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辭為什麼沒有詩經的的影響大?
簡單說從中學課本上看 唐詩宋詞 然後詩經 楚辭少之又少。是因為楚辭形式上很不符合現代人口味還是別的?謝各位大神
同意樓上兩位所說,《楚辭》濃厚的地域性和個人色彩限制了它的影響力。
從歷史源流分析,再補充一些個人看法。在正統儒學中,《詩經》被賦予了教化的意義,在古代社會中有很大的現實意義,其地位從一般的「詩」上升為與《書》《易》等並列的「經「,數千年不可動搖;從文學上,《詩經》達到了很高的水準,開啟了優良的現實主義傳統,對後世影響極大。而相對來說,《楚辭》過於奇絕的行文方式與對神話傳說的汲取,與儒家正統「子不語怪力亂神」相違背。再說屈原其人,因政見不行,遭到流放,對楚王多有幽怨之詞,沉江自盡。也與古代儒家提倡的君臣之道有所不符,故《楚辭》的精神內核,並不能當做儒家文人的學習典範,在歷史上一度遭受了不小的非議,揚雄、班固等人都對《楚辭》貶損。以上原因造成了「《詩經》高於《楚辭》」的歷史主流觀點。
至於落實到中學課本中,我認為,楚辭濃厚的個人色彩使情感較為單一化,選入兩三經典詩篇足以一窺其思想與文采,再者《楚辭》中大量楚地方言入詩,有的字詞解釋不具普適性,客觀上增加了學習難度和教學難度。《詩經》語言也有晦澀難懂之處,但畢竟文脈相承,選入篇數略高於《楚辭》。第一次在知乎回答,希望對您有所幫助,回答如有謬誤脫漏,敬請各位指出,當欣然改正。先問是不是。中學課本上看不出來個啥玩意兒。。。
醉了,上面那幾個的回答,能不能上點依據啊?一個四書五經就完事,漢樂府也不是四書五經呢,南北朝的詩也有地域性呢,它們影響比詩經小了?還是說,你們口中的影響是春秋戰國?這個問題被提出了這麼多年,居然只有個別人指出提問本身就有問題!只是依據中學課本上看到的節選篇幅提出「《楚辭》影響沒有《詩經》大」——這根本不能成立。還有那個問題補充,說教材選編,我只能說——因為編教材的知道,中學的水平是什麼樣的。
11.18 .
評論里那個前言不搭後語地在復讀,後面直接開始撒潑的奇葩已經確定為一人,已經向知乎舉報了,他的部分評論知乎已經處理= =
9.20,
我知道這個問題被晾在這幾年後我才回答是沒人看的,如果是學術上的商榷就罷了,但整個一本正經胡說八道就別怪我不客氣。
評論下面那幾個主頁沒有任何動態,只會重複劉通和寒潭鶴影 的復讀機,雖然不確定你是不是馬甲,但既然你如此鍥而不捨地秀下限,那就在這裡和評論里都貼出來,一個一個回答
1.一件作品的影響力,是看它對後世文化、思想、精神、創作的影響力、塑造力。不是看什麼知道名字或一句話的人多不多,更不是看它被列為官方教材的量多不多。中國知道「團結就是力量」的絕對比知道詩經的多,按你這邏輯,它比詩經的文學影響力還高了?說教材,魯迅的文章要退出初中課本,郭沫若沒幾篇文章選入了中學課本。按你這邏輯,是不是想說魯迅、郭沫若對中國文學的影響力還不如毛爺爺的詩啊?中學課本不教甲骨文,小篆、隸書那是不是可以說甲骨文影響力沒有楷書大?還【古人對詩經和楚辭認識地位不同,到後世才慢慢上升】,從「楚辭」這名稱誕生,哪個古代名人降低過它的文學和思想地位?你倒是說說啊?估計你眼中的地位就是御用兩個字吧 ,說起來,《史記》最開始也不是「御用」正史呢,難道它的影響和地位不如漢書?
