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本科生普遍的 critical thinking 素質比中國本科生好多少?

美國中學生如何養成批判式思維(critical thinking),在大學本科之前的達到程度如何(平均水平和差異)?美國不同大學教師進行課堂設計時,當需要實施強烈依賴學生批判式思維素質時,如何預估學生已有程度?

我看了為什麼有很多人說中國教育不好?美式教育和中式教育差別到底在什麼地方?教育好壞的評判標準是什麼? - talich 的回答知道兩個國家教育當前路線是不一樣的。美國的教育很多元化——那是多元化到什麼程度?體現在對critical thinking素質的培養方面,是否造成很大差異?會不會給大學本科課堂設計帶來困難?

以上問題可否與中國學生情況比較來回答?(把所有的「美國」改成「中國」)


謝邀

這個真不知道,只能就親身經歷給一點關於「是不是美國的中、小學標準教育中早就充滿了具體的critical thinking培養目標」的見聞。

我兒子今年小學二年級,上普通公立學校,這是他的一次課堂作業:

據老師發的每周課程回顧,那周講了如何區分「事實」(fact)和「觀點」(opinion)。當然,我不知道國內的學校現在是如何教授相關內容的,也更沒有資格比較。相信題主也會有自己的觀點,所以就給這點事實,僅供參考。


理工科怎麼訓練critical thinking, 我不了解。我在一個還不錯的公立大學的歷史學院當了五年多助教,職責是給本科生講美國歷史通史課的討論班(discussion session), 指導他們讀書,提問,判考卷,判書評和 essay, 我只能從我的經驗出發說說體會。

我們學校的歷史學院算是R1 school 水平和定位的,也就是research first, 而大部分讀書的人是奔著讀完博士謀教職去的(我是半途而廢),所以教本科生是必須的一門,全獎之後還可以有工資。雖然最後我也沒讀完博士,但五年上課的經驗挺難得的,那五年我們學院只有我一個外籍助教。

所謂Discussion Session,重點訓練的就是學歷史時候的批判性思維和研究能力。美國歷史通史課在全校必修,而我校歷史教授嚴格出名,所以很多本科生都要到大三大四學有餘力或者寫作過關了才選。但教授只負責講大的 lecture, 一節課75分鐘三百人,一週兩次。討論班一周一次一小時,一個助教負責五十個人,分兩個小班上課,為了大家有發言機會。有的教授有課本(比如比較左翼的愛用 Eric Foner 的 Give Me LLiberty) , 有的沒有。課本只提供故事的主線和主要事件,不提供史實,那麼討論班就是討論課後的閱讀資料。

歷史課嚴格的學校,閱讀也比較多,一周幾十頁的原始資料是免不了的,與之對應,對寫作要求也很嚴格。我們助教的職責就是帶 已經讀完這些資料的孩子們,分析提問,總結,提煉觀點,討論甚至辯論。其實美國本科生進校前的歷史課,也是參差不齊的水平,要激發他們去提問也不容易。而且歷史課的原始資料並不是很好讀,比如逃亡黑奴自述或者日記,寫的口語化另說,但表達習慣和現在的人也不一樣;再加上學生上課吸收和思考,之前中學的儲備個不相同,理解就不同。所以我們有時候會想出比較強制性的辦法訓練他們,比如有時候討論課前必須每個人發給我一個閱讀總結,提問三個提出觀點幾個,回答一下,課上我再根據提問歸納,引導他們討論,在原始資料中找答案,找支持他們觀點的證據。

在本科時候,為了鼓勵他們提問,我們總說沒有傻問題,但其實看提問就知道誰學得怎麼樣。

課堂確實容易被學力好的或者愛impress老師的學生帶著走,但如果有事先的作業提問,就要好一些,可以照顧到更多的人。

除了引導他們學會分析和閱讀原始資料,我們還會帶他們做口述歷史項目,根據某個時間段的歷史事件讓他們採訪自己的親人,提出問題大綱,觀點看法總結,對本科生來說,這也是一個很好的鍛煉。最後寫成文章也鍛煉他們寫作。甚至會改變他們對歷史和自己關係的認識。

以前我有個學生做口述歷史調查,採訪參加越戰的外公,聊開心了人他問了一個大綱以外的問題,問他殺人是什麼體驗?他外公立刻沉默了,在沙發上哭起來。他說如果沒有這個作業,他無法想像戰爭對人的影響是多殘酷和深刻,而他們全家都諱莫如深的問題被他問了,他外公竟然在之後開朗快樂了許多。


啊是這樣的...

美國學生如何養成批判式思維

美國critical thinking的主要體現在美國的人文科學上面,如歷史、政治、哲學、文學等。理科的話,比如微積分求導的方式和方程本質上在國家之間並沒有區別。

文科方面,美國的文科學習是要求學生大量讀一手資料(primary resource),而國內還是以二手資料(secondary resource)為主。以太平天國運動來舉例,國內的講法一半都是簡略介紹太平天國運動,然後告訴事件的意義等美國的講法是讓學生讀一手的資料,比如太平天國運動當時的歌謠和口號,讓學生自己總結事件的意義、思考為什麼太平天國運動會形成。或者有的時候是總結性的二手資料,但通常是兩篇論點不一樣的文章,讓學生來選自己更支持哪個論點,並且談談為什麼。

在上課的時候,當然會出現由學霸帶著走的情況,尤其是這種課上討論有非常大的部分取決於學生課下到底讀了資料沒有。但像這種課程,除了課上的發言會佔總成績的一定分數之外,學生們還要寫論文。論文的性質一般都是問學生是怎麼想的,為什麼這麼想,一手資料(主)和二手資料(輔)哪些句子/論斷支持了他們的想法。 這個寫論文的過程,其實就是強制每個學生鍛煉critical thinking的過程。

理科的話在基礎部分我個人覺得真沒太多critical thinking啊!求導就是那麼求,線性代數就是那麼寫...

生源質量的保證

怎麼保證生源質量...恩理論就是如果這個學生在高中的時候平時成績不錯,那麼這個學生會有用功的好習慣,那麼有了這個好習慣、肯花時間的話其實本科沒有什麼學不會的。

到底有多多元化?

多元化主要體現在學生自主選擇比較大,統一設置的標準比較低。比如SAT數學很簡單是因為SAT是一個統一性的考試,但喜歡數學的學生其實可以在高中學完微積分,資源好的甚至可以念完大部分本科數學。不喜歡數學的學生就可以在SAT的數學線上徘徊。換句話說,美國的教育理念更加允許學生偏科,覺得學生只要最低標準在一個水平線上且自己有所長就挺好的。

題主我其實沒特別看明白你問的是啥咧。。希望這樣幫到你。


剛寫完一點作業來寫個答案。

本答案僅基於對social science research方面的critical thinking,其它學科和professional的方面沒太多接觸過,不敢妄評。

