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衛星時怎樣繪製等高線地形圖?

與舍友探討,隨機查看幾個百科,等深線先出來的,但是不明等高線在先前,沒有衛星前是如何繪製的,還望指點一二。


哎哎哎,我大學測量實習到現在才過去15年哎!你可以說手工測圖已經過時了,但不能把我們當成上古文物啊。萬一哪天文明倒退,咱這種還能手工作業的人可是寶貝。

簡單的說,先用高精度的光學儀器,測定一系列高精度基準點的三維坐標。(國家負責布置基準點,絕大多數國土都可以就近找到高精度測量基準)然後工程人員從這些點出發,用廉價工具測繪周圍的二維曲面,其中最快捷的測面方式就是平板儀-經緯儀測圖法。當然,就算沒有國家基準點,也不妨礙我們手工測一個不和其他圖拼接的局部地形圖。

如圖,右邊是平板儀,左面是經緯儀。平板儀其實是一個放圖紙的小桌子,經緯儀是安置在雙向旋轉架上的望遠鏡,望遠鏡轉動的角度可以從盤面上看到。

讀出望遠鏡的水平旋轉角度(比如說和正北方的夾角),與俯仰角度(和水平面的差距),我們就能確定一條從經緯儀到目標的線。然後把標有長度的尺子放到目標處,看看標杆在經緯儀里的視角收縮到多小(望遠鏡上有刻度),就能知道經緯儀到目標的距離。這些信息已經足夠確定目標點的位置,也足夠我們在圖上畫出目標點的平面位置及高程。

當然,只要能收集三個坐標係數,我們也不介意用其他方式來確定目標點的位置。比如說先測水平旋轉角,然後用標杆視角(或者皮尺)確定水平距離,最後把尺寸固定的標杆放在地上,用望遠鏡平視去讀標杆上的數字來確定地面高程,也同樣能畫出目標點的水平位置、豎直高程。

現在的問題是,經緯儀和平板儀並不是放在一起,如何把收集到的三維數據直接轉化為平板儀上的圖像呢?

首先我們可以讓平板儀和簡陋經緯儀合一,然後把平板儀放在基準點上,直接從圖紙原點看出去,收集三維數據。但這一般不夠精確:

常見方式是讓平板儀和經緯儀分開,然後利用簡單的相似形原理,把測到的三維數據平移到圖紙上:

如圖,平板儀和經緯儀距離一兩米。精確測出兩者的差距和偏角,然後按照比例尺在圖上繪出經緯儀的位置,再從圖上的經緯儀點出發,按照比例標出三維數據。

無論哪種方式,我們都可以在圖上標出許多配高程的點。點的位置說明了目標的平面位置,高程可以寫在一邊。等到點足夠多,我們假設點之間的距離和高程是等比例過渡的,把兩個點連起來,就能在中間找到整數高程的位置,即等高線必須通過的點。這些位置找的多了,用曲線連起來就是等高線。

嚴格來說,我們測出來的是一系列離散的點,而不是曲面。但在可接受的誤差範圍內,肉眼加鉛筆做內插就能得出不錯的等高線,用來估算土方,初步確定路橋規劃已經夠用了:

15年前我還是每頓飯五個饅頭一飯盒肉一飯盒湯的靦腆少年。扛著三腳架在南方茶園裡東奔西跑,肩膀被曬爆皮兩次才搞定幾個山頭的地形圖。(全站儀在20世紀算是貴重物資,即便同濟當時算是比較有錢的大學,也不會隨便發給毛手毛腳的本科生用)我知道這工作效率不咋地,但畢竟也是人類發展的必經之路,希望將來的人不要忘了當年測繪工作的辛苦。

補充:上面說的是20世紀後期中國主流測繪方式。很快出現了能兼顧測角和測距的全站儀,不用再通過視角來估算距離,大大提高了測量效率。至於之後的電子化進步,那已經超出了測量基礎原則的範圍,這就不詳說了。


督工 @馬前卒 講得很好。就讓娜美醬與香吉士做個示範好了。

或者你們要酷一點的:

SEVEN YEARS IN TIBET, Brad Pitt, 1997

古老點?

更古老點?那就從頭開始講吧

測量學(Geomatics)與幾何學(Geometry)的誕生

很古老很古老的時候,尼羅河邊男耕女織的埃及人民為季節性泛濫的尼羅河惆悵不已。自家的良田被水淹了,水退去時,竟然被隔壁家的老王給佔了去。為了適應生產生活的需要,埃及人民就在喋喋不休的爭吵以及土地所有權的界定工作中,沉澱了很多關於界定土地形狀、大小、空間分布關係的經驗。

大約在公元前六百年的時候,有一個知識分子來到了埃及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這位名叫泰勒斯的年輕人,學習了埃及人關於土地丈量的一些方法大受啟發,並且在回家之前,順手解決了埃及人一直沒有解決的問題:測量金字塔的高度。

泰勒斯測量金字塔時,運用到了「相似三角形理論」,將高度測量簡化為了平面測距。他能夠解決這個問題,說的教科書一點,是因為泰勒斯將客觀事物的認知從經驗上升為理論,並用理論去指導實踐;說的直白點,就是智商高,理性思維強。

回到希臘後,泰勒斯開宗立派,創造了一門關於物體形狀、大小、空間分布的學科——幾何學,拉丁語音譯為geometria,意為「測量土地的科學」。希臘的幾何學是從已知的經驗開始演繹、推斷,推斷出的定理仍然被看做是正確的,這樣一種「命題與命題證明」的思考方式深深影響了哲學和數學的發展。

埃及的這段經歷,深深影響了他:

泰勒斯試圖藉助經驗觀察和理性思維來解釋世界。他提出了水的本原說,即「萬物本源於水」,是古希臘第一個提出「什麼是萬物本原」這個哲學問題的人。(答主註:尼羅河洪水會帶走一切,然後又帶來富饒的沖積平原... 萬物似乎理所當然基於水而生...)

泰勒斯首創理性主義精神、唯物主義傳統和普遍性原則,是理性主義的開端,被稱為「哲學史上第一人」。他是個多神論者,認為世間充斥神靈。泰勒斯對希臘哲學產生重要的影響,阿那克西曼德據說是他的學生,傳說畢達哥拉斯早年也拜訪過泰勒斯,並聽從了他的勸告,前往埃及做研究。(答主註:這麼安利埃及好嗎?...)

