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的空性,中國古代的天人合一,物我一如,印度教的梵,帕坦加利瑜伽經的真我是不是都指向一個事物?
就像達摩祖師說的,要知那不可知的事物。
瑜伽師者,即自作修行乃至講述傳授瑜伽諸法之師。修習種種觀行的佛教僧侶,被尊稱為瑜伽師或觀行師,這些瑜伽行者,即是瑜伽行唯識學派的先驅。瑜伽師修行時達到的境界,和薩滿教巫師行法術達到的境界十分類似,也就是達到無我的空性凈界,這樣才能圓滿,與神靈進行溝通。其實,漢族文化推崇的天人合一境界,也就是我的靈性與天界的神靈融合,也就是道教最求的成仙境界。
漢族的儒學也推崇天人合一,只不過儒學加多了哲學範疇的論證,把天的範疇用天理來替代,儒學在宋代進化到理學,在明代儒學進一步與佛學融合,理學進化到心學,心學追求的成聖過程與佛教的瑜伽師的修行過程十分相似。
基督教,佛教,西方哲學,有一個共同的起點,就是人類在於外部世界的交往中,如何認識自己與外部世界,人類的共同起源可以追溯到對神靈的崇拜。人類最早的文明出現在中東兩河流域,是源頭,
中亞文明,歐洲文明,亞洲文明與中東文明有千絲萬縷的聯繫,神靈的觀念,代表了文明的發展路徑。這是討論話題的基礎。
哲學,首先是西方世界的文明思想模式發展路徑的記錄。首先是在對神的崇拜前提條件下,西方文明才有了思想和歷史,無神論者往往要誤解西方文明。希臘哲學是西方哲學的基礎,但希臘哲學的源頭
是對神的存在的思考。神是什麼?離開神的主題,去談西方哲學,就顯得十分荒唐可笑,離開神的話題,西方哲學就變成了一種無聊的文字遊戲,就看不清它的意義所在。就如同中國近百年來有許多研
究西方哲學的人,但由於戴上了無神論的眼睛,往往不知西方哲學家真正在談論什麼。康德,黑格爾,海德格爾都是是一個虔誠的天主教教徒。
東方的印度大陸,由於存在對神的崇拜,才有了婆羅門教,有了5000年的吠陀文明的延續。吠陀文明是東方文明的源頭。吠陀文明遠遠超越了薩滿教文化,超越了巫術文化。東亞地區主要是薩滿教文化
和巫術文化。但連薩滿教文化都沒有的民族,就更加談不上文化和哲學的底蘊了。
存在,首先是人類個體心理的意識,只有人類才會發問。
我是誰?我在嗎?這個提問者,必須在一個背景環境中才能有這種提問。
他問我是誰,他一定是感覺到了與他不一樣的存在物的存在,這就引發出了不同西方哲學的思考者。
感覺經驗派,就有了洛克等人;從存在為引子進行思考,就是海德格爾。思考什麼是真的存在,就有了柏拉圖的絕對理念,康德的絕對理性,黑格爾的絕對精神。。。。。
我是誰,我是來源什麼地方,我依靠誰,誰能保護我,這一系列提問最終會回到人類的神話和英雄的傳說中,才有答案。這就是神的崇拜。
但不是每個民族的文化,允許讓自己民族的個體提出我是誰的問題,有的文化覺得提這個問題,太無聊了。
在東亞地區只是有文獻證實,屈原提出過-----我是誰。
所有在我們面前展現的事物,不僅包括人的精神意識活動,也包括山川河流、動物植物,人類社會……都是絕對精神自己展開、自己實現的結果。也許有人說,這些東西明明是物質的嘛!但黑格爾指出
:你看到的只是現象,你得透過現象看本質——它們本質上都是精神的,這些現象都是精神的現象。
萬法唯識,萬法唯心。唯識宗的觀點,認為萬法都是人的心識的演變而來,人的輪迴關鍵是阿賴耶識在起作用。現在的量子力學領域證明,在量子世界,量子存在與否,取決於觀察者的是否進行觀察,
如果你觀察了,量子的狀態就確定了。也就是說,人的意識活動確實可以影響物質。
我們不得不讚歎黑格爾的偉大和卓越。
絕對精神是宇宙中一股神秘的精神力量,它按照正——反——合的規律不斷地變遷,不斷地生長,不斷地演繹出萬事萬物。我們可以把絕對精神稱為神靈的力量,海德格爾天地人神,也是在尋找世界的
支配力量,或者說源頭。其實東亞的道家佛家儒家還是認為有道的存在,有天的存在,天子皇帝不過是天道的具體顯現,就如現在我們語言中提到的先進力量的代表,是一個意思。統治者內心還是知道
