些吧,想到了再補充。
尖端有一定差距,低端基本能滿足需要,目前還是技術人員人海戰術,依靠市場換初技術,一大堆技術員copy後改進的階段,大多數都屬於屍體,屬於為國分憂的行業為了個人理想的話,不建議入這行,為國理想的話,建議入兵工企業
高精度加工設備跟不上,技術人員的工匠精神需要提升,暫時只想到這麼多
主要問題是經濟問題。給你一百萬你是付首付還是買機器。不過機械這行已經存在幾百年了,新的東西不多了,想追也快。
機械設計表示畢業先去小公司積累經驗,熟悉工藝流程。完善自己的作品集,再去大的設計公司(回家累得睡著,從來沒失眠過)沒辦法機械畢業5年內公司要你是看重你的性價比,而不是你的價值,畢業5年內不敢談戀愛,因為沒時間,談了也是隨便玩玩。人不可能忙一輩子,做到一定級別再辭職,去大型公司的研究所。一直在一家公司做到死,你可能在技術方面沒什麼問題,但是只知道工藝流程太少會很容易社會被淘汰,誰都不知道明天會發生什麼。再說以前在老公司有個人在這個小公司工作了十多年,混得也就那樣,說實話,我覺得他的一生就完了。
大力發展經濟的年代。投資者投房地產、投基金股票、投金點子、投微商、投網路主播甚至存銀行吃利息都比你來錢快,幹嘛砸錢給你機械這麼個無底洞←_←
不請自來,本人機械小碩一枚,給大家舉一個小例子,比如老師接項目讓學生設計某個裝置,個人覺的就算你本科學得多牛逼自己獨立自主設計一個裝置還是有一定問題的,完全不懂好嗎,一個經驗行業老師不給你指導,讓你自己去做,加班加點一段時間後,了解了大致的原理,然而每個零件的設計都是問題。好不容易找到了國外相關的機械裝置,人家一個工程師團體幾年下來做得那叫一個牛逼,然而老師天天催,就像學生不幹活一樣。而且這並不是個別現象,學生是好學生,學校也是不錯的學校,老師也不能說有什麼問題,然而,確實學到的東西有限
董奶奶說的格力要代表中國製造業,可是用的機床和刀具都是日本鬼子的,真蛋疼
不請自來,機械短板一方面是技術問題,一方面是人的問題。但人是更大的因素。國足和很多亞洲球隊相比球員技術是有差距但能差多少,更多的難道不是管理體系的混亂導致人才選拔不對路子。這個體制下機械行業大多是公有性質,很多國企是個什麼樣子就不說了。很多東西中國不是不能造,而是造出來的高精尖沒人願意用,很多企業還停留在靠壟斷市場來盈利的思維模式。根本沒想以後好好經營一個品牌。對於他們來說500塊的精度為1的零件就湊活能用,何必用5000精度0.1的東西。沒有了下游需求,上游也就不會去主動研發了。另一方面,我們還缺高素質的工人,好多零件做出來是要放上一段時間消除材料應力的,而我們的工人不願意等,直接就裝上了。還有,很多要特殊裝配的東西,工人直接用鎚子敲進去完事。這些都是能解決的問題。。。總而言之,舉個不太恰當的例子,這就像學生成績不好不是他不聰明,更常見的是他不願意學。
跟全球先進技術相比,短板和問題多了,簡單說幾個短板。1、高速重載軸承2、橡膠、高分子、氧化鋁陶瓷等耐磨材料或密封材料3、各種金屬及其合金熱處理及製造技術
5、半導體,機電一體化,伺服控制系統等
以上制約著電機、精密加工機床的發展6、技術人員待遇和社會地位這條制約著人才的發展教育和政治
機械類專業學了兩年,聽到了太多不看好中國製造業的話語,感悟也不多,將就看看
1.中國還是缺少工匠精神(包括我自己),不管是剛出來的畢業生還是老工匠,只要不影響使用的,裝配的零件能砸下去就砸下去,根本不考慮配合公差,用他們說的話這是「經驗法」,可這大大影響了機器的質量。
2.年輕人越來越浮躁,製造業累,環境差,工資低,回報周期長,越來越少人願意幹了(我們班實習的時候專業對口不到一半)。紛紛轉行,轉到保險、房地產、金融,覺得來錢快的行業,幻想著一夜暴富。
3.大多學校教學質量差,設備老舊,跟企業的腳步相差太遠。
4.大公司看學歷看的太重,許多基礎不錯的中大專生長久留在一線,沒有上升空間。有些本科生眼高手低(別噴,確實是有一部分),不願意下一線,導致工藝流程不清楚,裝配結構不清楚,設計圖改來改去,效率很低。
就拿汽車來說吧,我這邊學徒頂天1200,師傅3000到6000不等,還要看績效,而且工作強度大,各種加班,節假日無法休息,調休還要看店裡情況,年輕一點的沒有願意做的,就算學這個專業的都做其他行業去了,還有就是學校的教學質量也堪憂啊。
畢業一年,在機械行業幹了一年,一同進來的20多人已經陸陸續續走了一半多,走的原因有二:錢不多,學不到東西。公司招人總是招名牌大學985 211的,然後招進來了就完了,都說國企是培養人的地方,在我看來,根本就是在拿著賞銀不干事。自學學不到東西,更高深的也不教。什麼基礎不牢啊,眼高手低啊。每個人能力不一樣,為什麼要用同樣的流程來培養。既然已經選擇了認為好點的苗子,為啥還要從最低級培養。想不通,只能轉行了。
首先,想做好的機械,需要一種工匠精神。在一個浮躁、賺快錢、買不起房的社會很難保持這種精神。其次,想做好的機械,從設計到生產到銷售都需要像機械一樣精準運轉,而國內有這種實力的企業不多,即使有水平也參差不齊,達不到精準。想做好的機械,不只需要有錢,還需要時間的沉澱,日本是世界上百年老店最多的國家,這也是日本機械發達的原因
不請自來!!!第一個短板,是制度!你說搞創新,搞專利,是需要花錢的,特別是前沿技術,國家都不保護專利擁有者誰願意去花錢?哪怕是高通這樣的專利流氓,但人家確確實實對這個行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人家做出來了,我抄一下就好,或者稍微改動,省錢省事,換你當老闆,你不樂意?!第二,是教育!我們國家的封建社會很長,先輩們對八股文的崇拜極高,導致基礎理論的發展太慢!曾經歐洲在基礎理論上發展地很好,出了牛頓,萊布尼茨,等一大批牛人,當基礎理論發展到成熟的階段,就能支持科技發展了,然後用於工程技術上,再然後出現了新產品,再再然後出現了成熟的優質產品,技術門檻低了後,轉移到發展中國家生產!這是技術和產業發展的歷史必然。第三,好的大學都tmd是公辦的,教授都是有編製的!這麼一群牛逼的人,真正做實事的,不多!研究做得好,就去當官了,因為當官才有錢呀!浙大的褚教授好不容易弄了個企業,還必須是校辦的!人家也不甘心錢都被國家拿走了,於是順手牽羊,結果進去了!為啥就不能讓人家拿錢呢??第四,國家對產業工人的尊重是不夠的!當然,現在好一些了!也整體反映了企業對質量的追求不高!
推薦閱讀:
※陝西的未來發展如何?
※不斷的鍛煉和磨練能讓一個人的能力增長嗎?
※學材料專業的基本都在什麼行業工作呢?
※高速列車以後有可能比飛機快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