作為graduate的學生,上學期出於個人興趣,參加了一門本科生的seminar課程。整個班級大概十幾號人,只有我一個graduate的學生,只有我一個非美國人(教授也是美國人),第一節課自我介紹時聽了一下基本都是第三年左右的高年級學生,沒有一年級。因為是seminar,上課老師基本不發言,除第一節課外,第二周開始每周都會有一個主題,每周上課就依據這個主題來定,先是1-2個學生做簡短的presentation,然後老師引領大家討論, 每堂課時間為2小時-2個半小時。學期開始時就發的syllabus上會羅列一系列的reading(同時老師把reading放到網站上),大部分是paper,一部分是相關報道,還有少部分是書的某些章節,學生presentation的內容和上課討論的問題都是基於這些reading的內容而展開的。每周的reading數量波動比較大,少的也就100來頁,多的有200+頁(但是印象里好像沒有大幅度超過300頁的,最多如果有書的章節而且paper也多的話就約等於這個數目)。這樣的課程在國內好像是很少的,國內絕大部分都是lecture的形式;我在本科期間也參加過一個seminar形式的課程,不過因為課程時間短的原因(每周兩節課連上,加起來就一個半小時),加上每個主題老師會先自己概要性地講一節課(不深入涉及reading),並沒有像這裡一樣完全由學生佔據課堂時間。這樣的課程,從設置上來說,應該很符合題主所說的critical thinking的培養標準吧。

下面就談談個人上課的感受。

  1. 不是很同意題主所定義的「普遍的」critical thinking素質。個人感覺,僅就research而言,美國本科生的critical thinking水平和國內學生類似,都是參差不齊,有志於research的人偏少,兩極相差較大。我在seminar上感覺是自己是一個很尷尬的存在,一來大半個學期都在討論美國本土的選舉具體問題,導致我花了很久時間去適應;二來本科生的seminar也的確很少很少涉及到所讀的paper本身的研究性的問題討論。具體來說,大家上課通常討論的都是讀過這些文章之後,自己所能想到的現實生活中的具體案例或者問題,非常具體而且生活化,大部分的討論也都是一些個人感受和觀點陳述,而不是去討論這個研究的價值或者本身存在的問題等等。教授自己也很少會刻意把話題往很深的研究問題領域引導,偶爾會問問「你們覺得這個研究可能存在什麼問題嗎」之類的,大部分也都是非常general的問題,也非常現實化。
  2. 儘管大部分討論是生活化的、非研究性的,但是我個人還是能觀察到少數美國本科生的確有在research上進一步提升的巨大潛力,並且他們表達出了願意去做的想法。一來是上課有少數幾位美國本科生的發言真的會讓我覺得,他對這個問題有比較深入的思考,這樣的深度應該是達到了graduate的平均水平的;二來是這門課程的期末是research paper,包括一學期下來陸陸續續交的proposal之類的東西,加上最後還有小組討論各自的研究話題,還是能感覺到有一些美國本科生有著強烈的research的興趣並且真的是為之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有一些想法和設計讓我也自嘆不如。但是話說回來,結合上一點,這也是少部分學生,我覺得大部分本科生討論的深度並沒有超過國內優秀院校的同學的水平,何況國內每個院系也都有比例不等的一心學術的大神吧。可能這邊這樣的學生數量會多一些,而且如果是處在一個國內並不以研究而是以就業為主要導向的本科專業中,這邊的優勢可能就更明顯了。
  3. 話說回來,這樣的課程設計本身,邏輯上來說還是能夠刺激提升critical thinking水平的。加上本學期旁聽過另一門本科生lecture的經驗,我覺得最大的不同還是存在於兩個方面:一是這邊的課程無論是lecture還是seminar都會有大量的reading(相對於國內同等的課程來說),而且量大到對於已經有一些負擔的graduate的學生也根本讀不完(比如我本學期已經上了四門課,那門旁聽的本科生lecture是我的advisor開的課,他就不太推薦我再去旁聽他的課,因為讀不完reading);二是老師在授課中會不斷引導學生去思考,這一點國內的老師要麼是不太具有這方面的意識而是主要關註上課本身,要麼是想提問但是國內學生很多時候也很難給出積極有效的反饋從而導致老師處於一種略顯尷尬的境地。這一點上我很同意題主所說的,可能從初等教育上就存在一些習慣上的區別,比如在這邊即便跟PhD一起上課有時也能聽到他們提一些你覺得很基礎的問題,只要他們覺得不太明白的話他們就會很自然地提出來,而我身邊的很多中國同學(包括第一學期的我),實際上基礎也不好,加上語言難關,總覺得問這些問題好像會很羞愧,導致上課一處不懂,下一處也不懂,接著處處都不懂,然後下課後卻三三兩兩聚在一起問這問那(甚至都不願意主動去找TA尋求幫助)。相比於critical thinking,我覺得整個學習的習慣上可能才是更根本的體現吧。

總的說來我個人認為,這個差距並沒有我所認為的題主感覺到的那種差距那麼明顯,可能也不能用「普遍」意義來衡量,但是無論從數量上還是程度上,優秀的美國本科生普遍都具有這一方面的特點(包括我本科生課上感覺到的和從身邊本科生直升上PhD的同學身上感覺到的),而國內被界定為優秀的本科生,就並不是普遍地具有這方面氣質或者能力的吧。


這學期發現了一個嚴重的問題:

我在寫議論文(作業)的時候絕大部分時間都在考慮『怎樣寫更容易』或是『怎樣寫可以拿高分』,

而不是『我對這件事怎麼看』,『我是不是真的支持我所說的這個觀點』。

基礎教育只是教會了我去揣測怎麼拿高分。

某種意義上令人感到遺憾。


我來吐個槽……

首先,我在美帝上課時,不管是課堂討論還是做報告,我完全沒感覺到美帝同學和我在國內的同學在思維上有什麼差異。不管他們之前的小學中學到底素質教育跟我們有什麼不同,反正我在他們的博士階段沒看出來。當然,非要說有什麼差異,那就是他們非常熟悉西方那一套理論,而我們非常熟悉中國的某句古話,這跟有沒有critical thinking一點關係都沒有。

其次,就講個小故事。有一次我去圍觀本系同學當助教的國關理論課,課上助教要求那些本科生們分成小組,分別用現實主義和自由主義理論來分析敘利亞危機並給出政策建議。

這幫孩子們討論了十幾分鐘之後,秉承自由主義的那一組起來說:「我們自由主義的唯一目的就是要推廣民主政體,由於俄羅斯是民主國家,而且俄羅斯是北約成員國,我們應該讓俄羅斯佔領敘利亞……」

請各位數一數這句話有多少槽點。

對,這只是個人感受不能代表普遍情況,但我真心覺得這種觀點應該不會出現在國內同等級大學的國關課堂上,而且還能被一群人嚴肅地討論十幾分鐘沒人覺得有什麼不對。

最後,我確實不能排除美帝本科生真的比國內要更有critical thinking的可能性,但可以確定的是,提出這種「不先問到底好不好,就要問究竟好多少」的問題,提問者是沒有什麼critical thinking了。從這點上看,國內很多人確實還要學習一個。


這是不客觀的

美國本科生雖然有所謂的critical thinking

但他們的engineering drawing都是不合格的

更不用說apply for professor了


國外研究生入學前如果上語言班的話,會專門教Critical Thinking。但是在研究生階段,不同國家的人在思維能力上並沒發現太大的差異(至少工科是這樣)。

但是國外有一些專業課程需要用到Critical Thinking,與專業知識結合,對一些事物進行客觀分析,最後要出論文。這樣對個人思維能力的要求非常的高。

畢業工作以後,發現Critical Thinking都不夠用,工作中直接用競爭假設分析(ACH),而這層面的教育在國內是沒有的。


手機強答。

我所在的大學有整合思維課,包括批判性思維和創造型思維。都是大一一進來就學和小班化教學(18人一個班),目前還是全國唯一。。。。吧。有些同學已經猜到了吧,就是汕頭大學。在我看來,這門課還是有一定作用的,老師上課引導,在專業課學習中也會不自覺的用到那些方法。只要有這個意識就可以了。