2.《楚辭》不在經學範疇,因為《楚辭》誕生於《詩經》誕生幾百年之後,到漢朝才出現「楚辭」這一名稱。然而在不在經學範疇與它的影響力有何關係?毛詩不是官方推崇的教材,結果三家詩都狗帶了,毛本成為了唯一流傳下來的。東漢王逸倒是有意想把楚辭儒化,於是我們看到的最早的楚辭注本《楚辭章句》給《離騷》變成了《離騷經》,但林雲銘怎麼說的?「絕世奇文,添一經字未必增光,少一經字豈遂滅價?」你複製別人的【中國歷史的早期,《楚辭》的流傳廣度應該是不及《詩經》】,奇怪了,春秋時期楚辭都沒誕生就談它和詩經的影響這不是說夢話嗎?人家西漢不算中國幾千年歷史中的早期?
3.這位複製別人說【楚辭在文體上與「賦」更為相近,均重鋪排,尚藻飾,只可能楚辭在用韻上沒有那麼考究吧!】什麼歷史水平?漢賦就是從模仿楚辭演化而來的都不知道還裝什麼逼,我國早期詩歌,在屈原之前韻腳並不固定,有的單句押,有的偶句押,有的單句偶句混押,有的疏(隔兩三句一押),有的密(句句押),另外還有交韻(一、三句押一韻,二、四句押一韻),抱韻(一、四句押一韻,二、三句押一韻)等形式,甚至有的不押韻(如《詩 周頌》中的個別作品),很不固定。屈原的《離騷》完全為隔句韻,韻腳在偶句之末,此後的詩歌基本上都遵照這個原則(詞、曲本用於唱的作品例外)。(《屈騷探幽》)你還敢說楚辭不講究韻?
4.【孔子親自編製詩經,濾掉10%的不是很突出的詩,剩下90%都是極品。】孔子刪詩說都被推翻了幾百年了!!季札觀樂的時候《詩》三百篇就已經成型了!孔子是自衛返魯後,看到樂詩已經殘缺失次,於是和魯國樂官「審其音而定正之」!而且,麻煩你嚼剩飯前把反粒子數好,史記上的錯誤說法是孔子刪了90%!
5.【《楚辭》怨氣衝天,一直抱怨自己不得重用,朱熹想把離騷劃分為經,可後人不同意啊。說明後人認為楚辭文學造詣性不高啊。】朱熹因推崇屈原之道德行為而將其二十五篇劃分為「離騷」類,奉為經,可是《楚辭》不屬於儒家範疇,所以不被列為經,這就像唐詩宋詞不被列為經書一樣,這與文學造詣有關???你腦子是什麼邏輯?前面你還說「楚辭後來地位才上升」現在怎麼自己打自己的臉?話說回來,楚辭名稱誕生於漢朝,漢朝人對楚辭的高評價都被你吃了??魏晉南北朝對楚辭的評價被你吃了???除了民國時期的個別疑古派,朱熹之前,朱熹之後,哪個對楚辭的文學造詣有不讚歎的?
6.【楚辭怨氣衝天……都是什麼我是鳳凰你是鴉這個調調】——噗,我看你連《離騷》都沒讀完過,女嬃段的自我掙扎,後半段的上下求索和奇詭想像,內心的反覆發問和自我確認 對故國的深情佔了全篇3/4!!! 屈原詩歌最主要的調子是對理想的追求和心靈的自我凈化!真不知道你哪來的膽量大放厥詞的。而且,就算你不讀《楚辭》,也麻煩你讀一下《楚辭》最早的評價:「其文約,其辭微,其志潔,其行廉,其稱文小而其指極大,舉類邇而見義遠。」「《國風》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誹而不亂。若《離騷》者,可謂兼之矣。」,只有怨氣的東西是流芳不了千古的,楚辭中最突出的除了楚地的浪漫,是獨立不遷上下求索的精神和人格!
