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文章《別了昆明,一座正在死去的城市》?
補充:文章地址《別了昆明,一座正在死去的城市》。最近昆明人的朋友圈裡瘋轉。
首先,作者是做房產的,自稱「把昆明看做安身立命之地」,說昆明「到處是沸騰的工地,猶如災後的廢墟」,原諒我想像不出一個搞房產理智的成年人會把以為是沸騰的工地和災後的廢墟的城市作為安身立命之地。其次,相較作者最後回的上海,昆明確實是一座缺乏城市氣息的城市,可絕不是「力圖沾染現代氣息可是小農意識又極度主導的混搭氣質」。昆明是閑適的,這是整座城市的特點,上午十點鐘南屏街才開始活動,晚上公園裡多得是穿著少數民族服飾載歌載舞的人。它的生活節奏確實慢,但這不足以成為作者攻擊的點。雲南人都是「家鄉寶」,他們習慣也熱愛這樣的節奏。再次,不知道作為僅在昆明生活了兩年的人,是如何得出昆明人目前尚停留在有房可居的夢想實現過程中,談生活似乎還很遠,我在昆明生活了四年,走過大大小小數不清的街道,也不敢妄稱了解這座城市。或許是作者所指的有房可居一定要是手頭攢齊十幾二十幾套房產也未可知。僅以我所見到的來說,昆明的消費水平是沒有北上廣等大城市高,可也絕不低,不過這也看你去哪兒消費了。畢竟淘寶街和金格不是一個檔次。關於作者所說很多昆明人並不知道西南聯大、翠湖、雲大、講武堂等歷史文化名人聚居的輝煌,真的想問問作者,你哪隻眼睛看到哪只耳朵聽到昆明人不知道這些了?敢情每天傍晚在翠湖邊喂紅嘴鷗的都是外地人么?早上在鐘樓和講武堂、貢院邊打羽毛球打太極拳的都是外地人么?這些對於他們來說,不是賣弄的噱頭,是真實存在的每天可以融入自己生活的地方,因為親近,所以就要被指責說沒有在旅遊業中發揮聚合力,也真是醉了。另外映秋院是林徽因先生主持設計,翠湖賓館看似普通,內廷採光的設計確是自貝聿銘老先生之手,不知作者是否也知道呢?
最後,借用網上流行的一段話。「這世上有太多的人,吃過幾次燒壞的魚,便判斷魚肉不好吃,讀過幾本爛書,就信了書不好看。聽過幾件殺人案,就覺得人心都是壞的。見過幾個外圍,就說女人都只愛錢。遇上過幾個渣男,就說男人都是騙子。分過幾次手,就以為世界上沒有真愛。甚至不僅是自己悲觀,還要把這種情緒都強加到別人身上。
我一直都很討厭妄下判斷與故作成熟這兩件事。很多時候,我們輕易得判斷某件事不好,沒希望,沒結果,不過是因為我們看見過的太少,或者看見的東西層次不夠。而僅僅憑藉我們所見過的那些淺薄世界,就去作出一臉的成熟得評判這個世界,其實並不明智。」然而我覺得,這世上最怕的,便是管窺蠡測和自以為是。昆明究竟有沒有死去? - 「狗熊有話說」
封面圖來自我在昆明家附近的街區拍的一張照片:熟悉的正在消失,而新的還沒有被建立
故鄉是別人不能指責的地方
這篇文章的標題,源自於一片近期在昆明的朋友圈裡被廣泛傳播的文章《昆明,一座死去的城市》。我的微信公眾帳號有很多關注的朋友都是生活在昆明以外的地區,不太清楚這篇文章在昆明本地人社交網路中引起的熱議。讀到這篇文章,我依舊在忙著做自己的事,內心卻也掀起一片漣漪。
什麼是故鄉?故鄉就是你可以調侃她是八線城市,但卻容不得別人對他肆意指責的地方。
昆明有作者說的那麼差嗎?生活在這座城市,時間一長這座城市就變成了一些人,昆明人沒有北方那種彪悍粗曠的民風,沒有江浙上海那種出生就必須競爭充滿計算的精細,這裡的普通人們包容體諒他人的程度,遠遠超過其他國內的二線城市。大家和善地在這個城市生活著,試圖與世無爭。
但真正碰到原則性的事件時,昆明人不會落後,護國運動離我們太遠,最近的一次,三年前的反PX活動現場,數千人自發來到南屏街步行廣場遊行,身處其中的我真正可以感覺到年輕昆明人的態度。去年三月昆明發生恐怖分子暴力襲擊火車站案件的第二天,我在家人的陪伴下去金馬坊獻血,數百名來自各個地方的年輕人早已排起了長隊,他們中有打工的,有學生,有職員,每個人都在說,這樣的事情怎麼能發生在這個城市,我也要來做點什麼表達一下自己的情緒。我在那天排隊排了幾個小時,最終獻上了血。「這是我的家鄉,我生活的地方,當發生事情的時候,我可以為她做點什麼。」
這裡有著豐富的歷史與故事,這並非如文章作者所說,這裡的人對自己的故鄉不清不楚。昆明的老人們很多都能和你侃侃而談關於護國運動、飛虎隊那個光榮與夢想的時代。而幾十年前昆明的美麗,也可以在詩人于堅的文章里讀到。
清風不起漣漪但我很難不去說的是:沒有風,就不會起漣漪。如果不是因為戳到我們的痛處,這篇文章不會被如此火熱地轉發。
描述一個昆明的人都熟悉紅綠燈的場景:騎行的路口,都會有一個交通協管員拉根繩兒守在路口,防止騎電動車的人們闖紅燈過馬路……這件事兒我講給杭州的朋友聽,他們笑得合不攏嘴。你知道還有哪裡有這樣類似的措施嗎?我在印度的加爾各答街頭,見過類似的場景,除此之外哪怕是在其他落後的東南亞國家,都沒有見過。杭州的機動車是真正會在人行道時減速避讓行人的,而行人也會快走幾步減少汽車等待的時間。另外在非機動車道等待紅燈的路口,還有著專門給騎車人遮陽和避雨的棚子。這種棚子是固定在每個路口的,上面印著企業的廣告,應該是由企業買單。政府不用出錢,行人得到方便,企業得到宣傳,多好的事兒!
我在讀到那篇文章,走路去上班的時候在想有沒有什麼可以反駁作者的理由時,一位大媽從旁邊的公交車下車,直接走向我身旁的花園,熟練地拿出手提袋,開始摘起樹上的葉子,可能這是養生偏方吧……
我家住在離東風廣場不遠的地方,家門口的北京路挖來挖去快有十年了,好不容易消停,另一側的白塔路又開始鋪磚。算起來這幾年的雲南省市級領導,被抓被換的也可以湊齊好幾桌麻將了,但我家門口的路永遠還是一下雨就淹水,全城一下雨就堵車。有一年機場的停機坪都被淹了,下飛機的乘客需要踩著磚頭離開。
我大學是在雲南大學念的,那時旁邊的華山西路、青雲街和不遠的武成路有著老房子和青石板路,學校旁的文化巷,有寫著英文的瓦牆,不起眼的平房裡是咖啡館;白藥廠的創庫是文藝青年們聚集的地方……現在這些地方都沒有了,或者在重新建造,但已經不是原來那個樣子。
清風掀不起漣漪,如果不是昆明本身的確有問題,這樣的文字只會讓人一笑了之,呵呵。但現在不是這樣,昆明的確有問題了。
我們熟悉的那個昆明,逐漸不再一樣,于堅筆下那個感性細膩的昆明,只滯留在詩句之中,再說,50年代60年代的昆明人的回憶,不是70-90年代的人共享的。我們這一代人熟悉的那個昆明,那些細節,大部分都在重構。我們熟悉的正在消失,而新的還沒有被建立起來。這是一種焦慮,每個人心裡或多或少都有。
怎麼辦?我們的時代發展太快,小的時候我們還在農村的環境下,肉都不一定能經常吃到,家裡有馬桶成了一件稀罕的事。短短的幾十年,資源不再是稀缺的,無論是物質還是精神,現在的互聯網已經足夠讓你用最低的價值獲得最寶貴的信息。但我們的身體和心靈未必能跟著上這樣的變化。我見到的那位去路旁樹上摘樹葉的大媽,她雖然生活在21世紀的昆明,但她的心智可能還停留在農村生產隊的狀態下。我們作為個體,要提醒自己不要生活在這個現代世界,卻還有著古代的思維,世界那麼大,真的要出去看看,才會意識到自己的落後與不足。
我曾經覺得資本主義社會可能一切都是好的,但當我走在美國舊金山的貧民區,看著睡倒在街頭的流浪漢,我懂得了任何城市都有它複雜的一面,不是電視上看到的表面光鮮,也有它背後的種種問題。
我曾經得意地向別人說,雲南人就是《指環王》里的霍比特人,與世無爭心存善意,但當我真正在紐西蘭那個中土世界待了近一個月之後,我才知道自己的理解那麼狹隘,紐西蘭人才是真正的與世無爭心存善意,同他們相比中國任何一個城市的人都顯得市儈精明,包括我們。
我曾經覺得昆明人或者說雲南人很善於和大自然相處,天人合一。但當我在澳洲的海濱城市看到很多人下班就直接把車開到海邊,從車上拿下衝浪板換上衝浪服,就沖向大海,我覺得我們只是在朋友圈裡秀一下藍天就覺得自己生活得很自然的想法實在是……呵呵。
面對別人對你故鄉的質疑,與其滿懷情緒的回應,不如我們自己去接受一下與自己世界觀有區別的視角,當你的眼界、知識和見解都不只是局限在自己生活的地方時,也意味著你比現在更有能力讓自己的故鄉變得更好。
當然這個過程不會簡單,也會有很多阻力,我也相信一些事情會變得更好。比如像政府的規劃建設這樣的事,如果全國各個城市都在慢慢地提升,那麼一個省會城市哪怕相對落後,也不可能一直停留在挖路鋪路的水平吧?
