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有急救技術嗎,比如意外傷害大出血噴血那種?

我個人是相信中醫並覺得中醫很厲害的。但總覺得中醫沒有外科手術是一種缺憾,不提外科。那中醫有急救技術嗎,比如意外傷害大出血噴血那種?比如止血,然後造血。然後再修復破損內臟生肌什麼的?


提問醫學等專業問題之前能否先維普/知網一下再說?

[1] 陳曉松,鍾愷立,沈洪等.中國"急救"史論(系列)之四現代復甦按壓"點"恰合於心臟經"膻中"穴[J].中國急救醫學,2011,31(6):555-556.

[2] 金紹燕.小兒熱性驚厥的中醫急救與護理干預[J].中國中醫急症,2013,22(3):508-509.

[3] 代二慶,鄭東明,高雨琴等.中醫急救方法探析[J].中國急救復甦與災害醫學雜誌,2010,5(5):476-477.

[4] 林東.損傷控制與中醫補法在骨科急性損傷急救中的應用價值[J].當代醫學,2014,(15):153-154,155.

[5] 陳惠超,邱瑞娟.一起集體食物中毒的中醫急救與護理[J].中國中醫急症,2007,16(3):374-375.

[6] 孔令青.清代《武強縣新志》「附急救方」評介[J].中華醫史雜誌,2014,44(1):19-22.

[7] 蔣菲菲.淺談中醫整體護理在急救危重患者中的應用[J].中外健康文摘,2013,(2):410-410.

[8] 徐青菁.不可忽視中醫在院前急救中所發揮的作用[J].中國中西醫結合急救雜誌,2011,18(5):316-317.

[9] 魏啟明,李傑.高血壓性腦出血後腦水腫的急救處理及中醫康復治療的臨床研究[J].中國保健營養(中旬刊),2014,24(1):8-9.

[10] 王蘇莉.談《金匱要略方論》之急救法[J].時珍國醫國葯,2007,18(9):2292-2292.

[11] 謝雍寧.中醫急救技術在現場急救中的應用[J].右江民族醫學院學報,2011,33(2):224-224.

[12] 曹明璐,杜捷.兒科常見急症的中醫急救療法臨床應用現狀[J].中國臨床醫生,2012,40(7):42-46.

[13] 許建陽,吳劍浩.中醫心肺復甦急救淺論[J].中國急救復甦與災害醫學雜誌,2008,3(8):452-454.

[14] 沈宇清.《金匱要略方論.雜療方》急救法探析[J].安徽中醫學院學報,2002,21(1):7-8.

[15] 蘇蘇.中醫急救有「三寶」[J].中國保健營養,2012,(5):92.

[16] 郭文凱.中醫診療技術在院前急救中的應用[J].亞太傳統醫藥,2015,11(1):59-60.

[17] 朱現民.人中穴的急救應用探究[J].中國中醫急症,2011,(10):1594-1596.

《中醫急救醫學》這種雜誌都有了還問有沒有=-=雜誌社的人快聯繫我交廣告費,否則我就把廣告位給《中國中醫急症

嘛,想看這些文獻的都把郵箱留下吧,過50贊集體發

—————————————————8.19———————————


可以肯定的說,中醫是有急救的方法的,不論是用針還是用藥,治療急症的記錄和實例都有很多。比如以針灸治中風、以中藥治心臟病,都有立竿見影的效果。不過許多中醫的理念不能被現代人的思維所理解,所以很多人認為中醫只能是慢郎中,甚至只能養生、不能治病。這是非常錯誤的認識。

對於問題中大出血的急救,中醫也是有辦法的,只不過不是用的輸血這種簡單的辦法,而是有更深的考量,我在此引用一個方子來說明。治療大出血的一個著名方劑是當歸補血湯,方劑的構成非常簡單,就兩味葯,黃芪和當歸。有一點中藥常識的人都知道,黃芪是補氣葯,當歸是補血藥。然而在這個名為「當歸補血湯」的方劑中,黃芪當歸的比例是五比一,補氣葯的用量是補血藥的五倍。也就是說,在大出血的時候,中醫更注重補氣,而不是補血,究竟是為什麼呢?

