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餐有哪些烹飪技巧、食材處理或者調味方式,是值得其它國家的廚師借鑒和學習的?為什麼?
中餐博大精深,同時也有許多糟粕,此問題在於去蕪存菁,提升中餐理論水平。
這個問題分三部分,一部分是食材,另一部分是烹飪技巧,第三是風味的融合即調味,三者又相互聯繫。1.食材:中國地大物博,每個地區都有當地特產,對食材的認知及運用,值得推廣的點。2.技巧:對某種食材的特殊處理方式或者烹飪技法,舉個例子,日本的Ikejime (活け締め),一種瞬間破壞腦部及脊柱神經的快速殺魚並放血的保鮮方式。3.調味:例如潮汕的滷水、日式的出汁。這部分其實很難,許多中式調味存在過度加工,失去本味的問題。
目前入選答案:1.汪惟兄提到的乾貨製作及泡發2.老陳皮(30年以上燉湯一流)題主個人推薦
我來說一個最近一直在想而且也吃到很多的中國食材:四川花椒。
1. 最早吃到這個是在波士頓的一家歐風餐廳,菜單上有非常經典的calamari,在描述里就赫然寫著ground Sichuan peppercorn。點了感覺味道很不錯,類似於國內的椒鹽。覺得大部分炸物借鑒了這個都可以上升一個檔次。
四川花椒的麻味和芳香跟歐洲人的炸魷魚圈真的很配,丟張破圖參考一下:
2. 去年又在美國人的甜點裡發現四川花椒。在紐約有名的Per Se推出的shortbread(奶油酥餅?曲奇?差不多就是這東西吧)里也加入了一系列的奇特香料。這次少量的花椒竟然還和餅乾很配,硬生生地吃出了一股薰衣草的味道。
其實你仔細聞聞它倆真的很像hhhhh。
3. 當然我已經看到借鑒最成功的就是今年在川皇hotel里那家米其林三星吃到的一個風味鵝肝。
不知道大家對中餐里的「風味」做法是不是熟悉,在山東是挺常見。風味簡單來說就是用融化的糖把食材包裹,做成很薄的拔絲或者糖葫蘆,然後再用辣椒花椒像歌樂山辣子雞一樣把食材爆炒。最常見的就是風味茄子:
而令我們驚為天人的就是Jean Georges做的一道風味鵝肝,菜單上就寫了Foie Gras br?lé 和Sichuan peppercorn,簡單來說就是外面掛了糖漿的鵝肝加上四川花椒。可以算是我吃過最好的鵝肝之一了,上面的花椒清晰可見:
4. 在網上搜一下,發現這東西已經儼然從一個冷門異域的調料成了越來越多人的摯愛。我現在想的是做美國傳統的納什維爾辣炸雞放一點花椒絕對是個好主意。Nashville hot chicken長這樣:
其實仔細想想花椒跟很多西餐真的挺配的。漢堡肉,牛排,各種魚片,薯條…太多了。開心讀的話可以看一下這篇:
Hey Chef, What Can I Do With Sichuan Peppercorns?勾芡其實可以算一個。以傳統歐陸菜系的做法來說,如果想把醬汁做的濃稠,通常是利用黃油、炒麵或者加熱濃縮的方式來完成的。反觀以中餐為基礎的大東亞區,其實很早就已經掌握了利用澱粉糊化來製作濃稠醬汁的技巧了。而且這不止中國而已,日本利用葛根粉也是相似的道理。
現在很多有名的chef從日本料理中獲得靈感,通過瓊脂和葛粉之類的凝膠、澱粉等物質,製作濃稠醬汁(勾芡),而這一做法被一小撮別有用心的食評家認為是過於激進的,是奇奇怪怪的料理。在習慣中餐的我們看來是不是有種 ╮(╯口╰)╭WHAT??發酵或者說腌漬,西餐中的pickle其實是與亞洲地區的腌漬最為相似的,不過種類上似乎亞洲地區的更豐富些,無論是蔬菜還是肉禽蛋一類。目前一些相對先鋒的chef們也在自行嘗試很多種所謂奇奇怪怪的發酵食材,並因此大獲成功比如noma,然而我們的媽媽們卻很早就看穿了一切。
