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價葡萄酒和頂級葡萄酒在釀造過程上會有哪些不同?
本題已加入知乎圓桌 ? 閑話葡萄酒,更多「葡萄酒」相關的話題討論歡迎關注。
同是葡萄酒,一瓶羅曼尼康帝可以賣到近10萬元/瓶,但超市裡也買得到50塊錢以下的葡萄酒。那麼與平價葡萄酒相比,頂級葡萄酒到底貴在哪裡呢?是因為釀造工藝及其成本上差別很大嗎?釀造工藝及其成本差異有多大?
我們先來了解一瓶酒的生產釀造工藝方面的成本:
首先,人工。比如同樣採摘,平坦土地上只要採用收割機就可以,而山地上的葡萄園則需要大量的熟練工人打理酒庄。而土壤顧問、種植顧問、釀酒顧問乃至酒庄管理人員,知名的業內精英收費就更別提了。
再次是葡萄的產量,高產量可以降低每瓶酒所分攤的成本,但能做到「質」「量」兼顧的酒庄只有鳳毛麟角,大部分酒庄都只能選擇其中一項。為了彌補低產量所帶來的缺失,那些小而精的酒庄成本都不便宜。
第三,光譜篩檢儀、反向滲透機器……各種釀酒設備也能產生巨大的開支。最容易理解的就是橡木桶,一個225升的法國新橡木桶需要1000多美元,這意味著那些用好桶的高品質紅葡萄酒平均每瓶又要增加至少2.5美元的成本。
第四,外包裝成本也不可少,橡木塞、瓶封、酒標等等,也是一項支出,再加上分銷運輸以及國家對葡萄酒所徵收的稅款,零零總總,或多或少都會決定一款酒的成本。
但這些成本加起來有多少呢?法國葡萄酒雜誌La Revue du Vin de France曾經做過一項調查,研究了三款分別來自香檳區、波爾多和勃艮第的高檔酒:市場價格1000多元的唐培里儂香檳(Dom Perignon)和價格過萬的波爾多右岸之王帕圖斯(Petrus),以及勃艮第的頂級名家喬治·魯米耶(Georges Roumier)旗下的一款特級園。調查結果顯示,這三款頂級酒每瓶的稅前生產成本依次為:22.28歐,30歐和30歐。作為參考,一家普通波爾多小酒庄每瓶酒的稅前成本則是1.38歐。
雖然頂級名庄酒和普通小酒庄在每瓶酒上的生產成本差異將近30倍……但是在市場上的實際售價,波爾多小酒庄的酒價格可能也就5-6歐元/瓶,而上面一款Roumier家的勃艮第特級園,可以賣到3000多歐。頂級酒和平價酒之間的差異,顯然不僅僅是由於釀造工藝成本的區別來決定的。
風土的價值很多頂級酒固化其價值最終依賴的是風土(terroir)的概念,簡單來講風土之的是能給葡萄酒帶來與其他地方完全不同樣特色的土壤、氣候以及其他自然條件和人文因素的結合。一款酒之所以好,主要的決定因素是因為其風土的優異,而風土是極難被複制的。
比如最講究風土的法國勃艮第,風土出色的葡萄園不僅地價高,出產的葡萄酒通常也更為出色,價格一般也更為昂貴。最為著名的羅曼尼康帝酒庄是說明風土價值最好的例子,酒庄共有6塊不同風土的葡萄園,大都彼此緊挨在一起,釀造6款葡萄酒所用的葡萄品種都是黑皮諾,釀造工藝也基本相同,但這6款紅葡萄酒卻各具特色,一個比一個好,也一個比一個貴... 決定這些區別的原因就是風土的差異,不同的年份同樣風土的葡萄園裡出產的酒,風格保持一致。如果康帝太貴喝不起,換其他價格更平易近人的酒庄,品鑒其不同風土的葡萄酒,也可以得出一樣的結論。
可以這麼說,風土的差異性、難以複製性,以及品質高低之分,幫助了葡萄酒市場以比較穩定的方式,確立了不同酒款的價格基礎。因為風土是一個可以信賴的保證葡萄酒品質和風格穩定的概念。
類似的,像波爾多1855列級庄,其中最有名的5家一級名庄(拉菲、拉圖、瑪歌、侯伯王和木桐),也是因為1-2百年來一直出眾穩定的品質,贏得了市場對其品牌的信賴——雖然1855年的分級並沒有測定土壤和氣候是否優異,分級之後的160年來這些酒庄的葡萄園也有過不少增減變遷,但現在這些波爾多頂級名庄都選擇在品牌故事中強調其風土的優異性和獨一無二——這說明」風土「是這個時代非常合適的價值定標概念。
市場營銷的作用對一部分採用類似奢侈品的方式來運營的葡萄酒,市場營銷的作用對葡萄酒的價格有比較大的影響。香檳,尤其是大牌香檳是其中最為典型的例子——各種大手筆的商業廣告,每年數各種各樣的發布會,高薪聘請的設計師和名模廣告代言……正是在背後持續性的品牌投入,才換來了各種上流社會、商政大佬的價值認同。
對於這種類型的商品,其生產成本其實只是一個不那麼重要的參考。比如一個名牌奢侈品包包的價格,當然不是由其布料和加工的成本來決定的。
供不應求帶來的高價
市場的價格總是由供需關係來決定。和人為限量的工藝製品相比,葡萄酒是由風土決定產量上限的農產品,當一款葡萄酒特別有名,市場需求很大,但其產量由格外稀少時,價格不斷走高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拉菲的名氣雖然很響,但是拉菲古堡的年產量在18-22萬瓶,量還是很大的,不大會出現供不應求的極端市場情況。
但上面我們提到的喬治·魯米耶莊園(Domaine Georges Roumier )最為有名的蜜思妮特級園 (Musigny Grand Cru)則是另一個極端的例子,酒庄在這塊Musigny特級園中只佔一千平方米不到的地塊,年產僅400瓶葡萄酒,堪稱精華中的精華,賣到1-2萬元已是常態。
這種供不應求的極端市場環境下,誕生的產物便是一些頂級名庄的「配額制」——也就是「有錢你也未必買得到」,酒庄有一張客戶名單,規定了「誰可以買,可以買多少」,這不僅約束私人客戶,也包括酒庄的分銷商。不同國家,不同分銷商每年可購買的量和價格可能都不相同。
有的酒庄比較靈活,採用價格槓桿,名單外的人購買會非常昂貴。有些則很嚴苛,不僅名單以外的客戶根本就買不到,名單上的私人顧客也被嚴令要求不得將自己的酒轉手再賣。配額式的管理方式在全球很多頂級酒庄都有採用,但酒庄產量越小,這種制度就越有存在的價值,最典型的例子便是那些勃艮第的頂級名庄。
總結一下,頂級名庄酒和評價酒相比,釀造工藝可能區別並不大,決定其價格的巨大差異最主要的因素是風土和品牌,極端的供不應求情況也會創造極端的高價。對題主的問題做了一些延伸,供大家參考。
平價葡萄酒不見得不頂級,頂級葡萄酒不一定價格貴。葡萄酒是一種釀造酒,天與地賦予釀酒原料的特性是種植與釀酒過程中的人力無法影響到的,可以說沒有好風土、好葡萄那麼釀酒師的經驗再豐富、工藝水平再高也做不出好酒,例如Banfi(班菲)酒庄的丘陵田地「黃金坡」的葡萄釀出來的Brunello di Montalcino與那些用產自聖天使堡低海拔大平原的葡萄生產出來的同類相比價格、品質、評分的差異太明顯。優秀的釀酒師用他們認為合適的工藝讓葡萄酒的表達不違背風土特性、發揮風土獨特的優點。鑒於上述原因,某些情形下平價酒與頂級酒的風土差異、田地管理方式與釀造工藝的差異或許比我們想像中要小一些。
-------------------------------------------------------------------------
存放自己試飲筆記與分享文章的地兒:
試飲筆記 - 知乎專欄
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了解頂級葡萄酒和平價葡萄酒的區別,頂級葡萄酒比平價葡萄酒喝起來味道濃,風味多,而且喝下去以後餘味「繞喉三日」,這種差別有時候就像一杯鮮榨的帶有果肉的橙汁和一瓶鮮橙多的區別一樣;也像一杯上好的手泡普洱茶與茶包的區別。
要做到味道濃+風味多+餘味繞喉,首先要在葡萄園的種植上下功夫,因為只有頂級葡萄才能釀造出頂級葡萄酒。
1. 被往死里虐
很讓人解氣的是:葡萄酒的世界沒有富二代的說法,或者說,任何葡萄酒富二代都成不了才!只要這個地方風調雨順、土壤富庶,葡萄酒就高級不了。天將降大任於斯葡萄,必先虐他千百遍,虐,很虐,往死里虐!