7.【《九歌》《招隱士》等不在此列……可它們不是屈原寫的。】簡直是搞笑,到現在,屈原有爭議的作品是《卜居》《漁父》《大招》《遠遊》。《九歌》完全可以確定是屈原的作品。不讀書還是少暴露!
8.【再說說「楚辭有沒有詩經的影響大」的問題假設這個命題成立的話,或許可以從下面幾個方面找原因】你又複製廢話了,因為,這個前提根本不成立啊!還【古人愛讀詩經的人比楚辭更多,這點我們都清楚。】不好意思,我不清楚,翻看文學史,二者從古至今都是並立的,從來沒有過你說的這回事。最後又來一句【問問同班同學,他們只知詩經不知楚辭,你還這麼認為么?】現在你該知道我為什麼拉黑你了吧?因為看來你和你周圍的人整個就是不讀書還要顯擺的人啊,翻來覆去的中學課本上的「正統」,噗……漢武把儒家定為正統後卻是「外儒內法」呢,更別提文學。
————————————————————————————————————————
以下為原答案
《詩經》《楚辭》對中國的影響是一樣的,一者正,一者奇,一者現實,一者浪漫。構成我國文學兩大基石,後世所有邅變都包含在了二者中,文學史上往往將其並稱為「風騷」。未有什麼《詩》比《楚辭》影響大的定論。後世詩人,或受《詩經》現實主義影響,或受《楚辭》積極浪漫主義影響,使詩歌創作沿著二者所開闢的道路前進,發展形成了我國詩歌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這兩種傳統,習慣上稱為「風騷」傳統。
那個誰說《詩經》容易背,《楚辭》怨氣衝天——對文學的認知水平果然在中學課本。詩經容易背?生僻字少?你把二雅和頌全背了試試?國風中生僻字還少?麻煩先把所有的生僻字統計一遍!比較一下《離騷》《少司命》和《碩鼠》《相鼠》,看看哪個怨氣衝天!
@寒潭鶴影 說「儒家的詩教以《詩經》為典範,講究樂而不淫、哀而不傷。用這個標準來衡量《楚辭》,它顯然是不太符合的。」連漢朝劉安、司馬遷對楚辭代表作《離騷》的的評價「《國風》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誹而不亂。若《離騷》者,可謂兼之矣。」都不知道還答什麼??「樂而不淫、哀而不傷」是孔子特別指《關雎》好嗎!《相鼠》樂而不淫,哀而不傷?!還「哀傷,這個也是古人批評楚辭的地方」哪個古人用哀傷來批評楚辭?下面這段話很難理解?
其文約,其辭微,其志潔,其行廉,其稱文小而其指極大,舉類邇而見義遠。其志潔,故其稱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蟬蛻於濁穢,以浮游塵埃之外,不獲世之滋垢,皦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雖與日月爭光可也。
——《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還古人講究「文以載道」所以詩經符合——你也不看看這話什麼時候是誰說的,說的又是什麼文體。詩經國風是「飢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
@劉通 說「《楚辭》過於奇絕的行文方式與對神話傳說的汲取,與儒家正統「子不語怪力亂神」相違背。」《楚辭》有宗教色彩不假,但它迷信了?《詩經》的宗教色彩還少了?商頌、周頌的祭歌都被吃了?屈原《天問》發出孔子都不敢說的質疑,對世界構成的思考、對整個神話傳說的質疑都被吃了?
這位還說屈原的行事風格不符合儒家的君臣之道——當儒家的學說都是某些腐儒解讀出來像《弟子規》那樣的東西?屈原是因為政見不合遭到流放的?屈原是因為孤傲峻潔的人格遭到誹謗而被流放的!這位又言「故《楚辭》的精神內核,並不能當做儒家文人的學習典範,在歷史上一度遭受了不小的非議,揚雄、班固等人都對《楚辭》貶損。」一本正經胡說八道!你沒讀幾篇也就罷了 ,先讀讀文學專著,看看楚辭精神內核是什麼再說話好嗎?睜眼說瞎話呢?還儒家文人不把楚辭當作學習典範,楚辭里那「九死不悔」「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的精神影響了多少文人!還有,誰告訴揚雄有貶損的?