蒸這個技術,沒有亞洲餐飲經驗的西餐chef做起來也相對弱一些。這個問題想了一年多了,答上一答。中餐為世界飲食我覺得至少有四個大貢獻。
說四個大貢獻
第一個貢獻是乾貨的製作與漲發。
去年第一個想到的就是乾貨的漲發。腌制干制,不但延長了食材的保質期,讓遙遠的人們嘗到千里之外的美味。
在廚師到手發制後,曾經的新鮮食材散發出了更濃郁更豐富的風味和更獨特的口感。這是很奇妙的事。
干鮑比鮮鮑好吃大家也都知道的。傳統的高級菜鮑參翅肚,都來自於漲發。
第二個貢獻是對蔬菜的認知、種植和食用。
中國人民是全世界吃菜數量最多、最五花八門的國家。中餐對蔬菜等植物性食材開發堪稱自古以來的世界前列。
除了我們現在菜場常吃的那些蔬菜,
舉幾個國外吃的少,而我們在國內經常吃的到的:
藕
草頭茨菰茭白菱角紅菜苔益母草紅薯葉麻葉荸薺
而且,我國還有一本壓箱底的《救荒本草》,等著大家去開發去吃,裡面至少還有數百種蔬菜。想想都挺棒的。
據說古代中國船員沒有壞血病,就是因為中華民族點了種菜的科技樹,大家會在船上發豆芽,愛吃蔬菜不缺VC。
第三個貢獻,是對動物副產品無偏見的精心製作,俗稱下水。
西方對待下水最主流做blood pudding、肉凍、香腸,前置條件多是打碎,乳化或不乳化,發酵或不發酵。
而中國人民對下水的處理就更費時費力一點。
- 比如豬腦要挑蛛網血管
- 腰子要挑腰騷,切成薄片或花刀。
- 肺要泡血搓鹽,下香辛料去煮。
而且從精神層面上來說,中國對下水的偏見也不大。鵝胗、駝峰、鹿尾、豬腦,都是滿漢全席的珍饈名菜(這個還要結合第一個漲發。)。
不過人家的香腸也真是五花八門List of sausages
第四是爆炒這個工藝的使用。
講究鍋氣,迅速的高溫爆炒工藝,是中餐獨有的。不是普通的翻炒,是爆炒,是噴火的高溫猛火灶。把鑊底燒的通紅,300°吧。(勘誤:原為800度,實際測試確實是300度)
因為溫度太高,為了防止食物的迅速焦化。廚師爆炒時要不停地給食材變換位置、拋鍋,讓食材在空中的蒸汽與滾燙的鍋底之間循環,一種動態的平衡。
使用小塊食材,從餐廳的角度出餐非常快,上菜快。
從口味的角度,菜的外表迅速產生美拉德反應,內部才剛剛斷生,維持那這一份鮮嫩。
P.S.
鍋氣是什麼呢?想了很久,鍋氣就是出餐燙口,食材幹身,香氣撲鼻。
再說四個小小貢獻
- 分子化食材後再利用:豆腐、各種粉絲、麵筋、豆筋、涼皮、米皮。
- 神秘的黑暗腌制術:皮蛋、餚肉;還有鹹鴨蛋,算一個不太黑暗的。
- 真菌養殖與食用:黑木耳、銀耳。除了愛種菜,中華民族還愛種植各種菌類。
- 雞精的發明。味精是日本人發明的,而雞精是中國人發明的,榮耀中參考製藥技術發明的,公司就是太太樂,不過後來整個公司都賣給雀巢了。(有人覺得這個不算,現代食品工藝來說···中國也就這一個貢獻了。)
放血
中餐泰餐干過chef,法式西餐廳干過sous-chef的我看來,不好意思你們和中國廚師的層次真的是差太多了,我這點兒水平放在國內連掌勺資格都沒有,在國外高級餐廳可以給加菜譜了,你可以說中餐的口味有些人不適應,但是就技術水平的複雜程度來說,差了1000年並不是誇張,他們有的所有技法中餐里都有更高級的
至於某個回答者動不動就「領先我們幾十年」讓人啼笑皆非的答案,您啊真的出去看看再說吧,你是不是那種認為分子烹飪是廚房的新境界那種人?
