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判斷一個文明先進或落後?
私認為文明是個模糊的概念,在古中國的農耕文明和周邊游牧民族的草原文明對比間,大多數人都傾向於認為草原文明是落後的,但卻沒有說明其落後的判斷標準。
文明的先進與落後是否基於其在歷史時間軸上出現的先後?又或者是農耕文明時期流行的思想更為先進呢?或者以這個民族的綜合實力來定?課上隨想 求答orz
南北朝時期,龜茲北邊有個袖珍小國,名叫悅般。
悅般的國王,有種說法是正統的匈奴貴族後裔。悅般的國王臣服於新的草原霸主柔然汗國,國王必須親自去柔然汗庭磕頭拜見,以示歸順。結果去了柔然汗庭回來後的悅般國王,大感不適,回來就狂黑狂吐槽。說這柔然人太野蠻太落後了,尼瑪不洗澡就算了,女人連碗都不會洗,堂堂可汗宴會後的碗居然都是女眷們一邊舔一邊用手抹乾凈的……老子看到後差點沒把吃過的吐出來。這算一個落後的標準。連同樣是游牧民族的小國王都看不過眼了。隋朝時期,突厥汗國非常強盛,腳踏白匈奴帝國,拳打薩珊波斯帝國,掌摑隋朝,可謂是獨孤求敗。
於是隋朝利用突厥汗國比較落後的部落體制,派人遊說分化實力雄厚的部落首領造反。沒過多少時間,突厥汗國一分為二,西突厥遠遠隔絕,東突厥內訌不止,最後只能臣服隋朝。唐朝初年,受過部落體制教訓的東突厥汗國首領頡利可汗為此思考了很久,不知道該怎麼改變。這時候來了一些胡人,就是粟特人,他們善於經商,也比較熟悉波斯人和中國人的政治制度。他們告訴頡利可汗,你得改革,必須剝奪親緣貴族的兵權,打壓部落首領,要做到君主集權。
頡利可汗大喜過望,重用這些粟特人開始改革,剝奪親族的兵權,打壓各大部落首領。然後……眾叛親離,四方造反。唐軍長驅直入,頡利可汗被唐軍抓回了長安。東突厥汗國,亡。這就是政治制度落後的軟肋。回鶻汗國後期,各部落日漸離心。終於在黠戛斯人的玩命進攻下,這些開始學習定居生活的回鶻人一敗塗地,四散逃走。黠戛斯人推翻回鶻後,立馬派人告訴唐朝的「天可汗」,說我們現在厲害了,我們還是李陵的子孫,求加封。
被藩鎮和吐蕃搞的焦頭爛額的唐武宗只怕沒有天可汗的傲氣,立刻以最快速度把這些長相和漢人迥異的胡人編入宗正寺,為毛……因為人家自稱李陵的子孫,自然就是唐朝的皇族了……這要換唐朝鼎盛的時期,估計皇帝和文武百官會一笑了之。可現在不同了,唐朝很衰,是需要這個頂替了回鶻的新漠北霸主來給自己當打手的。連皇族都要承認……封賞過後,唐朝馬上提出了要求,斬草要除根,要求黠戛斯立刻掃除回鶻殘部。
結果黠戛斯人什麼動靜都沒有。從黠戛斯取代回鶻稱霸漠北後,整個蒙古高原,幾乎連新聞都沒有了。過了一百多年,文明較為先進的契丹人糊裡糊塗就取代了黠戛斯統治蒙古高原了。那這些黠戛斯人到底……到底做了些什麼?鬼知道。因為黠戛斯當時真的太落後了,搶劫完了回鶻留下的財物後,依舊是放羊的放羊,遛馬的遛馬。至於像回鶻時期那樣,控制商路,保護商隊收取稅金,和其他國家建立外交關係等等等等……這些黠戛斯都沒幹。為啥,因為黠戛斯的可汗可能會問:「我就只會放羊和搶劫,控制商路啊外交關係啊,那是什麼東西啊,能吃嗎?」元朝建立後,由於早先有李璮造反的陰影,晚年的忽必烈很不信任漢人,軍事之外,連財政也不敢讓漢人掌管。於是重用了一大批來自西域、中亞、西亞各地的色目人來執行財政。
元朝政府對財政是一塌糊塗,每次要錢的時候都是獅子大張口,從來不考慮錢夠不夠的問題。
色目人表示不能這樣了,真掏不出錢了。蒙古貴族表示,愛乾乾不幹了算求,換漢人來管錢。色目人連忙說我們能解決。為啥能解決,因為色目人奇異地發現中原人拿紙片當錢用,印就是了。紙又比金屬容易造,找礦山多麻煩啊。於是放開了海印……當然。孔祥熙會說這真的是個好辦法。大概孔祥熙的腦子跟元朝的蒙古貴族一樣,可又不如人家勇敢善戰……元朝奔潰後,為了爭奪掌控蒙古汗國的大汗之位和最高官職太師之位,各部落玩命內戰,長期戰亂不堪的蒙古各部終於被小王子達延汗統一,達延汗覺得,不能再這樣下去了,得改革。於是廢除了一切元朝以來的中央集權制度下的官制,第一個就是廢了太師這個操蛋的官位。然後回歸到最最原始的部落階段,按照黃金家族的血緣維繫各部落。
