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念佛?
凈土宗說,用嘴或心裡念阿彌陀佛應該時時念,刻刻念,睡覺時怎麼辦呢?說話時呢?一邊說話一邊心裡念阿彌陀佛好像很難啊,另外因為只有一個大腦,如果一邊念阿彌陀佛一邊看書,感覺很難理解書中的內容,聽人說話也很難理解他人說話的內容,這要怎麼辦呢,另外過馬路時候應不應該念佛呢?
1.首先我們要知道,念佛本身不是目的,而是手段。
所有的佛法,都不是目的,而是手段。
或曰,方法。
2.修行是有層次的。目標也是需要分層次的。
3.你的困惑在於混淆了不同階段的目標,也混淆了實現目標的方法。
4.念佛若能時時刻刻念當然最好。
5.若暫無條件做到時時刻刻念佛,那麼,你只在能夠自由支配的時間念佛,就已經足夠。
6.若是初學者,我建議你的目標不要定的太誇張,如果是工作生活學習很忙碌的人,那麼用早晚十念法就可以。
所謂早晚十念法,是指起床後(早),臨睡前(晚),各念十口氣佛號。
這個法門差不多是極樂凈土專用,因為這裡面結合了阿彌陀佛的大願,十念往生願。
若是願意更精進一些,可以將早晚的念佛數量提升為各一千遍。念的時候要專註,攝心,都攝六根,全身心沉浸在佛號之中。
若是能夠更加精進,也可以將自己的閑散時間利用起來,也就是說,在你需要用「注意力」的工作,學習,生活之外的時間,可以用來念佛。
不要覺得這些要求太低,不要不切實際,好高騖遠。
踏踏實實,一步一步來,將念佛化作生活的常態,內化成一種習慣,才是最重要的。
7.哪些時候可以念佛,取決於是否需要用心。但是這只是針對初學者而言。
事實上,當你念佛進入一定境界,佛號從自性中流出,那麼行住坐卧,一舉一動,做任何需要用心的事情,都可以清清楚楚感受到心中流淌的佛號。念念清晰,了了分明,而不影響任何思考與行為。
只是,從你的問題來看,還不到追求這個的時候,先從早晚十念法開始就好。
PS,剛才忘了謝邀……印光大師開示攝心念佛、十念計數第一節:示宗要——信願行
若論念佛法門,唯以信願行三法為其宗要。三法具足,決定往生。若無真信切願,縱有真行,亦不能生。況悠悠泛泛者哉。蕅益所謂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乃三世不易之常談,三根普被之妙道也。宜通身靠倒,庶親證實益耳。
信願行三,十要中皆悉詳示。而第一要,彌陀要解五重玄義中,第三明宗,發揮三法,最為精詳。其後節節段段,皆有指示,宜細參閱。此不備書。第二節:示攝心方法至於念佛,心難歸一。當攝心切念,自能歸一。攝心之法,莫先於至誠懇切。心不至誠,欲攝莫由。既至誠已,猶未純一,當攝耳諦聽。無論出聲默念,皆須念從心起,聲從口出,音從耳入(默念雖不動口,然意地之中,亦仍有口念之相)。心口念得清清楚楚,耳根聽得清清楚楚,如是攝心,妄念自息矣。如或猶涌妄波,即用十念記數,則全心力量,施於一聲佛號,雖欲起妄,力不暇及。此攝心念佛之究竟妙法,在昔宏凈土者,尚未談及。以人根尚利,不須如此,便能歸一故耳。(印光)以心難制伏,方識此法之妙。蓋屢試屢驗,非率爾臆說。願與天下後世鈍根者共之,令萬修萬人去耳。所謂十念記數者,當念佛時,從一句至十句,須念得分明,仍須記得分明。至十句已,又須從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隨念隨記,不可掐珠,唯憑心記。若十句直記為難,或分為兩氣,則從一至五,從六至十。若又費力,當從一至三,從四至六,從七至十,作三氣念。念得清楚,記得清楚,聽得清楚,妄念無處著腳,一心不亂,久當自得耳。