後人對於這個方子的解釋是:有形之血不能速生,無形之氣所當急固。翻譯能白話文就是:有形的血已經流失了,很難在短時間內再生,而無形的氣,隨著出血也會流失,應當馬上把氣穩固住。也就是說,中醫在治療大出血的時候,不僅僅著眼於有形的血液的流失,也顧及到了無形的氣的損耗。

所謂用藥如用兵,我們用戰爭打個比方,在戰場上士兵受到了攻擊,有形的傷亡是無法馬上復原的,而無形的士氣卻應該馬上穩固住,這樣才不至於一敗塗地,以至於全軍覆沒。

另外,中醫認為氣血是互相轉化的,人身體的造血機能,需要氣的推動,所以在補血湯中重用黃芪這樣的補氣葯。

因此,西醫對於大出血的療法是非常簡單的,血出了就直接輸血。而中醫卻是著眼於全體,氣血雙補。中醫如果運用的得當,在治療大出血這類急症上,不單在發病當時的效果好,而且對於治療之後的康復也大有裨益。


中醫在外科上確實較弱,其實這也和古代身體髮膚,受之父母、希望死時能有全屍等觀念有關。還有,其實古代對於醫學並不十分重視,雖也有「不為良相,必為良醫」之句,實屬個例(傷心⊙﹏⊙);一般是以讀書當官為人生之終極目標,學醫者地位並不高,而且多被看不起,被認為是下九流,江湖郎中之輩。而古代的有名的大夫,也多是在儒學上頗有造詣,仕途坦蕩,比如張仲景,世稱張長沙(曾任長沙太守),稱呼也是以官名,有名望的原因多多少少也是因為當官吧。

所以,主要還是觀念問題,對解剖沒有很好的認識。而且古代沒有很有效的麻藥(麻沸散沒有流傳下來),消毒也頂多是開水煮煮吧,很難進行外科手術及研究。

但是急救方面還是有許多可圈可點的建樹的。比如葛洪的《肘後備急方》,還有《小兒急症指南》等等。再有現在很有名的同仁堂的安宮牛黃丸啦,等等。


中醫確實有

占坑,上完課回來答。

——————————————————————分割線——————————————————

雖然題主問的是外科上的止血急救,但我覺得中醫在內科上的急救也很成熟,而且有人做得很好。

這個人就是老中醫李可。

多年之前曾有幸讀到李老先生的《危急重症疑難病經驗專輯》,本人雖然不是中醫專業的,但確實對中醫奇特的功效和李老先生在中醫上不懈探索感到震驚。

首先我們來看一個醫案:

「風心病心衰垂危

靈石縣土產公司書記吳雲凱,55歲,患風濕性心臟病12年,頑固性心衰5年,心功Ⅲ級。近5年大部分時間在醫院度過。1977年6月23日,患者在城關醫院住院治療月余。病情加重,急性心衰合併室顫,心率212次/分,已發病危通知書,家屬要求中醫會診。

9時30分,診見患者目暗無神,面如死灰,頭汗如油,神識昏糊,喘不能言,氣息奄奄,小便自遺。唇、舌、指甲青紫,口鼻氣冷,全身冰冷,僅胸部微溫,腹脹如鼓,下肢爛腫如泥,吸氧,測不到血壓,寸口部脈如遊絲。五臟絕症已見其三,元陽垂絕,危在頃刻。所幸下三部太溪根脈微弱可辨,是為一線生機。遂投大劑破格救心湯,重用附子200克,加沉香粉3克沖,油桂3克沖,雲苓、澤瀉各30克,以納氣歸腎利水消腫。武火急煎,邊煎邊灌。10時許開始服藥,一刻鐘後陽回厥退,汗斂喘定。11時30分,知飢索食,心率100次/分,脫險。囑原方再取3劑,3小時1次,晝夜連服。下午4時,水腫消退,心率82次/分,已能拄杖出遊。計前後31小時,服附子0.75公斤、山萸肉0.5公斤弱,古今曰為必死之症,竟獲治癒。

絕大部分醫院(包括很多中醫院)在急救時首先用西醫,只有在西醫束手無策之後,一些家屬才會看中醫。李老先生的這個藥方是一個古方,經先生反覆分析及試驗之後已經達到很好的療效。原方如下:

1.方劑組成:附子30~100~200克,乾薑60克,炙甘草60克,高麗參10~30克(另煎濃汁對服),山萸凈肉60~120克,生龍牡粉、活磁石粉各30克,麝香0.5克(分次沖服)

2.煎服方法:病勢緩者,加冷水2000毫升,文火煮取1000毫升,5次分服,2小時1次,日夜連服1~2劑,病勢危急者,開水武火急煎,隨煎、隨喂,或鼻飼給葯,24小時內,不分晝夜頻頻喂服1~3劑。

3.方劑的創製與思路:本方始創於60年代初期,經40年臨證實踐,逐漸定型。

還有李老先生對病情的分析及對古方的完善:

心衰病人,病情錯綜複雜,不但陽氣衰微,而且陰液內竭,故加人蔘,成為四逆加人蔘湯,大補元氣,滋陰和陽,益氣生津,使本方更臻完善。但用於救治心衰垂危重症仍然生死參半。細究其因,不外兩點:第一,歷代用傷寒方,劑量過輕,主葯附子,僅10克左右。考《傷寒論·四逆湯》原方,用生附子1枚,按考古已有定論的漢代度量衡折算,附子1枚,約合今之20克,假定生附子之毒性與藥效為制附子之兩倍以上,則傷寒論原方每劑所用附子相當於現代制附子40~60克,而歷代用四逆湯僅原方的1/6~1/10。以這樣的輕量,要救生死於頃刻,誠然難矣!其二,之所以不敢重用附子,乃因畏懼附子之毒性。古今本草,已有定論,附子有大毒。但附子為強心主將,其毒性正是其起死回生藥效之所在。當心衰垂危,病人全身功能衰竭,五臟六腑表裡三焦,已被重重陰寒所困,生死存亡,繫於一髮之際,陽回則生,陽去則死。非破格重用附子純陽之品的大辛大熱之性,不以雷霆萬鈞之力,不能斬關奪門,破陰回陽,而挽垂絕之生命。

經過多年的研究與應用,最終取得了這樣的成績:

我從事中醫臨床46年,在缺醫少葯的農村,運用自創破格救心湯成功地治癒了千餘例心衰重症,並使百餘例現代醫院已發病危通知書的垂死病人起死回生,中華醫學寶庫蘊藏極富,在救治重危急症領域,有強大的生命力,獨具特色與優勢。

我們古代的中醫,為什麼妙手回春?起死回生?為什麼古代中醫大病小病都看,而且最擅長治療急症?這是由於歷史上原因發生斷層,沒有傳承下來,我是很偶然機 會誤打誤撞碰出來的,經過實踐,證明這些方法穩妥可靠。而且2005年以後凡是大劑量長期服用附子的病人,我讓他們每個月做生化檢查,看看又沒有肝腎損害。檢查結果全部沒有,而且長期的血尿,尿蛋白,經過長期溫陽,這些東西都沒有了。

其實中醫本來就有一整套的急救的方法。你說《傷寒論》是怎麼來的,那就是在大型瘟疫當中總結的成功經驗,什麼情況下,用什麼方法……這些都講得非常清楚,

藥到病除,起死回生,為李可老先生點贊。

最後放上老先生的一句語錄:「如果中國不很快成立一個能自主的中醫部,大刀闊斧重新收拾中醫這個爛攤子,那中醫就沒的救了,只能是一天不如一天。」

先生的照片:

國醫大師朱良春老先生(左)與著名中醫李可老先生

(以上所有的引述內容都來自《李可老中醫急危重症疑難病經驗專輯》)


華佗想手術來著,但是醫患關係不好,被砍死了。


中醫黑聽著:

愛信不信,意思是你不信沒關係,不用試圖說服信的人,我也不會試圖改變你的觀點。

愛用不用,意思是你堅持不用中醫不用特意通知,自己堅持就好,不用以拯救的心態告訴別人。

以下正文:

中醫沒有外科手術一說是題主沒有注意中醫的發展。

中醫外科在歷史上和現在的發展上的確存在問題,也不用迴避。

題主問中醫有沒有急救方法,有,外傷綜合止血術。而且針灸急救也有大量記載。

至於信不信,那就不負責了。

陳實功強調綜合止血術,他說:「血飛不住,治宜如聖金刀散摻傷處,紙盞,絹扎,血即止」。紙蓋是壓迫止血,絹扎是結紮止血,明代已較普遍的應用。

以下簡單複製點資料,說明一下中醫外科學的發展。

哦,對了,為了預防可能出現的中醫黑,需要提醒一下,複製一下資料不代表以後如果我需要做手術我會選擇中醫外科,或者會選擇中醫古法手術。

中醫的與時俱進和發展是另一個話題,這不是只會拿人中黃來黑本草綱目的中醫黑能夠知道的。

來源:中國中醫藥報社數字報刊平台

春秋戰國時期出現的我國第一部醫學巨著《黃帝內經》,則奠定了中醫外科學的理論基礎,並最早提出用截趾術治療脫疽。

中醫外科學發展至漢代已初具規模,當時著名的外科學家華佗被後世尊為「外科鼻祖」。其以「麻沸散」作為麻醉劑進行開顱術、死骨剔除術、剖腹術、腸切除吻合術,開創了應用全身麻醉進行外科手術的先河,而「麻沸散」也成為世界醫學史上最早的麻醉劑。