此後蒙古的內戰被這種原始的制度規範下,都比較收斂了,達延汗也安心地去年成吉思汗了。就連百戰百勝的達延汗的親孫子俺答,也只能臣服遠比他弱小的血統神聖的全蒙古大汗他親哥。一旦有擴充力量威脅其他部落的舉動,就會變成全蒙古汗國的公敵。此後蒙古各部看似統一,實質上變成了行屍走肉一般一盤散沙的各部,對內壓制有可能崛起的強人,對外卻各自為戰面對強敵素手無策。然後被滿清分化擊破。本回答討論範圍限定在文化人類學(cultural anthropology)的範疇內;本人對於文化人類學的了解比較有限,如果有錯誤請不吝指教~我本人並不十分確定文化(文明)在中文的表意是一樣的,因此答案可能會有跑題之嫌。希望有知友能夠指點迷津~————————————————我是分割線——————————————————————
Culture, or civilization taken in its broad, ethnographic sense, is that complex whole which includes knowledge, beliefs, arts, morals, law, custom and any other capabilities acquired by man as a member of society
- Edward B. Tylor「文化或文明,採取這個字彙的廣義民族志意義來看,是做為社會成員的人們習得的複雜整體,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俗、以及其它的能力與習性。」 (翻譯采自wiki)
這是1897年泰勒爵士在《原始文化》中為文化(文明)進行的定義,下面的討論默認文化和文明在一定層面上是可以通用的。
在人類學的研究進程中,對於文化(文明)所持的觀點一直都在演變中。從最初的armchair人類學家的觀點:
To treat mankind as homogeneous in nature, though at different stages of evolution
- Edward B. Tylor 認同人類在「本質上一致」,但處在不同的演變階段
認為文化(文明)是沿時間線性演進,並且有先進(譬如英國),落後(譬如太平洋島國)。
到著名的Ruth Benedict提出Cultural variation.
One custom is not better than the other文化是不同的不同的習俗間並沒有高下之分
的Cultural Relativism(文化相對主義),認為文化(文明)間沒有絕對的先進或落後差別,並非所有的文化(文明)都會演進到同一狀態。
再到田野調查的祖師爺,Malinowski批判了高冷的armchair人類學家,強調人類學要深入文化(文明)內部去實際調查,以及現代人類學家對於文化(文明)的看法Culture is a shared and negotiated system of meanings informed by knowledge that people learn and put into practice by interpreting experience and generating behavior
(這一段實在是翻譯不好……)- Lassiter (2009)
並不再認同文化(文明)有「先進」或者「落後」的區別。
因此答案是:在文化人類學範疇內,文化(文明)的先進或者落後已經不再是學術探討範圍,試圖總結出某種文化(文明)的規範(pattern)的準確程度往往爭議比較大(例如Ruth Benedict所著的《菊與刀》),那麼「比較」這件事也就很難下手了。大部分引用自我校anthropology 105 - cultural anthropology 的教學資料。幽默感。民族的幽默感。這是最好鑒別的。-如果沒有幽默感,就會沒有包容心。如果沒有幽默感,就會堂皇而自傲,即使當前遙遙領先,在不會成為未來時代把持著新工具的弄潮兒,因為那將花費學習的時間、並且冒著失敗的風險。