而對我們在這個城市生活的個體而言,先做到在這個城市生活的時候,不因為你的行為影響到他人,再在力所能及的去維護公共的權益,每個人都做到這一點,這個城市肯定不會死去。其實不管我們怎麼樣,這個城市肯定都不會死去的,最多,死去的是那些心智還生活在上個世紀的人們,而已。
我特別喜歡的一個微信公眾帳號叫做『世相』前段時間被關了,今天重新回復了一個新的賬號。它的第一篇文章標題叫做「永遠不要相信美好的事情會發生」。我覺得這個標題稍微修改一下,可以送給昆明人,送給我們這些被別人認為不善於進取和努力的人:
永遠不要相信美好的事情會自動發生,但還是要努力試試。
《你好昆明,一座即將重生的城市!》
昆明出發,經香格里拉到德欽,
每天10小時,9月,徒步雨崩3天,許心愿1個,得償。錯開國慶,我回到了昆明。我,昆明人,好占星攝影,業餘經營昆明客棧一間。
在朋友圈被《昆明已死》瘋狂刷屏,怒而起文。以摩羯特性,剛正面切磋。============ 第一章 ============
國慶之時,昆明和雲南都會擠滿,從全國各個活著的城市逃來的遊客。
而這是2015年,長水新機場剛建成,諸多國內外航線待通;連通到全國的滬昆高鐵要等到明年;昆明史上投資規模最大的單體工程--地鐵,正在4線同時施工的滿城挖模式運作。- 長水機場,才2歲,不好意思,航線不太多,14年機場旅客吞吐量3223萬;只名列全球百強機場,就算是國內,前面也還有三個京滬廣,長水只算國家級門戶樞紐機場里的老四。
- 滬昆高鐵,據說2016年通車,不轉車會途經上海、杭州、南昌、長沙、貴陽、昆明6座省會城市及直轄市。明年這個時候,昆明到長沙4小時,昆明到杭州8小時,昆明到上海9個小時;而今年,4-8-9分別對應23-37-40。
- 渝昆高鐵,補一個,據說2018年通車,重慶到昆明,2小時。
- 至於地鐵,正在挖,不好意思,貼2個圖(遠景規劃竊以為能完成個15%不錯了):
以上,或許是一座城市重生之時將要打通的經脈。
這些經脈將會改變某些東西,永久性地顛覆性地改變,從物質到思想。============ 第二章 ============
原作者問了一個好問題:
「一個缺乏產業支撐的城市,人們靠什麼富裕?」昆明經濟是怎樣循環的呢?
作為中國西部經濟總量第四的城市,和眾多內陸的省會城市一樣,昆明是一個消費城市,以消費為主。
什麼意思呢?當今中國各內陸省會經濟有一個規律就是,眾多的輕工業,比如造紙業,麵包業,胡公子鮮花餅業(此處是免費軟廣告~)等等基本上是在省會完成生產,運輸,消費,昆明也不例外。在說的透徹點,就是:昆明的發展,是通過大規模城市化改造來拉動的。新城發展,舊城改造,昆明開始彙集全雲南的有錢人,全國的生意人,也就是說這個城市的消費市場越來越大了,相應商業就會繁榮。所以昆明發展驅動力是「建立在城市改造與外來人口增加造成商業機會增多的基礎上的」。再所以,昆明的發展是商業驅動型,而非產業驅動型。(雖然煙草占昆明GDP三四成,但是稅歸中央,不留昆明,直接pass。)但是,的確,原文作者的批評沾到邊,「這個繁榮是很畸形」。
再但是,神給每個玩家的手牌都不一樣。
有人拿關羽,一身紅裝,一手紅牌,抄起連弩,天下我有;有人拿張飛,手中兩把連弩,一堆桃子,哪裡有底氣喊出「吾乃燕人張翼德,誰敢與我決一死戰」?關於昆明這座城市的核心和優勢的思考,放在下兩章。
============ 第三章 ============
昆明,乃至雲南,本來就不可能走「拿環境換經濟」的路線。
恨不得雲南明天就變成中國的第二個廣東,
昆明變成第二個上海,無疑痴人說夢。每個地方的經濟,都是長期的、多種因素綜合決定的,
昆明並不需要也不可能去追逐高能耗、高污染的GDP。1、環境耐不住
作為高原內陸盆地,沒有足夠的環境承載能力,高原盆地環境的自我修復能力更是緩慢。2、嚴重缺水
昆明壩子地處高台,周邊都是海拔更低的河谷地帶,地勢都要低於城區,滇池已經劣Ⅳ劣Ⅴ類水體,周邊除了掌鳩河和松花壩,沒有其他可用的大型水源。昆明蓄水量供城區+呈貢,都已經捉襟見肘,加之新建的中石化草鋪項目還來要水每年2500萬方,唉,怎一個旱字了得,又哪裡養得起各類耗水大戶的工業園區。結論:第二產業(順次農 工 服務)大量轉移到雲南或者昆明,完全不現實。
那再回看昆明能搞啥?依然還是 消費 + 旅遊 啊。為啥?留待第四章說============ 第3.5章 ============
為什麼剛才說,如果產業轉移時,
昆明接過來的一定是高耗能、高污染項目?當下,國內和國際資本眼裡,雲南的定位,
不外乎原材料基地與中低檔產品傾銷市場。整個省都被壓在鏈條最低端,昆明自是覆巢之下安有完卵。有人認為這是價值窪地,是區位優勢,
能夠承接來自東部的大規模產業轉移。產業轉移,戳破了說就是,
東部已經淘汰落後的產業,轉給渴望GDP的西部。什麼叫落後產能,也就是吸血工廠,高耗能、高污染項目,低附加值項目。真以為好東西會轉移過來?昆明連給發達地區的產業配套的硬體(環境承載+交通)條件都沒有。
按原文作者所希望,要往產業支撐的城市發展?
不多說了。============ 第四章 ============
先上圖,2012年的數據,全國362座城市的橫向比較:
商業驅動型的內陸省份昆明,哪怕是和沿海省份的省會比消費數據,大家也是在一個水平線的。當然他們有沿海的優勢,城市現狀整合的更好些,外觀更華麗,但是其中蘊含的消費能力未必優於昆明。當然,一體兩面,這既是昆明發展的動力,也是大家普遍發咆噪的「三線工資,一線消費」。
至於旅遊,世界級的天氣+雲南世界級的自然風景,做「集散地「有什麼不好?
要知道,世界上很多偉大城市的建立,就是因為那地方以前是個」集散地「。這樣的消費中心 + 旅遊集散地,
加上未來3-5年馬上就要出現的交通爆發,整個輻射區域的爆炸增長,只要有人氣,有人來往,這座之前60年里打了40年仗的城市,必將涅槃重生。============ 第五章 ============
「缺乏體驗感,缺乏家鄉的熟悉感,可是很多昆明人並不了解自己的城市。」
這樣的感慨,僅僅代表原文作者和他所在的圈子。聽說過「綠色昆明」嗎?
「滇池關愛日」,徒步沿河或者沿湖的探訪朔源,沿途檢測水質,入滇池的35條河,已經走過20多條;「話說老昆明」團隊探尋和講述老昆明散落的歷史文化,對老昆明人文歷史講解,早就涵蓋了作者提到的龍頭街,正義坊,翠湖沿線。我們在龍頭街,和當年考不好就躲林徽因梁思成家的熊孩子,現在的老大爺聊過第一手的歷史見證;「古樹守護者」,環滇參與式古樹調查及保護行動,調研了沿滇池200多課百年古樹,GPS定位+一對一的守護;聽說過「駝峰戶外」「指北針」「東學西玩」「山野假期」「麻瓜俱樂部」嗎?