有個天的存在,康熙乾隆大帝那麼強勢,還不得不向天祈福,只不過統治者對老百姓要搞愚民政策,對老百姓搞無神論,只曉得有天子不知道有一個神靈的天的存在。
基督教與佛教有一個最大的共同點,就是認識到認識一個罪人,人被慾望挾持,被無明所蒙蔽,出路就是要去除罪惡,去除無明。不過他們的做法不同,基督教信靠神,只有靠神才能去除罪惡,這點婆
羅門教與基督教很相似。佛教由於是在反婆羅門教基礎上發展出來的,原始佛教是不承認有神靈的,佛教就要依靠個人的修行來去除罪惡。
佛教去除罪惡依靠個人的修行的理論,特別適應東亞地區的民族的基因,無神論+個人修行=菩薩的榮耀,又可以不對東亞存在的皇權秩序給予衝擊,所以魏晉南北朝隋唐宋明清等時代,佛教在東亞大陸
深深雜了根。漢族走的更遠,連佛陀都不要了,遇佛殺佛,直接搞起了禪宗。
佛後隱藏著似空非空。就是神靈。這也是海德格爾的哲學中表達的內容。天主教,基督教,猶太教,佛教,印度教,儒教,都是神靈的顯現,他們不是真正的神。神似有非有,似無非無,好似能用語言
表達,但語言有那麼無力。現在的量子力學的語言,好像能更好的表達神靈。
首先要破無我。在現在佛學的談話中,我這個詞好像是一個非常邪惡非常低級的內容,無我這個詞抬到了十分聖神的地位。其實,人類的歷史就是一個我的歷史,沒了我的概念,就沒有了人類的一切。
沒了我的概念,談何宗教,談何佛教,談何修行。
現在的佛教徒,其實是我執思維模式影響十分厲害的一群人。別人都是外道,那佛教徒是何人、為何總是高人一等的心態談論其他宗教。
談論『我』是人類歷史發展的永恆主題,認識你自己,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到哪裡去,我怎麼了,我該如何辦,等等這些主題,是全球人類都在尋找的答案。
佛教中的我執,無我只是上述大主題的一個小分支。
佛教千方百計的否定它與其他宗教的聯繫,其實就是要體現佛教的唯我獨尊,是典型的我執的體現,
佛教起源於婆羅門教,最終又回歸了婆羅門教印度教,印度佛教在中亞西域地區進一步發展,出現了大乘佛教,大乘佛教在西藏發展成了藏傳佛教,在漢地發展出了漢傳佛教,
漢語中的無,空,等否定詞,與印度佛教梵語中的空的詞語的表達並不準確。漢語的空性,無我的字面含義並不是印度佛教的原意。漢語的空性概念,與藏傳佛教的對應概念都有很大的區別。印度佛教
空性的概念,無我的概念,首先是一個在無限的時空中,存在無限變化,無限可能的概念,不是漢語中否定的概念;其次是一個超越的概念,解脫的概念,趨近無限自由自在的概念;用一個現代術語,
印度佛教空的概念無的概念,類似於現在物理學談論的多維宇宙和多維空間,類似於談論量子和談論弦論。
在佛教中,討論空性與無我,藏傳佛教應該是理論和實踐上處於更高的層次,也說得更清楚。中觀莊嚴論解說,瑜伽師地論,入中論,定解寶燈論講記 《中觀根本慧論》
中觀四百論等等很好的回答了主題,
如何回答我,是人類所有種族和宗教第一個遇到的問題,也是人類在脫離動物世界第一個找到的答案。通過考古發現,已知人類在一萬年前就在通過崇拜自然物和自然的力量,在尋找我是誰,比如拜太
陽,月亮,大山,大樹,火,閃電,也有了許多創世的神話和故事。
在印度大陸,婆羅門教的發展,首先回答了我是誰,婆羅門教的祭祀禮儀和祭師們,用梵天宗教話語回答了我是誰,建立了種姓的制度。
在佛陀在在世時期,相當於中原孔子孟子時期,印度大陸沙門思想十分活躍,主要是起全面批判婆羅門教的神學理論。佛陀的思想,首先是反梵天的思想,不承認有神靈的存在,不承認婆羅門教的神學
禮儀能給人帶來答案---我是誰。佛陀在阿含經等原始佛典中,提出了十二因緣和緣起的理論,不承認人是一個實體,人是十二因緣合和,在阿含經中佛陀闡述了世界上找不到一個實在的人的個體,佛陀
在阿含經中就回答了我是誰的問題。佛陀在阿含經中沒有明確否定神靈和梵天,他這些問題作為無計問題,避而不答,認為回答這些問題毫無意義。原始佛教理論回答的問題主要是有情的人,遇到苦,
