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的中國,有哪些方面不如明治維新到二戰間的日本?

我們知道,今日的中國,從發展水平和開化積累的時間來看,類似明治維新時期的日本。但是,明治時代顯示出的社會朝氣和進步傾向,明顯是今日的中國不能比的。

那麼,今日的中國,究竟哪些方面比不上明治之後到二戰前的日本呢?


簡化字版本:關於日本通勤鐵路的一些事

*

近郊通勤鐵路的建設以及運營水平。

來看幾張線路圖就知道了。

我們看看關西的阪急,巧克力色的阪急。:

(來源:ファイル:Hankyu Corporation Linemap.svg)

百餘公里的線路,連接京都,大阪和神戶三座關西主要城市,絕大部分均竣工於二戰之前。

阪急在大阪的北邊。我們接下來看看大阪南部的南海。

(來源:ファイル:Nankai Electric Railway Linemap.svg)

南海本線從難波到和歌山十,六十餘公里的線路,1903年貫通,1911年全線電氣化,1922年全線複線化。旁邊的高野線,也是在三十年代前就全線通車的線路。

南海和阪急都是關西的大手私鐵。國鐵的表現如何呢?

(來源:ファイル:Construction of the Yamanote Line ja.svg)

東京國鐵線路的框架,在三十年代已經成型。

我們不看人口密集的首都圈和關西,去看看九州的福岡好了。

(來源:ファイル:Nishi-Nippon Railroad Linemap.svg)

西日本鐵道的天神大牟田線,一半在1924年通車,剩下一半在1939年貫通。這條線路全線位於福岡縣境內,而該縣現在的人口也不過五百多萬。

在當下,整個中國都沒有像樣的近郊鐵路。坐軌道交通出行,要麼是旅速低下的站站樂「地鐵」,要麼是停站稀少,車次稀疏的國鐵。這兩者之間的空白,無從填充。

近郊鐵路的缺乏,倒不是因為中國做錯了什麼。要怪,只能怪中國的城市化太晚,沒有趕在汽車崛起之前(所以請將髒水潑向清廷)。類似日本和英國這樣的國家,其城市化早於汽車普及,發展中的城市渴求交通系統,而彼時的汽車尚在襁褓之中,鐵路是他們的唯一選擇。所以,不論是十九世紀的英國,還是二十世紀初的日本,都將鐵路作為客運的首選。而中國經濟發展之時,汽車技術已經成熟,鐵路不再是客運的唯一選擇。可以說,中國,以及所有在二戰之後發展起來的國家,都已經錯過了鐵路建設的最佳時機。在今日,要補上日本及西歐一百年前打下的基礎,是一項昂貴且緩慢的大工程。

中國大城市沒能在初期建立良好的通勤鐵道系統,等城市成型,一座大城市動輒幾百萬上千萬的人口,建設交通系統則更是難上加難。城市內空間稀少且已經有道路網路,新建鐵路往往得走高架橋或是鑽隧道,土地昂貴,拆遷麻煩多多,地下線路要避開建築樁基,地上線路要頂住週邊居民的抱怨,種種原因疊加起來,令新建線路的成本居高不下,走線也受諸多限制,不一定能發揮最大效率。

相比之下,日本早期的鐵路許多都建設於尚未完全發展的區域,地價低廉且少有阻攔,可以在地面上修成「一直線」。我個人希望的鐵路建設,是「那裡修了鐵路了,我們去那裡買房子吧!」,可惜的是,在中國現在鐵路建設落後的情況下,很多時候,人們的想法是:「我好久之前就在這裡買房子了,趕快給我修條地鐵來啊!」

先前寫過有關的回答,在這裡:為什麼日本的軌道交通發達? - 知乎用戶的回答

而如果說線路建設的遲鈍與缺乏是由經濟因素導致,那麼運營水平的低下,則是因為人們的觀念問題。在這方面的一個例子,是上海的十六號線:全長近六十公里,列車最高時速一百二十公里,均接近先前提到的南海電鐵南海本線。十六號線開始運營時,有區分快車和慢車,但後來因乘客不滿而取消。而在離上海不遠處的南京,S1,S8兩條線路,均是一頭在郊外,一頭在市區邊緣的近郊線路,但兩條線路均沒有考慮開行快速列車,十分遺憾。