知道貫穿翠湖歷史古迹和雲南大學的「城市漫步」每周都有嗎?知道看長蟲山至高點小亭子看到的昆明夜景有多美嗎?知道黑龍潭公園裡有昆明殭屍跑和戶外殭屍大戰的秘密活動基地嗎?知道昆明周邊十峰十野的徒步路線嗎?知道昆明有帶著小朋友挖化石的親子游達人嗎?知道翠湖沿岸的咖啡館裡隱藏了多個全國冠軍嗎?知道昆明客棧里有多少個帶著傳奇的都市遊俠嗎?知道昆明周邊不遠可以玩帆船、飛滑翔傘、搞潛水嗎?聽說過「大象書店」「花生書屋」「塞林格」「卡夫卡」嗎?
在民間小電影party嘗過德國領事館直送的原產火腿和啤酒嗎?和駝峰航線老兵一起做過明信片分別放中美和平塔嗎?見過從中學政治老師轉行到塔羅老師的美女播音員嗎?體驗過下午被占星師刷三觀,晚上到全國排前三的天文台看流星雨又刷三觀嗎?某所大學裡有座美術館裡有專業的帶研究生的各類大師,可以帶著你玩陶藝、木作、琉璃、皮雕、葯香、篆刻,你相信嗎?宅在家裡碼著字大喊「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
不如打開門,融入這個城市「昆明那麼大,我現在就去看看」,昆明或許沒有「沒有高收入、高學識、高教養、高文化的超級精英」,但昆明到處都是如此這般熱愛生活的人,一個一個活的精彩非凡的人。昆明的文化就是吃喝玩樂的文化,就是生活的文化,
昆明的精彩從來不在寫字樓,而在市井,而一個眼界只有錢和發展,不懂生活的人,是領略不到這座城市的魅力的。(本章大量圖未補)============ 第六章 ============
或許,在遙遠的中土大陸,
霍比特人世代居住在平靜祥和的夏爾過著與世無爭的生活。 那時候,兩個霍比特人在袋底洞一起看著星星聊天。弗羅多:叔叔,明年路會修的更好,那些旅行者明年還會來嗎?
比爾博:會的,而且會越來越多。 每年,他們都會帶著,辛苦一、兩個月的工資過來,交給我們。弗羅多:為什麼他們要來?他們不喜歡自己的城市嗎?
比爾博:他們當然喜歡自己的城市,但是夏爾是一個新的不同的陽光普照的地方,會讓他們的生命變得豐富。弗羅多:為什麼那個埃多拉斯的人說,夏爾又小又無聊?
比爾博:無聊的不是夏爾,不是這個世界, 而是他沒有堅持那些有趣的活法。弗羅多:上次那個叫做精英的,米那斯提力斯人說,
煙草和旅遊是沒用的東西。比爾博:世間也需要沒用的東西,如果一切事物都必須有其意義,會讓人喘不過氣來。弗羅多:可那個莫瑞亞的大鬍子說,
夏爾沒有產業,不是個幸福的地方。比爾博:幸福也不意味著所有事都得十全十美,咱們只要努力又任性地活著,世界上的一切都會慢慢好起來的。比爾博吸了一口夏爾今年土產的煙,悠閑吐出:生命的滋味就在於此。
============ 第七章 番外============
昆明的知乎er加個微信群吧,2015-10-10新成立,目前3人:雲南知乎er吃喝玩樂分舵群
搜不到也可以加我微信18687816488感覺作者吃菌鬧著了
其實評論任何一個城市都需要建立在對比之上,見多識廣,見得越多,做出的評價也就越公正。我的外公外婆爺爺奶奶都不是老昆明,都是當年抗戰的時候來昆明的,之後大陸和台灣斷交,就留在了昆明,才有了我父母,才有了我。我上完大學去了上海,我的專業是建築學,看到這篇文章的時候確實心裡哪裡被戳了一下。從小長在昆明,那裡確實是個需要細細品味生活的地方,那種感動在於圓通山春天到處都是的櫻花,看完之後被同濟同學愛到不行的櫻花大道在自己心裡就真的不算什麼,可要和日本比,那肯定是比不了的。那種感動在於秋天雲大的銀杏葉,好多人都到裡邊拍照留念。一個人在上海拼搏的時候其實最想念家鄉的往往都是那些細碎的東西,熟悉的人,各種記憶。當然從建築學生的角度來講,昆明的建設真的要打一個大大問號。我對昆明的愛不必任何一個昆明人少,但是自己那種愛之深恨之切的心情卻總是讓我既想回去又想離開。昆明有非常好的自然條件,可是最近幾年的建設當我問身邊的人有沒有覺得昆明的星空好像不如小時候的時候似乎沒有太多人注意到。基礎設施、圖書館,這些東西確確實實落後的不是一點兩點。可昆明好在不像大城市的人周末休息只是呆在家或者附近的商圈逛逛逛,如果你有車,可以開著車到溫泉、到撫仙湖、到附近的地方走走,當汽車開在兩邊長滿樹的柏油路上爬山的時候,那個時候心裡的壓力真的被忘得一乾二淨。我覺得昆明最大的優勢在於既可以活得像大城市裡那麼緊張,也可以在閑暇的時候周邊美麗的自然風景觸手可及,但是你要懂得自己去尋找,去發現。 觀念的落後是我自己的切身體會,因為觀念的落後,再好的東西,也會被浪費,也會被埋沒。生活的本質在於內心的寧靜和愜意,只是實現的方式不一樣罷了,我覺得昆明是個可以讓你發現生活美好的地方。蘇州、杭州這樣的城市是最值得昆明學習的。其實昆明最應該問問自己的市民,你們需要什麼。昆明城內北站的米軌,我不知道有多少人做過,那是當年滇越鐵路的一部分,至今還在運行。但鐵路的兩邊早已被各種城中村的房子所掩蓋,我在讀本科的時候不止一次想像過滇越鐵路這段在城市裡運行的米軌,如果規劃的同行們真正自己考慮過塊地方,它改造出來的效果絕對不輸給曼哈頓的高線公園。因為那裡是荒廢的鐵軌改造而成,而這裡的鐵軌上依然運行著充滿歷史感的小火車。 走得地方越多,對比的東西,感受到的東西也就越多。 作為一個昆明的孩子,我覺得,有機會多出去看看,對比得越多你會對自己的家鄉看得更清晰,知道什麼好什麼不好。 最想對自己家鄉說得一句話:昆明是個好地方,請珍惜它的藍天,請珍惜一年四季菜場里無比豐富的蔬菜水果。請珍惜昆明周圍的自然環境和那些靜靜的村落。 如果一個城市可以給人以寧靜的內心,以及在城市裡的人相互之間互不認識卻感覺像熟人,那麼這會是一座偉大的城市。
這本來就是一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回答這個問題的意義,在於認識更多不管是生活在還是暫別昆明的人,我們有一個共同點:我們熱愛昆明。
謝曉晴邀~(總是@不出你來...喪~)
評論一個事情是一個人的權利,但是接納與否,是觀眾的權利 —— 作為昆明人,我不指責任何人對於我家鄉的看法,無論優劣 —— 就像我對家鄉的看法永遠都有附加值,畢竟是故土。但既然邀請,就隨意扯幾句。
我在昆明超過20年,但對這個城市,都算不上了如指掌,因為昆明遠遠比大多數人想像中的豐富。雖為邊疆「小郡」,但昆明的味道還是蠻足的:自然上氣候宜人,雖然略微有些乾燥,不夠濕潤;藍天白雲,雖然比不上藏土的一吻天藍,但對於久居大城市的同志來說,已經非常足夠;生活中節奏舒緩,你很難看到7-8點蜂擁至地鐵的人群,也很難看到昆明人臉上抽搐的肌肉,大多手捂嘴唇,輕拍,驅散還未遠走的瞌睡;歷史古迹雖算不上琳琅滿目,但西南聯大、翠湖、雲大(原名私立東陸大學)、講武堂等歷史文化名人聚居的輝煌,還是讓這座小郡,熠熠生輝。
昆明很懶,懶的在作者眼中儼然丟掉了精氣神,說我們是「一座尚未睡醒的城市,睡意惺忪之中下意識的邁步奔跑」,那還真就是昆明的精氣神,昆明人的魂,就是一個睡不醒的人。我們執迷於此,因為我們閑,所以不會太累;我們執迷於此,因為我們總在盤算著下一家的美味,而不是下一個客戶的合同;我們執迷於此,更因為這個城市是作者眼中「現代氣息伴隨著小農意識又極度主導的混搭氣質」,我們的確很屌絲,但是我們樂在其中不能自拔,以至於很難羨慕北上,也不會羨慕國外。
所以,作為一個昆明人,我是驕傲的,因為我對我的城市從來沒有不切實際的期望值:我從不奢望昆明成為所謂的東南亞核心都市,也不奢求昆明四區八縣地鐵密布高樓叢生,我只奢求這份慵懶,能給逐漸老去的父母,一份安然的,閑適的自足 —— 是的,昆明很難找到城市精英、領軍者的人格,我們也不求智慧的覺醒,文化的教養、社會的擔當,這不是昆明適合的人格,也不用如此煞費苦心的對號入座,畢竟不是每個城市都是北上,但是我們自得其樂。
