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PO、Vivo 的軟肋是什麼?

vivo、oppo的模式使得它們獲得了市場前三的銷量和前所未有的熱度。

放眼未來,他們的模式會產生副作用嗎?

考慮外界環境、市場、消費者等等變數,他們在未來所面臨的挑戰有那些?


兩個月前就看到了這個提問,出於慎重,我們仔細思考和觀察,希望今天給出的答案能讓你滿意。

首先還是要對 OPPO 和 vivo 的成績做出肯定,同屬於「步步高系」的這兩家,今年手機銷量超過了小米和聯想,上升到全球第四、第五名。按照 vivo 的預估,今年他們的實際銷量達到了 7500 萬台,增長率在 73% 左右。OPPO 的銷量更好一些,超過 9000 萬台。

在國內手機市場,年銷量 7000 萬台是一個敏感數字。一家手機公司從小到大,第一個門檻是年銷 50 萬台(鎚子、iuni),第二個門檻是 500 萬(360 手機),第三個門檻是 2000 萬台(魅族、努比亞)。從 2000 萬飛躍到 7000 萬台以上,至少佔據國內 5 億銷量的 14% 份額,就變成了龍頭玩家。

2016 年,這兩家都趕上了大利好。一方面是因為 2014 年 10 月起, 4G 手機開始大量上市,經過 12~18 個月後進入了換機潮;對手們也在神助攻,三星 Note 7 自燃、互聯網手機下滑(一些小眾品牌乾脆關門)、iPhone 創新乏力……

我們之前也在《2016 年 OPPO 連續兩個季度手機銷量全球第四是怎麼做到的?》中詳細拆解了 OV 兩家的一些套路,其實它們的軟肋也很明顯,這裡從三個方面聊一聊。

第一個明顯的風險就是,OV 的模式追隨者們正在分流它的用戶。

前幾年大家都在學小米,這幾年大家覺得 OPPO 好,開始借鑒。華為 9 月推出 Nova 系列手機,從明星代言、線下鋪貨,到產品主打「潮流時尚」、瞄準年輕消費者等方面,簡直是像素級效仿 OPPO、vivo 的成功模式。

這種被模仿的待遇,2013-2014 年的小米也曾經「享受」過。和 OPPO 系出同源的一加、華為榮耀都是這個時期誕生,對標小米。很快小米模式在 2015 年就掉頭向下。

雖然對手們刻板的複製難以超越學習對象,但是會牽扯攔截住它,攤薄本來應該由它獨享的豐厚利潤。

OPPO、vivo 一直通過明星代言和廣告,來建立品牌和吸引買家,這是從功能手機時代逐漸完善的打法。對手意識到代言人的作用後紛紛效仿,原先可供 OV 仔細挑選的「明星池」很快變得渾濁不堪。

(主要國產手機品牌代言人情況)

明星代言具有獨家性。別人多簽訂一個,留給 OV 的就少一個。所以,OPPO 9 月份搶下張震,vivo 簽下彭于晏,經歷代言人爭搶,費用攀升是肯定的。

加上 11 月起政策風向改變,兩家簽下的韓國明星代言和政策撞車,也受到了很大影響。

當然,直播和短視頻現在流行,OV 也在探索和嘗試新的營銷手法,但是,他們需要的不是一招半式,而是一整套體系,形成穩定的營銷-變現洪流,短期內還很難湊效。

第二個風險集中在 OV 的傳統線下渠道,尤其是一線城市。

按照 OV 自己的說法,它們不存在走農村包圍城市路線、發動所謂的「人民戰爭」, 造成錯覺的原因是一線城市銷量沒有三四線城市做得好,感受不到。

實際上,8月份 OPPO 在一線城市的份額超過了 13.97%,排在前兩三位,「vivo 在北京市場份額的增速應該突破 10%」。

最近幾個月,OV 也在加大一線城市的線下推廣力度。以北京聯通合作營業廳為例,每賣一部 OV 手機,店裡可以有 150 元~ 200 元收入。作為對比,「榮耀 8 賣一台,店家只能拿到 70 元」。