-要種在比較冷的地方,春天被霜凍,夏天缺陽光,秋天被水淹,冬天冤的直飄雪的那種,葡萄長得特別的安靜、特別的隱忍,跪舔著老天爺,慢慢的成熟,味道特別得勁兒。
-要種在非常貧瘠的土壤上,往往都是種啥啥不活的地方,就只能種葡萄!比如地表8米全是石頭,要吃到養分?請先紮根8米。比如地表給你點甜頭,騙你紮根,然後下面全是石灰岩石,死硬死硬,撞牆自殺良品那種,退無可退,只能順著岩石表面爬,直到找到一點縫隙,拚命紮下去,活生生將億萬年的岩石扎出一條裂縫,然後驕傲的穿過去!
-種的非常密集,一公頃葡萄園種上1萬棵樹,等於一平方米的4個角上都種1棵葡萄樹,就要擠死你,逼你拚命往地底長。不想拼搏?等待你的就是枯萎和凋零。紮下去,海闊天空!
-不澆水、不施肥,物競天擇,誰根系扎的深,誰就能贏,弱者要麼被渴死,要麼被餓死。
-隔三差五來折騰你,冬天剪斷你的手臂或者手指頭(枝條);春天來把你新長的手(枝條)用鐵絲固定起來;夏天把你的頭髮(葉子)剪掉,讓你更好的曬太陽;秋天把你的兄弟姐妹當場砍死,免得他們搶你的營養,就這樣,一串頂級葡萄就長成了,經過一年的驚嚇,個個鐵石心腸,強壯、圓滾。
相比之下,平價葡萄往往種在相對溫暖的地方,比較肥沃的土壤上,種植的不是很密集(3000-4000棵樹),澆水施肥也比較常見,兄弟姐妹們和諧相處,特別的舒服,彷彿住在5星際酒店。相當於頂級葡萄出生角斗場,平價葡萄出生溫室襁褓,你說誰牛x?
2. 慢慢的「發育」:
-頂級葡萄酒的葡萄是慢慢的、慢慢的、慢慢的達到了完全成熟,這裡的慢往往從葡萄開花到採摘會達到100天以上,最長的甚至會要130天。
-平價葡萄酒的葡萄是快快的、快快的、快快的達到了完全成熟,這裡的快有時候只需要70天。
快慢帶來的區別就是頂級葡萄濃縮而有味道,平價葡萄淡薄而沒有味道。
3. 把葡萄樹搞搞老。葡萄酒的世界裡流傳著一個美好的傳說:一老遮百丑。果味不濃?單寧不細膩?成熟度不均勻?沒有層次?別急,等我們老了,就啥都有了。
-老樹的根系發達,深入地底,吸取各種養分,而且老樹的產量會比較低,因此平均一下結出來的葡萄就比較濃縮,相當於爹媽富庶你還是獨生子女。
-年輕的樹根系稀疏,火氣大,葡萄樹自身的平衡還沒有建立,因此葡萄的品質就不穩定,相當於爹媽在創業,小孩的生活品質自然不能完全保證。
得到頂級葡萄還有其他方式,甚至封建迷信的方式,比如這些年很火的自然動力法(Biodynamic),一群老外根據中國的陰曆去種植葡萄,講究月亮潮汐,漲潮的時候休息,落潮的時候往死里整,還整出了一套祖傳秘方,比如牛角裡面塞牛糞、硅土和花花草草,施個法以後埋到地里,6個月以後挖出來,然後撒進葡萄園,認為可以調整葡萄酒的內分泌,以得到更自然而充滿Energy的葡萄果實!
等以上的三個條件達到了,頂級葡萄就到手了,然後就開始進入酒窖的釀酒環節,目前頂級葡萄受到的待遇和普通葡萄也不一樣。
首先頂級葡萄會經歷嚴格的篩選,最常用的是人工,當然要找到用心挑選的人,比如莊主自己挑和找個留學生挑,效果肯定不一樣,有的酒庄為了避免人工的疏忽,還會2次篩選。為了避免人工的不穩定性,很多酒庄選用高科技的篩選機器,最昂貴而頂級的是光學篩選,一台機器貴達千萬人民幣一台,每秒掃描頻率到達150次,將所有「發育不良」的葡萄都幹掉,留下的個個圓潤飽滿。其他的還有風學篩選、比重篩選等等,目的都一樣,得到高成熟度而健康的葡萄。
然後葡萄酒要進入發酵環節,目前比較高級別的方式是自然酵母+儘可能不打擾+在溫柔中萃取自然的精華,但是最基本的就是人工酵母+乾淨的發酵罐子+溫控,還有一種比較酷的方式是橡木桶發酵,橡木桶是把雙刃劍,特別的考驗葡萄酒,因此對於葡萄品質要求也就更高了。
然後就是陳釀環節,頂級的紅白葡萄酒都會經過橡木桶陳釀。幾年前,大家都很喜歡新橡木桶,新橡木桶的味道重,「去死皮」效果明顯,有發瘋的釀酒師甚至會過2次新橡木桶,濃妝艷抹,連親媽都不認識。但是近些年,大家追求小清新,葡萄酒也是,於是大幅降低新橡木桶的比例,絕大部分葡萄酒都不會100%的過新桶了。
最後一定要提及的是,如今的頂級葡萄酒的定義要再加上一條:有個性!因此,頂級的葡萄加上頂級的釀造方式,最後要體現頂級產區的「味道」,一杯轉起來,一喝,嗯,跟康師傅牛肉麵的廣告詞一樣:就是這個味!