測量的幾何實質:獲取物理點之間的空間位置關係

回到話題,我們引入一點兒幾何學知識來理解測量:在一個極坐標系中,該坐標系統中任意一點M(r,θ)的位置,可由一個夾角和一段距離來表達。

一副地圖,就是由N個點,及點位間的相互空間關係構成的。因此要完成一幅平面地圖,你只需要基於原點測量其他點位相對原點的角度距離,並展繪在地圖上即可。對於古人,角度就是對東南西北方位的判斷,距離就是近大遠小的直接觀感,立於高處,直接畫出來就是鳥瞰圖的感覺,汴京城《清明上河圖》:

回到題主關心的高程問題兩點之間的關係,可以藉由一條水平視線判斷。香吉士君先跑到點位A,再跑到點位B,兩點高差即為娜美所讀標尺數值之差,可這是近代水準測量的原理。

雖然原理簡單,與測距側角面臨的問題一樣,在光學儀器(望遠鏡)、精密機械(水準器)誕生前,獲取一個精確水平的視線,是一個相當困難的問題。所以在相當長時間內,和泰勒斯一樣,利用三角形相似法則,是獲取高程的主要方法。比如咱們三國時期數學家劉徽。

今有望海島,立兩表,齊高三丈,前後相去千步,令後表與前表三相直。從前表卻行一百二十三步,人目著地取望島峰,與表末三合。從後表卻行一百二十七步,人目著地取望島峰,亦與表末三合。問島高及去表各幾何? 答曰:島高四里五十五步;去表一百二里一百五十步。 術曰:以表高乘表間為實;相多為法,除之。所得加表高,即得島高。求前表去島遠近者:以前表卻行乘表間為實;相多為法。除之,得島去表裡數。——劉徽(公元263年)《海島算經》

很顯然,以上兩種方法還不足以大規模應用於精密地圖製作,因為大範圍、遠距離的測量實在是太難了。

原始、粗糙的測量儀器一直是測量精度提高的瓶頸,最直接的表現就是人類對地球真實形狀認識的模糊不清。其實很早以前,就有人意識到地球可能是個球形,而且在嘗試計算它的的大小,來看一段圓弧測量發展的歷史:

約在公元前三世紀,古希臘的燦爛文化走過了巔峰,地中海地區的經濟與文化中心逐漸轉移到古埃及托勒密王朝首都——亞歷山大港。當時,阿基米德的好友,埃拉托斯特尼(Eratosthenes),首先應用幾何學中圓周上一段弧的長度、對應的中心角同圓半徑的關係,計算地球的半徑長度:在夏至日這一天,位於亞歷山大城以南的阿斯旺烈日當空,太陽光直射進一口深井形成了倒影,而在同樣的夏至日正午,太陽卻讓亞歷山大港中一座高塔投出了一段影子,埃拉托斯特尼計算出太陽在亞歷山大城天頂以南7°,並推斷出亞歷山大港到阿斯旺的距離一定是整個地球圓周的7/360 。埃拉托斯特尼還首次用Geography一詞來表示「研究地球的學問」。

公元724年,中國唐代天文學家南宮說等人在一行(唐代著名僧人)的指導下,首次在今河南省境內實測一條長約300千米的子午弧。其他國家也進行過類似的工作。但當時測量工具簡陋,技術粗糙,所得結果精度不高,只是測量地球大小的嘗試。

斯涅耳的三角網與近現代測量技術的開端

很多很多年後,隨著大航海時代序幕拉開,在貿易需求的促進下,航海術、地圖學、光學與儀器科學都取得顯著進步。1608年荷蘭人漢斯發明望遠鏡,後來又有人在它上面加上十字絲以提供精確瞄準。1660年生產管狀水準器,提高了儀器定平精度,此後測微器與顯微鏡用於度盤讀數,提高了讀數精度。

差不多同一時期,荷蘭有位數學家斯涅耳,對幾何有深入的研究,他的一種計算圓周率的新方法,比阿基米德割圓術更準確。阿基米德只能計算出 2 個小數位;而斯涅爾可以正確地計算出 7 個小數位。當他注意到地球圓弧測量的問題時,在1615年他應用了三角測量方法來測量同經度兩個地點之間的距離。斯涅耳發表於1617年的著作《Eratosthenes Batavus》專門描述這方法:有緯度相差一度(天文測量可以測緯度)的兩個荷蘭小鎮阿爾克馬爾和 貝亨奧普左姆,為求這段距離他在這兩點間組了一個由33個三角形構成的網,通過仔細測量角度與縝密推導,他測量出距離是 107.395公里(現代手段測量距離110.95KM)。將這數值乘以 360 ,他估計地球圓周為 38,520 公里;現代實際子午線圓周大約為 40,000 公里。

斯涅耳的開創性並非在於對地球周長的一次準確測量,而在於三角測量方法的應用:首先建立大範圍高等級三角控制網,然後在三角網內繼續劃分為次等級三角網,三角形覆蓋範圍內的任意一點坐標,都可由三角形的三個已知點進行角度觀察而推算得出,而無需進行複雜的距離測量。因此,全國範圍內建立三角網路,確定城市、河流等地物地貌的統一坐標就成了可能。

漫畫測量.(日)栗原哲彥,佐騰安雄,對三角網的介紹

1683~1718年,法國卡西尼父子(G.D.Cassini和J.Cassini)在通過巴黎的子午圈上用三角測量法測量弧幅達8°20』的弧長,推算出地球橢球的長半軸和扁率。由於天文緯度觀測沒有達到必要的精度,加之兩個弧段相近,以致得出了負的扁率值,即地球形狀是兩極伸長的橢球,與惠更斯根據力學定律作出的推斷正好相反。為了解決這一疑問,法國科學院於1735年派遣兩個測量隊分別赴高緯度地區拉普蘭(位於瑞典和芬蘭的邊界上)和近赤道地區秘魯進行子午弧度測量,全部工作於1744年結束。兩處的測量結果證實緯度愈高,每度子午弧愈長,即地球形狀是兩極略扁的橢球。至此,關於地球形狀的物理學論斷得到了弧度測量結果的有力支持。

公元1783年,法國又科學院提出,使用準確的天文測量與三角測量方式,聯繫巴黎天文台與倫敦格林威治天文台,如此覆蓋英吉利海峽便能精確校準該區域海圖。英國皇家學也開始著手準備,他們使用了英國傑出工程師傑西·拉姆斯登(Jesse Ramsden)製作的新型測量儀器經緯儀。拉姆斯登發明了第一台功能完備的螺旋切割機床,這讓他成為了當時歐洲最卓越的精密儀器製造者,他又首次運用了「螺旋測微」原理,將微小的距離轉換為角度(旋轉的圈數),製作了經緯儀上用於精確度數的千分尺。

