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共享雨傘」?

出處見水印,侵刪。


講個段子:

某繁華路段,最近出現了一批共享雨傘,共計3萬把,押金19元,半小時收費0.5元。可投放了沒幾天,雨傘就全部被人拿回家。這該是一段經典的營銷案例,必將載入中國銷售史冊。9.9元一把的傘賣19元,幾天時間賣三萬把。最主要的這還是無人銷售。改變銷售模式是最好的選擇!


不是共享雨傘,就是雨傘租賃。

真需求?因為沒有啟動GPS,而且採用機械密碼解鎖。長沙某公司投放的三萬把密碼解鎖傘已經基本丟光了,深圳、上海和廣州也沒好多少,說明用戶需求還是非常旺盛的。。

偽風口?但投資人仍在持幣觀望,畢竟不像移動充電寶可以直接佔領用戶手機,且前期資金投入太大,單品折損率居高不下,基本沒有競爭門檻,盈利模式不清晰,用戶數據價值存疑。

使用場景受限,目標用戶定義為下雨天沒有帶雨傘的人,但是下雨天會有多少人不帶傘出門。。就算一塊錢一天,連著幾天都可以買把傘了。。

但是方便了大家,還是值得鼓勵。


共享單車的成功不是因為他是共享的。

而是他解決了"最後一公里"的問題,可能這麼說,大家還是認為沒那麼重要。

但"最後一公里"命題下的產業是極為龐大的,誕生了公共自行車和黑車,從便捷性上還有滑板,摺疊車,平衡車等,共享單車有望吃掉以上產業的所有份額,並且因為沒有停車區域的限制,使用簡單,甚至可以擴大原有的市場規模。所以共享單車有著明確的目標。一開始的私鎖,破壞車輛,車輛擺放問題,是不可避免的。隨著時間的流逝,人們素質的提升,管理的成熟和本身應用到共享單車上的科技越來越多,這樣的行為會越來越少。所以根據以上種種原因,共享單車是一個好的產品。

問:共享雨傘能不能有?

答:肯定能有!

但是市場規模有多大?前景好不好?對於這個,我們就不得而知了

共享雨傘肯定是有需求的,這個需求不是那麼致命,也不是那麼關鍵。換做互聯網的說法,這個是癢點,不是痛點。

可見的是,現在不是共享雨傘進場的最佳時機。雨傘的超便捷性質必然會付出大量的因為用戶素質的成本。並且雨傘將會比共享單車更加難以回收。雖然雨傘的造價低廉。投放簡單,但是極高的損失率會使得共享的這個行為難以推動。

另外,共享雨傘還會面臨著比共享自行車還要激烈的產品競爭,這個產品不是指共享雨傘的項目,而是雨傘的本身。隨身攜帶雨傘遠遠比隨身攜帶一輛自行車容易的多,所以用戶為何要選擇使用共享雨傘,而不是自己買一把更漂亮的,更符合自己個性的雨傘放在包里呢?

在我看來,與其做共享,還不如直接賣雨傘,做一些花里胡哨的雨傘產品,直接掛在一些固定的鬧市區,商業區。付錢解鎖,傘就歸你了。


不是說現在已經沒那麼多腦子進水的投資人了嗎?


本來不想答這題的,看了答案一堆的冷嘲熱諷受不了。

作為雨傘從業人員,其實我也並不太看好,但是共享雨傘也是有積極的一面的,並沒有其他回答中說的那麼不堪。

挑幾個其他回答和評論說的比較多的幾個點來答一下吧:

一,共享雨傘沒啥用,就是噱頭

站在消費者的角度來說,雨傘是每個人必備的日用品之一,多數人下雨天沒傘不是沒有,是沒帶。現在共享雨傘就是為了應急而去使用的產品。

站在商家的角度來看,像共享單車一樣,前期就是為了拉投資做市場,兩者並不在一個維度。

二,雨傘很便宜,19塊押金可以買一把新的,雨傘成本都是幾塊錢

這個是我最為生氣的地方,沒想到竟然有那麼多人充滿了偏見,幾塊錢一把的雨傘是有,請問東西是一樣的嗎?
就拿深圳投放的e傘來說,就算不算密碼鎖、app、開發及運營等成本,只算雨傘材料和工人製造成本,就在20元左右。
19塊在外面小店或者哪裡能買到同等尺寸,品質和材質的雨傘,請私信找我,我可以紅包報銷。

