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全相同的產品,標價高的會獲得更高評價嗎?

如果商品完全一樣,僅僅是標價不同,大家會不會對價格高的商品評價更高?

傳統經濟學是認為個體對於商品能夠給自己帶來的效用有確切的認識,從而討論價格變動對需求的影響。但是,價格是否也會影響個體對商品的評價,甚至影響效用呢?

又及,即使是同一個人,只是 title 不同,是否同樣會影響評價?身份之於人和價格之於商品,能用同一視角分析嗎?這方面有理論解釋嗎?


謝邀。

是的,首先價格、品牌的名字、商店的名字本來就是消費者判斷商品質量的外部線索,人們有認為價格高的商品質量好的傾向,人們會通過「一分錢一分貨」「便宜沒好貨」這種經驗來預判商品的質量,形成相應的期望。而且這種商品價格差異越大,這個效應越明顯。所以我總覺得頂配千元機這種事估計也有點吃力不討好。具體可以看Rao(1989)的古老的元分析。

另外還有幾個比較近比較有名的實驗:

  • Goldstein等人(2008)的實驗裡面小白參與者不知道標價的情況下,不會覺得更貴的紅酒更好喝。不過專家可以喝出好賴來。
  • 然後在Plassmann(2008)的實驗中發現如果參與者喝到被告知高價的紅酒(當然其實都是一種紅酒),就會覺得更好喝,內嗅皮質(和愉悅體驗有關)激活更強。
  • Ariely(2005)和的Szaflarski(2015)實驗表明更貴的安慰劑效果更好。前者的實驗是喝了原價的「能讓人變聰明的神奇能量飲料」之後,就會比喝打折的一組解出更多字謎。後者是給帕金森病人注射生理鹽水,當然告訴他們是新葯,然後發現價格比較貴的鹽水療效更好一點,病人的運動表現更好,腦區激活更弱(通常會被解釋為更輕易完成相應的任務)。

另外我覺得這問題不該算在經濟學分類下邊,理性人神馬的,一方面消費者和商家信息不對稱,而且人的決策過程很多是啟發式的,也並非理性的,按說應該算是神經經濟學吧。。

參考

Espay, A. J., Norris, M.
M., Eliassen, J. C., Dwivedi, A., Smith, M. S., Banks, C., ...
Szaflarski, J. P. (2015). Placebo effect of medication cost in Parkinson
disease A randomized double-blind study. Neurology, 84(8), 794-802.Goldstein, R., Almenberg,
J., Dreber, A., Emerson, J. W., Herschkowitsch, A., Katz, J.
(2008). Do more expensive wines taste better? Evidence from a large
sample of blind tastings. Journal of Wine Economics, 3(01), 1-9.

Plassmann, H., O"Doherty,
J., Shiv, B., Rangel, A. (2008). Marketing actions can modulate
neural representations of experienced pleasantnes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05(3), 1050-1054.

Rao, A. R., Monroe,
K. B. (1989). The effect of price, brand name, and store name on
buyers" perceptions of product quality: An integrative review.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351-357.

SHIV, B., CARMON, Z., ARIELY, D. (2005). Placebo Effects of Marketing Actions: Consumers May Get What They Pay For.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The Psychology Of Pricing

安慰劑也是貴的好使


題主問題中的一個觀點我覺得很有意思,就是控制了可支配收入因素,價格對於需求來講是不是內生的。的確如題主所言,很多涉及到需求的研究裡面,在給定購買商品之後的可支配收入以及商品本身的質量因素後效用都是確定的。比如很多IO的paper裡面,消費者效用函數一般會設定為

u=xeta-alpha p+varepsilon

這裡x是商品的質量參數,p是價格,varepsilon是一個隨機項來表示個人的不同偏好。為了簡潔起見這裡我省略了表示消費者和產品的角標。而題主的意思是,在這個公式裡面,價格也會出現在x當中成為一種商品信息,我覺得這個想法挺新穎的、

首先,想說一下我的猜測,我覺得除了可支配收入這個渠道之外,價格對於需求應該是有影響的,但是影響的程度受很多因素決定。

先說一個不太相關的事實。記得之前有一篇paper研究了「99定價法則「,比如一瓶大可樂賣1.99美元而不是2美元。這篇paper一個很有意思的結論是,便宜的這1美分增加了不成比例的銷量(相比於簡單的效用模型),所以有一部分價格影響是不通過收入這一渠道來影響消費者效用的。雖然和題主的例子不太切合,但是證明了這個渠道是存在的。