大革命前夕的法國雖風雨飄搖,但仍然人才濟濟,畢竟法國科學院的測量隊於1744年首次測量了地球的準確形狀,兩級略扁的橢球體。兩個傳統歐洲大國的科技競賽還意外促成了「米」的誕生:

1789年法國大革命勝利後,國民公會令法國科學院組織一個委員會來標準的度量衡制度。委員會提議了一套新的十進位的度量衡制度,並建議以通過巴黎的子午線上從地球赤道到北極點的距離的一千萬分之一作為標準單位,並製作了米的原器。他們將這個單位稱之為mètre,後來演變為meter,中文譯成「米突」或「米」。

Anglo-French Survey (1784-1890)地圖中三角網清晰可見

這一次測量歷史意義非凡,有一本書濃墨重彩的介紹過這段歷史,萬物之尺 (豆瓣)。

也就是大約在這一時期,題主所關心的等高線也被用於地形圖製圖中。英國於1791年成立了英國地形測量局,並開始布設大英三角量網,全部工作直至1853年才完成,其中包括帶有等高線的大英與愛爾蘭地區地形圖。而法國在拿破崙時代,自1801年開始金?喬斯夫?全寇特將法國的三角量測學推廣至德國萊茵蘭,接續由普魯士將軍卡爾堋?莫福英在1815年完成。同時間,著名的數學家卡爾·弗里德里希·高斯據信從1821年至1825年,根據漢諾瓦王國的三角量測學,他發展出最小二乘法以求得大型系統方程組問題的最佳解,增進了測量數據的真實性與準確性。

出版於1791年的法國地圖,作者JL Dupain-Triel,目前所能看到的第一張,帶有等高線的大型地形圖。Source : National Library of France, Maps and Plans Department, GE D-15126

高度究竟是多少:珠穆朗瑪峰高度的高度測量

隨著測量方法與角度測量儀器的成熟,三角測量開始被大規模被應用於國土測量與邊境勘定之中。宣告將某一地區納入自己的勢力範圍,最基本莫過於將之準確的畫進地圖,於是英屬印度測量局從1808年起,開始了印度次大陸的大三角測量計劃(Great Trigonometrical Survey)。那個時候的外業測量工作是複雜而緩慢的,東印度公司最初天真的以為5年就能完成該測量計劃,而事實上卻用了60年才完成,當然也碩果累累,包括測定世界高峰里的一二三位,珠峰、K2峰、干城章嘉峰。

700人之眾的測量隊帶著巨大而沉重的經緯儀慢慢地向北方移動。1823年,時任局長的埃弗斯特(George Everest)開始了對包括喜馬拉雅山脈在內的一系列山峰的測量。然而,在十九世紀的絕大部分時間裡及二十世紀的頭二十年,西方人同西藏、錫金、不丹和尼泊爾的關係比較緊張,出於政治原因,他們無法近入這些地區進行探險,英國人不得不從250里的地方對喜馬拉雅的山峰進行觀測和測量。

——笨拙的經緯儀,是數百公斤的龐然大物。Photo of a theodolite taken from Historical Records of the Survey of India, vol. IV.Image ? Royal Geographical Society (with IBG)

1847年,在對干城章嘉峰(Kangchengjunga)進行觀測時,觀測站負責人安德魯沃爾夫上校(Andrew Wagugh)注意到在干城章嘉峰旁邊還有一座泛射白光的、更高的冰山。沃爾夫的助手Michael Hennessy發明了一種新的命名山峰的方法——羅馬數字。干城章嘉峰被標為IX 峰,而珠峰被記為XV峰。因為不能接近該山峰(最近時也只到達了250公里處)、觀測季節的限制(只能在每年10-12月間)以及人工計算的不確定性,沃爾夫等人採用大地測量的方法,經過幾年的漫長測算,1852年,安德魯沃爾夫宣布這座山峰的高度是8839.8米。這個關於珠穆朗瑪高度的第一個數據,卻是在印度平原上遙測的。為紀念該局前任局長,沃爾夫建議將此峰命名Mt. Everest,1856年英國皇家地理協會正式接受了這個提議。

19世紀初,隨著測量精度的提高,法國的拉普拉斯和德國的高斯通過對各地弧度測量結果的研究,相繼指出地球的非橢球性。1873年德國數學家利斯廷首次提出了大地水準面的概念,是人類對地球形狀的認識又產生了一次飛躍。這一階段各國科學家通過重力測量資料推求橢球扁率,提出了許多新的橢球參數。人類對於地球的認識,已經從天圓地方-&>球形,過渡到參考橢球大地水準面(重力面),這也使得「海拔」這一概念的理解變得複雜起來。

當我們用參考橢球這一假象想數學模型去描述地球形狀時。那麼地球上一點,其所在位置作法線到參考橢球面的距離,我們叫做大地高。參考橢球是一個假象的球面,因此大地高沒有直接測量的方法(直到衛星定位技術上線)。

在實際的測量工作中,「水平」是與大地水準面的平行,因此「海拔」是作垂線到大地水準面的距離,我們可以叫做正高。大地水準面是一個零重力面,具有物理意義,適合作為海拔高度的起算面。但正高的測定仍然是一個複雜的問題:我們設定某一海平面為大地水準面,那麼其他位置的海拔,都以該海平面為基準。可是,在陸地尤其是山區由於重力異常的影響,大地水準面是個不規則的曲面。要準確測定,就需要結合重力測量。英屬印度測量局在幾十年的山地測量中,就研究過重力異常的問題。

回到題主的問題。從測量的角度而言,為了獲取準確的海拔數據,首先我們要找一個高程的基準面,在水準控制點的基礎上,進行水準測量、電磁波高程測量(同樣是三角函數的原理),或其他手段獲取點位的高程數據。我國選擇的是「似大地水準面」,可以近似理解為平均海平面在陸地上的延伸:

我國永久性水準原點位於青島觀象山山頂處,由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測繪局於1956年建成,作為中國的海拔起點,全國各地的海拔高度皆由此點起算。全國範圍內位於控制網內的任意一點絕對海拔高度,都是相對於此處(此處海拔高度72.260米)而言,比如珠峰8844.43。此處的「相對」說起來容易,實則萬分艱難,都是老一輩測繪工作者一步一步從青島引出來。有幸參觀過2005年珠峰測高參與單位之一成都軍區某測繪大隊,對於測量工作的艱苦我深以為然。(又跑題了...)