[葡萄酒基礎篇]葡萄酒價格起底 - 吃貨的世界地圖 - 知乎專欄
作者:Cheung Erin
鏈接:[葡萄酒基礎篇]葡萄酒價格起底 - 吃貨的世界地圖 - 知乎專欄來源:知乎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讓我們來聊聊價格這個問題。
之前我在知乎上看到一個問題,是50塊的葡萄酒和5000塊的葡萄酒差別在哪裡,看了半天答案都覺得隔靴搔癢,於是奮起而答之。
對,別跟我扯銷售人員的良心,也忽視掉酒庄品牌,你用羅曼尼康帝和食雜店裡30塊的張裕比,你覺得這問題讓人怎麼答?簡直就跟問習大大當了國家主席而我為什麼只能在網上搬磚一樣。
上圖便是傳說中的羅曼尼康帝。還在用拉菲耍帥嗎?少年你out了,康帝才是如今的保值大咖,年年拍賣都有它。2015年4月4日蘇富比香港的拍賣會,6瓶1990年份的排了1,225,000港元。我最傾向於的解釋是成本,利潤這種東西,可以當成一種博弈,而成本是實打實產生了在那裡放著的,同樣是釀出來的酒,有的出廠價是1歐,有的則是300歐,一分錢一分貨就是這個道理。
50元以下的成本是完全可以釀造出葡萄酒並且投放在市場上的,對,我說的是釀出來葡萄酒,都不是那種果汁兌酒精的奇葩方法。其中主要的差別在於:
在這一點上,葡萄酒的質量會有本質的區別。
- 要不要自己種葡萄?自己買地/租地種植,還是跟地里種好葡萄的農民收購就好了?
說來說去,葡萄酒是葡萄的藝術,釀酒師再怎麼牛,但對於釀酒而言,理想的是做減法,盡量體現果實所帶來的風味。所以從根源上來講,葡萄的品質決定了很多東西,而自己種植的葡萄與收購的葡萄相比,無論是產量還是質量,都相差很多。
簡單來說,如果自己種植的話,你可以控制產量,比如釀酒葡萄相對需要在相對貧瘠的土地上生長,所以你不能隨便澆水,而且每株葡萄樹上的產量都要控制,結的葡萄串較少的情況下葡萄的風味會比較足,所以你可能要費很多力氣進行青摘……這些是自己管理種植可以做到的,但是你從農民手裡收葡萄,人家是靠產量換錢的,你覺得葡萄會怎麼種?只是購買葡萄相對來講可以節省包括土地、人工、種植、管理等一大筆錢。
更何況土地……勃艮第的優秀葡萄田可以論行來賣,這個土地成本差別不要太大。
- 釀造罐那些七七八八的機器是自己買,還是幾家一起買了再share,或者乾脆把葡萄汁交給別人給你釀好了你回倉庫里貼標就行了?
國外有合作酒庄的概念,意思就是很多釀酒的人自己是無法承擔那麼多的生產費用,所以大家一起湊錢買機器,一起用。酒庄出售葡萄汁什麼的在國外也不是新鮮事兒,有專門負責釀酒的給釀好了,再看看貼誰家的酒標就是。越省事的方法,成本自然也越便宜。
好,如果你自己種自己釀,那麼,接下來又是一群的問題:
- 採摘的過程中要不要人工採收?機器採摘的話,採摘機其實也巨貴。人工採的話,你當地的人工要多少錢?
- 在釀造的過程中,你的葡萄要不要篩選?如果要,選吧,是人工,還是買個神器一樣的篩選機(我見過一種可以自動掃描每粒葡萄根據樣本對比篩選的,至今覺得此機器無比耀眼難以超越)。所以便宜的酒要麼是篩剩下的要麼是沒篩過的。
- 在熟化過程中要不要用橡木桶?一個法國桶要800美金,美國桶500美金,匈牙利桶好像能便宜點,225L的小橡木桶則更貴——橡木桶差不多用三年就得換了這是多大的一筆成本啊!
- 然後假如你也用了橡木桶,你以為直接裝瓶就可以上市嗎?需要瓶陳啊親,我們以西班牙的酒來說,Reserva(珍藏)級別的紅葡萄酒酒要經過至少24個月的瓶中陳年,意思是你裝瓶之後要在酒莊裡找個地方放著,而且這地方要安靜涼爽避光……(balabala,自行腦補葡萄酒存放條件)……這也是需要錢的啊,你這些酒堆著沒賣,其他酒再釀出來了就沒地方放了好么,而且資金無法回籠(所以波爾多賣期酒啊)……
- 再繼續說,就是包裝之類的問題,塑料瓶包裝的葡萄酒你買嗎?紙盒+塑料袋封的你買嗎?還是你要禮盒版本的?用合成塞膠塞還是橡木塞?一個好的橡木塞成本也要1歐元了。用螺旋帽的話,成本參差不齊質量差之千里。消費者的消費傾向直接關係著酒好不好賣,當然也影響到了成本。
於是就說回來,50和5000的差別在哪呢?
一般情況50的酒多出現在大區酒,比如葡萄可以來自張三家種的可以來自李四家種的,或者是用自家種植的篩選下來品質不太高的葡萄,小酒庄可能用是生產合作社的機器。葡萄酒簡單經過發酵熟化過程就裝瓶上市,才不會費盡心機給你用橡木桶陳年一下或者怎樣。二氧化碳浸漬法釀造也是一個很常用的方法。所以一般出來的酒就是給你吃飯的時候配菜,見朋友的時候乾杯的。用5000的酒乾杯,你不覺得太壕了一點嗎?(這種氣魄的,求大腿來給我抱)
而5000的話釀造成本就會多很多,也要用到更多人力物力,比如採摘的時候會人工採摘,會用新橡木桶,葡萄要經過篩選台,可能會更注意提取用到冷浸漬的方法等等等等,反正你知道麻煩很多就是了。
那麼提到口味,其實,口味都是釀酒過程得到的結果。你用什麼樣的方法釀酒,自然應該得到什麼樣的結果,你要口感簡單的酒,那麼加橡木桶就可能有點「重」,所以了解自己的口味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成本之後,還有很重要的,就是運輸,稅收,儲藏,市場,品牌和利潤這些。
運輸其實是很重要的一個過程,因為國內很多葡萄酒其實都會有受熱的問題(講葡萄酒品質那章節我也說過這問題),主要原因是過海關或者海運的時候在集裝箱里這頓暴晒啊,而且海關抽檢不知道什麼時候到你,然後防晒保溫的那個東西歐洲人賣的奇貴無比,以至於我有次向一個經常買酒的進口商買酒的時候,他說要晚3個月才能到貨,因為夏天是不進口的。
稅收就更不用說了,你在大陸跟在香港就是倆價格了。粗略地算一下,17%增值稅+14%關稅+10%消費稅,清關費用還得算在上一條里,這也不少了吧?