須知此之十念,與晨朝十念,攝妄則同,用功大異。晨朝十念,盡一口氣為一念。不論佛數多少。此以一句佛為一念。彼唯晨朝十念則可,若二十三十,則傷氣成病。此則念一句佛,心知一句。念十句佛,心知十句。從一至十,從一至十,縱日念數萬,皆如是記。不但去妄,最能養神。隨快隨慢,了無滯礙。從朝至暮,無不相宜。較彼掐珠記數者,利益天殊。彼則身勞而神動,此則身逸而心安。但作事時,或難記數,則懇切直念。作事既了,仍復攝心記數。則憧憧往來者,朋從於專註一境之佛號中矣。大勢至謂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利根則不須論。若吾輩之鈍根,舍此十念記數之法,欲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大難大難。又須知此攝心念佛之法,乃即淺即深,即小即大之不思議法。但當仰信佛言,切勿以己見不及,遂生疑惑,致多劫善根,由茲中喪,不能究竟親獲實益,為可哀也。掐珠念佛,唯宜行住二時。若靜坐養神,由手動故,神不能安,久則受病。此十念記數,行住坐卧皆無不宜。卧時只宜默念,不可出聲。若出聲,一則不恭,二則傷氣。切記切記。《印光法師文鈔:復高邵麟居士書四》
蓮池大師遺稿:[問:此心放逸來久,雖以念佛攝持,暫得還失,如何保任?答:久反之地,非一戰所可收功;惟在堅勇不退,直待心地開明,自然一得永得。]又曰:[久亂之心,一時難定;念佛心不清,不必憂,只要工夫深耳。字字句句當心念。]
念佛百問:[如何得除去雜念?(答):不消除得;但自抖擻精神,以此一念,全提在佛上,雜念即無。]
省庵大師曰:[念佛休嫌妄想多,試觀妄想起於何,無心收攝固成病,著意遣除亦是魔。救火抱薪添烈焰,開堤引水作長河。直須字字分明念,念極情忘有甚麼?]
圓覺經云:[知是空華,即無輪轉,亦無身心受彼生死。]
這些問題的出現因為功夫不夠,因為定力不深,因為智慧沒起用。
這個問題本身就存在問題,因為您在用當下的散亂和不專註在質疑甚深禪定和妙用智慧。
這不是念佛方法的問題,是自己水平暫時不夠純屬和定力粗淺的問題。加緊用功才是應當,而不是在這裡產生疑問,怎麼辦……該不該……學佛不能學一半扔一半啊。《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說的很清楚,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還有一個憶佛啊。睡覺時夢中念佛,這是有的,是下真功夫的修行人。我是遇到過的,共修時,晚上睡覺,半夜翻身,口中還嘟囔著佛號,早晨問他,他說自己也不清楚。全憑下意識,多深的功夫 。說話時,能夠不妄語、綺語、兩舌、惡口等,能守戒,就是憶佛,不忘佛之教戒。看書也是,不看貪嗔痴、殺盜淫之類的書刊報紙,不忘戒律,就是憶佛。同樣,修行人說話辦事常依佛理,講經論道,閱讀經論,聽經聞法,這些都是憶佛。只有這樣,才能善根福德因緣具足,才能念佛不退,往生有份。
來看祖師的釋義:
彼佛因中立弘誓,聞名念我總迎來;?
不簡貧窮將富貴,不簡下智與高才;?