從製圖的角度而言,等高線作為一種表達方式,需要先根據比例尺確定等高線間隔,通過插值法,繪製等高線,比如1:5萬地形圖上首曲線間隔為10,依次為:10m、20m、30m…每五個首曲線加粗為計曲線。詳細回答參考督工。

由於全站儀、三維激光掃描儀的發展與應用,小範圍繪製地形圖已經是按個按鈕,點個滑鼠就能輕鬆獲取數據並成圖的工作了。反倒是解釋珠峰的8844.43是相對於哪個基準面的8844.43,仍然是一個很費力的問題。

真心是偏題偏大了救不回來。/掩面


根據題主的的意思,GPS測量、攝影遙感測量就不列入討論範圍了,採用平板儀圖解法測圖 @馬前卒 已經表述的很明白,我就簡單說明下全站儀測圖法吧!

由於地表存在高山、平原、窪地...使得地貌看起來十分複雜。這些高低起伏,表面上看來沒有規則的地貌要展繪在圖上生成等高線地形圖且保證各種地形要素完整可不是一件容易事,一般會測量其關鍵點(地貌特徵點),然後再用等高線表示其形狀。

根據實際所需比例尺以及圖幅限制,測繪寶寶們測繪地形時會對地貌特徵點進行取捨。

其實無論地形怎樣複雜,測量時都可以把它們抽象成由不同方向傾斜和有不同坡度的面組成的多面體,那些山上的山脊線、山谷線啊都看做多面體的稜線,測量時直接測量稜線上的轉折點(地貌特徵點)就可以大大減少工作量啦!

百度一張圖,哇哦~站在這山頭望那山,測繪人極佳的視角啊。

經過抽象,地形草圖大致如下圖:ps.你們拍攝美美的風光照在測繪寶寶們眼中都是簡單的線面體啦~(≧▽≦)/~

說了這麼多廢話,目的就是要測量這些地形點的三維坐標。進行地形測繪時,立尺員選擇這些地形特徵點(如A、B、C),比如山頭(A)、山脊線(線ABC)、鞍部上面坡度變化的點,某處坡度變化較小便隔一段距離測量,里用全站儀測量得到均勻分布的地形點,根據地形點繪製等高線(後面再說)。

當地形點精度要求不高,全站儀可以滿足地形點高程測量需要。

那麼,全站儀是怎麼工作的,

是時候祭出實習皂片啦!

館長操作全站儀

如上圖:館長在全站儀位置輸入該點(測站點)的三維坐標,利用全站儀度盤測角,紅外或激光發射到稜鏡並反射回測定全站儀到立尺員所在相對點位距離,全站儀會根據角度距離進行一系列數據處理,可以得到A、B、C點位三維坐標,其他特徵點坐標同理。

精度要求高,比如控制點(館長所在點),基本水準點測量需要水準儀,測量原理督公沒有衛星前是怎樣繪製等高線地形圖? - 馬前卒的回答 講解的很清楚,就不再贅述。

天王操作水準儀

既然特徵點位的坐標有了,根據點位高程,等高線就好繪製啦!

督公所說可以根據這些離散的地形點進行三角形內插,南方CASS,ArcGIS等很多製圖軟體都可以據此方法自動生成等高線:

什麼?插得不夠瀟洒!不似地理書上密密麻麻的看不出來是等高線。測繪寶寶們不怕苦,測特么幾百個點,再試試(原圖三角形柵格網已不顯示):

綠線(首曲線)和黃線(計曲線)表示的就是這個這片區域等高線啦!(圖片來自當初測量實習繪製的小山坡)

在紙質圖上等高線繪製不一定越密越好,過密會影響地形圖清晰,根據比例尺按照基本等高距繪製就剛剛好啦!

學識尚淺,如有專業錯誤,歡迎知友們指正 ^_^。

使用全站儀放樣。

所學測繪知識僅限於實習,現在偶爾會想起當初那些日子和朋友們扛著腳架翻過一個個山頭,走遍村莊每個角落,日出晚歸,風吹日晒,卻阻擋不了我們單純的熱情。


各位,這就是你們說的水準點嗎?

意思就是此點相對青島的是正負多少高程是嗎?精度能到到多少啊?cm還是mm ?


我進來看見了一地的測繪狗(我也是其中一員)


1.野外地形測量:最古老最傳統的手段,現在雖然已經普遍用全站儀或者地面激光掃描。但是原理還是一樣。已知測站點的坐標和方向,量測地形點的距離、水平角、高度角(天頂距)。就可以用三角函數計算出地形點的坐標。然後就是用插值方法計算出等高線所在高程的點的平面位置,然後用曲線連接這些相同高程的點即可。

2.航空攝影測量和機載激光掃描:機載激光掃描原理和1一樣,只不過測站變成了飛機。航空攝影測量畫等高線的方法比較特殊,速度也比較快。原理稍微複雜一些。

3.GPS"RTK或者DGPS:和GPS導航定位的原理一樣,只不過用了差分的方法使得坐標更精確。(GPS測量的原始高程是大地高,需要轉換成正常高系統)


全站儀的精度遠遠大於遙感,GPS,RTK等等任何測量方式。

小範圍內,全站儀的測量誤差是以角度誤差,距離越遠,誤差越大,比如十米內誤差0.03mm,百米誤差0.3mm,千米3mm。RTK是固定誤差,正負幾個厘米之間擺動。

即使最原始的經緯儀加塔尺(或者水準儀測微器銦鋼尺)精度也優於所謂的衛星測圖。

地形圖一般作用都是局部使用,用相對高程一樣出圖。黃海高程說是絕對高程也是針對某一平面(85年黃海水平面平均值)為正負0。

還有國家控制網,使用的一級控制點,用不同的點配合點坐標控制本次選點區域內坐標。下面還有省級,及以下等。國家級及省級控制點是屬於絕密級的,正常是拿不到的。一般民用的D級點,也需要到本地國土局備案,花錢買點記。

有些可能覺得明明買的是d級點,但是點記找到的點寫的卻是國家級控制點。其實是這樣的,點都是一樣的點,但是點的精度是不同的,做的實體點可能身兼數職,比如作為國家級它的坐標是123456,654321。當你買的點是d級點的時候,拿到這個點的坐標是123456.003,654320.988。

還有除了西安80坐標系,還存在很多坐標系,不同坐標系之間不同用。各地還有當地的坐標系。總得來說,一些大型的公用型坐標系測的圖是不允許亂公開的,測圖都是要有資格,有備案的單位。申請查閱地質地形資料,也需要辦理保密證到國土廳檔案館。

前幾年,某省某事業單位員工,把秘密級地形圖資料上傳到百度文庫,後被發現處理。全省同類企業全部嚴查,秘密級以上資料全部規整收攏到不聯網的電腦上。

第一次回答,跑題了……隨意看看,不算內行,用外行眼光解釋測量的那些事。


題主說的不太對,現在有了衛星繪製等高線地形圖用的也不是衛星,而是利用飛機航測,因為衛星不能做出立體像對,而飛機就可以,來回飛,什麼旁像重疊航向重疊啊,有了立體相對就能看出立體,不知道題主有沒有在片子上或在電腦上看過立體影像,有了立體像對,然後就是做外業像控,拿著相片到實地測量控制點,然後到內業加密,什麼空三加密啊,忘完了,內業就可以採集到精確的高程了。