而且,酒商如果是認真做酒,那麼儲藏的地方也是要花一些成本去搞定的,這些自然也都加在了你的酒價格里。
當然,還有很重要的品牌效應,比如香檳和cava價格可以差那麼多很主要一個原因是香檳是奢侈品,雖然每年香檳產量比cava還多(法國人真心太會做營銷了好么,普通波爾多大區酒爛得可以居然也可以騙國人說是很好的酒要花百十來塊去買實際上三十來塊勉強接受一下也就差不多了好么)。
除此之外,終端環節涉及到的人工及運營成本,以及合理的利潤,諸如此類,等等等等。
還有另外一點非常重要的,就是品牌價值。
有朋友提醒,在成本上的較量比較誇張。的確,即便是最簡單的一瓶酒,在工序上仍是歷經八十一難的,也許出廠價的區別是20塊和200塊的差別,看起來也不多,但是最後為什麼一個進街邊酒館,另一個就混進了拍賣行?答案必然是品牌價值。
歸根結底,釀酒是個苦差事,葡萄酒也就是一種農產品,所獲利的重點,往往是附加在酒上的一個名字。一個字頭的誕生,往往需要一代人甚至幾代人精益求精的努力——歷史、文化、傳承,執著、精細,甚至是運氣——這些經年累月的積累,才能成就品牌的附加價值。但是如果把這些也計算在內,成本大概更要高了吧……
在我的觀點看來,不是所有百元以下的酒都不能喝,也不是所有價格奢侈的酒都會讓人欣賞,重點是你的口味如何,你這瓶酒的要用來幹嘛。
不要被市場嚇到,因為用心做酒的人遠比你想像的多,也不要被價格蒙倒,實際上,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其實在釀造過程中有好多因素決定著一瓶葡萄酒的好壞,以下做一個簡單分析:
1.好的葡萄酒80%成功在於葡萄園裡的葡萄。頂級酒通常在自有的的葡萄園的管理下培育。平價酒可以選擇收取他家的葡萄用於釀造。並且有許多法律法規規定著頂級酒的規格。
2.在釀造環節,橡木桶,發酵車間的設備也是成本投入的一大方面。橡木桶的成本較高,若是有些暴力單寧之類的廉價葡萄酒會用一些更便宜的方式使得葡萄酒帶有橡木味,例如橡木棍、小球、碎片、粉末等等來讓廉價葡萄酒帶有橡木味。要知道,果漿發酵的場所也很不一樣,頂級葡萄酒可能用橡木桶,平價葡萄酒用水泥罐,大型不鏽鋼罐。
3.當然,產區的不同,地塊的價格也是酒價差別的一方面,這裡有很多氣候、土壤、降雨等自然因素影響著葡萄的質量,決定著一瓶酒的好壞。本回答僅適用於澳洲葡萄酒
這個問題用澳洲葡萄酒為樣本來回答非常的適合,因為許多澳洲名庄既出品價格不菲的頂級葡萄酒,也有非常親民的平價酒款。就拿在國內最有名的奔富(Penfolds)為例,他家的頂級酒款奔富葛蘭許2012年份(Penfolds Grange 2012)在澳洲本土市場的零售價為760澳元左右。而酒庄另一個系列寇蘭山(koonunga hill)則可以低至不到15澳元。同一個酒庄的兩款酒定價差別這麼大一定是有其原因的。
Penfolds Grange 2012
要探討這個問題,首先得搞清楚另一個問題:到底什麼是頂級葡萄酒?
看了這麼多答案,都很務虛,什麼品牌,什麼風土獨特性,什麼限量,什麼商業營銷等等等等。扯了一堆,沒有人務實地回答一下,拋開那些虛無縹緲的東西,單就酒本身來說,一瓶平價的葡萄酒和一瓶頂級葡萄酒的核心區別是什麼?
在我看來,頂級葡萄酒之所以能被稱為頂級,也之所以那麼昂貴主要是因為它——具有很高的陳年價值(潛力)。
還是拿奔富葛蘭許為例,現在澳洲市場上還有上個世紀50年代的奔富葛蘭許在售,價格大約為35000澳元左右。也就是說這些酒距今已經陳年了六十年,還依然沒有達到它品質的巔峰。而一般的30澳元以下的澳洲干紅,10年的窖藏大概就是它們的極限了。
Penfolds Grange 1957
我們也很常聽到的一句台詞——來瓶82年的拉菲! 很多人在聽到這句話的時候都沒有停下來想一想:82年距今多少年了呢?35年! 一般的干紅經過35年早就「掛」了(undrinkable), 而所謂的82拉菲不僅沒掛,還越老越醇,越老越多人追逐,這才是頂級酒的魅力所在。
再舉一例,我自己很喜歡的澳洲埃爾德頓酒庄(Elderton Wines),最近推出了一款售價高達350澳元的西拉子(Fifteen Shiraz),在信息介紹的窖藏建議(Cellaring)一欄寫的就是:最高可窖藏幾十年(up to a couple of decades from vintage)。而你可以在澳洲幾乎所有的頂級干紅的產品介紹中找到類似的信息。
另一方面,在澳洲酒中,天生窖藏潛力不高的品種黑皮諾(Pinot Noir)雖然也很流行,但是價格極其昂貴的頂級酒款聊聊可數,幾乎沒有。反之,對於窖藏潛力較高的品種西拉子和赤霞珠,價格超過200澳元的酒款比比皆是。
既然我們已經明確了平價葡萄酒和頂級葡萄酒之間的核心區別就是窖藏潛力,那麼問題就可以轉化為:一款簡單易飲,陳年潛力低,適合在它年輕的時候就飲用的葡萄酒和一款可以窖藏很多年的葡萄酒在釀製過程中有什麼區別?
這個問題又可以引申出另外一個問題:什麼才是決定一款酒陳年能力的關鍵因素?