正是這種閑適和不要求,讓我對昆明的愛,反倒與日俱增:談歷史,有唐繼堯,蔡鍔以及轟轟烈烈的護國運動,談文化,西南聯大舊址坐落,周邊大師風塵比比皆是,一棟樓房(林徽因先生設計的映秋樓),一段小路(先生坡,李公朴、聞一多、朱自清、陳寅恪、錢鍾書、沈從文談論著戰局、國家命運走過這條小巷,有的還曾住過這裡)都有故事,少的,只是一雙發現的眼睛,任何一個小小的細節,都會讓你如痴如醉;談風光,五百里滇池奔來眼底,大觀樓,翠湖,自然風光落落有致,人文景點精緻典雅,向北可去金殿俯瞰山景,縱覽吳三桂和陳圓圓的風情萬種,或去黑龍潭公園妙賞唐梅、宋柏、元杉、明茶四絕之雅,冬季賞梅,更是滇中一絕;向南可去滇池湖畔隨意漫步,如若冬季,還可與數以萬計的紅嘴鷗嬉戲遊玩,向西可登西山鳥瞰昆明,向東可到曇華寺相擁山色婉婉,欣賞錯落有致的亭台水榭,雖不及筆者眼中的江南,但總算精緻,對於要求不高的昆明人,早已足夠。
昆明就這樣,躺在祖國的西南邊陲,與世無爭。作為一個昆明人,我才懶得與你針鋒相對。
好了,說了那麼多,睡覺去也。
PS:歷史是地理老師教的。陳圓圓,陳圓圓!!!已修改。
以上我來說幾句1、作者提到的昆明城市之缺點,昆明人之毛病,即是所謂中國省會城市問題總匯。如果把昆明兩字去掉,改為武漢、成都、長沙等等省會城市,皆可以。2、作者把自己在昆明的工作不順利、生活不如意,歸結為環境所逼,外因所致,凡勤思善辨之人一見此等觀點皆不在再言,一個有見識、有思想的人是不會和傻逼去爭論什麼的,請相信這點。3、我們這個時代最了不起的一點在於,她允許有不同的思想顯現,允許有不同的言論發表。觀者,動容者,自改之,無視者,自行之。無對錯,無好壞。因為這種行為符合一個文明社會的最基本形態,即包容。包容你所喜歡的,也包容你所痛恨的,管你喜歡與否,你只能去承受。以上
作者要逃離昆明可能是因為寫文章邏輯太不通順了吧……
昆明從來就沒有想清楚到底需要一座什麼樣的城市,無論是城市建設者、管理者,還是普通老百姓
VS
昆明是屬於官員、拆遷隊和開發商的,從不屬於昆明人。
那麼昆明到底屬不屬於老百姓?
------------------------------------------------慢,也是昆明人引以傲嬌的生活方式
……所謂的慢生活,不過是目光短淺隨波主流,缺乏進取心,只在乎自我得失沒有引領城市發展精神的昆明人為自己所做的開脫。
VS
昆明並沒能把日子過得閑適、親昵、柔和,很多人並不甘心貧於財貨富於情感。
昆明人到底是不是隨波逐流又缺乏進取心的人?
------------------------------------------------公園、綠地於這座以「春天」自居的城市而言,似乎就沒有什麼增量。
VS
樹多到城這頭到城那頭,猴子掉不下來……
昆明樹究竟是多還是少呢?
---------------------以下是正經回答---------------------作者兩年半前的春天(也就是2013年)以房地產從業者身份來到昆明,是因為慕名昆明舒適的氣候
雲南從 2009 年到 2013 年連續4年乾旱,昆明到了旱季也跟著限水。
雲南昆明受乾旱影響3月起每天正常供水4小時然後呢我暫時租住在銀海國際公寓
地點是在北京路交三橋附近,地面上是北京路改造工程,地下是地鐵二號線工程。
昆明地鐵二號線(請看施工時間)也就是說作者住在昆明最大工程工地旁邊。他在最差的年頭來到昆明,住在最差的地段,然後說:昆明不好!不好!不好!
這不是有病嗎?
昆明的優點不是天氣!而是絕!對!不!排!外!
昆明人大部分都是溫柔的普通人,至少不會跑去別的城市住兩年就說那個城市快死了!p.s.
原來一座城市,必須要有『超級精英』來『引領城市發展』。否則,整個城市的人都不會有『智慧的覺醒』、『文化的教養』和『社會的擔當』。我真是〇了狗了才認真讀完這篇文。被刷屏刷爆的昆明人只想說以下幾點: 1. 西南聯大 講武堂 龍頭街等認識的昆明人肯定是不少,至少我是知道的。隨意問了一下周圍的10個小夥伴,表示知道的有10個……2.作者又說 沒有連成片的問題,我不知道什麼才叫連成片,我只知道講武堂在翠湖邊,雲大在翠湖邊,西南聯大舊址離雲大也就一座天橋的距離如果想去看圓通山的櫻花你從翠湖邊的丁字坡上去就有圓通山的門…… 真的一點也不遠……難道還要弄個翠湖周邊一日游線路出來嗎?3.作者還說 『一個缺乏產業支撐的城市,人們靠什麼富裕?城中村改造讓很多昆明人在經濟上一夜暴富,在一個轉型時期從農村進入城市,從農業文明過渡到城市文明,小農意識在這座城裡隨時隨地彰顯著它的深厚。昆明從來就沒有想清楚到底需要一座什麼樣的城市,無論是城市建設者、管理者,還是普通老百姓。』 作為一個普通老百姓我想我還是知道要什麼的,但是僅僅知道有用嗎?城市的發展普通老百姓說了算嗎?4.作者當時逃離魔都,作者朋友推薦了昆明,說昆明是能讓作者慢下來的城市……在此試問 如果昆明以正義坊為核心的1.5km內早上8點人頭攢動,作者當時還會來嗎? 綜上 作為一個普通昆明人,看到昆明滿城都是藍圍擋也會心塞,當時種樹種出3排甚至更多也會覺得不可理喻,看著盤龍江污染沒有好轉也會心痛…… 可是廣大的昆明普通老百姓都在通過自己的行動或多或少的把昆明變得更好,而不是一肚子抱怨。最後 祝作者逃離昆明愉快
謝邀。一直沒空坐下來認真看那篇文章來回答這個問題。本土雲南人,可昆明於我而言只是我匆匆旅程中回停留的時間比較長的一個城市而已,然而我從很多的親人、同學朋友那裡認識的昆明時這樣的:雖說近幾年有各種的不爽,大拆大建,搞得到處都是工地,出門哪裡哪裡都堵車,但無論是地道的昆明人,還是從各處農村來到這個省會城市打工、上學、結婚生子的雲南人,還有在外漂泊幾年歸來的雲南人,昆明就是千般萬般的好。我這個常年因工作原因不得多回去的人,總被勸說還是回昆明吧,外面各種不好,而且他們也會在關心我在外期間各種中有意無意細數昆明的各種好。大概瀏覽了一下上面的各種回答,有圖有數據,各種外鄉人也在表達著對這個氣候宜人,民風民俗親和力很強的城市大家讚賞,說實話我對昆明這個城市的了解不如他們多,真正在昆明居住也沒有超過過一個星期。可我每次歸去離開,心底都在感嘆我要是工作生活在這裡多好。
讀完了,作為昆明人,我很樂意他離開我不想要這麼一個在這住兩年臨要走了回過頭來把昆明和昆明人通通批判一番搞個大新聞的人繼續待在這,我不喜歡這個人,他從頭到尾都以傲慢和自以為站在高處來俯視一切,說起來 他憑什麼說我這個昆明人的不是?他見過百分之多少昆明人?便對昆明人妄加評判,真是張口就來,我必須說對他一句:昆明是不會死的,正在死去的只有你,希望你說到做到,再也不要來到昆明。
昆明是我生活了17年的城市 美麗的海鷗湛藍的天空新鮮的空氣 這些都是我生活在這裡引以為傲的東西 縱然作者所說的昆明的種種不好在有些方面也的確有些道理 但是我想作為一個僅僅生活兩年的外鄉人 都還無法完完全全得了解並融入它就來肆意評論一個城市的靈魂 是否真的是一件妥當的事情
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昆明人,看到一篇如此說自己家鄉的文章,說不高興是肯定的,在全國城市擴張的熱潮中,一座小城以發展的名義被改得面目全非並不少見,城市改造的諸多弊病覺不是僅屬於某個城市的標籤,社會快速發展帶來的弊病也絕不是某個地區的標籤。作為一個生在昆明、長在昆明的人,尚不敢說了解這個城市,一個僅呆了兩年的外地人,並且是在其工作領域(房地產)在昆明最不景氣的兩年,以大量標籤化、概念化的語言來對一個城市下標籤[正在死去],實在不能說其客觀。然而在各種評論說作者loser的背後,又究竟有沒有一絲真實呢?且不論作者以何地位、以何經濟狀態、以何心態來寫,本文將儘力作客觀評價。