在全國範圍內布控三角網,這是做平面,先布一等三角網,在一等三角網裡部二等三角網,高程是從青島水準原點一站一站的測出去的,先測一等水準(國家做),再從一等水準點上引出二等水準(省做),平面和高程都是這麼一級一級做的,水準至今仍是這種作業方式,到後面測圖,現在使用rtk或者全站儀,原先都是平板測圖,直接畫在紙上,經緯儀加測距儀


有測繪專業的大神回答的已經很清楚了,我就放一張親手繪製的等高線圖吧。

(大比例尺地形地質圖屬於國家機密,所以地圖信息打碼了。)


我是學地質的,我們老師說過這樣一句話

以前那些地形圖都是老一輩地質家們一步一步走出來的!

以上


測量啊!

我印象最深刻的一篇小說,朱蘇進---絕望中誕生--節選:

我面前有一堵牆壁,朝南,牆正中是窗戶。在窗框與牆壁的結合處有一道很窄的、近二尺高的縫隙。隱約可見的是,那縫隙被一個細細的、筆狀的紙捲兒塞死了。兩年前,我搬進屋來時就注意過它,當時想把它剔出來,重新修補窗框,只因為它塞的很結實而作罷。當然,在這兩年里我目光無數次掠過它,它甚至給我帶來些奇思異想:某些秘聞?絕命書?一束情柬?……最後我總告訴自己,那是堵塞縫隙的廢紙卷,如同所有住公房的單身漢的生活一樣,隨意對付。

現在我即將離去,我斷定此去再不復返,這就便這件事情有了最後的意義。我從房內找出一根適於挑剔的鋼鋸片,朝它走去,由於再度充溢幻想而手足惶亂。我從窗玻璃上看到自己的面影,兩顆瞳仁閃亮,我立即拉上窗帘,於是製造出一派神秘氣息,我也確實感到神秘。彷彿去啟動某種神靈密語。身心似被洞穿。

這片刻內的經歷我再也回憶不起來了。

後來我能回憶出的是:長長的紙卷已經躺在窗前寫字檯上,四周是一灘從縫隙里灑落的猶如彈殼內發射葯那樣細碎均勻的赭色顆粒,賂有苦澀濕熱的氣味。紙卷異常沉重、堅硬,默默放射因為年深日久而形成的金屬般青輝。我又累又詫異,它竟然如此完整!我原以為把堵塞得那麼緊密的東西剔出去會支離破碎。我究竟是怎麼剔除的?那過程已是我記憶中的空白。

這時,我發現了第一個怪異:長長的紙卷在桌面上的方位與指南針一樣,上北下南。哦,偶然嗎?可怕的偶然。

我從細小的縫隙里望出去,像從瞄準具中望出去,發現了第二個怪異:蓮花山錐狀主蜂出現在視野里。如果出現任何其它山峰,我都不會驚奇,但蓮花峰是這一帶方圓三百公里內地區的最高峰,也是這一帶地表構造的中心。我甚至可以藉助峰頂上的一抹陽光,猜見頂尖上那三角狀的國家一級覘標。它是這一帶大地測繪時的最重要的控制點,其座標數據經幾十年多次測標,已精確到毫釐。方圓三百公里內所有地物地貌的測標與標繪,都以它為基準或參照。此刻它夾在縫隙里,我只要稍微移動頭顱,它就消失。我的面孔感覺到蓮花山原野吹來的清涼的風,它們從縫隙中流入,彷彿是蓮花山的絨毛。我感到山是活物並且是偉大的活物,特別在它被夾在縫隙里的時候。

第三個怪異便是面前的紙卷,它因夾塞日久幾乎熔鑄成一根硬棒,還帶有微弱的磁性。我極其小心地撥開它,不時呵上一口熱氣,使它不至於脆裂。它的外殼紙頁已接近鈣化,稍一碰就碎成粉末。但是越往裡越完好,我逐漸觸到它的柔韌、平滑和蘊藏的彈力,甚至嗅到被禁鋼久遠的氣味。

我不禁讚歎紙質的優越。據我的經驗,只有少數特製軍用地圖才使用如此優質的紙。

呵!它正是半幅軍用地圖。總參測繪局一九六一年繪製。

五色。下邊標註:

            比 例:1:50000

            地貌性質:丘陵/城鎮 『

            區 域:蓮花縣/石中縣

            高 程:1956黃海高程系

            磁偏夾色:2——80

  它正是我部所駐的區域性地圖,地圖的使用者無疑是內部人員,可能就是我的前任。我很快在地圖的右側找到團部位置:陳盾村莊西南面。所有的地圖包括軍用地圖極不繪製軍事設施,因為它們是保密單位。只由使用者的需要時自己標繪上去。陳盾村莊西南遠方,大約在團部宿舍區位置處,被人用紅筆標誌⊙。邊上,在蓮花山巨大的山峰坡面上,用紅筆寫著:

            東 經115。24』37」

            北 緯30。17』97」

            高 程(黃海平均海平面)52.37米

             這是我在地球上的位置。

             一切發現和猜想均由此開始。

  幾行字色跡已經暗淡,從筆觸中仍能見到當時的激動。最能表露此人身分的是阿拉伯數碼字,那種書寫方法是我們專業人員獨有的,簡捷迅速均勻。然而最使我驚愕的還是此人的異常心態。你看,這幾行字鋪滿綿延數十公里的蓮花山麓,每字佔地近一平方公里。末尾數筆,直插大海,鋒利道勁,沿途截斷九龍江,橫掃五個萬人以上的村鎮,還有十幾道山脊和無數地物。

我搬開椅子趴在地面,吹去灰塵仔細尋找。我一寸一寸地搜索撫摸,膝蓋和肋部被堅硬的地面壓迫得生疼,汗水漬酸我的眼睛。我有個預感,職業性預感:地圖上的符號,極可能在這問屋內找到。

果然,床底中央一塊六角形地磚上,隱約可見用銳器楔刻的基準點標誌⊙。圓圈中心點被打進一枚銅質鉚釘。這就是此人在宇宙中的位置了。其精確度必經他用儀器反覆測算已達最高極限,可與遠處蓮花山覘標——國家一級控制點並立!