揚雄對屈原「悲其文,讀之未嘗不流銻也」(《漢書·揚雄傳》)。故而寫了《反離騷》、《廣騷》和《畔牢愁》等詩弔祭屈原。班固對屈原的剛烈有不滿,但他何時貶損過屈原人格和楚辭?他和同時代的王逸有關屬原作品評價問題的爭論、也是楚辭學史上首次重要淪爭,均極大影響後人的創作和文學批評的發展。
睜大眼睛看看——「獨尊儒術」的漢武帝有多喜歡楚辭!!!
武帝尤好楚辭,史載,庄助與朱買臣均因說《春秋》、言《楚辭》而得到武帝的寵幸,「侍中,為太中大夫,用事。」(《史記·酷吏列傳》)
讓劉安「使為《離騷傳》,旦受詔,日食時上。」(《史記·淮南王劉安傳》)武帝不僅喜愛辭賦,而且親自創作,《漢書·藝文志》載錄他有賦兩篇,即《秋風辭》和《悼李夫人賦》,此外還有《靚子歌》、《白麟歌》、《天馬歌》、《寶鼎歌》、《思奉車子侯歌》、《芝房歌》、《西極天馬歌》、《朱雁歌》以及和群臣共作的《柏梁台》詩。——《楚辭學通典》
歷史上關於屈原的記載非常稀缺,《楚辭》幾乎等於屈原,而唐朝竟然把端午律令化,現在端午被設為法定假日,還不能見到楚辭影響有多深?
還有談文學影響的……說韻律的,對音韻學考證了多少?
漢代最流行的文學體裁賦是從模仿楚辭蛻變而成的,魏晉有「痛飲酒,熟讀《離騷》便可稱名士。」的名言。曹植、陶淵明、李白、杜甫、李賀、李商隱、劉禹錫、柳宗元、蘇軾、陸遊、辛棄疾、曹雪芹、魯迅、沈從文、聞一多,全都受到《楚辭》里的"屈原模式"的牽引。林庚說:「唐代詩人都讀過楚辭」;姜亮夫說:「整個中國文學都『楚』化了」;郭沫若說:"由楚所產生出的屈原,由屈原所產生的《楚辭》,無形之中在精神上是把中國統一著的"。
故其敘情怨,則鬱伊而易感;述離居,則愴怏而難懷;論山水,則循聲而得貌;言節侯,則披文而見時。是以枚、賈追風而入麗,馬、揚沿波而得奇,其衣被詞人,非一代也。
——《文心雕龍》
逸響偉辭,卓絕一世。後人驚其文采,相率仿效。??較之於《詩》,則其言甚長,其思甚幻,其文甚麗,其旨甚明,憑心而言,不遵矩度。??其影響於後來之文章,乃甚或在《三百篇》以上
——魯迅
沒文化不可怕,就怕沒文化還要裝有文化!