(一)
「春天的昆明,大風夾雜著塵土無孔不入……除了藍天,昆明給了我第二個印象。」
昆明四季本不分明,分乾濕兩季,每每遇到暖冬,迎春花,桃花,杏花,梨花,便爭著在冬日裡綻放,以至於後來見到北方那一夜春花開的盛景,暗自稱奇。如此一來,那春風便是春天到來最明顯的標誌了,每每春風乍起,便知又是一年。春風起,是放風箏的好時節,公園裡,海埂堤壩,常見全家出動,小孩玩小風箏,大人放大風箏,更有不服老的老人們扛著常常的鏡頭拍這拍那,戲稱為「打景」。
風起必然塵動,兒時塵少,偶爾也會被塵土迷到眼睛。這時媽媽會對著眼睛做「呼一呼」的魔法,然後就全好了。被迷過眼卻從沒想過怪風,只怪自己看著行道樹高處開的小黃花,又眼饞美味的花蜜而頭仰的太高,而被樹上吹下的渣掉到眼睛裡。
然後自從昆明大興土木搞建設以後,春風成了作怪的風。工地不搞防塵,工地外黃沙漫天,工地散落在城市裡,包圍在城市外,被風吹起的塵土自由了,撒了歡地飛到城市每一個角落,家旁小區建設時,關門關窗,一天不擦地,就鋪上一層紅色的塵土,雖是短時之景,卻也見過。這幾年更甚,然或許不只春風,現在夏風、秋風、冬風均可使昆明霧蒙蒙,後來才反應過來是霾,偶爾的薄薄的霧霾已經兩年有餘,然並未見官方報道。
昆明人引以為傲的藍天,居然也會被霧霾遮住,即使是幾天,也讓人難以接受。幾年前坐飛機回昆明,俯瞰城市,城市外的青山猶存,然後城市上方灰濛濛一片(城市熱島對周圍氣壓影響很容易造成城市吸塵器現象,如果有大城市都逃不過吧),後來我對家裡人說俯瞰昆明就好似一個向四周伸出罪惡之手的毒瘤,那時只覺得昆明在心目中就如此凈土,怎會也有灰塵呢。現在想想不禁莞爾,昆明有何特殊竟能期待其大氣不會被污染呢!由於城市快速發展,昆明城市能見度已有降低,污染物多為揚塵,雖然比下有餘,但在相信家鄉美的同時是不是也應加大對在建工程的整治,還家鄉昆明的藍天,那不是小清新的淡藍,而是高原特有的湛藍。
(二)
「昆明是一座缺乏城市氣質的城市……力圖沾染現代氣息可是小農意識又極度主導的混搭氣質。昆明從彈丸之地到現在幾何倍數增長的建成區,僅用了15年的時間……昆明城市面積迅速膨脹,膨脹到還有很多村落來不及城市化。人口的快速集聚使得昆明未興先病,城中村、交通擁堵、公共資源緊缺等大城市才有的病提前到來。昆明開始了大刀闊斧的城中村改造和快速城市化。」
作為一個外來的人,泛泛了解之,也只能如此了,然而這只是昆明的弊病么?作為城中村,交通擁堵,公共資源不足這些大標籤,隨便換個城市,哪個不頭疼,哪個不需要解決?姑且先就原文作者所說弊病一個個來說一說。
現代氣息是什麼呢?筆者認為新加坡祖屋圍和旁邊供人跑步的綠蔭道有沒有現代氣息呢,羅馬市中心古老的遺迹有沒有現代氣息呢,里斯本窄小街道青痕遍布有沒有現代氣息呢?或者說現代氣息究竟是如何高大的境界一座城市要拚命力圖沾染?巴塞羅那的聖家堂蓋了一百多年還沒蓋好,毫無現代氣息,直接拆了吧!然而為什麼成為了必去的景點呢?要我說昆明錯就錯在是太有現代氣息,而失了自己的特色,拆老城,填古井;擴路,砍半百行道樹,狂建水泥森林…..這是昆明在興建大城的熱潮里的損失,然而幸好昆明人還是昆明人。
小農氣息又是什麼呢?且先來說一說昆明人口的構成。昆明本土人其實很少,大多為古代近代遷移而至。比如我家便有康熙前山東遷入的,清末南京遷入的,建國後四川遷入的;到了我這一輩,均成了昆明本地人。在這樣一個各地人民匯入融合之地,不論富的,貧的,沿海的,內陸的,最後交融為這樣一個慢節奏的城市。因為各樣的文化多了,所以包容,因為生活節奏慢了,所以溫和。高中語文老師山東來的,曾說過一件趣事,他中午去買菜,叫醒了買菜的阿叔,然而阿叔並不賣與他,只說這是午休時間,下午再來。在這樣座個城市,你會看見一排豪車停在路邊,只為買某一家小攤上的涼粉,而這樣一個不起眼的小攤,可能傳承了近百年,而賣東西的人絕不會見人就炫耀,他們對於這樣的生活早已習慣;在市中心公園(翠湖),你會看見公園裡時時有老人唱歌跳舞,如果願意駐足詢問,臉上溝壑縱橫的老人會操著老昆明的口音給你講幾段有趣的軼事;在市郊公園,百年古樹,佛道相融,文人墨寶,亦不在少數,即使有心記憶,也時常有驚喜。
昆明地理位置優越,《大觀樓長聯》說的「東驤神駿,西翥靈儀,北走蜿蜒,南翔縞素」說的是環繞昆明的青山。從風水上說,正是左有青龍,右有白虎,前有朱雀,後有玄武。更有五百里滇池,「趁蟹嶼螺洲,梳裹就風鬟霧鬢;更蘋天葦地,點綴些翠羽丹霞,莫孤負:四圍香稻,萬頃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楊柳(大觀樓長聯)」。現在屬劣五類的滇池,在80年代還可以游泳,後來才迅速惡化。高原明珠,為何如此不堪一擊呢?
滇池屬高原湖泊,由地質變動形成,昆明建城於滇池上游,並幾乎和所有匯水區相覆蓋。匯水區是什麼呢?一個湖泊總有水進入的地方,這裡匯水區說的便是入湖水源所流經的區域。昆明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城市,很早很早以前,湖泊的上遊河道蜿蜒,土地肥沃,多沼澤,多暗河,即使現在挖個大坑,不久後也可能出現由暗河而入的小魚。城市要發展,怎麼辦呢?於是古代便人工挖出了盤龍江,由此多餘的由母親河匯入滇池,陸地顯露出來,昆明傍水而建,於是城市不斷發展,與匯水區重疊。由於城市規模小,周圍多為良田,加上自然系統的自凈能力,滇池與昆明相安無事。然後滇池水體置換很慢,要兩年多的時間滇池裡的水才能全部置換一遍,這就使滇池污染易,治理難。這樣的情況昆明是不適宜發展為大城市的,本來最好的方法是找合適的地建新城,保護老城,然而城市規劃卻恰恰相反,大肆擴建。然而為什麼沒有採取更好的規劃,這又與時代有關,與貪腐有關,實在需要時間與實力來改善這一苦果了……
(三)
以下內容與上述有重複,短評。
「無論是城市建設者、管理者,還是普通老百姓。一直沾沾自喜於得天獨厚的氣候,似乎就別無他求。」
既然有了得天獨厚的氣候,為何不能沾沾自喜?說是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愛自己的家鄉,還不許炫耀個家鄉的好?就像杭州人很喜歡他們的西湖,常常說西湖如何如何好,我走在西湖邊便聽得歡喜,自然而然也喜歡這個地方。
至於別無他求,何人無他求,無他求什麼,如此臆斷的話我只能當是筆者的氣話了。
「一度數十萬顆樹見縫插針於城市街道,連狹窄的人行道都可以栽上兩排樹,樹多到城這頭到城那頭,猴子掉不下來……」
做決策的仇老大,雖然現在已落網,並帶來諸多弊病,但昆明人仍然感謝其為改善城市環境所做的貢獻。關於猴子的故事,是其在提出建森林城市、以猴子在樹上走可以到各處而不用下地來喻樹木之繁茂時說的。如此猴子不用下地的情景,在新加坡可以很容易實現,那我想,這樣的建設目標,如果真的實現,便離花園城市不遠了。當然如果見縫插針地種樹,流於形式,然城市的建設是長跑而不是短跑,以一時之境來判斷全局,未免盲人摸象。建設不是一朝一夕能成的,一步登天,不過是一個笑話而已。
「沒有產業支撐,沒有質量人口聚合力,沒有科學的城管和價值運營……
……廢墟上的昆明……
……昆明是屬於官員、拆遷隊和開發商的,從不屬於昆明人。」
寫著寫著自相矛盾了啊,筆者自己是搞房地產的,都說了昆明不屬於昆明人,屬於官員、拆遷隊和開發商,然後筆者又要逃離昆明,看來不是開發商,那就是開發商的手下了?所以這實際上是職場不順,在罵自己老闆?