OPPO 有一套線下渠道搭建方法。一級代理商幾經分化,已經增加到 36 個,下面控制了 20 萬個銷售網點、5300家左右的專賣店。一級代理商與工廠相互持股,共擔風險,共享利潤。至於 vivo,像麥當勞對壘肯德基一樣,在 OPPO 店邊上開店。

市場好時,OV 這一套體系迅速擴張,市場不好時快速萎縮。這種人員眾多而且分層級的線下渠道,必須靠不斷出新品和高昂的渠道費用來支撐。

這個方面有一個前車之鑒。娃哈哈最鼎盛時期也是類似於 OV 的渠道政策,互相持股,稱作「聯銷體」,兩者有細小差別,本質一樣。

在娃哈哈與法國達能爭奪控制權的最困難時期,渠道商力挺娃哈哈創始人宗慶後,幫助他順利過關。但是,脫離達能的娃哈哈產品創新嚴重不足,營養快線之後再也沒有爆款,最終走向困境。

娃哈哈最初在廣大農村和三四五線市場非常強勢,一到一線城市就裹足不前,是不是很像今天的 OV?OV 拿下北上廣深杭市場,是維持活力必然要做的,不然就只能捨近求遠去海外。

所以現在的 OV 和華為一樣,都試圖想拉升品牌、提升售價。OV 定價有一個大致比例,主流機型是 iPhone 的一半左右,再加上蘋果沒有的快充技術、音樂特色和明星情感投射,形成了一種物美價廉印象。

但也經常有業內人士批評 OV,在手機看不見的地方用便宜器件。OV 在拍照、音快充等方面出手闊綽,但在內在晶元、頻率波段和定位精準度相關的元器件上選擇了便宜貨。比起最新的主晶元,舊款可能便宜四五十美元。渠道費用過高,必然要削減硬體成本。

品牌忠誠度不夠,售價越來越高,還可能隨時觸發以電商渠道為主的對手反撲。值得關注的是,2017 年三大運營商又有了加大終端補貼的計劃。而 OV 一直是在公開市場建立渠道,和運營商「素未謀面」,享受不到這個利好。

最後一個挑戰就是技術上的軟肋。

在電子消費品的大潮中,步步高的優勢是總能快速找到產品化的方法落地賺錢,弱勢是始終沒有一個長達 10 年以上的規劃。在中國南方,這種打法未嘗不可。但是,和全球前五名的對手相比,OV 的產品創新顯得破壞性不足,在產業鏈的控制力上也有非常大的差距。

不說蘋果,單是三星就在屏幕、存儲器和晶元上儲備了大量專利和技術,所以即便遭遇到像 Note 7 這樣的巨大失敗時,仍然可以靠售賣屏幕、晶元和存儲器來分擔風險。在美國IT行業同樣如此,把視線放長到二三十年遠是必須的。

然而,不管是 vivo 提出的正向、負向用戶需求洞察,還是 OPPO 倡導的貼近消費者硬需求做創新,都是在別人既定的道路上精雕細琢,優中求優。類似打法,雖然可以取得階段性的領先,但絕不可能產生突破性的顛覆。步步高系這二三十年不斷轉換賽道,對行業缺乏控制力和引導力。

舉一個例子,OPPO R9 手機銷售雖然好於預期,但是因為三星屏幕供應不上,影響了 20% 的銷量。換作三星,這種事情絕不可能發生。

用這句話來作為結尾:

做企業跟爬山一樣,沒有經歷 5 千米,一下子爬 8 千米,會把企業搞死。

by 卜祥 郭曉峰


就在今天早上,發現我家樓下又開了一家OPPO門店,據說是元旦開業的,據不完全統計,這是我們鎮第8家OV門店了。早上營業時間好像比其他店早一些,才7點半,店員小妹就在門外擦拭著牆上「R9s」的牌子,熟悉的喇叭叫賣聲也給這個霧霾嚴重清早一點溫情。旁邊是一家羊肉麵店還是大門緊鎖,好幾撥想吃羊肉面的顧客也被順便進入OPPO門店看一看,據說新店開業期間,買任意手機送自拍桿和鋼化膜。

