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的藩屬國是不是只有西夏和交趾兩個?

高麗肯定不是北宋的藩屬國,琉球和暹羅貌似還處在部落時代,大理國王被宋徽宗冊封過一次,不知道算不算?占城算不算藩屬國呢?在東南亞還有別的國家向北宋朝貢的嗎?


先糾正題主的一個錯誤:

朝鮮半島上的王氏高麗也是北宋的藩屬國,而且這個國家與北宋的宗藩關係還比較曲折,從公元十世紀前葉到十二世紀前葉「靖康之變」、「建炎南渡(宋高宗趙構南逃到臨安建立南宋政權)」的大約二百年間,有大致五次大起大落的轉折,期間發生過很多值得一提的歷史故事。

一、

高麗太祖是新羅貴族王建,他在朝鮮半島建立高麗政權是在918年,比北宋要早40多年,宋太祖趙匡胤還沒出生呢,「國祚長遠(相比北宋)」,是後來高麗君臣給自己尋找的一個心理優勢,並經常掛在嘴邊。

眾所周知,苟延殘喘的大唐帝國在907年被朱溫篡位而亡。隨後,中原進入五代十國的亂世,擁兵自重的地方藩鎮將領仗著地盤和軍隊,紛紛稱帝建政。王建在文化上仰慕「唐風」;在政治上受時局影響,也產生了在朝鮮半島稱帝的念頭,二十年後,他還是放棄了這個主張,於938年,派使臣前往中原朝覲石敬塘,奉後晉為宗主國,稱藩納貢;但一些屬於僭越的稱呼和規制,還是在高麗國內保留下來:大王的居所叫「皇宮」而不是「王宮」;王妻稱「後」而不稱「妃」;王儲叫「太子」而不是「世子」;從太祖王建到光宗王昭的前四位國王都給自己定年號等等。一直到蒙古人崛起,元軍對高麗發動更猛烈的征伐,並迫使高麗稱藩後,在元朝的要求下,高麗才廢止了一些僭越行為。

960年正月,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建立北宋。三年後的963年十一月,高麗光宗王昭正式向北宋稱藩。作為宗藩之間的一個重要表現形式,藩屬國必須使用宗主國在位帝王的年號,因此,光宗王昭棄用自己「峻豐」年號,從964年開始,在國內統一使用宋太祖的「乾德」紀年。

宋太宗趙光義在太平興國四年(979年)和雍熙三年(986年)對契丹發動了兩次進攻,企圖奪回被石敬瑭割讓出去的幽雲十六州。兩次戰爭都是先獲小勝而後大敗。

以此為引,北宋與高麗的第一次轉折出現了。

趙光義發動北伐前,曾要求高麗出兵,以藩國偏師的姿態,進攻遼國的遼東地區,與宋軍配合作戰。在他給高麗的詔諭中,寫著諸如「奮其一鼓之雄,戡此垂亡之虜」之類的豪言。高麗出於自身考慮,並不打算出兵,僅僅做出一副整兵備戰的姿態應付北宋。

但是此舉依然讓遼國頗感忌憚,從993年開始,遼軍發動三次東征,儘管高麗在其中也有局部抵抗勝利,但還是被迫向遼國稱臣,斷絕與北宋的外交關係(以海路為主的民間商貿交往沒有中斷)。

高麗契丹戰爭示意圖:

二、

時間過去大致六十年,到了宋仁宗、神宗在位時代。

1040年,北宋與西夏第一次「宋夏戰爭」,戰爭持續三年有餘,雙方互有勝負,最終於慶曆四年(1044年)簽訂「慶曆和議」而結束。在戰爭期間期間,遼朝趁機重兵壓境,逼迫宋朝增輸歲幣,史稱「重熙增幣」。

鑒於國內外日趨嚴重的經濟和國防危機,宋仁宗趙禎開始施行「慶曆變法」。這次政改雖然夭折,但是變法核心人物富弼在此期見曾上書,提出重新聯合高麗,再尋找適當時機借道高麗聯絡女真,以此對抗、制肘遼國,改善北宋外交戰略格局的構想。

1067年正月,宋神宗趙頊繼位,對內重用以王安石為首的新黨集團,推行新法;對外則將富弼構想逐步落實,採取了一項針對高麗和女真的「海上外交」。在繼位的第二年,趙頊派遣一個叫黃慎的泉州商人打著經商名義前往高麗首都開城,在嚴格保密的前提下,將寫有皇帝敕旨的牒文遞交給高麗方面。恰好,此時在位的高麗文宗王徽也早有聯絡北宋之意,立即做出積極回應,迅速回牒宋朝,表示堅決要和大宋復交。