好了回到原題,」大家會不會對價格高的商品評價更高「,其中一種可能是,消費者並不了解這類商品,這又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你只是單純沒有使用過這種商品,如果你用過你就會了解,比如說不同口味的酸奶;另一種是你哪怕用過也仍然不了解它的效果,比如藥品。但是要完成購買決策,消費者還是需要進行比較,那能夠收集到的可能和商品質量有關的無非是品牌,價格,包裝,以及可能的促銷人員的說辭等等。如果消費者相信」貴的東西更好「,那麼高的價格會使消費者傾向於相信產品的質量。當然這個價格不能太高,因為價格還是會通過收入渠道來降低消費者的效用。

另一種可能可以從風險角度來解釋。如果消費者了解一種商品,但是對另外一種相似的產品不了解,那麼消費者自然有兩種選擇:買了解的商品然後知道使用後是什麼樣子,或者嘗試新的產品,但是效果不確定。如果這只是普通的日用品,比如香皂衛生紙這種,消費者不會在乎未知品牌可能的質量改進,那麼消費者也就不在乎高價格帶來的高質量;如果消費者很需要高質量的商品,那麼他們會更願意用貴一些的產品,哪怕實際上的質量改進並沒有太多,比如藥品,因為此時消費者更偏好質量改進的風險。所以籠統地說價格高的商品評價高是不太確切的,因為消費者在」花更多錢「和」買更好的商品「之間權衡。


我們的大腦在決策時,很多時候並不是像傳統經濟學家預測的理性人那樣,在做成本收益的邏輯分析。而是一直在做一種被行為經濟學家Daniel Kahneman稱作啟發式heuristic思考,即把一個很難回答的複雜問題換成一個可能相關但比較好回答的問題。

很有意思的是,這種啟發轉換常常忽略掉真正有助於決策的信息,而依據和正確決策一點關係都沒有的信息。DK做過這麼一個實驗,讓被試判斷一個人到底是工程師還是圖書館管理員。他發現無論告訴被試這個人來自的抽樣群體是什麼統計分布(70%是管理員或30%是管理員),人們都是根據描述是更像自己認識的管理員,還是更像自己認識的工程師去做判斷。後來他們甚至把描述改成了完全和兩種職業無關的描述(比如他的小孩是男孩還是女孩這種),驚奇地發現只要提供背景描述人們就會去比較,而忽略掉真正有用的統計分布信息,即使這些具體描述和決策毫無關係。

回到題主的問題,到底人們怎麼想,取決於這個信息如何影響人們的啟發式問題,心理學相關概念如priming,framing和anchoring。比如我首先想到以下幾個方面:

1)我們過去的相關經驗很重要。

到底我們類似商品價格的經驗會很大影響我們的判斷。我們會習慣性相信那個比較接近我們的經驗的,而懷疑另外一個(consistency bias)。貴了就是虛高,便宜了就是可能懷疑有假或要過期了。另外,對價格越熟悉、或越能夠預測效用的東西,我們越不容易受定價影響(這就是為什麼零售店答主說定價沒啥影響,因為我們很清楚一瓶農夫山泉什麼價格)。而我們不能很好確定價格和效用的,就比較受定價影響(這就是另一位答主提到的紅酒,還有比如藝術品)。

2)這兩個物品是否一起呈現很重要。

是否一起呈現引起的思考判斷是很不一樣。記得某位心理學家ted提過關於選音箱(不知道是不是dan gilbert?)的例子。我們在音像店會很在乎兩者之間的微小差別,但實際上回家都一樣,因為沒有參照了。一起呈現時,我們會努力去搞明白為什麼。比如同一個物品,如淘寶店一件衣服,如果一樣圖片,不同賣家不同定價,我們就要想想了:差的微弱,可能是一樣的貨;差的大可能會懷疑便宜的是不是假貨。我們還可能會去看賣家信用,買家評價等等幫助我們決策。

3)呈現的具體方式和決策環境很重要。

如果便宜的定價寫的是原價和貴的一樣或稍微還貴一點,只是打折到這樣,我們多半二話不說就拿著便宜的走了。或者我們剛剛看完了一個講食品安全的駭人聽聞大片,就會更容易懷疑便宜的是不是為了成本添加不該添加的東西。