地域化是一個方面,但更重要的原因可能還是在於古人對風騷和風雅、雅頌的不同理解。首先,與《楚辭》不同,《詩經》經歷了一個經典化的過程,它是經。這就使得它在古人的知識結構中居於金字塔頂端的地位。舉個最明顯的例子吧,從漢代的通經為郎到清代的科舉取士,經學都是入仕為官的一個極為重要的途徑。在中國古代這種政治主導的社會中,它的地位就不用說啦。其他的文獻雖然價值也會很高,但是沒有經的地位就限制了它們的傳播、接受。
然後就是像前面有答主提到的,從毛傳開始,《詩經》被賦予了政治教化功能。「文以載道」也是古人對文學功能的一個重要認識。儒家的詩教以《詩經》為典範,講究樂而不淫、哀而不傷。用這個標準來衡量《楚辭》,它顯然是不太符合的。就像前面那位答主說的,具體來說就是兩點,一個是文辭上鋪張、華麗;一個是思想內容上比較哀傷。這個也是古人批評楚辭的地方。不過這有涉及到了《詩經》裡面的變風變雅問題,這裡就不說啦。大致來說,在歷史前期,《詩經》的典範意義主要體現的雅頌上,就是大雅和頌。國風和小雅的示範意義是不如雅頌的。所以楚辭受到批評也就可以理解啦。簡單地說,楚辭的評價是有一個逐漸提高的過程的。越往後,正面評價越多。像漢魏六朝時候劉勰他們肯定楚辭主要是從文辭的角度來說的,到了中唐,因為元、白提倡詩歌針砭時弊,風雅的意義被強調,楚辭的地位也有所提高。甚至清代也有人稱楚辭為經了。不過始終有人強調楚辭是詩之變、風雅之變。作為變,它的地位肯定就不如正了。
關於楚辭的地域化特色啊什麼的,前面答主都說了,我這裡想補充一點。就是楚辭從文體上來看,和賦體更為接近一些。這種當然文辭比較華麗,鋪張揚厲啊什麼的。但是客觀上就導致它沒有詩歌那麼朗朗上口,而且鋪陳的過程中會出現生僻字比較多的情況(比如各種花草的名字),這也在客觀上限制了初學者對它的接受。1.詩經相當於官方教程,不僅代代相傳,還肩負教化,及勸諫君王的意義。而楚辭就相當於私家小學,如果不是司馬遷把屈原捧得很高,能不能流傳下來都是個很大的問題。2.和平年代你不安居樂業你整天憂國憂民你覺得日子過得不舒坦?正常人都有七情六慾,男歡女愛。你覺得誰沒事會整天憂國憂民?詩經才講的是普通人的生活。3.楚辭的地域性太強,題材不利於流傳。其其中生僻字太多,講的也大都是楚國的風物人情,局限性太強。
詩經好比標準教材。楚辭雖棒,但只是地方適用版本…
詩經是詩之源,楚辭是賦之源
就問一下,你讀的詩多還是賦多?
詩經題材涉及範圍較廣,群眾作品,適於教化;楚辭個人化色彩較濃,牢騷滿紙,看到後來差不多都這個調調:我是鳳凰你是鴉,傻逼滿堂楚王瞎…當然《九歌》《招隱士》等不在此列
楚辭都是罵皇帝的,詩經都是寫民風的,宋朝定的。
譬之宮牆,詩之牆也及肩,窺見室家之好。辭之牆數仞,不得其門而入,不見宗廟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門者或寡矣。二三子之雲,不亦宜乎。
從中學課本談影響還是太片面了,外行不敢妄言影響力,就談談對課本選篇看法。個人感覺一是課本要考慮學生接受能力,不可能給你讀太難的東西。楚辭的閱讀難度還要高於詩經,詩經選課本的幾篇(至少就我上學時而言)都是比較容易閱讀朗朗上口的篇章,楚辭除了必須背誦的離騷選段繞不開(感覺這個挺難,不過太著名繞不開必須來點),其他老師都以太難為由不願意講解。二是題材主旨。楚辭除了離騷之外,招魂我個人最喜歡,但主旨明顯放在課本里很違和。九歌寫神主旨馬馬虎虎,九章和離騷相較主題略有重複,天問不太好節選。感覺適合選課本的小短篇如國殤,橘頌,好像選讀讀本里有,但印象不是很深了。
知乎首答,先簡要說說自己對題主問題的理解