我既覺可笑又頗為敬服。一個人,很可能還是和我一樣的基層軍官,把自己的立足點搞得如此精密又有什麼價值呢?何況是固定在這樣一間低劣的單身宿舍里。……但是,我內心深處職業熱情被挑起了。甚至意識到某種挑戰意味。

須知,此人獲得如此精密的測地成果,首先需具備高精度經緯儀和精湛的專業經驗,需要在周圍三十公里方圓內掌握三個國家級覘標及控制點的精確數值,這些全局絕密覘標與視標之間的方位夾角不小於六十度,這樣才能保證測量精度。經緯儀分別測出三個視標的準確方位角,就可在圖版上交給出自己的立足點,或者用三角函數表標出。

道理簡單,但是操作起來非常不易,最低限度也需要幾個先決條件:

1.最佳視野里有三個最佳的可視覘標。

2.每現標之間夾角不小於六十度。

3.已知每硯標的絕對座標值及高程數。

這些資料不提供給師屬地面炮兵部隊,屬總部專控,我們通常只知其相對座標值。當然,在一個執著而智慧的專業人才那裡,他可以重新測算予以破譯,這又需要他的超常素質了。

4.佔有精密器材,具備熟練的觀測技能,不畏艱難地進行近於天文數字的連續運算。這種觀測與運算需反覆進行多次。

現在連我也覺得不可能了。

  首先他不具備第一條件。就算他瞞過眾人耳目斗膽把測繪器材搬進屋裡來,可在這間火柴盒般的十二平方米屋內根本望不出去,南面是窗戶,

窗外有兩株滿抱粗的針葉松,樹齡五十年以上,樹身遮住大半扇窗。北面是門,門外是荒山,視野受限。東西兩面則是厚實而完整的牆。

  我突然記起,他已通過窗框與牆壁之間的縫隙,獲取了第一個覘視點——蓮花山覘標。這麼說,那縫隙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他有意剔啄而成。

我急忙抓過那半張地圖,憑自己的經驗判斷他第二覘視點的可能位置。地圖顯示:蓮花山在正南,那麼第二覘視點只能在偏東或偏西方向,夾角才不小於六十度。是的,西面約十三公里處,是海拔二千四百米的秀嶺,主蜂上也有覘標。我掀去床板,站在地磚上位置,目光循秀嶺方向望去,厚厚的牆壁遮住視線。我判斷這堵牆壁必有奧秘,牆壁某處必與外界相通,他的視線必須通過這堵牆才成!

有生以來,牆壁頭一次向我顯示出城堡般厚重氣概,它外層是污濁的空粉,內部是花崗岩料石,高三米二,寬四米,毫無被洞穿過的痕迹,卻有不露聲色的壓抑。

牆上唯一的鑲嵌物是一個簡單的木質衣架。準確說是一條長六十公分寬十公分的厚木板,木板右中左釘著三個瓷質衣帽鉤。這種衣架在任何單身宿舍里都可以看到。我抓住木板兩端,用力搖晃後拽,它吱吱叫著從牆中脫身,粉土與砂粒掉了一地。牆壁上出現三個木榫造成的黑孔,很深。中間的孔透出一絲光,我朝這個孔吹口氣,光線增大了,現出比子彈頭略大些的覘視孔。我趴到孔前朝外望,只看到荒野一角,不見秀嶺。我很快明白了原因,退回標誌上,保持全身重心穩定,想像自己的頭顱是一具經緯儀,右眼是鏡頭。先向左轉,從窗框縫隙中看蓮花山,再向右轉,對準牆上小孔。只有這樣兩個覘視點才能在我這裡交繪。成功了!我看見像星星那樣閃耀的秀嶺蜂尖,一閃就滑過。

我極度疲勞,胸膛變成大鼓嗵嗵亂跳。

他是個了不起的傢伙。打開一道隙就準確地取視到蓮花山覘標,打開一個孔就捕捉到秀嶺覘標。須知開一個孔比開一道縫困難十倍。從縫中觀察外界,只限制方位角,不限制高低角,而在孔中觀測,方位與高低同時受限。剛才我的右眼位置(也即經緯儀鏡頭)若是偏移任何一分(左或右,上或下),就永遠看不到秀嶺覘標,除非推倒面前的牆。

明白我的感慨么?

此人對外物的方位有著超人的敏覺,他只消坐在這裡,過牆壁凝視(根本看不到)遠方秀嶺,然後走過去用鉛筆在牆上畫個小圈,再打穿這小圈,不需對牆造成更多損壞(才不至於驚動旁人),秀嶺峰尖就從孔中呈現。哦,他對四周地形地貌地物多麼熟悉!對相互之間的距離方位高低諸關係的判斷多麼準確!他的思維邁著靈動的雙腿從這個山尖躍到那個山尖,省略掉兩點之間的漫長過程,而我們總習慣於在幽深的谷中探索。

第三視視點在哪裡?

毫無疑問,它應當在東方或東北方。可我在地圖上再也找不到能和蓮花山、秀嶺媲美的覘標了。請看:東面是大海,近海是沒有可設覘標的突出礁位,北面是田野,直奔海邊,高差不足五米,沒有顯赫地物。特別不可能的是,這間屋子的東西是一連串的單身宿舍,他即使洞穿牆壁所窺見的只是他人內室,這很卑下。更何談連續洞穿十幾堵牆視取野外呢?北面毗鄰荒山,密不透風,最令測繪者們乏味,連設置四級覘標的價值都沒有。

結論:在這間屋內不可能獲取第三覘視點。

可是,我已經不相信客觀條件而相信他的天賦了。從他獲取兩個艦視點的情況看,他具有一般人罕見的狂熱慾望和極其冷靜的智慧。越是絕望的事,越使他興奮不已。他會像求生者那樣執著地醞釀狠狠一擊,會像餓獸撕扯肉骨那樣撕扯疑難。是的,他有雙倍的野性和雙倍的智慧。他絕不肯容忍失敗,特別是已經成功了三分之二,⊙點座標的精確值又證明他最終完全成功了。

我在屋內苦思許久,每寸地面、牆壁、天花板都再度搜索過了,仍然沒發現暗藏的第三覘視點方位。我知道他不能沒有覘視點即檢驗點,否則座標值不被世人承認也無權上圖,這是鐵律!但我就是找不到它,這使我異常沮喪,隨之產生對他的惱恨。他和我都住過這間屋於,職務大致與我相同,佔有與我一樣多的空間與待遇,床鋪與桌椅。他卻默默地顯示出遠比我優越的天資心智性格,他在我將要離去時刺激了我,我墜入他設置的迷

陣中衝撞了一個下午,已經接近答案又陷入絕境。

我找不到最後一顆神秘種子。它肯定在屋內。他播下的。

我用他的方法搜索出兩個覘視點,為什麼用同樣方法會在第三覘視視點面前碰壁?