如果沒有幽默感,就會很難去以一種輕鬆地方式,聊聊那些沉重的話題,繼而將一些話題徹底地屏蔽,讓它們變成禁忌。
如果沒有幽默感,就會很難以一種輕鬆地方式看待祖先的榮辱,繼而將老套的榮辱(並非來自你、而是來自你的祖先)捆綁在自己身上,繼而將一些東西看作理所應當、讓一股榮辱感蒙上眼睛,代替自己會真正思考的大腦。如果沒有幽默感,就會很難去面對生活中艱難的那部分,比如可能的失敗局面和自己的瓶頸期,繼而無法以平常心持之以恆。文明與否是看最底層窮人有多苦。
生產力與社會制度
題主是高中生吧?這個問題很簡單的。不用想樓上那麼複雜。
幾個簡單的Ratio1,溫飽水平,2,衛生水平,3,從事非食物生產的人口比例 (放到現在就是第三產業人口比例)農業文明和放牧文明你分不清楚,是因為你沒有設身處地去想。中國的農業文明,文明程度高,原因很簡單,農業生產已經足夠發達到產生文官階層。放到工業時代,判斷國家和國家地區和地區之間的文明水平,用第三產業GDP比例即可。
看這個文明的下水道系統。 有下水道的比沒下水道的先進。下水道系統越良好越先進。
是否嚴格保護個人財產權,
當然是這個文明的能量轉化技術咯。
因為文化價值觀各有各不同,政治制度社會制度又受限於文化教育,三體人的文化和地球人的文化誰更先進?這是一個沒有辦法回答的問題。而文明的科技水平則是可以橫向比較,也可以縱向比較的。而能量轉化技術,則是科技水平的最直觀體現。當然無論是武器製造技術,還是曆法數學等等,都可以體現科技水平,但是我認為,這些都是相對會出現逆襲的。而能量轉化技術的差距,就好像人類與猩猩的差距一樣不可逾越。讓我們站在人類歷史的高度來看待這一個問題。零、自然火時期人類只能利用由閃電引起的森林火災,此時恐怕與其說是利用自然火,倒不如說是恐懼火。一、鑽木取火,打火石取火等等至此能夠人工製造火,意味著人類終於可以開始利用火。從燧人氏取火泡妞,到晉代張華的的《博物志》記載:「削冰令圓,舉以向日,以艾承其影,則得火。」等等的取火方法,其實都沒有離開這一範疇。這個時期的前期取火還是相對困難的,除了電視劇中常見的火摺子以外,也會有人專門的備好火種以作明日之用。二、煤(石油,天然氣等)煤自古以來就是重要的燃料,天朝人民用煤為世界最早。雖然媒的開始使用年限並不確切,但是在漢代大概天朝人民就知道用煤作燃燒之用了。《前漢·地理志》記載說:「豫章郡出石,可燃為薪。」。豫章郡大概在現在的江西省。歐洲人用煤的歷史比我國應當要晚。三、蒸汽機第一次工業革命脫胎於對熱能的轉化利用。四、電第二次工業革命脫胎於對熱能和動能的更高級的轉化利用。在此之後各種發電層出不窮,如太陽能風能水力等等。五、核裂變從不可控的小男孩來一發到相對可控核能發電,本質上又是人類對於獲取能源渠道的拓展以及對能量控制能力的升級。六、核聚變人類的下一步。
隨著文明的發展,一個文明對於能量的需求量是越來越大的,而高級的能量轉化技術,相對於低級技術而言,獲取能量的效率可謂不在一個數量級。而能量獲取的效率增加的同時,安全性也在降低,所以確保獲取過程安全的技術水平也是科技水平的一種體現。
====作者水平有限,歡迎指正。卡爾達舍夫等級
宇宙文明等級分類Ⅰ型文明--行星系文明
Ⅱ型文明--恆星系文明
Ⅲ型文明--星系文明
【卡爾達肖夫指數】
" 卡爾達肖夫指數" 是宇宙學家分類可能出現的地外或人類文明的發展水平。首次在1964年由蘇聯天文學家尼古拉.卡爾達肖夫Nicholas Kardashev提出。有三個指定的分類稱為一型,二型和三型。都是基於文明可用的能量作為標誌,以及一定程度的空間活動。
總體上看,Ⅰ型文明掌握其星球的資源,Ⅱ型掌握其太陽系的資源,Ⅲ型掌握其星系的資源。這些高度發達的地外文明的數量以等級的升高而呈現大大遞減,也就是說其存在相當罕見。