還有城市屬於某某人指什麼,如果按筆者意思,哪個城市敢說本市不屬於官員、拆遷隊和開發商,而屬於本市普通人!市無完市,每個城市的人都有自己的難處,筆者所說,聽起來多似私下玩笑之語,亦並非筆者原創。把玩笑之語當真,以標籤形式下定義,頹廢版雞湯文(標籤大家都會用)。
「過去昆明育不出什麼城市精英,未來,昆明也正在錯失新一輪機遇。國際化大都市如果只是喊喊口號,註定最後的結果就是一座高原小城,難當東南亞南亞橋頭堡重任。」
高原小城啊,這就是我對於昆明的夢,昆明建城國際大都市,才是失敗。雲南地處邊陲,所以很長時間都處於「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力於我何有哉」的狀態。東南亞橋頭堡是什麼呢,也不過是宣傳,是口號,用口號打口號實在沒有內容可言。雲南地理位置的制約使其不可能大規模的發展農業和重工業,因而經濟轉型更顯重要。有一句話叫「知難行易」,便是說一個人想要詳知,參悟原理很難,要做起事來卻很簡單。這便是說的建設,對於昆明,大刀闊斧搞建設實在簡單;
然而想要具體參悟一個城市的發展軌跡,推敲一個城市的發展模式,建立一個城市的認同感(英文identity很貼切)卻很難。現在都說「動嘴容易動手難」,一有個什麼想法便趕場實施,殊不知這是對個人修養而言,卻不是建設。對於建設,中國從來不缺人,也不缺可以付諸實施的人才,要出成績很容易,經不經得起時光的洗禮卻要看實施前「知不知」。一個城市需要歷史的積澱,需要文化的傳承,如果為了政績亂來,才是這座城市的罪人。
「然而,我真的不知道這兩年多是怎麼過來的。在我看來,所謂的慢生活,不過是目光短淺隨波逐流,缺乏進取心,只在乎自我得失沒有引領城市發展精神的昆明人為自己所做的開脫。」
一個人「不知道自己怎麼過來」,不足以判斷一座城市;在任何一座城市,都有人「目光短淺,隨波逐流,缺乏進取心」。而「目光短淺,隨波逐流,缺乏進取心」的人,到哪都是如此。自己主觀的個人得失,不能成為審判社會的理由。
至於是不是開脫,那應該先問,所謂的快生活,是不是因為競爭太激烈,房價太貴,生活成本太高而做出的無奈選擇的人們對自己生活現狀的開脫?至於為什麼那麼多人選擇一線城市的快生活,又要說到發展不均衡,基礎建設、醫療、教育等不均所帶來的問題了。扯遠了,就此結束。
結語
昆明,如許多正在發展的城市一樣,正在經歷城市化蛻皮的痛苦,正在經歷著先污染後治理的苦果,正在經歷著各方思維湧入的衝擊。這不是「正在死去」的過程對於這樣的破繭過程(或者是小蝌蚪長大的變態過程),尚不知結果是魚是蟲……知難行易,知難行易,知難行易,先知之而後行易也,希望發展慢一點,步子穩一點,我們所有昆明人都在與這座城市一起成長。
以上。
同樣,昆明也不歡迎這樣的人來。吃完了拿完了臨走前狗屁罵一頓才走,這種人完全下流!我是地地道道的昆明人,就算我的家鄉再不好,再怎麼我永遠愛它,不許一個外人對它瞎逼逼
昆明還沒死,就被你們溺愛死了
——解讀《別了昆明,一座正在死去的城市》所引起的輿論現象《別了昆明,一座正在死去的城市》是一篇好文。
我所指好文,並非指其春秋筆法,而是其所導向的輿論結果——猶如一張試紙,一下子測試出了很多人的本性。這讓我想起了趙本山的台詞:沒病出來走兩步。結果這一走,就都看見了,光腳的,瘸腿的,乾淨的,樸素的,外八字,羅圈腿……多好玩。說太陽之下沒有新事,還真應了理。我不是這篇文章的支持者,也不是這篇文章的反對者。我只想站在我的角度,來看待這篇文章出現後的各種輿論現象,試探其中的精彩之處。因此,如果你沒有足夠的理解能力和寬容心,請不必深讀下去,網路路怒族,我不喜歡。理解這篇文章,要靠智商,對待這篇文章,卻要靠智慧。一、這不是第一次!
其實,早在2015年4月18日,著名財經媒體《經濟觀察報》的PC端「經濟觀察網」就刊載了《昆明「病人」》一文。有興趣的可以搜索一下仔細和《別了昆明,一座正在死去的城市》對比,經濟觀察網的文章所陳述的昆明的問題,一如「一棵老松」所陳述的問題。
《昆明「病人」》文章在開篇便有這麼一段陳述:如今,隨著三任市委書記「接力」落馬,這座激進奔跑的城市再一次進入外界視野中的時候,已經顯得凌亂、嘈雜,氣喘吁吁。除了藍天和白雲外,昆明似乎輸光了一切。這是昆明的城市病,亦是這座西部邊陲的花城謀求一夜之間迅速國際化的「心病」,這是一條激進且扭曲的城市化之路:一邊成長,一邊繁榮,一邊敗落。這幾乎就和《別了昆明,一座正在死去的城市》一個論調。可是,為何堂堂著名財經媒體經濟觀察網的文章沒有引起轟動,而「一棵老松」的文章卻引起如此大的轟動?原因很簡單,《別了昆明,一座正在死去的城市》以幾乎秒殺眼球的標題以及極富侵略性的遣詞造句,向很多關注昆明、熱愛昆明、生活在昆明的人的情感底線上深深踹了一腳。這一腳踹得很文明,滿篇沒有一個髒字,卻殺傷力極強。當然,一些路人也被吸引,甚至也深思自己的城市是不是也是這樣。二、它是怎樣傳播的?