反觀日本,先前提到的關西兩家私鐵,都早早開通了僅停靠部分車站的優等列車。阪急於1930年開始運行所謂「超特急」,平時途中僅停一站,將京都和大阪間的運行時間壓縮到三十四分鐘。南海本線於1924年開始運行帶有豪華設備的急行列車。關西的京阪電鐵於1914年開始運行和普通列車價格相同的快速列車,是日本首家。一百年之後,中國新建的通勤鐵道線路上,都少有不同種別的列車在運行,大部分還是站站樂,慢悠悠地跑,所有車站不論客流多寡,一視同仁。

國內對通勤鐵道的觀念,或許是這樣的:在規劃和運營上沒有考慮快速列車,於是乘客不熟悉快速列車的乘車方式,於是如果有線路開設快慢車(例如上海十六號線),乘客會對其產生不滿,於是規劃和運營中更不會考慮快慢車,於是乘客對此更不熟悉,惡性循環。硬體基礎上的缺陷,也許可以用鋼筋水泥一點點填補,但運營思路這門課,規劃者們,運營者們和乘車者們不去補,那他們就永遠都追不上別人。


賣淫嫖娼居然違法


全文刪除


識字不識書,娛樂至死。


日本大正時代是真開過選舉的。雖然它還有權貴政治的特色,而且那個帶天皇的憲法也有很大問題,但在一定範圍內是實現了民主。你看歷任首相也能看出來。

司法獨立程度很高。

新聞出版和文化方面也要松很多,畢竟是師法歐洲的,檢查制度並不比同期歐洲嚴格。

以上這些方面雖然進步有限,但是起碼在名義上是以西方為正朔的,和在名義上就對西方進行批判的何止是天壤之別。

日本有很多地方與常規反著來,他們選舉非常民主,但是日本官僚系統獨立性比較高,政府部門並不聽中央的,選上來的不管事,管事的不經過選舉,所以權貴門閥家裡有政治家又有官員這樣的組合就顯得非常高效。

日本大正時代有一點和中國非常相似,就是城鄉二元化嚴重。中國的二元化是人為設計的,而日本則是放任自流造成的。日本是從封建社會和平改革過來的,沒有經過革命這樣顛覆性的過程,農村的社會結構被保留了,現代化的成果很大一部分利益都被地主階級和城市人口截留了。歐洲很多國家在近代化過程中也有一樣的問題,但日本人口密度又特別高,光靠城市化是難以解決農村問題的。農村問題造成了社會的上下矛盾,而來自下層的軍人在有可能奪權的情況下會毫不猶豫的行動,政客當然鬥不過軍隊,權力就被逐漸架空了。


1891年大津事件,訪問日本的俄羅斯帝國皇太子尼古拉二世在長崎被槍擊,當時日本是個不入流國家,地位遠不及大清。嚇傻了的日本明治元老堅決要求處決兇手,但日本大審院院長兒島惟謙堅持司法獨立原則頂住了舉國壓力,只將兇手處以終身監禁,由此奠定了整個日本司法獨立的基石,為之嘆服的西方國家到1895年就全部廢除了領事裁判權。

個人並不看好鄙國2091年之前能做到


唯一不如的就是,中國國民精神需要加鈣。

順便想說下這問題太有偏向性,比來比去有意思?


國防和教育的投入啊!


國民的忠君程度


我感覺應該是日語水平


麻煩你把發展水平和發展速度分清楚再來討論問題行不行?

日本只是近代發展速度快而已,發展水平真心一般……發展是一個全面的概念,你說日本經濟發展水平比較高沒毛病,但是發展就涉及的太廣泛了,這是個綜合概念,除去硬性的經濟發展水平還有政治思想的發展,很大程度上政治思想的發展才能代表一個國家的真正發展水平……像日本這種政治思想依然原始的國家本來就是世界上的奇葩……你仔細想想日本在整個近代有什麼發展?一場戰爭又打回日本最初的狀態……把甲午戰爭以來所有的的成果全部吐出來了……這樣的國家發展水平能高到哪裡去……看一個國家的發展水平要看巔峰期也要看低谷期的……而且低谷期才能看出來這個國家的真實政治思想水平……結果日本是失敗的……日本戰後能夠有不錯的發展速度也是因為中國在日本附近……不然日本是根本沒有機會的……