「早!」我隨口向店員小妹問好。

「OPPO祝你一天愉快!」小妹回答,像老朋友一樣對我問候。

我戴著口罩,顯然店員小妹沒有看清我的長相,而她的笑容令我印象深刻。

樓上很多答友都詳細分析了OV和OV模式的種種缺陷,包括過度的營銷包裝、低配高價的定位、虛構的用戶體驗、門店店員的吹噓、技術儲備的不足,等等。然而這一切,都不是2016年銷量翻倍的基石,似乎大跌50%才是合理。然而O+V近2億的銷量已經讓人看不懂,各路評論大師似乎都在鳴呼不平,卻又有不少官方的研討會在讚揚OV成就的文化底蘊。

我覺得爭鋒相對的雙方都沒有切中要點,不被人理解的複雜化、故意曲解的複雜化都是無中生有。OV近年在四五線城市、鄉鎮農村,以及年輕人中間的大肆流行,其實把握住了最簡單趨勢。

自智能手機大勢普及的五年來,前三年主要在一二線城市、知識收入都比較高的人群普及,這部分人群信息都比較充分,以品質才能贏得市場。而後兩年,智能手機普及到全國各地,整個市場也不是主要戰場在一二線城市、中高收入人群,而是哪裡人口多哪裡市場就大的格局。顯然OV對於智能手機普及下半場把握得更好,才能讓故事也能贏得市場。如果銷量決定勝負,顯然下半場更加重要。

此外,90後、尤其是00後的年輕一代,對於OV品牌更是趨之若鶩,相比80後更喜歡的蘋果、小米,70後、60後更喜歡華為、聯想,顯然OV更加抓住了市場的趨勢。

OV取得如此成就的過程,自然是潤物細無聲中完成,沒有多少爭議,甚至也極少被討論,平均年收入20W的知乎界對於OV的討論也是少之又少。從來都不幹凈的手機界的輿論大戰,沒有燒及OV。漁翁得利是一方面,但OV顯然不能高興得太早。

那麼,2017年OV的大崩塌會到來嗎?

這麼說太殘酷,但絕非危言聳聽。OV靜悄悄的崛起,中國的手機市場永遠是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難:一旦崛起,將是其他所有手機廠商的對手。OV的能力是絕對經不起這種「正負兩種能量的競爭」。況且OV還真的沒有什麼絕對競爭力,靠故事贏得的局面會變為事故。

崩盤會到來,懸念僅僅在於發生在2017還是2018而已。


最大的軟肋是人民日益增長的智商。。。


三點。

1.沒有真正的頂級產品。

OPPO是真沒有,VIVO今年出了個XPLAY,看著硬體屌,貼吧里逛一圈看到全是說這玩意坑爹的。頂級產品是什麼意思?就是買了能用兩三年不掉隊的。今年下半年小米note在京東霸佔手機銷量榜,靠的是什麼?還不是優異的硬體素質,2K屏,HIFI,上一代旗艦晶元,900塊錢還要什麼自行車?

軟體體驗不說了,呵呵。

商家靠產品說話,沒有硬拳頭,在消費者面前就絕無可能抬得起頭來。

2.線下渠道的陰陽兩面。

牛市你有渠道確實挺牛的,但是一旦市場開始衰退,這些渠道立馬成為負擔。然而線上品牌就沒有這方面的憂慮。

3.虛構的沒有基礎的用戶體驗。

當其他品牌的同價位手機依然還在服役的時候,OV的手機就已經開始瘋狂卡機了,到時候再來跟用戶談忠誠度?口碑直接崩盤,還講什麼營銷了,講什麼銷售素質了,都是瞎話。用戶會因為購物體驗而有傾向,但是沒有人會一直為了購物體驗買單。

一個手機,說白了是一個平台一個工具,決定體驗的是硬體檔次和軟體維護。沒有這兩點,其他的豪言壯語都是謊言。


暫時看不到什麼副作用。ov屬於各方面反應都很快的品牌,又握有大量現金流。除非大行業不行了,否則我相信一旦出現銷量下滑,他們能快速找到應對方案,最貴不過肛硬體嘛。


跟著女朋友在線下店體驗藍綠廠的產品,vivo的ui蘋果化,oppo背後的三行天線設計暫且不說,就店裡員工把索尼相機和三指下拉截屏當做賣點跟我說,我就知道,藍綠廠能贏得現在,贏不了未來。PS:我問店員晶元怎麼樣。他回答「最省電的」……無言以對!