東晉《肘後備急方》論述了對開放創口進行早期處理的重要性,並記載有燒灼止血法。《晉書》載有兔唇修補術及目瘤摘除術。隋代巢元方的《諸病源候論》載有短腸吻合術、大網膜結紮切除術、大網膜壞死切除術、結紮血管止血術等手術方法和步驟。

唐代孫思邈的《千金方》載有食管異物剔除術,同時其中的蔥管導尿法是世界上最早應用導尿術的記載,比1860年法國發明橡皮管導尿早了1200年。

宋代《醫說》有採用燒灼法消毒醫療器械的記載;《小兒衛生總微方論》記載了小兒先天性並指的截指術;《衛濟寶書》中記載了炙板、消息子、煉刀、竹刀、小勾等多種醫療器械;《夷堅志》記錄了用同種異體骨移植於頜骨骨缺損取得成功的病例,而700年後西方才有骨移植手術的記錄。

元代《世醫得效方》為創傷外科專著,記載了利用夾板、鐵鉗、鑿、剪刀、桑白皮線等器材進行的各種創傷手術,介紹了以烏頭、曼陀羅為主要成分的全麻藥的適應症、劑量及注意事項,並詳細記錄了全麻下實行骨外科手術的全過程。

至明清時代,中醫外科學有了進一步的發展,治療水平也有很大的提高。如《外科正宗》載有癰疽的切開引流、膿胸的穿刺排膿、肛漏的掛線、鼻息肉摘除、體表腫物的切除、自刎急救和氣管及食管吻合術、斷指再續等手術療法,並載有外傷綜合止血術。由此可以看出當時的外科學已發展至新的高度,更為難能可貴的是無菌觀念已見萌芽,如要求換藥室應「凈幾明窗」、對患者沖洗瘡口應注意衛生等。另外,《外科證治準繩》也認識到了預防感染在外科手術中的重要性,並載有耳落再植術、分層縫合自刎者氣管和食管等外傷手術方法,同時還介紹了以「川烏、草烏、南星、半夏、川椒為末調擦」鎮痛用於局部手術的經驗,這也是世界上局麻的首次報道。

清代的《瘍醫大全》載有陰道閉鎖手術、唇裂修補術以及耳再植、鼻再植、斷指再植手術等。《醫門補要》載有包莖炎與包皮切開術。《外科圖說》則以圖文並茂的形式介紹了30餘種手術器械的構造和使用方法。

綜上所述,中醫外科學手術起源於原始社會,形成於春秋戰國時期,發展於秦漢隋唐時期,宋代以後則更加成熟。但需要特別提及的是,至宋以後,中醫外科手術沒能得到系統的發展完善。當時的醫家更倡導「取類比象」、「有諸內必形諸於外」、「外病內治」,對於外科疾病越來越強調整體治療,內治特徵明顯,湯藥以及針灸等非手術的外治療法成為主流,較少涉及顱腦及胸腹腔等內髒的外科大手術,致使外科手術技術的發展受到空前的制約,中醫外科學也逐步形成了以整體觀等中醫藥理論為指導、以中醫藥內外結合為主要治療方法(不以手術方法為主)、以人體體表癥狀為主的外科疾病為主要診治範圍的一門臨床主幹學科。


不說別的,我的老師在飛機上遇到個姑娘崩漏,向空姐要了牙籤,就止血了


有。中醫有急診學,

國醫大師任繼學對中醫急診貢獻很大,詳細完全可以去查文獻。


有本書叫 《肘後備急方》,古代漢族醫方著作。是中國第一部臨床急救手冊。中醫治療學專著


誰說中醫沒有外科的


人蔘可以吊命,算不算?