我個人的經驗里,有兩個概念,老外是撓頭想不明白的,味道的複合和味道的變化,中餐烹飪很講究像是「加醋吃不出酸,加糖吃不出甜」這種方法,用味道「激發」味道,放了20多樣調料除了鹽和辣椒一種也嘗不出來,老外聽著以為是進了邪教啊回答被建議修改:
誘導投票作者修改內容通過後,回答會重新顯示恢復正常。為什麼回答會被建議修改?
再補充那麼一兩點。其實客觀的說,中餐有一點被法國菜完敗的,無論是地位還是技能上,那就是甜品。當然,造成這個問題的就是雙方對於甜品地位的不同。中餐把甜品當作點心來看待,一般在放鬆享受的情況下吃,比如粵式早茶,蘇式船點,所以雖然中式點心品種繁多,但在製作難度上比不過法式甜點,方法上的多樣性也不如。西餐里的甜點作為飯後的收尾,所以對甜品的要求非常高。你在吃完一份燕鮑翅大餐後,如果給你下一小碗袋裝酒釀小圓子或者來個XX碼頭奶黃包作為結尾,你什麼感覺?還有,老外廚師太依賴廚具了。你拿掉他的粉碎機,估計一半的湯他就做不成了。至於其他答案里提到的分子料理,拿掉他的設備你看他是不是還能呵呵噠,順帶一提,分子料理沒什麼了不起,只是理論上的進步,跟傳統廚藝沒有什麼關係,還有棉花糖是分子料理,素齋從理論上來說也是分子料理,但素齋也不依賴設備。---------------------------------------又是分割線------------------------------------------------------------雖然點贊的不多,不過還是想說。首先,先說對食物的包容性和對菜品的態度。先說菜,如果在國外廚房混過或者看過美版頂廚的,都能發現,老外對於一盆菜的定義非常死板,一盤菜的構成,必須要有主菜、配菜、醬汁,然後擺盤。要是你把一盤魚香肉絲給他們,他們會覺得這是不登大雅之堂的東西。同樣的,他們對於看起來不太能吃的食材也不會去動腦筋思考。一個很典型的例子,美國「亞洲鯉魚」(其實就是白鰱魚)泛濫,你以為美國人沒考慮過吃這個選擇嗎?結果他們怎麼吃?魚肉切片,燒烤!再把話題拉回來,老外看到那些看起來不能吃不好吃的東西,絕對不敢去嘗試的,當年番茄從美洲到了歐洲,用了多久才有一個西班牙人冒死去試吃……所以你指望他們有醬油、醋這種調料?不過說到這裡,為什麼發霉的乳酪他們倒吃的歡,這點我還是沒想通。所以在廚藝的延展性上面,老外對於中國人來說很弱,他們在自己畫的圈圈裡不太會跨出去。其實在摸索一種新的食材怎麼弄才好吃時,才會有新的技藝被挖掘開發出來。然後我們來說一下廚藝的高低。我經常和朋友說的一句話,叫做「味道是媽媽的好,廚藝是大師的棒」。爭論中餐好吃還是西餐好吃沒有意義,好吃不好吃都是個人喜好,但是如果把技藝拿出來比拼一下那就很有看頭了。常言道文(味道)無第一,武(廚藝)無第二嘛。一般大家在網上爭的主體就不對。中餐對西餐,是個不是概念的概念。如果我們把範圍縮小,應該說是中國人的主流烹飪對世界主流烹飪,其實大家在那邊爭的,本質上就是八大菜系對抗法國菜和義大利菜。通常怎麼評判一個廚師做菜水平?對食材的控制能力,刀工,火候。我們先來說最簡單評判的刀工。這裡我就想說所謂的意餐法菜的刀工,在淮揚菜面前都是渣渣。整魚去骨了不起啊?見過拆燴魚頭么?全雞去骨算什麼?三套鴨知道么?可怕的是什麼,老外用做這些需要幾把刀?中餐老師傅一把菜刀全搞定。