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大部分日本人都知道wabi-sabi但是卻又無法具體解釋它?
wabi-sabi是日本獨有的美學風格,現在很多設計都在追求wabi-sabi,到底什麼才是wabi-sabi?無印良品算得上是wabi-sabi的設計嗎?
剛好昨晚就在思考這個問題,今早看到題目覺得有緣就答一下看看吧。
「侘び寂び」這個詞本來就很虛,通常都是看到相關的景物會意會,真要乾巴巴細說反而越說越糊塗的類型。
這就像有外國人說喜歡中國古典詩詞的含蓄之美,但要非讓你解釋什麼叫含蓄之美,就一下說不清了,會側著腦袋,嘴巴吸氣,露出微妙的表情。問日本人「侘び寂び」怎麼理解?通常也都是這種回應。伴隨著嗯.....這樣的長音。(如下圖)wabi-sabi是一種感受到那種美的狀態,往往並非物質本身。從那件物品和環境之中引發自己人生的某些向內的思考,因為自己記憶與感受的積累而對這些事物產生了 wabi-sabi 的感受。
比如看到以下的圖片,你會在心中產生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感覺,這種感覺,正是 wabi-sabi。
如果說具體的歷史和釋義,知乎也好,百度也好寫得很多了,基本上大家會有個大概的感覺,什麼質樸啦,靜謐啦,簡潔啦,自然啦,殘缺之美了等等,每次回想起來或多或少總是有點印象,又覺得模糊不清。
其實美學就該是這樣,能夠感受和意會是最好,要一一用文字語言解釋表達就反而不那麼美了,反而就違背了「侘び寂び」本身的意境。
其實這兩個詞本身早先也是分開來的。わび:飾りやおごりを捨てて、簡素?質素?枯淡な味わいを求める事。
俳句や茶道などの基本となる考え方?理想の一つ。さび:物靜かで、古びたような趣。
簡單來說,前者偏禪意,內涵,是說返璞歸真,追求質樸和寡淡。後者從時間上追求靜謐與陳舊的歲月感。
事實上,並非古舊的東西就是 「侘び寂び」,也不是說帶有自然的簡潔的靜謐的就一定是 「侘び寂び」,它作為日本傳統審美的最高境界之一,本身就是一種不簡單的美。
「侘び寂び」用我的話說,有一句最核心:這種看似簡單樸素與世無爭的美,其實一點兒都不簡單。
就像你在山林上修建了一座別墅,又讓這個別墅設計得和山野融為一體,趣味盎然,和光同塵,道法自然。這可比房子外面貼金鑲鑽高級多了,當然對於很多人來說還是金閃閃更厲害。
用人打比方的話,就像一個歷經沙場的常勝將軍,有一天放下長劍,脫下盔甲,洗凈浮華,收斂鋒芒,滿臉鬍渣,穿著麻衣布鞋,神情落寞,獨自一人喝著酒斜靠在枯藤老樹下,安靜地看著遠方的夕陽。
一個路人走過,看這人雖然一身簡單樸素的裝扮,卻立即能感受到一股不可言喻的蕭索與滄桑。雖然一般人可能更推崇將軍戰馬長槍,黃金盔甲,精神抖擻,所向披靡,一呼百應,氣勢如虹的完美巔峰狀態,不過對於另一類人而言,此時落寞看夕陽的將軍,卻有另一種強大的魅力。
世間萬物,都是從無到有,又從有逐漸走向一種低調而無所凝滯的消退。
當人歷經浮華,年事漸高,就會愈加偏愛這種靜寂不言的無常之美。
以前看過一點點這方面的書,簡單說下理解。不一定對。wabi、sabi,還有shibu,原是禪學的基本精神,後來由於茶道將禪學的精神實踐於儀式中,因此wabi-sabi的素樸精神常常反映於茶室中。wabi(侘)指的是:「閑寂、寂靜、樸素」等意;sabi(寂)指的是「空寂、幽雅、古雅、精鍊」等意,也就是「經過沉澱後所散發出的痕迹」。其實wabi與sabi的意思有些相似,但wabi指的是「天生固有的形態」,這兩個字形成複合字——「wabi-sabi」,一個廣大的宇宙觀與美學系統。因此談到日本傳統美學時,常以wabi-sabi的觀點來論述。另外,其實還有shibu(澀),指的是「收斂的、或素雅中雅緻的精鍊鑒賞」,這三個字有許多意義相近的地方,很難以文字確切表達清楚,但共同的精神象徵曾是日本藝術追求的簡樸意境,甚至是僧侶們或藝術家們所追求的恬靜美學思想,更是禪學所認同能夠表達心靈意境的原則,因此這三者所追求的同樣是在空寂的境界中,致力於貧窮的富饒,以及體認簡樸中的美感所傳達出的素樸精神。無論是「侘」或「寂」都是有缺陷才有價值的「不足主義」心裡表現於藝術之上,對日本人而言,注目完美無缺的事物反而沒有樂趣,有欠缺和不完美,才有餘韻和空間玩味,能使人發揮想像力去感受美。