國內另外大學不開設這門課在我看來主要是招生數量太大,小班化教學過於困難吧。我們學校總共就7000+人(所以校園也很小→_→不過還是很美的)。

國外大學應該是把批判性思維的教育融入各種課當中了吧,我也不是很清楚。下次再想到什麼再補充。


文科生覺得…沒有差距…目前來看。基本教授問:「明明這樣做比較好但為什麼不這麼做呢?」或者是「這個優點顯而易見,那缺點是什麼呢?」

大家能憋出來的都差不多…要麼就是集體鴉雀無聲。


真的沒有好多少,也就是『術』上給人的感覺平均確實比他國同齡人有優勢,但這也完全不足為懼。因為哪個國家的教育培養不出一定的術?不過一道『了不起的大人』負責的選擇題罷了。

而且美國人把批判性思維這個概念單拎出來非常不舒服——廢話,你是依託學術精神搞教育的,批判性思維也不過是純真高尚的學術精神里的一部分而已,單拿出來搞成一個無敵方法論,甚至『真知本身』,就是本末倒置。尤其是一幫嘗到critical thinking甜頭的,還有因為CT被過度吹捧成政治正確而逃到這裡偷懶的,總是在在討論時,寫論文時,為了所謂CT而CT,而避開追尋本質問題:這些人在美國大學的大批量生產簡直就是對批判性思維最無情的嘲諷了。

所以重複一下我開頭的話,他們也就是『術』上『技巧』上看似有更高水準的平均素質,但是真正擁有最純粹的『學術精神』的,並沒有說就比其他國家的大學生多到那裡去了(但是美國厲害在頂尖學校里每年保證能養出這麼一幫人才,但這個話題就不在此多談了),也別說什麼談笑風生了。他們還被各種洗腦嚴重(比如這個critical thinking),其實和當年手握紅寶書覺得自己擁有無窮力量的人別無二致,與此相比,至少我們或者我們這一代人的家長可都是「被"騙"過一次」的——我倒是想問問誰更批判(critical)。

——————————————————————————————————————————

美國教育的強大在於推崇博雅,重視學術精神。於此相對,中國最差勁的根本不是最被詬病的高考(恰恰相反,高考對社會結構層序打亂做出了傑出的貢獻,就算要一分為二得看,討論的時候還要多聊聊他優秀的部分),而是學術精神根本貫徹不到學生心底。國內教育最可恨的短板!過度崇尚方法論(而且一幫大號青年只對如何提升經濟力,增進社會地位的方法論趨之若鶩),培養不出學術素養,沒有對知識的敬畏虔誠(全都靠學生悟,然而學生寧可選擇拿手機刷微信看知乎,應付應付積點,就為就職奔波忙碌),相當浮躁!

多少學生上了大學還在問『這些知識何用?』,言下之意,對這些人來講『知識』的本質結果還是在於一個『用』字——說來說去追求的還是方法論,誰關心什麼精神,什麼真理。

——你說鬧不鬧心?

————————————————————————

『誰需要精神?誰需要真理?去追求這些虛的東西,面對現實的時候還不是要吃虧?』

——這就是現在國內教育助紂為虐的思想。

都2016年了,親故!掌握一套方法論或者有一技之長的人才,這個社會早就不缺了。

現在的人其實漸漸發現了,僅僅如此已經沒有辦法有底氣,有自信了。

(你們看看王林鬧劇,我國的精英集團,或者手握精英層利益者,全是一幫沒有底氣沒有自信的人。你作為這個國家被代表的人民群眾你鬧不鬧心?)

要推動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前進,實現咱們中國夢

(此處應有插圖兩張,我圖庫存貨少,就不現搜了)

精英必須要有真正的自信和毫不動搖的意志,內芯。

那就需要對真理的敬畏,對世界的反思,最激情的好奇心,對自己的自知之明——說來說去還是純凈的學術精神,學術素養,努力成為一個更高尚(virtuous)的人。

而理應是為社會輸送高質量人才的各大高校,你們有幾所做好了準備,培養出這麼一批精英來?


就我觀察到的現象來說,比起critical thinking,有不少人是更liberal thinking,呵呵


----------------卷首語 Preface-------------------

申明,已改完。

我是一個字一個字打的,所以難免有錯誤,Appreciate for 指正。寫下來是為了記錄和總結自己,畢竟紙上得來終覺淺,覺知此事應寫出來斟酌。

雖然目前只給出了一些點Dot,但是我還是想把這之間的聯繫Connection盡量的連起來。/

Indeed, currently is just some dot, you may not be able to draw/link the connections. And I want to try to connect it in the following up versions.

為了能讓父輩看懂,我盡量用完整的中文述說。用了很多「大詞」, 如果個別英文詞不懂,建議用手機詞典查一查,比如[有道]。

寫下觀點是為了記錄交流述說,思想不求理解共鳴,但求被尊重。人立於天地,或重於鴻毛,或輕於泰山,但我只是一葉扁舟,一個漁竿,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

-------------------回答---------------------

結論:竊以為 與其說 中美教育之差是critical thinking 思辨,不如說是 [辨]!= [辯],與其辨或辯,不如把自身的發展定位於[創造]。「你[造]嗎,哈哈」,中國早就是世界工廠,吾輩應[創]之,至少,造前人所不能造。如做一道菜,可以用豆瓣(我們的精神角落),也可以用雞湯,不是嗎?雖然我現在用的是知乎。

本文結構分為五個part,第一個part講述我認為問題本身有失偏頗;和中國思辨教育並不差的事實;第二個part用一個栗子說明什麼是思辨;第三個part則談到我真正認為個人培養里需要作為國人需要加強的方面,其中插入兩則有趣的故事;第四個part則扯一扯哲學之類的dan。最後,以個人感想結束。
--------------------引子------------------- 什麼是批判式思維:

1. 首先咱們要嘗試想這個過程。就是所謂的thinking。 那什麼是thinking呢,可以是頭腦風暴式,可以是一針見血式,可以是忽左忽右式。就像是,先把一道問答題,當成選擇題去做,然後在反過來把他變成判斷題。

[批]和[判]。

什麼是批,你覺得是批評or批示or批准or橫批,它是怎麼來的?我發現很多人以為批就是批評,非也非也,來想去應是正反兩面的看。 用英文的話,應該是review。

什麼是判,是判刑,或者判斷,又或是抉擇。

還有你覺得是思維重要,還是批判式重要?(critical thinking 里的thinking重要,還是critical 重要)

那我覺得這兩個都很重要,若真要判斷,那便是thinking。個人經歷還說,以為美國的學生thinking,但不夠critical,中國的學生夠critical但thinking還需加強。

因為把critical改成,creative/crucial/agile,這個thinking還是成立的。但是如果把thinking改成traveling,歪果仁的反應是:你在說個啥?搞不懂你在說些啥?WTH?