如何反應,如何解決,主要是相當於現代的心理諮詢師為個體的人解決問題。
但是佛教在後期的發展中,更多的與婆羅門教印度教融合,發展了唯識思想和中觀思想,後期的佛教接受了神靈的存在,有了最終佛教的密教與印度教的完全融合,現在世界上佛教最完整的模式,就是
藏傳佛教。漢地的佛教,由於唯識宗和中觀思想沒得到充分發展,只保留了十分漢族特點的凈土宗和禪宗,漢地的佛教在南宋以後就徹底的衰敗了,沒有了南北朝隋唐時期的活躍。漢地的唯識學是民國
時期從日本從新引進的。
所以,用漢語討論空性,無我等佛學問題,在辭彙上,佛學的大背景上,都會陷入混亂和無力的狀態。倒是在藏傳佛教背景,南傳佛教背景下,才能把問題搞得更清楚。畢竟大陸的教育背景是無神論和
進化論,討論起來會說不清,道不明。比如輪迴思想,前世後世的思想,阿彌陀佛等神靈的概念,阿賴耶識思想,大陸的學者就沒有一種種族文化的基本熏習,有的只是一種哲學上的探討,文學上的欣
賞而已,很難有一種根深蒂固信仰上的討論。
討論佛教的主題,一定要完全定義佛教話題的背景。佛陀,只是在人的心理世界意識世界範疇內,提出了一系列的命題。比如萬法唯識,佛教是從人的心理世界往外看外面的世界,自然每個人看同一個
物體比如大山大海,心裡的感受就不可能完全一樣。每個人看待同一的社會事件或人物,每個人的判斷就不同,甚至截然相反,比如看待法國大革命,看待拿破崙,看待秦始皇。
佛陀,因為看到了上述的話題的多樣性,而不是話題的統一性。就世界多樣性而言,大山大海沒有實體性,是無實的;他人是無實的;我是無實的,--------這就是無我話題發生的背景。這個背景,遠
超出了被西方文化思維模式所塑造的現代中國文化能理解的範疇。
佛陀,看問題的背景只是看到了物質世界,社會,個體的人,存在多樣性,存在能不斷細分下去的可能性,現在科技界提出了量子力學,弦論,而且弦論還多至10維以上,-------種種上述發現,讓佛教
界十分興奮,這是空性理論的最有力的證明。
但是,西方的一神教-----基督教,天主教,猶太教,伊斯蘭教,看到了物質世界,社會,個體,存在高度的同一性,比如所有的生物無不是從細微的無形的能量,發展出複雜的構造複雜的功能,甚至地
球的所有物理特性化學特性都是人類發展的最佳配置,------這都是上帝偉大的創造。上帝-----這個背景,遠超出了中國古老文化能理解的範疇。
佛學的話題,現代人只要抓住他是人的心理意識背景,抓住空性不是漢語辭彙的否定意義,佛教的許多主題就好解釋了。
佛教的空性,在佛學裡是無自性的定義,佛教的自性是一個絕對不變永恆的·含義,這個前提條件下,在人已知的現實世界裡確實是沒有無自性的存在物存在,除非在人的理念世界中上帝可能有自性,
但這一點還沒有獲得全體人類的認同。萬法無自性,這是佛教的根本理論範疇。
-但如果把萬法無自性的理論,隨意的推廣,不承認現實中桌子的存在,不承認現實的人的存在,就對人的常識來講就顯得很荒唐,對社會秩序是一個徹底的否定,造成社會的混亂
在原始佛教時期,佛陀對於無自性理論存在的漏洞,已迴避的態度,列為無計問題予以迴避。
到了公元400--600年,印度思想界出現了龍樹菩薩,無著、世親菩薩,從中觀與唯識的角度,對萬法無自性的理論漏洞予以修正。
中觀認為萬法空性無自性,應這樣理解-----萬法既是有,在現實世界是存在的,能被人感知的,理解的,這點大眾能理解,
--------萬法是無自性,無絕對的,現實世界要找到萬法是不可能的,腦洞大開,也可理解。
----------萬法不能說是什麼,也不能說不是什麼,他是在我們的現實世界之外,在我們心理已是世界之外,這種說法和天主教談論上帝有點類似,超越的概念,佛教要和基督教有共同的話題了;
----------萬法是離開一切戲論,離開人類的一切語言概念,邏輯概念,要靠人的不斷地修行才有可能找到的光明!不能用語言表達的光明的概念,是不是我們在基督教牧師佈道會上聽得到----上帝是
光,上帝要驅逐黑暗,是不是太接近了。上帝是光!!!