題主說從高中課本的角度,楚辭被選作課文的頻率少於詩經,唐宋詩詞等其他經典,因而有此疑問。關於這一點,我的答案是:
楚辭的閱讀理解難度較之你所列舉的其他文學作品為高(不查字典,不依註解能不能讀通讀懂都是一個問題),因而就被選得少些。這一點編教材的人肯定也知道。因而即使有選用《離騷》作課文(如人教版的必修1),選取得也是全詩中 「情感比較直接,熱烈,文字琅琅上口又具代表性,詞意也不算太難」 的片段。我覺得,高中語文課本作為文學普及性讀本,選取的文章也好,詩歌也好,在滿足經典性的前提下,一般不會太過艱深晦難。
另外,再說說「楚辭有沒有詩經的影響大」的問題
假設這個命題成立的話,或許可以從下面幾個方面找原因:
1.古人對此二者的地位認識不同。在現代人看來,詩經與楚辭同屬詩歌的範疇,也都是文學啟蒙時代的經典,地位應大致相當,但古人不這麼看待。如前面幾位答主所述,《詩經》歸屬於「經」之一部,在「經史子集」的排位中位列一首,南北朝劉勰的《文心雕龍》有言:經乃「恆久之至道,不刊之鴻教」,如此這般,既是「至道」,又乃「鴻教」,自當流傳萬古,教化生民,可見古人對於「經」的崇拜由來已久。相比較而言,《楚辭》算不得「經」的範疇,地位自然較之《詩經》為輕。
2.從二者的體例來看,詩經以四言為主,兼有雜言,而楚辭則以五七言為主。自漢初而到魏晉時代,文人作詩的主流還是四言與五言詩(其後七言詩漸繁)。《詩經》在體例上與文人作詩更為親近,或許更有利於它的傳播。另外,從文風上來看,《詩經》(主要是其中的國風)語言質樸,注重現實,《楚辭》瑰麗浪漫,長於想像。比較而言,《詩經》的文風與漢魏時期慷慨悲涼的詩風更為契合。
(此處贊同@寒潭鶴影 的說法,楚辭在文體上與「賦」更為相近,均重鋪排,尚藻飾,只可能楚辭在用韻上沒有那麼考究吧)
3.從地域上看,《詩經》始編於西周,成書於春秋,依託周王朝的實際控制區域,「國風」諸篇大多緣自黃河流域勞動人民的生產生活。《楚辭》的成書則更多地象徵了長江流域的文化成熟。在中華文化發展的早期,應是黃河流域的文化更為強勢,因此在這一時期,《楚辭》的流傳廣度必然不如《詩經》。
由上述論述,或可得出結論,在中國歷史的早期,《楚辭》的流傳廣度應該是不及《詩經》的,影響力自然不及。
以上是一點淺見,歡迎知友的批評指正。
詩經四個字四個字的好背。楚辭生字太多。而且怨氣衝天。而且地域性太強。實話說個人更喜歡道德經。
詩經是科舉必修的教材,楚辭沒有這個地位,自然影響就小得多。
先看看楚國地位。楚王本來是周天子的僕從,春秋以前諸侯各國提起楚地都是說蠻楚,中原華夏政權視楚為野蠻沒有文明開化的政權。連楚王自己都承認自己是蠻夷,不學中原那套什麼號謚。不是後來楚莊王醉酒絕纓、一鳴驚人、一飛衝天、問鼎中原,楚國力強盛了,不然哪會得到中原政權的認可?《楚辭》是什麼?楚地域民歌,地方蠻夷方言傳作的詩體,不流行不奇怪。再看《詩經》,風、雅、頌都是什麼?「風」是黃河流域的邶、鄘、衛、王、鄭、齊、魏、唐、秦、陳、檜、曹等中原政權15國的民歌總和。不管大「雅」還是小「雅」基本上都是中原貴族的作品,只有一小部分來自民間。「頌」包括周頌、魯頌和商頌,頌是宮廷用於祭祀的歌詞。不是中原民間歌曲,就是貴族和皇室詩篇樂曲,上層和民族喜歡的東西,不流行才怪。
推薦閱讀:
※你知道的意境極美的成語是哪一個?
※本科歷史系學生研究生想學中文要如何準備?
※為什麼本朝建國幾十年了,文學如此凋敝,還能夠被某些人吹成空前繁榮?
※怎麼解讀西格夫里·薩松《於我,過去,現在以及未來 》這首詩中的名句?
※《羊脂球》如果改成中國古代背景會是什麼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