再加上,學校里很少給學生說話,那麼你好不容易到了美國說了一堆被人[判]成傻逼,你下次還說么。這就是culture shock。很多時候[批判式]應該對事,不應該[對人]。都說美國好,我雖然身在美國,但是我沒覺得它多高級。一邊倒的舉例例證,累不累,在數學裡,舉例例證是不能夠做到正確的。

如果你的批判沒有理解對,很可能你看文章的理解就會不一樣。

批判 - 話題精華 + 思維 - 話題精華

就說一個栗子 (觀點的破與立過程): 咱們上觀點一:"大家都說北上廣深好,如何偪仄,怎麼個牛逼,因為很簡單,錢多"。一作為一個湖南人,有一段時間,覺得除了湖南衛視和辣無它,更有甚者,嘲笑湖南人蠻橫與較真。

我這時候真的想罵一句「你丫傻嗎」。 能把「寓教於樂」這道菜做好的真的沒有幾個台好嗎?能做好[思想/思維/益智/娛樂]這道菜的又有幾個台,據說人才還是從湖南台挖出去的。是的,畫虎畫皮難畫骨,你可以學我們提著現金去引進美韓日節目和模式,賺了錢還笑我們傻。現在芒果tv更是體制內電視台的先河。

但是我更希望的是你們能了解[閉門造車,閉關鎖國]才是傻,所以我們需要快速的學習歐美日韓優秀的節目製作模式。沒有思辨能力,[畫皮畫虎難畫骨]。就算是抄,就算是借鑒,湖南台的模式也是抄的最好的,與時俱進的。那你是否知道, 湖南的省會長沙,最好的教育從來不是一所學校,而是一個系統四所學校,四所學校背後還支持著一系列聯盟。湖南省級的高校里,有著各個小城來的學生,說說方言,比比賽,偶爾打打架。有一年衡水中學出了名, 我們老師考察回來,就更嚴格地訓練我們跑操,還要喊口號,練士氣。

是的,我們從小看著省台里最有意思的一系列電視台長大,我們有著有優秀的主持人們。現在節目連主持人都不需要了。 這麼一片熱土,曾經有無數先烈,我們不需要有你們的高的嚇人的房價,which is just a number that you may or may not understand。我們的確非常competitive,即使玩遊戲,即使大小聲,也是炒的最凶的最有意思的。這也是我喜歡[全員加速中]遠遠多過[跑男]的原因。 吃不了苦,打不了江山,成不了實事,不想吃苦,不想be critical,不想thinking,那知道了太多也沒用,不想成事想享福的美國人也不在少數。禁不住問一句什麼是民主?你真的知道嗎?總統換了個帽子嗎,呵呵。所以說,大家在wechat 你一言我一語就不是民主落。你造嗎?

精緻的利己主義,享樂主義,恐怖主義都是人類前進的毒藥。若不是美國牛逼塵上的經濟基礎,哪來那麼多,崇洋媚外的美分。資源分配的不平等,確是切切存在的。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美國好多超市裡,塑料袋都是不收費,而且很浪費的在用。這白色污染。 再來電/水/ ...

我想說的是,這個問題在我看來根本就是偽命題。因為我不認為A比B好。我覺得都是目前相對符合國情的。我們要練習的是看到誰的pros cons.

美國人的數學題都讓中國人做了,老闆,這題都是我幫您做的,您為什麼還想我來稱讚你這個問題理解得牛逼,答案很工整,老闆您牛么!

沒有最美好的夢想,就不會有最純潔如玉的心靈,如果沒有最仔細的思考,就不會發現最深刻的真相。為什麼我們總溫柔的講述,而海子說「喂馬,劈材,週遊世界」,為什麼我們想造一個珍貴的家園,給我們最可愛的孩子,人活著活著就活成了動物的樣子,為什麼要養一隻小貓,帶著她遨遊。最終造一個花園,給孩子。有些人的靈魂里活著一個夢,那就是他們可以安靜地像一個panda,存活於天地~~

你越嚮往,你越要真誠的乞求,越要慢慢地靠近,因為,一不小心,你就把這個世界給毀了。你也許有太多的慾望,但你也需要有溫柔。這個世界,是我們的花園。為什麼你喜歡七彩,為什麼要遇強則強,遇弱則弱。

有些人因為當年被炸的那棟樓,引發了一場戰爭,這就是種惡因的惡果。始終不得其法。如果是我,所以只能玩太極,而不會去嚇唬她。她會被嚇壞的。這樣人類才能有共振的可能性,去向太空。

湖南省 - 搜索結果

芒果TV - 話題精華

  • ----------------- --開始扯------------------

圖片來源:APP 「一個」 (侵刪)

A. 私以為,理科培養的是「邏輯符號化的推導演算歸納演繹」能力。美國的理科基礎教育就算了,個人覺得還是用中國那一套吧,教的更好,因為美國太easy。在中國國內學的理科那一點點思辨,小時候學些奧數玩桌游或者腦筋急轉彎或撲克。 就舉例我和朋友們玩桌游的例子,三下來下就贏了,那還有什麼意思。

就舉中國的國粹,麻將為例子,曾經天天看媽媽們打麻將,就是我的樂趣。因為媽媽在打麻將的時候,我感覺我心理在打另一個副本,心裡默想著,打那個打那個,然後每每媽媽跟我打的不一樣,還要忍不住聲音,媽媽說,不要說話,這都被人家看穿了,好吧,就按你的想打這個吧。漸漸地,我就學會了看不同得阿姨打麻將,有些阿姨水平真心很高。打好了也是一門技藝。講的是眼觀六路,耳聽八方。(這就是博弈論。Game Theory)

從撲克,到狼人殺再到升級版狼人殺,玩的就是現場各種了。

有多少人看快樂大本營是為了看主持人/明星嗎,真的嗎?難道你不覺得快樂大本營里每期各種遊戲很好玩嗎?如何拼字,如何較勁,如何猜謎。遊戲理的觀察學習,其實就是你的「最近發展區」的一種。

B.

a. 何為理科之思辨:

「說到數學思辨,舉個一個超簡化的例子,12塊錢,兩種選擇:1. 買蘋果,蘋果一個三塊¥3,代表 3分;2.買梨子,梨子一個六塊¥6,代表6分.

問:如果要使分數最高,買哪種, 蘋果還是梨子。」

這可能就是小學三年級level的一道數學題,但是需要 「」考每個選擇代表多少分,「」別比較哪個選擇分數更高。這就是「思辨

答案是什麼呢?性價比 = 3/3 = 6/6 他們其實選一和選二是一樣的。 那麼我么不僅可以選著買,還可以混著買呀。

如果換成問:如何把上面這個數學選擇題變成填空題,

問:「如果需要花12塊把蘋果和梨子都買,怎麼買?」

那麼問題來了:如何把上面這個數學選擇題變成問答題怎麼變呢?