查理芒格說人是重視理由的動物,從這個角度看,一般情況下人確實會傾向選擇標價更貴的商品。理由是一般情況下人們傾向認為標價越高的代表的價值越大,更值得買。


謝謝邀請,簡單用手機說一下。

這個要分人:

如果我對這個產品特別了解,不能提高評價,比如很多業內人士評價本行業的產品,范冰冰很貴,但不代表她的評價會比袁泉高。

如果對這個產品一知半解或者完全不了解,那麼提高評價的可能性就高得多。


瀉藥 哈哈

我是從信息不對稱這個角度思考這個問題的

首先,如果不存在信息不對稱,消費者完全清楚,肯定地知道這兩個商品是100%完全一樣的,那麼消費者只會購買價格低的商品,而正常的人也不會因為其中一個標價更高,而對其評價更高。

但是我們要想到,實際上可能這兩個商品確實是完全100%一樣的,但是消費者並不完全知道和肯定這一點,因為生產者/銷售者和消費者之間存在天然的信息不對稱,消費者也深知這一點,因此即便兩個商品包裝外形看上去完全一樣,消費者也不敢確定這兩個商品是不是真的完全一樣,特別是當價格不同時,消費者很容易推理出價格不同的原因是因為產品本身就不同,不然銷售者不應該對同一個商品標價不同。

因此價格是一種信息,至少在消費者眼裡,價格反應了商品質量,

或者這樣說,消費者憑藉自己的經驗通過對產品的包裝,品牌等對產品價值做出判斷,而生產者也會對產品價值做出判斷,這是兩套不同的價值判斷體系,然而消費者明白,生產者對商品的了解程度更深,因此生產者所標的價格更能精確的表示商品的價值。

因此總結來說,我認為,如果真的存在兩件100%一樣的商品,消費者會對標價高的商品價值評價更高,那也是因為在消費者眼裡,這兩件商品並非是一樣的,他們對此無法做出判斷,因此商家標價幫助消費者判斷商品價值。然而如果消費者確實肯定的知道兩件商品100%一樣的話,那就不存在這樣的問題,大概所有人都會覺得自己花了貴价錢買了一個便宜貨,是一個傻逼吧。


會。

但是好的評價來自心理。也就是說10塊買的隔壁王二的抹布和你上次一塊買的同樣的抹布,你會覺得10塊就是比一塊的好用。

這是買了之後心理附會的:我怎麼可能那麼傻逼十塊買值一塊的東西呢。所以你會尋找這個十塊比一塊多出來的九塊錢的使用價值。(其實有可能沒有)

然而送禮的情況下就不一樣了。

100塊的紅領巾送給隔壁領導一年級的小孩和校門口一塊的那就是不一樣的。這九十九塊滿足的就是「滿足對方要提高身價」的心理需求。

手機黨碼的簡單了點。這兩點都是有專有名詞的,改明兒查了告訴你~或者自己去查一下。

:D


臣惶恐。

我覺得沒多大聯繫。有的人為了買便宜幾塊錢的衛生紙願意投入很多時間成本,有的不會。價格和商品分開的話,評價和效用都是面向商品的。價格產生影響是因為那些對商品感興趣的人在意價格,因為我沒多少錢。 假設評價和效用可以在綜合考慮全局的情況下量化,有標準度量,但實際上不同的人標準怎麼可能一致,在不同人的手裡怎麼保證商品按照自然規律相同運作?可能因為價格,使用頻率改變,效用隨之改變。

身份地位可以是爹給的可以是自己拼的,人太複雜了。


謝邀。首先我是學經濟學的。

這個問題要處理一下才好從經濟學的角度下手。

第一個發問的回答:

「如果商品完全一樣,僅僅是標價不同」 我認為價格是商品最重要的屬性,價格不一樣,這商品絕對不可能一樣。所以我來回答這個的時候,是這樣理解題主的意思的:商品的品質相差不大,用途一樣,處於同一地區同一市場,生產方法相差無幾,成本相差無幾,但是兩種商品在市場上標出了不同的價格,不同的價格自然是有對應著不同的東西的。高價對應的東西有很多種,最常見的品牌形象溢價,我猜題主最要關心的也是這種,其他的如使用環保方式生產的產品之價比傳統生產產品之價要高(光伏電價與火電價)應該不是題主關心的內容。