三,沒有盈利點

所謂共享##,都不是我們這些做工廠做實業玩的起的,資本家的遊戲,我看不懂。
但是我可以從我的理解去找幾個點:
1.隨著市場的鋪開,一把共享雨傘可以收10個人甚至50個人的押金,這個押金收入其實是非常可觀的。

2.雨傘上印刷廣告,雨傘作為流動的媒介,一直是廣告的寵兒,可以做大面積的印刷。

共享雨傘的廣告相對於傳統的廣告傘,有四大優勢:使用率高,流動率高,使用者不單一且受眾也在改變,減少廣告預算。

試想,一家房地產企業雨傘需要投1000把廣告雨傘作為禮品送給客戶,1000把雨傘需要投入的費用在25000元左右。如果做傘送人,只是客戶和他的家人會用到和看到廣告。
共享雨傘則不同,如果同樣的25000元去聯繫共享雨傘,按照5元一支的印刷和廣告成本,可以做5000把雨傘在市場上流動。相對做1000把雨傘送人帶來的廣告效果,這5000把流動率高,接觸人群廣的共享雨傘在城市中流動,廣告效果絕對是爆炸的。

3,app廣告,這一塊我不懂就不展開了。

四,雨傘使用率不高,只有下雨時才有人用

雨傘不單單是擋雨用的,現在更多的人用來防晒遮太陽,所以後面可能會上晴雨傘和遮陽傘。

五,雨傘丟失和破壞

這個參見ofo.

ofo。。。。

好吧,讓我們一起祈禱明天會更好。

最後,感謝看完。


求求創業者們,放過「共享」這個詞吧

再這樣下去,資本家就要改寫「租賃」的概念了

-----無聊的吐槽-----

你叫個「借把傘」(傑寶傘)這樣的不行嗎?

還有那個什麼【JJ傘】,我承認傘柄的特徵,但你考慮過女性群體嗎:

A:哎呀小紅,今天下雨我忘記帶傘了!

B:沒事小青,咱們樓下有JJ

-----一些好聽的話-----

當然,在引導消費理念升級的道路上,我敬你們都是勇士!

除了(目前)那個需要系統底層許可權的共享充電寶


創業不帶腦子真可怕,

要是能全國範圍內成功,我把腦袋割下來給你當球踢!

下雨天人人都要用,不下雨人人都不用的東西,誰跟誰共享?

更新07.04.2017

共享的本質還是產品服務化,共享只是其中一條路。

人的消費中,大部分是購買產品然後服務自己。

產品服務化就是省去產品環節,直接購買服務。

你聯想外賣,airbnb,uber, 洗衣,共享單車。這些東西的共同點不是共享,而是產品服務化。

人們總結錯了!


真正的實業沒有投資人看得上,一天到晚瞎球整這些個一文不值的東西!


說實話,「共享雨傘」真是把社會玩殘了。

一把傘,也就20塊,硬要加上個密碼鎖,真是閑得蛋疼。

個人覺得,各寫字樓物業,買一批雨傘放在前台,下雨了,拿走。回頭上班帶回來就行了。

還不還?天天從前台過,誰都不好意思。


公共電話成功的原因不是因為共享,而是解決了用戶忘帶手機和智能手機沒電。

什麼?公共電話亡了?


昨天北京大雨後,看見那些沒人騎的共享單車,我在想:奶奶的現在需要的是共享抹布好么?