這種素樸精神的原則是「所有事物和諧的價值」,且以自然為基礎,並且關心與自然的和諧之美。以日本的皇宮為例,它所呈現的簡單、質樸之美,彷彿同尋常人家般的素雅住家,因為它所強調的是與大自然和諧的關係,而不是一種霸權、侵略性的耀眼形式,因此皇宮的樸素外表呈現出的外觀與機能是對等的關係,所以不賣弄外觀形式。這種不對稱、簡單的、樸素的、自然的、精巧的、靜寂的原則,形成了東方美學獨樹一格的設計品味,傳達了一種靜謐的詩意。
日本的生活中處處強調順應自然、表現自然、與自然共存的生活意念,因此這種自然觀與禪宗的思想結合後,產生了「幽玄、恬靜、閑寂」的生活哲學,也就是著重真實且不假修飾、雕琢的自然之美。所以樸素美學相對於材質應用的主旨即為:「忠於材料的本性,呈現樸素的品味」。這種自然觀的主張,除了強調與大自然的調和外,也善於發揮材料的本質,並且探討內在性靈之美,所以諸如紙、藤、土、竹、稻草或木材等溫潤材質,都能藉由視覺、觸覺、嗅覺與人產生共鳴,而達到人與物之間的和諧關係。再者,這些材質都能夠適度地調節氣候的溫濕度,並且藉由歲月的沉潛,散發出樸素、收斂的痕迹,這種意象傳達出禪學或茶道主張的精神意境,並忠實地反映出樸素美學的收斂性格。拿產品舉例的話,典型如日本的服飾品牌「45rpm」,在素材的製程上追求天然的做法,承襲了日本古老的「indigo」藍染技術來製作。由於採用植物性染料,因此在不斷清洗下,服裝上的靛青色呈現出難以調製的色彩調性,因而每一件衣服的色彩都是獨一無二。全世界有許多國家都有這樣的印染技術,只不過在色彩的運用上略有不同,也不像日本將這種藍染的色澤全面地運用在家居、家飾與服裝上,像是和服、帶子(obi)、暖簾、扇子、桌布等。天然的棉麻材料再加上植物印染的技術,並通過不同的處理手法所形塑的圖案設計,確實反映了「sabi」的精神(忠於材料的本性,呈現樸素的品味)之美。如果擴大到東方禪對產品設計的影響,最典型莫過於IsseyMiyake,三宅一生,一直以無結構模式進行設計,擺脫了西方傳統的造型模式,而以深向的反思維進行創意。掰開、揉碎,再組合,形成驚人奇突的構造,同時又具有寬泛、雍容的內涵。這是一種基於東方制衣枝術的創新模式,反映了日本式的關於自然和人生溫和文流的哲學。三宅一生的獨創性巳遠遠超出了時代的和時裝的界限,顯示了對時代不同凡響的理解。三宅一生所設計的服飾,必須由人穿上後作品才算完成,且不會有一模一樣的體態,此概念與禪的「動力說」相互對應,強調過程與實際參與的體認,在禪的世界裡,事物是沒有一定的狀態,是恆動的。金剛經說「無住生心」意指事物不會停留在某個點,因此,勿執著,當放下才能領悟事物的原貌;而三宅一生最經典的「皺褶」系列(pleats please)可以包容任何體態,「包容」的另一個含義,便是將心裡的雜念牽掛徹底「放下」。所謂「掛」者,即內有牽掛;「礙」者,即外有障礙,服飾為穿在身上最貼近己身的身外之物,惟當心理放下一切障礙物(外在雜念與內心憂擾),則心無所住,心無所縛,將「包容」(皺褶)包覆全身也能體會「百花叢里過,片葉不沾身」的自在。
還有一個受東方禪影響很深的產品,也是我們最熟悉的——蘋果。喬布斯在其傳記中也闡明其設計概念來自禪宗的概念,因此蘋果電腦自開創年代開始便延續「簡單Simple」、「直觀Intuitive」、「少即是多Less is more」和「形式從屬功能Form follows function」的設計理念。「直觀」的洞見是禪所強調的,對於事物的判斷講神領意會不假他說。蘋果產品的特色在於簡化所有指示標示與按鈕的設計,無需說明贅述便可操作自如的特性,具備「直指人心」的啟發力量,令人頓覺佛陀「不立文字」的真諦。喬布斯曾說「佛教中有一句話:初學者的心態;擁有初學者的心態是件了不起的事情。」「不忘初心」,不要迷惑於表象而要洞察事務的本質,初學者的心態是行動派的禪宗。所謂初學者的心態是指,不要無端猜測、不要期望、不要武斷也不要偏見。初學者的心態正如一個新生兒面對這個世界一樣,永遠充滿好奇、求知慾、讚歎,在這其中,我們要學智慧、學解脫、尋求自性自悟的體現。這可能是喬布斯能在死板的電子工業中大破大立、創造出富有人性化的產品其中一項因素吧。喬布斯學禪的入門書籍很多,日本禪師鈴木俊隆用英文寫的《禪者的初心》,對他啟發很大。追源溯流,鈴木俊隆算是禪宗五家之一的曹洞宗在日本的傳人。1959年,鈴木俊隆禪師抵達美國,憑著六祖「人雖有南北,佛性無南北」一句話,立志教授全無佛學根基的美國人修習禪道,以弘揚佛法。《禪者的初心》就是鈴木俊隆禪師為那些對佛學一竅不通的美國人寫的英文入門讀物。禪宗認為佛性眾生皆有,且本為清凈,不分愚智賢聖、富貴貧賤而有所差別,而佛與凡夫之間的差別,是在於自覺與否,故見性即佛,自身即佛。惠能於《六祖壇經》敘述道:
善知識。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緣心迷,不能自悟。須假大善知識示導見性。當知愚人智人,佛性本無差別。只緣迷悟不同,所以有愚有智。
人也是如此,雖有南北之分,可是這一念心性、智慧心,實沒有東西南北之分,也沒有出家、在家之別,這念心性是無形、無相的;禪宗不斷鼓勵自身去尋找內在的「真我」、注重的是人對於本有自性(佛性)的自覺性,強調必須超越自我所生之妄念,方能進一步見性。「一切唯心、萬法唯識」,講究發自內心的頓悟。這種思維方式正合喬布斯的心性。從《禪者的初心》里,喬布斯讀到了一個清凈、澄澈、可以任由思維自由行走的理想世界。
這是1973年喬布斯於里德學院修鍊禪學時的講話,可見,他對禪當時已有較深的體悟了。禪強調直覺和頓悟,但要達到「頓悟」又可能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通常要經歷「見山是山」到「見山不是山」再到「見山還是山」的三個階段。喬布斯的職業生涯經歷了三個階段:創立蘋果公司,退出蘋果公司,重回蘋果公司。當蘋果還是蘋果的時候,蘋果已不是當初的蘋果,Mac還是Mac又不是當初的Mac,而是iMac。從AppleI到iPod,從「蘋果電腦公司」更名為「蘋果公司」,喬布斯已逐漸參透了他的「禪」。「不立文字,直指人心」在喬布斯那裡變成了一種獨特的技術和設計思路——NoButton。「按鈕」是電子設備「天然標誌」,但用戶要的不是按鈕,而是「直指人心」的功能、效用和體驗。所以iPod的外型設計極其簡單:「所見即所得」,只看到一個屏幕和一個「唱片」,其實是一個隱形化的按鈕加觸摸操作盤。IPhone更是把NoButton技術和設計理念貫徹到極致:一部只有屏幕沒有按鈕的手機。這些理念,恐怕很大程度要歸功於東方禪對喬布斯的影響。禪學重視經驗,不重視智慧。我看過很多人都在沉思冥想,但似乎沒什麼功效。所以,我對那些能夠超越有形物質或者形而上的學說極感興趣,也開始注意到比知覺及意識更高的層次——直覺和頓悟,這與禪的基本理念極為相近。
一貫結尾:為避免成為謀求變現者,每篇正式回答都附加微信付款二維碼供打賞。如違反相關規定,歡迎告知。
https://wx.tenpay.com/f2f?t=AQAAAEgw4mvdydu3td6WOGKzXRY%3D (二維碼自動識別)
…嗯?我還以為是討論日本人吃芥末的問題…
wabi-sabi 主要是下面的三個點:
簡約(simplicity) 質樸 (modesty) 自然審美 (appreciation of nature)其實我覺得這種設計和美學的概念,真的很難用文字或者理性來描述,所以貼幾個我認為符合wabi-sabi設計美學的圖,大家來感受。
因為『不可言說』就是wabi-sabi本質的特性之一。就像上面@小岩井答案中提到的,這是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感覺』。
wabi-sabi也被稱為『事物的禪』。禪宗的主題思想之一,是反理性主義。禪的教義中,核心知識只能通過心靈相互傳達,而非語言或文字。因為一旦描述了某事物,不可避免的會帶有被誤解的可能性,而禪的傳承依靠心靈,就是想要讓容易被誤解的概念減少被誤解的機會。因此,大家都刻意避免去清楚的闡述wabi-sabi。
為何大部分中國人都知道中國文化博大精深,但是卻無法具體解釋它?
……不是說芥末的問題嗎?
什麼時候你能解釋清楚了,那活著也真是沒什麼味兒了。文字是人類表達情感最微薄的一股力量。
推薦閱讀:
※禪宗的核心思想是什麼?
※「人身難得今已得 佛法難聞今已聞 此身不向今生度 更待何時度此身」 這句偈是哪位法師或尊者說的?
※為何六祖惠能在禪宗比其他宗師更有名?
※南傳佛教如何看待禪宗?
※年輕的修行人,你是怎麼超越情執的?(親情愛情友情師徒情)?
TAG:美學 | 禪宗 | 侘寂Wabi-sab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