有。湯藥、針灸,推拿,都可以用於急救。具體如何與醫者本身的醫術高低有關。這也是中醫難以複製無法推廣的原因之一。

舉個現代的例子,李可前輩就是中醫急救的大能,承包了自己醫院的急診科,答主崇拜得不要不要的。

再說題主提到的,消化道出血。如果不是外傷,那麼處理方法,

頸肩部急用涼水降溫,肺兪急向下推拿

吐血是血隨氣逆,病在肝經。只有肺氣降才能諸氣俱降 而後再用湯藥調理

至於外傷的麼??老師還沒教過窩,嚶嚶嚶m(_ _)m


下針就是急症的手法,當然在藥物里用了麝香也可以治療急症。關鍵是對中醫的理解深入程度


掐人中算吧。


這個方法是我在見習時候,我們大主任參加會診回來突然和我們說的。應該是沒有辦法時候的辦法,不怕一萬隻怕萬一嘛。我是沒用過的

—————————————————————

四縫穴,家中老人突發心臟病,燒下縫衣針消毒依次扎針,相當於一顆速效救心丸。

可以爭取時間


以前寫給一篇關於中醫急重症的論文,查過一些資料。有一篇關於採訪北京中醫院東直門醫院急診科主任劉清泉的記錄引起了我的興趣,也讓我對中醫急診方面有了更全面的認識,與大家分享。

  在博大精深的中醫診療系統中,中醫急診自古以來佔據著重要的地位。但是,近百年來,隨著西醫學的滲透與突飛猛進的發展,相比較而言,中醫急診學的陣地正在逐漸縮小。中醫能否及時有效地治療急症;面臨現代科技的考驗,她是否能夠充分發揮其在維護人類生命健康中的作用?帶著這樣的一些問題,記者採訪了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急診科主任劉清泉。

  劉清泉主任早年受家人引導考取了醫學院校,但高等醫學院校的學術熏陶和多年的臨床鍛煉逐漸使他意識到祖國醫學在治療急症中有豐富的經驗,這些經驗在今天的急症治療中仍然具有獨特優勢,同時他也認識到只有通過我輩從事中醫急診臨床和理論研究的醫務工作者們不懈的努力才能使中醫藥的優勢在今後的醫療臨床中得到更為充分的發揮。於是他潛心於中西醫結合危重病學的研究中,多年來,他不僅在膿毒症/多臟器功能不全綜合征、心肺腦復甦、心腦血管急症、呼吸系統急症、臨床疑難雜症等的中西醫治療研究中取得了卓著的成績,也對中醫急診的發展道路形成了自己獨到的見解。

  記者:您從事了多年的急診臨床工作和教學工作,您能否大致介紹一下在中醫學發展的歷史長河中,中醫急診學發展的源流和歷史?

  劉清泉:從中醫學體系發生髮展的整個過程來看,中醫最大的優勢在於急症、危重症的治療,這是因為從中醫學幾次大的飛躍和中醫學發展最為繁榮的幾個階段來看,都與中醫藥治療急症、危重症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黃帝內經》是中醫學的整個理論基礎,在此基礎上,形成了各種學派和眾多的中醫藥學家,其中比較著名的有東漢張仲景和他的《傷寒論》。《傷寒論》實際上論述的都是危重症的治療。在傷寒論的序中,張仲景談到「余宗族素多,向餘二百,建安紀年以來,猶未十年,其死亡者,三分有二,傷寒十居其七。」說明當時流行的疾病之危重。在此基礎上,《傷寒論》中談到的所有的疾病都是危重症的內容。對於其中的一些雜病,也多數是一些疑難雜症,或是重病,如胸痹心痛等。從中醫發展的歷史上來看,《傷寒論》是一個創造性的飛躍,同時也創造性地發明了一些中醫治療危重病的辨證思路和方法。《傷寒論》中提出的六經辨證,實際上就是對於危重病的一個辨證思路。晉代葛洪的《肘後備急方》記述的是民間的單方驗方,葛洪巧妙地將這些內容組織形成了中醫第一本急救手冊,它不僅便於攜帶,而且內容全面,包羅萬象,危重症、急症的用藥,處理的方法等都囊括在內。其中一些治法是非常有效的,比如目前在國際上都非常有名的青蒿素,其原創就是《肘後備急方》以鮮青蒿榨汁治療瘧疾。其後的金元四大家,事實上每一位都是以治療危重症得名的。金元四大家雖然理論來源都是《黃帝內經》,但是由於其具體所處的地理位置不同、環境不同、接觸的病人不同,所以對疾病總結出了不同的學術觀點和治療方法。在金元時期,中醫的發展空前繁榮,但最為突出的還是對於危重症的治療。張從正《儒門事親》中的「汗、吐、下」三法就是主要針對危重症的治療的。書中談到的很多病例都是當時的多數醫生無法治療的疾病,也就是難症,但經過他的「汗、吐、下」法都有所緩解或痊癒了。但是很可惜,這些行之有效的方法有很多現在已經失傳了,沒有被繼承下來。之後,中醫學發展的另一個飛躍是在明清時期,其學術上最為重大的發展是溫病學說的興起。實際上,當時的溫病主要是指各種烈性的傳染病,當然也屬於危重病的範疇。所以,從六經辨證的形成到金元四大家在學術上的發展一直到溫病學派中衛氣營血、三焦辨證學說的創立,任何一種對於中醫學來說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辨證方法的確立都是根源於危急重症的治療。因此從歷史的淵源上來看,中醫本身就是治療急症、危重症的。至於談到慢性病的調理,應當說中醫在慢性病的治療上並不是十分擅長,只是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現代醫學的湧入,從事中醫急症的人相對而言越來越少了,很多中醫藥的學者也逐漸將研究的重點轉向慢性病的防治上了,但是經過近百年,尤其是上個世紀四五十年代以後,整個中醫的發展並不是很快,從某種意義上說中醫的療效甚至在退化。究其原因,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中醫的研究對象搞錯了,重點放在了慢性病的治療上,卻忽略了中醫真正的優勢———急性病。甚至是一個醫生的學術地位高還是低,研究成果大還是小,也決定於這個醫生是否能治療危重病。所謂的名醫一般都是在治療某種危重病上很有經驗的,用一句俗話說就是曾經「起死回生」過。一個醫生如果不能「起死回生」,那麼他是不會被稱為「名醫」的。歷代的「名醫」都是如此。所以我個人認為整個中醫學的發展是與急症、危重症的治療有著密切的關係的,中醫學之所以會有所退步,正是由於她脫離了危重症的研究。