不簡多聞持凈戒,不簡破戒罪根深;?但使回心多念佛,能令瓦礫變成金。這是法照大師的偈文,解釋《無量壽經》第十八願的含義。
釋義
「彼佛因中立弘誓」:?彼阿彌陀佛因中叫法藏比丘,建立了宏廣的大願。「弘誓」,總的來講,指四十八願;?法照大師在這裡特別指第十八願。「弘」是廣大無邊,任何眾生都包含在內。第十八願?「設我得佛」就是願;?「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如果十方眾生稱我名號不得往生,我誓不成佛!」這叫「誓」,合稱「誓願」,非常殷重。
「聞名念我總迎來」:?這是簡略地解釋第十八願。聽聞我的名號功德不可思議,念我阿彌陀佛的名號的眾生,通通被迎接到西方極樂世界去,沒有一個遺漏在外。「總」是一個不漏。
下面用四句話解釋第十八願的「十方眾生」。
「不簡貧窮將富貴」:?「簡」是挑選、揀擇,「將」是又、且。法藏比丘「聞名念我總迎來」的誓願,並不分別、挑選?:?這個貧窮的,我不救;?那個富貴的,我救——不是這樣!沒有貧富的差別,這叫「不簡貧窮將富貴」。
「不簡下智與高才」:?「下智」,下等根機、智慧低劣、無智無識的人;?「高才」,高等智慧、上根利智的人。法藏比丘的誓願?:?不管是下智人、高才人,你聞名念我,我通通來迎。
「不簡多聞持凈戒,不簡破戒罪根深」:?你廣學多聞念佛,我來迎;?少學寡聞念佛,我也來迎。你嚴持凈戒念佛,我來迎;?破戒罪深念佛,我也來迎。阿彌陀佛沒有選擇,沒有分別,平等大慈。如同太陽的光明,照著善人,也照著惡人。阿彌陀佛的平等慈光憐憫、救度一切念佛人。富翁,富可敵國,不念佛,不能往生;?乞丐,不名一文,專修念佛,能到極樂世界。
「但使回心多念佛」:?「但使」,聽起來很簡單?:?你只要這樣;?「回心」這兩個字很重要,回心轉意,迴轉原來靠自己的心,來靠阿彌陀佛,既沒有下劣想,也不起高慢想。貧窮、富貴,下智、高才,多聞、寡聞,持戒、破戒,都要回心。「多念佛」就是專念佛,相續念佛,念佛不嫌多。「多」,是一個大致的方向,沒有限定。因為眾生根機各有不等,時間各有忙閑,如果定一萬句為多,有人達不到,還有人嫌太少。所以,這裡只是一個大方向,自己要求自己。像善導大師所說的「勵心克己,畢命為期」,這叫「多念佛」。
貧窮的人會覺得?:?我沒有錢做功德,像我這樣光念佛怕不能往生吧?這個心對不對呢?這個心不對!要迴轉過來,任憑阿彌陀佛救度?:?我雖然窮,不能大布施,但是,我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必定接引我!不用花錢,窮人能修得起的法門,就是念佛法門。這句名號不用花錢買。話講回來,這句六字名號,如果花錢買,花多少錢能買得來呢?所以,不在於我們是貧窮還是富貴,甚至越是貧窮的越要救濟。法藏比丘說?:?
我於無量劫,不為大施主。
普濟諸貧苦,誓不成等覺。不論在財富上,還是在功德上,我們都是窮人,沒有功德法財。只要我們念佛,阿彌陀佛就會救度我們到極樂世界去。如果靠建寺院、做功德才可以到極樂世界,那麼,只有富人才有資格了——不是這樣。
富貴人,也要回心。「富貴學道難」這句話確實不假。有錢,地位顯貴,難以學佛。一方面是因為他有驕慢心,覺得自己高人一等,比別人優越。另一方面不容易遇到真善知識,雖然有許多朋友,但不是為道而來,而是為錢而來。內存驕慢,外缺善緣,加上富樂自在,耽於享受,這樣學道就很困難。富貴人覺得?:?我布施了多少錢,做了多大的功德,所以我到極樂世界有分。這樣的想法正確嗎?不正確。要回心轉意?:?縱然我在佛門裡做了功德,但這還是有為有漏的功德,與六字名號的功德無法相比。所以,富貴人要把那種自我倚仗的心放下來,謙卑下來,回心老實念佛。
下智的人往往心存卑劣?:?我這樣愚痴,沒有智慧,怎麼能往生呢?這樣的心要迴轉。阿彌陀佛的救度,不是看你有多少文化、讀了多少經典、是不是大學教授,不是看這些。雖然愚痴卑劣,往生凈土沒有差別。愚痴少智的人往往比較容易和凈土法門相應。印光大師講?:?凈土法門,兩種人最相應,最容易成為老實念佛人。哪兩種人呢?一種是上智的人,一種是下愚的人——最上智慧的和最下愚痴的,這兩個極端。
唯上智與下愚不移。
這兩種人一旦專修念佛了,他的志向堅定,不能改變。
為什麼呢?上等智慧的,廣研一切經教,通達一切法門,知道唯有念佛法門最好,所以他能老老實實地專念這句名號,仰仗彌陀本願,心無旁騖,像龍樹菩薩、天親菩薩、曇鸞大師、道綽大師、善導大師。下愚的人為什麼可以做老實念佛人呢?「我什麼都不會,我只有念佛!」上次講了「阿彌陀佛你可饒了我」的故事,大家還記得嗎?