雙方隨後都通過海路向對方派出規模龐大的外交使團,並都得到對方的隆重接待。

不過,高麗重新向北宋稱臣的同時,也提出了一個要求:北方邊境與遼國接壤,長期受其軍事威脅,如果貿然與遼國斷交,難保不會遭到報復,為了不過分刺激遼國,在官方文書里依然申明奉遼國為正朔,繼續使用遼帝年號,向遼稱臣納貢,希望形成「一藩事二主」的外交狀態。

高麗的這個主張,立即在北宋朝堂上引起劇烈爭議。反對派表示,高麗言稱與我復交,卻繼續向遼國稱臣,還公然使用遼帝年號,實在有損於大宋的形象和聲譽。甚至還有一批反對派更是認定高麗是遼國間諜,打著向我大宋稱臣的名義,其實是來刺探情報的卧底。

高麗使團在明州(寧波)登路,前往東京汴梁這一路上,也是受到冰火兩重天的招待——有高接遠迎的,也有虎視眈眈的。時任端明殿學士兼禮部尚書的大文豪蘇東坡,就屬於後者,他還寫了奏摺,用頗為激烈的言辭表達出自己的擔憂:

「……高麗名為慕義來朝,其實為利,度其本心,終必為契丹用。何也?彼足以制其死命,而我不能故也。今使者所至,圖畫山川形勝,窺測虛實,豈復有善意哉?……高麗於本朝稱臣而不稟正朔,吾安敢受!?……文書積與高麗,而流與北虜,使敵人周知山川險要邊防厲害,為患甚大。」——《論高麗買書利害札》

那麼,情況有蘇東坡說的這麼嚴重嗎?

當然沒有。

這些反對者,其實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因為北宋與高麗復交這件事,牽扯到北宋朝堂中的愈演愈烈的黨爭風波。「海上外交」的主持者,是宋神宗和以王安石為首的新黨,是他們引以為豪的政績;那麼,本著「為了反對而反對」的態度,以司馬光、蘇軾等一批人為首的舊黨,就要給新黨找茬挑刺。

宋神宗對此表現的比較大度,表示體諒高麗方面的苦衷,可以接受「一藩事二主」的請求;同時在國內儘力安撫、壓制反對派聲勢。後來宋神宗放棄了變法,王安石失勢,但捲土重來的舊黨也並沒有否定與高麗復交的既成事實。儘管懷疑反對聲音依然存在,但宋高關係一直保持到宋徽宗繼位初年。

三、四兩部分,因為我前不久剛給出版社《讀庫》寫了一篇撰文,新書馬上上市,因此不能提前在這裡講的太詳細,大致說個經過吧。還請諸位包涵

三、

時間又過去三十年,到了公元十二世紀初,宋徽宗趙佶在位時代。

公園1107年,自我感覺良好的高麗肅宗和忠臣尹瓘,沒有看清到女真完顏部正在崛起的實際情況,在嚴重誤判的情況下,貿然發動對女真的曷懶甸戰爭,被女真人打的慘敗。

曷懶甸戰爭:

曷懶甸這個地方就是位於今天北朝鮮東北部、面對日本海的咸興平原。

當時,女真和高麗還都向遼國稱臣,而與北宋無關。高麗出於救急,趕緊向遼國溝通,希望遼國向女真施壓。在高麗戰敗求和後,女真人也沒有撤走軍隊,而是繼續陳兵邊境,對高麗形成威懾。因此,在曷懶甸戰爭期間和戰爭後十多年裡,高麗積極促進與遼國的關係,對北宋則明顯怠慢了。

這就引發了北宋的強烈不滿,國內的反對派勢力重新抬頭。

四、

曷懶甸戰爭結束七年之後,完顏阿骨打起兵反遼,建立金國。金軍對遼戰爭進展極快,短短几年就攻佔了遼東和幽雲地區。

在遼國天祚帝被俘前,金國已經有兩次要求高麗向他稱臣,而且態度愈加強硬。

此時高麗正處在國勢下行階段,在高麗肅宗死後,繼位的國王年紀小,又被外戚權臣把持朝政,內部黨爭也更為激烈。這期間有三股勢力——

A、以外戚李資謙為首的豪族權臣。李資謙是權傾朝野的重臣,還有不臣之心,打算篡位謀逆,但同時,作為老辣的政客,他對外部形式的考慮也比較理智清醒,認為憑高麗的弱小國力難以抵抗金軍,不如審時度勢,寧要里子不要面子,儘快向金國稱臣,同時,獲得金國的好感,還可以更好的實現他的篡位野心;