  記者:既然中醫藥在治療急症上有這麼多的優勢,那麼對於從事中醫急症工作的醫務工作者來說我們的工作重點應當放在哪裡?

  劉清泉: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我國專門成立了十個危重症的研究協作組,進行了如多臟衰的研究、胸痹的研究、血證的研究、厥脫證的研究和急性熱病的研究、急性腦病的研究等。經過大量臨床和實驗室的研究,確實取得了一些成果,其中具有標誌性的成果有基於急性熱病、急性中風研究的清開靈注射液在臨床治療中的應用,基於厥脫證的參附註射液在臨床治療中的應用等。目前國家對於我們這個專業的投入逐年擴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在全國十個不同的醫院成立了中醫急症中心,目的就是要拓展中醫急症的應用。而且也把中醫急診的專業委員會列為二級學會,以推動中醫急診的發展。還有一點就是從中醫教育上來說,已經把中醫急診學作為一門很重要的中醫臨床專業課進行教授,並且規範、統一了教材。這些方面都說明政府還是很重視中醫急診的發展的。目前很多中醫界的前輩也在呼籲中醫在急症方面是大有潛力的。關鍵就是很多中青年學者對於中醫急診的自信心不足,這直接導致了他們在中醫急診的研究和應用思路的偏差。實際上,從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後期到本世紀有一些醫學上的有識之士也已經把研究的注意力轉移到危重症上來了,而不是僅專註於慢性疾病的防治。慢性病症的防治當然也應當研究,但這並不是中醫學要立足於醫學之林,讓老百姓信服的根本所在。即使在中西醫結合這一領域中,在國際上能夠立足的仍然是危重症的治療。如中西醫結合對於多臟衰的研究、對於急性心肌梗死的研究等。在整個中醫學體系中,治療危重症的經驗是非常豐富的,但是也非常可惜,很多經驗已經丟失了,甚至已經失傳了,需要現代的中醫急診工作者不遺餘力地加以研究和發掘。目前許多學者也開始嘗試將中醫學體系中的一些經驗用於本專業的一些危重症的研究,這是一個非常好的苗頭,也是非常有前景的一個研究方向。如由北京友誼醫院感染危重病醫學科王寶恩教授、張淑文教授牽頭的「十五」重大攻關課題「中西醫結合治療多臟器功能障礙綜合征降低病死率的研究」,全國有六十家醫院參加,這一研究成果可望形成一個有中國特色的中西醫結合治療多臟器功能障礙綜合征(MODS)的臨床診療指南。

  記者:據了解,中醫急診在診療市場中所佔的份額並不算多,您認為是什麼原因造成了這種現狀?