在我看來,有兩個核心要素:複雜濃郁的風味和豐富優質的單寧(當然它本身需要是一款非常平衡的酒那是自不必說的)。兩個因素互相平衡,缺一不可。在長年窖藏的過程中他們會相互作用,也會互相扶持,單寧會逐漸得到軟化而酒的風味也從初級香氣(primary characters)逐漸轉化為高級的次級香氣(secondary characters)。當它們共同完成這種轉化的時候,這瓶酒就達到了品質的巔峰,不需要也不能再陳年了。若是風味寡淡,酒會因單寧過重一開始就不平衡。而單寧淺薄,葡萄酒根本就禁不住窖藏過程中長年氧氣的侵襲。
當一個釀酒師決定做一款陳年價值高的高端酒(Premium wines)的時候,他就會圍繞著兩個核心要素來開展工作。而同時,在保證酒的品質方面,釀酒師們都不會吝嗇對高端酒的投入。在栽培和釀製過程中,如果有選擇的話,他們都會選擇成本更高,但是效果更好的那一種,比如收穫時手采和機器采之間的選擇。
1 果實來源
首先要考慮的就是果實來源。
在澳洲,價格越低廉的酒所用的果實來源也就越紛雜,它們可以是以低廉的價格從果農手裡收購得來的,有些葡萄園甚至不在那些已經被認證的產區。果實的來源複雜,質量也就參差不齊,所以釀出來的酒品質較低也很不穩定。而果實來源比較統一的產區酒則會在酒標上打上產區的名字,比如Barossa Valley(巴羅莎谷),Mclaren Vale(麥克拉倫谷)等。所以在澳洲,你很難在10澳元以下的干紅的標籤中找到產區的名字,最多標一個州名,比如South Australia(南澳)(考慮到國內對進口酒信息不對稱的情況如此嚴重,這也可以當做鑒別一瓶澳洲酒價值的重要指標之一)。當然,這裡面也有例外,比如信奉調配(Blending) 釀酒哲學的奔富的很多酒款所用的果實除了主要的巴羅莎谷之外,還有南澳的各個地方他們認可的葡萄,所以酒標上打的也就是South Australia(南澳)。
即使是在同一個產區,也有分是酒庄擁有的並親自打理的葡萄園和酒庄之外每年只負責供給的葡萄園。這裡不能一棒子打死說酒庄自己管理的葡萄園在品質上一定更好,因為澳洲也不乏一些品質卓絕的獨立葡萄園。而有些澳洲頂級酒的果實就是來自於這些獨立經營的葡萄園, 比如托布雷莊園(Torbreck Vintners)售價高達750澳元的「領主」西拉子(Laird Shiraz)一開始就是跟一個葡萄園按合同購買葡萄來釀製的,直到2013年才正式收為己有。
接下來就是是否單一園區了。之所以單一園區(single vineyard)很多時候都會標在標籤上肯定是有一定的價值的。單一園區意味著果實更加的均勻,釀出來的酒更加的和諧統一,每年的品質也會更穩定。但有時釀酒師也會為了追求酒的複雜度而用多個固定園區葡萄混合(blending)的方式來達到一種和而不同的平衡。
以上說了這麼多,無論是是否自己管理,是否來源於統一產區以及是否來源於同一園區其實都不構成頂級葡萄酒果實的充要條件。
在澳洲,要釀製頂級葡萄酒,最核心的就是兩個字——老藤(old vines), 而且最好是旱栽老藤(dry-grown old vines)。
如果一個澳洲釀酒師想要做一款窖藏價值很高的高端酒(premium wines),大概百分之九十以上會直接跟老藤聯繫起來。老藤可以釀出品質更高的酒,這幾乎是澳洲釀酒界的金科玉律。為什麼老藤釀出的酒一定好?這並不是一種倚老賣老,而是老藤產出的果實的風味確實更加的集中(focused),濃郁(concentrated),香氣更加複雜(complicated)。
大浪淘沙,在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環境變遷中只有這些老藤能夠留存下來,說明他們是同類中最優質,最健康的一批。經過了這麼多年,它們已經可以和周邊的風土和諧共處,並且對季節環境的變化有過於常藤的適應和抵抗能力。而它們的根系已經伸展到地表的深處,可以汲取一般藤汲取不到的營養和水分。
老藤也有著粗壯的藤干(trunk), 冬天葡萄藤會把養分迴流儲藏在藤干里,藤干越粗,代表它能儲藏的養分越多,待到第二年生長季的時候所釋放的能量就越大。而老藤果實的單位產出反而是較少的,而有時栽培師還會用疏花疏果等手段刻意地降低產量,所以它們結出果實的濃郁複雜度不是一般年輕藤可以相比的。
澳洲的老藤保存狀況應該是所有國家中比較好的。歐洲國家的釀酒歷史雖然長得多,但是很多老藤都毀於19世紀中晚期席捲歐洲的那場根瘤蚜蟲的災難中。
澳洲保有許多藤齡超過百年甚至一百二十五年以上的老藤葡萄園。世界上最古老的西拉子就在澳洲著名的巴羅莎谷,種植於1843年,現為Langmeil酒庄所擁有。
老藤在澳洲是如此珍貴而被重視,所以可想而知,在市場上的地價非常昂貴。如果是跟酒廠切割獨立經營的葡萄園,賣出的葡萄也就相應會貴很多。所以,由它們釀出的酒也就不可能便宜。
2 釀製過程
採收:這個很多人都說過了。手采肯定是比機械化採摘更貴的,人工成本更高。國內的一近年來崛起的精品酒庄大都用手采甚至人工篩選果實,占的是國內勞動力相對便宜的優勢。這種優勢將會隨著國內人工成本的上漲而逐漸消失。 機械採摘的方式比較粗暴,會導致果實在採摘的時候就受到破皮等損傷,這樣會導致一些氧化和一些黴菌的入侵,從而降低果實的整體質量。所以既然是要釀製一款頂級的酒,選擇手采並不是一個很艱難的抉擇。
發酵等:除了常規的程序之外會採取一些措施來從果實中萃取出更多的風味物質和單寧,比如說在正式發酵前或者後進行一段時間的冷浸漬(cold maceration),「放血」(Bleeding off)等。這邊稍微解釋一下「放血」,就是在破碎(crush)後正式發酵(primary fermentation)之前, 葡萄汁顏色尚淺的時候,將部分葡萄汁取出(這部分葡萄汁可作成rose玫瑰紅/桃紅葡萄酒)。這樣,剩餘的葡萄汁釀出來的葡萄酒就會更加濃郁,但相應的產量也下降了,每瓶的價格也就上升了。
在初次發酵結束之後,通常會進行二次發酵,也就是蘋果酸乳酸發酵(malolactic fermentation),來增加風味的複雜度,同時降酸,降pH值(較低的pH值可以延緩氧化的進行,有利於葡萄酒陳年)。ps:其實現在大多數干紅一般也都會進行二次發酵了,這是一個趨勢,所以這裡其實沒什麼差別。
橡木桶陳釀:前面說了,老藤產出的果實釀成的酒,更加濃郁,更加集中,「骨骼」更加硬朗,所以它可以平衡更多的橡木桶元素。也就是說,它可以也應該通過更長時間的橡木桶陳釀來增加它複雜度,同時從橡木桶中萃取出更多的單寧來增加它的陳年能力。所以,你可以看到澳洲的頂級酒往往都經過橡木桶陳釀2~3年甚至更長,而澳洲平價酒橡木桶陳釀一般在一年以下。
因為橡木桶陳釀的時間增加,整個釀製周期被拉長,這些橡木桶擺在控溫室里佔據空間,這都是很大的時間和空間成本。而橡木桶陳釀並不是說放在那邊不管它就沒事了,你還得定期的給它topping(部分水分會蒸發了,你必須往裡面加酒填滿它,否則一有空間,氧氣就會乘虛而入),定期監測的各項數據和品質,這都是人力物力的成本。更不用說有些酒在橡木桶陳釀結束裝瓶之後,還會被酒庄繼續放置幾年來進行瓶中陳釀,品質需要達到釀酒師滿意的程度才得以發行。
除此之外,很多人也提到過了,橡木桶的品質也有差別,釀酒師通常都是用最優質的,自己最愛的橡木桶伺候這些頂級酒。
3 標籤和酒瓶
我經常和我的朋友說,買葡萄酒,在什麼都不懂的情況下,看顏值外形來判斷這款酒的價值並不是一件特別離譜的事情。原因很簡單,品質越好價值越高的酒,酒庄就捨得在酒瓶,標籤設計,整體造型設計上下成本。所以說,頂級酒,在外形的配套上所下的成本也是比較高的,有些瓶身會特別設計以區別於一般的酒款,瓶身上往往會弄上酒庄標誌的鏤刻或者浮雕。而平價酒尤其是廉價酒有許多會在整體外形上顯得鬆散和隨便。至於橡木塞或者螺旋蓋這種會影響酒的陳年品質的那肯定更是要優選中的優選。所以說,這些林林總總都會進一步推高這款酒的成本和最終的價格。
所謂的平價酒和頂級酒在澳洲的情況大致就是如此。
在我看來,平價酒和頂級酒之間更多的不是品質上的高低,而是風格取向的不同。 他們之間就像是拳擊里的量級差異,每個級別都會有自己的冠軍。雖然你大可以認為重量級的選手一定可以擊敗輕量級的選手,但是從本質而言,它們並不是站在同一個擂台。
以上。
行業新人,過來請教學習的。因為我是做技術的,簡單說說自己的認識。有什麼不對的地方,請溫柔的指正我。
在釀造方面,平價酒和頂級酒的差別就和養孩子差不多。有的家庭財力有限,只能給孩子喝平價奶粉,送去一般的學校上學,買個衣服真維斯也算是名牌了。有的家庭很富有,孩子從小喝進口奶粉,上貴族學校,世界一線品牌隨便穿。
類比葡萄酒釀造也是一樣。如果是買葡萄釀酒的話,平價酒用的葡萄最便宜可以到 兩三百刀一噸,好的葡萄2000刀一噸很正常了。
釀造過程,不僅僅只是橡木桶一個環節,成本可考慮因素太多了!