不服?說法國菜對材料切的大小形狀有很多種要求和說法,那麼大煮乾絲扣三絲文思豆腐可否一戰?為什麼在刀工上會有這樣的區別?回到上面說的,老外對於食物缺乏一種研究探索精神,因為他們不是純粹為了食物,他們要通過食物來展現地位,覺得自己的東西就是高檔的,不會輕易的去碰那些過去被認為是低等的東西。就吃這方面,國人就謙虛的多,什麼都願意去試試,試一次不行就多試試,一切都為了:讓這東西能吃!如果食材被固定住了,自然烹飪技藝也就發展部起來了。說個最簡單的例子,如果我們只吃鯉魚,那我們紅燒糖醋的水平會很高,但對於清蒸和燒湯這方面的廚藝發展就會很匱乏。可以如果我們的食譜里多了鯽魚,那麼燒湯的技能就會進一步的被開發。------------------------------------分割線--------------------------------------------------------------------
說白了就是對美食的定義沒有那麼的單一性,對食材充滿了包容性和想像力。這種包容性的態度高於一切對食材處理的技術。看過幾個國內國外的烹飪達人的視頻。
感覺刀功這一方面,還是中國厲害。殺雞(從生雞變成雞肉的整個過程),殺魚起鱗片,剁豬骨,平常人家的大媽們都幹得了,絕對是盛產地上最強之人肉料理機的國度。(此處應有中華小當家龍騰背景圖和同款BGM)而且因為刀工好,很多小動物被切完後是可以完整地擺回原來的模樣的。
例如乳豬,白切雞,燒鵝。歪國仁,要麼超市現成有賣,要麼就依賴料理器/機處理食材。
至於擺盤太深奧了,我更傾向於他們善於擺拍而已。---------------------------------------------
中國人炒菜很看油,用油爆蒜爆姜,靠油豐富口感和改善色澤,所以導致菜式看上去很「油」,很多歪果仁看了會拒之門外。不懂吃啊。其實他們大口大口吃的蛋黃醬還不是油,只是看上去罪惡感沒有那麼重而已。 不過中國人烹飪的習慣導致油煙很厲害,所以根本不敢搞開放式廚房。
還有火候,或者說這是我們廣東的特色吧,那種把鍋燒熱,一下鍋拋著炒十來秒就上碟的菜式,外國也是少。
趁熱吃,在很多地方的理解就是字面意思。但是在我廣東,趁熱吃可能還有一層意思就是廚師炒好,侍應端出來,馬上吃。帶著由高溫激活出來轉瞬即逝的香氣和味道。滾燙滾燙的放進嘴裡。---------------------------------------------
還是我大廣東,不得不說的是點心。
隨便一間茶樓的點心單上都有50款左右的點心。不是壽司店那種由不同魚肉+飯糰的餐單哦。每一款點心的做法都是略有不同的。港真,能把早餐做得這麼精緻繁多的。。。廣東肯定是世界上為數很少的地區。煲湯,好吧,湯誰不會煮?
但是我們大廣東的湯是有附加屬性的,例如上火-10,濕氣-20,咳嗽-15,寒氣-20等。是不是很厲害?所謂肉的新鮮,就是即叫即殺。吃慣了冰櫃食物的歪果仁,每每想到這隻雞是因為自己而死的就會感到殘忍和罪惡。
因此歪果仁也對動物形態的食材有點接受不能,例如雞腿,豬腳,鴨脖子之類。
火鍋,這個不特別,很多地方其實都有。
但是混賬,哦不,混醬這個飲食技巧應該是中國特有。火鍋店擺放著幾十種調味醬料,分分鐘讓歪果仁得選擇困難症。說到有一個食材,水果,也是特別多品種的。重點是真的便宜!