這個問題下面全是優越感,沒有可答可讀可贊的理由!


此標題給了OPPO和vivo沉重的打擊。物理暴擊100%,魔法暴擊100%,傷害12%。


OV的不良印象很大程度上是源於線下銷售商水平的參差不齊,一線銷售人員素質和服務水平有限。尤其是三四線城市以及小縣城,很多銷售人員為了完成任務,對手機描述的過於誇張,甚至強推,誤導一批線下小白。而現在手機銷售的趨勢是向著體驗店轉型。

其次是OV過於依賴渠道商和線下營銷,甚至把二者的利益捆綁在一起。這種做法給OV自身帶來了一定的風險。難以轉型,容易觸動渠道商的利益。為了維持自己的銷量必然要投入更多金錢和資源用於營銷,比如oppo電視台明星晚會和vivo的點亮長城,沒有足夠的資本實力是做不到的,而且這些最終又會轉嫁到手機成本上,最終由消費者買單,被營銷和渠道商綁架的OV很可能會走上一條不歸路,高額的成本投入最終成為一個無底洞。此外還要面臨京東、阿里以及小米等互聯網公司來勢洶洶的新零售,它們可能會進入OV渠道商的腹地,這種廣泛覆蓋的渠道商聯盟很可能會受到衝擊。

手機缺乏自主設計風格,缺少有傳承的設計語言。藍綠作為體量如此龐大的公司,步伐邁的仍舊有點小。手機外觀符合消費者主流審美,時尚但是缺少亮點。說句不好聽的,賣的很火的中端旗艦在外觀和ui上有抄襲蘋果之嫌。(oppo的find系列算是個例外,但是這幾年oppo放棄了。)

缺少真正意義上的高端產品,缺少顛覆式創新。無論是當年藍廠領先的HIFI、2K屏、超薄機身還是綠廠的拍照快充 隱藏式天線均屬於硬體領域的微創新,藍綠也捨得堆料。但是這些特色的深度不夠。作為一個國內一線品牌做的遠遠還不夠。很多互聯網品牌用戶和三星蘋果用戶並不敏感。哪怕OV做出一款比肩華為mate系列的手機,OV的口碑都不一定會是現在的樣子。

缺乏手機維修換機以外的後續服務支持,對藍綠大廠來說,賣出手機,只要手機不出問題,那藍綠大廠和消費者也就沒什麼聯繫了。甚至在短時間內推出下一代。系統缺少後續維護,缺少黏性。相比之下,小米魅族榮耀這些廠商售出手機則是和用戶建立聯繫的開始。

相比華為缺少對SOC等核心零部件的掌控。在供應鏈能力上,OV已經在國產第一梯隊,相比一些互聯網廠商強不少。但是仍舊會受高通、聯發科等晶元廠商影響。比如OV曾經引以為傲的高端系列,因為810的發熱問題擱置,中端又因為搭載聯發科被消費者罵高價低配。隨著高通中高端晶元競爭力增強,這個已經有所改善。

缺乏遠景規劃,無論是小米還是華為都在投資未來。而藍綠更像是一個市場導向型企業,在這個移動互聯網的時代選擇狠撈一筆,而不是一個要決心發展百年的科技企業。oppo和vivo可能並不缺少技術儲備。但是很多新技術都讓位於市場,優先順序更低。就像OV遲遲不肯普及的typec。說白了oppo和vivo成為不了像蘋果三星這樣的引領者,只能成為市場的跟風者。