破碎除梗環節,人工篩選還是機器篩選,還是根本就不篩選。很多葡萄農為了釀酒季能多賣一些錢,根本不會控制產量。我更見過一些低劣做法,一車霞多麗裡邊摻雜其他品種,拉去酒廠賣。為了能多賺一些錢,葡萄農們也是各種奇葩做法。發酵環節,有木桶發酵,不鏽鋼罐發酵。有些大型商業化酒廠傾向於用一般的不鏽鋼發酵罐,甚至有的都沒有控溫裝置,釀酒季後還能做個儲存罐,多划算。頂級酒廠都是很小的open fermenter, 人工踩皮,這個成本要很高,人工太貴。發酵控溫方式也不同,原始的有用涼水降溫的,交水費就可以了。先進的用brine,這個牽涉到整個酒廠設計,成本大大增加。木桶發酵就不多說了。
還有原料這一塊。雖然大家都提倡最原始,最輕柔,最不打擾模式的釀造方式,但是大部分酒廠都還是會用各種手段「提升」自己酒的品質。舉個例子,在澳洲釀酒大家都知道是可以加酒石酸的。然而酒石酸的價格高,用量大,這些都會算到最終酒的成本裡邊。葡萄壓榨之後分free run 和 pressing,有些釀酒師往往要對白葡萄的壓縮汁pressing進行處理,除去過多的phenolics。有些人選擇過氧化法,有些人選擇加gelatine。成本又出現分化,過氧化辦法直接通空氣就可以了,加gelatine成本又會增加。這些都是實際釀酒中釀酒師需要考慮的問題。更不用提釀酒之後裝瓶之前各種高端tannin extract和橡木桶的運用來增加酒的複雜性了。
更直觀的一個例子,中國市場關心的錳含量問題。這個也是可以影響成本的,更能說明價格高的酒不見得酒質就好。其他國家葡萄酒我不清楚有沒有這個問題,這裡只是根據我在澳洲的經驗說一說。釀酒過程是不加錳的,錳的來源可能是土壤或者葡萄園噴洒的化學物。因為中國進口標準對錳有控制,有些酒廠為了能打開中國市場,想盡各種辦法除錳。過了機器的酒,風味都會有改變,品質不見得上升了,然而酒的成本上漲是事實!
酒廠用工。大型商業酒廠,成本控制體現在方方面面。用人喜歡用新人,比如我這樣的小白。因為可以開低薪呀。他們也很喜歡用沒有經驗的背包客。高端酒廠,為了保證自己的品質,肯定更喜歡找懂釀酒的人來工作。說的誇張點,估計釀酒季專職做飯的都可能是有豐富經驗的釀酒師吶!呆在城市裡很久沒去園子酒廠了,大家隨便看看。
平價葡萄酒*頂級葡萄酒
1.有些地區春天下雨,氣候溫暖濕潤,夏天陽光好,但是又不至於太熱,秋天收穫的季節沒有雨水,葡萄成熟度自然好。
有些地區春天乾旱,夏秋多雨,葡萄成熟度自然不好。2.有些品種的葡萄天生嬌貴,需要花更多的精力照顧,產量還少。
有些品種的葡萄抗病抗蟲產量還高。3.有些果農每年剪枝,疏果,採摘很用心,講究行間距,講究株間距,使用動物糞便肥料,行間伴種可固氮的植物,控制產量。
有些果農膨大,轉色農藥打得很用心,盡量提高產量。4.有些葡萄隨便抽出來一串測個糖度就潦草分了等級
有些逐粒篩選,確保每一顆葡萄都是成熟的。5.有些葡萄汁是自流汁
有些葡萄汁是壓榨汁(帶有更多的粗糙丹寧)6.有些用的是最先進的恆溫設備
有些給罐子里放一條水管子通上流動水降溫7.有些增加倒灌噴淋次數來增色
有些添加一些可增色的葡萄汁來增色8.有些不進橡木桶
有些加點橡木粉 有些加點橡木片在酒里泡一泡 有些進使用了三次的橡木桶 有些進新橡木桶 有些進高檔新橡木桶9.有些酒廠聘請剛畢業的釀酒師
有些酒廠聘請已經做出過名酒的釀酒師10.有些酒走薄利多銷路線
有些酒做廣告,做宣傳活動,組織酒庄游,走高大上奢侈品路線大概想到這些,關於過濾上的差別有點忘了,離心過濾比較省錢是不?