10月8日下午6點多,天涯上海論壇,「一棵老松」正式發帖《別了昆明,一座正在死去的城市》。
當天晚上,有人發現此貼,將其轉發至高樓迷論壇昆明站。10月9日一早,一個「雲南房地產報道」的頭條號通過今日頭條將此文發布,此文開始迅速傳播。昆明本土彩龍社區也出現轉帖,昆明本土媒體《都市時報》官方微博轉發該文,網易APP昆明頻道轉發該文。緊接著,一批微信公眾號加入進來,「紅妝」「一視頻」「昆明美食聯盟」「雲大小喇叭」……至現在至少有超過十個公眾號轉發該文,超過十個公眾號以此為由頭,借勢自宣。「紅妝」轉發的該文閱讀量當天突破100000+,「一視頻」「騰訊房產」等也有超過20000的閱讀。豆瓣、知乎、搜狐、虎撲、人民網強國論壇等平台均有討論;百度多個貼吧轉發討論。進入傳播的第二階段,很多看了《別了昆明,一座正在死去的城市》就忍不住發文回應的人逐漸多了起來。這些回應,以反擊為主,理性辯證看待的少。在這個傳播階段,傳統媒體也開始介入進來。昆明本土媒體《春城晚報》10月11日,以半個版的篇幅報道《別了昆明,一座正在死去的城市》所引發的爭論,其中點出了另外一篇回應文章《你在昆明複製上海 我們在昆明創造昆明》。春城晚報的文章通過雲南網、新華網等權威媒體轉發,「一棵老松」的文章就更加廣的傳播開來。三、關於「死」
其實理解這篇文章真的不需要智商,作者的語言其實很質樸,並沒有什麼高深的用詞,所要表達的東西也很直接,並沒有設下什麼局。
之所以我在開頭說,理解這篇文章需要智商,是針對很多人對這篇文章標題中「死」的理解。有網友說,就算我們死十次,昆明也不會死。很多人對這個「死」,簡單粗暴地理解為城市衰敗直至消失。至少我從很多人攻擊這篇文章的字裡行間感受到了這種理解。我願意理解這些人對此的理解是基於沒有更好的口實以供反駁時刻意去曲解。在我的理解中,「一座正在死去的城市」首先是一種主觀的情緒表達,在作者主觀的夢想世界和標準里,昆明這樣一種現狀,讓作者看不到他(她)所想要呈現的那個樣子,昆明如此(不改變方向和模式的話)混秏下去,就不會有高質量的城市價值。這是我關於「昆明之死」的理解。本不需要智商就能理解的事情,還有一點,就是關於「用發展的眼光看昆明」。這是很多網友反駁的借口之一。「一棵老松」其實就是簡單的以自己的眼光看待目前的昆明,加了一些情緒化的語言。他(她)所陳述的有關昆明所有的問題僅僅截至其離開昆明時的境況和感受,其「死」的表達,也是基於如果現狀不改變照此下去的前提條件。這是任何人談問題都是基於這樣一個目前所表現出來的狀況進行分析。因此,我很難理解網友關於「用發展的眼光看昆明」的論調,我只能將此作為一種開脫來理解。四、主謂賓語法結構
語文句法分析,中學我們就學過主謂賓結構。往往一句複雜的句式,用主謂賓解構,就會變得簡單起來。主謂賓以外的所有附屬詞語,都是起到限定、修飾作用。
《別了昆明,一座正在死去的城市》也是一樣,作為一篇文章,我們簡化一下,用主謂賓來解析,可以解析成這麼幾個簡化的句式:昆明氣質,是,混搭氣質;昆明,沒有,產業支撐;昆明人,沾沾自喜,氣候;昆明,沒有,規劃管理運營;昆明,沒有,精英;昆明旅遊,沒有,體驗;昆明,沒有,理想、生活、未來……我相信,討論以上賦予昆明的各種屬性,「一棵老松」絕對不是第一人,之前有很多人都講過,比如經濟觀察網的《昆明「病人」》,也是很多人有感受,也認同這樣一個事實。問題的關鍵就在於,「一棵老松」並沒有簡單的以主謂賓形式對這些昆明的問題進行表達,而是在主謂賓結構上附加了很多限定性詞語和修飾性語法,使得整個文章立馬情感豐富立體起來,尤其其文章語言極富張力的控制和侵略性很強的語言,儘管滿篇沒有一個髒字,可是殺傷力卻極強。文章引來相當多數人的圍觀、討論、反擊,都基於此。我相信,如果我們把這些情感賦予的限定、修飾表達拿掉,單純就問題進行陳述,那麼文章不會引起這麼大的反彈,也更能夠被昆明人及路人所接受。很多網友辯證的看法乃至外省市網友引以為鑒,就說明「一棵老松」所談實質問題切中了要害。五、匪夷所思的昆明青年近衛軍
《別了昆明,一座正在死去的城市》就像一個釣魚帖,一鉤下去,各色人群都被釣了上來;也像一張塗滿誘惑劑的試紙,放置下去,各種本性也測試了出來。這其中很大一波比「一棵老松」更加偏激的昆明維護者冒了出來,我稱之為昆明青年近衛軍。
近衛軍們做了什麼呢?稍有理性的的近衛軍們,用昆明天賦稟賦或者歷史文化經典來反證昆明之美,相當一部分近衛軍們則滿嘴髒字罵了過去。「愛昆明,要自信更要自省」。這是署名春城晚報首席評論員姚文暉的作者在微博上發表的一篇評論文章的標題,這樣理性辯證看待《別了昆明,一座正在死去的城市》還是存在,但基本被網路路怒族的言論掩蓋。語言天生具有攻擊性,特別是帶著情緒的修飾詞,就更容易轉移視線,讓人們失去真真該注意的主旨思想。可是,如果沒有這些情緒化的修飾詞,一不能發泄作者壓抑的情感,二不能足以引起關注。因此,看待這樣的文章就需要過濾干擾性辭彙,發現作者真正要表達的東西。很多近衛軍們不去反思「一棵老松」真正提到的昆明問題,卻分析作者為何離開、為何寫此文,這相當讓我感到匪夷所思。有人分析「一棵老松」是一個單身狗,戀愛失敗,所以逃離昆明寫下此文;有人分析「一棵老松」工作不好被老闆責難,因此逃離昆明寫下此文;有人覺得今年房地產市場不好,「一棵老松」混不下去了,就逃離昆明寫下此文…………「失戀論」「失業論」,總之是「在昆明創業、生活不順利」的LOSER。這多麼匪夷所思,我只能理解這樣一些昆明近衛軍們,試圖從作者際遇方面找個理由——如果不是這些原因,昆明在「一棵老松」筆下定是飽含溢美之詞之地。這是阿Q精神嗎?阿Q精神不止如此,一些人擺出放諸四海而皆準的論調,認為昆明和國內很多城市一樣,都處於發展中,出現問題在所難免。這話聽上去沒錯,可你仔細一想,就好比一個病房裡大家都得了癌症,因為有病友,所以可以自我安慰和原諒?有些時候我會懷疑,昆明近衛軍們有多少人認真讀了《別了昆明,一座正在死去的城市》一文的?六、精英之痛
大多數網友是因為榮譽感而群起攻之,他們是率性的。
但對於少數人的攻擊卻帶有典型性,因為這少數人是指有較高教育素養的人,因此我認為這部分人如何對待這篇文章,就需要動用點智慧。《別了昆明,一座正在死去的城市》一文戳痛了另外一群人——我們可以理解為準精英、其自身也在這座城市裡從事體面事業、自認為是精英的人。憤怒會讓人失去理智,由此導致言行走樣。就好比體育運動,無論足球、網球等等各種,心態微妙的變化,都會影響動作的表現。《別了昆明,一座正在死去的城市》所帶給一部分人的影響同樣如此。因此,可以看到一些你習慣認為具備素養的行業尖子,開始惱羞成怒,因為文中有這麼幾句話一定戳到他們痛處:「而現在所謂的那些昆明精英們,除了戴幾塊好表,扎幾條好皮帶,有幾套別墅豪宅,飆幾輛豪車,裝模作樣聽幾場小劇,富得像個錢樣,他們又何曾有過自己的精神內核與價值觀?城市精英、領軍者人格尚未確立,何來智慧的覺醒,文化的教養、社會的擔當?」沒有節制的惱羞成怒,容易失態,連慣常說話的語氣、用詞,甚至被氣質、儒雅一直包著的文采飛揚,也開始丟了,本性一股腦噴薄而出,假裝文明卻跑出髒字,語無倫次。七、兩年
我看到的很多評論裡面,都提到了「一棵老松」在昆明生活的兩年,認為一個僅僅生活了兩年的人,沒有資格去評價一個城市。
如果一個在昆明只生活過兩個星期的人大讚昆明好地方,請問他有沒有資格做出這樣的評價呢?我們往往容易要把自己的標準強加給別人,尤其在對方給出不好的打分時就大談資格問題,對方給出好的評價的時候,誰還記得起來談資格呢?任何人都有資格去評價一座城市,無論所在時間長短,因為這是個人印象和感受,並不代表所有人。也絕無可能有一種評價能滿足所有人的偏好。八、「一棵老松」所沒想到的:民國痕迹
讀完《別了昆明,一座正在死去的城市》,我唯一覺得此文的問題大約有兩個。
一是言辭過於犀利,情緒化表達沒有約束在理智之內。可是回頭一想,「一棵老松」不寫得這樣令很多人痛,怎麼換來領悟?可是回頭又一想,又有幾個人去領悟?二是關於昆明的歷史文化。昆明的古代,我不了解,不便談及。昆明的近代,也就是「一棵老松」談及的很多近代以來的歷史文化傳承點,幾乎都和民國時代有關。這樣一種特性,在GCD領導下的社會輿論環境下,再開放,也很難大張旗鼓來借勢發展為現代城市體驗感很強的承載。九、上海人?這其實也是很武斷的一件事,也許「一棵老松」真的是上海人,也許不是呢?從上海到昆明,然後又回到上海,因此就判斷是上海人,有沒有其他可能呢?之所以提到這個問題,是希望有些人不要傻傻的挑起上海和昆明的對罵
十、結語
城市需要發展,朝什麼方向發展,都取決於城市的管理者、規劃者、建設者。發展並不意味著高樓大廈,關鍵在於讓市民感受到有質量的生活。城市發展需要反對者,因為有不同聲音,才會有機會發現不足。謙遜傾聽,選擇接納。在這次事件中,我能感受到一個城市需要精英的迫切感,更強烈。精英,至少能理性保持話語權,引領一定範圍的社會輿論向理性、成熟發展。至少我發現,本以為可以成長為城市精英的人在批判面前亂了陣腳,頓感天分不夠。而那些真正具有獨立引領思想的精英,卻埋頭在自己的小圈子小行業里享受樂趣,對領軍者角色沒有興趣。但我還是願意相信,昆明這樣一座城市,正在用自己的方式崛起,無論這過程快慢難易。有人說,帖子不精彩,看跟帖評論才精彩,有道理。作者說的片面,全篇都說昆明的缺點。光看缺點評價一座城市,邏輯有問題。首先說我本人對昆明的印象。我是雲南普洱市人,在昆明讀的高中。從我的體驗來講,昆明已經初步具備大城市的文娛生活條件,有購物廣場、有地鐵、有快速交通線。在建工程竣工後,昆明還會更好。其次,該文章作者認為昆明成為其它地州旅遊區的過境城市是昆明的敗筆。我認為不對。雲南境內自然風光旖旎的本來就多,昆明一定要爭搶遊客嗎?能作為各地旅遊中心站已經是成功了。再次,該文章作者認為城中村和小農思想毀了昆明,而昆明有沒有支柱產業。我認為也不對。昆明可以走一條不同於東部發達城市的道路,不是一定要把昆明建成工業區。昆明可以將農業經濟和林業經濟作為支柱產業。如果這樣,恰恰需要的就是樸實無華的農民朋友。最後,雲南保護好境內森林和生態環境,本身就是對國家的巨大貢獻。保護的好,每年國家財政都會給雲南撥款。(這是無可辯駁的事實)
不想揣測作者意圖,但是文章的攻擊性確實已經引起了憤怒。
1
選擇一座城市的難度並不大,無非做好決定,提升技能,進入那座城市。同時,離開一座城市的難度更是小之又小,而最難的卻是包容。現代人選擇城市的視角,很多符合主流觀點即一切向錢看,規劃,發展,個人提升成為大部分人選擇一座城市的首選目的,彷彿一座城市不是用來居住和生活的,而是用來展示,撈金和裝逼用的,因此昆明肯定不合格。
但他容下了另一部分人,那部分循序漸進的繼承傳統,融入生活的人,因此這篇文章首先是一篇侮辱性的文章,他侮辱了另一種人的生活和他們的選擇。
2
許多留學生常諷刺自己留學的城市是一座大村子,並會勸告身邊的同伴不要到這裡來發展,確實那個地方並不適合發展,但學校依舊是好學校,人們依然會絡繹不絕沖著學校去上學,並在適合的城市落地生根。當然還有一大部分人會選擇回家,而那些回來人,從此少了一些輕蔑,少了一些對自己國家的不屑,少了很多趾高氣揚,不知天高地厚的東西。因為他們到過大部分人夢想的彼端,從此發現他們的夢想僅是一種充滿幻想的邏輯思考,而真正的金子就在自己腳底下。
於是,按照作者的批判,這群人也應該算作小農意識了吧!