「大家會不會對對價格高的商品評價更高」看到評價這個詞,我就頭大了,「評價」這個詞太難了,無數經濟學的巨匠為這個詞發聲作法,想要解決評價這個問題,到現在我不知道有人完美解決沒有,但是在我看過的書裡面,大家都是追求在具體的問題裡面來具體解決這個人的評價問題。而說到現實中的市場,其對商品的評價很簡單,也就是價格。題主說的人的評價,其實真的很不好說啊。這也就是為什麼前面那位仁兄不回答問題,單單說這個題目的,因為真的有點坑啊,如果按照市場的規則來,如果價格不一樣,那麼其實市場已經給出了「評價」,如果不按市場規則來,有定價權的人定價,然後題主問人對該商品的評價,此時也可以有作答的空間,但是內容可能是我不太熟悉的博弈論範疇。

第二個發問的回答:

傳統經濟學並不是全都認為個體能夠衡量商品給自己帶來的效用,現在更加多的人認為個體只能比較商品帶來的效用,而無法用具體的數字去標示效用的大小,甚至有的經濟學家直接反對效用這個概念,因為這個概念太難觀察、測量、比較和驗證了。至於價格變動對需求的影響,那就是需求定律了,橫軸為價,豎軸為量,一條向右下的斜線,是可證偽的科學定律。若把效用理解為人對商品的滿意程度,價格肯定會影響效用的,一人購買商品,外觀品牌功能用途一樣的情況下,花的錢比別人多,那麼肯定會不開心,因為當了冤大頭;若把效用理解為使用價值與交換價值,那麼價格可能會影響交換價值,對使用價值沒有影響。如果是現實場景中的市場,則不可能有完全一樣但是價格不一的商品,不同價位的商品,即便其真實製造耗費相差無幾,商人也會在品牌形象上塑造耗費與之價位相當的一部分投入。這裡要強調一下,討論一個兩個個例是沒有意義的,所以這裡的真實市場環境指的是有商人真正在參與市場經營,而不是造一個兩個小物件,成交一兩次去打破一下經濟學定律。所以價格肯定會影響購買者對商品的評價,原因就是價格本身就是市場對商品的評價,而市場的評價本身就是來自市場參與者的評價。

第三個問題還是原來的問題,兩個同樣的人是不可能有不同的title的,題主有這種假設的觀念是很好的,但是這種想像的能力對於學習和思考非常重要,但是在觀察和思考經濟學現象時要用得非常慎重不可.因為經濟學與現實的結合非常的深刻,有的時候現實就是定律,如果是涉及到這類非常重要的"定律"現實,對這種現實假設進行改變,邏輯上過的去的,但是這樣方向的經濟學被有的經濟學家不認可,因為假設這種現實的改變,本身就是在背離經濟學研究的現實.我比較尊重張五常老先生,我覺得這種靠近現實的經濟學我能接受一些.題主問的問題,現在也有理論研究的,都應該屬於博弈論的範圍,我實在是不太懂了.


如果不是很了解是會的。比如,買鍋碗瓢盆這類的東西,總是覺得便宜無好貨;但是,如果是買軟體、伺服器,虛高的價格立馬會被我打翻在地再踏上一腳!


取決於對商品信息獲取情況。兩商品需處於同一時間


當你要開發票和打折的時候就知道了


一般來講,經濟學上都假設前提理性消費者的。單純以這種理由標高價是行不通的吧!大概。。。


會。

你去送禮,是不是價格越高的越送得出手啊?


對於我這種窮人,性價比是商品的重要屬性,得到我更好評價的絕對是便宜的那個!


價格是出售方所能接受的最低和購買方所能接受的最高價值。價格高了可以不買,買和不買差距當然很大


既然商品都完全一樣了,那理性的消費者就肯定會選價格低的啊。

題主是不是想問 消費者支付意願的問題。同一件商品,不同人對其願意支付的最高價格不同,有著不同的消費者剩餘,效用也就不同了。


推薦閱讀:

產品的定價過程中需要考慮消費者的哪些心理因素?
如何規勸自己不要純粹為裝逼而買東西?
電視購物商品可信么?或者說哪些電視購物賣的是真貨?
什麼原因讓你從 iPhone 換成 Android 手機?

TAG:心理學 | 價格 | 行為經濟學 | 消費心理學 | 微觀經濟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