當然目前來看,藍綠是非常成功的,有很多優點也值得國內友商借鑒。這僅是談了下OPPO和vivo的不足之處,oppo和vivo的目標應當是產品進入國際第一梯隊甚至對抗三星蘋果,而不是小富即安與國內小廠爭高下。


一、科技行業不應該以模式作為先驅,技術才是王道。

1.當行業火爆到一定程度的時候,不可避免地會走到同質化,手機行業目前就存在這個問題。

而脫離同質化最有效的辦法莫過於創新,創新就得研發。只有通過研發實現創新,才能脫離同質化,才能有巨大的爆發性增長,甚至於改革整個行業。

要知道,任何領域任何行業,改革是永恆存在的。

正如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沒有什麼企業、政府、黨派、乃至國家、種族等是永恆的,只有「改革」才是。

恐龍都滅絕了,更何況一個區區的某個行業領導者?

改革不是沒有,只是暫時還沒有出現,早晚會出現的,或幾年,或十幾年甚至更久。如上一次改革者乃是蘋果,若是下一次依然是蘋果 ,那其依然是行業領導者。如若不是蘋果,那可能會是誰?反正不可能是以模式為先驅的企業。

2.如果有人說,下一次改革不知道何年何月呢!發展好眼前才是王道。

可是,需要明白,對於企業來說,幾年真的不久。我們並不知道,未來幾年是否會出現改革者,不知道是否有人在憋著大招。正如蘋果第一代發布的前幾年,誰又預料到蘋果將要發布一款革命性的產品?

3.而且,不以技術為驅動 ,反而以模式為驅動,不說未來 ,就算是當下也是無法高枕無憂的。因為,模式與技術相比的最大缺點在於模式本身是可被模仿的。

正如@騰訊科技 的回答中所說,現在各家企業都在分出一部分戰略力量來分流oppo vivo的用戶群。

不可否認的是,我們在思考oppo vivo為什麼這麼「牛」時可以得出很多分析結果。

但是還是要明白,就算在這種模式中,oppo vivo的核心競爭力只有銷售渠道。渠道以外的都是極容易被模仿的。就算其它企業模仿o v的模式,做不到他們的這種渠道水平。但o v的模式所定位的目標用戶規模是有限的,特別是這個規模中每年換機的用戶數量。

這種情況下,其它幾家追隨者總共分流個幾千萬用戶,就足以讓o v難以長期保持增長了。

二、線上渠道與線下渠道是共存的,沒有可能哪個渠道撲滅對方,而o v只在線下渠道有優勢,而線上渠道是很難發展起來的。

線上渠道嚴重依賴粉絲經濟與性價比,缺一不可,兩者齊備自然更好。

1.1.性價比還好說,甚至可以依賴性價比短期內砸出一個不錯的銷量來,比如樂視(雖然它現在出現了危機)。但現在線上用戶群中,很多用戶已經認定了某個品牌了,雖然他不一定承認他是粉絲,只覺得自己是普通用戶。這時候只(請注意「只」這個字眼)看重性價比的用戶群體規模就不大了,如果不玩粉絲經濟,銷量規模達到一定程度後,就很難保持長期的增長。

1.2.而粉絲經濟是比較難搞的,我們可以參考一下目前玩粉絲經濟的其中幾家廠商。

華為的粉絲經濟是怎樣的?它是怎樣吸引粉絲的?

重點一句話概括:

我(企業本身)很強大,技術也很強大,做的產品(手機)也很強大。

小米的:

(小米)為發燒而生,賣不發燒的價格。

(紅米)讓每一個人都用得起好手機。

鎚子的:

我是手機行業做手機最認真的。

那麼,在oppo vivo的經營理念下,還能怎麼玩粉絲經濟?

2.而且雙渠道的情況下有一個難點:

線下品牌或渠道必然是比線上貴的,

這時候怎麼讓線上品牌的用戶以新增用戶為主 ,

而非把原有的線下目標用戶吸引到線上來。從而導致了,線上的增長其實是在吸線下的血?