所以文章惹起眾怒的點,在於一個分不清鄉情與小農意識的人,用充滿侮辱的小農意識字眼去攻擊所有人。理所應當成功引起了所有人的憤怒。
3
城市氣質是一種很玄妙的東西,上海(尤其上海)和北京已經穿上了國際化大都市外衣,他們脫不下來,並且這些地方的絕大部分人要求其他地方人也穿上同樣的外衣。這顯然是不可能的,就像其他地方不能阻止這種現象讓人產生的優越感一樣,它直接導致這樣文章的產生,導致了一些固定觀念的產生,比如「北京人看外地人都是平民,上海人看外地人都是窮蛋」。
可本文卻偏偏要避開大城市優勢的直接攻擊,反而以另一種方式,否認一個城市的優勢。他直接的打擊雲南旅遊業和昆明的氣候,形成一種「他們的長處已經無法掩蓋他們短處」的表象,然後配合自己痛心疾首地離開,讓整個城市連優點都顯得一無是處——而這僅僅只是吵架技巧而已。
暫且先不懷疑他的險惡居心,僅僅來挑挑刺。
首先,
他用成都錦里作為榜樣,表示那個地方非常賺錢,雲南人該學。但我想去過的人都知道,那個地方開發的過度,彷彿借著四周充斥著古代三國氛圍,造出了一座現代城,新的讓人不想再去第二次。而雲南很理智的把這種地方放在麗江(大理狀況都不那麼嚴重),昆明則自然延續發展,讓每一個城市景觀低調融入生活。確實不賺錢,但也不招致反感。
因此文中對旅遊的思考和舉例反駁,也不過是以功利的想法去攻擊另一撥人而已。
其次
歷史問題。還拿成都做比較(成都和昆明畢竟是常常比較的城市)。漫步整個成都城,隨時隨地可以感受到三國,蜀文化的影子,就像看電影的時候,有一個喜歡劇透的混蛋在你耳邊重複說電影內涵。(不好意思,我還在說過度開發)誠然,這是成都深刻挖掘自己三國文化的成功之道,但是假如來到昆明,你聽到的都是吳三桂吳三桂吳三桂或者護國護國護國,會很蛋疼的。
當然比起三國來說,沒有大時期焦點是昆明歷史空虛的痛,但是也不至於痛到沒有歷史的程度。
文章那樣寫,讓整個昆明人都覺得自己像是從石頭裡突然蹦出來的一樣,每一個都是沒有過去的孫悟空,那麼你讓這群人的祖輩在這塊土地上的奮鬥怎麼算?
4
痛心疾首的外地人走了,他只是遷出者的其中之一,很高興這樣的一位遷出者提出了質疑和問題,但是噁心的是在質疑和問題中沒看見半分有效的,適合這座城市的建議和規劃。只看見他毫無來由的憤怒和胡亂的指責。
現在網路里整個一片歡迎他滾蛋的聲音,這也足夠體現昆明人誓死捍衛家鄉及家鄉尊嚴的決心。
雖然大家很蛋疼把刀刃刺向了中國人,但是他又何必假裝成好人的樣子踐踏一座城市呢?
再見吧,小次佬。謝謝邀請 引作者原話 文末對昆明的敘述:
一座漫不經心的城市,不溫不火不死不活。適合養老,適合發獃,適合混吃等死,適合無疾而終。然而,昆明並沒能把日子過得閑適、親昵、柔和,很多人並不甘心貧於財貨富於情感。樂天自足,與世無爭只是懦弱的假面。他們消極抵抗,隨時隨地溫習裝腔指南,曬智商、找樂子、求安慰,在現實的膿瘡上面抒情起舞。 但他們卻又不知道自己的理想是什麼,想要的是什麼,和誰人爭。枕著理想睡覺,做著別人的夢,像千百種燦爛的蘑菇一樣,致幻,至神。一座沒有機會,沒有發展推動力,沒有城市精英,沒有理想,沒有生活,沒有未來的城市。
作者僅在昆明呆了兩年,就自認為對昆明這座城市和所有昆明人早已參透。且不說這樣的行為是否不妥,從上面這段話可以看出,作者嘗試以最醜陋的嘴臉來對這個城市做出最黑暗的批判。
昆明近些年確實發展迅速,但昆明依然是一座閑適的城市,昆明人的慵懶也是與生俱來的。這並沒有什麼不好,每一個城市的人都有各自的生活態度,而昆明人把慵懶閑適作為了自己的態度。而在慵懶背後,坐著沒看到的是,上班族依然朝九晚五勤勤懇懇,服務者依然盡心盡責地服務,他們儘管工作上受再多的氣,回到家總會約上家人出門散散步,翠湖邊聽聽賣唱藝人的歌喉,和鄰居刷刷嘴皮子,談談「國家大事」,等煩意散盡再回家,依然嚮往著明天的生活。他們口中抱怨著,卻依然在為自己的夢想努力著堅持著。
也許作者在昆明的兩年里,接觸的人多和房地產行業的有關。這兩年昆明的樓市逐漸萎縮,他們作為利益受損者可能對這個城市抱有仇視,而這些人正好影響了作者對昆明的看法。
然而再多的評判也改變不了什麼,昆明依然會是那個慵懶閑適的,繁華的南屏街依然臨近正午才開始熱鬧,海鷗依然準時飛來,人們依然哼著小曲帶上家人去大壩喂海鷗。
昆明少了的,只是一個沒有融入昆明的陌生人。作為昆明本地人,這種人還是不要待在昆明為好,昆明的確沒有上海的生氣與拼搏,但每個地方都有其存在的意義價值。昆明本來就適合這樣的生存方式,而且每個城市也都會有精英和人渣存在,難道說昆明就人人都是懶散的了? 存在!即合理,不要想著在了兩年就有發言權把昆明批判一番搞個大新聞了,作者這樣的文章完全就是在引戰,以後會不會有更多《xx,一座正在死去的城市》這種文章從作者的手中出來呢?天天搞大新聞也要有點姿勢水平,I"m angry→_→
推薦閱讀:
※昆明去約會去哪裡?
※昆明有哪些莆田系醫院?
※為什麼昆明市中心這塊地一直未開發?
※為什麼昆明使用公斤?
※昆明傳說有哪些?有關風水的又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