B、以翰林學士、著名詩人鄭知常為首的「愛國者」。這些人主張恢復高麗的「帝業」,聲稱我高麗國祚淵源,遠超中原宋國,當初太祖有稱帝建號的舉動,後來向中原大國稱藩,這二百年來,作為藩國,高麗飽受契丹欺凌和宋人猜忌,現在遼國行將滅亡,宋國又管不到我們,就因為野蠻女真人的恐嚇,我們就放棄當初的「帝業」嗎?鄭知常這一波人強烈要求高麗國王趕緊稱帝,然後徵兵備戰,擊敗女真。這一派人基本沒有政治頭腦,屬於今天常說的「愛國憤青」,只是叫的歡,對自己和外部的實際情況絲毫沒有準確認識。靖康之變後,宋徽宗被金軍俘虜,鄭知常還要求高麗王先稱帝,然後派兵主動出擊,奪回徽宗、欽宗,幫助大宋復國。

C、金富弼、金富佾、金富軾和金富轍(儀)四兄弟為代表的光山金氏。這一派在對內政治上,忠於王氏王族,不當篡位逆臣;同時,對外態度與李資謙相同,都主張向金國稱臣。這一派屬於老練成熟,深藏不露的。

最終,A派的第一步得逞了,高麗向金國稱臣;但李資謙篡位的野心沒有得逞,在隨後的宮廷兵變中,A派被消滅;隨後B派的稱帝主張沒有得逞,居然在西京(平壤)組織反叛,C派出兵平叛,將B派斬盡殺絕。

C派笑到了最後。

五、

「靖康之變」,導致北宋不僅被滅國,國家形象也大為受損。高麗向金國稱臣,雙方約定是「兄弟之盟」,金為兄高麗為弟。但金軍後來與南宋達成「紹興和議」,雙方確立是「叔侄」關係,而且南宋皇帝要向經過稱臣,接受金國冊封。

高麗覺得,我對金國稱藩,你也對金國稱藩,那咱倆政治地位就平等了。又自認為他比南宋大一輩,哪裡還有長輩給小輩子磕頭的道理?再加上目睹北宋被金軍所滅,因此對宋朝態度大變,從骨子裡看不起南宋。

「建炎南渡「之後,南宋初年,還曾有幾次派出時節前往高麗,聯繫達成同盟,打探情報,嘗試通過高麗的協助」迎回二聖「的種種企圖。對於南宋的請求,高麗特別怠慢,而且公開羞辱南宋使節。

隨後幾百年里,高麗只向金、元兩朝稱臣,一直保持到元末明初。


瀉藥

不是。

PS:

你沒問具體有哪幾個,所以回答就這麼簡單。

8-)


肯定不只這倆

南唐在被滅之前肯定是啊,吳越和南平也是。

至於其它的

於是東若高麗、渤海,雖阻隔遼壤,而航海遠來,不憚跋涉。西若天竺、于闐、回鶻、大食、高昌、龜茲、拂林等國,雖介遼、夏之間,筐篚亦至,屢勤館人。党項、吐蕃唃廝啰董氈瞎征諸部,夏國兵力之所必爭者也,宋之威德亦暨其地,又間獲其助焉。交趾、占城、真臘、蒲耳、大理濱海諸蕃,自劉鋹、陳洪進來歸,接踵修貢。宋之待遇亦得其道,厚其委積而不計其貢輸,假之榮名而不責以煩縟;來則不拒,去則不追;

當然這些藩屬關係大多是名義上的


亞洲大陸當時所有成建制的國家,要麼是,要麼想是。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北宋西軍?
宋朝有哪些好皇帝?
北宋劉貢父晚年因病鬚眉脫落、鼻樑斷壞。從癥狀來看,劉貢父可能得的是什麼病?
李煜和趙匡胤之間的真實關係是怎樣的?
金匱之盟的具體經過是什麼樣的?中間又有怎樣的不為人知的故事?

TAG:中國歷史 | 歷史 | 國際關係 | 宋朝 | 北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