檢查了一遍發現居然沒有按照一條精緻一條粗糙的順序寫。。。有沒有讓完美星人抓狂。。。然而懶星人懶得改了。。。以下是波爾多或勃艮第產區的區別,新世界頂級酒的我不了解。
- 葡萄的畝產不一樣,頂級酒庄每畝出產葡萄酒瓶數是有限制。通常在葡萄藤的行距,株距,葡萄藤的修剪方式有影響,以及花期疏花(可能還有疏果),畝產的限制會使葡萄從土壤中吸收的養分,接收的光照更多,有助於提高葡萄中包含的風味物質。平價葡萄酒這方面的限制要低一點,或者就沒有限制。
- 採收就不一樣吧,頂級葡萄酒是人工採摘,平價葡萄酒很多是機器採摘
- 葡萄的來源也不一樣,頂級葡萄酒都是本酒庄的葡萄,來自於某產區的某個葡萄田。而平價葡萄酒的葡萄可能是從附近收購的。
- 葡萄的篩選也不一樣。頂級葡萄會用人工篩選,或者用光學篩選機,平價葡萄酒就沒有那麼講究了,葡萄梗,都會混入果漿
- 果漿發酵的場所也不一樣,頂級葡萄酒可能用橡木桶,平價葡萄酒用水泥罐,大型不鏽鋼罐。
- 頂級葡萄酒在發酵過程中可能有「放血」的工藝,這是在葡萄的成熟程度不夠時採取的,放出一部分過濾的果汁,使得單寧酸更加濃縮。
我一直在想,那些優秀的答主畢業論文一定分很高
看到葡萄酒問題實再忍不住,知乎第一答。
葡萄酒從業十多年了,去年離開葡萄酒行業,長城葡萄酒在我的老家沙城,在被中糧收購前我一直在,之後去了另一家酒庄。
我在這裡先爆個料,一瓶最低價格的干紅葡萄酒的成本是多少錢?15元?20元?不,只需要9元左右。以2015年釀酒葡萄赤霞珠的價格為例,從地里農民手中收購的價格是1.5元一斤,兩斤葡萄可以釀一瓶酒,再加上酒瓶,酒標,酒塞,包裝,稅,大約9元,實再不能再低了,再低就是假酒了。這種酒我們一般是12元一瓶批發給經銷商,有一些經銷商以15元一瓶的價格出售。當然,這裡還包含當地政府給的支持。
以我之前工作過的酒庄為例,最差的葡萄酒一般都是從山東買來的,買來後直接灌裝,12元左右出售。中檔酒酒庄自己釀,80元至300元出售。高檔酒一般是從澳洲買來的,價格大幾百元至幾千元出售。
回到樓主的問題,平價葡萄酒和頂級葡萄酒在釀造過程會有哪些不同?不知道樓主知不知道葡萄酒行業有一句話,叫做七分種,三分釀。頂級葡萄酒是天時,地利,人和的產物。
先說七分種,前面的回答幾乎都答到了,我只說一點沒有說到的,釀造頂級葡萄酒的葡萄樹是要限制產量的,比如說一株葡萄樹如果自行生長的話能長出10斤的葡萄來,那麼如果要釀造頂級葡萄酒就會人工干預,剪掉一些葡萄,比如說只留5斤葡萄,讓這株葡萄樹生長的葡萄品質更高,一般來說也就是糖份更高。知道什麼叫「甜度不夠,糖來湊」嗎?有些人喝了劣質葡萄酒感覺比喝了白酒還頭疼,還難受,就是喝了加了蔗糖發酵的葡萄酒。
再說三分釀,釀酒師,和橡木桶窖藏,時間就是最大的成本了。簡單點,解釋的方式簡單點。
老衲向來用圖解釋:上圖是國外wine folly上的解釋,感謝 @知酒君的翻譯。簡單來說就是是否經過陳釀,是否手工採摘,儲存的年份,葡萄品種還有產區是否優秀,等等這些因素都會影響到葡萄酒的價格。
如果單從題主的問題來看,那麼就是是否經過橡木桶陳釀的,還有橡木桶的成本也不同,比如一個225升的法國新橡木桶需要1000多美元,而美國的則低得多。
歡迎關注公眾號「葡萄酒知識」了解更多知識。這個問題樓上的專家們都回答了很多,影響價格的因素非常多,可能是每個細節的不一樣就導致最後的品質完全不同。如果莊主想要有自己的田塊,田塊就是一筆大的花費。再者很多勃艮第的莊主會使用有機種植、生物動力法、理性控制法等,這些都需要耗費很大的人力財力。有些莊主也會自己研究一些修建的方法甚至改變種植密度等,比如位於Saint Aubin的Hubert Lamy採用的就是高密度種植法,修剪方式也比較獨樹一幟。有機種植並不是直接通過施肥給予植物所需的養分,而是透過養育豐富的土壤,再由土壤將養分供給植株。因為禁止使用除草劑,採用有機種植的莊主或者果農必須以翻土除草的方式來取代。就是在園中養些家禽家畜,管理起來也不容易。這就極大地增加了勞動力,而且培養土壤也不是一個短期的過程,時間成本也是大大的。同樣地,生物動力法的實踐者需要調製混合著動、植物與礦物質等天然材料的製劑,配合年曆的時機使用,來強化植物的力量。有些配方需要經過發酵轉化,通常在動物的器官中進行,最常用的被稱為「500」的製劑,是將牛糞裝入牛角中再埋到土裡進行發酵,隔年春天挖出來後才能用來強化土地。(具體可參考林嶼森先生的書)這些步驟光聽起來就非常繁瑣,如果要付諸實踐,需要投入的時間和精力可想而知。理性控制法是目前很多經營酒庄都採用的種植法。相比慣性施用農藥的耕作法,理性控制法更注意觀察葡萄園的狀況,實地了解病害後才依實際情況施用小計量的藥物。而要做到對整個葡萄園的狀況了如指掌,沒有個一年半載怕是達不到這種境界。對於種植密度,就勃艮第來說,現在的種植密度大約是每公頃1萬到1萬2千株。Domaine de la Romanee-Conti酒庄曾實驗1萬6千株的高密度種植,但因為短剪枝葡萄樹長得太茂盛,已經不再續種。Hubert Lamy甚至在某些葡萄園種植高達2萬到3萬株的密度,全以手工耕作,葡萄成熟更快更濃縮。純手工的勞動強度大家想想吧。所以,貴,是因為成本高啊。
簡單的說,大部分差異來自葡萄園的風土條件以及栽種。精耕細作加上降低產量所得到的葡萄品質就會有明顯的不同。高價酒在採收後處理環節上,諸如細分不同地塊、不同品種的葡萄分別處理、是否精細揀選完美果粒、低溫處理保存果香避免過度氧化、全過程的酒液移動以輕柔方式處理避免用泵,輕柔壓榨,精選酵母品種,精選合適的桶做培養,釀酒師的精心混調,裝瓶後的陳釀...每一步都更加講究。而低價酒則是不管風土條件的,可四處收購次級的、被好酒庄淘汰的葡萄或原酒,混在一起,像廚師做大鍋炒一樣,處理成能入口的品質就好了,重點是成本低,價格容易被消費者接受。以下用我的一篇專欄文章做補充吧!「好」和「偉大」的差別
作者:林殿理
原載於Wine雜誌
在工作中,我經常要給各種不同檔次的葡萄酒做評價。