我的版本會是:「那麼聰明的你想怎麼買?」

這種訓練的養成最後成了我們自身也許都沒有意識到的一種能力存在著呢。(上京東,多快好省,上淘寶,天天思辨,是的,那麼多商品,買哪個好,怎麼買,買多少。這如果用在理財方面不就變成了怎麼投資嗎?投資和消費,政府支出不就構成了宏觀么,這所有的所有就是finance一個子集嗎? 從微觀到宏觀:finance再幻化成如此多種種類和專業,微觀如針對家庭的wealth asset management,針對一群人/企業的asset management,再宏觀到針對國家的博弈,針對社會的帕累托效應,中間還有針對企業間的investment banking,針對行業的行業規範協會)

這就是金融生態。 為什麼生態要這麼複雜和難學?因為,因為如果你知道越複雜的生態系統在生物里意味著越健康,那麼你可能就懂了。越簡單的生態系統就越容易研究,而複雜的生態是如此多系統的疊加。

正如數學裡,點-》線 -》面 - 》 空間 -》時間的感覺。

這種模型疊加,抽象,再具體情況具體分析的能力便是思辨養成後你可能擁有養成的能力。有了這種能力,你去敲代碼,建網站;去碼字,寫論文;去畫畫,塗顏色;去讀書,觀世界;去旅行,走四方,種種都是你思辨後踐行的一種。如果你更多的靠自己去做去看去感受,那便能夠更快速的養成這種能力。Why?因為這就好比,你所有都自己做,很難,但是你通過這個思辨學會了[建模]。建立[家庭]到[社會]的模型,當你完全理解了這個模型,你很快就可以把它快速地分解消化然後改進現有的模型。

耐心很必要,想要沒有[過程]得到[思辨能力],那你的起點和new baby又有什麼區別;想要透過[借鑒]得到[思辨能力], 那你很可能始終難得到真諦;就像練一種武功,速成的秘籍和碎片易走火入魔。應心平而氣靜,但勇敢和堅韌,亦時而機警,多數時候埋頭讀書和行走,但亦心繫遠方愛思考愛學習,擁有豐盛的內心世界。如果我有一個孩子,我會希望她/他是這樣的人。

說到這裡,我也不知道我說明白了沒有。 我其實是用一個Why和How的答案嘗試去回答一個how-much的問題。因為我覺得,與其知道,不如自己找尋。常說,一手資料,和二手資料,如果你不自己去練習這種能力,即使我丟出一個我的答案,0,你會覺得我是在說笑話;如果我丟出一個遮遮掩掩/模模糊糊/看似真實際假的答案,你便會信以為真。

用數學來看,如果真理=宇宙,那我們只是滄海一粟;如果真理=地球,那我們可以到處看看,但往往能馳騁得最快也最效率的便是思想。你不讓心中的馬兒跑起來,你怎麼環遊全世界,是不是。

你問出了一個問題,是為了知道一件事,知道一件事,是為了接近真相,接近真相是為了踐行。想了解這個的人,可能是工作在教育領域的人,可能是作為父母的你,可能是我們自己。事實就是:如果你希望你的孩子好,那麼必須你想,如果你希望學生好,那麼必須你想做好老師。

Why 就像一個內核,會驅使你去尋找 How, 計算 How much, 驗證 Yes or No。

------------------------------------------

我好幾個在美國讀教育學的master畢業(的朋友)已經回到了國內,他們有的在小學,有的在中學,正參與到改革 定製 設計 課程這部分教育改革中。其中,很多都或多或少有修心理學,特別是教育心理學。 如果要讓我找一個有意思的語言學topic:我會想要研究,中文到底相當於多少種語言?如果做一套算數題,中文 = ?種英語。

https://www.quora.com/How-long-does-it-take-for-a-Chinese-kid-to-learn-all-of-the-Chinese-alphabet

--------號外I-三分鐘編寫的一段媽媽與女兒的對話--------------

「讓我想想,你覺得英語難還是中文難」

-「當然是中文難呀」

「那你為什麼覺得中文難?」

-「當然是因為學中文需要學古文啦~~」

「那你為什麼要選擇學古文呢?你現在可以選擇學與不學呀」

-「不呢,我想要看懂奶奶的那本書呢?」

「哦是嗎,什麼書呀,能讓我看看嗎?」

-「額.... 好像... 我不記得那是本什麼書了?討厭。只記得那本書是黃色的」

「奶奶黃皮兒的書超級多,是那本字很少很少,但是每一頁都有一幅畫的那種嗎?」

-「對對對,就是那本」

「哈哈,我就知道。媽媽很神奇對不對」 -「為什麼你知道呀" -「傻丫頭,因為我看到你盯著上面的畫看了半天啊」

-----沒一會兒---------

- 「我不想看筆記本里的書了,媽媽你給我講故事吧「

「媽媽也想聽故事怎麼辦,我們一起聽[故事說APP]好不好」

- 「好呀」

- 「對了,寶貝,哪天我們去找奶奶借紙書吧?順便看看奶奶呢?」

- 好呀好呀,奶奶做的土豆湯好好喝!我要去她家看她種土豆。

- 「對了奶奶家種了紫色的土豆,我們去看看好不好」

- 「好!yeah! yeah!yeah!」

--------- -號外 II-推薦兩個微信號---------------------|

推薦個人私藏的兩個心理學的微信公眾號:

一. [妙語人心] 風格: 溫暖 述說 睡前故事 音樂 科普 ,教育心理學

【妙語人心】在線收聽_mp3下載

二. [KnowYourself] 似乎來自知乎 風格:~怪~神秘 (少兒不宜)

試讀:

被低估了的「走神」技能|"Aha-moment"能重塑你的生命體驗:

http://zhuanlan.zhihu.com/knowyourself/20527903

三 [喜馬拉雅]

發現好聲音 喜馬拉雅

-------------------- ---------------------|

所以,我覺得中國本科生的理科critical thinking的起點其實比美國本科生高。然後就修行在個人。(從而,題主的問題 問法是否就有失偏頗,或者pre-minded。 為什麼不是中美本科生的critical thinking比較而是,美國本科生的critical thinking比中國的好呢。)

很多時候,國人並非沒有思辨的能力,而是思辨歷史相當長一段時間當代的相當一範圍沒有得到採納/解決問題的有效「正反饋」。思辨就漸漸的退化成「思」而不辨;再而,退化成,不「思」不「辨」。但反觀之,知乎發展如此之好,甚至有超越美國quora的活力,這不就是當代祖國精英們思辨能力最好的體現么。在知乎,朋友圈的類似社群內,我甚至可以看到文藝復興思潮的影子。習百家之言,尊各家之長。牆漸漸消於無形,科技孕育著百花齊放,百舸爭流般的可能性,讓人振奮

所以,題主們,對祖國請再來兩公斤「自信」,國外的花也不是每一朵都香。「向內歸因」和「向外歸因」相結合,發展的路雖有險灘,但豈應禍福避趨之。要滿懷著希望,去播種然後迎接春天。

b. 何為文科之思辨 (來日補充):如管中窺豹,見知乎於一斑。

關鍵詞:知識產權誠信,邏輯,文學,問題,諮詢產業,哲學,《大學》,錢學森,讀書。

解決一個有意思的問題:問什麼很多國人對「定理」這個詞的理解比對「學說」這個詞的理解深刻,是否是因為早期分科時造成的老一輩說的「理科生走天下」的偏見呢? 秦始皇,焚書坑儒,坑了多少學者。

(「定理」 VS 「學說」 = 「理科」 VS 「文科」 )

「文至高則理,理至高亦文」。

中國之學,上下五千年,縱貫960萬平方公理,經史子集,諸子百家,古今現在,看不懂很正常。

美國之學,承國父之法度,雖數百年,溯源而上,卻擁世界之財富,集全球之精英,有其強之道也

[運]也,[氣]也,[時]也,[勢]也。

Why we learn?Why we learn [how to learn]?Why we learn [why we learn]?Why we learn [how to do]? How to learn [Why we learn]?...