一個老太婆,為了往生,費了好大勁。聽說不會誦經不能往生,她又不識字,問人家又怕人家不耐煩,就要她女兒幫忙查字典,告訴她每個字怎麼讀。她女兒還沒入佛門,不明白媽媽這麼大年紀了,難道還要考佛教大學嗎?老太婆認為女兒不懂,只要告訴她怎麼念就好了。她費了好大勁,學了《阿彌陀經》,還學了一個咒,非常辛苦。她後來聽了善導大師闡釋的凈土教理,得知任何根機專修念佛一定往生,她馬上向西方磕了三個響頭?:?阿彌陀佛,你可饒了我了!你可饒了我了!她為了求往生,每天抄啊,背啊,查字典啊,非常艱難,非常苦惱。
還有一位蓮友,快七十歲了,在學《菩提道次第廣論》。學這些來不及了!無常就在眼前,現在黃土都快埋到她的脖子了,哪來得及啊?要趕緊念佛!結果她為了交作業,每天晚上都要看書,還要做筆記,第二天要回答問題。她三點鐘就要起床,晚上有時要學到半夜,累得渾身是汗,太累了!就因為她認識幾個字,她要是不認識這幾個字,不就老實念佛了嗎?這都是不了解法門的根源。了解了,下智的人就以我們的身份老實念佛就好。比丘汝今當知念佛事空念。所緣處是不應念。汝所念空念亦復空。是無性空能斷色想能斷取想。是人爾時不得無想何況於念。是人爾時都無所有寂滅無性。不集諸想滅一切法。是則名為修習念佛。
念佛名為破善不善一切覺觀。無覺無觀寂然無想。名為念佛。何以故。不應以覺觀憶念諸佛。無覺無觀名為清凈念佛。於此念中乃無微細心心念業。況身口業。又念佛者離諸想。諸想不在心。無分別無名字無障礙。無欲無得不起覺觀。何以故。舍利弗。隨所念起一切諸想皆是邪見。舍利弗。隨無所有無覺無觀無生無滅。通達是者名為念佛。如是念中無貪無著。無逆無順無名無想。
舍利弗。無想無語乃名念佛。是中乃無微細小念。何況粗身口意業。無身口意業處無取無舍。無諍無訟無念無分別。空寂無性滅諸覺觀。是名念佛。「凈土宗說」是什麼意思呢?佛又是怎麼說的呢?
你是處女座嗎,你好糾結啊念佛是有空就念,沒空就不念而已你只要把往生的信願時刻提上來,不要放下這個願力就行了比如你從小跟媽媽走散,你天天想媽媽,喊媽媽、想回家,但是你吃飯的時候、睡覺的時候,沒有喊她,但是你心裡還是想家、想媽媽,雖然表面上沒有念媽媽,你在跟小朋友玩兒,表面上沒有念家喊媽媽,可是心裡還是在想家,無論任何境界、任何時候,你媽媽來接你了,你就會不顧一切放下所有跟媽媽回家念佛就是一個道理,而不是嘴皮上念佛,心裡卻不真正想念佛
念佛不在嘴,參禪不在腿。
諸多困惑,無相念佛全破。
南無佛法僧什麼是念?今心
推薦閱讀:
※怎樣斷除我見?佛法修行中,有怎樣的次第?
※為什麼佛教不直接PK科學?
※年輕人念佛有多少是為了達到「可以隨時坐脫往生極樂世界」的?
※佛教成佛的標準是什麼?或者有沒有這麼個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