  假如我不動那窗框,一切會平靜如舊,我該走了,為什麼在最後一刻自取其辱?儘管這羞辱無人看見。

  我想他後來肯定是死了。

   二

但是他的魂靈仍在屋內遊動,天黑時我強烈地感到這一點。他給我留下了遺物,半幅軍用地圖。我忍不住反覆端詳。地圖在自然氣息中彷彿蘇醒過來,變得鮮艷而柔軟,各種符號和圖紋愈發清晰。我看出這圖在被撕壞前是一張嶄新的地圖,表面沒有作業痕迹。倘若它不損壞,起碼還可以使用三年左右。很難想像,撕壞此圖的人會是他本人。我默誦著他的話:「一切發現與猜想均在此開始。」

他究竟發現了什麼和猜想什麼呢?

什麼使他激動到狂放的程度呢?

我決定去找股長,他在團里工作二十多年了,曾經住過這間屋子,他肯定了解某些情況。當然,這不會是他的手筆。他就從他服役二十多年還是個正營職來看,就不具備那人的才智。

「從哪裡找到的?」

「窗框縫隙里。你曾經在那屋裡住過。」

「為什麼我沒找到呢。」股長有些慚愧。

「你知道他是誰嗎?」

「當然知道,那間屋子藏龍卧虎啊。他是我的老戰友,名叫孟中天。這次你調到大軍區,很可能見到他。」股長欲言又止,看得出內心複雜。孟中天與他前緣不淺。

「如果我可以知道的話……」我試探著。

股長思索片刻:「當然可以,前車之鑒嘛。何況你也要調到軍區去了,應該有思想準備。孟中天才氣超群,我是望塵莫及。但我早就預料到了,他會身敗名裂的。哼!他果然身敗名裂了……」

股長告訴我:

十多年前,孟中天年方二十二歲,就任團司令部作訓參謀,上尉軍銜,在同齡人中已是鶴立雞群。他業務嫻熟,精力過人,深為團長器重。但他有個毛病,好孤獨,和周圍所有人都無深交。所以他越是出色,便越是寂寞。孟中天痴愛地圖,尤其是軍用地圖。他收藏了我軍所配備的各種型號各種用途的地圖。從一比五千的精密圖開始,比例逐次增大:一比二萬五,一比五萬,一比十萬……直到一比三百萬的戰略用圖。比例再大

的地圖他就不喜歡了,嫌它把「大地抹凈」了,是一張「死圖」。他的宿舍四壁貼滿了地圖,從地面直到天花板,他躺在床上也可以欣賞變幻莫測的地貌。他通過這種方法把自己的空間擴大了無數倍,儼如一方君王在自己領域地內縱橫馳騁,從中獲取某種神秘的體驗。地圖一律按照拼接法銜接:上壓下,左壓右。一比五萬的軍用地圖和一張日報差不多大,實地面積相當於一個數百平方公里的縣。他拼接得細緻至極,一個縣挨著一個縣。接合處絕無半點錯移。這可以從地圖上的網狀座標線上檢驗。你站在牆角貼住牆壁眯眼一瞄,任意選擇一條橫座標線直插另一牆角——長達上千公里,中間沒有斷裂起伏。再用條絲線拴個鉛錘,待它垂直不動時貼到地圖上,縱座標線和絲線完全吻合。軍用地圖拼接法是世界共同的,在拼接好的地圖上用扁鉛筆作業,可以順暢地從上面到下,從左畫到右。中國地形竟那麼奇妙:恰好是北(上)比南(下)高,西(左)比東(右)高。藍色河流從這張圖流到那張圖,正是從左邊流到右邊,或是從上面往下面,諧調得不可思議,彷彿地圖拼接法就是為中國地形設立的。十二平方米的房間,驟然變得萬千起伏。他時常久久地觀賞,思索,竭力讀透山脈的每一處細節,讓思維順著河道從這個縣度到那個縣,從平原追隨到海邊。沿途所經過的裂谷、峰巒、淺灘、居民地……都使他讚嘆不已:一條0.83/秒(流量每秒零點八三立方)小河,居然能穿過山脊!還敢在208高地上拐一下,這種勇氣肯定雨季才有,平時它絕不敢碰208。

站在整面牆的地圖面前,數千平方公里大地彷彿從天上急瀉下來,山脈如波浪千姿百態,一刻不停地按照內在指令朝遠方涌去。在孟中天眼裡早已無平面,他的心理和生理都已習慣於立體感受它們。這是識圖用圖人員最重要又最難養成的素質。密匝匝的、一圈套一圈的等高線畫出山的頭顱與身脊,他的手撫摸它們時,習慣地做波浪狀,不斷被山脈頂起來,又不斷地滑入山谷。圖標與弧線越密集,他越著迷,那裡經常隱藏最異常的地貌,對那裡光讀不行,心靈必須像深入深淵那樣一分一分爬下去,直接體驗大地骨路與關節。他發現任何一塊地域都有一個主體構造,或者是巨山,或是大河。它像帝王一樣聳立當中,肆意擺布小於它的地物們,它們的隸屬關係簡直可以綿延千里。比如:這條無名河在208高地拐了一下,因為它不拐不行,百里以外的蓮花山暗示它非拐不可!人只有面對地圖才會震驚:上面的一切都洋溢著生命,猶如無數張人臉聚集成堆,或靈動或

獃滯或尖刻或放浪,它們總是有萬千語言想說而又說不出來。孟中天甚至能從圖上看出春夏秋冬,任何一處地表的四季都不同樣。

他對圖上的錯訛處興緻更濃。每找到一處都是他的享受。總參頒發的六三式系列圖譜,被他挑出的錯訛達三十四處。但他從不示人,更不上報。

很少有人願意到孟中天的小屋來閑坐,他也不歡迎人來。他的桌椅床鋪和牆都有二尺距離,光這就叫人得然,覺得沒有依靠。他宣布,他的中心位置是東經115.24度,北緯30.17度,經線穿過百慕大,緯線穿過開羅市中心。

股長把半幅地圖攤放到桌面上,注視它的斷裂處,默誦上面的字句。

  「原先它是完整的,孟中天親手把它撕裂,真可惜呵。」

「他是熱愛地圖的人,也下得了手?」

「那天半夜他闖進我屋裡來,非常激動。他說:昨天他忽然對大比例地形圖發生興趣。他在屋裡掛起一比三千萬的世界地形圖,無意中發現了全球地表有幾個神秘現象,他認為這些現象很可能揭示古大陸的成因,因此非告訴我不可,他已經忍受不住了。」

「你還記得是哪些現象嗎?」

「他全寫在這張圖被撕去的半幅上。寫在背面。我記得,因為他當時的情緒使我永生難忘。我說給你聽。

「第一,依照天體規律,地球在形成時應是個均勻的幾何體。為什麼陸地分布如此不均?全球陸地的三分之二處於北半球,而且集中在靠近北極的中、高緯地區。南半球的陸地只有三分之一,也相對靠北。南半球的南半部,幾乎全是海洋。

「第二,為什麼每塊大陸都是北寬南窄,呈倒立三角形?