  劉清泉:目前中醫急診在診療市場中所佔的比例並不算大,但從藥物的使用上來看佔有一定的比例,包括許多西醫院也在使用中藥製劑。所以會出現這種現狀的原因,一是很多從事中醫急症研究的醫務工作者自信心不足,他不知道自己使用中藥能否把病人治好,因為在臨床中中西藥混用,中藥和西藥都在起作用,到頭來就不知道是中藥起效還是西藥起效,這其中還包括一些不良反應的評判。這個現狀不但體現出中醫臨床工作者的自信心不足,更深層次上也說明他們在臨床中並沒有正確認識到中醫在治療危重症上的優勢和確切的療效。很多西醫院也在用中藥類的製劑,但是對中藥的使用多數都沒有考慮到辨證施治,也不了解中藥的使用方法和宜忌。此外,許多中藥製劑的研製和開發沿襲了西醫的方法,因此偏離了中醫傳統的理、法、方、葯以及辨證體系,這使得中藥類製劑在臨床上的應用也步入了一個誤區。如丹參注射液屬中醫活血化瘀類葯,在臨床上一提到活血化瘀類的藥物許多人就會想到抗凝、擴張動脈等,但是中醫的活血化瘀並不是抗凝和擴張血管就能夠概括的。這就從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藥物的使用範圍。丹參注射液在臨床上一般用於中醫認為是實證的治療,那麼用於虛證的治療就沒有效或還可能出現一些副作用,一些人因此認為這個藥效果不好,實際上是由於沒有對疾病做到辨證用藥,沒有對證,效果當然就不會好。現在對於證效關係的研究極少,其原因主要是這方面的研究難度太大,這從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中醫的發展。但是儘管難,我們也要進行這方面的研究,因為如果長期將這個問題擱置起來,將會導致廢醫存葯情況的發生。還以丹參注射液為例,丹參注射液中的有效成分是丹參酮,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但是據研究丹參注射液還具有抗炎、殺菌的作用,可以用於一些肺炎的病人,這就是用「抗凝、擴張血管」解釋不清的問題了,但反過來用中醫的辨證方法來看,這個病人雖然屬肺炎,但其臨床表現可能就是一個中醫的瘀血證,那麼用丹參注射液就是順理成章的了。臨床上許多用西醫理論解釋起來很複雜的現象用中醫理論體系中的一個很簡單的道理就可以解釋清楚了。中醫基礎理論中很多的表述都是這樣,雖然看起來很樸實,但是卻包含了豐富的內涵。但是目前許多人都「喪失」了辨證的能力,只會辨病了,如冠心病用活血化瘀、擴張動脈的葯,肺炎用清熱解毒、殺滅細菌的葯,這種用藥的方法與中醫講的辨證論治的方法相差很遠。這也是我們臨床中醫急症用藥多、療效差的原因之一。這也從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中醫藥在急症臨床中的應用。

  記者:現在人們普遍認同了中醫在治療腦血管病上的積極的作用,那麼在實際的臨床工作中,中醫在急症中可以針對哪些疾病進行治療呢?我們應當如何擴大中醫藥在這些疾病中的應用呢?