嘗試在 why 後面加一個not....

[造]乎 [創]乎

到底希望在別處?希望其實在我們本身。為甚希望在我們本身,我們卻在每一處。

為什麼希望在我們本身?為什麼希望在別處?

什麼是希望在我們本身,什麼是希望在別處。

--------------------------------------------------------------------------------------------------------------

C. 差距之所在 Presentation/Communication/Debate = 「說」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 此為 思而不表則「昧」,表而不思則「虛」。

學習之養成在於 輸入+輸出。 單一輸入式的教育會造成什麼,會造成什麼? 很簡單,開口說話能力的下降。 這會導致什麼呢? 這可能會導致邏輯化的表達思維能力的下降。 再加上,中文的博大,使其幾乎無語法可言,越發形散而神不散。 然後,作為一個說了二十年中文的孩子,一去就開始和人家從小到大天天辯的孩子來說,你還要換種語言去辯,並且是在一種商務/學術這種正式場合去展示。這種 敘(present)、辯(debate)、溝通 (communicate)、總 (conclude)的能力不是一兩天可以轉換的。但更阻礙這種能力的可能是後天需要應用場景的變換和需要。一個很直接的對比是 : 中國的高考 versus 美國的SAS+interview 。 出國留學申請代理已經被做成了一門生意,當money come in to play的時候,各種情況更加複雜。

造成這種的原因可根溯於早起教育資源的缺乏、數量眾多、等等原因。這種狀態正在迅速的得到改善。每十年,一代人。就我在US求學的經歷里看,在美華人華僑中,90後的自信和說的能力,相對比80後 得到了迅速的改善。加上教育觀念的逐漸改善,也許再過5-10年,我們不需要說誰比誰好,我們可以互相欣賞,合作,win-win, triple-win , multiple-win。「若說歷史是當權者的述說,現代史便是現代當權者的述說」。We have different culture and language, and we respect and learn from each other. We do not need to find out a conclusion like 「which one is better. We can just appreciate each other like appreciate a painting - someone that have its own personality and color, embedded in its background」. 「和而不同」「天下大同」這不是你死我活,日月尚可同暉。

美版Sherlock 《基本演繹法》都已經把華生拍成的中國女人。當年本科輔導員聲聲「你是什麼樣,你的學校就是什麼樣,找工作全憑自己個人努力,找到了便是100%,找不到便是0%」 那句話仍聲聲在耳 /現在在美國打拚了半年的我,每天自己心想的是,我是什麼樣,我美國移民華人朋友心中認識的現在的中國可能就是什麼樣。我是什麼樣,身邊的美國工友,朋友看到的中國就是什麼樣。我是什麼樣,朋友看到的中國教育就是什麼樣。我怎樣述說中國,也許就可能又提供了一個現在的「中國的樣本」/現在已經不是靠冷兵器拼刺刀的時代。/Let"s just 以誠待人,以理服人,以情動人,以真為本。出來嗨好么/

-----------------插播兩則故事 -------------------

# 曾有一段時間,sublease在一個asian family家裡一位IBM T.J. Watson Research top researcher。 我了解到的不只是他年收入40萬美元的年收入,更加佩服的是他幾乎WFH (在家工作)毫無老闆監控仍堅持,工作日早8點到晚10點做research的工作態度和淡然自若潛心科研的心態。吃喝用度也就是average的水平,甚至低於average。是的,錢根本就花不完。打開personal page一看,十幾二十幾篇數據科學領域頂級學術期刊會議等等的paper,一年發3-5篇paper。這還只是up to 2012的信息,嚇死了,回去默默地點開了coursera 搜索一下和machine learning相關的課程....。 那麼我心好奇:錢去哪兒了呢?似乎在完成了原始積累後,正一邊工作,一邊startup一個面向國內的科技類諮詢公司。這也是一種回饋祖國的方式,不是嗎,要知道有那麼些高科技,中國想買,美國還不給呢。如何做到枯燥無味的research本身,這本就是一件很難得事情。這時代,愛因斯坦 預言的- 引力波都得到了證實,通過黑洞行走在時間和空間之間都成為了可能性呢。 正巧前幾天美國新一輪的宇航員招募在新聞里播著,我也是偶爾妄想著「我咋不上天呢」,後來發現要學Russian, 想想還是算了,那麼多有「zhi」少年們正急著把前輩們拍在沙灘上。哈哈。

我學習到的是:「不要只做思想的巨人,行動的矮子。」

# 「曾經簡簡單單的幾句話的交談,就讓某個美國大叔郵件中很直接對我說,Jialu,you are really nice and good in a good way。這也是讓我略感欣慰」。(其實我當時只是很直接的甩出一個問題:對powerball彩票的為什麼這麼狂熱,概率學上,根本不值得。再說,一夜暴富不一定好,那些沒有走過的彎路和探索,很可能未來自己買單之類云云。/直到我了解到,這其實是他們social的一種方式而已,全民的一場自嗨和YY。分享有錢了怎麼花也是一件有趣的事,不是嗎。/然後我就也就順便做了一個巨大的夢,花兩美元入股啦,向天堂某個方向,送一個notice的感覺;還約定,如果誰自己中了,請我吃一個冰淇淋 =) &>

如果你中了1.5B的powerball,你會拿這些錢做什麼? - 人生規劃

我想,要是我真中了,我立馬拿著它去run non-profit 和PE。

1.先給本科的大學捐個wifi。再設些獎學金....

結果當然是沒中啦.

------------------ ------------------------

每個人都可能有「一葉障目,見微知著」的毛病,題主提的這個問題,可能正是需要眾多教育系統下master;phd做研究。區別真實與理想,區別fact和opinion,區別論文和散文,區別粉紅與玫紅,我想這都可以成為中文專業phd的論文了。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緣來身在此山中"。這便是思|辨,這也不是思|辨。

一葉障目,一葉亦可知秋。

「本來想好好寫篇議論文,確被我寫成了一篇散文。」

-------------------------------------------

根本之根本:

無論何種,「法度」 是保障一切 的根本。 美國的司法體系 ( 憲法,不同的州法,再到各色公司/社區制度等等。)以一種相對最效率,最強的約束力 去建立起人民和社會的整體福祉保障。對的,這是一種複雜卻高效的體系。 對的,這可能是我見過的又複雜又高效甚至靠地域完成了自然分區的ruling。「姐玩個桌游也還自己定個house rule啥的呢,你不願意陪我這樣玩,那我找別人一起玩呢。」

複雜:在於其各州各縣各地法律不同,然同屬聯邦。這個系統,有不同地域模塊之間比較學習的可能,也有個人選擇的自由,甚至有司法的獨立。想想改革開放初期,小平爺爺,隨手划出了一塊特區,但是那塊特區,成了改革的先鋒,成了變化的可能性;再到現在,北上廣各自的經濟圈,再到福建,種種樁樁,其實可能就是分成不同模塊去處理。這就像編程,先分模塊,再分別定參數,然後需要繼承。 最後的最後,完成最後一公里的customization。在國家與地區和平的前提下,法度是相對持久最強的「繼承」 。 而教育最後一公里的定製可能是「家庭」,最後就只好自己修剪自己的羽毛和照顧自己家的小貓了。