想到再補充。我覺得西方該學的,首先是如何在超市供應活魚-_,-
某人黑中餐也是蜜汁自信,現代中國的廚藝學校學習的內容她估計是根本不知道的,號稱自己學義大利菜卻只會黑中餐,估計義大利菜也學的不咋地(知乎西餐板塊也很火,義大利菜內容挺多,學的好早就去那答題了)。PS 吐槽的答案不應該排那麼高,還是把認真回答的贊上來吧
我自己覺得1. 味道的混合,像我這種廚房小低手都能按照YouTube作出像大盤雞這樣混合味道的菜肴,讓某些德國人覺得很不可思議。我覺得就是對味道混合的理念根深蒂固。我讓他們在我旁邊拿著,筆記本記步驟他們都覺得一團亂麻。所以這個根本是需要一定的中餐熏陶基礎的。2 對於食材的態度。像我男朋友做個釀烤香菇,把香菇蒂和一部分內容物剔除就要扔掉,每次 都是我不舍拿回來 混搭肉末蔥姜等攤個肉餅。我絕非他們太浪費了。什麼材料不需要 了 就直接扔,像我這種農民一般會搭配其他什麼 弄個菜。
這個問題太大了,不好回答喲。一般來說,中西餐的最大分別是中餐有炒,西餐沒有。再有,中餐菜品多是複合味型,西餐講究原味。從開始的飲食烹飪方法來看,麥子在中東出現後向東向西傳播,到了東方遇到了水所以中國是蒸煮為主,到了西方遇到了火因此是燒烤為主,雖然中國也有燒餅,但是最早是叫胡餅,顯然是從西方傳過來的。
好像沒有人提到肉丸!潮汕的牛肉丸是錘出來的,那種彈牙爽脆的口感是任何meatball都難以企及的!平時家裡蒸肉餅啊做蝦丸啊煎魚餅啊,媽媽都會把剁好的肉碎用力pia pia pia(答應我不要想歪好嗎)地「撻」至起膠,這樣做好才有彈牙的口感!西餐追求tenderjuicy,這種筋道的肉感恐怕他們無福消受吧…
和老外一起混了幾年,感覺他們切肉普遍刀功不好花樣也不多,然後就是各種香料瞎tm亂撒,最後做出來一鍋瞎tm亂燉,還有就是動作太慢,燒個菜幾個小時,不像爆炒啊涮啊動作那麼快。
和我大部分的回答一樣,評論區總是會有幾個裝逼販子想跟我鬥嘴
想鬥嘴,先show the respect,我奉陪到底
我再說幾句,有問題,我回答,我沒放頭像沒寫名字,人在國外,我不求什麼,就單純為了傳播美食的心得,我不是專業廚師,完完全全自學,但我做的菜遠勝很多廚師,為什麼? 因為我用心料理。 我享受料理。
請噴子們認清一個道理!沒有答案是百分百正確的,我覺得知乎的初衷,不是讓所謂的大知識分子們出盡風頭,而更是拋磚引玉!讓百姓大眾能積極向上的討論起來!
尤其是料理! 料理是一個博大精深,即需要物理知識,也需要藝術創新,更看重個人的品味和想法的一個上帝賜給人類的禮物。 每個人對料理都有不同的看法,同一道菜,每家每人都有不同的做法和口味。 所以沒有對錯,只有自己吃的開不開心! 是你吃飯!不是飯吃你! 點牛排我想吃6分8分熟的,廚師做不出來是他技術不過關,不是食客的問題。 所以我希望有些人不要本末倒置!
所以! 那些 一上來就說 你這錯了, 你那錯了, 就你這樣還回答問題, 你真的大言不慚這種。 這種人, 認清了, 一般自身的素質水平都不高!