藏傳佛教就是在中觀與唯識兩大基礎上面,發展出的密宗派別,藏地的佛教完全是主要來自印度思想界的大師,靜命菩薩,蓮花生大師,結合藏地的的需要,降服苯教流派,才逐步建立的。藏地的大圓
滿大手印等大成就者,在離開現世時,他的信徒們都能看到大師化成虹光,這就是藏傳佛教對萬法最終體現為光明的信仰!
佛教對西方哲學的誤解,是很深的。
現在佛教的大師級人物,在宣講佛法的同時,都要批判一下西方的上帝,認為西方人的上帝是一個常有的實體,西方的上帝就是佛陀在佛法中批判的對象,佛學大師一定要破批判上帝的創世說才能表示
自己立場的真確。
上帝創世說真的就是錯的嗎?佛教大師眼中的上帝,就是西方人談論的上帝嗎?
看看西方的聖經如何談論上帝。
在《出谷記》中梅瑟(或者摩西)也問了神同樣的問題:「當我到以色列子民那裡,向他們說:你們祖先的天主打發我到你們這裡來時,他們必要問我:他叫什麼名字﹖我要回答他們什麼呢﹖」而天主的
回答是:我就是我。我是自有永有的。
梅瑟明明問的神的名字,為什麼神會答覆他」我就是我呢「。
這恰恰是這段經文的精妙之處,西方社會對神的描述盡在此中了。
因為神是無法理解的,不具有(或者無法認知形象),是遠遠超過人的掌握,甚至連名字都不能描述。耶和華,其實是希伯來語Yahweh(雅威)的轉譯,只是主的意思而已。
這裡已經有了西方社會自己對上帝的一種表達。
神不是一個常有實體,不是佛教大師眼中西方人的上帝。把上帝看成一個有形或無形的實體,能創造出各樣有形東西,完全是佛教大師對西方上帝的誤解。
在西方社會文化中,上帝是人不可理解的,不可認知的,上帝超過人的意識範疇。我們的世界是來源於上帝,用創造世界這個辭彙,是因為人類用一種比喻去描述上帝與人類與世界的關係。
在猶太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蘭教,東正教的理論中,上帝是不可用實體的形象去描述的。基督教的教堂中就是一個十字架的符號,伊斯蘭教的會堂中沒有任何的實體形象。天主教,東正教的教堂
中,只有上帝的兒子耶穌的形象。
西方社會用神靈的辭彙,表達人類與上帝的交流關係。神靈已超出佛教理論中有,無,空性等等概念表達。佛教里上到某某天界,能遇到某某菩薩,可以與聖靈拉點關係。
其實佛教中也有一些辭彙,去表達人類與神靈的關係。佛,涅槃,光明,真如,如來藏,輪迴等等。輪迴的思想,在西方社會就無法用對應的辭彙來表達。復活,與輪迴,算是勉強能對上話。
所以東方的佛教要真正理解西方社會,西方哲學,就要真正理解西方社會的上帝,上帝不是常有的實體。
對於佛學與西方哲學的話題中,要分清相互哲學思考的前提假設。
佛學假設了勝義諦與世俗諦兩大前提,這就保證了佛學在哲學思考中的全面。常有,無常,實體,一與多,佛學是在二諦的區分下,給出了不同答案。在勝義諦中,佛學對常有--實體的定義是十分嚴格
的,定義就是在剎那剎那時間不能有變化,在微塵中任何方向位置不能有變化,只有符合佛學實體嚴格定義的,才能稱為常有稱為一體。但在佛學探討中,不可能存在符合佛學實體嚴格定義的世界。佛
學把他認為的外道內道學說,又在非常寬鬆的討論中,把有關學說認定為常有,比如印度教基督教小乘佛教甚至唯識宗;然後,又拿嚴格定義的實體概念去批判他們,當然會得出常有不存在的結論。
佛學的思考範圍中,是不關心世界的是如何實際運行的,他的話題都是從人自己心理的角度出發,觀察世界的具象是如何進入一個個體的人的心理意識中的,佛學的工具中剎那的時間工具,微塵的空間
工具,以及五蘊合和的緣起思想,就是佛學建立和提出空性理論的基礎。