我的項目,叫葵花寶傘

葵花寶傘的想法,誕生在上海陸家嘴金融區。

那是2017年的第一場雨,比2016年下的晚了一些。

雨水淋濕了地面,也淋濕了下班姑娘們焦慮的心。

那時的我,站在陸家嘴環球金融中心門前。

看著一個個沒帶雨傘化了美妝的小姑娘,憐愛之心油然而生,

可是我的手裡只有一把傘。

給誰呢?給誰都不公平。

就在那一天,我萌生了做共享雨傘的想法,如果旁邊能有共享雨傘,姑娘們就不會擔心被雨水淋花了臉。

最近兩年,共享經濟蓬勃發展。

摩拜ofo腐敗醜聞曝光,拿拿回扣,吃吃空餉,隨隨便便就可以貪污幾十萬,上百萬,足以說明這個領域有多賺錢。

今年上半年,幾個月時間裡,共享充電寶領域融資總額高達12億元,比全年同期共享單車的融資還要高好幾倍。

我的男神,又帥又有才的陳歐,甚至放棄主業,任由聚美優品業績狂跌,也要移情共享充電寶行業。

共享經濟多麼有吸引力,可見一斑。

小米科技創始人雷軍說過:「站在風口上,豬都能飛起來」。只要外力足夠大,什麼都不懂的人也能順勢成功。

現在都是共享經濟時代,什麼都講共享經濟,共享單車,共享充電寶,在共享經濟的熱潮下,目前還有什麼共享風口呢?那我告訴你共享雨傘的大風已經颳起!

我是一個連續創業者。之前有過三次創業經歷。三次失敗的創業經歷,為我積累了寶貴的創業經驗,我練就了一雙慧眼。

在我看來,儘管每家每戶都有雨傘,但是誰會把雨傘時時刻刻帶在身邊呢?傘到用時方恨無。

所以說,共享雨傘是真需求,並且是硬需求。

有人說,雨傘是低頻需求。

其實,這些人沒有看到,傘除了能夠擋風遮雨外,還能擋紫外線、紅外線、綠外線。

任何一種新事物的出現,總會有人看好,有人唱衰,共享雨傘亦然。

作為創始人的我,近期耗資千元,在上海最繁華的陸家嘴地區投放了100把雨傘。

為了提升用戶體驗,用戶無需掃碼,無需支付,使用時拿走即可,甚至不用歸還。

截至昨天,100把雨傘都已被拿走。

我的秘書正在追蹤傘的去處,由於沒有安裝GPS,統計起來有些難度。

投放這些雨傘,一是為了打探政府認可度,二是為了測試市場反應,

共享雨傘模式,還屬於探索初期階段,免費好還是收費好,誰也說不準。

盈利不是現在要考慮的問題,快速鋪開,搶佔市場才是當務之急。

關於葵花寶傘的未來規劃,我有清晰的思路。

我準備先在上海試點,之後快速複製到北廣深等一線城市,擇機向二三線城市拓展。

共享馬桶、共享暖寶寶、共享情侶,這些都是非常好的創意。

如果葵花寶傘發展順利,下一步,我會以點帶面,以小米和樂視為楷模,向馬桶、暖寶寶等領域延伸,做成生態鏈、產業鏈。

我相信,在我的帶領下,不出兩年,葵花寶傘的估值一定能邁入10億元,成為共享領域的另一家獨角獸。

目前,葵花寶傘正在尋求天使輪,出讓20%股份,計劃融資1000萬。

最後,強調一句,我做這些,是出於情懷,不是為圈錢。

作者簡介

勵賓

當過高校教師的山東人,現在上海打拚

個人公眾號:勵賓

推崇獨立思考,反對盲從盲信


這個當然要對比共享單車來看。

共享單車針對的是出門沒車的人

共享雨傘針對的是出門沒傘的人

傘跟車有著本質的區別,首先你必須要下雨天才能用,防晒傘也有市場,但並不是剛需。

其次,高概率下雨的情況下,大家是不會不帶傘就出門的。

最最重要的一點是,共享傘並不會讓用戶產生信任感,因為共享用品並不是百分百能夠找到的,找不到共享單車,頂多就是走慢點,但是找不到共享雨傘,你就沒法外出。你會因為有共享雨傘存在而冒險不帶傘嗎?

反正我不會。

這是吃泡麵缺了菜包和缺了叉子的區別。

建議消極觀望,某個概念火了就到處亂套並不是一個理智的做法。


我認為不如研發一台自動售傘機,在傘上弄一個識別器,用完可以回收放回售賣機裡面,價錢可以設置為買傘15塊(參考價格),回收後退回13塊,可以擺在地鐵口,公交站,超市門口等地方,估計會比共享的方式好很多.