在同屬於大陸法系的情況下,如今中國並沒有真正的民法典,而日本分別於1890年和1898年頒布了舊新《日本民法典》

~~~~~為避免誤會說一下中國在 1929-1931年頒布了《中華民國民法典》但於1949年廢除了包括 《中華民國民法典》在內的《六法全書》,所以那部法典只在個別地區通行。

順便說一下,當今中國也仍沒有「稅收基本法」


一切問題,歸根結底是人的問題。

非要說不如的話,大約是我們在精英官僚的培養和使用做得實在不夠好。

當然其實這個問題上中日也有相似的麻煩,這種體制下真正的精英,往往最終也不見容於體制本身,結局往往是身敗名裂。

所以跑個題夾帶下私貨——因為當代是沒有歷史的,所以今天同日本戰前的時代相比較,歷史評價如何,最重要的是這個時代的英雄,最後做出了怎樣的選擇,會不會明知面前是一條荊棘之路,最終的結局必定是灰飛煙滅,也依然選擇這條沒有回頭路的理想的窄路。


國民的日語口語水平肯定比不上日本。。。


、日本無我國如此壯大的國情論,全力西化(可以說是進步),也可以說是一刀切的西化,沒有借口。日本行文明開化論,經福澤諭吉等人宣揚,已深入人心,並切實行動。

簡言之,文明論是指先從民風,思想上迅速西化,其次是制度,最後是器物。

有點不對勁吧,與我國近代甚至當代發展相反,先硬搞起來上層建築,為經濟,民生,國力發展注入活力。

啰嗦一句,福澤這廝見我天朝同治中興,洋務運動,竟然不屑,連李中堂都看不下去,私底下與同僚發牢騷這混蛋不過學了點洋人的幾招就了不得了,若士大夫不研究八股詩詞,研究技術,讓這小子得瑟。

可惜了,李中堂沒看這廝的書,不知這廝自以為榮的原因。等老人家漸漸知道,馬關條約都簽了。

我國嗎?木已成舟,就這樣吧,前進吧,慢慢改良也不賴,但國情論實在是弊大於利。

關於國情論,本身符合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原則,是對矛盾的特殊性承認。國情論對於中國似乎太多了,多數是一種借口,而且畏手畏腳會打不開局面。看看清末的立憲改革。

知乎有娛樂性,本來就不是嚴肅的學術討論,就醬。


印刷字體字形。現在的中國的印刷字體字形比不上以前的中國,甚至比不上那時的日本。

注意是印刷字體字形印刷字體的字形。而非印刷技術或字體製作。


別比了 並不類似


縱觀軍政兩界,日本沒有把妻兒老小都送去英美的高官,沒有吃著天皇的飯砸著天皇的鍋的推牆派。日本軍方雖然隔三差五犯渾,但是真心沒出過中國這麼多大老虎。日本民間對政府大多也是無條件的盲從。不客氣的說吧,那個年代的日本在國家凝聚力上絕對勝過如今的中國。

但!是!眼下全世界範圍內,除了朝鮮或者IS這種奇葩存在,也再難找到全民價值觀如此一致的政體了。為了防止軍國主義、法西斯主義、共產主義這些全民洗腦的幽靈再次復活,世界各國都在不同程度的倡導多元化價值觀。我承認現在的中國在凝聚力上不如當年的日本,但這是件好事,是件大好事。


相同的犧牲與被犧牲,日本第一次成為列強,第二次是成為世界前十的發達國家。


中國至今還在堅持「中國特色的」制度。而日本早在明治維新的時候就決定全盤西化。西化在中國受到各種勢力的抵制。即使是在現在已經工業化的中國,領導層還是熱衷於搞「表面化」


推薦閱讀:

二戰的時候為什麼說義大利是來搞笑的?
如何評價卧煙社的視頻《走向戰爭的日本》系列?
如何評價舊日本帝國海軍吹雪級驅逐艦?
德奧合併和陸台統一有何異同?
二戰德國,Enigma密碼機比Tunny密碼機加密性差,德軍為什麼沒有大量採用Tunny機?

TAG:日本 | 歷史 | 中國 | 第二次世界大戰 | 明治維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