正文:
咱們從宏觀和微觀上來講。
微觀:
上漿,勾芡。
這兩種料理技巧都用到了澱粉(corn starch)玉米澱粉
這兩種料理技巧都主要用在中餐快炒裡面
所以合為一個來說。
上漿是一種嫩肉的技巧
為什麼值得西方國家借鑒學習呢? 因為我見過太多法餐料理,日本料理,西餐料理,他們的嫩肉手法里做到的東西,上漿都包含了。 簡單來說,上漿是最好的最完善的嫩肉技巧。不管是宮保雞丁,魚香肉絲,水煮牛肉,水煮魚,名菜都用到了上漿。
我仔細講下上漿的具體操作是什麼
(補水)處理好的肉,或切丁或拉片,加入蔥姜水,料酒,生抽(你也可以用,清酒,牛奶,冰紅茶,椰子汁,總之,是液體的,味道好但不會很沖的液體)
(按摩)然後就開始用手抓,按摩,抓抓抓,真的要多抓一會,抓到,碗底不再有水,抓到肉與肉之間,從濕潤變成粘稠。 (有經驗的人會知道加多少液體是最能進入到肉內,而又不多餘的)
(滲透壓)然後(注意,別的料理里沒有的) 加少許鹽,利用鹽的滲透壓,讓水分不再流出來。
(保護層)最後(注意,別的料理里沒有的)加水澱粉(也就是用水拌好的澱粉) 形成一層保護膜,因為澱粉在遇到高溫的時候,會被烹飪(溫度產生的物理化學變化) 而形成一個水嫩的保護層,鎖住肉的水分不流失。
我在這裡不是教做菜,所以不會詳細說多少肉加多少鹽,加多少水澱粉什麼的。
步驟簡簡單單四步,但每步都會考驗到廚師的基本功和經驗。
像國外的物理嫩肉手法,無非就是按摩,拍肉,松筋,或者就是恆溫水箱烹飪(circulator),也有很多增加水分的嫩肉(嫩是什麼?就是水多,不管是食材還是女人,都是這樣)方法,比如brining(brine),用有鹹味的湯水長時間研製生肉。 美國炸雞(buttermilk炸雞)也就是把雞放在大量的buttermilk裡面泡一宿。 還有直接拿針筒把水打到肉里(沒錯,歐美的弱智料理方法)
總之,在我的認識理解里,上漿是中華料理手法里很重要,很獨特,很領先的一個技巧。
沒有他,就沒有宮保雞丁的彈牙,沒有魚香肉絲的細嫩。
勾芡就是在出鍋前,加入水澱粉,使湯汁變得濃稠。 西餐里很少用到,我感覺吧,其實他們是不太會用而已。
今天先寫一個微觀,明天寫宏觀
隔了好幾個月了,現在有時間心情寫一下了:
中餐和其他國家的料理, 最突出顯而易見的區別就是, 鍋!
