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大師一出生,就應該有比一般人高的禪定吧,那也應該是從前世良好的修行、或修養帶過來的吧?
為什麼人的根性不同,這大概都是最近幾世、或最近多世的修行、或修養、或習氣造成的吧,那麼那些多世修行、或修養良好到一定層次的人,如果隔陰轉世而來,一出生就應該在相續中帶有相應的禪定吧,內心的貪嗔等就應該比一般人淡化很多、甚至淡如純白吧?
修行不是一輩子的事兒,修行是每一輩子的事兒……
中華文明,本質上是一種修行的文明。當然,這裡就要定義一下什麼是「修行」。百科全書上所指的修行,要麼說是一種宗教活動,要麼說得更客觀,「是指一個持續時間較長的活動,包括:思維活動、心理活動、行為活動、社會活動,旨在達到與現階段相比境界更高、胸懷更廣、視野更寬的個人修養水平」。
在我看來,這樣的說法只對了一半。其錯謬之處在於把「修行」等同於「修養」。那麼我們要問,修養來幹嘛?為了給宇宙增添美感、讓人生充滿樂趣?這種「趨利避害」的本質追求,確實是「修養」的要旨,然而卻非「修行」的志趣。修行,最終是要穿透這種美感、樂趣、趨利避害,找到美感、樂趣、趨利避害背後真正的成因。
也就是說,你修養、樂趣了一輩子,然而也就一輩子了,生死到來,那修養、樂趣還可修養、樂趣否?修行,就是為了穿透這樣的機制,最終揭發生死的騙局。生死,在生死之內,當然是實際存在的;只有站在生死之外,才有資格說它是一場騙局。任何人靠一句什麼「萬法皆空」不過是口說無憑,空來空去仍然在生死的網羅之中。
當今我們知道,宇宙是多維的,然而維與維之間的突破靠的不是科技,科技都是本維空間裡面的產物,你拿某物的產物去突破某物,可能嗎?然而人的存在是一個奇蹟,既然人身上哪怕到今天都還有很多科技所不能解釋的現象,那麼就證明人的存在本身,就可能是一個多維度空間的疊合體,至少比科技這回事的維度要多。
在「人的存在」本身上去下功夫,以期突破維度與生死的網羅,就是本欄目給「修行」二字所下的定義。這種功夫的副產品是所謂的「修養」。比如,蘇東坡是一個學禪的居士,而此學禪的動作是為了按禪學所指,突破生死的網羅,跳出空間,這是「修行」;然而在其參悟禪理的過程中,容易悟得一些高妙之理而詩性大發,留下獨具美感之詩詞,給後人品位咀嚼,這是「修養」。以修行來頂破蒼天,以修養來順接地氣,就是整個中華文明的核心所在。
當然,有人看到「頂破蒼天」四個字,馬上就嚇得臉青白黑。其人要說,中華文明的源頭是易經,易經的宗旨就是模擬天地、展陰陽之交合、趨利避害之推算、令萬物自然孕化的順勢而為。一聽要頂破,那還了得。然而,這種嚇破膽的行為正好也就是我們前面所論證的「修行」與「修養」定義的最佳例子-易經的密碼就隱含於自身之中,以易經為工具,翻過生死這座大山,也不是不可能,這是「修行」;然而破不了密碼、翻不過去的,當然就只能被打回來,順接地氣,來個什麼趨利避害、順勢而為、天地祥和,此為「修養」。由於能夠通曉易經「修養」層面、真正實現「順勢而為」的人,都已經實屬世間罕見-「勢」就像只泥鰍,滑溜溜,很多人窮其一生也抓不住;更何況是易經的「修行」層面,其勢「勢」,勢其「勢」,勢無不勢,最終甚至把「勢」這口黑鍋都給徹底砸了,空間崩裂、維度突破,生死一場幻戲得以被實證。釋迦牟尼就是其領頭羊。
有了這樣的基礎,我們下一章再來談為什麼中華文明從結構上可以兼容西方文明的依據。
大乘寶積部很多都是這樣的,比如波斯匿王女,阿闍世王子等等,都是過去已經無生法忍,乘願顯化事迹
我不認為,慧能頓悟的是涅槃。
推薦閱讀:
※怎麼修凈土法門?
※釋迦牟尼傳承給摩訶迦葉,為什麼說禪宗初祖是摩訶迦葉,不是釋迦牟尼?
※充分講苦諦的佛經??只講現世能感受到的苦?
※妄念怎麼來的?
※怎樣正確理解「緣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