人類目前的指數就0.73(每秒 2× 1013瓦)(0.1指數的增長意味著能量10倍的增長,0.01指數的增長意味著【10的10次方根】 1.259倍的增長),人類必須增加數千倍的現有產生能量才能夠達到1型;【這些能量將為人類創造出巨大的文明財富:充裕的能量或多用於氣候與地質活動的主動控制,大規模太空活動;人造智能工業活動,全球交通系統,通信系統,即時網路等;以及為全球人類提供免費的無線電力,充裕的資源將商業/金融業消失。】
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相信不久後會呈現爆炸性/曲線地增長。預計100年內人類將開始步上1型文明的等級。一個依賴核聚變以及空間太陽能能源的文明。
【Ⅰ型文明】
(行星系文明,能夠產生大約每秒10^16瓦或1 0^17瓦可用作文明活動的能量,與地球每秒接受的太陽能相當)
地球可提供的電力1.74×10^17瓦。原始定義為4×10^12W 。一個相對接近目前地球文明的水平」(目前是指1964年)。
文明活動範圍:地球深處,海洋深處,太空軌道以及臨近的星球。
【Ⅱ型文明】
(恆星系文明,文明綜合活動每秒大約消耗4×10^26瓦(焦耳/秒)的能量;由於恆星的能量各不相同,所以這個數字是可變的)
我們的太陽能夠每秒產生約3 .86×10^26瓦的能量,最初定義是4×10^26瓦。
文明活動範圍:太陽系,以及臨近的恆星系。
【Ⅲ型文明】
(星系文明,文明綜合活動每秒大約消耗4×10^37瓦(焦耳/秒)的能量,這個數字是非常可變的)
因為不同的星系間有很大的差異; 輸出功率的是近似的。 原來的定義是4×10^37瓦。
文明活動範圍:星系團。我覺得是一個社會對「弱者」的存在的容忍程度,也就是一個社會對不生產、只消耗社會資源的」老弱病殘「的容量。這個容量越高,文明程度就越高。我認為人類社會區別於動物的本質就是離叢林法則越來越遠,」弱肉強食、物競天擇、優勝劣汰、適者生存「這些在人類社會中不再完全適用,強者創造資源,弱者獲得多於他本身所創造的資源,社會不會因為他們是」老弱病殘「就將他們」淘汰「掉,弱者憑依社會而生存,我感覺就是文明的開始。例如智商較高、有比較強的社會性的海豚、大象等等不會拋棄受傷年老的同伴,會主動幫助同伴,他們「社會」的文明程度就比螞蟻、蜜蜂之類更高。
對於客觀環境的利用能力。無論怎樣利用,但只要擁有極強的利用力,就可視為,文明的強度。即使這種強大的利用能力最終造成不可挽回的事態,讓他們這個文明消失。
對他人生存狀態的關切程度。
看人們願意往外移民,還是外人願意往那移民。
粗鄙之間,在世界上各種指標還不錯,文化兼容並發,就比較先進。閉關鎖國,狂妄自大,理論不全,民不聊生,人民不幸福沒安全感(比如老打戰啊什麼的)就是不先進。待改正和補充。
能量或信息傳遞是否更低成本,更佳質量,更高效率。
看看有沒有政委同志
我還是比較贊同秦暉的說法:文明無高下,制度有優劣。這裡涉及到文明或文化的定義,按照秦暉的說法,"選擇什麼"是文化之別,"能否選擇"則是制度之別。比如中國人喜歡吃中餐,西方人喜歡吃西餐,這就是飲食文化的不同,再比如伊斯蘭女人出門罩面紗也是文化不同。但如若一個國家法律規定只准吃中餐或西餐,那就是制度問題了。從大的分類看,制度只有兩大類,民主和獨裁。當然所有現實國家的制度都是介於完美民主和極端獨裁之間。再一個問題,制度的優劣是價值判斷,而非事實判斷,並不能代表歷史演化的必然規律,不是說誰制度先進,就一定能征服制度落後的國家。但我相信人性終究是嚮往平等自由的,如果大家都相信並願意為之努力,那麼制度就確定是由落後(獨裁)走向先進(民主)。
據某科幻小說介紹如何評價一個文明的先進程度是看該文明所掌握的能源總量的量級
先看看 文明是否吃飽飯,這是基礎。接著就要看看這個文明是否文明,接受的教育是否文明,追求的是否高尚.....
推薦閱讀:
※為什麼少數民族自治區里沒有漢族自治縣?
※如何看待歸化日本的原中國人?
※為什麼閩粵地區的土客矛盾這麼嚴重?
※怎麼看待緬甸華人集體入籍?
※怎樣正確看待蒙元、滿清等外族統治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