西餐(這裡說的是西式的高級料理,fine dining, 不是漢堡牛排薯條什麼的)一般會用到很多廚具,小平底鍋,烤箱,醬汁鍋,等等, 每個材料分開處理,最後結合在一起擺盤。 沒錯,這樣做出來是非常完美,但背後需要很多工序,很多人力,很多對細節和時間的掌握,所以往往高級西餐的價格都不菲,上百那都是便宜的。
而說到中餐,往往大家都會想到,旺火!大鍋!爆炒!噴香! 沒錯,這就是中式快炒的魅力所在。 雖然好像是一鍋成型,但會料理的人都知道,其實這也需要一層一層的把握。什麼意思呢,就是你要對你這鍋菜里的食材的成熟度有把握, 比如生薑和蒜你要先下鍋,因為比較難熟,而蔥和青椒,後面再下,因為他們很快就能熟,你放早了軟掉了也不好吃。(道理你懂的,你喜歡吃軟軟的青椒和蔥,你先下也可以)
那和西餐有什麼區別呢?有什麼厲害的呢? 有什麼值得學習的呢? 就是那一口一上來的香味,鮮氣,那熱騰騰的蒸汽。 所有的食材都是燙燙的,都是在最完美的成熟狀態,各個食材的氣味都爆香了出來,複雜的香氣渾然一體, 一口下去真的會很爽。 青椒肉絲, 宮保雞丁,魚香肉絲,番茄炒蛋,醋溜土豆絲,地三鮮, 鍋包肉,等等等等,這些家常炒菜,讓人流連忘返的鮮味不是 燉菜,滷菜,冷盤(這些西餐都有,也都很擅長)能比的了的。
你可能會覺得我說的太玄乎,那可能是你沒有吃過好吃的炒菜,因為炒菜真的很難,不僅要對食材各別處理改刀,還要有對火候鍋氣的熟練掌握,最後還需要一個畫龍點睛的特別調味。
如果說高級西餐是對嚴謹紀律的完美追求,那家常小炒就是對生活感情的豁達洒脫
胡說八道一個。某天和母親討論廚藝,我說我最近常常困擾於扒蒜皮這個工作,蒜稍老的話扒皮工作非常痛苦。母親拿出一把中華大砍刀(四方形那種菜刀),橫過來一拍,就把幾顆蒜拍成蒜粒。我想起我家的幾把西洋菜刀,有切蔬菜切生肉熟肉片魚等專用,偏偏沒有橫過來拍這個功能,難不成要專門買個牛肉錘不成?聯想到小時候吃螃蟹,也向來用不著什麼鉗子剪子鎚子,一把菜刀橫過來一拍即可,頓時對中華廚具心生艷羨。
中餐烹飪是哲學西餐烹飪是化學學不來
歪個樓吧。我覺得很多東西並不是想學就能學到的,正如題主所說,我天朝地大物博,不同地方的烹飪方式食物處理方法也是千奇百怪。依我而看,真正能夠被複制和學習的,不是烹飪的真諦,那是普世的方法,其實只要一本烹飪書就夠了。不可複製的具有明顯地域特色的食物烹飪處理方法,才正顯示了人們在面對自己所處的環境所發揮的巨大想像力。比如作為四川人我覺得那一壇酸爽的泡菜是哪裡都複製不了的,無數次的帶到外地,無數次的失敗,大概這是只有巴山蜀水才能孕育出的吧非真愛,是永遠不能體會這一壇對川人的重要性的。
說點不太切題的話。曾經有段時間很喜歡央視二套的中法廚師對抗賽一個節目,每次看到外國廚師被虐,我就能開心的多吃兩碗飯(這心態並不好,表學我)。記得有一次法國廚師說哎呀不好了,我的壓蒜器沒帶,做不了蒜蓉了,這可怎麼辦啊。然後急的團團轉,中方廚師好心,派了打雜的助手過去,拎著菜刀啪啪一拍,然後一通剁,新鮮蒜蓉就出爐了。還有一集是互相拿對方的食材,法國廚師特別得意的把中國食材里的油拿走了,然後個人獨白還說中國廚師沒有了油就什麼都做不出來了,我好聰明啊(大意,非原話)。中國廚師拿過來一大坨五花肉煉油,法國廚師看到了跑去把主持人叫過來,說中方作弊,不知道從哪兒弄來的油。中方一通解釋,法方還半信半疑。看到這兒,差點笑噴了,不知道是故意追求的節目效果還是法方廚師真的不知道。我覺得中國廚子最厲害就是一把刀走天下,和西餐廚師如同手術刀具般的一大堆刀比起來,就有種拈花摘葉皆是武器的趕腳
對於食材開發的不懈努力。這不是吐槽,
強答一波,分享偶然get到的小技巧
炒飯的時候,打一個雞蛋直接放在白米飯里,拌勻,然後按照正常步驟做炒飯。最終成果是每一粒米都包裹著蛋液,這樣做出來的炒飯閃著金黃金黃的光澤,,,
大半夜的想想就餓了,簡直了
牆裂推薦,牆裂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