高效:司法高效在於其一了百了,對比於 一朝君主一朝臣的約束力當然不一樣。 對比於換一個公司換一種制度也不一樣。

「好抽象,好抽象,好抽象。正如某些回答提到的世界觀與方法論。因為國人口之龐大,國人心之複雜,國人情之冷暖,國人overall IQ之beyond average,國權威之盛行,使得方法論走在了世界觀的前面。這哥兩好要伴著走才好呢。」

「何為誠信,什麼是誠,什麼是信」 。

「何為真心,what is true,what is your heart」 。

詩詞歌賦,議論抒情,這些中國字本不只是文字,更是「知」,經過了「悟」,才能得到「智」。

常自省對中華文化了解之淺薄,嘆未能讀經史子集,《四書》《禮》《義》《春》《秋》。

我問自己什麼是傳承,傳承也許是當初奶奶鋼筆字手抄一本《大學》給父親,不知掉在哪裡?傳承也許是當初那些練習的毛爺爺詩詞的毛筆字帖書和那些字帖,早已渣都不剩。當初十歲得獎的畫畫更是想都想不起具體啥樣了。barely scratch the surface of those books,those theories and those giants in history。但是,「傳承像一陣春雨,點滴打在心上,化作春泥,消失於無形。化作一種「invisible」的場,與你我同行。 而這個場又是什麼,可能是賭場,競技場,人際場,道場,自行車場,也可能是劇場,遊戲場,更或是磁力場,電力場,精神場等等。」

To Quote 高中班主任給的班訓「篤信至善,博學大成」

老師說,「從善如流」 「就個人而言,當初選擇金融finance,不只是因為money,是因為love,更是因為一種信belief。 信金融之高效資源分配,對整個社會的改造必將產生的巨大能量。現在research data science,也是因為信。」 [信則有,不信則無]

如果你要練習一場武功,你要做楊過小龍女郭芙/襄,還是郭靖黃蓉又或是黃衣女,掃地僧,古墓派,又或是其他? 如果你要搞一套裝備給他穿,你要想什麼顏色? 如果你要點亮一些技能,冰與火,夢,跑你想要哪些? 如果你要畫一棵知識樹,你想要它張成何種樣子? 如果你要成為一個人,你希望你的人生和歷史上面哪些人的模樣最相似?又或是,你想要哪兩個人,三個人的加減乘除。是李宇春?張傑? TFBoys?wuli taotao? 或者是facebook的老大Mark,已經深藏功與名的bill夫婦,或是已歸於塵土的喬幫主?是漢武帝?是康熙爺?是成吉思汗?又或是李白的詩+李後主的詞+關漢卿+曹雪芹?更或是愛因斯坦,Sherlock, ... MD,我就是我,為什麼要做他們,我要做我自己。我不做他們,諾,這就是我的自畫像,一看,what? 這個巨大的O是什麼?哦,就是剛剛發現了合併的那個黑洞。 「你不知道吧,其實我就是黑洞發過來那個引力波呢。」 「你扯吧,你這個逗比」 「這都被你發現了」 「快滾回去學CFA,就要考試了,還不複習」 「你就別擔心了,不要管我,我心裡有數好么。。。。。。。。。。。」

我想說,如果把國家想成一個人,1840年代的中國,不管他是男是女,他就像是一個心理30歲自以為是卻善良的年輕人,後被一群18歲的小孩圍成一群一上來就胖揍了一頓,畢竟人多勢眾,心術不正,下手太狠。 而1940年代的中國,就像是心理40歲大病初癒但卻精神略分裂的病人;病來如山倒,病去如抽絲,但大抵已經練成了堅韌的性格,開放的眼界和精神。別家雖有家財萬貫,但我家也許有家[書]萬卷,某人家也許有家[才]絕學,亦未可知?別家雖有寶刀千把,我家的屠龍倚天劍埋在土裡,待哪天挖取出來,把它們摔碎,取出裡面秘籍,可以熬湯,包治百病。準備好和大家一起玩一桌麻將,或者搞一局桌游,比一下賽跑,打一局羽毛球,做一個project或者吃一頓飯。是的,他有些朋友,有些家人,也有些愛好,有些擅長,家裡錢不多不少。

現在這個時候,他也許已經準備好了做一個全面的人,或者說他有了做一個全面的人的基礎,成為一個XXXXXXX的人,只是時間的問題。當初沒有咽下的那口氣,成了現在時時的警醒和慶幸。來咱們玩了這局卡坦島,去做菜吃飯,鍛煉一會,然後再工作!

「放開它,讓我來」 你以為我是誰,對的,我就是不告訴你,因為我也不知道我是說。

「願吾輩能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願師長能為國屹立民族之林而授業,

願權威能為民眾之福祉而奔走。

願民眾能為遠方那點點的星光而fighting,

「 Hope everyone, is on the way, is on fire(願你,在這路上 ~)」

念念不忘,必有回想。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到底說了些什麼,真的想通了嗎。?

不妨想想,為什麼句號是圓形,逗號又是什麼樣子,1/0 為什麼等於無窮。當權者有一天也會變成掌勺人,做一道好菜。

為什麼有些人開心的時候反而哭,難過的時候反而笑。

你不明白我是什麼,我不告訴你我是什麼,是因為我有好多種可能性,我覺得我已經告訴了你,而你還不收。

對的,你如果想把你的家建成你看見過的最美好的樣子,那麼你就要去看去想去聽去夢。

References 十萬個為什麼

---------- --整理的參考相關話題與思路(待插圖)-- - ---------

爺爺話題(為什麼系列):

1. popular的:人這一生為什麼要努力? - 人生

2. 如果要解決XXXX,目前的未解之困難在哪裡?

「如果要解決空間旅行這個問題,目前的困難在哪裡」

3. 如果我不想花錢,但是我想做non-profit ,怎麼破

4. 你到底想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為什麼呢?

5. 為什麼我不想系列?

奶奶話題(生產力toolbox和使用系列):

1. iphone toolbox - iphone 有哪些讓生產力pue pue pue使用技巧

2. unix 環境和linux 環境有區別嗎,有什麼區別為什麼

3. 怎麼使用知乎:知乎改變了你的什麼? - 生活

4. 你是怎樣使用豆瓣 - 搜索結果

5. 知乎與豆瓣,你覺得他兩什麼關係?

姑姑話題:(1.如果我不想XX, 但是我想要達到XXXX系列)

1. 如何申請XXXXXXX?

2. 怎麼樣搞funding?

3. 怎麼樣保護環境同時又能夠讓汽車跑得更快呢?

叔叔話題(過程/流程系列):

1. 過程是怎樣的:比如一本故事書從收稿到出版的過程是怎樣的?中間的圖片是哪裡收集的

2. 選拔宇航員的過程是怎樣的?

3. 怎麼才能在一年內學好德語並通過德福考試? - 語言

父問題:( 輸入類 )

1. 如何提高邏輯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 - 「標籤」類話題

2. 如何提高聊天能力?