共享創業里,無線密碼鎖感覺更賺錢。


我來總結一下,從共享的角度來看,共享雨傘無疑是失敗的,但是,從營銷的角度來看,共享雨傘是非常成功的!

以上


你們這麼一說,我好像有點明白了。

銀行貸款就是共享人民幣,

紅燈區就是共享女朋友,

看島國動作片就是共享信息。

。。。。。。

其實這個行業早就有了,只是我們給它取了新名字。


共享模式是物品所有權到使用權的過渡,其中關鍵點在於用戶-共享平台-用戶之間所形成的閉環,而不是由公司性質參與研發推出產品。像目前的共享單車、共享雨傘、共享籃球,其實是以共享的名義所進行的「租賃經濟模式」延展。因為這類共享並非是利用本身市場的盈餘和空閑,而是投入資金來堆出產品來滿足用戶的需求。不置可否的是共享單車初創時在校園中,是完全的共享經濟踐行模式,同學們將自己的單車在空閑的時候租賃出去,獲得盈利。這就是共享精神的要點,即用戶參與。而反觀雨後春筍般出現的共享雨傘、共享籃球,並沒有用戶參與分享的精神,而是企業參與的租賃經濟之下的商業行為。真正踐行共享模式的平台,如airbnb、uber、悠車位,是用戶資源分享自己的物品使用權,分時共享模式得以成立,在於擁有這類物品(房屋、汽車、車位)所有權的成本過高,加之使用頻次難以維持在持續高的需求量上。而換做是雨傘、籃球這類單價並不高,擁有它們的成本與使用頻次的換算關係,幾乎不會讓人產生」分時租賃「會比」買一個「更加划算的想法,甚至,在購買他們的時候不會有過多的猶豫。所以,這樣的需求是否是一個廣泛而持久的需求,是這類企業需要考慮的問題。而在模式的具體踐行中,如何對物品進行科學地改造及維護以滿足用戶不斷變換的需求,也是企業需要不斷問自己的問題。


共享雨傘是個廣告平台,別不信,廣告商出傘,印上廣告免費給,搞共享雨傘的只需要加個密碼鎖帖個二維碼,掃碼給錢獲取密碼。

把廣告傘賣出價,不錯了,是個好買賣。

可惜不是個好生意更不是個好項目。

因為持有成本太低了,破壞條件太簡單了。雨傘本身的盈利空間跟想像空間太小了,需求太過低頻了,用戶數據也產生不了啥。

這傘,就是一陣風吹的。


共享單車大行其道是因為便利,解決出行剛需,隨用隨取,極大提高出行效率,對使用者而言,使用維護成本狠低,而雨傘不同,需求不剛,維護成本差別不大;

我覺得共享快遞紙箱或者快遞盒子,和共享單車有同樣的屬性, 2015年我國消耗了99.22億個包裝箱、169.85億米膠帶以及82.68億個塑料袋。2016年中國快遞業務量首次突破312億件,相當於年人均快遞使用量近23件。快遞紙箱的再利用,將是下一個風口,收完快遞,清除個人信息,將紙箱和防撞泡沫放在某個或指定的地方,發個定位信息和位置,尺寸圖片。供下家利用或專人回收再利用,這些應該不是技術難題,附近人免費使用,用量大的客戶由專人回收收費使用,接入菜鳥等快遞數據,綜合分析利用大數據。。。

快遞紙箱共享與共享單車不同在於:可以自己不生產共享物,目的是發揮現有紙箱殘值

關於盈利方式:

紙箱,收集快遞大戶信息;定製紙箱及膠帶耗材廣告,對接供需。

消費者,線上商城和附近實體商城的促銷信息推送;

關於技術實現:

一般快遞箱信息貼紙尺寸固定,尺紙箱寸測量可以通過拍照自動計算;

可能會有廢品回收利用軟體去回收紙箱,但這恰好是集中管理的契機,註冊賬戶為回收人員,讓紙箱回收利用更便捷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首家共享充電寶「樂電」倒閉?共享充電寶行業是否迎來了洗牌期?
摩拜和 OFO 合併的可能性有多大?
除了共享單車、共享充電寶,下一階段還有什麼可以共享?

TAG:創業 | 共享 | 分享經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