這種情況目前也就華為解決了,在很多人明知道榮耀比華為更具性價比的情況下,依然是選擇了華為品牌。選擇榮耀的這兩類人居多:相對重視性價比的手機愛好者。這類用戶群是華為做線上品牌之前所沒有的。

至於說什麼,線下用戶群只會線下買手機的說法是不靠譜的。這種情況只是目前的線下用戶群中的一部分而已,電商及手機電商領域沒有大家想像中的那麼落後。


軟肋是靠不惜成本鋪天蓋地營銷和線下渠道高提成推廣來掩蓋自身高價低配、創新乏力、抄襲成魔、體驗和宣傳天差地別這些最真實殘酷的事實,早晚有一天會被大眾所識破和唾棄。

即使是目前吃他們娛樂節目冠名、明星代言、柔光自拍、充5通兩洗腦式宣傳這一套的所謂的「廠妹廠弟」,在實際體驗了手機以後,特別是當他們發現自己買的手機越用越慢就算了甚至連虛榮心都滿足不了時,下一次再換手機,即使這兩家冠名了新聞聯播新聞三十分,即使請來了更火更鮮肉更屌的明星來代言,即使廣告語變成了「充電五分鐘通話到吐血」,即使賣點變成了「X250柔光前置八攝,照亮你的丑」,他們中絕大多數也不會再考慮這倆牌子的機器了,畢竟呢,人,總會成長的。


友商的宣傳和用戶對於手機認識的進步。

10年國內宣傳是沒有防塵和裝配工藝的,那時候宣傳的是屏幕尺寸解析度都少有宣傳。如果用戶能跟上時代發展會看手機配置性能差異。知道去買小米魅族華為等等那就會淪為金立波導一類廠商,除非他們朝著小米這個方向走,但是顯然不會。


針對用戶群的知識和信息不對稱就是VIVO和OPPO的軟肋。

如果大家都知道有一種東西叫CPU,並且知道P10處理器不怎麼樣,那麼OPPO R9又有什麼人回去買呢。

很多人不知道,也有很多人不懂。

甚至OPPO系統出現無信號的大Bug了,也沒有幾個人去維權,系統不給更新,又能怎麼樣。

如果有一天OPPO VIVO不火了,那麼步步高系的品牌可能會又出新品牌,

又搶別的市場。

這麼些年大家應該也看到了,哪裡賺錢的時候總會有步步高系的品牌插一腳。


OV軟肋很明顯:線上營銷。

根據賽諾諮詢數據:2016年上半年,中國智能手機線下市場前五名分別是OPPO、華為、vivo、Apple和三星,銷售量分別為2804萬、2796萬、2481萬、2254萬和1174萬。OV加一起,在線下是碾壓性的存在。

但線上市場就完全不同了。前五名分別是小米、華為、樂視、Apple和魅族,銷售量分別為1745萬、1581萬、531萬、511萬、473萬。OPPO和vivo線上銷量多少呢?OPPO線上銷量97.5萬台,vivo線上銷量73.8萬台。

97.5萬台、73.8萬台,這數據相比小米、華為的1000多萬台,十分寒磣。相比OPPO、vivo自己線下的2000多萬台銷量,更是沒有存在感。

所以OPPO、vivo在線上銷售方面,就是基本放棄治療。

小米則是另一個極端,線上銷量第一,線下銷量不行。線上線下齊頭猛進的是華為,所以它創造了一年1.4億銷量紀錄。

至於其他說法,點評一下:

說「科技行業不應該以模式作為先驅,技術才是王道」。這麼說吧,蘋果的大多數技術是買來的。而且對所有行業來說,技術只是一項要素,你的資金實力強、品牌實力強、線上營銷實力強、線下零售實力強,同樣構成競爭優勢。你想創業,唯技術決定論是要不得的。而且你看看數據,OV專利數量比小米、魅族這些多到哪去了。