去給酒挑錯是容易的,只要受過一定的訓練,就能判斷出一款酒是不是有葡萄品質的缺失、釀造工藝上的缺陷,或是儲存環境出了問題。一杯酒端到了面前,專業人士就會反射性的去檢查它是否有木塞污染、過度揮發酸、過度氧化、醋化、馬廄味(Brettanomyces)等種種缺陷。淘汰了有明顯缺陷或變質的酒,還有一些酒基本上沒什麼大問題,但就是味道不怎麼吸引人——果味單薄、酒體渙散,或是帶有生青味、酸度缺乏、單寧粗糙、木味過重、酒精感過強等等。這些不怎麼討人喜歡的酒其實也不難分辨。
在科技發達、資訊與人才交流方便的今日,釀造一款各方面達標的「正確」的葡萄酒,已經不再像過去一樣需要經過漫長嘗試錯誤的過程。在市面上,我們越來越容易可以用很合宜的價格購買到各式各樣風味可口,架構均衡的酒。然而,這些「好」的酒,和「偉大」的酒之間還有多少差距呢?這個疑問,甚至連一些喝酒多年的愛好者也不一定說得出個所以然。
其實,好的葡萄酒與偉大的葡萄酒之間,可能只有很小的差異,然而這一點點的差異,卻又是許多釀酒師窮一生之力也無法跨越的鴻溝,就像靈魂的重量一般。酒的品質由葡萄決定,而優質的葡萄則來自偉大的葡萄園。有幸擁有一塊風水寶地只是個好起點;如何將這塊地分析了解透徹,挑選具有潛力的葡萄品種並採用最合適的耕作方式,加上持續不斷的細膩照料,不只考驗釀酒者的專業知識,更考驗他們有沒有決心與熱情去釀出一款偉大的酒。
有趣的是,一個偉大的葡萄酒產區經常不會是一個很容易栽種葡萄的環境,常常伴隨著來自大自然的種種考驗——貧瘠的土壤、霜凍、冰雹、乾旱、日照不足、病蟲害等問題。一個出色的完美年份,在背後襯托它的會是許多個一般般的年份,加上一些慘不忍睹的艱難年份。然而在年復一年的挑戰考驗之下,偉大產區的釀酒人練就了一身本事,無論上天發給他們好牌或爛牌,他們幾乎總是能釀出對得起產區名聲的酒。而那些平坦肥沃,總是風調雨順的土地呢?葡萄樹沒有了生存壓力,根不會使勁往深處扎,因此葡萄的產量雖然大,但風味卻平淡無奇。
在我的經驗中,那些偉大的葡萄酒總是有著極為精妙的平衡感——不是那種走在平地上毫無懸念的平穩,而是多一分太胖、少一分嫌瘦的,像走在鋼索上的那種平衡。它們不會用過於濃妝艷抹的果味和橡木味對你投懷送抱,而是含蓄隱約、有意無意的流露出自己的風韻,勾引你再上前一步。它的每個小動作、每個小眼神,都看似不經意但充滿了戲。偉大的酒,其中包含了深藏的能量,具有極佳的陳年潛力,隨著光陰的流動讓你慢慢的窺探到它複雜而精巧的變化。宛如一位老戲骨,從不需要誇張的表情或大喊大叫,只一個眼神、一個身段,已然震懾全場。
平價葡萄酒與頂級葡萄酒在釀造過程中真的有太多不同么?且聽我細細道來。(′?ω?`)
影響葡萄酒售價的因素
1. 葡萄園
·葡萄園所在地
有釀出高品質葡萄酒潛能的地區比普通的地方要貴很多。比如同樣是在法國,波爾多和勃艮第的酒就會比澳客地區IGP的貴上很多。
·葡萄園的機械化程度及人工費用
判斷酒庄好壞時有句話:好的酒庄都在山坡上(也不盡然)。因為釀酒葡萄多種植在維度30到50度之間,在一些寒冷地區如德國和義大利北部,向陽的斜坡尤其重要,陽光充足葡萄才能成熟。
獲得優質葡萄的同時,斜坡也提高了人工成本
葡萄成熟需要採收時,在斜坡上無法使用機器,需要人為採收。這極大地增加的人工成本。
·產量以及葡萄挑選的精細程度
使用灌溉等方法讓葡萄獲得充足的水分會讓葡萄果實腫脹,充滿水分。此舉可以增加葡萄酒產量,但是酒中的風味物質被稀釋,入口可能寡淡無味。因此好的酒庄都會嚴格控制葡萄的水分,不同國家也對具有原產地保護標籤(PDO)的地區在水分上有嚴格的標準。如此保證了葡萄酒的品質,但也降低了產量,售價自然高。
另外,去除不成熟的或發霉的葡萄會產生大量人工成本。德國最大的產區萊茵黑森,有26000多公頃葡萄園,一公頃算1300棵葡萄樹,一棵葡萄樹平均25串葡萄。一共有845000000串葡萄需要檢查挑選。
2. 酒庄及釀造
·酒庄的設備及使用效率
各個酒庄有不同的發酵容器,木槽,水泥缸,不鏽鋼罐,甚至陶罐(喬治亞),它們價格不同,所需要的人工程度也不同。
·熟化成本及橡木風味
發酵結束後就是熟化(紅葡萄酒還有壓榨)。熟化容器分為兩種,在不鏽鋼罐中熟化和在橡木桶中熟化,橡木桶又分為法國橡木和美國橡木。不鏽鋼罐不會給葡萄增加任何多餘的味道,所有味道都來自於葡萄本身。而橡木桶會給葡萄酒增加特有的橡木風味,法國桶增加烘烤和堅果的香氣,美國桶提供椰子和香草的味道。
橡木桶的價格十分昂貴,大多數法國橡木桶的售價在$1000左右,貴的能到$3000。一個典型的美國橡木桶價格在$500。然而一個酒窖所需的橡木桶數量。。。。。
感受到了么?_?
3.包裝,分銷和銷售
這部分比較雜亂,有匯率的影響(這幾年澳大利亞葡萄酒降稅很厲害,奧後的酒便宜又香氣逼人),包裝以及分裝的木箱,運輸費用,商人期待的利潤等等。。。。。。
總之這些基本就是影響葡萄酒價格的因素,在釀造方面,頂級葡萄酒與平價的酒差距不大。價格的巨大差異體現在地理位置的差異,以及這裡的酒是否已經出名。
說白了就是產量低又好喝就貴
做工,時間,人力費的多
這個問題我個人認為,在中國確實要嚴肅的看看
我沒文化樓上的那些高深理論家別tm騙我。
平價葡萄酒和頂級葡萄酒在釀造過程上會有哪些不同?主要不同幾點,簡要回答之:1: 葡萄品種。有的葡萄天生嬌貴,產量低,品質高。如:Nebbiolo(巴羅洛主要葡萄)2: 頂級葡萄酒大部分在幾大大名產區,法國的波爾多,義大利的托斯卡納,美國加州。3: 葡萄選取, 想釀出好酒,葡萄的成熟度,完整度,糖度都是要考慮的。優質的,完美成熟的,我破損的葡萄釀出的酒通常可以保存時間較長,高端酒其葡萄挑選事手工的,而平價都是機器直接篩選榨汁。4:釀酒師的技術。 好老師能教出好的學生,好的釀酒師對溫度濕度,酵母的活性有著完美的控制5:酒庄。 包括營銷手段,品牌包裝。6: 也是醉重要的。 供需關係!!又個笑話,中國人每年喝的82拉菲量,是法國82年拉菲產區的10倍。 對事每年奧
推薦閱讀:
※什麼樣的葡萄酒能陳年?怎麼喝出一個酒「過氣」了?
※適合釀酒的葡萄種類有哪些?各有什麼特點?
※桃花酒釀製用乾花還是鮮花?釀製具體步驟是怎麼樣?
※同樣度數的白酒,為什麼有的喝下去辣,有的不辣,是什麼物質產生辣的感覺?
※威士忌的酒桶是怎麼製作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