3. 如何提高對自己情緒的控制力? - 心理學

4. 提升自信 - 話題精華

母話題:( 輸出類 )

1. 如何才能在知乎上提出一個有意思的問題? - 知乎提問

2. 如何高效地寫論文 - 搜索結果

3. 如何高效率地寫好essay? - 論文寫作

4. 作為畢業生,如何在面試中提出有價值的、有意義的、得體的問題? - 求職

父母話題:(輸入+輸出類)

1. 如何才能自己做一個XXX系列?(電影,宇宙飛船,設計,一幅畫,一件衣服,一個好警察,一個XXX系統,一種XXXX體制)

2. 如何做一個優秀的父母?/如何和女兒做朋友?

4. 如何營造一種XXXX氛圍?

5. 如何和朋友保持一輩子的聯繫?

6. 如何財務自由?

7. 如何行雲流水般的寫文章?

8. 如何開一家自營XXXXXXX店?

朋友話題(文字的理解):

1. [四象八卦]古今中外的含義?[見微知著]/[場]/。。。 。

2. [one day at a time]?

3. 你是怎麼理解XXXXXXX書系列。

姐話題(具體怎樣做好一件事系列):

1. 如何欣賞一張照片的構圖?有哪些構圖強大的攝影作品? - 攝影技巧

2. 怎樣裝修一件考慮老年人,和殘疾人的屋子?

3. 什麼是校友資源,在哪裡有XXXX資源?

4. 什麼是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data science/....?

5. 你覺的現代社會如何節約用水?你覺得我們要怎麼弄?

哥話題(how much系列)

1. 古文(文言文)到底能有多美? - 語言

2. 人生一般幾個朋友保持很長久的關係

己話題(正己系列)

1. 為什麼我會XXXX?

2. 為什麼我可以XXXXX?

3. 為什麼我能XXXX?

推薦與欣賞系列:

1. 哪些有趣,好玩又益智的桌游?

2. 哪些人得過諾貝爾獎,你覺得他們為什麼得諾貝爾獎系列?他們的人生故事如何用三個詞總結?

3. 哪些人是曾經歷史上的國學大師?他們的著作有哪些?感受幾何?

4. 哪些+定語 + 美食/電影/音樂/藝術....?

子話題(是否系列 or 真實與虛偽系列 or 善良與惡魔系列 fact:系列 or 說文解字系列)

1. 說文解字: 禮之用 和為貴 和字應該作何解釋? - 文學鑒賞

什麼是溯源而上,什麼是逆流而上,什麼是迎難而上。

什麼是順流而下,什麼是順勢而為,什麼是順時而動。

什麼是應機行事,什麼是應有盡有,什麼是應運而生。

什麼是未卜先知,什麼是未來之光,什麼是還未可知。

什麼是審時度勢,什麼是審慎研究,什麼是審理懂法。

。。。。。。

2. Funfact: 國外有像「碎叫」「你造嗎」「灰機灰來了」這樣用錯別字來賣萌的嗎? - 中外差異

3.調查: 你對知乎有哪些建議或反饋呢? - 知乎建議反饋

4. 二次元人群的特點是什麼? - 二次元

5. 說說逗B/傻B/牛B/二逼的區別?

6. 說說學神/學渣/學霸/學酥/學力/學歷/學松/學子/學二?在大學,中學,如何分辨它們?

7. 你最愛的標點符號是什麼?。。。方,三角,弧形,又或是一個點,一個同心圓。

8. 什麼是黨媒,什麼是自媒?

9. 預計十年後,可能殺出一批音樂家,遊戲家,數據科學家,國學學者,優秀的導演,編劇... 你覺得會不會是你?人這麼多,怎麼個殺出重圍啊 :)?

10. 什麼是英語中的passive aggressive?

11. 什麼是學術誠信?

翻譯成數學:= N+X

以上這段思路或方法,我自己把它總結成N+X系列,N個系列的問題 + 找到一個元素X取代入。

而這個N 又遵循一個類似[二叉樹]結構。價值觀在大腦裡面建模型的抽象總結的一個過程。

------------------------------------------


沒覺得...

上學期一個seminar里看著那群美國人在討論什麼是collaboration的時候簡直要了命了...用孤例去反駁另一個孤例什麼的...把一個本身可難可簡單的話題給割裂地支離破碎...每個人都在提出觀點而找不到很好的東西去defend...如果只是5min的討論那麼可以算是interesting discussion, 但是這樣的討論維持了25min...一點都不productive,對話始終停留在同一個層面。

為什麼會討論這個問題? 因為那門課就是研究collaborative learning的。討論的熱火朝天的那群人基本是第二年第三年的phd們。

每次遇上這樣的情景,我就會覺得美國的critical thinking是個笑話。


如果你在美國上過humanity的課,基本會認同我的說法:大部分美國人的critical thinking就是認為你不對


美國人說的批判性思維,和我國之前鼓吹的素質教育是一路貨色:搞一個不好定量而且誰都不知道是什麼的東西,然後比誰能吹牛逼,然後美國人就贏了。其他的什麼底蘊啊靈魂啊快樂啊都是如此。


什麼時候我們不再拿情商說事兒了,什麼時候再來討論Critical Thinking吧。國人就事論事的能力太差了。


普遍來說的話其實水平幾乎沒差吧。個體上你在中美兩國的本科生中都能找到十分出類拔萃的人物,但是總體上感覺並不能體現出多大的差別。

當然他們所謂的critical thinking 很多時候就是在文科的課上嘴上說個痛快罷了,上理科課的時候好多不還是成了弱雞一句話不說埋頭抄筆記或是刷facebook 啊ESPN 啊看buzz feed 10 most beautiful celebrities" wives that you have never seen bla bla bla 的。說到底不過是有些傳統意義上能夠體現出所謂「critical thinking」 的課比如哲學歷史政治之類的,就像知乎上經常討論到的,裝逼的成本低而已。讓他們在數學課上也來critical thinking 一下大多數人只會瞬間懵逼。這是我四年下來觀察到的結果。

不過話又說回來,大部分人看到「critical thinking」 的時候光注意到critical 總是忘了後面的thinking 才是重點了。Being critical 簡單但做到thinking 就難了。所以其實所謂的沒多大差別指的是兩邊都沒有多少人能夠做到。自然也包括我在內,好多問題事後想想都覺得自己是傻逼。


GRE作文的Argument不就是考這個的嗎?雖然沒多大意思


普通人而言,其實中國和美國都差不多。休說critical了,其實連thinking都沒有。都往往是固執的認為自己永遠是對的。至於受過真「高等」教育的人,中國倒是還差一些,這當然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好忽悠」。不過但凡是受過辯論、GRE(霧)訓練的人,表現的往往可以超越同等教育水平的美國人了。如果說真差在哪裡,恐怕不能是教育的問題,而是美國那種憑藉由「old money」而帶來的自信,和同樣原因少有憂慮的殷實感。當然還要說道教育的話,除了critical以外,我還要表揚一下我們自己的體系。畢竟提到common sense這種事,我們的普通人起碼還是有的…………


推薦閱讀:

寫作業為什麼要抄題?
第一個學英語的中國人是如何學會英語的?
有哪些投資教育?
中南民族大學怎麼樣?

TAG:教育 | 本科生 | 美國本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