說「OV 模式追隨者們正在分流它的用戶」。這都不算軟肋好嗎?OV線下近30萬個網點,百萬銷售大軍,人家建這套系統從步步高開始算,建了十多年才搭建起來。小米想建,哪有那麼容易?當然華為特別是榮耀確實在學,而且不可小視,但你別忘了,華為線上線下並進,同時搶了小米的市場。相比之下,OV線下壁壘可能比小米線上壁壘高。還有,華為搶的不只是OV的市場,而是所有智能手機玩家的市場,包括三星、蘋果。

說渠道費用問題。這就是智能手機行業總體大勢,屬於系統性趨勢,系統性風險。過兩年中國智能手機市場進入負增長,這是必定的。並不是OV兩家渠道費用高的問題,對所有線下銷量大的廠商都是如此。

進入負增長後,一是看高端產品怎麼演繹,二是看海外市場怎麼擴張。高端產品方面,華為已經進了門檻,佔有優勢。OV也算中端。真正受傷的是諸如小米、榮耀、魅族這些相對低端的品牌。海外擴張方面,華為國際化做了十多年,做得最好。OV、小米、聯想都在印度擴張,並取得優勢。最終結局如何,還不好說。

所以綜合來說,OV真正的軟肋只有一條:線上營銷和線上銷量無存在感。

對未來感到迷茫和無所適從?微信搜索未來知識圖譜(ID:futureknowledge),回復「投資未來」獲取《未來五年,這7個行業將爆發性增長》


ov最大的軟肋是沒有營銷好知乎這個精英社區。

開玩笑的

這反而說明人家定位準確,貴為精英的您並不是人家的核心客群

但是,你的個人喜好並不代表商業邏輯,別人多年領先原因也不會那麼淺薄

比如那個號稱思考了兩個月的騰訊科技的文章,他的三個觀點我一個都不認同。三年前接觸過ov,有一些過時的信息可以分享

1,ov模仿者正在分流他的客群?so easy,哪裡不會點哪裡。n年前就有人在學了好不好。要說受衝擊首當其衝的應該是金立吧?ov明星代言選擇變窄……o家當年連nba都簽過……

2,線下渠道風險。「市場好時,OV 這一套體系迅速擴張,市場不好時快速萎縮。這種人員眾多而且分層級的線下渠道,必須靠不斷出新品和高昂的渠道費用來支撐。」你說跟娃哈哈「有細小差別,本質一樣」。我提供一個「細小差別」,聽說的,ov的渠道十分扁平,終端可以直接找省代拿貨,省下的費用也是高額提成的源頭之一

3,技術軟肋。這一點邏輯相當混亂:沒有長期規劃-&>產品沒創新-&>產業鏈沒控制力。什麼鬼?一條條來

沒有長期規劃……你是說他們什麼賺錢做什麼是吧,確實是,但我覺得這是優點。而且ov有戰略的啊,跟隨戰略,有什麼問題,松下也是這樣的啊,他們活了下來,過得還挺滋潤

沒創新……超薄hifi快充拍照,你是看不慣人家搞出來還宣傳包裝得這麼好是吧

產業鏈沒控制力……講真,以我有限的見識,ov是我見過對供應商最好的企業,以他的產業鏈地位,對上游從來都是按時付款不拖不欠,不會到付款時再甩一張半年的銀承給你(現在還是不是這樣不太清楚)。他對品控要求很高,用料要好的,完全不是所謂「在看不到的地方省」,完全是老子有錢老子不幹那麼low的事的做派。高通什麼的有人說了,我了解到東莞大量廠靠ov的單活著,他們接的單里ov的單絕對是第一位的

我是三年前的信息,可能過時可能錯漏,但那個號稱思考兩個月的實在讓人汗顏,不只是信息,邏輯和理念都有問題。他覺得市場只有一個真理成功的企業都一個樣別人領先還一直領先是這屆人民不行眾人皆醉我獨醒

結果通篇都是未經思考的陳辭濫調


我就說一點吧,對用戶的傲慢。

其實行業內頂級企業一般都有這樣的毛病。

之前諾基亞十幾年手機市場全球第一,然而在兩三年內迅速土崩瓦解。在安卓剛剛興盛前後出的一系列坑爹機(n96 n97 n9 800 900)之類對口碑起了非常惡劣的作用,不是高價超低配(n96 n97),就是管生不管養。(n9 800 900)