在佛學世界中不承認世界的客體存在,不承認世界客體有不同的功能和作用,不承認世界的客體有實在的邏輯運行的軌跡,自然在佛學世界中不可能有道德世界,科學世界,人類的歷史和思想歷史。
佛學的世界只是人的內心的心理世界,他的世界還沒有分化出主體與客體,佛學世界還處在類似薩滿教巫術世界,佛學的理想就是從一地菩薩,二地菩薩,一直到十地菩薩的修行過程,在佛學世界中就
自然要去除人我--法我--常有的等所有思維概念,因為一有思維概念,就有了分別念,就會去分辨主體客體,就會有道德的分辨,就不能達到佛學世界追求的圓滿,就墮入了輪迴。
薩滿教的世界,就是人作為個體,作為一個族群,還沒有他自己,從外部世界分離出來,比如把人類自己與動物世界植物世界大自然世界,完全進行分離,這就有人類早期的神山聖湖老虎野豬飛鳥的崇
拜,薩滿教在祭祀的過程中,薩滿教巫師的心理世界中,巫師與神靈的世界是融為一體的,沒有主體客體之分。薩滿教巫師沒有把他的體驗用文字進行描述,但佛學由於主要是個體的修行,佛學的大德
大師們的理論與修行過程緊密相連,佛學大師的修行世界也沒有進行主體客體的分別,所以佛學世界類似於薩滿教世界。
瑜伽師者,即自作修行乃至講述傳授瑜伽諸法之師。修習種種觀行的佛教僧侶,被尊稱為瑜伽師或觀行師,這些瑜伽行者,即是瑜伽行唯識學派的先驅。瑜伽師修行時達到的境界,和薩滿教巫師行法術
達到的境界十分類似,也就是達到無我的空性凈界,這樣才能圓滿,與神靈進行溝通。其實,漢族文化推崇的天人合一境界,也就是我的靈性與天界的神靈融合,也就是道教最求的成仙境界。漢族的儒
學也推崇天人合一,只不過儒學加多了哲學範疇的論證,把天的範疇用天理來替代,儒學在宋代進化到理學,在明代儒學進一步與佛學融合,理學進化到心學,心學追求的成聖過程與佛教的瑜伽師的修
行過程十分相似。
《瑜伽師地論》(梵文:Yogācāra-bhūmi-?āstra),又稱《瑜伽論 》、《十七地論》,為大乘佛教瑜伽行唯識學派及中國法相宗的根本論書,亦是玄奘西行所取的重要經典。瑜伽師地,意即瑜伽師修
行所要經歷的境界(十七地),故亦稱《十七地論》。本論約於公元前300年出現在古印度,相傳乃無著菩薩夜升兜率天彌勒內院,聽聞彌勒菩薩說法,返回人間後,再為大眾演說,並成紀錄。
《瑜伽師地論》的成書過程,就是佛教處於一個類似薩滿教通靈的世界,在靈界自然是沒有世界主客體之分,處於一個無所不能的空性靈界。
不是,空性中容不下任何梵我之類的東西。對佛教先從無常無我學起,不要對自己沒學習了解的概念強行解釋。
你說的這些都不是,空性說的是心,離一切相的智慧心,是清凈本心。你說的都是相法,都是從相上來說的。
凡所有相就是虛妄,這是空性,亦名般若。是一切外道法所不具備。
不是啊,儒佛道追求的目標截然不同。
聖人以無為法而有分別,實無果道,故無分別果。
須陀洹能做是念,我得須陀洹果否?其餘三果亦復如是
謝邀。這樣一種弘法的方式還不如認真修好自己來得重要。
推薦閱讀: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可不可以這樣理解,不是發現問題殺死之,而是事先根本沒?
※勝義諦在圓滿,最起碼也要先會做人吧,做人最起碼要有情,有義,有善,有心吧!?
※萬物皆有情那為什麼萬物又都空無自性?
※如果這個世界的本質是不二的,非色非空的,只是眾生執著一個絕對有(色)的極端,所以釋迦牟尼佛說空法?
※如何理解空不是無,空是一種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