  劉清泉:實際上中醫在急症中治療的範圍是非常廣泛的。我們在臨床上將疾病的程度分為幾個等級,即急症:疾病發生髮展比較緊急,但不一定危及生命;重症:這類疾病比急症帶給病人的痛苦要重,而且病情嚴重,並且很可能威脅到病人的生命;危症:這類疾病一旦發生,病人的生命隨時都會受到威脅。這三類疾病中中醫比較擅長的是對於急症和重症的治療。如腦血管病,應當說中醫對於腦血管病的治療是非常有優勢的,但是目前來說療效並不是非常好,這主要是因為治療比較混亂。對於急性熱病、急性感染性疾病的治療上也有優勢。在抗生素出現以前,一直是中醫藥治療急性感染性疾病,但其效果並不是很好,否則自古以來不會有眾多的醫家對於熱病進行不懈的研究。隨著上一個世紀抗生素的問世,感染性疾病很快得到了控制,但是儘管如此中醫在感染性疾病中還是有很多的空間可以發揮。因為隨著時間的推移,細菌感染引起的疾病出現了大量的耐葯菌株,尤其是一些重症感染用抗生素後出現的一些不良反應、二重感染、耐葯等情況現代醫學暫時沒有很好的解決辦法,這正是中醫值得花大力氣深入研究的問題。通過中醫藥的介入和應用,二重感染和不良反應等問題很快地就能夠得到改善,甚至對於耐葯菌群都可能會有一定的影響,這些問題都有賴於今後的進一步研究和探索。中醫對於出血類疾病,尤其是中等量的出血效果非常好,目前中藥的使用比較普遍,如消化道出血中特別是潰瘍類、腫瘤晚期的出血,通過中藥的使用可以很快止血。另外,重症哮喘治療過程中有許多環節是需要中醫藥參與以彌補現代醫學的不足的。通過中西醫的結合達到良好的治療目的和效果,可縮短療程。目前治療呼吸衰竭,尤其是慢性呼吸衰竭出現的急性發作中醫也有很多行之有效的傳統的方法。呼吸衰竭如果危及到病人的生命,我們可以首先考慮進行機械通氣,上呼吸機,但是上機以後,就出現了其他的問題,如離線的問題、感染的問題、營養的問題等等,這些問題都是機械通氣不能解決的,也可能因這些問題使機械通氣失敗,病人死亡。針對這些,正確使用中醫藥可以減少上機的比例、縮短上機的時間、減少併發症的發生。同時在中西醫結合領域中還有一項重大的成果———急腹症(包括腸梗阻、闌尾炎等)的治療。心血管方面的急症包括急性心肌梗死、心衰等,在這些疾病的治療中中醫不僅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且有確切的療效。最近剛剛獲得全國科學大獎的活血化瘀成果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運用活血化瘀的方法對於心血管疾病這一領域的治療。由此可以看出,中醫在急症治療的各個領域都有其非常重要的地位和確切的療效,因此需要我們大家去積極地思考現代醫學和中醫學的長處和不足,中醫急診的最大不足就是急救技術的落後,治療的手段和藥物是非常豐富的,關鍵是怎樣找出一個面,一個著眼點去具體操作。目前一提到中醫治療急症想到中醫治療中風,實際上並不是中醫只能治療中風,而是因為中醫在這一領域研究得比較多、比較透,而在其他領域中大家研究和思考得相對少一些而已。對現代醫學的治療手段思考得相對也比較少,就顯得無從下手。我個人認為在現代危重病領域中醫急診的就要由點到面,剛開始是通過治療一個危重症救治過程中的一個點,逐步找到一個面,在危重症治療過程中,如果沒有中醫的參與,其死亡率會明顯增加,中醫的合理參與使治療的成功率和成活率明顯提高,使中醫在危重症的治療中「不再可有可無,而是必不可少」。

  記者:您進行了多年的中醫急症臨床和教學工作,您認為對於中醫急診後繼人員的培養應該側重於哪些方面呢?

  劉清泉:我認為應當側重於臨床技能的培養。首先要讓他們了解到中醫治療各種危重病的療效。其次要具有非常紮實的中醫基本功知識,也就是對於中醫經典如《黃帝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千金方》、《瘟疫論》等的正確認識和理解。因為這些經典著作中蘊含了中醫治療急症的豐富內容,如果不去繼承,只想到要創造出新的方法,這不僅是不切實際的,而且是困難的。除此之外,還要有紮實的現代醫學的急救知識。從目前社會的發展狀況來看,掌握了現代醫學的急救知識就可以彌補中醫在急救技術上的不足。雖然早在漢朝的華佗時期就非常細緻地描述過呼吸驟停的人工呼吸搶救法,東漢張仲景在《金匱要略》中也談到了上吊、自溺的急救方法。但是這類方法畢竟很傳統、很古老,與現代醫學的氣管插管、呼吸機等的治療水平和效果都是有顯著的差異的。作為技術而言,並沒有中西醫之別,應用現代技術製造的先進設備為中醫診療服務,更好地扶危濟困,濟世活人是醫學的最大目的。


我說一個,腸流出急救法,腹部被刺破,腸子流出,情勢危急,可用上好酸醋煮暖,沖洗血污,邊洗邊填入腹內,然後在腹部創傷處用活剝雞皮乘熱貼上,再口服玉真散,半個月後可以痊癒,痊癒後雞皮自動脫落。

再說一個好了,吞砒霜急救法,雖於題目不合,但答一送一。防風30克,研成粉,用冷水沖服,也可以在冷水中搗成粉末,灌入即可,若無防風,殺白鴨,取其鮮血趁熱灌入,可化險為夷。


說具體的,遇到流血不止,2根針,上下2寸各下一針,可止血


別的我不知道 我姥爺曾經給一個大出血病人施針止血 立竿見影 自己研究去吧


慢症用湯藥,急症用針與灸


推薦閱讀:

治腦梗塞比較有效的葯?
為什麼扁桃體發炎會引起耳鳴和鼻炎?
葡萄糖可以維持一個人的生命嗎?
優莎娜Usana是和安利一樣的嗎?
現實中的埃博拉放到遊戲《瘟疫公司》中,大概是什麼品級?

TAG:中醫 | 急救 | 醫學 | 中醫學 | 意外傷害 |