今年年初小米瘋狂耍猴,上至小米5下至紅米3無一例外。結果銷量迅速降低,在五六月後就迫不得已現貨了。

三星在note7爆炸後沒查清爆炸原因就繼續賣,接著爆炸後把鍋推給用戶。雖然事情很近,後果目前不是很明顯,但對其口碑也是極大的打擊。

那麼OV的傲慢體現在哪兒?抄襲嚴重,管生不管養。

抄襲就拿今年的舉例,r9抄pro6,vivo的funtouch os幾乎照抄ios。它們的手機背面也幾乎朝蘋果看齊,而且OPPO的幾個手機(r9 a59 a53等)外觀幾乎一樣。國內幾個知名的廠商估計沒有哪個敢像他們那樣明目張胆了。

管生不管養其實早就是ov通病,系統萬年不更新的估計也就他們兩家了。同學的find7 ,2014年的OPPO旗艦,買來半年後就再也沒更新過。而同期的小米4,榮耀6一直更新到現在,甚至連nubia這樣的小廠也給z7系列維護了兩年多。

今年ov銷量特別好,然而還是這個鳥樣。之前微博上有人控訴r9 plus買來半年就不更新,至今還停留在安卓5.1,引來手機圈內不小的關注。(去年十一月底的微博,現在更沒更新就不知道了) 然而ov總是以穩定為由就不給更新系統。有人向ov反映在rom里加入流量檢測和控制功能,竟得到回復說太難,讓用戶自己裝第三方軟體。

抄襲的理由可以說有多方面,一方面是迎合ov用戶群想用蘋果的心理,另一方面省錢,畢竟每一款新機都重新設計也是要一筆錢的,系統ui美工也不會免費幫你設計。不更新系統的理由其實猜也猜的到,省錢,畢竟向高通聯發科買底包是要錢的,養一幫勤奮更新的軟體工程師也是要錢的。反正ov用戶至少七成對手機沒什麼了解,更不更新他們也不在意,何必費勁呢?

消費粉絲,消費口碑轉為利潤幾乎是近幾年我見過的手機巨頭都在乾的事。這是一種資本,當然也會是未來翻船的原因之一。


知乎也是步了貼吧的後塵,水軍相互吹捧


代言的明星要麼出軌,要麼吸毒 ,大保健,或者中國所有城市全部變為一線,才會出現ov倒台吧~當然這是不可能的~


謝邀,利益相關。

其他童鞋已經說的很多了。

我認為公司軟肋有以下幾點:

1.沒有長期規劃,今年不知道明年做什麼,老是盯著競爭對手的動向。但是競爭對手如華為、三星非常清楚自己想要什麼。

2.公司很多老人沒有進取心,不干事情拿工資還比幹事情的多。

3.老闆導向強於消費者導向。號稱消費者導向的公司,在裡面幹事情卻是領導說什麼是什麼,領導說的與消費者相反也要遵從。

4.產品過於保守,沒有核心競爭力,人才儲備不足。


打敗了小米,目前來看盈利模式都是正循環的。所有這些抓線下渠道的品牌,OPPO也好,vivo也罷,還是緊隨其後的金立酷比朵唯什麼的都有一個共通點,就是低配高價。總要壓縮成本的對不對,但是相對的線下的服務也比較完善。


推薦閱讀:

全鍵盤手機都快絕種了,現在還有什麼全鍵盤的手機作為備用機推薦?
使用 iPhone 5 時,左上角「返回」按鈕大拇指很難夠得到,而 iPhone 4 則正好,這是否 iPhone 5 設計上的不足?
為什麼4G時代語音通話還要另外收費?
手機1G+128G好還是3G+64G好?
智能手機上為什麼要保留計算器這個功能?普通大眾的使用率高嗎?

TAG:手機 | vivo手機 | OPP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