「第三,為什麼北極是一片圓形海洋,地球在那裡凹陷?為什麼南極是一片圓形陸地,地球在那凸出?

「第四,隔海相望的大陸邊緣,似乎可以拼接在一起,什麼原因使它們分離?諸如此類,大概有五、六條。」

「確實奇妙,不過我好像在哪裡聽說過。」

「你肯定聽說過,因為這些全是世界地形的最基本特點,在任何一本高校地理教科書上都可以找到記載。當時我哭笑不得,告訴他,他的發現晚了一千年。否則,他可以載入史冊。」

「這麼說,他沒有上過高校?」

「沒有。」

  「也沒讀過地理地質方面的書籍?」

「沒有,否則他不會那樣激動。」

「原來,他是個憑直感觀察世界的畸型天才,某些方面超出常人,某些方面處在常識之下。」我非常震驚。

「正是這樣。我告訴他,這些發現早已算不上發現之後,他就垮了,撕裂了地圖,一言不發地走開。」

我控制不住,坦率地道:「股長,你當時應該告訴他:那些發現確實是偉大的,人類獲得這些發現用了幾千年時間。而他,剛剛接觸世界地形圖就捕捉到這些神秘特徵。我們所知道的是從書上看來的,他所知道的是自己探索出來的,從這個角度講,他確實可稱為一個有創見的人。憑他的素質,只要多讀些書,了解人類已經掌握了什麼,就可以遠遠越過我們,進入未知領域。」

「是啊是啊是啊……」股長吶吶地,「他走後我才想到這方面。」說罷,臉上又露出難以名狀的複雜表情。

孟中天遭到人們猜忌甚至妒恨,他自己總感到莫名其妙。他能繼續在團里生存全是因為團長鍾愛:「我帶他一個人出發,等於帶半個圖庫,你們誰行?」

孟中天也以他卓越的軍事素質挽救過團長的前程。

一九六五年初春,團編入戰役預備隊施行長途機動,六天六夜拉出去一千三百公里。到達待機地域後,團長一查圖,部隊已經跑出地圖外了,四周全是生疏地形,無法確定團指揮部所在位置,炮群也就無法進行射擊準備。恰巧大軍區宋司令員在場,這位上將手裡有本區地圖,偏不給團長看,斥責他:「為什麼不帶足地圖?你自己想辦法。規定時間內你完不成射擊準備,我立刻撤你的職!」參謀長也一籌莫展,副團長早躲到炮陣地上去了。團長叫來孟中天,說:「如果你想不出辦法,我這個兵就當到頭了。」孟中天站到山頂上,把周圍地形看了五分鐘,判斷部隊越出地圖並不太遠。他把那張地圖鋪到作業版上,邊上拼接大幅白紙,抓過十二支HB繪圖鉛筆,把被地圖邊線切斷的山脊、水流、裂谷、荒野……慢慢延伸出去,再添上地物、標高、座標網。他作業時,宋司令員站在邊上看,團長緊張到極點,卻不敢靠近。三十分鐘後,孟中天大聲報出團指座標值。宋

司令員下令全團「暫停」,親自檢查孟中天從地圖邊緣發展出去的地圖,將它和自己的作戰地圖對照,看不出差別。他立刻叫來測地排,用儀器檢驗。結果:十平方公里內,誤差不超出千分之三。三十平方公里外,誤差不超出千分之九。孟中天用肉眼和手工獲得如此成果,使在場的人驚駭不已。他們都是行家,知道如在一比五萬的地圖上,用鉛筆輕輕畫上一道線,這條線在實地就寬達十五米!

宋司令員說:「千古第一人。」

孟中天說:「圖上一切都是必然的。」


放幾張以前手繪的地形圖過程...

原圖沒有了湊合看吧...

射了一百多個點真是給跪了...

大概流程就是先測出所有點的elev,然後做tin,然後按照距離和高差找等高線的點,最後連起來...

畫完真想裱起來


各種工程的精度需求不同就有不同的儀器來測量

衛星GPS現在精度在10-20cm之間,工程測量施工 標準需要的是5mm精度,所以要用測量儀器。

目前 3D Laser Scanning 好像很牛的樣子 1-6mm精度,把儀器放在一個至高點掃一下就有數據了。


一個一個點量,一個一個點放,一個一個點處理,一個一個點連線……

向所有地質工作者致敬……


我了個去,知識淘汰得這麼快?我80年代上初中的時候還學過這玩意哎。不就是個三角測量嗎,附帶的就是查表計算,我這個馬大哈沒算對過幾次


嘿嘿嘿我用遙控飛機航測過一次。好好玩


等什麼線在地圖上來說就是相等的值的連線,通過一定的內插演算法得到等值圖!

等深圖,等高圖,甚至在國民經濟統計中的各類人口圖,溫區圖都屬於相同範疇!

等高圖是最普通的一類圖形,因為其第三個值高度是測量的基本要素之一,因此,該問題討論的應該是高度的測量方法

在衛星出現之前,通過水準方式測量高程是成熟而且最可靠的方式,沒有之一,即便是衛星出現之後,衛星測量的方式提供了高程測量的一種新方法,但是由於衛星測高的原理與水準測高原理不同,衛星測高僅僅總在高度精度要求比較低的場景並不能代替水準測量!

在坐標方便,傳統的天文測量,三角測量等,在GPS出現之前就已經建立了大範圍的控制網,並可在區域內通過測角的方法進行加密


現在有衛星我們畫等高線也不是衛星啊,都是航測啊朋友…另外,有種東西叫經緯儀,全站儀應該也能做到吧…大不了純手工咯…反正我現在依然可以做到純手工…


我就想問一句 這裡多少武測的。。。。


推薦閱讀:

讀地理/地質方面的碩士或博士是怎樣一種體驗?
如何有效破碎岩石?
上海地質結構是怎樣的?歷史上發生過強烈地震嗎?
地理信息科學和地球物理學?走哪個好一點?
地質學專業如若轉行,做什麼工作比較好?

TAG:地圖 | 地質學 | 測繪 | 地質工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